第一篇:中国的新重商主义 讲稿
0 重商主义与新重商主义
0.1重商主义简介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准备时期反映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治体系。其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1.视货币为唯一财富形式的财富观,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和政策都是为了获得金银货币; 2.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提倡发展顺差贸易; 3.主张国家干预外贸,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0.2 新重商主义简介
背景
上个世纪六七时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元危机”到八九十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国际贸易保护日渐盛行,人们又搬出了几百年前重商主义的理论试图来为今天的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传统重商主义的理论很多已经不能完全解释今天的经济现象,所以新重商主义就应运而生了。总结
现在大多采用新重商主义国家都对贸易进行千方百计的保护。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
关税壁垒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 非关税壁垒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国重商主义的历史沿革
1.1重商主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实践
重商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的周公、春秋战国时的子产、范蠡等都提出过重商的思想。管仲作为历史上首位提倡重商主义的政策制定者,提出“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工商业的管制,并推行垄断大宗出口商品、促进出口、鼓励经商等政策,使得列国的金属货币不断地涌入齐国,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1.2 重商主义在中国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时期
(推行重农主义更多的是处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思想领域主流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三大 教条——贵义贱利、重本抑末和黜奢崇俭,这与重商主义——利益至上、无休止追逐财富的思想完全背离。
历史上,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下,并被人们视为见利忘义的代名词,此外,农商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同,存在着经济利 益上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农业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统治集团大多推行加强农业、削弱工商业的政策。由于主导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加之对外贸易很少,导致重商主义在古代中国的实践长期停滞。1.3近代中国重拾重商主义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打破原有的经济格局,从而引起先进人士观念的转变,但这些思想仅体现在百日维新的经济政策中,并未造成清王朝经济政策的根本变化。20世纪初,清政府认识到仅依靠地主阶级和改良运动维持统治非常困难,于是也发出了“重商”的呼声,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试图依靠资产阶级,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增强综合国力来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03年成立了商部,这是第一次建立了促进、保护和奖励工商的国家机构;清政府自办铁路、开发矿产,挽回了路矿利权;在各省创办实业,鼓励私人经营工业;发展商学和实业教育,为振兴工商实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晚清时期的经济变革措施表明,在近代中国逐步沦丧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危机面前,先进爱国人士提出了许多谋求民族自强的主张,重商主义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此时提出的重商主义只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产物,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自发形成的。
2当代中国的“新重商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 和产业“填平补齐”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逐渐形成以出口导向、准财政激励、资本控制和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制度为四大支柱的新重商主义开放模式,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2.1 中国“新重商主义”政策
2.1.1 出口导向
改革开发初期,中国面临内地需求不足,缺乏开采资源的技术,劳动力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缺乏技术的廉价劳动力,基于此背景,我国进口的多是资源、技术和资本品,出口多是中低档消费品、制成品,再加上一系列政府的倾斜性政策,使得长期出口大于进口,维持了较高的贸易顺差。
2.1.2准财政激励
即通过税收、金融等准财政激励刺激出口,通过产业、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
我国长期以来通过出口退税(1985年起实行)、对外贸企业实行亏损补贴、出口信贷补贴等金融财税政策鼓励出口;1994年,人民币超贬,使得本来价格就低的出口商品更具有成本竞争力(“汇率补贴”);从8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我国虽然不断地降低平均关税水平,但仍是东亚发展中经济体中惟一增长了非关税壁垒的经济体,此后到加入WTO才不断地降低非 关税标准,而进口的关税和配额限制直到2005年后才逐步得以解除。
2.1.3 资本控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资本输入方面,中国对国际资本流动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性政策,对短期外债进行严格管理,限制证券组合投资,鼓励生产性的长期资本流入,限制短期资本流入。在资本输出方面,主要以国家投资金融资产为主,而对外直接投资占对外总投资的比例非常小。
2.1.4 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制度
我国在1994年把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长期固定在8.27的水平,同时,为配合固定汇率制度,我国还实行了居民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两级强制结售汇制度。直到2005年才逐步放开,实行有政府管理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
2.2 “新重商主义”的绩效
中国“新重商主义”至少产生了两大经济后果:
(1)直接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累积。经常项 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自90年代后出现了双顺差,至今仍在持续,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近几年增长迅猛,从1990年占GDP的3%上升至2007年的约10%(约3 000亿美元)。到200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存量约为1.5万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近8倍,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2)使中国在近1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在90年代中期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同时CPI也是大起大落。而在90年代中期后,正是由于新重商主义及其配套改革的施行,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在高位运行,而CPI却在低水平运行(甚至一度出现通缩),造就了一个平稳增长的奇迹。
2.3 “新重商主义”绩效的经济原理
就后者而言,这一战略能兼顾增长和稳定双重目标的经济原理在于:(1)首先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引进FDI(外商直接投资),加速本国的总体资本积累,带动国民产出提高,通过出口导向政策保证出口增长,从而在形成资本项目顺差的同时,使得经常项目(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也出现顺差。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中国获得了新的货币扩张机会,国家可以不再单纯地依赖于包括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简单“发票子”的货币创造手段,而是通过与外汇储备增量相对应的货币发行,并进一步通过国有银行体制来对国有企业等内资部门进行货币补贴,有效地实现了内资部门的增长和出口盈余,从而达到了双顺差的良性循环,促进了经济增长。
(2)通过基于资本管制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开放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治理找到一个新的“基准瞄”,在外汇储备可获得情况下,汇率持续固定在盯住的水平上,由于外部(美国)价格水平是相对稳定的,在购买力平价条件下,国内价格得以保持稳定。因此,中国在新重商主义战略之下,并没有像早期发展中国家那样将国际借贷用于本国消费或进口,而是利用国际制造业重心转移之机,将国际长期债务转化为经常项目盈余,不仅很好地规避了短期债务风险,而且通过货币扩张和低价补贴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解决了就业,获得了外溢效应,积累了外汇储备,提高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宏观稳定。
3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商主义困境
毋庸置疑的是重商主义对中国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中国却陷入了由重商主义带来的诸多困境。
3.1地区发展不平衡
FDI的快速流入,尽管有助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中国的内、外资两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的问题。目前,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省市,这六省市约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近90%(其中广东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总额后10位的省、市、自治区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额比重不到6%。其结果是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加速流人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3.2数量型扩张的贸易模式较大的负面影响。
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出口与进口相对价格出现下降(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却带来贸易收入上升(收人贸易条件好转)的现象,说明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型扩张”。这种贸易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其长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3.2.1引致贸易争端。
中国作为最终产地承受了美国、欧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压力,据WTO统计,中国在近10年已连续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原因 自身原因
主要是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对原市场占有者构成威胁以及给其他产业结构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如美国频频对中国钢铁、纺织品等产品 提起众多保护,以及以印度和土耳其为代表,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和谋求交易中更低的进口价格的考虑,对中国商品频繁施行贸易保护。国外角度
国外利益集团操纵舆论对中国崛起进行恶意的夸大,企图转移国内注意力,将中国的崛起作为其经济相对衰退、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
3.2.2牺牲国内劳动力和消费者利益
在国际制造网络中,我国事实上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只能出口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低附加值的商品。外汇规模的增加,是以我国产业工人的“血汗工资”代价换来的。很多企业为开拓国外市场努力地把优质廉价商品输送到国外,把一些被国外市场拒绝的商品冠以“优质价廉”销往内地,此外在国内市场上给予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造成了对内资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歧视、对内销产品的歧视,进而对国内消费者在质量与价格方面产生了歧视。盲目追求出口创汇并通过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来取得出口优势,无疑会牺牲劳工利益,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内需增长,损害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此外,由于关税保护政策,造成进口产品价格提高,一部分消费者由于购买力下降不得不放弃消费,他们的利益因此受到损害。
3.2.3生态环境成本巨大
我国现阶段出口多是在消耗资源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我国没有及时的进口先进的机械设备、相对稀缺的材料资源、清洁能源,使生态环境和经济运行条件得到补偿和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恶化的链条,一方面,不断出口价格低廉,环境成本大的商品,另一方面,没有进口相应的产品缓解补充经济和生态环境,而是换成大量美元,无疑是一种“实物换美元”的低级重商主义游戏。此外,重商主义以邻为壑、急功近利的经济思想使人们追求过度经济增长,导致过度依赖投资,透支未来。我国企业以资源的过度耗费,破坏生态环境和最大限度的压低劳动力成本来换取出口 产品价格的低廉,各地以牺牲透支环境来发展经济,忽视经济规律,形成经济增长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尴尬局面。
3.3 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的负面效用和高额成本
3.3.1 巨额外汇增大了通胀压力
近年来,我国CPI持续居高不下并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虽普遍认为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新一轮的经济过热造成的,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也是这次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两级强制结售汇制度,这就意味着,出口企业在创造一笔外汇收入的同时,央行也同时向社会投入了一笔人民币,于是名义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增加,造成了价格水平提高,自然成为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
3.3.2 持有巨额外汇的高额机会成本
设政府发行本国债券的利率为r,国内通胀率为π,持有国际债 券的利率为r*,国际通胀率为π*,人民币升值受益为E,则持有国际债券的实际净收益为:(r*-π*)-(r-π)-E,由于r*,π*是外生变量无法控制,我国央行只能通过压低国内名义利率r或提高国内通胀率π使持有国际债券的实际净收益提高,却造成了本国存款人的实际财富贬值。况且,在人民币快速升值、美元持续贬值的过程中,即使中国外汇储备的净利差收益较高,也仍难以抵消其“价值蒸发” 的损失。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经济政策凸显出国家干预下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出口导向的新重商主义特征,虽然这些政策带来了我国近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近年来却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因此,我国应改变过去对重商主义的倚重,调整现有的贸易政策,引导我国经济重回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中。
4.2改进思路
4.2.1既有干预,更重市场
先进国家的经验证明,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并辅之以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但同时值得警惕的是,政府干预也有“度”的问题。90年代“日本病”(重外轻内、产业空洞化、金融社会主义)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对国内某些产业的过度保护或干预所致。在中国两干多年的政治传统以及近40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下,政府在转轨经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有其合理性,在当代不平等国际分工以及国际保护主义流行的大背景下对某些幼稚产业以及事关国家安全的产业进行保护也是必要的。但要认识到,市场竞争才是生产效率提高的最重要推动力,不能以政府干预替代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而应当逐步弱化要素积累阶段的“直接数量型干预”,向市场化价格调节转变,辅之以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等,实现科学发展和宏观稳定,并把扩大与人口质量相关的公共支出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新重商主义战略调整的关键环节。
4.2.2既要重工,也要重融
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自身经济基础仍很薄弱之时,就已经直面金融全球化的剧烈外部冲击。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后发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化,通过技术进步尽快地推进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避免沦为发达国家低端品供应地的境地;另一方面要重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面对当代发达国家以“重融”为特点之一的、更高层次的新重商主义,中国可以探讨制定“国家金融战略”,有序推进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兼顾本国金融的发展和安全双重目标。4.2.3既要重商,更重富民
早在330年前,亚当•斯密就这样批判重商主义政策:“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得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得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这原则是完全自明的,简直用不着证明。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得益,几乎都是为着生产者的得益而被牺牲了,这种主义似乎不把消费看做一切工商业的终极目的,而把生产看做工商业的终极目的。”(亚当•斯密,1776)。亚当•斯密关于生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消费的观点值得深思。为了实现经济赶超,中国现有的新重商主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来保护某些国家垄断企业和出口部门利益的(事实上也是政府利益),这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合理性,但不宜长期坚持,否则对当代消费者的福利损害太大。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日韩等东亚经济体的基本国情不同,是完全有可能以国民福利的改进为目标,兼顾内、外两个市场协调发展的。
4.3 改进建议
针对于重商主义给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3.1 调整出口鼓励措施,发挥进口优势
我国对出口和外资企业的补贴政策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有关部门应积极进行宏观调控,恢复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 制。着重推行鼓励进口的政策,适度减小对出口的依赖,实现进出口相对平衡,通过巨大的进口优势来补贴处于劣势的出口产品,降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压力。
4.3.2 提高劳动者工资,减小收入差距
我国由于居民较高的储蓄率和较低的劳动者工资造成了内需不足,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使得国内市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此外,由于我国收入差距悬殊,而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穷人偏低,进一步限制了国内消费需求。因此应提高劳动者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由于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不安,使劳动者敢于消费,加大内需,繁荣国内市场。
4.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必须放弃原有的粗犷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 转变,加快“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尊重并保护企业的专利权和技术的知识产权;设立专项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4.3.4 合理管理和利用外汇
实施改善外汇储备结构的措施:一是放开强制结售汇制度,允许民间持有外汇;二是降低美元资产比重同时提高其他币种的资 产比重,此外适当增加黄金储备。大幅度增加对先进技术、稀缺资源等我国无力发展方面的进口。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或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对国内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
4.3.5 调整外资引资政策
合理利用外资,引导国外资本投资我国无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国外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国内整体消费能力;允许外企在国内上市;逐步消除内、外资两部门的差别对待,在目前内、外资税率同等化已实行的情况下,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第二篇:QC讲稿新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来自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白沙洲水厂QC小组。我小组发布的QC成果是《提高出厂水余氯合格率》。
白沙洲水厂坐落在武汉市南郊的白沙洲地区,设计日制水能力为70万立方米,担负着武汉市长江以南地区约60%的输供水任务。近年来多种因素影响了我厂出厂水余氯指标的完成情况。
我QC小组活动开始于2009年12月,属于管理型小组,根据QC活动规范,开展了一系列PDCA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为保障水质安全,以国标为基准,制定了内控指标,要求出厂水余氯合格率需达到97.5%以上。而我厂的生产现状是,2009年出厂水余氯月平均合格率为97.2%,低于指标0.3个百分点。所以,本次QC选定课题为:提高出厂水余氯合格率。
这是我们的小组活动计划。
下面请跟随我进入现状调查环节。
这是白沙洲水厂的工艺现状,首先原水通过抽取、浑水加氯、加矾、反应、沉淀、过滤、清水加氯等工艺后进入清水池,经送水泵房至供水管网中。为防止管网中细菌再度繁殖,在管网中必须保留一定量氯气,这个值是由加氯量控制的。
正常情况下出厂水余氯值比入库水余氯值约低0.2mg/L,因此我厂控制入库水余氯范围在0.7—1.1 mg/L,使出厂水余氯值在0.5—0.9 mg/L的考核范围内。
统计2009年出厂水余氯不合格次数为803次,出厂水余氯合格率仅为97.2%。
这是小组根据随机抽取的加氯报表,绘制出的滤后加氯量与余氯值数据折线图。通常余氯值的反馈略滞后于氯气调整时间,但仍成正比。为了保证工艺的正常运行,我们每日会进行反应池排泥及滤池反冲洗。两个红色区域分别就代表反应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反冲洗阶段,黄色区域为厂内控入库水余氯范围,红色折线为加氯量,蓝色折线为余氯值。从图中,我们可看出在排泥、反冲洗阶段,虽然调节了加氯量,但滤后余氯值仍有超标情况。
每当上游陈家山闸、汤逊湖泵站在没有告知变动情况开始排放或增加排放量
时,我厂水库余氯值便急剧下降,此时再调节投氯量已滞后,出厂水余氯难以控制。
下面请看我厂净化工人员情况。饼分图显示:30岁以下的青工占净化工总人数的90%。这张图是近四年净化工人数变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厂经验丰富的净化工流失严重,而新进青工实际操作经验还不够。
根据以上现状调查统计数据,绘制出关键问题排列图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原水水质变化时、余氯控制滞后、排泥及反冲洗的影响和人员操作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余氯不合格次数占总不合格次数的91%。
在调查了现状后,小组将活动目标设定为出厂水余氯合格率达到98%。
这个目标能够达到吗?让我们对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若我厂根据2010年计划认真开展培训,能帮助净化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按《安全质量标准化》严抓质量管理,能确保操作安全、设备完好; 完善《白沙洲水源水应急处理措施》,能强化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与上游排渍单位建立联系机制,能及时了解排滞规模及启排时间,我厂就可根据相关信息,及时调节加氯量;
根据2010年厂内控水质考核指标,出厂水余氯合格率必须达到98%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小组认为出厂水余氯月平均合格率达98%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原因,绘制出达奈斯图,请看:
人的方面:年轻净化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化验工责任心不强、使在线余氯仪表校核不到位,可导致氯气投加不准确。
机的方面:加氯机故障、余氯在线仪表数据传输误差较大,会误导净化工错误调节投氯量。
法的方面:净水水量改变、调节投氯量的依据不合理,原水水质异常、氯气调节滞后,可引起余氯值超标。
测的方面:水库余氯计检测点不合理,引起检测数据误差,会误导氯气调节。环的方面:水温低时,仪表检测误差大将误导氯气调节。
我小组根据原因分析制定了要因确认表。下面我们对原因进行逐一确认。
原因一:实际操作水平不足
2010年元月,我厂组织了《在岗人员应知、应会考核》及《水源水异常应急救援演练》。两项测试着重考察净化工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从测试成绩统计情况看,30岁以下职工低于70分的,占在册净化工总人数的67.5%,这说明年轻净化工的实际操作水平一般,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需加强。所以结论为:要因。
原因二:责任心不强。
按照企业仪表管理规定的要求,化验人员每天两次校核出厂水余氯计,每周一次以上校核各期水库余氯计,小组成员抽查了校核记录,测量的绝对误差都在0.1 mg/L以内,结论为:非要因。
原因三:加氯机故障
2009年12月维修人员对运行及备用的加氯机进行检查和测试,完好率达100%。所以结论为:非要因。
原因四:余氯在线仪表数据传输误差大
我厂每周会对仪表进行远程校准,2009年12月—2010年元月小组成员追踪了整个校准过程,仅出现一次数据传输误差偏大的情况。所以结论为非要因。
原因五:调节投氯量的依据不合理 净化工根据厂改建前的规定,在反应沉淀池排泥及滤池反冲洗阶段,减小2公斤氯量,但根据余氯值反馈情况看,2公斤的降幅过小,余氯值超标。小组根据理论计算出,此时应减小4~5公斤氯量。可以看出,活动前的氯气调节量与实际制水量不匹配,我们确认为要因。
原因六:原水出现异常,氯气调节滞后
每当水源水发生变化,只有水库在线余氯仪表数据发生急剧下降时,净化人员才察觉水体变化,这时水已进入水库,再调节氯气已滞后。结论为要因。
原因七:水库余氯计监测点不合理 水库余氯检测取样点设定方法是选取水库进水口,第一个折板、第二个折板3点分别进行监测对比,从数据比较中可以看出A点检测数据波动较大,C点滞后时间过长,B点数据稳定且与加氯点间的滞后时间较短,因此B点为最佳取样检测点。而本厂的水库监测点均是按照此方法进行选定的。结论为,非要因。
原因八:水温低时,余氯仪表检测值误差大
2010元月至2月,小组抽取不同低温环境时的余氯计校核记录数据可见,检测误差都在0.1mg/L以内,符合《企业水厂仪表管理规定》的要求。所以结论
为非要因。
小组成员经进一步讨论,针对三个要因制定对策表。明确目标,制定对策并进入对策实施阶段。
实施一:加强对净化工实际操作和应急能力培训
厂部与车间签订2010目标工作责任书,其中要求车间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以上技能培训。制水车间组织净化人员进行第一季度操作技能培训,从考核成绩看,80分以上人数占车间总人数的82.5%,净化工的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实施二:重新设定调节投氯量的依据 小组制定了《排水量与投氯量关系表》并下发至制水车间并作为氯气调整依据,净化工在新依据的指导下调节氯气,活动后对余氯的控制效果远好于活动前,小组抽取加氯报表,绘制出新的系统加氯量与水库余氯值曲线图。对比前后两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在反应沉淀池排泥、滤池冲洗阶段,通过合理调节加氯量,入库水的余氯全都控制在0.7mg/L—1.10 mg/L范围之内。
实施三:完善水源水异常预警机制
对外,我厂已于水务局沟通,确定了协调方案,并遵照执行。对内,我们完善水质管理制度,要求运行车间、化验室加强监测力度。对比2009年与2010年第一季度原水水质异常阶段出厂水余氯完成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同在原水异常阶段,2010年第一季度出厂水余氯不合格比例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2.9%。
在实施了一系列对策之后,小组对活动效果进行了检查。
我们统计了2009年1-4月与2010年1-4月的原水水质数据,在原水水质相似的情况下,2010年元月—4月平均余氯合格率为98.5%﹥98 %的设定目标值,我们的目标达到了。
通过QC活动提高了我厂出厂水余氯合格率,确保了安全优质供水,为武汉市民奉上可放心饮用的自来水。
我们的QC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保持,小组制定了以下四点巩固措施。
1、每月组织职工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技能水平;
2、每五天对出厂水余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反馈余氯合格率完成情况,调整生产;
3、调度室每日主动与上游排渍泵站联系,实时了解排放情况;
4、化验人员更新原水水质、投氯量和余氯关系数据库,为氯气投加提供依据。
活动中,小组成员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了我厂出厂水余氯合格率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加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对净化工培训的经验,推广至其它工种,提高全厂职工的专业技能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并计划在厂内建立原水监测站,实时监控原水水质变化情况,努力完善半成品水检测手段,在沉淀池处安装余氯计。没有交流就没有提高。我们要把本次活动的经验与其他水厂进行经验交流并将其运用到生产中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各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及时解决生产中问题,为全面提高供水水质而努力!
第三篇:中国梦讲稿
中国梦讲稿
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提出
二、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三、中国梦的本质
四、实现途径
五、实施手段
六、实现目标
七、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八、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一、中国梦的提出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不久,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总书记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后,他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在出访和接受国外媒体采访等很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就任宣言,近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2013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全书分为8个专题、146段论述,收录了2012年11月15日至2013年11月2日的讲话、演讲、谈话、书信、批示等5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11月29日,两年内,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共出现“梦”220余次,“中国梦”110余次,伴随着他的话语和改革实践,中国梦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想象中也愈发清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老百姓热议中国梦,社会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总书记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为了民族复兴,几代人魂牵梦萦,亿万人心结难解。历经上下求索、1 千辛万苦,中华民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中国崛起被国际媒体称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深藏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民族复兴梦想,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犹如地平线上跳动着的朝阳,喷薄而出。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三句诗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令人感慨、催人奋进。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
三、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正因为如此,它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
1、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进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意味着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
2、人民幸福。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十三亿个鲜活生动的个人梦想百川归海汇成中国梦。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就会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3、三者关系。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实现途径
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〇一三年三月,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要弘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超级巨轮,我们每个人在这艘巨轮上,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都应当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推动“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奋力前行。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实现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梦想,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应同心共圆中国梦。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维护和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团结两岸同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五、实施手段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2013年6月5日)
六、实现目标 两个百年目标。“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2012年11月29日)全面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 4 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
七、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人间万事出艰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二〇一二年十二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共产党人最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奋斗成就伟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必须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实现中国梦,最终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我们已经取得辉煌成就,正在向着梦想一步步靠近。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勠力同心、不懈追求、接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拒绝对“中国梦”的庸俗化和低俗化。
个别群众不仅把“中国梦”生活化,甚至庸俗化和低俗化,他们把“中国梦”幻想成“白日梦”,想有什么就有什么,甚至包括打麻将都和“清一色”,这是对“中国梦”的曲解和亵渎。
总书记提出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内涵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即内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外有尊严自主的国际地位。生活当然是丰富多彩的,把“中国梦”生活化和具象化也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但同时必须是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
八、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而且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中国梦对世界具有吸引力”,“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系世界的命运”,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主流认识。
但同时,国际社会也出现一些曲解和误读、疑虑和猜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将中国梦曲解为“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
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的关系,中国梦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呢?对此,总书记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在俄罗斯、在非洲、在拉美、在美国、在东南亚、在欧洲,他一再重申这一重要理念,把中国人民期待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传递给各国人民,把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展示给全世界。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间,中国内部战乱和外敌入侵循环发生,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坚持合作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正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二〇一三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百分之三十,今后五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十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五千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五亿人次,将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的商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与美国梦
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来做梦的,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足够大的时空去想像,有实力和自信去实现,才能自己做自己的梦。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2008年在竞选时,曾借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发表45周年之际进行了同名演说,并大获成功。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中国梦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阐述了美国梦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两者的差别及其原因可以概括为如下七点。
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富裕
较之中国,美国具有巨大的地理优势,三面环海,易守难攻,建国伊始就是一霸,历史上从未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征服,倒是常常主动出击攫取他国资源。所以他们一直没有国家安全之忧,人民可以专心做自己发财致富的梦。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周边的环境一直极为险恶,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征战从没有停止过,几次被其他民族征服蹂躏。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所以中国梦必须把“国家富强”放在第一位。
中国梦的目的是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大家有一个共识,民族孱弱,任人欺凌,个人的尊严就会丧失,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哪有幸福可言?美国的民族情况远比中国复杂,黑白两极对立,黑人长期受白人歧视,现在虽然法律上是平等了,但是骨子里的不平等是一时无法消除的,一件小事就可引起内部激烈的民族冲突。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们没有乡土依恋,缺乏民族观念,自然也就只谈个人的成功。
中国梦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实现,美国梦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人才资源达到 “美国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强调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梦”特别是强调,不管出身、不论阶级,每个人具有同等靠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对那些阶级分明的欧洲小国的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诱惑他们、鼓励他们来美国冒险。历史上,美国多次利用其他民族的人民来发展自己的国家。比如早期从非洲引进大量黑人搞种植,十九世纪利用中国劳力修铁路,现在又大量吸收墨西哥、东欧的人从事各种各样的体力工作,很多白人成了有闲阶级,整日打高尔夫享清福。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的大国,不可能靠大量引进外来人才发展自己,所以习总书记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是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内,关系和睦,人人安康,自己才能幸福。所以中国人的幸福是群体意识的。在一个家庭内部,幸福是共享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幸福也是共享的。所以,7 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然而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中国梦具有纵深的历史感,美国梦只有现实的体验 实现中国梦的自信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历史。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曾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最近这些年帝王连续剧的繁荣,反映的就是大众这种心态。西方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其中一部分因素就是来自历史,因为他们相信中国人具有再现历史的能力。一个历史上从没有强盛过的小国家,你吆喝得再厉害,别人也只会把你当做笑话看。总书记这句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就用了“复兴”这个词,其中就透露着乐观和自信。然而,美国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自建国起,靠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人才逐渐变成一个超级大国,所以它的梦是把现实延续下去,不让挑战他的力量出现,一直可以做自己的美梦。
中国梦依赖群策群力,美国梦靠的是个性张扬
实现中国梦,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人人给力,踏实勤干,利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朝一个方向努力。它靠的是集体的意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一句话,中国梦要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但是也是个喜欢折腾的民族,自毁力强大的民族,很多时候是发展一段,折腾一段,致使国家的发展可能不进则退。所以,现在要实现梦想,就必须统一大家的意识,明确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然而美国自建国起就走的是一条务实的道路,就是简单追求个人富裕幸福,所以个人成功的合力构成了国家的强大。中国人可以办大事,但首先要统一意识。
中国梦是为了民族光荣,美国梦是为了个人荣耀
自鸦片战争以来,领土被侵占,人民被蹂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大灾难,这都是民族的创伤。近代史上,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民族有尊严,国家有安全,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总书记这句话掷地有声。没有这种历史痛的国家是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这种渴望。美国就没有这种痛,所以它也不会做这种梦,因而,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的富裕、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还要明确一点,美国梦经历变革,中国梦也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期望也会改变,梦想也会有所不同。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国梦”是根据“中国脚”量身定做的“一双鞋”。生活在中国,就专心做自己的梦,通过实干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梦与法国梦
这是一个造梦的年代。奥巴马借美国梦获大选成功3年后的2011年8月25日,法国出版社发行了弗朗索瓦·奥朗德的2009年以来的讲话和访谈录——《法国梦》。这也是为法国人开启了追逐“法国梦”的新时代。
像奥巴马一样,在竞选期间,奥朗德试图说服法国人积极寻求改变。梦想总是美好的,奥朗德深谙此理。他频繁用“法国梦”的概念作为政治口号,主要是为了 8 让在经济危机中颇感失落的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重拾对国家、对社会和对未来的信心。
现如今,奥朗德个人的“法国梦”业已实现——他已经走上了权力之巅。然而他在书中为法国人精心设计的“法国梦”会如何实现,我们将拭目以待。
“法国梦”
奥朗德的“法国梦”到底是什么?2013年,他表示,法国未来10年的挑战和远景将围绕“主权”、“卓越”、“团结”3个关键词展开。
“主权”是指法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独立,即法国要保证自己在世界上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其价值观,同时寻求经济和能源上的独立。“卓越”是指经济上力求卓越表现,要发挥法国的传统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团结”是指促进所有公民的平等融合,保持法国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让国家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
为实现“法国梦”,奥朗德提出未来10年法国的发展要实现5个目标:一是发挥法国人力资源优势,提倡青年就业和老有所养并重,将目前的困难转化成机遇;二是发挥法国传统优势,提高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化中赢得主动;三是鼓励向绿色能源转型,为环境和未来投资;四是改革法国行政区划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更加有效地进行国家管理;五是让所有公民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讲稿
第二课 教学有道
各位同学中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传统文化第二讲——教学有道(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丰富,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旧适用的教学理念,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不可胜数,今天我们与大家来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论语》中此句是独立的一段,没有交代孔子为何事而说。应该是因为有些学生偏重学习,而忽视思考;而有些学生相反。这两者都有弊端,所以孔子教导于他们。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如果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所以,读书也好,或者做其他事也罢,都不能只顾及一个方面,要多多改进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干好最多的事。
本篇中还有关于学与思关系阐述的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读到这一段自然想起周恩来总理的:“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所谓“临渊观鱼,不如退而织网.”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天到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思前想后,是解决不了的,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还不如去翻翻书,学习一下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当下遇到的困难,历史上都发生过,与其愁眉不展,不如仔细地学习历史和先贤所著,矛盾会迎刃而解。
说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转回来看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境界,则是乐。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这句话讲解了讲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好、乐。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各位同学,我们自小便背诵过《弟子规》的篇章,虽然如今只记得了了几言,但开篇的几句却一直牢记于我们心间。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这句话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以上两个层次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身体力行的看重大过一味学习。这也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最后来探讨一下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调的是多学习而少发表、对事敏感而言行慎重、厚积而薄发;强调的是在学习中要练好“内功”的问题.“就有道而正焉”,强调的是要选择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向其求教,以求其指正,以求效仿之;强调的是借好“外力”。对于上述这类“君子”,孔子给予了“可谓好学也已”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关于“好学”的标准.我想,这一要求和标准,在当今仍然是适用的,仍然值得每一个“好学”之人遵循,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评判是否“好学”的基本标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应不慕虚荣、不图富贵而以好学之风求得内心的充实与丰盈。;生活上的俭是修身正心的必要途径,俭以养志,志向高远,致力于知识的研磨切磋、品格人格的修养。君子谦谦,不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需要请教有道德有专学的人;与贤德之人为伍、与有道君子比肩,做一个拥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中学生,成为一个让母校骄傲的实验人!
今天我们用几分钟的时间向先哲学习了许多,希望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向上的态度,开启如阳光一样明媚的下午学习生活。
第五篇:中国公务员法讲稿
《公务员法》讲座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梁桂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4月27下午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这部国内首部用于管理人事干部方面的法律将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填补了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对于健全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具有重大意义。该法将近十年来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的新成果,如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职位聘任以及领导干部任职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和引咎辞职制等,进行总结吸纳,上升为法律,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律,一.中国公务员法的由来
从1949年至1980年,我国的人事管理一直沿袭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干部制度。1980年,邓小平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1984年下半年,中央将干部立法工作提上日程。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分解,改革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再次提出了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
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随后,又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13个暂行规定和13个暂行办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公务员管理的法规体系。
2001年1月开始,中组部和人事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务员法起草领导小组,公务员法立法起草历时5年 前后修改14稿《公务员法》在今天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共有18章,107条,包括公务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职务职级,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法律责任等内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管理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1993年,市场经济刚刚初有框架。如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其需要一个廉政、高效的政府与之匹配,而这必须建设一支好的公务员队伍。将条例上升为法律,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
《公务员法》凝结了我国11年来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了国外公务员管理的做法,对规范公务员管理,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都有重要意义。与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中几大变化:
(一)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公务员范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其他党政机关参照试行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法调整为: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二)公务员法吸收了十几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新经验。
包括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职的试用期,以及领导引咎辞职等吸纳上升为法律,这有利于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完善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没有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的规定,公务员法特别规定了公务员职位制度,按照它的性质区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并且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新的职位类别。
当官不是唯一理想,《公务员法》被寄望于能打破官本位,为公务员们设计多个上升通道,从而重塑中国公务员的价值体系重塑公务员价值体系。公务员队伍中专业人才的流失近年有上升势头。人事部对1998至2002年21个部委抽查的结果表明,流失本科以上公务员1039人,占同等学历公务员总数的8.8%,经济、法律、技术等部门流失的尤其多。新规定也是为了起到激励的作用,以期留住一部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职位职级的设计,有利于淡化官本位,改变现在基本只有职位这一单一途径的格局,使得公务员勿需单凭当领导一途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这个分类应该更丰富、更专业化。目前,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的适用范围、职务层次和职务名称在《公务员法》中还未划分,而是交给中央一级公务员综合管理部门规定。而且,公务员职级与职务的对应关系,这次也没列出,而是交由国务院作进一步规定。
(四)建立了职位聘用制。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了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但一直没有推行。公务员法里专列一章规定,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的职位可以进行聘任,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公务员管理将引入聘任制。机关根据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聘任制相对于传统公务员的选任制和委任制,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公务员能进不能出、缺乏活力等问题。近20年来国外公务员管理越来越多地采用聘任制。合同管理部分职位。
参看《暂行条例》的规定,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级,这是“按照所任职务及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以及国家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经历确定”。在条例施行的11年中,办事员的级别上升一般是3~5年一级,按照工作20年计算,到退休时能提升4~7级。但如果从科长提至处长,一下子会提高2~3级。这样的规则,自然会刺激公务员去争取担任领导职务。北京市2004年进行了被称为“3581”的工资薪酬改革。改革后,科级、处级、局级的月薪约能达到3000、5000和8000元。其间可见,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和领导职务的关系更加密切,而职级之间的工资差别很小,一个级别之间最多相差几十元。在业务类公务员内部的分类也应该更为细化。国外一般分有普通公务员和高级公务员。例如,一个有着专业知识背景的博士可以直接申请做高级公务员。而在中国,博士也要从低层公务员做起,尽管可以在待遇等方面做一些补偿,但对高级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
因此,如何确立待遇与职务、职级间的关联,是一个关键的设计。这次将非领导职务更加细化为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执法职务是一个好的趋向,是分类专业化的体现。在细化的设计中应该为公务员设计多个上升通道,而不只是当官一途,如果不能将非领导职务的分工专业化,不能在对各类公务员的薪酬合理设计,公务员们还是只对领导职务趋之若鹜。
(五)防止“期权腐败”,严格公务员离职从业限制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这样规定是为了防止有些公务员在职期间和被管理对象达成一种默契,也就是期权。在职的时候,给被管理者好处,不用行贿,等离职之后再拿高薪,这种腐败必须防止。从市场经济竞争角度说,这也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因为手中握有资源的公务员,到某个被管理的单位工作,对那些没有资源的行业竞争对手来说,是不公平的。
(六)确定辞退制度引咎辞职写入法律占位不干事可被辞退部分职位实行聘用制
《公务员法》第十三章明确规定了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制度、公务员的辞退制度。领导成员如果失职,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就要引咎辞职;如果自己不辞职,还可以撤职。
今后对于那些“平时不努力工作,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给处分又够不上,占着位置不干活,耽误了工作”的公务员,可以辞退。
(七)公务员可以对上级领导说“不”
公务员有一个特性,就是要服从上级的决定和命令,这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发挥公务员高效的要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基本义务就是要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也就是说,不得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但现实情况,有时候上级作出的决定和命令存在错误,或者有违法的情况,作为公务员怎么执行?要不要执行?执行时承担责任还是不承担责任?公务员法针对这些问题作了规定。
一般来讲,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如果认为上级作出的决定或命令有错误,公务员有权可以向上级提出来,要求改正或者撤销错误的决定和命令。如果上级不改变决定和命令,履行公务很急迫,要求立即执行,公务员还是要服从,但执行决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如果上级作出的决定和命令明显违法,如走私、刑讯逼供、做假账、逃税等,公务员就有权拒绝。如果执行的话,除了上级依法承担责任,执行的公务员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八)公务员工资改革着眼规范工资制度
法律对公务员工资制度也做了新规定,一是今后公务员工资和现行工资构成不一样,现行公务员工资构成包括职务工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级别工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则是包括级别工资和基本工资两部分。
二是对公务员工资水平作了严格规定。工资水平应当由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同时规定了工资调查制。通过工资水平的调查,将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还规定任何机关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擅自提高和降低公务员工资福利和待遇,任何时候不得拖欠公务员的工资。
在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国外称之为“阳光法案”的官员申报财产制度并没有被规定在公务员法中。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入法涉及官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权衡,目前入法确实有很大难度。就算这次公务员法立法不考虑这个问题,但立法机关包括决策层今后肯定会重视领导干部资产申报制度的立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