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科教学渗透的新尝试
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科教学渗透的新尝试
——学农活动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同济一附中
李茵茵
落实两纲教育推进学科德育教学,探究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已成为当今德育研究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大型德育教育活动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利用德育活动的资源渗透学科教学,本人做了一些尝试。
高二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一军训的延续。学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还可以通过农田劳动和参观体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长课堂之外的知识。尤其对《生命科学》学科而言,是学科教学阵地的转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机。
一、学农为师生创设了崭新的教学课堂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学科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是面临高考、结业考的压力,一味赶进度,强化知识点,原本生动活泼的生物课往往成了枯燥乏味的“死物”课。想在教学中拓展,可惜没有时间;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探究,可惜没有机会。
高二的学农就是良机,农田成了生命科学教学的大课堂,劳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科学的原理,从而大大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热情。
二、学农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学农期间为学生准备一些作业已经成为了常规。但我们一改以往的做法,仅布置了一道题目:“根据学农活动的实际,请联系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进行分析?要求每天积累一点,字数不限”。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也是一份事先未知答案的试题。只有根据学农基地具体农活的安排才能作出思考和回答。
三、学农为学生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
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犁地、种菜、捡豆子、挖甘薯等。
犁地,在欣喜中探讨植物生理。第一次见到了犁地的工具“犁”是多么的欣喜,他们扮演着老黄牛与农夫。从开始的不够默契到逐渐地熟练,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休息之余,他们讨论着:犁地是为了松土,有利于植物根部呼吸;如果植物缺氧会发生无氧呼吸而产生酒精,时间久将造成酒精中毒而烂根死亡等问题。
种菜,种出了艺术和效率。从拔苗到种菜到浇水,同学们会从蒸腾作用方面考虑菜秧是不是越大越好?怎样才能使菜种得纵横笔直?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种菜后为什么要浇水?在愉快劳动的同时享受了快乐学习和探究的情趣。
捡豆子,捡出了精彩和新意。同学们在劳动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着多捡的诀窍。他们不顾脏席地而坐围成一圈圈,边检边讨论:什么是种子?什么是果实?豆子与豆荚的区别?毛豆、黄豆与大豆是一家吗?豆子萌发后该叫发芽豆还是叫发根豆?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含量与种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捡豆子”活动带来了无数的话题,小小的豆子充满了趣味和新意。
挖甘薯,挖出了别样的感觉。铁锹翻着泥土,目光聚焦到土壤中的“宝藏”上,他们欢呼、雀跃,成果堆成了小山,问题也脱口而出:甘薯属于什么器官?如何繁殖?与马铃薯的不同?甘薯的营养价值?鉴定成分的方法?相信甘薯都吃过,但对甘薯如此的研究肯定还是头一回。
四、学农为学科教学的渗透提供了契机
学农结束各自交上了一份特别的作业。其中,大多数是自问自答型,将生物学知识与学农活动紧密联系,将已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了 2 一次梳理;也有一些是只问不答型,如:转基因大豆是怎么来的?哪些人不宜食用豆制品?等等。还有个别的是属于有问错答型,如:甘薯是块茎(应该是块根);甘薯含有大量的淀粉所以很甜(淀粉不甜);植物根部浇水太多会产生乳酸中毒(酒精中毒)等。
回校后的作业讲评课,不仅解答了同学们的提问,纠正了一些错误,更重要的是肯定了同学们独特的思路以及提出问题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份作业与以往的大不同,因为它既不是抄写概念,也不是平时常见的选择和填空;它既没有单调机械死记硬背的痕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题海苦练或呆板厌倦的知识效仿;它不是教室里冥思苦想的产物,也不是书本中的断章取义;它是同学们贴近学农生活并独自思考与联想的产物,是集体讨论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成果体现,也是同学们学农活动的另一大收获。
德育活动与《生命科学》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初次尝试,证实了这样的探索是可行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为《生命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大的拓展的空间,是学生们探究生命科学的自然大课堂。它不仅强化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整理的能力。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无论是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还是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只要能使学校工作起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功效,就是教育、教学的良好途径和契机。参考文献:
【1】传统格言楹联的德育价值 严考亮 《中国德育》2007年10期; 【2】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文化应答 路琳 吴晶 《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10期;
【3】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王栋杰 陈焦艳 《山西教育》2004年第21期;
【4】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郭惠卿 《山西教育(教育管理)》 2009年08期;
【5】学校德育不能孤立进行 童松辉 《江西教育》2003年第23期。
第二篇:《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结题报告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以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新道德教下全面育人的德育教育。
2.《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教学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最有效的,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学校的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蕴含着德育素材,这要靠各学科教师善于挖掘,融会贯通的渗透,才能在新道德教育下,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德育教育是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基本思想内容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无力的形式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工作者的知识面较窄,教师又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艺术性渗透。实际上,德育教育工作并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也包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应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能。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目的和课程标准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教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艺术性渗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传道”于“授业”之中,才能达到德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呈现我们所期望的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的良好局面。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突出的行为与实践特色,即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寻找各学科中德育因素及具体问题。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努力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途径,方法,积极开发课堂教学中,所含德育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开展德育在新道德教育下艺术性渗透活动,初步获取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渗透方式、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本课题虽然在国内开展研究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的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进行艺术性渗透,以致流于形式,错过了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时机;其次,把德育教育的过程看成单纯的说教过程,使德育过程与品质的形成过程相分离,各学科之间各行其是,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以智育代德育,德育渗透不经常、不艺术,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课题组觉得本课题的再研究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念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新道德教育基本理念:德育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人的生活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教师的教学之路并不都是从知识走向知识,从学科走向学科的。而从道德走向知识、走向科学,可能是更有效的教育之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科教学就是改变过于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强调了学科教学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提高学科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人生价值观,从重知识结论到重过程体验,从重智力到重感情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经常地艺术地渗透到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把加强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实施有效的德育渗透促进智育的提高,通过改善学生的情商来促进学生的智商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新课程目标要求:传统的学科课程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较少顾及个体的情感因素,它妨碍完整健全的人格的实现。新课程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同等重要。新课程是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课程。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唤起学生对世界观的探求,它与德育教学的核心极其一致。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且要为学生人格的发展提供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从他律走向自律。
3.道德与知识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特殊关系。先有正确的世界观,然后才有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有真正的道德,而知识又是建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材料。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道德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道德有深刻的认识,道德水平也受到限制。所以,道德绝对不能建立在愚昧无知的基础上。虽然知识不等于道德,但有道德一定要有知识,知识中又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全面提高教学过程中,才有可能做到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任何把德育和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二者统一于新的质量观。一方面,教育质量问题首先是德育,离开德育的教学质量不是真正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和德育进行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界。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
4.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四种渗透原则 第一是整体学科艺术性渗透原则: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艺术渗透德育教育这一原则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第二是某一学科有序艺术性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第三是某一节课来说是有机艺术性渗透原则: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要讲究渗透的方法,做到知识与德育水乳交融,避免穿靴戴帽,牵强附会。
第四是某一活动随机渗透原则:对某一件事,某一活动,某一则新闻,某一个名名人物,只要有教育意义,必须抓住时机,随机渗透。切莫失德育教育之良机,造成失误。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与德育相关的基础性理论,并坚持以相关德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与实践相符合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方法及途径。
2.通过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途径,寻找学科与德育教育教学结合的完美方法,构建艺术性渗透或课堂德育教育模式。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新德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课堂研究,探索学生自觉接受教师德育渗透的思想观点,自觉调整个体意识和行为,形成优良品德培养的有效机制,使学生按照社会需要的品德方向发展,达到个体品德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4.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授课观念的改变以及学生内在品质与素质的提升。准确提炼和寻找到学科德育的切入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力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道德意识,促进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法纪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抓手,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积极构建学科德育渗透模式,形成全校教师学科德育渗透氛围、及教学特色。
1.现状研究
调查研究各学科教学中是否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艺术渗透了德育,存在哪些具体问题,以便针对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目标,从而落实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艺术性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2.对策研究
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所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组从以下方面考虑: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2)建立德育渗透体系
全面建立课堂德育艺术性渗透体系和实施网络,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的、完整的学科教学德育艺术渗透结构和氛围。
(3)挖掘、寻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手段,提高学科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实效性。
(5)依托教科研,强化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各项活动、环境教学等“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宁阳实验高中初中1班、5班、7班部分学生和语文、英语、政治、传统文化、环境教育等学科。针对课题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研究法、教学研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此,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以本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品质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中,将针对学生作连续的跟踪调查,以观察和分析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艺术渗透的研究。
2.教学研究观察法。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改成果,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逐步形成对被调研对象的德育对策。②依照学科内容,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探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德育渗透。
3、行动研究法。它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模式,它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了个体或群体与专家或团体的密切结合。因此,行动研究法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展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
根据学科内容,巧妙把影视、网络、图像、音乐与学科内容结合到一起,设置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教学情景观摩评价,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大丰收的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首先,准备阶段
组建课题小组,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分析研究《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的重要性,明确艺术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并印发一些有关资料。
其次,确定研究课题并填写了课题研究申请书,明确了研究人员的分工,详细制定了研究计划。
再次,组织成员学习了《新课标》、《德育原理》等文件著作,提高了成员研究的理论水平,坚定了研究的信心。
实施阶段
1.立项通知下达后,立刻召开专题会,共同撰写了开题报告。
2.确定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及实验对象,确立了实验班级。3.共同制定了抽样调查的问卷,确立了调查小组并召开了部分教师参加的调查会。
开展抽样调查后,汇总调查结果,分析不能很好进行渗透的原因并写出了调查报告。确立如何在语文、数学、政治、物理等学科中,进行德育艺术性渗透的切入点,逐步开展课堂教学的德育艺术性渗透,并写好渗透记录以便总结交流。
各成员积极开展艺术性渗透的实验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各成员的研究水平,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的变化,以及不同学科教师艺术的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最后,开展了实施学科中德育艺术性渗透后,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结果调查,并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总结阶段: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互相交流实验结果,每位成员以书面形式写出自己在学科教学中艺术性渗透的经验成果,并写成论文。认真撰写结题报告,提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今后的设想,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构建新的教研平台,以研促研。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1.确定研究课题,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成立了课题组,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学习德育教育理论,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
2.组织了对课题组成员的专题培训和辅导,达成了共识,共同商讨,撰写了开题报告。
3.对本阶段做好会议记录和做好工作总结。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7月)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设计编制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学科德育现状的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尝试进行德育的渗透性研究。
2.发放问卷并对回收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性考察,撰写调查报告。本阶段还将邀请各科教师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科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程度,并组织进行学科德育案例展示与研究。
3.做好本阶段的工作总结,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任务分工及注意事项。
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总结验收 1.前期侧重于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构建德育方法体系,使各种途径与教育内容的方法形成整体,提高德育实效。
2.中期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把德育的多种方法与各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再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比较,检查德育渗透效果。
3、后期发放学科德育渗透问卷调查表,统计整理,分析比较,写出总结报告。
4、最后提倡互动评课,构建平台,以研促研,课题组共同研讨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论文,组织结题论证,提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渗透方法:通过德育艺术性渗透的研究我们探索出一套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1、目标强化法
根据课程标准,要特别突出三维目标中情感德育目标。教师通过激情导入、故事引入、富有教育意义的直观展示,达到先入为主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2、德育故事升华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德育目标的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入情入理的分析,用故事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来渗透思想品行教育。
3、迁移默化语言法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及无声语言的作用,透过教材内容的外壳,进行情感的迁移,情感的默化,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现行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广阔的德育天地,如语文学科教材中展示的西湖的明艳、泰岱的雄浑、天山的绮丽,三峡的雄壮,以及简练、齐整、和谐、对称的科学与形式美,所有这些,如果我们运用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性德育渗透,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从而为树立将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思想奠定基础。
4、榜样启迪法
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的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好人好事为榜样,分析他们高尚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如数理化教学中,每讲到一个公式定理的概念时,可以简单介绍这些公式,定理的发现人的事迹,启迪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5、活动体验法
配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一些必要的活动,如外出观光,参加公益劳动,各种周会、班会,文艺演出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在热烈的活动气氛中受到教育。
6、兴趣激发情感法
根据学生爱好,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如语文《登泰山》一课,运用极热情,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泰山雄浑,绮丽的自然景色。教学时,如果运用语言自先介绍一下泰山的旖旎景色,或运用幻灯、录像、图画,直观地展示泰山的绮丽风光,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7、参观实地感知法
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纪念馆参观,以及工矿企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通过回忆革命历程、缅怀革命烈士的事迹,达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目的。到田野饱览大自然的美景,参观工矿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珍惜,热爱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现状变化
1、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各科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均明显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校其他的工作的开展,学校出现了学雷锋活动小分队,大家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奉献为大家蔚然成风。
2、改变了以前“重智轻德”现象
真正将“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做到了实处,也避免了学科德育单一化。将德育艺术性渗透于各科教学,很多的时候,在各科教学中,使德育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德育的途径也避免了以前的单一的弊端。呈现出了多样化,生活化,生动性等特点。
3、规范了学生日常行为
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陶冶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日常行为,提高了学生自理、自学、自治、自律、自强的“五自”能力。学生在家勤动手,能讲礼貌,守社会公德。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形成。
4、支持了学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学校以实施德育日常工作全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通过落实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和扎实的德育科研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开展德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科学研究,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促进了学校德育科研的全面提高。其中,贾芝文的《传统文化课中的德育渗透方式》校级课题已获得专家组评议,准予结题。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课题组撰写了十多篇课题论文,已参加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评选,并获得多项奖励。这对学科的德育渗透研究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重大影响。举例王月华、姜文柱撰写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思想教育》;赵德柱撰写的《如何在学科中艺术性的渗透德育教育》;李敏撰写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善善撰写的《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与研究》、《润物细无声---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贾芝文撰写的《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与研究》;刘辉的《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高翠玲撰写的《中学政治教学中德育渗透》,王瑞撰写的《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科学渗透德育教育》、姜文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等论文。
八、课题研究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在《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课题组提出的这些方法和对策,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民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引起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工作。
为了今后德育教育能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把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考评一个老师的重要标准,确保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经常化,制度化。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确保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放在首位,保证学校素质教育的推广,为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健康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教育无限,如何在各学科中真正艺术而全面地渗透德育教育,把德智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德育原理》《教育学》《心理学》 2.《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3.《教育科学研究》 《德育报》
201312.12
第三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大庆十四中学 陈健
《现代教育报》2006-2007学年下学期第6期7版 CN11-0265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大庆市第十四中学 陈健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可理解为心育。心育=开发智能+完善人格。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小学校都相继对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其中,把心理辅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它是改革传统教学活动的支撑点。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实践证明,要使心理辅导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必须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对人的知识、智力、道德等单一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的、人格的整体发展,认为只要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好,智力水平较高,品德表现较好,其心理人格自然就会健康地发展了。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靠自己去克服。而结果如何呢?从我校1998年有关学生现状情况的调查问卷表明,40%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感到中学学习乏味、单调又无可奈何,10%的学生对考试感到头痛、厌倦、烦恼。据我校心理咨询室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有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说谎、吸烟、喝酒、考试作弊、厌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
不难看出,造成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既有其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有其主观的内在因素。
就客观外在因素而言,中学的教材需要改革,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家长老师的人才观念需要更新,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为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环境。
就主观内在因素而言,中学生的紧张情绪,孤独的情感,畏惧教育的崐心态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动机、兴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障碍,急需指导,急需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才能使教师积极、大胆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才能切实地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否则,优化学生心理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是我讲的课枯燥呢?还是你们昨晚玩得太累或看电视太晚呢?”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葸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葸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机会
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教学活动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活动。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所以,教学活动中要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讲解或演示,学生听讲或观看,学生参与意识差,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弊端,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让学生上讲台操作部分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作提示和配合。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利用代用品制作成小小家庭实验箱,并用它进行微型实验。组织学生在化学晚会活动中,探求“冰堆着火”、“水上舞蹈”等化学魔术奥秘,带领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形成小课题、集体研究。鼓励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和搞科学小发明,都能既有效地优化教法与学法,又能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所以,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四、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家的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上化学课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候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在讲解硝基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诺贝尔为研制硝化甘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形成坚持性、自制性、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还可以抓住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实验外,还可采用设计无机、有机系列实验,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开放实验室,布置家庭实验,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验氛围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发现的喜悦同时,深刻领悟到化学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崐实践过程,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五、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课堂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另一方面科学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于实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六、转变教学效益观,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习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首先转变以上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地组合。否则,就会收效不大。
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
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家。
学科渗透对于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第四篇:新农中学201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教学复习计划
新农中学201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教学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情分析
1、培养目标: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能力培养:狠抓朗读、熟读、背诵、默写,不断丰富语文视野,增加语言语文积累。熟知各类文体的特点、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学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加大书写训练,拓展阅读视野,丰富文化感情。
3、教材分析:上半学年完成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新课学习,上下两册共有60篇课文(其中讲读30篇,自读30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下半学年转入系统的复习。前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不高;书写能力、阅读能力、解题能力、写作能力较为薄弱,急需在短时间内有效学习,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主要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抓结构和语言表达,优生注重文章的思想。充分利用周练和月考,以加分为杠杆,引导学生写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文章。同时,在周练月考的命题上要多下功夫,力求做到一题一得;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准备3~5篇好范文。
7、学案导学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做好每月的月考和考试总结,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及时鼓励、表扬,及时对较差学生指导帮助,使其尽快赶上。
9、语文组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集体备课;完善听课、评课、说课制度,定期研讨,取长补短,发挥好群体优势。
四、复习要求、效率要高。深入研究中考命题思路。研究泰安市近五年的中考题,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课都有目标,每个环节都要有针对性。
2、做好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记忆,培养能力。如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意义,句式的用法,写作手法的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等。
3、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要学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优化复习的各个环节。但不能搞成放羊式,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到位。
五、本学期教学进度
【第一轮复习】2月7—3月31(1、2、3、4、5、6、7、8、周)
分册复习: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复习要点:①课内古诗词过关:理解 → 背诵 → 默写。②课内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③课内重点现代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④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狠抓双基知识,积累字词、修辞、文学常识、诗文名句,深挖基本篇目,促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专题复习做好基础。
【第二轮复习】4月1日—5月5(9、10、11、12、13周)
专题复习: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在分册复习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提升。复习要点:①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②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③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④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共分12个专题。
1、字词
2、文学常识
3、病句修辞
4、古诗文默写
5、语文综合活动
6、记叙文
7、散文
8、说明文
9、议论文
10、课内文言文
11、课外文言文
12、写作
【第三轮复习】5月6—6月2(14、15、16、17周)
实战模拟: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复习要点:①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②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③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这一轮复习重在进行模拟练习(或综合训练),即以中考模拟的形式,反复训练;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进行中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训练时可选近五年的中考题或选难度、容量与近年中考题相近的题目练习,真正起到模拟的作用。同时,以考促学,要做好每次模拟的讲评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考前梳理】6月3—6月16(18、19周)
本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回扣教材,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复习要点:①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②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③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使各类知识进一步条理化,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以期在中考中取得最大成效。
下学期的语文复习,依据学校的统筹安排,还要穿插两次月考(五一前进行,四周一次),三次模考(五一后进行,两周一次),一次毕业考试,如与学校计划发生冲突,可机动调整。
附:【目前的问题】
一、教学难点
1、病句识别:句子加长,病因模糊。
2、文言文翻译:一直是难点,要通过训练来突破。
3、语言品析:学生缺少方法,而且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平时要加强训练,适当的时候进行专题训练。
4、内容探究:这是必考点,要给学生进行分类训练。
5、写法分析:目前没有考,但要关注,要有针对性训练,不可忽视。
6、信息处理:目前有变化,要重视,不能失分。
7、作文思想:要重视对部分学生进行作文思维训练,写有价值的文章。
二、培优、纠偏与补差
1、培优是本届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根据现实,提出三点建议: ①教师要重视,要落实,不能有依赖思想。
②各班根据学情,自己编制小训练。
③利用点滴时间,开小班授课。
2、纠偏是语文的一大难题,要想方设法寻求突破。根据学校安排,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将纠偏学生定位,有重点。将名字写在备课本上,做到心中有数。
②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如谈话、鼓励、上课多给机会、多一些面批与讲解等。
③建立语文学习跟踪表,与家长联系取得支持。
3、补差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在此,希望老师们保持好心态,多鼓励,多想办法,为语文均分做贡献。
:
2012年2月
第五篇:贾善善《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期报告
《新道德教育下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中贾芝文 贾善善
关键词:管理 研究 教学 德育
渗透 论文
内容提要:该文重视了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及如何加强管理,制定有效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德育渗透的“依德启智,依德育人”的目标及“整体、科学、主体、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正文:
近半年来,我校在德育课题组的带动下,学科教学中特别重视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还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下经验: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教师,各级行政部门领导起重要指导作用。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精神,落实全日制中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自觉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阵地,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等形式,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艺术性德育渗透,找准德育渗透点,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课题组制定了《我校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学校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突出。课题组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宁阳实验高中初中部“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我校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进行协作区研讨。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初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我校德育渗透论文集》、《教育教学理论材料汇编》、《尝试改革》、《走进名校》《半亩方塘读书园》,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我们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初中部“依德启智,依德育人”经验,年底,召开了教育局“在学校‘依德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初中部介绍了“依德启智,依德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德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德育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我们搞的“三环节教学”受到县领导重视和推广,其中,德育目标制定与展示是个突出的亮点。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收到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艺体教师在教唱《南泥湾》、《新时代》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发现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了共鸣。
四、挑战新世纪,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他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我校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即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 即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管理与研究》 《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2012年山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2012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
高中部《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强化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许多学科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与研究,同时重视“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的思想,开展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等探索,开展“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知识与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实验研究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总之,我们沿着“依德启智,依德育人”的目标,推进学科的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深入探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争取下一阶段有一个新的进步。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