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学校工作中,要着重解决为谁而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而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则涉及到学习的动机、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属于德育范畴。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近几年,我校在学科教育为中,积极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工作并积极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渗透意识。
要抓好学科德育渗透,领导重视是最根本的保证。我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科德育渗透教育。针对“在学科中如何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校长亲自作动员,明确意义,统一认识。其次,学校还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教育法》和《教师法》并组织了辅导报告。第三,各科级还组织教师再次学习教学大纲,再次明确教学大纲中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加强学科德育渗透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从而自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书育人。
二、根据学科教材,构建教育框架,把握住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是中学各学科科研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据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我校从1991年开始,对各学科的教育性进行了探讨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各学科的教育框架。下面仅以数学、生物两科为例说明一下。如数学科的德育渗透教育可从四个方面着手:①结合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结合数学概念和解题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③结合数学的形式、内涵进行美育教育。④结合数学科本身的严谨性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实品质、思维品质、严谨品质及创造品质等。
又如,生物科的思想教育归纳如下表: 内容分类 渗 透 教 育 的 要 点爱国主义教育 1.祖国丰富的生物学资源;2.科学家的高尚品德;3.我国生物科技的光辉成就;4.科学的价值观;5.热爱乡土;6.危机感即承认落后,发奋图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唯物论 1.生命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2.进行论与特创论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概念;2.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3.内因与外因的关系4.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局部与整体(生态平衡)7.显性与隐性8.运动与静止(细胞分裂)9.生物的进化与退化10.量变到质变11.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人类前途教育 1.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2.新技术革命的挑战3.生态学观念(主要是环境问题)4.环境道德;5.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青春期教育,通过青春期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和道德观(在社会转变型时期,开放地区的这一教育尤为重要。
各科教育框架的确立,为教师的开展德育渗透实践明确了目标、内容和步骤,使德育渗透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英语科的吴洁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德育渗透。她认为:“英语的德育渗透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去考虑,纵即为教育过程;横即指英语教学中各种不同体裁、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应根据大纲要求,采用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和不同的形式。如上到《最后一课》时,采取了问答式和表演式进行德育渗透。讲解最后的段落之后,用英语进行以下提问:①我们从小弗朗兹的老师身上可以学到什么②你认为小弗朗兹是个好学生吗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都会回答: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第二个问题,全班学生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他经常逃学,学习不刻苦)。吴老师就抓住机会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学生要吸取小弗朗兹的教训,珍惜光阴,奋发读书。接着老师又要求部分学生用英语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你的母语是什么你爱你的母语吗②你能告诉我当你参加升旗仪式,看到国旗升起的感受吗通过这种问答形式,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族语言。老师还让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最后一课》,由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小弗朗兹、教师和铁匠。村民及全体学生则由全班学生扮演,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教育在此奏效了。
又如地理科的邓育文老师根据本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社会性的鲜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发掘教材中德育因素,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他还结合学科特点,把“十四大”的重要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贯穿于地理教育中,紧紧地抓住了国情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知国、爱国、报国”三者统一的目的。
语文科的梁巍青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棗美育教育,既是语文教学教材中美的因素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既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语文教学视野的探索课题。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展现美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录音、感情范读、学生诵读,师生共同接受作品薰陶感染,利用作品中美感的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情操、美的思想潜化在学生的心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无比热爱赞美的感情。对赤壁江山的赞美,对当年在此麈战的英雄豪杰如孙权、刘备、周瑜的赞美,让学生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学”。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爱国之情,报国之情。这感情震撼之心。古人尚且有这美的情感,现代化更应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魄。语文教学应用“感情”这根主线,把教材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教育后代的良好效果。
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学校育人的整体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德育渗透的形式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明显。
现行教材,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教育性、直观性,教材图文并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教学,形象更为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一堂好的课,其教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超出教材的期望值。
我校教师从开始使用电教手段以来,就十分重视对教材中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如邝惠芬老师在历史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中,高密度地使用了多媒休,在短短的45分钟,师生边看,即看录像、看投影、看幻灯;边听,即听录音、听讲解;边议,即同学之间议论,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议论。使繁荣的宋元科技文化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一堂十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下课以后,同学还津津乐道四大发明及其应用。
又如周东文老师在物理课“放射性同位素”一课中,在讲解同位素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在应用中特别介绍了1965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利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其研制成功的证明方法就是利用同位素的示踪原子进行的。这一节理论应用课,既理性又感性,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从而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我校开展电化教学时间并不长,仅仅是实践和探讨的开端,但是我们体会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照教材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收到双重效果。今后,我们将迈开更快的步伐,争取能够取得更多经验。
四、加强组织管理,制定配套措施,使德育渗透规范化、系列化。
为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开展,我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第一,由一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
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
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把教材中每章节的结合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规范性和经常性。
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究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手段,逐步提高德育渗透水平。
第六、编辑《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
第七、总结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撰写论文,编辑《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
第八,评选、奖励“佛山三中德育渗透优秀教案”和“佛山三中学科德育渗透优秀论文”。(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
张林权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选择突破口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如: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把握“渗透时机”,解决突破问题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掌握“渗透度”,取得实效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五篇:2016年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沈荡中学 于影
【内容摘要】: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德育不仅在班会课,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更在课堂里。
【关键字】:德育;学科教学;渗透
近年来,校园悲剧越来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悲剧的根源。虽然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比起以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随之出现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的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不管怎样的孩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来到我们的班级,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导他更好的发展下去,教书必先育人,育人就要育德,而这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而今社会独生子女成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视珍宝,在“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思想下,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惰性强,怕苦怕累,缺少实践机会,缺乏独立能力,接触高端技术的机会多,交际和表达能力弱。这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而我觉得对他们展开必要的德育引导尤为重要,这种引导应走进课堂,贯彻到学科教学中。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工程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以史明理,晓之以理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也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黄金时代,更是90后的你们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自信的伟大时代。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而且包含了后来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是无数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因为有了法拉第,我们生活中才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有了达尔文、因为有了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史,认知自己;因为有了扁鹊,因为有了华佗,因为有了李时珍,才让人类的生命延长,生命质量提高。所以了解历史,结合科学家的典型事例的教学,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习。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使渗透自然流畅,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科学教学中,接触到的科学发展史颇多。在《神奇的激素》一节中,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及分离过程,从1880年达尔文到1934年郭葛等人最终分离提取生长素,这54年,经历半个世纪的历程付出了多数科学家的汗水,是他们共同努力智慧的结晶。在《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节中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更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从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的西瓜模型至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的分层模型,直至现代的电子云模型,这漫长的探索过程,再次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付出与坚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来之不易,虽然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但只要持之以恒,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吃苦,靠顽强的毅力终能取得胜利。想想自己也许现在生活在顺境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将来难免生活中遇到坎坷,所以我们要学习前人身上逆流而上的优秀品质,在学习中具备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精神。
除了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家本身的事迹也会感染学生。例如在电学上作出伟大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在逆境却不失理想与抱负,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最终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从1971年首先在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到2015年发现青蒿素,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她那坚持、有责任感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鼓舞着、熏陶着我们的灵魂。
二、提高实验能力,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一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知识技能
培养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结构性。科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能力更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实验,也能使学生悟到道理,进而影响到做人做事。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科学课上的实验活动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不断实践的过程。既要动脑思考,又要动手实验。实验分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探究,而实验必然会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实验失败,所以科学课除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外,也渗透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次,我在演示“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时,把浸有乙醚的棉花团放入带有活塞的厚玻璃筒中,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并没有出现想象中期待的现象——乙醚燃烧。这时摆在我面前有几种解决方案,1、可以分析下失败的原因,并分析出应该出现的现象,然后为了避免再次失败而放弃实验,2、可以再找机会再实验,3、可以停下来和学生一起找出原因然后重新实验。于是我问了学生“实验没成功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欣慰的是他们说的是方案三,这是我一直和他们渗透的思想,无论做什么事,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找出原因,总结经验,重新开始,做事如此,学习也亦是。于是我们检查装置的密封程度,改进实验方法,把活塞拉得更高些再用力压,然后由一个学生来操作,实验非常成功。那一刻我们都很幸福,很激动,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付出后收获的喜悦,更感受到了坚持的意义。
科学的严谨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更要注重的是过程中小细节。在学生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有个学生忘记在试管口塞棉花了,结果实验过程中水槽里的水都变红了,当我走过去看到时,他很难为情的说已经原因了。虽然看似是小问题,但总结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重点强调了实验的严谨性,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和我们做事学习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小问题就忽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我们必须清楚,小数点点错一个位置也许在数学课上是个小错误,但是在生活中也许会给你甚至公司、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尽管这是一堂科学实验课,但也影响着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在塑造他们的人格。
三、合作学习,提升自我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诸多流传于世的名言。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无一不在讲述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至关重要。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设计一个方案,或完成一个实验,在讨论过程中既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更要有仔细聆听的心境,实验过程中更需要几个人的配合,在分工协调上锻炼了某些同学的领导能力,锻炼了所有人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将来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在团体里愉快的与人相处,使团队协作走向辉煌!
四、身体力行,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因而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渗透。优化德育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完善的德育体制。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
恒地探索研究,做德育的有心人,才能教和育有机整合起来,到达非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