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3: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第一篇: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高峰完小2011年秋阶段性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颁布的《守则》、《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第二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三篇:总结--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范文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高峰完全小学2011年秋阶段性实验总结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纲要实施原则》等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是关系到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后继有人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都要求我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各学科各段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的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校德育学科渗透工作根据2011年秋阶段性试验计划,做到了领导重视,教师全员参与,工作扎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德育理论知识。

我校自从开展德育渗透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带头采用集中与分散、自主与合作的方式学习了许多德育理论知识。如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纲要》等文件精神;重温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广泛阅读了《中小学德育专题》、《现代德育论》、《德育创新论》等理论专著,深入探究了新课标的德育理论,懂得了新课程突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课程改革的理想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课程改革的理论是主体教育:建构主义理论——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自我建构,发展教育理论——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由于不断地学习、讨论、交流,我校教师更新了德育观念、树立了德育新理念。

二、重建了师生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

首先教师改变了自己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通过反思传统德育弊端,反复学习新课标理论,感悟到自已的德育观念必须尽快适应课程的发展。树立德育生命观,将学生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让学生进行自律、自约、自我规范。将学生作为有发展潜能的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树立生活的德育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我们的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树立生存德育观,以生存为出发点开展德育工作,拓展德育时空,而不是按教师事先的设计和规划,把学生们固定在框框中跳舞。树立人本德育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为本,把学生当作有机生命发展的主体。

其次教师必须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乌申斯基在《教学的三要素》这篇文章里写道:“在教育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流露出来„„教育者个人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用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品行端正、知识丰富来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境界。

三、探索出学科德育渗透的形式和方法。

1、目标渗透法。教师根据教材,找准德育目标,即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德育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各异渗透方法多样。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德育目标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顺畅地渗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人格的教育。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学校领导与教师齐心协力,创设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校舍建筑美观别致,一年四季花香四溢,校风班风积极向上,文化长廊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师生关系真诚和谐,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动力,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的教育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使其在信任与放松的心境下获得教益。我校采取的咨询方式有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家长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创设平等宽松的心理气氛,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和合理要求。这种方法,对于胆小自卑、自信不足、成绩落后的学生特别有作用。

4、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我校特别推崇本校的德艺双謦的教师。德才兼备的学生,激发学生对身边榜样的敬慕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自主的思想境界。

5、互访沟通法。德育目标的实验,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教育影响一致,否则,或者使受教育者无所适从,或者各方面影响作用互相抵消,或者造成教育的负效应。我校成立了德育组织机构,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方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心连心连谊学校等等。我们每学期开两次联系会议,学期初和学期末。会议的任务是交流信息,研究德育工作计划,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德育工作。通过家校互访,共同交流,彼此理解,达成共识。

6、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弥补知而不行之弊,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健康积极、格调高雅的活动,如科技发明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天地。为了便于实施,各班各年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拘形式,灵活多样,如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调查报告,或者是书画、体育、趣味数学等专项兴趣活动,还进行“渠中美在哪?”的演讲比赛、“严爱与慈爱”的辨论大赛等活动,其目的重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角色,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团结合作等个性品质。

第四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

张林权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选择突破口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如: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把握“渗透时机”,解决突破问题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掌握“渗透度”,取得实效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下载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计划--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5篇

    浅谈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德育教育的策略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自我校全面启动“”以来,我一直都坚持将法制教育渗透在每一框每一节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中。现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关体会......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院2016级6班 楼少坤 2016013565 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摘 要: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学......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五篇材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共5则范文)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讲稿)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

    诚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总结

    《诚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船山区永兴镇联盟学校 蒋桂秀 任教学科:语文、思品 一、子课题:《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