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院2016级6班
楼少坤 2016013565 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科学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数学课中的法则、定理、抽象的概念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面对这样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该怎么进行学科心理教育渗透呢?以下我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教与学的心理基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迫切地期待每一个教师心理是健康的,精神是愉快的。这对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协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现象,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师要面向全体,民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杜绝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例如:上课迟到,作业没完成等,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弄清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一味地埋怨批评。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接纳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教师还应该注意以班级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各种帮助。
每个人都具有被别人尊重和接纳、肯定和赞扬等心理需要。成长中的学生对这些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和情绪化。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目标激励作用,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如作息时间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都符合学生心理;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运动相交替,同学习内容相交替,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听你唱的歌或录音机里播放的歌,让孩子们通过专心听,然后说一说歌词的大意。如果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可以在一张纸上写几行数字,让他们认真地看一遍,然后把纸拿开,询问他们“你记下了几个数字?”“你知道上面共写了几个数字吗?”借此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学生时代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能科学地利用时间;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特别是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我们特别注重三个时期的学法指导,一是新开课的学法指导,二是在每一个新阶段的学法指导,三是在讲授一些新内容时进行学法介绍。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是语文学科也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所以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就应该“顺其自然”。与此同时还要防止“死板渗透”法,在很多公开课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在该节课的前几分钟或课结束之前的那几分钟,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这一策略是不可少的。此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把握好“适度渗透”,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5分钟时间为佳。如果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有20分钟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就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因此,我们一定得把握好这个“度”,尽力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的更好。
第二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第四小学 王淑艳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二、课题的任务和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正性心理辅导。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
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
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方法
1、确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依据学生
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紧密结合。
2、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
研究。
四、课题研究对象
依安县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
五、主要研究阶段
1、启动阶段(2004年3月)
2、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5年8月)
(1)调查问卷(前测、中测、后测及相关调查报告)。
(2)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咨询室。
2、总结评价阶段(2005年10月)
六、课题实施机构
1、研究顾问:
王春兰(四小党支部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孙黎莉(四小副校长)
2、研究指导:
柳仕俭(四小副校长)
赵文杰(中学高级教师)
刘凤英(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实施负责人:
王淑艳
依安县第四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小组二00四年三月一日
第三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所学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我就以政治学科为例,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学科,也可以叫做思想品德课。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以要尊重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是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正现在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情绪严重,喜怒无常,烦躁,忧郁,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逃学,打架,喝酒,抽烟,甚至吸毒,最严重的是他们心理脆弱,产生轻生想法。这些事件给社会、家庭、个人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的心里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因此在当今时代,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加强学科渗透,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标的实施深化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当然责无旁贷!
一、树立优秀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形象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课标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活跃的氛围,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并且以宽容的心态和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鼓舞和纠正,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且进一步自我超越,获得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里健康教育内容。
就拿政治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模块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而政治课的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比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我们就可以向外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在持续的消极情绪的反应作用下,正常的判断力下降,产生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轻生。通过这些心理知识的介绍,学生从中领悟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多么的重要!
三、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创新型思维。
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时时处处地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乐学、好学的环境,防止和消除学生的因“思维定势”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一堂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学习知识的能力。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更深的理解知识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在组织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过程体验和正确价值观观念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比如就某个话题展开一场辩论,让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减轻学生过于沉重的课堂任务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得不说,应试教育,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压制着学生的个性,祖国未来的希望都快要成为考试的机器了,没有思想,只有服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把学生的个性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各美其美,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个性,是新课标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六、重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让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所以必须全力以赴,但是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难以接受;同时降低对差生的要求,从旁辅导,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重拾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生活中多关注他们,尊重差生的现有状况,实施有效的沟通,通过合理的评价找出他们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幸福和满足,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七、转变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学生内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夸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在温柔和蔼、亲切爱笑的老师面前,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自然纯净,身心自然健康。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一定能够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教学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
第四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责任,也需要所有教师的密切配合。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进各课教学中,才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课堂教育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发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不同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之余,带领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例如填九宫格,数读等趣味题目,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而是一门十分灵活多变的学科。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例如,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时候就总结出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大学时期解决了数百年来未解决的用尺规作图画出正十七边形的问题。告诉学生数学并不是大数学家才研究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身边。之后,可以进行分组做题的活动,出一些具有趣味而且具有灵活性的题目,让每一组积极讨论,总结各种方法,开阔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各自特长,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地位与信心,获得归属感,信心,和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对个别有特殊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向他们讲述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让他们不要产生心理压力,认真仔细的走好当前的路就好。
在体育的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敏捷和灵活性,也可以介绍一些锻炼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例如,教学生一些放松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紧张焦虑中解脱出来。教导学生利用简单方便但深入的腹式呼吸,来达到放松的心理状态。腹式呼吸可以通过按摩腹腔的内脏,使副交感神经兴奋,进而使人快速进入身心放松的状态。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焦虑中,缓解焦躁、紧张的情绪,使同学能够尽快恢复轻松状态,更好的面对考试。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帮助。在英语课上,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快速记忆单词。比如利用词根和前后坠来记忆单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英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本中的人物、古诗古文、名言警句等,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面对困难勇敢坚毅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一个做人的榜样,和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的发展。不同的教学科目均有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格和智能训练的要求,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因素,其中不乏心理教育的因素。这需要教师细心钻研,认真发掘,通过形式多样的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课堂教学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渗透渠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渠道,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寓心育与教学过程之中,既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又有独立的内容和价值。教师应该把心理教育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目标,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实现从传统“知识本质”教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的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遵循师生互动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表现自我,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校生活的愉悦,求知的满足,学习的成功,把乐学和爱学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追求。教师始终以良好的教学态度贯穿课堂,营造出“尊重、激励、合作、愉悦”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
现代学校的教师角色不仅是传播知识,也不仅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熟悉学生的背景,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态度。追求的不只是学生知识与智力的进步,而且是追求学生情感态度的进步与成熟和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无一味地在课堂中追求对学生知识灌输的多少,追求认识、能力、情感目标,而应有机地渗透心理教育目标,从心理角度教育上去把握一种综合的目标,追求学生的一种全面发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认真探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对学生施以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他们成为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明显的实践效果。教师如何抓住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论述教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心理健康”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出现校校设有辅导机构,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我校以专项教育和学科渗透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指的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特点、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情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发展心理的重要时期。一般认为,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①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情绪比较稳定。②有理想、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乐于学习和实践。③有正常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自控、自律能力。④正确地估价自己并正确地对待现实,自尊自强自信。⑤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我校是一所面向防城港全市招生的高级中学,生源来自不同区域。有受农耕文化、山林文化、渔村文化和里弄文化束缚的农村学子,也有受经济大潮冲击和开放意识影响的城市学生,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水平上都有很大差异。不少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厌学、逆反、敏感、嫉妒、自卑、忧郁、烦恼、早恋等不良心理现象。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原因居于身心发展异步、升学压力超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心理问题给中学生成长带来阻力,也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类似徐力弑母和马加爵悲剧不断上演,让我们痛定思痛:一个“有才无德”的人比一个“有德无才”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得多,心理问题的“杀伤力”难以控制,道德教育和情商教育比智商教育更重要。中学加强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为“让每个进入市高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走向蔚蓝、走向开放、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我校以“人的现代化教育”为办学理念,构建“成人成才”的育人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促进学生心智同步发展、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学校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理论依据
1、认知活动与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教育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过程。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话:“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份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学科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教育教学目标相互统一
高中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育的内容构成一个统一体,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但不能互相替代。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体育为本,智育、美育和劳育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具体包括: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控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育之中,与学科教育教学并行不悖,目标统一。科任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列入教学计划和备课教案之中,并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着重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责任感,健康的情绪、情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自知能力、自律能力、交往能力等等。素质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教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具体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情商”。所谓“情商”是相对智商而言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一个人了解自我、纳悦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情绪、把握心理平衡、承受挫折的能力。实施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渗透,加强情商教育,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1、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也有心理问题。近年来,有关教师体罚学生,虐待学生的事例越来越多,有的触目惊心。专家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师德低下和心理问题严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和心理问题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危害”比学科教学能力低下所带来的影响更坏。教育部早在1999年第13号文件中就已经强调:“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21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需要知识技能以及崇高师德的奠基之外,更需要高超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支柱。教师首先要做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师,重视师德修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观念上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诸如环境、经济、地位等外因,也有教师自身的文化、师德、身体和个性缺陷等内因。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育能力,一方面靠社会和学校改善外因条件,另一方面靠教师自身调整内因。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保健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关键从自我做起——自觉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态度影响态度、以知识丰富知识、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情感熏陶情感、以健康促进健康”实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校倡导“导师制和导学法”——每一位科任老师与部分学生建立“一对一”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辅导教育关系;以启发、引导为原则,灵活地运用有利于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智能的“导学”方法实施教育教学。“双导”贯穿学科教学始终,“导知、导趣、导情、导智、导行、导能„„”导出健康、快乐、智慧新天地。
⑴引导学生立志成才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萌发和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在注重课业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设想未来。是学有所成报效祖国,还是功成名就潇洒人生?是出人头地做明星大款,还是甘于平淡做平民百姓?是沉迷网络追求虚幻世界,还是务实求真享受快乐生活?在高中这个“多梦季节”里,学生胸怀大志是好的,盲目“追星”是错的,没有目标是可悲的。如何引导学生“心里有梦”,并让学生懂得“抛开杂念、努力学习”是“圆梦”的唯一途径呢?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优发展”,首先要求学生从高一开始作出目标定位和心理定位,避免陷入盲目、空虚、迷惘状态,出现心理偏差。具体由“导师”研究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预测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优缺点和亮点,建立自信;引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确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制定周密的远期和近期学习计划,并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事实表明,立志有利于成才。马克思青年时期立下“为人类幸福献身”的崇高志向,周恩来在中学时代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崇高的志向激励他们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学生早立志、早成才,立大志、成大才。
⑵改善校园育人环境。
心理活动和心理健康受环境影响和意志支配,环境育人的道理是显然的。学校的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硬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前者包括校舍建筑物、体育场地、教室和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广播宣传设备、花草树木等;后者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和人际关系上。我校在硬环境建设上追求象征海洋文化的“蔚蓝”特色。精心美化“海韵”草坪、“品节”竹林、“文化展览”大厅,让它们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熏陶人格;持之以恒搞“清污”活动,整洁校园、教室、宿舍环境,净化心灵。在软环境方面努力构建“文化育人空间”,创“文明”、“乐教”、“乐学”、“务实”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作风,提倡平等、尊重、健康的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建设中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人际情境、人文情境在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⑶立足课堂教学“以情育人”
课堂作为专门育人的教学环境,让师生通过情感交流、传承文明、探索新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人格、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个性。
①营造安全心理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心理通常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自卑、懒惰、畏难、逆反等。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知识导学”和“情感导学”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先从老师的亲切教态切入放松学生的心情,用师爱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保证师生平等相待、生生和睦相处;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智慧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教学情景、层层递进启迪学生的心智、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用宽容和鼓励唤醒学生注意力、消除自卑和逆反情绪、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运转。实践证明,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满足学生“被尊重、被宽容、被关爱、被赏识、被激励„„”的内在心理需求,激发学生愉悦、自信、成功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动力。②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做事的内在动力。“教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课堂导学首先要导兴趣:一挖掘趣味性教学内容。二运用幽默式教学艺术。着名讲演学家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教科书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教师将学科知识寄于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述;通过滑稽、可笑的表情动作寓乐于教,可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愉悦学生的身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主动的观察、思考、质疑、探讨和实践将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思想影响内化为已有,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转化为其它兴趣,如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只有快乐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余生活才能让学生倍感充实,生活充满情趣,乐此及彼。③培养学生情感
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的外在表现称为情绪。中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如“喜欢、快乐、爱慕、敬仰、骄傲、自信、成就感等”,也有消极的感受,如“悲伤、忧郁、厌恶、憎恨、羞耻、自卑、挫折感等”。列宁有一句至理名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不可分割。情感教育因素,潜藏于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之中。学科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学科知识中得到情感源泉,还可以从教师身上汲取情感力量。
发挥学科优势。每门学科都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空间,不同的学科,渗透的内容侧重不同。例如体育学科,通过体能、技能训练和竞技比赛侧重渗透组织纪律性、义务责任感、竞争意识、团体合作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既达到健体的目,又能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些专家认为,奥运会上运动员身体方面的竞技占20%,而80%是心理上的挑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非常重要。理科教学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美熏陶学生,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文科知识蕴藏更丰富的情感财富,尤其是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为学童开发心灵”、熏陶人格和感化学生个性。政治、法制、哲学教育让学生识别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增强明辨是非能力。艺术学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科目,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有效。不管是艺术欣赏还是技能训练,学生都深深陶醉、愉情怡神、益心健体。“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绘画艺术给人无穷的美感和想象力。
发挥楷模作用。推行“成人、成才”的德育模式,实践“导师、导学”的育人过程,需要倾注人文关怀,用师爱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感。学生“成人”的内涵主要是学会“关心”、学会“自律”——关心自己和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严于律己、宽容别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和适应环境要求等。要让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有关怀、慈爱之心,教师必须先有爱心。把爱心具体化到日常的“导师”活动当中:经常到教室和宿舍走走看看、与学生聊聊天、指导学生活动,通过倾心交谈、作业本寄语、操行月报总评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爱心具体化到课堂的“导学”过程当中:表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和宽容的教态,让课堂多点人情味,多些人文关怀——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融洽、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快乐多一份健康。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关心他人,让学生在成长中享受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中孕育人文情感。⑷加强课后辅导增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也要融入课后辅导之中,巩固积极的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习是生存之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读书学习”既是个人也是社会的一种责任。学习关系到人的一生成就和幸福,高中生只有搞好学习,心情才会愉快、生活才会充实。高一是学习知识的衔接期,也是心态发展的过渡期。科任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高一阶段,着重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利用教科书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的习惯,生活上要养成“尊师守纪、言行文明、爱护公物、整理内务、讲究卫生、合理膳食、按时作息”的良好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中收获的喜悦无与伦比。学生在高一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培养自觉认真、善思好学、合作探究、锐意进取的心理品质,有利于端正生活和学习态度,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为高
二、高三的更优发展铺平道路,对于今后的求知、做人、做事都将终身受益。
全方位指导,消除情感困惑和青春期烦恼。中学生拥有人生最美好的青春,但家庭问题的困扰、人际关系的失败、学习落后的苦闷、还有沉迷网络、陷入早恋的烦恼给青春蒙上了阴影。“导师”心里要时刻装着自己的“导生”档案,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上教育学生,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充实生活;支持男女生正常交往、接受性知识教育,拒绝早恋;提倡健康上网、远离“电子海洛因”等等;教给学生一些转移压力、渲泻烦恼、缓解情绪、平衡心理的方法,如倾诉、聆听、阅读、散步等。烦恼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意义。学生若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烦恼,在经历不幸、遭遇困难和挫败之后,及时调整情绪和平衡心态,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成长更快。通过“导师”的全面指导,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抗干扰能力、自律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引领学生走过成长的烦恼、走进知识的海洋、走进健康的乐园。
四、实践体会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不同于专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也不同于专项教育拘谨于内容和形式固定,它具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只要教师有健康意识、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造成学生心理缺陷的因素,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汲取前人的精神财富充实心理世界,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容纳他人、融入集体、适应环境、做一个健康乐学的人——目的也就达成了。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由于人的心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微妙性和复杂性,要全面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得依靠专项教育或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健康发展,值得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