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时间:2019-05-13 04: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

张林权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选择突破口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如: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把握“渗透时机”,解决突破问题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掌握“渗透度”,取得实效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四篇:2016年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谈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沈荡中学 于影

【内容摘要】: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德育不仅在班会课,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更在课堂里。

【关键字】:德育;学科教学;渗透

近年来,校园悲剧越来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悲剧的根源。虽然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比起以前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随之出现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的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讲,不管怎样的孩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来到我们的班级,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导他更好的发展下去,教书必先育人,育人就要育德,而这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而今社会独生子女成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视珍宝,在“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思想下,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惰性强,怕苦怕累,缺少实践机会,缺乏独立能力,接触高端技术的机会多,交际和表达能力弱。这使他们在为人处事上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而我觉得对他们展开必要的德育引导尤为重要,这种引导应走进课堂,贯彻到学科教学中。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工程中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以史明理,晓之以理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也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黄金时代,更是90后的你们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自信的伟大时代。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而且包含了后来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是无数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因为有了法拉第,我们生活中才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有了达尔文、因为有了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史,认知自己;因为有了扁鹊,因为有了华佗,因为有了李时珍,才让人类的生命延长,生命质量提高。所以了解历史,结合科学家的典型事例的教学,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认知和学习。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及时引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使渗透自然流畅,容易被学生接受。在科学教学中,接触到的科学发展史颇多。在《神奇的激素》一节中,了解生长素的发现及分离过程,从1880年达尔文到1934年郭葛等人最终分离提取生长素,这54年,经历半个世纪的历程付出了多数科学家的汗水,是他们共同努力智慧的结晶。在《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节中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更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从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的西瓜模型至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的分层模型,直至现代的电子云模型,这漫长的探索过程,再次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付出与坚持,让学生知道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来之不易,虽然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但只要持之以恒,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吃苦,靠顽强的毅力终能取得胜利。想想自己也许现在生活在顺境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将来难免生活中遇到坎坷,所以我们要学习前人身上逆流而上的优秀品质,在学习中具备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精神。

除了科学史的学习,科学家本身的事迹也会感染学生。例如在电学上作出伟大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在逆境却不失理想与抱负,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最终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从1971年首先在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到2015年发现青蒿素,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度过一劫,她那坚持、有责任感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们,鼓舞着、熏陶着我们的灵魂。

二、提高实验能力,塑造人格

能力是指胜任一项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与知识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通常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德育渗透就是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践行社会义务和职业责任的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学科教学要把单纯的知识技能

培养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结构性。科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能力更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实验,也能使学生悟到道理,进而影响到做人做事。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科学课上的实验活动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挥潜能、克服困难、不断实践的过程。既要动脑思考,又要动手实验。实验分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探究,而实验必然会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实验失败,所以科学课除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外,也渗透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次,我在演示“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时,把浸有乙醚的棉花团放入带有活塞的厚玻璃筒中,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并没有出现想象中期待的现象——乙醚燃烧。这时摆在我面前有几种解决方案,1、可以分析下失败的原因,并分析出应该出现的现象,然后为了避免再次失败而放弃实验,2、可以再找机会再实验,3、可以停下来和学生一起找出原因然后重新实验。于是我问了学生“实验没成功我们该怎么办呢?”让我欣慰的是他们说的是方案三,这是我一直和他们渗透的思想,无论做什么事,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找出原因,总结经验,重新开始,做事如此,学习也亦是。于是我们检查装置的密封程度,改进实验方法,把活塞拉得更高些再用力压,然后由一个学生来操作,实验非常成功。那一刻我们都很幸福,很激动,我们体会到科学家付出后收获的喜悦,更感受到了坚持的意义。

科学的严谨不但在实验设计上,更要注重的是过程中小细节。在学生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有个学生忘记在试管口塞棉花了,结果实验过程中水槽里的水都变红了,当我走过去看到时,他很难为情的说已经原因了。虽然看似是小问题,但总结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重点强调了实验的严谨性,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和我们做事学习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小问题就忽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我们必须清楚,小数点点错一个位置也许在数学课上是个小错误,但是在生活中也许会给你甚至公司、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尽管这是一堂科学实验课,但也影响着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在塑造他们的人格。

三、合作学习,提升自我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诸多流传于世的名言。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无一不在讲述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至关重要。科学课堂经常会出现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设计一个方案,或完成一个实验,在讨论过程中既有思想火花的碰撞更要有仔细聆听的心境,实验过程中更需要几个人的配合,在分工协调上锻炼了某些同学的领导能力,锻炼了所有人的合作能力,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将来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在团体里愉快的与人相处,使团队协作走向辉煌!

四、身体力行,示范感染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寿春先生,为了使学生戒烟,他当众折断了自己的烟杆,立誓终身不在抽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育者有意识的行动,因而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掌握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熟悉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渗透。优化德育要真正做到“四个融入”。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建立完善的德育体制。

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

恒地探索研究,做德育的有心人,才能教和育有机整合起来,到达非凡的效果。

第五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0

2006年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资料 市教科所

向统一

一、德育及其基本途径

1、德育的内容

德,意为品德;品行;政治品质。德育即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内容及其含义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思想教育,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例如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集体主义的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等。另一部分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侧重于社会公德非阶级性内容。例如,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文明行为习惯、热爱科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美德教育(豪侠、义士、诚实、守信)、健康心理、高尚审美情趣等。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高尚情操,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有高尚的人格、国格的公民,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德育的基本途径。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我市德育实践,德育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11个方面:

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②各学科教学。③班级教育和班主任工作。④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⑤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⑥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⑦校外教育。⑧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⑨校园环境建设。⑩家庭教育。⑾社会。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和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品行修养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要求。

1、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和各自学科的特点

①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

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德育渗透是点滴浸润、无声无形的自然的过程。德育渗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②学科德育各自学科的特点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般原则

①知识性原则。即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德育渗透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教学程序展开,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材知识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要把知识,能力、觉悟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②情感性原则。即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情感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情感对于道德认识起着推动和催化作用,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动力。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在认识、体验和感悟产生道德情感,从而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③随机性原则。即利用教学活动中随机发生的事件进行德育渗透。它具有即时性、瞬时性、动态性、随机性。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然事件本身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鲜活的材料,它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不失时机进行德育。例如:《语文课上的小插曲》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上午,教室里格外明亮。我神采飞扬地讲述着《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课文,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老师!老师!”班上一个年纪稍小的男孩把手高高举起,用他急切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讲述。我正在兴头上,一下被打断,不免有些恼火,刚想发脾气,可转念一想,这个平时挺老实的孩子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不然不会这么随意地违反纪律的,不妨听他说说。于是我关切地问:“有什么事啊?”

只见他举着一个本子,气乎乎地说:“我刚发下来的新本子不知又被谁撕坏了。”在此之前,这样的事情在他身上已发生过两次。此时,他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胸脯一起一伏,可见他委屈之至。

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到他身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教室顿时如开锅一般,乱成一团。看来这堂课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来上肯定是不行了。我灵机一动、既然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愿意做今诚实的孩子,而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正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吗?比起课文中那个远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远离我们国度的故事可能更具有教育力度。我马上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改变了既定的教学设计。

我举起那本被撕坏的烂本子,轻言细语地说:“同学们,这个本子的主人会去伤害它吗?”

“不会!”

“那这个本子会不会自己弄伤自己呢?”

“也不会!”

“那你们分析一下,它是怎么坏的呢?”

话音刚落,班上号称“灵雀王”的小男孩一副小侦探的模样,神气地说:“这个我知道.肯定是我们班小朋友干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你分析得不错,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我希望这个小朋友能勇敢地站起来承认错误!”

说完这番话,我期盼有人能站起来,但是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做声。看来我的工作还没到家,要想这个孩子打消顾虑,勇敢地站起来,还得花一番心思。我故作轻松,恍然大悟道:“哦,知道了,原来是有个天外夹客来到我们班,做完坏事,又悄悄地走了。”

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顿时哈哈大笑,有的还捂着肚子说:“老师,你真有趣!”

见到课堂气氛缓和下来,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黑猫和小花猫》的故事。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这个精彩的故事当中时,我马上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陈晨更是作了精辟的概括:“我知道,小黑猫犯错误的时候,小花猫不应该替它隐瞒,不然小错误就会变成大错误了。”

我立即接过他的话说:“当朋友犯了错误时,你为他隐瞒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因为是朋友,你替他隐瞒,这次也许不会被发现,表面上好像帮了他,可这样一来,他将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友谊啊!”

这时,我发现一个叫小丽的孩子犹犹豫豫地几次想举手,但又很快地缩了回去,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显然她好像知道什么。最终,她还是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我看见王明在他的座位上呆了一会儿,不知在做什么。”看来这是个很重要的线索。小丽和王明平时最要好,难怪刚才她犹豫不决,最终是《小黑猫和小花猫》的故事让她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我再看看王明,他的脸顿时红起来,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用手不停地绞着衣角。

我明白了八九分,只有让他不隐瞒自己的错误,主动承认,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时我满怀期待地对大家说:“如果这个犯错误的小朋友就在你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同学们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有的说:“如果是你做的,就主动承认吧!”有的说:“老师说过,犯了错误不要紧,改了还是好孩子。”有的说:“我也犯过错误,我改了,大家还当我是好朋友。”还有的说:“勇敢地承认错误吧,我们不会看不起你的!”在同学们热忱的话语中,在我期待的目光下,王明终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为他能做个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高兴。

这样一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尽管由于一个小插曲的出现而打乱了教学计划,但考虑到语文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这样临时调整教学思路,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难免会犯糊涂、做错事,教师处理得不好,可能会造成孩子终生的遗憾,因此需要我们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处理方法,更需要一颗包容博大的心。

事实证明,那个孩子确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再;巳糊涂、成了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

④渗透性原则。即发现和挖掘教材中隐性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的比较明显,在知识教学中同时就是在进行德育。有的比较隐蔽,要通过分析比较才能发掘其德育因素,有的是通过背景或历史渊源或学习得到的启示才能进行德育,这就是隐性德育因素。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些隐性德育因素,寻找契合点,科学把握渗透切入口,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实施德育渗透,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以

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空海依据汉字草体,创造日文草书字母“平假名”。吉备真备依据汉字楷书偏旁,创造日文楷书字母“片假名”。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⑤差异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德育渗透。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是有差异的,德育渗透的内容、深度和方法、手段也应不同。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也不同。因此,要因人、因时、因材而选择德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1、结合教材定点到位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在备课时就要通读课本,每课的哪些章节包含有哪些德育因素,是隐性的,还是显性,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渗透,都要列入教学目标,最好对学科的每章节的德育因素、渗透的方法采用手段用表格列出来。例如: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分比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结合实际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着辩证法,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的观点等客观变化发展规律,以启发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讲述分析论证进行德育灌输

在课堂知识教学中,通过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这个课结论本身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或道德的、民族精神的基本观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观点,从而达到德育的目标。例如中学的哲学课,通过对“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分析论证得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的结论。这既是对知识的学习,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灌输。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

3、通过介绍知识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背景介绍,在背景介绍中挖掘其隐含的德育因素,适时进行渗透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那时把口诀刻在“竹木简”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也叫“九九歌”。700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而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分、秒时,告诉学生:我国在夏代(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就创立了立杆测影的方法。根据杆影的方位变化,确定不同的时间。日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鸣。

4、在练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许多例题、习题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教学时,应不失时机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挖掘渗透。下面是一道练习题的教学片断。

①教师出示题目:下表是小聪某次考试的成绩通知单,他的思想品德得了全班最高分,语文考分也名列前茅,可是因为数学考得不理想,他就把数学考分涂掉了,你们能算出小聪的数学考分吗? 思品 语文 数学平均分 95 85

②学生解答:

一般解:80×3-95或80×3-(95+85)=60分

特殊解:80-[(95-80)+(85-80)]=60分,或80-(95-80)-(85-80)=60分

③组织讨论:小聪思想品德应该不应该得全班最高分?

师:既然小聪数学考得不理想,这说明小聪在数学学习方面还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他,小聪涂掉数学分数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更应该帮助他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大家愿意这样吗?

生:愿意!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虽然所用时间很短,却较好地发挥了一道普通练习题所蕴含的教育功能,体现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理念。

5、在活动体验中进行德育渗透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能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可组织如下活动:

师:百分数不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许多成语还能用百分数表示。

百里挑一

一箭双雕

百发百中

十有八九

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师:先说说成语的含义,再用百分数表示。

1、百里挑一就是从一百个里面只能挑出一个,形容人品特别出众。用百分数表示是1%。

2、一箭双雕的意思是一支箭射下两只雕。用百分数表示是200%。

3、百发百中的意思是射一百支箭中一百支,说明准确性特别高。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4、十有八九说明做事的成功率很高。用百分数表示应该是80%到90%之间。

5、事倍功半的意思是花费很大的力气,却收到很小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50%。

6、事半功倍就是花费50%的力气,却收到百分之百的效果。用百分数表示是100%。

[评:从熟悉的生活中及成语故事中提炼数学问题,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中成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一定兴奋过,紧张过,也许有的同学还存在着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这节课各种学习情绪所占的比率吗?

愉快()%

紧张()%

遗憾()%

生:我觉得愉快占90%,因为能和这么多的老师在一起上课,我特别高兴。

生:紧张占50%,看到台上、台下有那么多的领导和老师,很怕自己回答出现错误,因此有些紧张。

生:遗憾占5%,因为有时我举手,老师没叫我,当时我有些遗憾。

……

师:百分数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带着对百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到生活中去寻找更多的百分数,让百分数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服务。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人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学习体会及结果设计别具一格,体现学为所用,耐人寻味,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多向交流、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在一组组百分数意义的学习、交流、探讨中,学生在感悟,还用得着老师去说教吗?

又如,音乐课,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实际,从选材、确定节目、人员组织、节目编排到上台演出,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的最直接生动、具体形象的课堂,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材。如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一线进行慰问演出或参与社会的公益义演,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又能拓展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时空;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又加速了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品德教育内化的进程。

6、创设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创设一定情境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情境的创设手段很多,可以是一道习题,可以是小品,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可以讲故事等。

下载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自我校全面启动“”以来,我一直都坚持将法制教育渗透在每一框每一节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中。现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关体会......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文学院2016级6班 楼少坤 2016013565 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

    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摘 要: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学......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五篇材料)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共5则范文)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讲稿)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法律意识,进......

    诚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总结

    《诚信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船山区永兴镇联盟学校 蒋桂秀 任教学科:语文、思品 一、子课题:《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诚信教育的研究》 二、研究人员:......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课整合上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