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课整合上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教育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开放式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因此,我们的许多老师在备课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张弛有度、和谐自信的氛围中学习。比如三年级的闫丽老师在教《可能性》时,指导学生把身边的物品进行可能性抽取预测,从教室里摆放的物品到学生书包里的东西,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分得认认真真,不知不觉就将知识点掌握了。再如田海书老师在复习拼音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快乐的拼音家族》活动课,使学生在快乐的游园活动中巩固掌握了知识。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改革教学方法
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本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要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所以,我们的老师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教学改革。他们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和老师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老师对话,敢挑老师的毛病,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们为学生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思维的方法喝彩,更为我们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赞叹。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倡导实践活动。
小学生也能做研究。各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索研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自然学科中,先后有200余篇学生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意、科幻画、科技征文获区级以上奖励,宫柯等同学的电子作品还荣获市级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们通过动脑、动手,合作探究做出了专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今年11月份,区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我校的段卫华、任杰老师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作课老师、领导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另外,各门学科的老师都引导学生,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中,邢霞、徐兴华、袁俊青等老师还参加了区里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数学学科中,袁帅、闫丽、陈秀玲等老师也参加了区里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翟凤、任洁、段卫华等老师也参加了区里的课题实验研究小组。他们带动全校老师结合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学科活动课的探索,效果较明显。
在今后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将继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深化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2003年12月)
第二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自我校全面启动“”以来,我一直都坚持将法制教育渗透在每一框每一节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中。现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教学,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三、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教学中所提涉及到的应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出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做贡献!
政治组:张功家2013年10月17日
第三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大庆十四中学 陈健
《现代教育报》2006-2007学年下学期第6期7版 CN11-0265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大庆市第十四中学 陈健
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可理解为心育。心育=开发智能+完善人格。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小学校都相继对学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其中,把心理辅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它是改革传统教学活动的支撑点。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实践证明,要使心理辅导与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就必须做好下列几个教学因素的转变: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对人的知识、智力、道德等单一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的、人格的整体发展,认为只要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得好,智力水平较高,品德表现较好,其心理人格自然就会健康地发展了。长期以来,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得无足轻重,许多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常识只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认识,许多潜在的学习心理障碍靠自己去克服。而结果如何呢?从我校1998年有关学生现状情况的调查问卷表明,40%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感到中学学习乏味、单调又无可奈何,10%的学生对考试感到头痛、厌倦、烦恼。据我校心理咨询室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有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付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说谎、吸烟、喝酒、考试作弊、厌学、严重的出现伤人现象。
不难看出,造成中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原因,既有其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有其主观的内在因素。
就客观外在因素而言,中学的教材需要改革,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家长老师的人才观念需要更新,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为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环境。
就主观内在因素而言,中学生的紧张情绪,孤独的情感,畏惧教育的崐心态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动机、兴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认识障碍,急需指导,急需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才能使教师积极、大胆地在教学中开展心理辅导,才能切实地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否则,优化学生心理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心理辅导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是我讲的课枯燥呢?还是你们昨晚玩得太累或看电视太晚呢?”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葸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葸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也是心理辅导的立足点。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锻炼机会
教学活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在各种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教学活动重教轻学,强调学生的继承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关心学生的外显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活动。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善于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集体活动中产生和养成的。所以,教学活动中要以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讲解或演示,学生听讲或观看,学生参与意识差,教学吸引力不强的弊端,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让学生上讲台操作部分简单的演示实验,教师作提示和配合。指导学生就地取材,利用代用品制作成小小家庭实验箱,并用它进行微型实验。组织学生在化学晚会活动中,探求“冰堆着火”、“水上舞蹈”等化学魔术奥秘,带领学生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形成小课题、集体研究。鼓励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和搞科学小发明,都能既有效地优化教法与学法,又能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激发其创造性,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所以,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四、转变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以惊异吸引学生,以悬念维持学生的注意,以满足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健康成长的榜样和范例。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科学家的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在上化学课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候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在讲解硝基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诺贝尔为研制硝化甘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形成坚持性、自制性、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还可以抓住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实验外,还可采用设计无机、有机系列实验,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开放实验室,布置家庭实验,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验氛围中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发现的喜悦同时,深刻领悟到化学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崐实践过程,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五、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的教学,提倡民主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给许多省市自治区的学生上语文课。学生课堂都很活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而在课前,他们都没预习过一分钟,听课后,许多老师问他是用什么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他说:“根本的办法其实只有两个字‘民主’。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另一方面科学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好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于实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平等、民主、互相协助、互相竞争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他们主动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六、转变教学效益观,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仍普遍以学生知识、智能的获得为标准,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学效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不关心学习的成长。不管学生其它方面发展如何,只要成绩考得不好,就认为教学是失败的。但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所以,应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来衡量和评估教学,综合地评价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总之,要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辅导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必须首先转变以上教学因素和条件,不能简单、机械地把两者相加或者随意地组合。否则,就会收效不大。
学科渗透可以促进更多的教师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辅导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学科渗透是一种全员性策略。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
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型的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学家。
学科渗透对于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同时它又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教师才华的施展提供了广泛的舞台。
第四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
张林权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选择突破口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如: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把握“渗透时机”,解决突破问题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掌握“渗透度”,取得实效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