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
摘 要: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学科当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学生的养成教育,大的方面讲一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学会做人,将来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有品德有作为的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迫切。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因此要把它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学科教学;学生;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67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如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的表达习惯、灵活的思维习惯等。这些不是某一个老师或者某门学科就能解决的,在语文的课堂里,适当渗透养成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心特等方面的发展,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语文课本身的特点而言,根据课文内容加强听说读写等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越来越注重金钱的社会里,显得意义非凡。
一、在养成教育中突出思想教育
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如果学生的思想上有了问题,那么家长和教师就是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让他回头,许多的问题学生就是这样来的。在多年的实践当中,我认为对现在的学生搞什么忆苦思甜的活动,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倒不如进行理想教育更实在。那么语文就要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统的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的故事,在当下的课本里已经淡出。在教学《微观世界的秘密》时,结合当代的国情,给学生讲讲“腾讯”的创业故事,讲讲“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激发学生的对未来的憧憬。“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就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诠释。
二、在养成教育中抓语言教育
现在的基础阶段,教育教学的评价体制唯成绩论英雄,不管过程科学不科学。在语文这门课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基本的教学任务之一。怎样才能表述清楚,表述得体,是个难点。话是说了,但是内容消极,还不如不说的好。如,我在讲《人类的语言发展史》一课时,就结合语言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说话要得体,要明白“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有些话不能直说,需要委婉地表达,有些话不能当场说,需要在适当的场合对合适的对象才能说。诸多因素都决定说话的范围,说话的语气,说话的口吻等。
三、在养成教育中做到人格育人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什么样的老师就带出来什么样的学生。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必须要做好的。教师的个人修养、文化积淀、唯物史观、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教学《春夜喜雨》时,我就抓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十个字,分析一个人的品质问题。现在的学生大多叛逆得很,轻者与家长老师怄气,或者是摔门踢窗,更甚者对立闹矛盾。对这样的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天底下父母是最可爱的人。因此,教师不但要鼓励他们力争上游好好学习,而且要用自身人格魅力去重塑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起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四、在养成教育中做到榜样育人
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可塑性也很强,有很好的再学习能力,但就是有时候把握不住机会,让光阴虚度。教育学生,有的时候,模范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就要给学生讲比尔盖茨,讲马云,讲马化腾,讲创业故事的感人的一幕。从小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可以说用经济知识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当今世界名人辈出,我们要选择那些有经典意义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是切合时宜的。
五、在养成教育中形成合力育人
学生生活的世界,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否则即使文化课学好了,但在做人方面还没有学好,等于培育出来的人才不是健全的,是带着缺陷的。作为老师,是学校的主导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培养学生。如,定期召开家长会,不能把家长会开成老师自我表扬的会。家访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能和家长面对面坐下来谈谈孩子的成长,能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时和家长沟通,随时将孩子的表现,发到微信群里或者QQ群里,让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一举一动。在家里,父母就是学生的榜样。从多年的经验来看,家长站得直做得正的,他的孩子就没有怪毛病,能健健康康地成长。凡是家长言行不检点的,他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坏毛病,殊不知这是当家长的长年累月影响的缘故。很多的家长表示不理解,只从客观上找原因,没有从自己的主观意识上去思考问题。家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任何教育取代不了的。
六、在养成教育中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教育学生,有的老师细心周到,方方面面都做得好,有的做事粗枝大叶毛毛糙糙,那么学生也就不那么听话了。教师培养学生,关键的一点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走什么样的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而不是教师安排好了,学生按照教师的布局去走路,去学习生活,去学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经常头痛的学生,文化知识方面非常淡薄,他们把精力放在了其他事情上面,所以文化知识就少了。那么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怎么办呢?从具体的事情做起,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具体做法就是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坚持上好每堂课,做好每页作业;在言行上,要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同时从学习和行为两个方面去教育学生,不给他们留有做闲事的时间,杜绝他们的退路。久而久之,就能转化过来。所以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方式方法正确了,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方式方法错误就可能耽误学生的前程。
当一个人在独处时所表现的品格才是他真正的品格。这是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表现出一种品格,而这种品格就是他精神气质内涵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外在表现,去培育他,让他的内涵很好地得到发展,从而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 徐洋波,肖玉芹.浅析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月刊,2011(11):113-114.[2] 顾晓萍.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探索[J].教育艺术,2014(11):76.
第二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余庆县敖溪小学
张林权
在小学法制教育中形成学科渗透,它的教育优势是法制教育其它途经无可比拟的。在目前存在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总是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小学法制教育同样不可能远离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小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找准“渗透点”,选择突破口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如:在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小河》后,同学们都对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爱。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我们周边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现在河里的鱼不能吃,就连河的颜色有时泛黑,发出怪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讲讲原因,通过讨论回答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教师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1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把握“渗透时机”,解决突破问题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如: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画“小法官”时,先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法庭,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有关法制的绘画,创设法制教育氛围浓厚的环境,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黑猫警长动画,使学生产生小警官公正无私的形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而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三、掌握“渗透度”,取得实效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时,可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要低价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辆自行车,你是买还是不买?”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便宜东西干嘛不买?!”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不能买,买了就是帮助小偷销赃。”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教师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出示相关的法律条文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了犯罪分子逃脱罪责或得到非法利益,干扰了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明白了购买赃物是违法行为,纷纷表示不能贪图便宜购买赃物,而且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销赃的行为要举报到有关部门。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范文
浅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下面,我就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谈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紧扣教材,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
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如: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
3、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
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还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德育时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只有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探索渗透德育的新途径,开创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渗透。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四、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身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和着眼点。但对于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要求要适当降低,着手点要小。也就是说,要从小事抓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没有面临生死考验的机会,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但却常常面临着是与非、善于恶、美与丑的选择,常常面临着进与退、上与下、做与不做的取舍。这些选择、这些取舍,虽然往往是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却常常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与微小处做足文章,决不能对那些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否则,当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不良品质养成的时候,在教育起来就会难上十倍、百倍!
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由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缺乏足够的目的性和自制力,做起事来随意性很大。因而,在其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千万不要指望通过一两次谈心、教育、批评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这件事上表现出很高尚的品质,在那件事上可能就表现不出来;在今天很有自制力,在明天可能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会犯错误,有倒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肯给时间让学生改正错误,并且要设法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决不能一味的指责、挖苦,甚至一棍子打死。因此,任何学科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坚持常抓不懈。那种集中式和突击式的德育方法是不可取的,是不会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的。
六、注重激励,适当表扬。
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设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善于激励学生将这种进步发扬光大。决不能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不能夸大学生身上的缺点,否则就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尤其是对那些努力想做好却又没能做好的学生,更要适时鼓励,时时激励。对于那些进步明显的同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适当的加以表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他的进步,并使他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以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只有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面临种种选择,才能让他们真实的体验到书本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使他们有意识的用其所学指导自身成长。因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鉴别能力。比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调查校园周边的环境状况,让学生切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改革开放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访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生活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感受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艰苦创业这一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的辩论会,以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第五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自我校全面启动“”以来,我一直都坚持将法制教育渗透在每一框每一节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中。现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明确规定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一要求,阐明了今后学校的法制教育实施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二、通过教学,使我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方法。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渗透法制教育要创设适当的情景,要找准切入点,频率不要过高。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其次,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方法上有明确的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作了相应设计。只要坚持这些原则,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快乐的学习过程,甚至于有时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即已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更不会伤害学科本身,达到双赢目的三、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今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式教学刻不容缓,让我更明白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含义;让我认识到学生不仅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我们教师有关,他们的自身素质、道德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他们教育了多少。所以,现代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他们文化知识,还要时时进行渗透法制教育,将教学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新型法制型社会,从学校开始。
总之,法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大课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探讨和研究。我们要切实按照教学中所提涉及到的应渗透法制教育的要求去做,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出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做贡献!
政治组:张功家201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