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oll样受体PBL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Toll样受体和肿瘤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肿瘤是指一群失去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发生恶性转化的自身细胞。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具有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及清除的能力。这种免疫逃逸机制包括有下调对抗原处理的能力及提呈的成分、产生抑制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以及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耐受等。
Toll样受体为PRR病原模式识别受体之一,介导防御外来微生物入侵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并桥连或触发适应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具有较高同源性的跨膜蛋白,属于白介素1受体(IL一1R)超家族成员。胞外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区域,TLR家族成员的胞外区间同源性较差,提示不同的TLR成员与不同的配体结合;而胞内区域属于TIR(白介素-1受体)结构域,具有显著的同源性。
TLR的配体包括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人体内表达的TLR有11种,识别的抗原非常广泛,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这个TLR4,它识别的很多是宿主内源性的抗原。配体有热休克蛋白(HSP60、70),纤连蛋白,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原等。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这个Toll样受体的信号传导通路。让我们再看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膜上的Toll样受体1、2、4、5、6、11等胞外区域可以结合来自外界的脂质或蛋白配体,然后激活NF— KB和MAPK(蛋白激酶)通路。这个过程中,信号转导途径中髓样分化蛋白分子MyD88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衔接蛋白,其羧基端具有TIR结构域,负责介导MyD88和TLR胞内区TIR结合,MYD88氨基端具有死亡域,负责招募白介素一1受体相关激酶,最终激活NF— KB和MAPK,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这个待会会讲到。以上讲的是MyD88依赖途径。此还还存在MyD88非依赖途径,也就是说Toll样受体并非一定要以MyD88作为初始衔接子,充当这一角色的还可以是TRIF(Toll样受体接头1,TICAM1)TRAM(Toll样受体接头2,TICAM2)和TIRAP(白介素-1受体结构域衔接蛋白)。
刚才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Toll样蛋白的信号传导通路,那么Toll受体和肿瘤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文献中提到的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是Toll样受体可以作为肿瘤的负调节因子,即可以帮助机体抵抗肿瘤;二是Toll受体还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这是相反的两个作用。
Toll样受体可以作为肿瘤的负调节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及其生存的微环境——血管内皮等。这也是刚才提到的TLRs信号传导通路的生物学效应之一。TLRs信号传导通路激活可以促进产生多种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如1型IFN、IL-
12、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等,它们能够使NK细胞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Fc受体表达增加,ADCC活性增强,从而增强宿主对肿瘤的直接清除作用。
另外,TLRs还可以刺激适应性免疫系统,导致适应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RLs刺激产生白介素-
1、ITN-r等细胞因子,能增强宿主肿瘤特异性CTL对肿瘤的识别及其清除能力,另一方面活化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量增加,使其对肿瘤抗原的识别机提呈能力增强,促进适应性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清除。现在在这方面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将内源性的TLR用于增加抗肿瘤T细胞的应答。有研究用野生型小鼠和TLR4缺乏型小鼠作对照,实验结果表明,TLR4能够调解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的抗肿瘤宿主反应应答,在抑制肿瘤的生长中可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Toll样受体除了能负调节肿瘤细胞外,还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人们发现在给乳腺癌细胞系内注射LPS后,反而增强了细胞的侵袭性且加速了肿瘤内血管的生成。其可能的机制是TLR导致了免疫逃逸机制。(照此ppt翻译一遍)。
事实上,Toll受体在肿瘤免疫的具体机制还是不很清楚,所以将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研究Toll受体在对肿瘤的抑制和发生的具体机制上。一方面可以使用被免疫细胞而不是肿瘤细胞识别的TLR配体,防止肿瘤细胞TLR通路的激活,另一方面可以将肿瘤细胞上的TLR作为靶点进行抑制等,但是这样也可能会影响宿主的自身免疫及稳态。
第二篇:药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药理学讲稿------
心肌收缩力和CO增加——心脏前负荷减轻——心衰。
3、不良反应:低血压、腹痛、腹泻、呕吐和溃疡病——胆碱作用;心率加快——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慎用;
妥拉唑啉:苄唑啉,也是短效类α受体阻断药
特点:
1、α阻断作用较弱,拟胆碱作用和组胺样作用较强;
2、临床上主要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治疗,和皮下注射用于NA静滴外漏。
(二)长效类:
与α受体形成牢固的结合,可压低激动剂的量效曲线,达不到最大效应——酚苄明和二苄明; 酚苄明:苯苄胺
特点:
1、起效缓慢,在体内其分子中的氯乙胺基要环化成乙撑亚胺基才能起作用;
2、与α受体结合牢固,故维持时间长——一次用药可维持3-4天;
3、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舒张压下降——反射性心率加快——阻断突触前膜α2受体——负反馈阻断——NA释放增加;
4、临床上可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休克和嗜铬细胞瘤的治疗。
二、α1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选择性地阻断α1受体——血管扩张,BP下降——高血压的治疗 对α2作用不明显——无阻断负反馈作用——心率不加快;
三、α2受体阻断药
育亨宾:选择性阻断α2受体——科研工具用药。
4、肾素:是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其分泌受β1受体支配,β受体阻断—肾素↓BP↓ ——β受体阻断药也是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二)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了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也称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心得舒、心得平、心得静等,这种作用较弱,一般被β受体阻断作用掩盖,动物利血平化(CA被耗竭)——用β阻断药——阻断作用无从发挥,β激动作用出来——心率、心力、CO↑;
(三)膜稳定作用:
有的β受体阻断药能抑制细胞膜钠离子的通透性——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也称奎尼丁作用或局麻作用,剂量>>治疗剂量;
(四)其他:心得安——抑制血小板聚集;噻吗心安——降低眼内压;
三、临床应用:
1、心律失常:减慢心率——快速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拟肾上腺素药所致——抗心率失常药;
2、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心绞痛:交感活性升高,CA增多,心力增加,耗氧增加——加重心绞痛; 药物:阻断CA的β激动作用——心力、CO和耗氧减少,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抗心绞痛药;
3、高血压:β阻断——心力下降、肾素分泌少——血压下降——抗高血压药;
4、其他:甲亢——心率减慢、基础代谢率下降;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青光眼;偏头痛、肌震颤、肝硬化的上消出血等。
四、不良反应:
轻——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偶见皮疹、血小板减少——停药消失; 重——β1阻断——急性心力衰竭;β2受体阻断——支气管哮喘;
——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伟导阻滞、支气管哮喘禁用。
三、分类:根据其对β受体的选择性及有无ISA可分为三大类五小类
1A类:无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1B类:有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吲哚洛尔; 2A类: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 2B类: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醋丁洛尔; 3类: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一)β
1、β2受体阻断药:
1A类:无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心得安)——目前应用得很广泛的药物
特点:
1、口服易吸收,有首关效应,可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2、对β受体的阻断作用强,β
1、β2无选择性;
3、阻断β1受体——心力、CO、心率、血压均下降;β2阻断——支气管收缩;
4、临床上可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甲亢等,支气管哮喘、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药理学讲稿------
缓、心衰者禁用。
噻吗洛尔(噻吗心安):减少房水的生成——降低眼内压——青光眼——较毛果芸香碱好,无缩瞳和调节痉挛作用;
纳多洛尔:半衰期长,一天服药一次就可,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预防。
1B类:有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 吲哚洛尔(心得静)
特点:
1、有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可激动β1受体;
2、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治疗高血压;
(二)β1受体阻断药
2A类: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阿替洛尔(氨酰心安)和美托洛尔(美多心安)
特点:
1、对β1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对β2受体的阻断作用较弱;
2、可较好的较压作用,对支气管的作用较轻;
3、阿替洛尔的半衰期较长,每天服药一次即可。
2B类: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 醋丁洛尔:
1、口服吸收好,不易通过BBB;
2、阻断β1受体,有内在拟交感活性和膜稳定作用;
3、临床上可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三、α、β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
1、能阻断α和β受体,其β阻断作用较α阻断作用强(4-16倍);
2、临床上用于中、重度高血压——β受体抑制心脏+α受体舒张血管。
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可翻转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药物是()A.α受体阻断药 B.β受体阻断药 C.M受体阻断药 D.N受体阻断药 2.短效的α
1、α2受体阻断药是()A.酚妥拉明 B.酚苄明 C.育亨宾 D.哌唑嗪 3.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断药是()A.酚妥拉明 B.酚苄明 C.育亨宾 D.哌唑嗪 药理学讲稿------
4.选择性的α2受体阻断药是()A.酚妥拉明 B.酚苄明 C.育亨宾 D.哌唑嗪 5.长效的α
1、α2受体阻断药是()A.酚妥拉明 B.酚苄明 C.育亨宾 D.哌唑嗪 6.无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是()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 C.阿替洛尔 D.醋丁洛尔 7.有内在活性的β
1、β2受体阻断药是()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 C.阿替洛尔 D.醋丁洛尔 8.无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是()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 C.阿替洛尔 D.醋丁洛尔 9.有内在活性的β1受体阻断药是()A.普萘洛尔 B.吲哚洛尔 C.阿替洛尔 D.醋丁洛尔 10.β受体阻断剂不具有以下哪一作用()A.耗氧降低,改善心肌的工作效率 B.支气管收缩 C.抑制糖元的分解 D.肠无力而致便秘 11.能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的药物是()A.酚妥拉明
B.普萘洛尔 C.拉贝洛尔 D.美托洛尔 12.具有拟胆碱和拟组胺样作用的药物是()A.酚妥拉明
B.普萘洛尔 C.拉贝洛尔 D.美托洛尔 13.可诱发和加重哮喘的药物是()A.酚妥拉明
B.酚苄明 C.妥拉苏林 D.心得安 14.具有降低眼内压的β受体阻断药是()A.噻吗洛尔 B.吲哚洛尔 C.阿替洛尔 D.醋丁洛尔 15.某药肌肉注射,表现为降压、腹泻、缩瞳、不影响唾液分泌,可能是()A.M受体激动剂 B.M受体阻断剂 C.α受体阻断剂 D.β受体阻断剂
第三篇:讲稿
讲
稿
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二、硬笔学习的目标与内容
1、掌握执笔要领,书写姿势正确,不急不躁,专心致志。学习正确的运笔方法,逐步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感觉,逐步感受硬笔书写中的力度、速度变化,逐步体会铅笔、钢笔书写的特点。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习惯。懂得爱惜文具。
2、小学低年级学习用铅笔写正楷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笔顺规则;会借助习字格把握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使用钢笔,能用钢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做到平正、匀称,力求美观,逐步提高书写速度。小学高年级,运用横格线进行成篇书写练习时,力求行款整齐、美观,有一定速度;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尝试用硬笔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三、教学建议与要求
1、注重培养学生的书法基本功。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本方式,临摹过程包括读帖、摹帖、临写、比对、调整等阶段。养成读帖的习惯,形成“意在笔先”的意识。
2、重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姿势、书写工具的使用和保持书写环境整洁进行指导,严格要求。
3、遵循书法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小学生初学书写首先学用铅笔,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学习使用钢笔和毛笔。书法教学要以书写笔画为起点,一般应从结构简单的字到结构复杂的字,从单字练习到篇章练习,从观察例字、描红、仿影、临帖到独立书写。硬笔书写教学要贯穿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全过程。
4、强化书写实践。要通过课堂练习、书写作业和各学科书面作业等多种方法保证学生的书写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书写实践的指导,对日常作业有明确的书写要求。努力把练字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5、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各科教师都要在板书、作业批改和日常书写中发挥表率作用,成为学生认真书写的榜样。
6、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书法教学可采用书写实践、作业展示、欣赏评价、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目标研究
规范——笔画、笔顺正确,双姿正确,书写正确。(比如结构不紧凑、等)端正——横平竖直、大小一致、格子中间 整洁——不错不改不能添
匀称——笔画分布合理、排列有序、整齐
美观——结体美观、有艺术感。整体布局、章法、格式艺术感强
速度——低年级、中年级书写要慢,作业适量,以保证书写达到上述要求。高年级书写速度要有提高。
五、写字坐姿和握笔姿势
坐姿:正直平安 握姿:三指一靠
六、书写材料的问题
低年级使用铅笔,中年级高年级使用中性笔。多年的实践告诉我钢笔的弊端太多,不适宜在小学生中使用。
七、笔画特点
实际书写中,只需要照顾好四个笔画就行,那就是横竖撇捺,即横平竖直,撇捺出尖。
横:在所有笔画中,横最难讲清楚,也不好写。所以要求不要太高。在楷书中,横并不是水平的,有一点点的左低右高。但不能要求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把横写水平就已经不错了。另外,要讲清楚横的起笔与收笔,横,起笔时笔尖轻轻按下再行笔,到达理想长度后再稍稍用力按下停笔提起。
竖:分清楚垂露竖和悬针竖。两个重点,一要直,二要正。直就是不写得弯弯曲曲,正,就是不要倾斜。写竖还要包括竖钩、竖提、横折钩、横折等跟竖有关的笔画,强调写正、直。
撇:有斜撇、竖撇、平撇。起笔重,收笔尖。
捺:有斜捺、平捺。起笔轻,由轻到重再轻轻带出笔尖。反捺(长点),由轻到粗停顿收笔。
其他笔画
点:分类多,变化复杂,可以简单讲一讲。左点、右点、撇点、挑点等等。
其他笔画一笔带过。
八、汉字结构规律
汉字结构规律可以分很多类,但把握主要几点就可以让学生的字有很大改观,甚至写得很好。上下左右不顶边,横平竖直在中间,大小一致笔画美,平行等距方法先。上下上下上中下,长短宽窄有变化,左右左右左中右,高高低低有胖瘦。认清独体上下字,近半对称好结构。
重点记忆
横平竖直
平行等距
大小一致
格子中间
对称
第四篇:新时代健康讲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新时代伙伴们,大家好!
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聚在新时代健康大课堂,在这里,我真诚的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事业再创辉煌,身体更加健康!
说到健康,大家都知道健康对人来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时代,因为21世纪追求的医学,不是更好的治病,而是更好的让人获得健康的生活。所以,21世纪积极倡导科学的自我养生,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无病强身”,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从而推动了养生保健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必然。可是,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身体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态平衡,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要求我们做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注重精神和身体相互的影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进行体质锻炼,做到这些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什么目的呢?那就是《黄帝内经》在养生总纲要求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正气”是什么意思?就是人的免疫力、抵抗力,您免疫力提高了,您就有抵抗疾病的能力。您“正气”足了,“邪气”就不敢干扰,这里的“邪气”是导致人发病的因素。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正气”是人身体健康的根本,如果您有了病,就说明您的体质、气血虚弱了。所以,提升“正气”是健康根本。
在我们生命过程中,无论您在哪个年龄段,您永远面对的都是健康和疾病,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正因为这样,我们人类的医学内涵是因为治疗而产生,养生保健是围绕强身、康复、治病、保护身体强状而展开。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把治病和养生分开,偏重于治而忽视了养。那么,治病需不需要?需要,我们得了急性病,被细菌、病毒感染了,外伤等疾病,就需要控制,一定要找医生,要去治疗,治疗是在挽救健康。但治是治“标”。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养,养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补充均衡合理的营养,对慢性病,体质下降,年老体弱,亚健康人群整体进行调整,提升“正气”,养要求的是“本”。古人早就说过:是药三分毒,三分治,七分养。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把它变成了七分治。
2500年前,我们第一部医学宝典《神农本草经》中,它首先把古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现的具有治病植物,根据不同的对人体疗效的作用,分成了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养命的,保养人的生命的,没有毒负作用,可以多服、久服,所以是上品;中品,是养性的,是你性命发生了病的变化,所以用中品的药;下品是用于攻毒的。具有营养的都是上品药,中品和下品就要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的病程,不同的年龄,有量和度的要求。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做到了“药食同源”,即将药物作为食品,又将食品赋予药性,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文化,利用本土资源,发掘民族瑰宝,运用了高科技生物技术,研发出“国珍”品牌的,松竹系列绿色保健品和营养品,产品均选自药典中的上品,《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松花粉的记载,“松黄(也就是松花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寒热、邪气,利小便,消
淤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还有唐代的《新修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直到现在的《中华大药典》都有松花粉“药食兼用”的记载,并把松花粉列为上品。
世界上有百种松树品种,只有马尾松和油松的雄性花粉能食用。且这两种松树98%都生长在中国。我们的采摘基地在浙江千岛湖,千岛湖有1078个岛屿,森林覆盖率达75%,全部是马尾松,海拔均在1100---1500米,没有任何污染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说到花粉,市面上有两种:一种是虫媒花粉,一种是风媒花粉,虫媒花粉是靠昆虫和蜜蜂采集的花粉,花粉里含有昆虫的唾液,也就异体蛋白,往往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现在市面上95%的花粉是虫媒花粉,而松花粉是靠人工采集,花源单一,品质纯净,成份稳定,无农药残留,纯天然,无污染,安全可靠,堪称花粉之王。
那么,这么慢长的历史过程,松花粉为什么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哪?因为它受到了历史科技条件的制约,因为松花粉有一个坚硬的外壳,强酸强碱都很难打开,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雨水多,而此时,正是花粉成熟的时期,熟透的花粉就会随风飘落,采摘的花粉如不及时的保鲜、风干,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霉结块。过去,没有冰箱,没有破壁的军工技术,只是季节性的,而且在生长马尾松和油松的地方,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它的恩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把这些高难度的科学技术难题,一一解决,采用航天低温风洞技术将松花粉破壁,破壁后的松花粉还不到5个微米,而且破壁率达99.6%以上,各种营养成分
不被破坏,保留活性三年。301医院的赵霖教授把破壁后的松花粉送到世界最权威的检测机构,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进行检测,发现松花粉里含有200多种活性营养元素,也就是我们人体每天所必须的生命元素,松花粉里全部囊括,而且各元素的量和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量基本吻合,这数百种营养元素,可以在临床的药物当中同样可以找到,正因为这样,虽然松花粉是一种保健品,它也有疗的作用。松花粉检测后震惊了全世界,西方人称东方人在20世纪未发现了“黄金食品”。德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松花粉里含有200多种活性营养成分:
一、氨基酸,人体中目前发现的氨基酸有22种,松花粉里就有20种,并且包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大必须氨基酸,而且量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量基本吻合;
二、维生素,目前世界已知的维生素不到20种,松花粉里就有15、16种,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叶酸,胡萝卜素等等,这些维生素都是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
三、矿物元素,矿物元素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生命元素,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缺铁会造成贫血,缺锌会掉头发,缺钾会患心脏病,缺硒会容易患癌症。松花粉里含有30多种矿物元素,我们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在松花粉里都能找到;
四、酶和辅酶,松花粉里神奇的发现了近百种的酶和辅酶,酶是生命的催化剂,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位,起着神奇的调节作用,酶可以增强代谢,调节内分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现在市场上的酶大部分都是人工合成的,自然界里的酶很少,只有灵芝里含有天然的活性
酶,而我们松花粉里有近百种的天然活性酶,非常的珍贵;
五、核酸,核酸具有抗衰老作用,促进细胞再生能力,以及提高疾病的自愈力。但是,核酸不能单一的补充,单一补充核酸会伤肾,易患痛风,嘌呤病,松花粉里只含有2%的核酸。
除了以上几大类,松花粉里还有不饱和脂肪酸、芦丁、胆碱等等,它们对各类慢性疾病有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那么,为什么说松花粉有“疗”的作用呢?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人为什么会有病?人有病其实很简单,有二种:
1、细胞得不到所需的营养;
2、细胞被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毒害。人是有细胞组成,细胞充满了我们全身,我们每个细胞都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我们人体就是庞大的运转有序的生化工厂,这个工厂需要的原料,就是日常均衡的营养,这个营养不仅是食物,还包括您的运动、情绪、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如果您没给它,一天二天还可以,久而久之,它就罢工,不工作了,所以慢慢地就得病了。您得了胃病,是您的胃细胞出现了故障,不干活了。您经常生气您的肝功能就不好,因为您生一次气,就等于在肝上划了一刀,您过量饮酒,您的肝脏就被酒精所伤害。这就是第二种生病的原因,所以养生学家一再讲,人要高兴,要学会宽容,这就是心态的问题,所以养生先养心,心态很重要。
人的生命,只有去路,没有回路,人肯定越来越衰老,不会越来越年轻,我说的是年龄,不是外貌,是内在的东西。随着时光岁月的流逝,衰老就逐步开始,自然衰老的过程是无法抗拒的,最后那个?
字,我们永远不用努力,谁早晚都到,如果您不会养生保健,您可能到的更早,因为疾病会加速衰老的进程。但我们有的朋友说了,我还年轻,不需要保健,那么保健应该从时候开始?《黄帝内经》中说:“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这就告诉我们,女性21岁,男性24岁,生长发育到了极点,衰老的脚步就大踏步的往前走了,其实每天都在老,只是您健康动力比较充足,您看不出来,到30、40岁后那就是飞跑了,因为随着体内自由基的不断增加,一个变二,二变四,越来越多,您又不保健,抗氧化的东西没跟上,肯定衰老加速,又因衰老而因发疾病,疾病又加速衰老。就这样恶性循环,营养元素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总有一天会油尽灯枯。
科学的保健是治已病,防未病的健康保障,我们每天吃上几粒松花粉,给自己补充营养是弥补我们生长发育、疾病、衰老过程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这种补养可用于有病者的调理,无病者的强身,尤其是对慢性病人和年老体弱的人,“补充营养”可以说它超越了“有病吃药”的传统观念,这种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保健的综合措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医祖希波克拉底说:人体的自愈能力就是疾病的终结者。国珍牌松花粉可以补充日常饮食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促进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健康有“食—补—疗”三位一体的作用。国内外营养家称它为“浓缩的营养库和世界上最完美的药食兼用的天然食品,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保健珍品”。
第五篇:五行学说讲稿
第三节 五行学说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五行学说,咱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通过五行学说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和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对五行学说形成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下节课讲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重要性
1、哲学意义上重要性:我们前面讲到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那么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我们知道,气是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2、在中医学上的重要性:第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生理系统。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第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举例说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由来
“行”的解释:《说文》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尔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彳,小步也。亍,步止也。”
从“行”的字义我们可以看出来,行重在运动,强调的是物质之间不断的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一直处在动态的运动之中。这就启示我们认识五行学说要有动态变化的观点,要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那么,大家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是“五”行,而不是四行、六行呢?这个问题先给大家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个学说,它的基本思想,一、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
三、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一、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其
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
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
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为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其二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
一、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
二、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
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 二、五行的属性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第一、讲讲五行属性的概念。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个)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二、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事物进行进行逻辑分类。那么五行的属性是什么呢?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依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地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决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决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象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象,是类似,决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地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我们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什么叫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那么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
二、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这个关系你要非常熟的。
第二、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定义,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这是一。第二、往复无穷,它是循环不已的。关系,五行之间相克,两行之间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记住一个特殊的术语,相克关系有个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不同的比较,和不同行的比较,那么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所以中医学出现的这个特殊术语——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是讲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讲两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胜,又可以是所不胜,只是看它和谁相比较而言。这一节课就到这里。
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第一、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
一、五行相乘。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那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
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
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地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第四、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有同还有异。相同的(是):其
一、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
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其
二、发展变化观。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其
三、联系作用的观点。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第一、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那么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要取这个物的形象。先观察,然后看,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象,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
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个五分法。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那么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
一、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一、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的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
二、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注意,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我们今天看它就是以这个为据论述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第三、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五行的关系仅仅讲到生克制化这方面内容,五行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五行互藏这样一个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比如,木行,木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还包含其他四行,就存在的关系还蕴含着其他四行的关系。咱们的中医学,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面表述得最详述,最详细,在《内经》五行互藏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却把这个概念论述得很清楚,引入到医学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提出五脏互藏的理论。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脏互藏就是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不是一个平面的,也不是个线性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思维。说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还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还有其他四行,那么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每一脏自己,每一行自己都体现出了生克制化的关系。一纵一横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呢?就像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系统专家评价中医学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英国著名的生化专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作出了很好的评价。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书,连他们外国人的眼睛,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中国人的五行学说,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当然在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讲到,仅仅讲到生克制化,或者说仅仅讲到了一个平面的关系,还没有讲到一个立体的思维关系。五行互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这个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讲,那么在研究生,博士生当中去进一步探讨去。现在咱们国内的研究思维科学的一些专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维模型,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脑科学,研究人的思维模型。第四、它论证了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看原来那个表,上面讲过那个图表,五行事物分类的表,以五行的属性为例,和自然的各种现象,时空的现象类比起来,形成五个系统,旨在论证事物的统一性,论证人体环境的统一性。这是从五行学说来论证。气一元论,从天地人本原于气这个角度来论证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统一这样的一个观点,从矛盾对立的观点认识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那么自然、人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这个角度论证了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为据将自然现象和生命各种现象一分为五,分别纳入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生克制化这个规律来阐述了人体和自然之间同一系统和另外系统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科学的整体观念。
第二、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一点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病理变化:
一、用五行来说明发病的规律叫主时发病。给出这个表——五脏和五时之间的关系,这个昼夜的关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时发病,说肝病,春季易于发生肝病,因为肝和春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个就叫主时发病,以下依此类推,说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主时发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规律影响。一般规律就记住主时发病,就一般来说,肝病在春季容易发病,心(病)在夏季容易发病,肾(病)在冬季容易发病。为什么呢?在五行分类,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这就可以了。讲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即有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又有的不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中医看问题非常全面辩证,既讲一般规律,又讲在不同条件下还会有特殊规律。
二、用它来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疾病传变规律:一是按照相生规律来传变,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样来传变。那么先母脏有病以后累及子脏就称之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传心,肾病传肝。肝火旺盛,这个人肯定出现心火上炎的表现,这是必然的,由相生规律所决定的;说肾有病,肾阴不足,肝阴一定不足,因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盗母气,说子脏有病必然累及母病,这从相生规律说,肝有病,肝火炽盛,肝气郁结,也可以损伤肾的阴液,也会损伤肾精。说心有病,心火炽盛同样也会出现肝火的改变,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生规律传变的结果,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规律传变:
一、按照相乘的规律传变,二、按照相侮的规律传变。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传到脾,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金匮》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句话根据什么来的呢?理论依据就是按照相乘规律,只要有一脏出现太旺,它必然的结果,乘脾。太过的时候是这样,那么不及的时候呢?不及的时候,脾虚条件下肝也会表现为乘脾。那么肝太过可以出现,脾不及也可以出现,结果肝旺乘脾。相侮传变,正常情况下是金能够克木的,现在肝太旺,这个时候不仅金这个肺不能够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约,这种情况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这个著名的病理学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气虚的时候,肺本身功能虚的时候,虽然肝不旺,也会表现出来肺虚肝侮这样的一种状态。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过。最容易理解,乘,而难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时候。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我们前面讲亢害承制菱形图,念这个菱形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旦发生相乘,任何一行,它最终结果乘侮同时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脏有病,一旦出现相乘,必然出现相侮,那就是说三脏同时发生关系。这个在病理上也反应出来整体的病理观。总的就是这个图,以肝为例,讲它和其他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旦有病以后,通过生克,就是相生关系传变,乘侮关系传变会导致哪些病理结果。第三、用五行学说来判定疾病的预后。
一、按照五脏的节律来判定预后,预测病情按照五行,牵涉到五运六气了,那么按照五行的年节律,春夏秋冬,就五行和五气之间的关系,一年的变化,那么始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时候发病,我们前面讲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来说判定病情的轻重按照旬节律来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节律,在一天当中木、火、土、金、水谁当令,二十四小时分开,来判定这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轻重呢?是以十日为计来看。用它们的五行所属,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定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相生的病轻,而相克病重,按这个规律。引证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句话,他说“始病则以岁月期之”,年节律期之,“病重则以旬期之”,以旬节律来判定病的重轻,说垂死则以旦暮计之”,这个垂危欲死,以日节律来判定。这一部分内容仅作一个概念的介绍。那么本科生仅仅知道主时发病的规律。一般来说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肾易有病,仅此而已。年节律,旬节律,日节律就涉及到五运六气一些基本常识,作为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它对于我们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有好处的。中医学在判断病情发生发展规律,判断预后的时候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有理论依据的。那么理论依据之一就是以五行学说为据,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判定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第二个,用它来预测疾病传变的顺逆和预后。一般来说,按照相生传变称之为顺传,称之为轻,吉,预后较好。相反,按照乘侮传变,叫逆传,病情比较重,就是预后不好,这仅仅是个一般规律。至于说顺传和逆传,这取自于《难经》。什么叫顺传和逆传?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释不同的病理发展传变过程当中,它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传变而言,两者相比较而言,相生传变病情轻,预后好,称之为顺。反之,乘侮传变病情重,预后不良,称之为逆。在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传变和乘侮传变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说顺传和逆传,它的概念是相生传变定义为顺,乘侮传变定义为逆。舍此条件,这个顺传和逆传的定义(是)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中文讲语言学讲语境,讲语用,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顺传和逆传的语用,它的功能,顺传表示它是相生传变,逆传表示到乘侮传变,离开这个语境不能这样表达。学中医难,学中文也难,中医的表现符号,表达的符号是中文,中文讲究语境、语用。那么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它的语用发生变化,就它的义项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将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全部讲完了。重点需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气的概念。气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不断运动的,精细的物质。运动是气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又表现为形与气,聚则有形,散则无形,表现为形气的运动状态,这个形气的互相转化,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气化。升降出入称之为气机。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我们移植过来来说明生命问题。阴阳学说,阴阳是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个概念,是指阴气和阳气的物质及其物质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概念,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五行学说是用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这三个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一)承认生命是物质的。
(二)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要遵循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
二、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中医学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就是根据气、阴阳五行学说所确立的自然观、医学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乃至于具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论述医学的问题,从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养生保健;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问题,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学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理论本学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既有本门学科的术语,又有从气、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学说里面移植来(的)哲学术语。形式上是哲学术语,而内容上既有哲学的含义,又有医学本身的具体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含义。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无论学习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必须搞清楚它它在什么层次上来说明问题,是站在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呢?还是站在生命科学讲具体生命过程问题来说明问题呢?这才能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清楚。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由于汉字具有多义性,而中医学必须用汉字这个语言符号来表达中医学的理论,因此也决定了中医科学术语的多义性。中医学的内容,语言很简练,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邃。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任何一个概念术语义项的单一性,线性的关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逐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好今天课就到这里。
第11 讲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具体讲了)在生理、病理上的应用。那么这一节我们接着讲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第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诊断学上五行学说的作用有两种。1.应用五行学说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
诊断疾病。根据五脏和色、味、脉等等它们的五行归类,然后确定疾病的部位。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确定疾病的病位诊断。比如,五色,面色青色,青,主肝的颜色,主木;酸味,属于木行;弦脉属于肝脉。我们见到面青、喜酸、脉弦,经过四诊收集资料以后,我们根据这三点就可以初步推断其病位在肝。为什么呢?弦、酸、青都属于木行,这就是根据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归类,它们属于哪一行,然后根据这个来确定疾病的部位,定位是哪一脏来的。比如,面色赤、喜苦、脉洪,洪脉、味苦、面赤它们属于火行范围,而心属火,所以病位在心。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思维方式,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疾病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2.推断病情:
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是根据所收集来的四诊资料,它们属于哪一行,找出它们的脏腑归类,归于何脏,作为脏腑定位诊断。推断病情是根据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那么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从颜色,将来同学们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学,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然后根据颜色和脉象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发生发展规律。比如,我们举个例子,青色,弦脉,青和弦同属于木,那就是颜色和脉之间的关系同属同一类,都属于木,称之为色脉相符。那么它的预后,推断它的病情,平,就是常,轻。青色而出现了浮脉,浮脉属于金行,那么这个色和脉就出现了克色之脉,用五行的话说,叫做金克水,因此,它的病情相克.我们上一节讲了相克传变,其病为逆,所以它这个传变,病情发展的趋向不好,为逆。如果青色出现了沉脉,沉属水一行,那么这个表现为水生木了,色和脉之间叫水生木,青属木,沉属水。那么按照相生规律推断病情的发展规律,我们上一节讲到相生传变为顺,因此它的病情的预后为顺,生。这个生和死,死,不是死亡的死,是指逆而言的,预后病情向危重方向发展,而生是指的预后良好,称之为顺,生死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死亡的死。
五行学说在诊断学的应用,就简单地介绍到这里。那么同学们就要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掌握五行的属性,那就又重新回到我们上一节讲到五行对事物属性分类那个大表。把那个记熟了,将来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就能正确地应用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对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和对疾病的发展趋向作出判断。
第四、我们讲五行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它应用非常广泛,在这里我们只讲两个问题,1.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什么来控制疾病的传变呢?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截断病理传变,控制疾病向前发展。比如,若肝有病,按照五行的生克规律,相乘的规律,肝有病一定要传到脾,那么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在控制的时候,既要抑制肝,同时要保护脾,或者是可以直接判断到肝有病可能要传到脾,那么在脾病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事先扶助脾,提高脾的生理功能,使肝的病理变化不传到脾去,把这个治疗思想叫做控制疾病的传变。今后同学们在学习《金匮》的时候就会讲到有这么一句判断,它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有病,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必须要想到肝病必传脾,这是个必然的规律。为了控制肝病向脾传变,一、在治疗上要抑制肝。
二、预防性治疗,首先扶助脾的功能,要实脾。这个思想就是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控制疾病传变。中医学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截断疗法”,就是截断疾病向前发展。怎样控制它?防患于未然,那就是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来控制五脏系统疾病的发展,也体现出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2.确定治则和治法: 在这里仅选择目前为止临床常用的应用五行学说所确定治疗原则、常用的方法,举例而言,不是全部内容。
一、确定治疗原则:根据相生规律所确定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那么什么叫“补母”呢?“补母”又称之为虚者补其母,“补母”的适应证是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又称作实者泻其子,它的适应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这个原则,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原则,同学们必须牢牢记住什么叫“补母”、“泻子”,它们的适应证是什么?两者都是母子的关系失调,而“补母”适用于虚证,“泻子”适用于实证。至于具体的例子,我们通过常用治法来理解它。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制定了具体应用五行学说调整脏腑关系的治疗方法。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几个方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就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第一、滋水涵木法。什么叫做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它的适应证是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的证候,它的特点是眩晕,五心烦热,腰酸膝软等等。这些症状同学们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将来在学习《诊断学》的时候再进一步熟记,这里要求同学们记住它的适应证是肾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乃至肝阳上亢这样的证候。肾属水,肝属木,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用五行的话说叫“水不生木”,根据这个原理所确定治法,中医学给它确定一个术语叫“滋水涵木法”。
二、益火补土法。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五行学说,心属火,脾属土,益火补土法的本义是指补心火而益脾土。这在历代的文献说得非常清楚。比如,将来同学们学方剂的时候,“人参归脾汤”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它就是益火补土法的一个代表方剂。过去的方书有专门用五行学说来解释的,希望同学们将来在学到高年级的时候能够读一点方书的原著,看看古人如何利用五行学说来阐述方剂的结构。
二、引申意义。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益火补土是指补肾火,(也就是)补命门,益脾土。按照第二个含义,也就是我们现行的含义,学术界公认的引申意义,益火补土是指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个方法。它的适应证是肾阳不足而脾阳不足的证候,或者是脾肾阳虚的证候。它既有肾虚的表现,又有阳虚外寒的表现,又有脾虚的表现。为什么我们现在使用益火补土,取这样的意义呢?这个意义源于命门学说,中医脏象学说将来还要讲一个命门学说,自从命门学说形成以后,强调命门含有真阴、真水、真阳、真火,我们今天认为命门的水火与肾阳、肾阴同义,只不过是强调它在生命之中的重要作用而已。根据这个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命门之火为人体脏腑伏火的根本。换言之,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命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是
一、命门学说原理。第二个的理论依据,中医有句最经典的判断,叫做“久病必穷肾”,说任何疾病,不论是从哪一脏开始,五脏系统的疾病最终都要归结到肾。基于上述,那么现在认为补火生土,强调的是补肾阳而温脾土。因此,我们现在临床所习用的益火补土法实际上把它换个说法就是补肾阳而温脾阳,实际是温补脾肾。这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可以单独补肾,补肾就可以补脾,在脾阳虚的时候也必须是在中期以后到末期,那么必然要累及到肾,肾阳虚。在这时可以单独滋肾阳,也可以脾肾双补,达到益火补土的作用。这就是用两种学说来解释益火补土法,这并不等于中医学的概念是(有)歧义的,不科学的。同样一个术语,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定义,可以出现不同的定义。用补心火而益脾土,临床也非常习用,这是它的本义用五行学说规定。那么中医学讲脏腑之间的关系又出现了命门学说,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换句话说,强调肾在五脏系统的作用。根据这个学说益火补土的本义又发展了,反映出中医理论的不断地向前发展,今天要求同学们益火补土这个概念只要求后者而不要求前者。
三、培土生金。培土生金法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肺气虚的证候。脾属土,肺属金,培土生金,调整脾肺之间的关系,按照相生关系来调节它,这个也是临床非常习用的。比如,肺炎,肺久病咳嗽,有的人大便溏薄,越大便溏薄它咳喘越厉害,那么有经验的医生,不治咳,而治泻,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泻子则喘愈,这在古书上、临床医案上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方法。那么这个医生当用这种方法来治疗的时候,他头脑里反映出来就是用五行相生的规律调整脾和肺的这样一个关系,我们把它(的)方法归纳起来那就叫培土生金,用脏腑的话说那就(是)补脾益肺。那就是说补脾益肺和培土生金同义,一个是从五行的概念来说的,一个从脏腑的概念来说的。
四、金水相生法,这个是现在常用,也是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的。金水相生法是肺肾阴液共同来补益的一种方法,注意,不是说金能生水,不是补肺阴而生肾阴,所以我们定义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液而治疗肺肾阴虚证候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肺肾阴虚,或者是肺阴虚的中后期。就是肺阴虚证必须是中期以后,或者是肺肾阴虚,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金水相生的方法,这是它的本义。第二、现在常用的我们所说的金水相生法是滋肾阴而补肺阴。它的代表方剂,比如“百合固金丸”,那为什么来这样定义呢?引申到这样一个意义呢?前面我们讲的益火补土,根据命门学说来的。这个也是同样前面曾经讲过一句,“命门真水”,“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久病必穷肾”,“肺阴虚必然导致肾阴虚”,而导致肾阴虚的时候,根据“肾阴为人身诸阴之本”这个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时候,不是补肺阴而滋肾阴,反过来而是把治疗重点放在滋肾阴而益肺阴。这个思想在金水相生法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本义和它的引申义,那么刚才举了个“百合固金丸”,大家将来在学习方剂的时候可以看补肺汤。补肺汤是肺气虚典型的代表方剂,为什么用补肾药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的时候认真去读这个方子的方解,来体会金水相生法这两个含义。下面我们讲按照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治疗原则是八个字,记住就可以了,叫“抑强扶弱,分清主次”。相乘相克规律表现为乘侮的病理变化,有强也有弱。基本原则叫抑强扶弱,何者为强何者为弱,孰轻孰重,在抑强扶弱的同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抑强,就是抑其克者之强,上面那个木旺克土,抑强,泻肝,属肝;扶弱,扶其被克者之弱,肝旺必克脾,在调整肝脾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叫既抑制肝还要扶助脾,抑强扶弱。但是在具体处理的时候要必须分清是肝旺为主呢还是脾虚为主呢?分清主次来正确进行调节,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所制定的常用(的)方法,以下介绍四种:
一、抑木扶土。就是疏肝健脾这样一种方法,把它转化为脏腑的概念,疏肝健脾法就是抑制肝木而扶脾土这样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只要求同学们掌握肝郁脾虚,就是肝失疏泄而导致脾气虚弱这样一种状况,肝旺脾虚这样一个状态。仅仅掌握到这个程度。
二、培土制水。脾属土,这个水是肾属水,调整脾肾之间的关系,土能克水。那么培土制水法是温润脾阳,或者是温肾健脾而治疗水湿泛滥证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脾虚乃至脾肾两虚而出现水肿这样的证候,那么先就把它限定到这个程度,调整脾和肾之间的关系。
三、佐金平木。又是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金能够克木,肺属金,肝属木,是调整肝和肺之间的关系,这个方法。那么什么叫做佐金平木法呢?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而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木火刑金。木火刑金按照五行的本义应该是肝火炽盛,肝火犯肺,是相侮的传变。那么在正常情况下肺金能够抑制肝木,在病理情况下可以是由肺金传到肝,也可以由肝反侮肺。这个佐金平木法应用的原理就是木和金之间反侮的作用,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佐金平木法,它调整(的)是肝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本科生教学(的)各门课程当中一个典型的,我们这里讲叫木火刑金,那么在《诊断学》里面讲叫肝火犯肺证,将来在《内科学》里面讲咳嗽的时候,肺热咳嗽有一个证候,叫肝火犯肺证,它使用的方法,用五行的话说就叫做佐金平木。这是从相侮来考虑的。最后一个,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应用五行确定的治疗方法当中最难的一个,叫泻南补北法。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五方,南、北,北属于水行,南属于火行,那么脏腑,水和火是指的心和肾之间的关系,泻南补北法是调整心肾的关系。那么什么叫做泻南补北法呢?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而滋肾水的一种方法,它的适应证是心肾不交证。水和火关系失调,中医学有一个名词,规定它的科学术语叫做“心肾不交”,也叫“水火不济”。那么在这里我们要求同学们心肾不交证,只掌握其中之一,叫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在心肾不交证当中(是)之一,而不是全部。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少阴热化证的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证,就是调整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的典型的经典的代表方剂。在后面脏象学说中我们还要进一步讲心肾不交,那个心肾不交是个完整的概念,在这里面,泻南补北法只限定于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也就是说这里的心肾不交证是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这样一个候,而不是心肾不交的全部。再强调一次,泻南补北法它是调整心肾之间的关系,但是仅调整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这个病理变化的状态,不是心肾之间的关系失调全部它都用泻南补北法。这就是从字面上看泻南补北,泻心火而补肾水,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应该包括心肾关系失调的全部的证候都可以使用。但是我们给它定义的时候,它的内涵和外延仅仅限定于肾阴不足而心火偏亢,除此条件不能称之为泻南补北法。关于用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重点的内容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些。除此之外,用于针灸治疗,用于调节精神的情志,根据五志与五行的关系,那么将来在临床课中还要进一步讲,七情病的时候,老师还会进一步讲如何调整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用精神疗法,中医称之为活套疗法,人事疗法,来治疗疾病。在当前心身疾病治疗当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中医治疗疾病这类疾病,不仅仅是施加中药。这种方法其原理,就是根据五行五志的生克制化规律来调整人的精神状态。
到此为止,我们把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作用讲完了。要求同学们把掌握气、阴阳、五行的基本原理作为重点。它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掌握这三种学说怎样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自然观、医学观?怎样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学习这三种学说最重要之处。至于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它阐述中医学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的具体问题,这里只作一般的了解,因为在后续课程,还要进一步去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