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傅雷家书》的价值和意义
论《傅雷家书》的价值和意义
语教本132班黄全星
***9 摘要:《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儿子:傅聪——著名钢琴演奏家,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太阳太强烈,会吧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关键词:因材施教态度亲情交流启迪
一、当今社会存在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缺陷问题
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否比以前更坚固呢?纵观各种发生在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事,不难发现,因父母教育欠缺导致子女前途受阻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曾在网上轰动的“我爸是李刚事件”,自以为官二代就可以胡作非为;以及星二代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涉及强奸案受到法律制裁,还有成龙之子房祖名涉吸毒被捕……由此得出,一个人在家庭所受的教育与他的家庭财富是不成正比的,即使一个人再出色,如果不对其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不要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时还会危及社会安全。因此,当今社会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
二.《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启迪
1.父母应先教会子女做人,对子女的爱要适度。在傅雷先生的家书中,无一不流露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在那个年代,通过书信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书中“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体现了傅雷对傅聪离家的不舍但又不得不为的矛盾心理。爱孩子,就让他向外发展,让他在经历风风雨雨后学会成长,傅雷夫妇对傅聪和傅敏的爱,是那么含蓄却又深刻。他们没有把他们宠成温室里的花朵,当傅聪遇到挫折跌倒哭泣时,傅雷并没有心疼地把傅聪扶起来然后跟他说“孩子,前面有困难,咱不前行了”,而是通过和风细雨般的鼓励让傅聪自己爬起来,然后勇敢地向前;爱他不等于包容他的错误,面对错误,他鼓励傅聪“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做人——不仅学会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现身经历的说法,告诫傅聪要有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2.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兴趣,成为子女的朋友。傅雷在家书提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作为傅聪和傅敏的朋友,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三、《傅雷家书》的社会意义
《傅雷家书》作为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对当代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关系起到了典范作用。尽管《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含蓄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孩子浓浓的爱。爱孩子,就学会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懂得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新型两代关系么?,《傅雷家书》对当今社会的亲情价值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四、从自身角度谈《傅雷家书》
作为当代大学生,很感谢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成这番成就,尽管自己不是最好的,但自己在父母眼中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很珍惜每一次跟父母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自己远离父母不能在他们身边尽孝,每次一次离开,看到父母日益染白的头发,自己倍感辛酸。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像傅雷和傅聪父子一样通过书信来传达感情,也许我们父母有时也不能像傅雷夫妇那样对我们的兴趣都可以进行讨论,也许我们也不一定会有傅聪和傅敏般那样出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学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学会体谅他们的不易,学会互相理解忍让,在完善自身素质建设的同时,也要努力真正成为新一代优秀的大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姓名:张建政班别:汉本112
学号:110110402001
摘要
《傅雷家书》对后世影响极深,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家书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的信件,但是书中无处不体现一个伟大的父亲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并且不忘教育孩子知国家荣辱、知艺术之尊严,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先生深厚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是一个教育的好范本。本文主要对傅雷先生的家书中的文学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书、文学、教育
正文
傅雷先生给儿子的信件,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孩子深沉的爱,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先生对傅聪和傅敏两个孩子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无论是把他放在平常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文学的高度上,都是有许多值得人称道、学习的。傅聪是一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同时也是个热爱祖国的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因有父亲和哥哥的光环而骄傲。正是傅雷夫妇的淳淳教导下,才能有如此出色的孩子、成为如此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的人。傅聪在音乐上有成就时,作为他们的父母,傅雷夫妇自然是高兴:“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同时也注意告诫他们不要沉溺于头顶的光环,在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用普普通通的口语式教育,而是提升到了一个文学教育的层次,他们不会用大道理来教育孩子,而是用意蕴深长的话来给孩子以到达内心深处的影响:“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这是信中的原话。这几句话字字都在体现着傅雷夫妇的拳拳爱子之心,也是傅雷夫妇教育孩子方式的体现。从文学方面来说,这事集合着傅雷与傅聪的父子关系,也蕴含着深深的友谊,傅雷先生在给孩子的另外一封信中写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像是两个好朋友间的对话,在与孩子沟通这方面,傅雷夫妇无疑是成功的,其中的教育语言也为许多学者津津乐道。“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诚然,人要有成就,必须要有个准确的定位,在傅聪小时候,傅雷夫妇就发现他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于是乎,二人开始培养儿子,傅聪先生是自己制定教材,从小就亲自培养,他们这么做也确实帮助了儿子在音乐天赋上的培养,但是傅雷先生在一些事情上还是让人不认同的,譬如他的“棒槌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影响是弊大于利。也许有的孩子最终会自闭、自卑、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但是幸运的是,傅聪并没有变成那样的人。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孩子深厚的爱。心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的称过。”并且因为是家书的原因,傅雷先生的思想总能无所拘束,自己想说什么便写下什么,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进步思想:“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这在当时的国内算是反动的思想,但是傅雷先生仍旧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操守的自我坚持。“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几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从中可以看出傅雷先生是不属于那种盲目教育孩子的人,他有一个价值观就是让孩子能够为国家、为人民有所贡献,这便是实现了他人生的价值。很可悲的是现在的人大多忘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转而奔波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养活自己的工资。
傅雷家书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家信,而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本,里面丰富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赋予了它极高的文学价值。它是值得人去细细品味的一部佳作。
第三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批评家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所编成的。本书主要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浓厚的亲情。傅雷自己说他写家书给儿子有四点好处: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
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分别成为了著名钢琴大师和英语特级教师。所以傅雷对子女的教育深深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傅雷通过书信的形式,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而在现在社会环境下,中国父母教育子女多是先成“家”、后做人,而此时有些孩子成长后甚至会“不成人”。小时候父母就逼着孩子学习五花八门的“技能”,而不注重“人”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有些家长打着所谓的傅雷的“棒槌底下出孝子”,逼迫孩子。而傅雷更注重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傅聪、傅敏的榜样,让他们学习自己的优秀品质。而现在很多父母只注重“武力压制”,而不注重言传身教的慢慢渗透。有些父母闯红灯,说客套话而不守承诺,等等这些在成人社会中习以为常的“小事”却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这就是现在教育的误区:只顾成“家”,不管做“人”。正是这个原因,中国多“家”、少“人”。而不是“人”的家是很难对社会产生贡献的。而傅雷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让孩子心中植下美好、善良的种子,而不仅仅是为了名利而成“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如果现在的父母能像傅雷一样,注重孩子的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家”。如果真是如此,中国的孩子在优秀的学习能力上将有更优秀的品质。当青年强的时候,中国也会达到真正的富强!
第四篇:傅雷家书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第五篇: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经济法政学院09(2)
09121218
沈茜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
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小时候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
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随书还附录了儿子傅聪,傅敏给父亲的信,看来这些信并非一去不复返,并有幸被我们读者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比起其余诫子书更增添几分民主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