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中的家乡南通
近代史中家乡南通
——范裕蓉、孙丽、周阳、夏仰通
南通简介: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部,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近代史中南通的文化发展
南方文化对南通的影响较大,南通方言中,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剧属于南派京剧,老百姓普遍供奉“观世音菩萨”。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则常常把南通人视为北方人(江北人),这一错位恰恰显示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的文化特征,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风北韵。
通剧
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僮子在乡间从事迷信活动上僮子的过程中,把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说唱神鬼词句及七字调、古儿书唱本加工后,化妆登台,串演戏文。它以南通方言加锣鼓伴奏的演唱、粗犷的唱腔和通俗易懂的唱词,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僮子的做“劝”(劝世文)演戏,尽管纯朴得过于简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却千真万确是典型的民间剧,并拥有数十万计的观众,长演长盛,历久不衰,象南通这样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这简直令人
不可思议。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近年来,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南通侗子会
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
“侗子会”开始,高竖黄龙旗,由主持者点香开坛,请来侗子围场做杂技表演:“攻火圈”、“钻火刀”、“划虎跳”……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圩塘中若有此技艺者,也可献艺凑趣。下午由主持者率领,举行一种叫“收灾”的活动来庆祝丰收。夜晚以皓月当灯,还挂荷花宫灯助明,由侗子演戏。戏目大多取材民间口头说唱,或七字唱本,以制恶扬善的劝世剧居多。
据说,清嘉庆年间,通州一侗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一副响亮的嗓子,抓住患者心理说唱“包公赈粮”,“治愈”了县官老母的忧郁症。老母拉着儿子一起听唱本,儿子如梦初醒,减免了百姓赋税。从此,侗子身价随之而高。侗子会也随之出现,圩塘与苇塘之间还进行会演。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近代史中南通的政治军事状况
“苏中七战七捷”,指解放战争初期华东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取得的连续7次大胜,具有解放战争初战的性质,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信心。今在江苏海安建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苏中解放区位于整个中国解放区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一线隔江相望。1946年中,蒋介石令驻江苏南通的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兵分四路,向苏中解放区分进合击。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东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万3千余人的辉煌胜利,也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苏中七战七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占领苏中解放区的战略企图,激励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分化了敌人,结束不久,黄埔一期生李默庵(曾接替汤恩伯围剿苏中解放区)便与40余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一起发表公开声明,表示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近代史中南通的经济发展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南通有世界第三大家纺城(海门三星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从上海向北,经苏通大桥约一小时车程,就是闻名全国的家纺之都——中国叠石桥国际绣品城。它位于海门市西北角,总面积35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万人次以上,在这个小镇上有3000多户家庭经营绣品。这里是孕育百万富翁的沃土,从叠三公路一直往西走,3公里的道路两旁是20多家已成规模的纺织品公司,再往西走,便是绣品市场。拥有门市部的老板,个个腰缠万贯。在叠石桥,一个门市部就是一个品牌,大大小小有数百家,其中有100多家企业的年销售额都在500万元以上。他们经营各种床上用品(包括被子、被套、枕头等)、窗帘、靠垫等纺织成品。
南通名人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曹顶,明朝抗倭英雄,在城山路还有一个曹公祠 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爱情感人 赵丹,著名表演家,艺术家
沈寿,被誉为“针神”苏绣誉满天下 李方膺,扬州八怪之一
韩紫石,北洋军阀时期两大名贤之一 陈若琳,跳水冠军 张洁云,排球冠军 保剑锋,著名演员
吴海军,深圳神舟电脑董事长 沈星,凤凰卫视美女主播
范曾,当代著名学者,国画大师 郁钧剑,著名歌唱家 刘延东,国务委员
至于南通的体育明星更是多了去了,具都具不完,林莉、赵剑、陈若林、仲满、葛菲、李菊、黄旭
还有好多其他方面的人,实在太多了,楼主自己可以慢慢了解南通啊
南通的现状
南通现辖6县2区和南通市经济开发区,陆地面积8001平方公里,比邻海域均一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82.46万。市区面积381.26平方公里,人口75.98万。2002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0.08亿万,财政收入87.41亿元。
市情特点:
1.有江有海,区位独特,有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
2.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拥有长江线226公里,海岸线210公里,海滩涂面积21万公顷。
3.分类齐全,轻纺为主,是全国12个纺织品出口和10大服装出口基地之一。船舶行业发展迅速,拥有15万吨船坞。
4.建筑铁军,蜚声中外,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
5.市场活跃,发展快速,是新型的商贸物流城市。
6.开放领先,与世界接轨,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2001年,进出口总额达37亿美元。
7.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全国有名的状元故里和“中国近代第一城”,高考录取率全省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8.体育事业,成绩斐然,是世界冠军的摇篮,是全国获得奥运金牌最多的地级市,共诞生了12位世界冠军。
9.江风海韵,崇川福地,是人居较好的城市,现有百岁以上老人400余人。气候温和,无地震、水涝等灾害。
交通发达,贯通南北,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港口城市。已同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199个港口通航。
第二篇:中近代史参考书目(范文)
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敏:《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研究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年。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其出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 王国斌著,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严立贤:《中国和日本的早期工业化与国内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勇:《商品经济与荷兰近代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林刚:《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葛凯:《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曾小萍等:《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浙江出版社2011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森时彦:《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T S 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杨念群主编:《空间 记忆 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北大出版社2009年 史景迁:《王氏之死》,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
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1980年。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三联书店,1995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修订),上海书店2011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著:《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的微观世界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与尤陈俊合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
第三篇:近代史中的第一次
毛泽东思想里面的第一次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第一次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0、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1、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2、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3、第一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4、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5、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6、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7、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第四篇:近代史论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信阳的变迁
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将课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及电话联系家乡亲人等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迁做了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分为两块:一是上网查阅了前几年关于改革开放的当地报纸,图书等资料;二是电话联系了家乡的亲人,听他们讲诉了亲身的体会。
一、用事实说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信阳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3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魅力信阳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1.08亿元,1994年跃上百亿元台阶,其间用了16年的时间,1997年跨越200亿元大关,只用了3年时间。1998年撤地建市之后,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市经济总量更是于“十五”时期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2007年GDP达到699.03亿元,当年增量就超过百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全市GDP分别为1978年和1998年的14.9倍和2.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9.8%和10.4%,而1949年~1978年年均增幅只有6.2%。改革开放30年中,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了3个翻番,1989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5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2002年实现了第三个翻番,年均增长10.3%。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1.07亿元,之后,尽管经历了分税制、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重大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农业大市的信阳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仍然增加到20.36亿元,29年间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5.12亿元,增长了64.6倍,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教育、卫生、社[键入文字]
会保障、科技、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支出也随之显著增加,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在国家惠民富民政策的支持下,我市城乡居民同步分享改革开放成果。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77元,分别比1984年、1998年增长21.3倍和1.7倍,年均分别增长14%和11.7%;农民人均纯收入3737元,分别比1978年、1998年增长36.4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3%和8.9%;全市居民生活成功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以上内容摘自08年《信阳日报》
二、亲身之体会
在我电话采访家乡亲人的过程中,我主要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的。以是我对采访结果的归纳与整理。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食油要“票”、鸡蛋要“票”、禽肉要“票”、买布也要“票”,竟然连火柴、肥皂都要“票”。在那个票证满天飞的年代里,也是我们物质短缺的时代。而现今,丰富的肉、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键入文字]
行:过去从乡里到县城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2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县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一般乘公交半小时能够到达县城,而且大约二十分钟一趟,非常快捷方便。
三、总结
尽管我是一名十足的90后,没有亲眼目睹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的状况,但是看到那些几年前的报刊,听到家乡亲人的细细描述,再加上我自己童年的印记,我深切地感受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经济迅速崛起,蓬勃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心底来说,由于父母在上海打工,我在上海读过一段书,我还是能深切感受到我的老家跟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巨大差距的,可以说,无论哪一方面都是望尘莫及的。我觉得:一方面我们绝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带来的举世瞩目的历史功绩,要深化改革,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大踏步前进;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寻求别的出路,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以城市带动农村,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总之,农村的腾飞,任重而道远!
[键入文字]
第五篇:中过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
姓名:XXX
专业:XXXXX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也形成了新的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
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5月4月北京各高校学生3000余名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上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勿作五分钟爱国心”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运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响应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到了上海上海的“三罢”斗争也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有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指定的合约。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民难得的胜利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歇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门开始了仁人志士救国存亡的探索与抗争也开拓了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
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