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讲稿
古宋一校
梁华超
各位老师好!
今天,由我来给各位老师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2012年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全国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抓紧落实。但要有效地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就必须准确的理解教师专业标准,因此,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是有效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那么,我们今天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内容来解读。
一、背景与作用
二、性质与理念
三、内容与要求
我们不仅要问:教师专业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对我们教师以及对中国当下的教育教学有何作用呢?专业标准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理念呢?它的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何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一 一落实。
首先我们来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作用。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质量提升、均衡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
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
阐述:
一、背景与作用
(一)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主题。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再者是我国复员辽阔,教师专业发展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根本 的措施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则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所以,《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之后,基础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高质量。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质量的提升。而教师质量的提升需要有一个标准可以参照。所以,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需要一个标准依据。
——其次就是我国基础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又需要一个可以比较参照的标准。)
2.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但教师教育在开放化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①一些不具备培养中小学师资资质的综合性高校,盲目“上马”教师教育项目。②一些师范院校在转型为综合性高校之后,教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③为追求规模和效益,一些院校盲目扩大师范专业招生数,导致质量受到忽视。因此,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而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机构标准、课程标准等):在众多标准中,教师专业标准是基础和前提:它是制定教师教育机构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
所以,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为依据。3.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高素质专业化” 只是对教师队伍的一种概括性、原则性的描述,判断教师个体和群体是否达到高素质专业化的期待和要求,需要有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
所以,要细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教师专业标准。与此同时,要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集体的地位提升:(这包括制定教师素质标准,确保教师队伍质量,可以提高教师职业专业服务的整体水平,从而也就可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声望。),同时还要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引领和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专业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的三大背景之下制定的。
那么,专业标准的制定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作用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阐述:
1.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我们知道,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标准》的制定为教师的准入、考核及退出提供了相对统一、客观的依据,它有利于有关部门严把教师入口关,确定教师管理制度,保证和维持教师的质量。所以,专业标准为有关部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
2.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有了教师专业标准,不仅可以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也有利于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培训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有利于各教师教育机构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突出特色,这对于提高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质量是意义重大的。所以,专业标准还是教师教育机构开展教师教育的基本依据。
3.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按照这些要求,不仅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也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也有了具体的标准。这对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因此,专业标准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
4.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也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清楚地知道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可以对照标准了解哪些方面达到了要求,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目标。因此,专业标准还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指南。
那么,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哪些性质和理念呢?下面我们来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性质与理念。
二、性质与理念
(一)性质 1.“专业”标准 2.“合格”标准 3.“通用”标准 阐述: 1.“专业”标准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中就明确: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该法律并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标准》是基于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基本理念而制定的“专业”标准,即是对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基本规定,也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2.“合格”标准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和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规定的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因此,《专业标准》是关于教师素质要求的统一标准,也是最低标准。
此外,“合格”标准,还具有标准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当然,强调统一性并非要把教师“标准化”、“模式化”,而是为了坚守教师质量的底线;专业标准也不是工序流程,而是框架要求(基本要求),对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标准内容也对教师的创新和探究等提出了要求。只是个性化发展一定建立在最低标准之上。
《标准》兼具“评价”和“导向”之特点:
——作为“评价”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3.“通用”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在本质上是对同类事物或活动所作的“统一规定”。但同类事物或活动之中也有不同的类别,所以适用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根据适用对象和范围,教师专业标准可以分为适用于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和适用于特定教师群体的“特殊标准”或“具体标准”
所以,“通用标准”规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相对更宏观、综合一些,它是制定“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的依据和基础;而“分类标准”或“具体标准”则是“通用标准”的深入和细化,它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按此划分,我国的三个标准分别是适用于各自学段所有教师的“通用标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二)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1.师德为先: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阐述: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既是贯穿《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发展中应秉持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引领。
其中,“师德为先”和“能力为重” 更多地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的继承;“学生为本”和“终身学习”则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那么,这四个基本理念我们如何解读呢?
教师职业要成为专业,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职业道德守则,一方面可以规范教师的行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能以此赢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信任与尊重,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保障。
强调“师德为先”出自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诉求:专业化的核心特质之一是专业精神,即把服务对象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
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而且,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影响教育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强调师德为先,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的继承。2.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这种新理念只有真正为教师所理解,所信奉,所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转变。
《标准》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3.能力为重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
阐述:
教师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不能只靠一颗“红心”,更要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根本保障。研究与实践揭示: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
生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专业标准》突出了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践只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实践+反思才是教师实现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路径。为此,《标准》强调教师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阐述:
展示:漫画(信息技术与教育赛跑)
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像一个巨人在拖着教育奔跑着,图中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对比,显然告诉我们: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育已远远地被泡在了后面。所以,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我们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标准》就有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是复杂的专业性职业,从事这一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终身学习
《标准》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职业需要终身不断地学习。
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担负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现代人之职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下面,我们将具体的解读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我们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内容与要求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三个“维度”下,确立了十三个领域。
——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阐述:
我们接下来逐一了解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所谓“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那么,“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这一维度主要有四个领域: ——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展示标准内容要求1)1.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待职业)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阐述与板书: “职业理解和认识”
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2)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阐述: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展示标准内容要求3)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对待教育教学)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4).尊重和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
阐述:
“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解读 主要要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尊重规律,因材施教。——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展示标准内容要求4)4.个人修养与行为(对待自身)
(15)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6)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7)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8)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9)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阐述:
“个人修养与行为”解读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故事,它可以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解读做个注脚:(板书)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
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
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
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解读第二个维度:
(二)专业知识
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小学生发展知识 ;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1.小学生发展知识
(20).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21).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2).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3).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4).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5).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阐述:
“ 教育知识”解读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
2.学科知识
(26).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27).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阐述:
“ 学科知识”解读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3.教育教学知识
(29).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30).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1).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阐述:
“学科教学知识”解读
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1986)提出的一个关于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概念,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问题、议题上.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并进行教学.朱晓民(2007)在博士论文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多层复合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层面是课程与教材知识(“课程知识”是教师关于“某学科课程是什么”的认识,比如“语文是什么”;“教材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处理教材的知识),第二层面是方法知识(关于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组织与安排方面的知识),第三层面是表征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外显、传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主要要求: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
——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板书: 4.通识性知识
(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阐述与板书: “ 通识性知识”解读
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
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
(三)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
1.教育教学设计
(37).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9).合理设计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班级和少先队活动。
阐述:
“教学设计能力”解读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
《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2.组织与实施
(40).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1).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42).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3).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4).发挥好少先队组织生活、集体活动、信息传播等教育功能。(45).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中。
(46).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7).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8).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阐述:
“教学实施能力”解读
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
3.激励与评价
(49).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位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50).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51).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2).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沟通与合作
(53).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54).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55).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6).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57).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阐述:
“沟通与合作能力”解读
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5.反思与发展
(58).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9).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0).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阐述与板书:
“反思与发展能力”解读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
第二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对教师做出了详细要求。细细阅读每一条要求,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教师的职业理念、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通识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了解,教育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学生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所有对教师的高要求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由最好的老师为他们的人生做最好的启蒙,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成长机会。“亲其师,信其道”,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师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严格要求正是对学生的负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国家、对民族未来的负责。
关键字:领域 能力 成长
我认真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一边学习,一边暗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理念与课程纲要相吻合,与新课改理念相符,实实在在地立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德情感,才能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的去教好学生,孔子说的:“爱之,能勿劳乎?言之,能勿诲乎?”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爱是甘露,可以浇灌生命之树;爱是春风,可以吹绿人类心灵的荒漠;爱是一条无形的纽带,能架起师生感情的桥梁;爱是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能开启教育成功的奥秘。学生是稚嫩的幼苗,需要老师的呵护。老师要有妈妈一样慈爱的胸怀,她需要有细致的心,慈祥的目光,温暖的双手,像对待儿女一样精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学生病了,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并送医院。学生学习上有了困难,要细心的辅导;学生有了错误,要耐心教育;学生取得了成绩,要加以鼓励。关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想学 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要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 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真正让学生在校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利益,不讽刺,不体罚学生,多耐心疏导教育。要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有效的激励与评价。
一、对基本理念的领悟。师德为先。对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先进积极 的思想理念组织教学,言传身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力为重。学习借鉴中外好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不断充实完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网络 资源,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人要想不被时代落下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我们这些 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身。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和表现知识的能力。我要努力以教师专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对基本内容的学习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作为一名学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作为传承教育文化的人,我 们要做的就是少抱怨,不要抱怨工作的辛苦.(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我觉得就是一个字“爱”,作为一 名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那才是合格的。当然,对学生的“爱”的方式很多,那是一门艺术,那是一位老师的水平,对“爱”的理解很重要。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在这里,还是把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对待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学生,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行为。
(五)学生发展知识。读了这些内容后,我们就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不仅是教学生书本 上的知识,任何其他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六)学科知识。这里对我们的学科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这门学科,还 要知道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们不能放松,要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武装自己。
(八)通识性知识。对这块知识,如果光靠培训什么的是很难提高的,需要教师自觉的、有意识的去建构,去体会、去积累。
(九)教育教学设计。这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功,我们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我们每天都 要花很多的时间思
其次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第二,突出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 养性。
《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在“师德”中把“个人修养和行为”专门作为一个“领域”提出来,更加凸显 “个人修养和行为”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标准》中亮点中的亮点。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的个人修养就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和教育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标准》中提出心理调试方面的要求: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这对我们的心理有极大的帮助。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对教师提出这个“标准”非常必要。要想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自己首先心中有阳光。新时代,新形势,呼唤阳光教师。一个乐观向上、热情开朗、具有平滑心态的老师,必将给学生提供优质文化场,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四个领域对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这一次的学习中,使我明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人类文明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同时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每天我们都能听到新的讯息。不断的学习,能让我们与时代同步,能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们也是如此。有句话说“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得有一桶水”,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而作为教师则停滞不前,当你的“一桶水”已经给完的时候,你还能拿出什么?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在适应工作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自己所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篇: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
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依据。《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学教师应当用这四个基本理念规范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日常的教学行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既体现了对中国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是传统与变革的有机结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多地包含了信息社会背景下对教师专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二、《标准》的基本内容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提出了十八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教师,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
“专业知识”维度,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即“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了有关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十八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中学教师把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学科知识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维度,从“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五项有关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方面基本能力。一是教学能力,这是中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因此“标准”对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其中涉及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了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此外,拥有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四是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标准》的基本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该法律以及此后的法律文本、相关政策都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标准》是我国关于中学教师专业要求的第一份政策文本。
《标准》的定位是“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这意味着《标准》的规定超越于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对所有中学教师的一般性共同要求。
从《标准》的前言和实施建议两个部分中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标准》既具有“评价”标准之性质,也具有“导向”标准之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它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是评价教师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是进行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管理的抓手。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因此是引领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础。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讲稿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麒麟中心幼儿园 杨金富
问题一: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人士”吗?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被看作是“半专业”或“非专业”的职业。
专业门槛低:谁都可以来当幼儿园老师,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标准
社会声望低:幼儿园教师=保姆/阿姨
专业期望值低:只要会带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就可以。收入低:不如月嫂/保姆
问题二: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要吗?
1、来自政府的压力 2010年,颁布《国十条》。
2011年,下发《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2012年,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
2、来自社会发展的压力
3、来自家长的压力
一、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是什么?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 内容一:《专业标准》的基本信息
1、何时、由何部门出台?
2012年,由国家教育部出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1号文件。
2、为什么出台?
解决学前教育的软件问题。
3、出台之后的现状?
了解的多,重视的少。形式上的重视多,实质的转型少。归根结底,缺乏敏感性。
内容二:《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1、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
2、师德为先
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能力为重
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内容三:《专业标准》基本内容 *框架: 三个维度14个领域62条标准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对职业的理解与认同
1)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母婴保健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婚姻法》——《继承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件》等。
儿童应享有的法律权利主要有: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和身体)、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和隐私权;知识产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遗产继承权;财产所有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
2)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爱岗敬业
3)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职业认同 4)为人师表 5)团队合作精神
2、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眼里有儿童
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7)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8)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园老师经常说的话:
今天别吃饭(玩玩具)(出去玩)了; 就你事多;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看你这没出息的样;你长眼睛干什么用啊? 再不听话送你到别的班去; 谁像你这么脏?
你怎么那么讨厌呢?哭哭哭,没有小朋友跟你玩; 还淘气,真淘出圈了,下午不让家长来接; 有耳朵吗?没听见老师刚才说的话? 要疯了乱死了;
说一百遍还不明白,傻子。
3、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10)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1)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1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13)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14)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15)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4、个人修养与行为 16)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7)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8)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9)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0)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
5、幼儿发展知识
21)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2)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策略与方法。23)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24)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25)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6、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
26)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27)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
28)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危机管理(危机无处不在+特点(全程全员全面)——原则(安全第一+快速反应+事先预防制度化+教育性+发展性))
29)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
30)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7、通识性知识
31)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3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3)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8、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36)建立良好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
37)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38)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39)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
40)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41)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教育机智 43)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安全责任
10、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44)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45)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46)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47)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案例:丢沙包
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活动,如扔沙包、跑步等。大班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她把幼儿带到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她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幼儿:“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回答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在教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的方法。教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却变得索然无味了。
*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剥离了游戏精神的游戏,只能是游戏的外壳。
11、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
48)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49)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50)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51)提供更多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案例之一:蓝印花布可以做什么 *教师:“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幼儿:“可以做新衣服。” *幼儿:“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幼儿:“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幼儿:“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成船吗?”
*稍做停顿后,教师又进一步说明:“布是不可以做成船的,会沉掉的。” 评论: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依据成人式的科学规则或标准,很轻易地否定了孩子的一个创意。在幼儿的心里,白云可以扯下来做衣裳,星星也可以飞下来做梦里的灯笼,蓝花布就为什么不可以做船去航海呢?在儿童充满游戏意识的意愿和幻想面前,成人们却常常在固守现实逻辑和理性标准的同时,而让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游离于儿童的精神世界之外。
12、激励与评价
52)关注幼儿日常表现, 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53)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54)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故事分享:《差别咋就那么大》 教师如何评价鼓励孩子呢?
*鼓励应侧重在情感、态度方面——不要侧重于头脑聪明伶俐。*鼓励应强调过程,强调创新精神——不要强调结果。
*鼓励应有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不要隆隆统统,空洞无物。*鼓励应对幼儿自身进行纵向比较,——不宜与别人横向比较。*鼓励符合儿童发展的心理需要。*鼓励,还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
*鼓励是教师对幼儿无限爱意的传递。
13、沟通与合作
55)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56)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57)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8)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59)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14、反思与发展
60)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61)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2)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故事结束:《志存高远:想法决定未来》《职业规划和期待≠评职称、长工资》《脚踏实地,敬业乐业》。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摘要】我国首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该标准将作为幼儿教师教育、培训、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从该专业标准的提出背景和内涵解读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并对如何保障实施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加深对该标准的理解,促进其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昌利娜(1987-),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4-5生。
一、提出背景
(一)我国加大教育事业发展力度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以下称《规划纲要》)颁布,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审视《规划纲要》可以发现,公平
与质量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我国不但要提高各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还要紧抓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多样化人才观以及系统培养观等人才培养理念。在外部保障措施中,国家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予以极大重视,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80%、70%的战略目标。
(二)学前教育普及化趋势增强
1.在国家政策上,继《规划纲要》的颁布,专门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也相继出台,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总体规划,并要求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见下表)。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建生产建设兵团纷纷出台了有地方特色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在经费上,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普及学前教育进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其中“2010年发改委率先安排资金5亿元,在10个省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规划建设幼儿园416所。2011年,试点资金增加至15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5个省,规划建设幼儿园891所。在试点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三)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缺少统一管理标准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幼儿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据介绍,截至2010年底,我国幼儿园专任教师共计114.4万人,比上年新增15.8万人,增幅达16%,成为我国教师队伍中增长最快的一支。同时,据教育部有关司局初步测算,按照国务院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我国三年内还将新增幼儿教师39.9万人。”在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学前教育质量,影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及国民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制定颁布实施统一的专业标准势
在必行,可以为幼儿教师的培养、选拔、管理提供依据。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内涵透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称《专业标准》)共包括三部分: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建议,在“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具体要求,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分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做了详细阐述。对《专业标准》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儿童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幼儿为本
在《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即提出其基本理念之一为: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将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笔。
所谓“儿童观”即对儿童的观点和看法,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指出:
“儿童观是指教师关于儿童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心理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一般性认识及由此形成的对儿童的特定期望等”。该标准凸显了幼儿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理念上,应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幼儿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特殊性,对其进行适宜的教育。第二,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要关爱、尊重、信任幼儿,不可歧视幼儿,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摒弃“小大人观”等其他不重视或不能正确认识儿童的观点。
第三,对幼儿的教育教学,幼儿教师应掌握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及规律,了解幼儿个体的一般特点及差异性,为幼儿创造条件,鼓励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对幼儿施以适当的教育。
(二)教师观:体现人本主义教师观
所谓教师观,即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权利的认识。
传统教师观习惯将教师比作蜡烛、园丁,虽然蕴含教师默默付出的伟大,但是也将教师置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代言人、传递者。人本主义流派对传统的教师观提出挑战,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认为教师应与儿童平等,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独立性。以罗杰斯为代表,在其“学习者中心理论”基础上,提出“教师即促进者”的观点:认为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的地位应该是一个“侍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创造一种适宜学习的氛围,主张教师同学生之间建立具备“真实”“理解”“接受”三种品质的师生关系,作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促进儿童的学习。
教师的教师观直接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以及师生的交往模式,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及依据,《专业标准》借鉴人本主义教师观的理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出明确要求,表现为:第一,强调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包括硬件环境如玩教具、游戏场所,同时还包括软环境如良好的师幼关系、伙伴关系及班级氛围的营造;第二,主张以游戏活动为主,为幼儿
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以供幼儿主动学习;第三,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用适当的语言与其交流,同时带着爱心、耐心在尊重、信任幼儿的前提下与幼儿交往。
(三)学习观:践行“发展取向型学习观”
儿童学习观是对儿童学习本质、目标、内容、过程与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看法与观点。涉及到几个基本的问题:儿童的学习是什么?儿童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学习什么以及儿童如何学习?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吲?学习观与教师观、学生观等一同作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尤其作为学前教育阶段,其不同于中小学阶段的独特的学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