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5月11日周舟同志在习水县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推荐)
2015年5月11日周舟同志在习水县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习水县委书记 周 舟(2015年5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春天孕育无限希望,旅游开创习水未来。在这百花竞开、万物葱茏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土城古镇,隆重举行习水县首届旅发大会,目的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醉美多彩贵州”,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把国酒茅台、土城古镇、世界丹霞串成珍珠,在赤水河流域打造“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精品线的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全景域”建设山地生态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工作决策。通过本次会议的召开,为今年9月召开的全市旅发大会做准备,吹响把旅游业培育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打造习水旅游“升级版”的冲锋号,全力推动习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后发赶超。本次大会,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各位企业家、旅游工作者们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习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习水区位优越,是遵义联接成渝经济带的桥头堡,处于贵州、重庆、四川“旅游金三角”核心区。随着仁习赤高速的开通,现在县城到贵阳、成都车程约3.5小时,到遵义、泸州约1.5小时,到遵义机场2小时、茅台机场半小时。江习古高速、黔北高速开通后,到重庆约1.5小时,到江津、綦江不到1小时,鰼部园区与重庆机场、港口更是近在咫尺。“陆空江”交通立体网的形成,将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产业流的大融合,1小时、2小时、3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旅游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习水生态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54%,年平均气温13.1℃,有565平方公里“灿若丹霞、色如渥丹”的丹霞地貌,5万公顷地球同纬度(北纬28°)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飞鸽子、丹霞谷、漏仓沟等7大生态旅游景区,拥有比周边地区更加突出的气候、生态优势,到处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度假胜地”。习水文化厚重,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美酒文化、古鳛部遗址、清早期工业文明、望仙台石窟等历史古迹众多,多元文化厚重。全长100多公里的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在我县近40公里,有“习酒”等众多中国白酒驰名品牌。习水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赤水河航运文化、九龙囤军事屯堡、宋代酒窖等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土城交相辉映。
近年来,随着仁习赤高速公路的开通,大量游客涌入习水,习水旅游呈“井喷式”增长。但是,我们目前的景区建设、接待条件等还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多的现实需要,旅游综合配套功能亟待完善,旅游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很多风景优美的景区景点还“养在深闺人未识”,亟待开发建设。目前,习水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2个、列入省“5个100工程”旅游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鰼部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园区获省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改革试验区,土城镇被评为“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镇”。大家知道,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把旅游开发作为坚守两条底线、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促进交流合作、深化开放开发的现实需要,围绕“游遍贵州·住在习水”、“听土城故事·品多元文化”、“游遍天下·心仪习水”等旅游卖点,把习水建设成为养眼、养心、养身、养生,游客没来想来、来了还想来,魂牵梦绕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形成旅游品牌效应,提升习水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对外形象,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市场要素向习水聚集,让更多的人走进习水、了解习水、喜欢习水、投资习水,建设旅游发展新高地。
我们今明两年的工作目标是:土城打造成赤水河旅游精品线上最重要的节点,鰼部园区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业培育为习水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力开启习水旅游产业化发展新征程。到2017年底的工作目标是:全县建成5A级景区3个,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进入全省旅游强县前十位,建成一批集养生、养老、运动、休闲、度假、会展、论坛等各具特色、功能复合的度假区,建成全国著名的山地生态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
我们将结合习水川南渝西黔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个定位”,以县城区、土城创新区、鰼部园区,仁习赤高速沿线、赤水河旅游公路、习新公路含温水至坭坝沿线“三区三线”为重点,按照全域谋划、全民动员、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全景域”打造的工作理念,用战略眼光、国际视野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推进规划建设高端化、项目建设精品化、景区管理精细化、宣传接待精心化。坚持把“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要求,5A景区和“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工作标准贯穿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拓展“六要素”,推出一个又一个景色优美、功能完善的成熟景点、景区,通过以点带面、联面成线,把习水从“盆景”打造成“园林”和“大景区”,形成“处处是景、处处可游、处处舒心”的旅游产业新格局。
我们将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准确把握习水和瑞士在各自所处区域山地较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姿多彩、区位优势明显的相同特征,立足习水实际,学习好、借鉴好、运用好“瑞士经验”,把习水建设成为“东方瑞士”。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工作方式和“全景域”打造的工作理念,用互动的方式、融合的思路、对接的办法,把城镇、乡村、工业、农业,山、水、林、田、路、房等都视为旅游的主体资源要素,同步植入生态文明到旅游开发的每一个项目、产业、工厂、城镇、村庄、道路、景点、景区,推进厚重文化与自然环境,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推进农旅、林旅、工旅、城旅、镇旅、村旅一体化,建设更多满足旅游需求的特色工厂、特色城镇、特色景区、农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强化规划保护,守住林地绿线、水体蓝线、建房红线、耕地黄线,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干道、赤水河客运,甚至航空、高铁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延伸为抓手,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习水”,促进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推动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旅游开发的“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建立健全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产业发展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确保思想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落实全县乡镇、部门“一把手”发展旅游的责任,将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绿色习水三年行动计划”、“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家园”行动、整脏治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重点工作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大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的力度,提升文明素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成为旅游产业就业、创业、创新的主体、受益者和“生力军”。继续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在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保障等方面明确一整套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谋划一批旅游业大项目、好项目,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引进全国前10强的旅游企业参与习水旅游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加大宣传攻势,开展市场营销,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和举办会节、论坛活动等不同方式,唱响习水旅游好声音,展示习水旅游新形象。同时,建立健全调度、考核、奖惩制度机制,以强力措施推动旅游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习水县首届旅发大会,既是打造习水旅游“升级版”的动员会、誓师会,又是全市旅发大会的彩排会、检验会。我们将结合纪念习水建县100周年、举办第三届中国红军节和明年的全省旅发大会,继续钉紧钉子,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马上就办、马上就干”的作风,建设“贵州第一、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生态文化度假旅游目的地,培育习水经济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习水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后发赶超。
最后,真诚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二篇:火荣贵同志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推荐]
火荣贵同志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2月17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培育新兴产业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旅游发展工作,动员全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旅游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省旅游局火玉龙副局长专程来参加指导这次会议,还要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撤地设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培育,加快景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搞好宣传推介,提升文化合量,旅游经济“一个中心三条线路四大特色板块”框架初步显现,旅游特色经济正在形成。一是旅游经济效益逐步提高。2006年以来,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201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78.5万人次,同比增长30.1%。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9亿元,同比增长70.2%,旅游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二是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修建了金武、凉古、黄哈、石天等公路,景区通达率明显提高,主要景区的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美化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旅游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三是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多渠道投入资金4亿多元,先后建成了西夏博物馆、罗什寺、白塔寺、马路滩沙漠生态旅游区、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相继改造提升了雷台、文庙、天梯山石窟、天祝三峡等景区(景点)。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发展到11家,其中4A级景区4家。四是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新建了武威大酒店、西凉大酒店等4家三星级饭店以及如家酒店、阳光假日酒店等经济型饭店,全市饭店(宾馆)达到50多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发展到10家,旅行社发展到20家。健全完善了市县区旅游网站,建立了咨询服务系统。五是宣传推介力度加大。组织参加了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等大型节会,“铜奔马仪仗俑”荣获“首届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特邀主流媒体记者、旅行商来我市进行采风、考察踩线。举办了“天马”文化旅游节、天祝民俗风情节等活动,“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市场秩序整治、队伍建设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和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新要求相比,同全省特别是与我们基础条件相差无几的市州相比,我们的旅游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六个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对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还不高,没有把旅游业发展摆到应有的位臵,培育壮大旅游业的信心不足、理念不强。二是规划编制上的差距。没有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个别县区和景区(景点)虽然编制了规划,但站位不高、视野不开阔,缺乏高水平、大手笔。三是基础建设上的差距。市内没有高档旅游饭店,现有的旅游饭店配套设施差,整体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差。旅游大交通瓶颈制约尚未得到解决,游客进不来、出不去,景区(景点)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基本停留在门票经济层面上。四是宣传推介上的差距。宣传方式单
一、推介经费投入不足,联动促销机制尚未建立,整体旅游形象还没有真正打造出来,特色旅游线路、景区(景点)的设计包装和促销缺乏力度。中国旅游标志之都的整体影响力不大,吸引力、感召力不强,大量优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五是体制机制上的差距。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归属多个部门,基本属于事业单位,依赖财政思想严重,缺乏经营景区(景点)、做大景区(景点)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意识。资源管理和行业管理脱节,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推动景区(景点)发展的良性经营机制还未形成。六是旅游人才上的差距。全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有5900人,旅游专业毕业生仅56人,占不到1%。尤其是旅游规划、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面临全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机遇,面对全省各市州竞相发展的态势,对我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战略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的重要选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民生和扩大开放的有力举措。我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既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多样的宗教文化。特别是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集大漠戈壁、祁连雪山、森林草原、田园风光于一体。尤其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出土于武威,我们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去年以来,国家、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旅游业,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旅游业资源丰富,机遇难得,前景广阔,全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下功夫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不断推动我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从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两大战略”、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加快推进金武一体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区域合作,依靠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品牌,树立“古都凉州,天马故里”旅游新形象,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亮点景区打造两个重点,集中推介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壮大特色板块,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开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把武威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亮点旅游城市。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一要科学编制规划,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委托高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在年内基本完成武威市旅游业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A级景区(景点)建设规划。要加快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要加强与上级旅游规划、同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有关部门专业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与各类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和相互一致。制定规划,要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梳理,针对市场需求,注重创意、策划和设计,凸现特色、体现差异,科学确定各景区(景点)的特色定位,突出主打产品和配套产品,努力使景区(景点)各具特色,旅游整体形象特色鲜明。规划确定后,就要严格执行。一切旅游项目都要依照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旅游项目建设,有关部门都必须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后方可办理审批手续。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大对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要打造亮点景区,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一是高起点改造和提升传统知名景区。雷台、文庙、沙漠公园、天祝三峡等传统知名景区是我市旅游业的精华,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今年,这些景区要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设计机构、人员,创意设计一批游客参与度高、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和旅游集团前来投资开发。逐步完善设施,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功能,努力实现我市传统景区面貌的更新换代,着力打造年接待游客过30万人景区。力争“十二五”末,创建年接待游客过50万人景区。二是加大新景区的开发力度。各县区都要努力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名镇、A级旅游景区,今年力争创建A级景区3家。天祝县要以天堂寺为龙头,着力争取实施好天祝石门沟景区、本康丹霞地貌景区、马牙雪山天池景区以及毛藏水库景区建设规划项目,加快藏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包装民族文化,壮大民族风情游品牌,努力把天祝县打造成“兰白经济圈”两小时内的区域性避暑休闲旅游胜地和旅游强县。凉州区要争取实施武威沙漠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意设计和开发沙漠探险、沙漠体育休闲、“自驾游”露营地及多种沙漠旅游体验项目,把凉州东部打造成区域性沙漠生态休闲旅游区。今年要重点抓好沙漠公园基础设施、沙漠旋风越野俱乐部项目建设。民勤县要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安全教育旅游示范基地。古浪县要做精做细马路滩生态旅游区,争取实施好古浪烈士陵园红色旅游项目。三是加大城市及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牢固树立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把城市作为景区来经营、开发和管理。大力推进武威新城区开发,加快市博物馆、影剧院等“五馆”建设,启动建设海藏湿地公园、杨家坝河河道治理及景观工程,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改造中更多的满足旅游功能,突出旅游元素,尽快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形象,使城市宜居宜游。推进以大云寺为依托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罗什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等景区(景点)的二期工程建设,提升历史文化游品牌。大力开发城市周边景区,培育形成毛藏水库—海藏湿地公园—杨家坝河水利景观—红崖山水库—青土湖新型生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城市居民日常度假的乡村旅游休闲基地和旅游专业村,形成多层次的景区体系。
三要狠抓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围绕旅游六要素,重点实施好四项工程。一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突出抓好干线公路、通景公路、景区(景点)连接公路和景区(景点)道路,尽快打通4A级景区(景点)连接高速公路的道路,建设通往3A级以上景区(景点)的二级公路,重点立项建设旅游公路以及景区(景点)内道路建设项目。今年,要加快徐古高速、营双高速、金武高速、西武高等级公路以及天祝县安门至马牙雪山旅游公路建设,加快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带动沿线景区开发。支持组建高档旅游客运公司,开通城区至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着力构建旅游“大交通”网络。在城市出入口、铁路站点、公路加油站、服务区、通景公路沿线树立具有鲜明视觉效果和有效引导作用的旅游交通标识牌,建设完备的旅游标识系统。“十二五”期间,要配合促进兰新铁路三、四线建设,积极争取建设武威机场,争取立项建设武南至白塔寺至天梯山至哈溪旅游公路建设。二是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吸引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新建四、五星级旅游饭店(酒店)和旅游度假村,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加快建设新区五星级武威太西国际饭店建设。“十二五”期间,创建3星级以上饭店(酒店)9家。要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提高餐饮质量和服务水平。新建旅游星级厕所19座,旅游星级厕所达到50座。三是实施旅游信息网络工程。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更新升级武威旅游网,健全完善县区、A级景区(景点)、旅游星级饭店旅游网站,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发布、宣传推介、咨询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四是实施旅游增值工程。加大旅游业综合开发力度,全力推进旅游与餐饮、娱乐、商贸、物流、信息等相关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建立旅游商品经营门店,规划建设专业性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带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
四要强化宣传促销,提升武威知名度。旅游是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必须树立“一分资源、二分策划、三分打造、四分促销”的理念,大力促进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一是要整体联动促销。加大旅游营销宣传投入,整合宣传资源和资金,建立市县区旅游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动促销机制,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立武威旅游广告牌和景区标识牌,邀请国内外旅行商来武踩线,组织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加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创办客源城市旅游恳谈会等活动,千方百计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武威影响力,提升武威旅游整体形象。二是要创新旅游宣传品促销。紧密结合旅游业开发,通过创作影视剧、制作各种宣传品,多渠道、多形式推销武威旅游产品。宣传和民族宗教部门要深入挖掘罗什寺悠久的佛教文化,策划拍摄反映鸠摩罗什驻锡凉州,翻译经文、弘扬佛法的电视连续剧,提升罗什寺景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今年市县区宣传、旅游、广电、商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重点实施好“五个一”宣传品制作工程,推介“古都凉州,天马故里”旅游新形象。三是要借助新闻媒体促销。武威日报社、武威电视台要设立栏目和专页,介绍武威旅游。特别各级各类网站,要充分发挥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费用低的优势,精心策划,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宣传武威旅游服务。要加强与中央、省主流媒体的协作,大力宣传武威旅游。四是要加强区域协作促销。积极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以实现信息、资源、客源和利益共享为目标,通过景点整合、设施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开发、整体策划宣传、捆绑促销,推出特色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今年,要落实好“武金阿”区域合作协议,推动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
五要大力提升文化含量,有效促进产业融合。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这为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我市旅游资源最大的特色在文化,最主要的潜力也在文化。要充分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比较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在旅游各个环节凸现文化特质,体现文化品位。要充分发挥文艺院团优势,利用文艺创作和演艺人才资源,为旅游市场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演艺节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促进旅游业和文化演艺业共同繁荣发展。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景点)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演艺场所,策划包装独具特色的演艺节目,提供丰富的常态演出和消费项目,增强趣味性和游客参与度,促进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要积极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红色旅游、保健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加快我市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变。
六要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市内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来抓,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点的将农业综合开发、小康住宅建设、文物保护、生态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配套政策,整合资金,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围绕城镇和重点景区(景点),充分利用乡村风光、乡土风情、民间文化艺术、现代设施农业,从事旅游经营及相关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把凉州区金羊镇、清源镇、长城乡,古浪县大靖镇,天祝县天堂镇、炭山岭镇,民勤县西渠镇等培育成新型乡村旅游示范村镇和休闲农业示范点。积极实施“妇女旅游就业援助计划”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促进更多的妇女和大中专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鼓励支持从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农民批量购买家电产品和汽车、摩托车,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落实旅游发展任务。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级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旅游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定期听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研究和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上已调整充实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工作职责。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武威市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推进方案任务分解意见,分工负责,主动配合,各司其职,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进度和时限要求,加强考核,兑现奖罚,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旅游业发展初期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必须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解决好资金问题。要用新理念、新思维来抓旅游、抓招商,精心谋划、论证和筛选一批有较好前景和较大潜力的优质旅游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我市的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鼓励市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及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与资源的有机结合。要加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上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支持我市旅游业开发项目。金融部门对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给予多种形式的融资信贷支持和贷款优惠政策。要落实政府投入。市上已决定,从2011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作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区也要按《实施意见》的要求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扶持激励机制。旅游部门要切实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三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要尽快承担起应有的职能,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要积极开展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改革,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深化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景区(景点)管委会管理体制,除文物保护单位外,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实行属地化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创新景区(景点)经营机制,稳步推进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对缺乏活力的重点景区(景点)逐步探索和尝试引进国内知名旅游集团或专业团队进行托管、租赁经营或特许经营权转让,切实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竞争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门票管理,试行“一卡通”、“一票通”。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旅行社、景区(景点)、演艺公司及旅游相关企业加强联合协作,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参与经营、推介、演出等旅游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创造条件,鼓励组建旅游集团公司等大型旅游企业,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四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旅游行政管理与行业归口管理权限。各类旅游景区在旅游发展规划、设施建设标准、服务质量规范、宣传促销推介、旅游人才培养以及投诉处理等方面,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各星级饭店(酒店)在规划布局、星级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等方面,要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实施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酒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实行旅游饭店(酒店)、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演艺场所挂牌制管理,加强规范引导,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建设。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安全的监管责任和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提示制度和应急预案,保障旅游安全。加大旅游质监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五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引进培养旅游策划、规划、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对全市旅游行政管理干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实行分级分类培训,争取五年内轮训一遍,一线服务人员培训率达100%。组织、教育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选派各类业务骨干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和专业领军人才,努力建立一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同志们,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武威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武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全市旅游发展新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新疆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2 011年5月2 5日)同志们:
今天,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刻分析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做出的重要决策,必将对新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次大会必将成为新疆旅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新疆旅游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春贤书记、努尔主席就新疆旅游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组对新疆旅游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区党委、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借此机会,我结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对新疆的旅游业发展谈一些意见建议,不当之处,谨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旅游发展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不少国家政治动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全球旅游业仍然实现了快速复苏和较快增长。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游客达9.35亿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6.7%。2011年以来,日本发生特大复合型灾害,西亚北非激烈动荡,美国击毙本·拉登之后发出全球旅行警示等等,对全球旅游币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基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乐观估计,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11年全球旅游业将继续增长,增长幅度在4%—5%之间。
二是全球旅游发展重心逐渐东移。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北亚市场和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市场保持强劲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洲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为全球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使得全球旅游发展重心不断东移,据亚太旅游协会统计,1995—2009年,亚太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年均增长率达5.8%,明显高于全球同期3.6%的年均增长率。2 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太地区旅游降幅明显小于全球平均降幅,2010年亚太地区在全球率先复苏并成为增长最为强劲的地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04亿人次,增长12.6%。
三是主要国家或区域组织普遍制订旅游发展中长期战略。如美国出台《旅游促进法案》英国制定《2012年决胜:旅游业战略和超越》,澳大利亚制定《国家长期旅游业战略》加拿大公布《2009—2013年旅游业发展战略》,日本出台“新成长战略—重建活力日本方案》,韩国制定《观光产业先进化战略》等。最近,欧盟发布了《新欧盟旅游政策框架》,东盟十国签署了《2011—2015年东盟旅游发展战略计划》。这些国家战略的总体特点是以国家整体宣传推广和产业促进为导向,以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旅游品质监控为重点,政策目标非常明确,操作性很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经济年均增速达1 5%,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速,旅游业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率先恢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亮点之一。2 01 0年,我国国内旅游21亿人次,同比增长1 0.6%,居民年人均出游1.6次;入境过夜游客5566万人次,增长9.4%,旅游外汇收入4 5 8亿美元,增长1 5.5%;中国公民出境旅游5 7 39万人次,增长2 0.4%,旅游息收入1.5 7万亿元,增长21.7%。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 35 0万人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旅游人数7.6亿人次,增长1 5%;国内旅游收八5 2 6 2亿元,增长23%。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33亿人次,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出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旅游消费”。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意义重大”。2 0 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最近,国务院把每年的5月1 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5月1 9日前后,全国各地组织了多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利民惠民的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公民旅游意识、激发了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家层面的“旅游法”互法工作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牵头,正在加快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越来趟高,全国有27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最近上海、北京、江苏、云南等省市又明确提出把旅游业率先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由于旅游业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同时,外资、民资投资旅游业的热情持续升温。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表明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新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对新疆发展旅游特色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将新疆建设成为西部旅游胜地”,“要发展旅游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是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我们认为,从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新疆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新疆旅游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优化新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新疆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新疆农牧民脱贫致富和促进社会就业,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在人均GDP超过4 0 00美元与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的大背景下、新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六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新疆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历史上就是欧亚大陆交通和叉明交往的通道,在7000多公里的丝绸王路中新疆段长达26 0 0多公里,是丝绸之路线路上保存历史文化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的特殊地理环境,构造了极高极低的奇特地形、最热最冷的独特气候,形成了绵延上千公里的壮丽立体景观。新疆与欧洲王要旅游客源城市间的距离仅有京沪广与这些城市距离的三分之二,发展跨国旅游和边境旅游优势明显。
二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新疆拥有5 6种类型的旅游资源,约占全国资源类型总量的8 3%。新疆旅游资源充满新奇感、神秘感和原始感,天山、喀纳斯、吐鲁番、那拉提、喀什、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旅游景区,浓郁民族风情和多元宗教文化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知名度。新疆特定的地理区位,使新疆历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兄弟民族各具风采、民族风情浓郁、文化艺术独特、成为天山南北最生动、最活泼、最具吸引的人文景观资源。
三是处于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推动下,新疆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十二五”期间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今年就将完成6 2 0 0多亿元,这也将使新疆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地区。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重要旅游通道、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19个省市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口援疆,将极大地增强新疆与内地省市之间的联系,新疆的人气旺了,往来的投资者、商人多了,旅游就更发达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下,各旗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进一步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将成为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是区内外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改革开放初期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到北京需要耗时一周,现在乘飞机只要3个多小时。到2015年,新疆将基本实现连续14个地州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各师的公路高速化,高速公路将超过5000公里;铁路网络将形成环绕塔里木和准葛尔两大盆地、沿天山南北、多条出疆通道相互交织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系统;全疆机场将达21个,形成“两网两路”的航空网络。目前、新疆连接1 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航班已全部开通,新疆航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向东呈扇状连接内地城市,向西呈扇状辐射中亚乃至欧洲各地的“一网两扇”的航线网络布局将日趋完善。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使新疆远离主要旅游客源地的历史将会彻底改变。
五是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2010年新疆接待国内游客突破3 0 0 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 0 0亿元,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旅游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新疆旅游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从自治区到各地州市再到县的旅游分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新疆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共有A级景区226家,其中5A级4家,逐渐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扛造了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赛里木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景区。新疆目前拥有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乐于奉献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和一批善于市场开拓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全区旅行社4 4 0多家,星级饭店500余家(五星级15家),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系的院校2 0所,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1 00万人。
六是新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对旅游业发展做出重大决策部署。“7.5”事件后,新疆区党委、政府及时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安排专项扶助资金,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帮助旅游企业度过难关,2 01 0年以来,新疆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并决定逐年递增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党委第十七次常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业发展,本次大会又下发了《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从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支持力度随着全区上下对旅游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各部门、各行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全区旅游业发展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新疆旅游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新疆旅游业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业发展还面临若干制约因素。一是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富集的旅游资源还不相适应。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经济优势。二是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准与海内外游客快速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三是旅游人才与新疆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时间距离和气候环境制约,游长游短问题依然存在,旅游淡季时间较长,旅游综合效益易受影响。对这些司题,新疆第十七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已经做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和措施,国家旅游局将按照区局合作协议的精神,与新疆共同推进上述问题的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是围绕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强刘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建议新疆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进一步加强刘旅游业发展的领导,进一步发挥新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建卫和完善适应大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进一步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政策,例如推动旅游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水、电、气同价的政策。进一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在区内逐步建立统一无障碍的旅游大市场。要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开发保护理念,按照春贤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做好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规划布局上既要注重大气又注重精致,既注重传统又注重现代,突出地域、民族和又化特色。
二是围绕建设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围绕本轮新疆基础设施的大投入,配套做好直接为游客服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规划建设一批连通重点旅游区得断头路和连接线,一批旅游安全救援设施和项目、旅游集散中心和游客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设施、旅游环保设施。要继续重视旅游厕所建设。要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项目和重点景区建没项目。根据新疆景点多、线路长的特点,要推进支线机场之间的环飞,改目前的放射状为网格状,增加各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和周边主要目的地的航线。
三是围绕西部旅游胜地建设,进一步打造新疆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与新疆共同在国际市场打造代表新疆的主导品牌,推出1到2条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新疆的整体品牌形象,建议围绕这个主导品牌,树立全区旅游宣传推广一盘棋的思想,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币场结合起来,做好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内主要客源地和对日韩、欧美、东南亚、港澳台国际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活动。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对口援疆客源地的宜传推介,吸引支援地区居民赴疆旅游。新疆人均GDP已经突破3 0 0 0美元,要积极开发新疆区内旅游市场,推进新疆人游新疆。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相关地区的旅游合作,发挥新疆在上合组织框架中的特殊优势,把“丝绸之路”打造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要开发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新疆民族特点的旅游品牌与项目,着力建设好天池、喀什、喀纳斯、那拉提、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乌鲁木齐、吐鲁番,克拉玛依、石河子、喀什等一批国际性的特色旅游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地域鲜明、文化浓郁、产品各异的特色旅游乡村(镇)。
四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发展软环境建设。新疆各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特色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要注重保护挖掘,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 文化的紧密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发展水平。要整合利用新疆旅游教育资源,加快建设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努力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晁专业化水平,鼓励新疆与对口支援省市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实习与合作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市场宣传推广的专业性、适用型旅游人才。建议加快制定修订新疆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等方面规章和标准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和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投诉处理等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海内外游客对新疆的满意度。
在这里我想对推动兵团旅游业发展提点建议。从旅游业的角度,地方和兵团是一个整体,从旅游者的视角,到了兵团也就到了新疆。经过多年发展,兵团旅游业已经成为兵团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兵团经济转型、富民兴边发挥了特殊作用。同时,兵团旅游作为新疆旅游业的重要板块,为推进兵地融合、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兵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兵团旅游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兵地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视角,从创建机制、共同开发、共树形象、共享客源切入,总体规划新疆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布局。对此,国家旅游局将大力支持并与自治区和兵团一道推进。同时,建议自治区继续大力支持兵团旅游发展,比如,将兵团旅游企业纳入享受与自治区旅游企业同等的优惠与奖励政策范围。
同志们,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广阔。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疆一定能早日建成西部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新疆旅游业发展。衷心祝愿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在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张春贤
(2011年5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在“十二五”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亲临大会,让我们表示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在去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首次从战略层面上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设为 “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随后,自治区又专门邀请国家旅游局和专家组来疆调研指导;去年11月,自治区出台了在财税政策方面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文件;今年4月份,自治区又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旅游工作汇报,研究旅游发展问题。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提出新时期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出台政策,加强领导,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全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281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1%。接待国内旅游者0.3亿人次,是2005年的2.1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接待能力不断提升。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通讯、住宿、餐饮、会务等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有较大改进。到2010年,全区旅游星级旅店435家,其中五星级就有15家;三是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大草原、赛里木湖等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2010年,新疆旅游实现了三个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00万人次,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一成绩是在“7·5”事件使新疆靠游业遭受重创,加之受国际盘融危机冲击,年初稳定形势严峻、各方面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来之不易。这一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医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对重塑新疆形象的重大意义,科学部署、综合施策,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全力推介,各级旅游部门主动作为的结果;也是国家旅游局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各兄弟省市区大力支持的结果。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广泛宣传了新疆安全稳定、社会和谐的新局面,大大提升了新疆的形象和影响力,而且进一步鼓舞和提振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信心和决心。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有关部委、向全区旅游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旅游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旅游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旅游发达省份相比,与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新疆旅游资源开发挖掘还不够,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游长游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开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同时具有连接欧亚、毗邻多国的地缘优势,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当前,新疆已经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重要作用,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是推进新疆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战略选择。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新疆旅游业既是着眼长远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信心、营造发展环境的迫切现实需要。当前,旅游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全球入境过夜旅游平均增长4%以上,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8%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社会投资、就业,税收已超过本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目前,世界旅游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新疆旅游业已经呈现出大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5.6%,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2010年全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00万人。旅游产业正在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
(二)要充分认识旅游业是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既可直接扩大消费,还可带动其他消费,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会展等有明显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有积极促进作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收入增加4.3元。2010年,新疆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总体看,新疆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新疆新一轮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到来,我区经济总体规模将迅速壮大、第二产业比重会大幅上升,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调整产业结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扩大内需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保持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在扩大内需上下更多功夫。旅游业是市场需求旺、消费潜力大的产业,“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处处与消费密切于日关。抓住旅游这个第三产业的龙头,就抓住了扩大内需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我区“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带动全社会假日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旅游新产品不断出现,旅游日益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消费领域,对消费的刺激作用将越来越明显。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对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要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实施惠民战略的重要举措。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可带动4—8个间接就业。当前,新疆面临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居民就业的双重压力。旅游产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就业容量大和带动效果明显的特殊优势。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4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76元。尽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新疆大部分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和农牧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牧民增收比较困难,发展旅游产业是加快贫固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譬如,通过喀纳斯国家5A级景区的开发建设,成功解决了景区内牧民的就业和脱贫致富问题,也极大地带动了布尔津县域经济的发展,2010年,该县旅游业收入相当于该县GDP的43.4%农牧民依托旅游增收致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布尔津县由贫困县一跃成为自治区的经济发达县。
(四)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客观要求。旅游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增进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生活方式了解和理解,加深相互交流的最重要、最便捷通道。通过旅游,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增进互信、共识和谅解,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人们的开放意识、文明意识、发展观念就比较强、比较新,就更容易接受先进理念。新疆特殊的地缘区位环境,决定了旅游是新疆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重要突破口,在一定意义上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实现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目标,对构建和谐稳定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重新思考、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我区旅游业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内地旅游发达省区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新疆旅游的现有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特色优势和品质优势等)、制度优势(对口援疆机制等)和后发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宾馆、物流、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提升,带动城市建设、文化娱乐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冶久安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
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必须做到几个坚持: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科学跨越。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台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二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政策激励、资源整合和市场监管职能,着力构建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把带动当地就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确保让各旅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走向富裕、走向现代文明。
四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必须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确保新疆旅游资源成为最具永续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型产业。
四、突出重点,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十二五”是新疆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科学跨越的关键时期,要围绕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
1、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规划。要着眼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搞好旅游产业各项规划,加快形成以以自治区规划为总纲、地州(市)规划为框架、旅游区点规划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要加强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在已编制好喀纳斯、伊犁河谷等几个主要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编制好其他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产品的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编制一定要做到精细化,譬如具体到旅游厕所的最佳选址应该在哪里,旅游休闭的座椅应该摆在什么位置等等都应该统筹考虑、精心安排。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没有规划的旅游项目坚决不开发。确保全区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建设科学发展。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①新疆是大美之地、壮美之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展现出一种神奇的意境和自然风情,都沉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要根据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突出打好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这张牌。②继续重点建设好喀纳斯、天池、吐鲁番、喀什、那拉提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不断增强新疆旅游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③建设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等重点旅游城市要在理念、管理、制度上与国际接轨,学会按国际通行规则办事。④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建设冰雪旅游基地,积极举办重要冰雪运动赛事和冰雪旅游节庆活动,将新疆打造成全国冰雪旅游胜地。⑤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民族文化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⑥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积极开发沙漠探险等特种旅游产品,推进特色旅游基地建设。⑦加强旅游食品、旅游商品、旅游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加工。
3、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要切实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连接内地省市、周边国家和疆内的交通大通道,提高进出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要以打造乌鲁木齐西部门户枢纽机场为重点,开通更多的与国内和境外中心城市的直接航线,开通更多的疆内旅游城市间的环线,开辟空中旅游走廊。要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安全,特别是要注重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旅游信息平台,完善旅游信息网络,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4、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新疆的旅游资源非常富集,更要非常珍惜,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旅游资源开发要严格按照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科学规划、水续利用的要求,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道路,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精华景观完整性的保护,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大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队伍。要利用对口援疆工作的机制,加强旅游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市场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重视少数民族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严格执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树立和维护新疆旅游的良好形象。
6、加大客源市场开拓力度。①继续深入开发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三大客源市场.在保持大众观光旅游客源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拓展中高端会展、商务、休闲、度假、沙漠探险等特种旅游客源市场。②充分利用“中国—亚欧博览会”、“环塔汽车拉力赛”、新疆国际旅游节等重大节庆和赛事活动吸引客源。③重点围绕19个援疆省市加大市场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拿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援疆省市成为我们稳定的客源市场。④大力拓展“新疆人游新疆”活动,不断扩大疆内市场客源规模。⑤充分利用我区与周边国家在地缘、人文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序开发周边国家客源市场。
7、发挥现代文化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文化是旅游之魂。要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进一步挖掘、整合和提升新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把文化作为灵魂渗透到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营销,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加快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8、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业开发和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控股、联合等方式,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品牌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景区经营集团、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集团、旅游文化娱乐制作演出集团。注重引进大旅行社、旅游饭店集团的品牌、资本、管理和人才优势,壮大旅游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五、加强领导,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各方面的配台支持,努力形成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部门要站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工作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每年研究几次旅游工作,总体分析情况,坚持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加大综合协调、行业指导、市场监管和旅游宣传力度。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沟通衔接,密切协同配合,形成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加快完善政策法规。要进一步健全旅游法规,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要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这次会议自治区将出台《关于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3、加大旅游舆论宣传力度。旅游经济是品牌经济,牌子响、有知名度才会人气旺。旅游宣传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目标市场、不同旅游季节,有效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和载体,立足多形式、广覆盖,增强独特性、吸引力,形成宣传推介旅游的强大声势,不断提升新疆旅游在国内和世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4、多渠道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要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以企业为平台、资本为纽带,多渠道引进国内外资本,开发和包装一批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鼓励民资和外资投入旅游产业。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转变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同志们,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国民经济的觇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新疆旅游业大发展、大跨越,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旅游目的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克志同志在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完整)
在全省产业园区(开发区)
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赵 克 志
(2011年11月17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是省委、省政府首次以产业园区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也是继今年5月项目建设年现场观摩会成功召开后围绕项目建设召开的第二次高规格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我省产业园区发展成绩,深入分析研判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尽快取得大突破,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落实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几天来,我们一起现场观摩了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的12个产业园区,实地感受了三个市州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火热场面,相信大家都看有所思、听有所悟。和大家一样,我也是边看边想,边思考、边与一些同志进行交流,总的感受是“四有”:一是有干劲。三个 市州都是在真干、实干、快干、大干,干部群众、投资企业和项目业主的劲头和精气神都很足。“五加二”、“白加黑”、“三班倒”等在很多园区已成常态。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二是有亮点。12个园区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特别是安顺夏云、黔西南郑鲁万、六盘水红桥等产业园区,能做到那样的程度,非常不容易。六盘水市、黔西南州短短9个月时间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别达23.7亿元和12.3亿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三是有差距。自己跟自己比,进步很大。但如果按高标准要求,特别是与外地园区相比,这些园区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层次、经济总量、核心竞争力,还是设施配套、要素聚集、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等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四是有希望。三个市州的产业园区尽管离高标准、高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但方向对路、思路对头、措施对劲、势头很好,已经顺利实现了开好头、起好步,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产业园区发展这条路子走下去,“两加一推”大有希望。
刚才,省经信委、省商务厅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富玉同志作了很好的点评。一会,战书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什么是产业园区
这是发展产业园区必须厘清的重要概念。产业是社会分 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园区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一定土地范围,在此范围内专门设臵特定行业、特定产业、特定形态的企业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发展的区域。产业园区实质上就是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形态。我国大规模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园区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8年,小平同志访问新加坡,专门考察了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随后,在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接下来又设立了海南等经济特区。按照小平同志的产业布局思想和中央的一系列要求,各省区市陆续设立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大多已发展成为所在省区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产业园区必须放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认识和把握,产业园区不仅仅是指工业园区,还包括一产、三产等其他产业园区。正是基于此,省政府在去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产业园区包括: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聚集区(主要指工业聚集区,也含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市(州、地)、县(市、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工业园,文化和动漫产业基地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产业。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产业园区的界定,当前有两大认识 问题必须予以澄清和纠正:一是认为发展产业园区只能搞工业。省委、省政府强调,工业园区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摆在突出位臵、优先位臵来抓,通过发展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但从没有规定产业园区只能搞工业。对一些更适合搞现代物流、产成品市场、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地方,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加快发展更能凸显当地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园区。同时,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可以有多个产业园,即园在区中,区设管理机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搞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还是其他产业园区,省里对各市、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的考核硬标准不能变,决不能因为某个地方不适合搞工业园区就放低考核标准,发展什么园区可以比选,但“两加一推”的考核要求不能变,不能给有放松发展念头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借口。二是认为产业园区内产业越多越全越好。有的地方认为,既然什么产业、什么园区都可以搞,就划定一个区域什么企业、什么产业都往里面装,搞得园区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配套、产业链条。这些问题要注意引导和解决。产业园区有准确定位,有特色,能形成产业集群,才会有竞争力和聚合力,才能实现大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搞产业园区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从贵州实际出发,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有四点考 虑:
首先,这是经济规律。国内外无数实践证明,产业园区对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看,发展产业园区已成为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美国硅谷工业园区年产值达400亿美元,每年可安排4万人就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中心,硅谷的出现使美国得以继续领跑全球新经济。被称作“印度硅谷”的班加洛尔软件工业园使印度信息软件业异军突起,2009年印度IT产业产值达62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班加洛尔软件工业园。从国内看,发展产业园区越来越成为各省区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苏州工业园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经济总量。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带动下,规模以上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四成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近50%。从省内看,产业园区正在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4.7%,同比增长27.3%,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4个百分点,为近20年来最快增速。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地区产业园区分别完成投资151.9亿元、110.6亿元和101.8亿元,分别占所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4.9%、24.2%和23.8%。因此,加快 发展产业园区,是我省顺应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加快破解发展速度慢这一首要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和迫切需要。
第二,这是工业化载体。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落实“两加一推”主基调的重大举措。工业化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载体和路径,我省又是山地省份,没有产业园区,工业化“化”不起来,招商项目落不了地,民营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增加就业、增加财政税收、改善民生等都只能是一句空话。我省工业化滞后,主要是产业园区落后。发展产业园区是被发达地区成功实践反复证明的工业化必由之路。去年,广州、天津、大连、烟台、西安五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分别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2.3%、26.2%、32.1%、23.8%和33.2%,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或四分天下有其一,长沙、惠州、德阳、湛江、海南洋浦、大连长兴岛、漳州、东山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倍以上,如果我省还不在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上下功夫、用力气、求突破,工业化很难有大的起色。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率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到我省调研起草国务院支持我省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时专门指出,搞工业必须有载体,载体就是园区,园区建设要坚持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确保工业强省战略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发展。在发展产业园区这个问题上,必须旗臶鲜明、坚定不移,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第三,这是省情决定。从自然生存和要素发展条件看,我省最特殊的省情就是山多地少、平地更少。在这样的土地资源硬约束条件下谋发展,出路只能是大力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千方百计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而发展产业园区无疑是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最有效的现实路径。目前,我省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土地平均投资强度仅为50万元/亩,而贵阳小孟工业园区达到了320万元/亩,东部地区一些工业园区更是高达近100万美元/亩。只要我省每一个园区的投资强度都能达到300万元/亩以上,将极大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缓解土地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我省发展方式粗放集中表现在工业,而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工业园区。建工业园区,不仅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第四,这是开放平台。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是事关我省发展全局的根本性战略举措。产业园区是扩大开放的关键平台。企业到一个地方去投资,最看重的是能赚钱,追求利润最大化。赚钱靠什么?一靠投资成本控制,就是相关生产要素和产业要配套,产品生产出来后在质量上、价格上要有市场竞争力;二靠物流和市场,就是产品要出得去、能快捷地进入市场,而且加上物流成本后,仍有 市场竞争力;三靠良好规范的服务保障,就是企业生产的各个服务环节和配套政策都能跟得上。而能够比较好地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只有产业园区。一位领导同志曾经这样总结江苏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三条最重要,一是昆山路子,二是园区经验,三是张家港精神。昆山路子说到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外来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将服务做到了极致;园区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园区,千方百计将园区经济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提升园区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率;张家港精神就是十六个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强调“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干事创业氛围。只要我们每一个产业园区都能切实做到上述“三靠”和“三条”,我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肯定能迅速打开新局面。
三、对当前产业园区发展怎么看
对今年以来全省产业园区发展,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起步良好,差距不小”。“起步良好”主要表现为“六个逐步”:一是思想认识逐步统一。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全省上下在加快发展产业园区问题上的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统一,执行更加坚决。这次观摩,在六盘水市就看到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这样的口号。二是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省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 见》、《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下放审批权限,土地、环保等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制定了《贵州省省级工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贵州省工业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标准;进一步落实了投入政策,今年仅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就安排4.3亿元支持园区建设发展。三是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今年1-9月,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94亿元,同比增加1倍以上,其中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培育区完成192亿元。四是园区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加大。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达502亿元和9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3.3倍。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门成立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4个专业招商工作组,实行专业化对口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100强及省内大企业开展“招大引强”,成功引进20多个优强企业,项目总投资达174亿元。五是一些重点园区功能定位逐步清晰。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力帆骏马为龙头,重点发展载货汽车、先进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引进货箱设备、汽车灯具生产线、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配套项目,装备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六是园区发展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在建项目147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4亿元,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23.2%,占园区建设以来累计投 资的60%;入园企业1053个,新增从业人员近30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5.5亿元,同比增长43.8%。产业园区的加快发展,为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实现15%的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差距不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点产业园区偏少,工业园区化程度低。目前,我省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左右,比广东、浙江等省低30多个百分点。二是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少,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投产达产率低。个别地方只是刚起步,对园区招商引资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不好,至今没有几个象样的项目。三是园区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关联度普遍较低。一些地方虽然形成了一定产业特色,但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没有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接的共生体,园区产业定位不明晰、主导产业不突出、缺少龙头支撑企业、企业关联度小、产业链不长、整体效益偏低。有的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弱,不具备基本的研发能力,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四是园区要素保障能力不强。融资方面,部分园区开发模式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上级补助,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园区建设会受到严 重影响,也会给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用地方面,省里对园区建设用地给予了全力倾斜,园区用地已占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用地指标的30%,但由于园区用地方式粗放,造成用地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据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15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进行调查,其中9个投资强度在80万元/亩以下,不到外地园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供水保障方面,一些地方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较慢,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矛盾逐步显现。电力供应方面,部分园区电力供应设施不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园区企业用电需求。五是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园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功能不完备,管理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员匮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管理权限和职责不明晰,统计调度体系和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这些问题,是所有省区市在发展产业园区过程中已经历或正在面临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发展措施,大胆实践,敢于突破,采取切实的办法尽快加以解决,不断推动产业园区发展取得新突破。
四、如何建好管好产业园区
总的考虑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园区发展作为落实主基调、实施主战略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在科技引领、体制创新、产业聚集、要素集成、土地集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紧紧依托产业园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增长极核,加快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三化”同步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大窗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吸纳就业的强磁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100个具有一定规模、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5个年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10个年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40个年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省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1000亿元以上。2015年全省产业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明确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路径。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结合我省基本省情,产业园区必须坚持做到“五个发展”。一是坚持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成链条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坚持特色发展。从各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出发,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主导产 业特色,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强综合统筹,防止重复建设。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加强省内外跨区域园区建设发展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运行模式。支持产业园区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器,形成技术创新集聚区。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经济园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融合,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五是坚持集约发展。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推进土地、能源、资本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使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防治,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二)选准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一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各产业园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区位优势等因素,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产业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产业园区的差异性错位发展。二是要突出产业重点。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等城市要紧紧围绕黔中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一核四带多节点”的 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布局产业园区和重点发展产业,依托三线军工企业和其他大型企业的基础条件,集中力量发展与航空、航天、电子相关联的工业基地,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工贸易基地。其他省级产业园区和市(州、地)所建园区,要结合自身特点,依托能源、冶金、有色、化工、机械制造、烟酒、食品、药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优势,围绕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优质轻工产品基地等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强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县级产业园区要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和产业聚集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产业园区集中加快发展。三是要培育特色园区。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园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整合要素资源、加强项目协调、理顺利益分配关系等措施,大力培育具有贵州地域品牌特色的产业园区,并利用品牌园区的作用聚集更多相关企业,实现滚动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省矿产资源优势,坚持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的招商引资策略和“一矿区一主业”的思路,精心打造一批以矿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相关产业相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对一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产业园区,要 有针对性地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影响,建设特色品牌园区。四是要因地制宜选择园区发展模式。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配套协作型、外地企业聚集型、综合循环利用型、科技创新型、出口加工贸易型、专业市场依托型等特色产业园区。
(三)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提升产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产业园区功能,提升产业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就业吸纳能力和人口容纳能力。当务之急是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力争通过两三年努力,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供排水、供电、道路、供气(热)、通讯、宽带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市、县级产业园区实现“四通一平”(供排水、供电、道路、通讯和土地平整),基本建立起与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实施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根据国家通用标准及行业要求,按照向山要地、梯次场平、多层建房的立体化土地利用模式,在产业园区内统一规划设计、大力和集中建设四至五层的标准厂房,出租或出让给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要大力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交通物流配送体系和专业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产业园区道路系统与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系统 的连接,降低园区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产业园区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四)突出产业承接转移,大力开展产业园区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直接关系到产业园区发展的成败。去年12月以来,我省相继开展了面向央企招商、香港〃贵州投资贸易活动周、酒博会暨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仅三项活动累计签约合同金额就达6000多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产业园区项目,要继续抓好跟踪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达产率。今年12月,我省还将和全国工商联在贵阳共同举办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其中产业园区项目招商是重中之重。各地、各部门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开展招商邀商,力争引进一批全国优强民营企业特别是500强企业到园区投资办厂,推动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要创新产业园区招商模式,招商与选商相结合,采取专业化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以商邀商等有效做法,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与产业园区自主相结合共同招商的格局。要主动与发达地区特别是对口帮扶城市对接,大力建设发展合作产业园区。要加快推进黔中新兴产业园区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合作共建以信息技术、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导产业的黔中合作产业园。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和贵阳市、安顺市要大力支持黔中合作产业园规划、建设和发展,16 推动其尽快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为黔中经济区加快崛起注入实实在在的内容。
(五)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加大财税和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立财政和金融机构。在产业园区内的财政收入,按税利分流和中央、地方分税的原则,属于市、县留存部分,全部留给产业园区滚动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三分之二要用于支持园区建设发展。省有关部门要整合相关资金,优先安排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等重点项目。对进入园区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鼓励产业园区设立投融资平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产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优先推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优惠贷款支持。最近,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这是一个重要政策信号,省财政厅等部门要抓紧进行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列为试点,多渠道解决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融资问题。二是全力保证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今年产业园区建设用地已占全省建设用地计划的30%,明年要进一步向产业园区项目倾斜,同时要严格实行产业园区土地 收益全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的政策。大力实施“工业梯田”工程,对一些荒坡、荒地实施成块连片开发的,免缴地方相关规费。三是全力保证产业园区发展供电供水需要。全省电力供应调度,要优先向产业园区倾斜,确保产业园区内企业不拉闸、不限电。要根据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在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用水的基础上,优先实施保障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骨干水源工程和配套供水管网工程。四是实行更加积极的商贸支持政策。省级外贸发展资金要重点向产业园区加工贸易企业倾斜,产业园区新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在形成生产能力并实现出口业绩后,按实际到位资金给予一次性补助。鼓励加工贸易配套企业在产业园区内进行直接产业配套,配套率达60%以上的新办企业,享受与加工贸易企业同等的资金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开发区升级培育计划。
(六)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动产业园区科学发展。一是产业园区发展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产业园区建设要从严控制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尽可能上山、上岭,向低山、丘陵发展,向空中发展,努力提高容积率和土地投资强度。二是产业园区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同步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零排放和垃圾集中统一处理,进一步强化地下水保护,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监 管,对偷开偷排、不达标排放的,要坚决整治,决不能出现产业园区建起来了、工业经济上去了、生态环境质量却大幅下降的现象。三是产业园区发展与老百姓受益的关系。发展产业园区的根本目的是富民、惠民、利民。在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征地拆迁包括征用林地的过程中,绝不能侵犯农民合法权益,所有征地拆迁补偿必须严格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要把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与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民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配套建设教育、医疗等园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盘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切实兑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承诺。
(七)加强统筹组织协调,进一步理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一是要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园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要加快理顺产业园区管理关系。每个市(州、地)都要有直管的产业园区。县(市、区)产业园区管委书记、主任一律由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兼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政正职按副厅级配备。在开发区机构设臵上,同级政府的税收、土地、环保、建设、公安等部门可以设立派驻机构,但派驻人员必须从严控制,严格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要求配备;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原则上产业园区除领导干部和部分骨干外,其他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三是要加快建立通过市场办产业园区的新机制。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要素配臵、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要切实发挥企业在园区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业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要严格实行统计考评制度。各级产业园区管理部门要按照统计考评制度的要求,配备专门统计人员,及时报送产业园区企业数量、固定资产投资、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招商引资、就业人口、投资强度、产出效益、主导产品产量等统计信息资料,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考核考评提供依据。要建立和完善产业园区投资环境考评办法,建立健全以产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实行旬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年评比制度。省里将选择一批重点园区,通过建立专门服务指导支持平台,促使其尽快突破,示范带动全省产业园区加快发展。要建立产业园区退出机制,对发展慢的产业园区,要及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对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予以撤销并公布。
同志们,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采取的关键举措。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 不易的良好势头和发展局面,再鼓干劲,再振士气,再出重拳,再举新措,坚定不移地沿着加快产业园区发展、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这条路子走下去,不断创造经济腾飞跨越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业绩,为到2020年我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把旅游立市做实立实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旅游立市”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会前,徐光春书记、郭庚茂省长、邵琪伟局长三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已经印发给了大家。徐光春书记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旅游立省”对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重大的指导思想。徐书记从五个方面,就“旅游立省”的战略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同时对战略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郭庚茂省长从认识、重点、环境三个方面,讲了非常明确而又具体的意见。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专门到河南参加全省旅游产业大会,并从国际上旅游产业的发展到我们国家的现状,以及河南实施“旅游立省”的意义及建议等方面,讲了十分明确、非常重要的意见。光春书记讲得很透,庚茂省长讲得很实,邵琪伟局长讲得很高。希望今天与会的全体同志,真正把三位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学习好、理解透。下面,我就从如何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四个方面讲些意见。
一、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
“旅游立市”,就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上加快发展,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省里这个时候提“旅游立省”,我深感正当其时、事逢其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要把省里的旅游立省理念真正贯彻好、实施好,就要把信阳的“旅游立市”理念树实树牢。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感到树实“旅游立市”的理念是有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第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旅游是朝阳产业。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旅游业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GDP的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日本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近些年来,中央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掀起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热潮。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入境和出境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次以上,形成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以相信,未来几年内,国内旅游业必将迎来强劲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从河南的情况看,旅游是战略产业。在5月27日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概念。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也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动力之源。前不久,省旅游局与我市率先签署了《关于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省旅游局将在规划、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先给予我市支持,把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合力打造成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精品景区。省旅游局的苏局长也给我们开了小灶,支持信阳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综合实验区。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我市的情况看,旅游是优势产业。信阳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特别是我们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水好山好林好,在打造休闲度假游方面,具有全省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今年以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旅游业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仅“五一”期间,全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和41%,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六城联创,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今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一切为我们增强了底气、凝聚了人气、营造了和气、提升了名气,也为“旅游立市”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总之,“旅游立市”不是盲目跟风,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信阳实际、顺应发展大潮、瞄准更高目标,适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把“旅游立市”这个理念树实,这个理念是实实在在的,再过若干年,这个理念会通过我们工作的实施变成现实,会让大家感到更加亲切。
二、要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旅游立市”的目标,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次会议印发了一个《三年行动纲要》(征求意见稿),希望大家要认真研究,多提意见,集思广益地把这个纲要修改好。同时,我们还要围绕“旅游立市”这一战略,聘请国内外的一流高手,来帮助我们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规划要做得实实在在,切合实际,必须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推进“三大跨越”的大格局中来统筹,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放在建设好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件大事中来谋划。具体讲,规划要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大家会说,“旅游立市”的规划怎么会这样考虑。“旅游立市”就是要把旅游规划做实,就是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把所有的产业都和旅游结合起来,农业的旅游、工业的旅游、文化的旅游、山水的旅游等等,都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融进去。建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产业支撑是基础。当前,随着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急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更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日益成为一种新时尚。各地在试验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体验游等,在全市打造一大批乡村旅游名县、名乡、名村,努力把信阳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大市、名市、强市。
二是与工业跨越相结合。工业与旅游看似不同,实则相通。当前,工业旅游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已呈燎原之势。比如工业旅游大省山东,已经培育出了青啤、海尔、张裕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我们在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过程中,如何把一大批工业项目培育为工业旅游的景点,需要大家认真考虑。国外的好多工业企业,参观走廊设计得很清楚,我们对华英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华英在这方面带个好头。如何使华英真正成为我们工业旅游的一个示范者、一个先行者,请潢川县委、县政府重点考虑。还有华豫、羚锐等,能够让年轻人和市民们真正看到大的工业旅游项目,会让他们感到很振奋。因此,要在旅游业发展中体现工业跨越成果,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开发参观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努力打通旅游与工业“联姻”的通道,使两者相得益彰。
三是与“六城联创”相结合。城市是“旅游立市”的一个载体,每一处城市建设都要考虑如何和旅游紧密的结合。治理河,就要考虑如何使这条河成为旅游的观光带;搞水利工程,就考虑如何把它搞成水利景点。这次南湾改造要一步到位,把过去水利工程改造成水利景点、城市景观。过去我们治理浉河,把浉河治理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在新区建百花园,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景点,276种花,日日有花、月月有花、年年有花,是个大花园。百花园的东西中轴线又是地理分界线,中间的地宫给世人留下许多悬念,地宫里面到底放了什么,百年以后才能打开。地宫的封口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零地标,一切都有旅游的元素。打造一个景点,搞一处建设,就是让它体现出许许多多的旅游元素。同样,在县乡创建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四是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文化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最能留住人。一些景区景点为什么缺乏竞争力,就在于缺少文化这个旅游之魂。信阳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近两年来,我们立足县区实际,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让桂花香醉商城”、“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让华英富庶潢川”等大做文章,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相比,这种融合还不够深、不够精,这方面的潜力还非常巨大。把文化做进全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这个软实力真正形成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信阳搞好“旅游立市”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还是在思考之中,有些是在初步的实施之中,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加快实施。
三、要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
抓好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大项目建设是实施“旅游立市”、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有效抓手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市一批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都具备了大项目的基本条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理念,围绕市里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动项目实施,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为“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近期将重点实施好十大项目:
一是中心城区浉河景观带建设项目。加大浉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开发以浉河为中心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目前,浉河八景已经全部规划出来了,有的已经实施了,通过浉河景观带的打造,八景的建设,包括夜游浉河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使母亲河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二是南湾湖风景区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环南湾湖200多公里设计了30多个世界各地风情小镇,搞休闲旅游、自行车旅游以及自行车比赛,有利于南湾湖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和风采,将使南湾的旅游更加成为全国知名、世界知名的景区,我们要加快这个步伐。要突出“山·水·茶”主题,强力推进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建设,沿南湾湖临水修建环湖自行车赛道,沿线建设异域风情小镇,开发观光和运动等项目,举办国内外重大自行车赛事和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要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南湾湖旅游内涵,提升茶岛等景区品位,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丰富信阳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南湾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鸡公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鸡公山要突出避暑度假主题,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正在争取中国电影家协会建设电影明星会馆项目,并和深圳著名的华侨村和香港新恒基集团联系,已经有了基本的意向。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很快就会掀起鸡公山开发的新一轮高潮,鸡公山重振雄风的日子就会到来,信阳“旅游立市”的项目就会做出龙头。同时,要加快山上别墅修缮、旅游宾馆改造升级及山下风情小镇建设进程,提高接待档次,完善旅游服务项目,把鸡公山打造成中国著名山岳型避暑度假圣地和世界名山。积极推进波尔登森林公园、龙袍山、桃花寨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拉大鸡公山旅游区框架,丰富旅游内涵。
四是新县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新县要紧紧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的定位,把正在开展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放大将军之光,积极实施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园两区”,即红色文化产业园、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豫南民居民俗民歌区。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这是结合实际提出的,围绕这个主题,新县做什么?我认为要把这个规划做好,不仅仅是新县的将军,而且要把古今中外的将军都要请到新县去。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将军名人佚事全部在新县展现出来,作为一个重点园区,就会使新县的文化旅游、文化试验区能够找到更好的抓手,展现出更好的亮彩。
五是商城世界桂花博览园旅游项目。商城要以丰富的桂花资源为依托,建设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世界桂花博览园,集桂花科研教学、科普教育、资源搜集与保护、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重点建设桂花品种培育研发基地、桂花观赏展示园、桂花文化博览馆等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黄柏山──金刚台──汤泉池──观音山的综合开发,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真正“让桂花香醉商城”。商城已经打造了一个桂花博览园,将来的商城有可能就因为这一项,真正名扬世界,独具特色。这个项目做好了,其价值和效益将是无法用数字来形容的。
六是固始根亲文化旅游项目。固始县要充分挖掘根亲文化内涵,认真建好“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园”。借助外力强力推进陈氏将军祠、九华山、妙高寺、安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叫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要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根亲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文化,而要研究中国百家姓乃至世界的根亲文化,让根亲汇集到这里,让谁来了都能找到。
七是平桥震雷山红色迪斯尼旅游项目。这是一个很新的创意。信阳作为一个红色老区,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真正从历史的静态变为现实的动态,真正让人们感受到革命老区的这种特殊文化范围,进而受到革命历史的熏陶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桥要以震雷山为依托,积极策划、实施红色迪斯尼项目,全面展示我国革命历史文化,打造成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又一拳头景区。
八是淮滨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淮滨要以丰富厚重的淮河文化为依托,积极推进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将千里淮河两岸九个地级市著名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用微缩重建或借名另建的手法浓缩在淮河文化博览园,使游人能在一日之内游完淮河、读懂淮河,从而构建以淮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岸经济,打造集商贸、休闲、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淮河文化集中地和淮河文化产业集聚地,提升淮滨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
九是潢川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黄国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时间最长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城墙以及著名的城址还保留得比较好,现在建黄国的根亲文化园,基础已经有了。潢川要以黄国故城遗址为依托,积极实施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努力将黄国故城打造成融祭祀、文化、旅游、考古、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和河南省单一姓氏文化寻根的经典景区。近期要高水平编制黄国文化区总体保护建设方案,加强黄国故城的保护开好利用,抓好黄国故城的有关景点建设。
十是光山智慧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光山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但是司马光谁都清楚,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个故事代表什么?智慧!如果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的典范、智慧的故事,用现代的手段制作成智慧博览园的话,不论是对少年儿童、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山县要以司马光砸缸历史典故为依托,强力推进智慧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集中展览国内外历史名人及经典故事,建成一个对人类智慧成果进行展示、让人学习、促人进步的精品园区。
四、要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立市”是系统工程,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以及资源、环境、文化、人才等方方面面。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必须激活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综合素质,使我市旅游业尽早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为魅力信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完整链条。这几年,我们在“六要素”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食、行和游三要素成效明显,特色餐饮发展迅猛,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精品景区与日俱增。但总体讲,我市旅游六要素发展水平偏低,具有明显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短腿。住的方面,两头比较薄弱,三星级以上酒店少,五星级酒店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质优价廉的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农家宾馆偏少;购的方面,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地方特色商品没有进入旅游购物环节;娱的方面,没有推出有影响的、有信阳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总的看存在着“吃不香、住不好、行不畅、游不欢、购不值、娱不乐”等问题,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充分,链条不配套,导致我市旅游业主要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拉长产业链条,必须围绕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一要推进旅游交通业。做到大交通通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小交通顺畅,达到行游合一,很多路不仅是交通路,同时还应是景观路和文化路。二要提升旅游住宿业。一方面引进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对我市现有星级酒店进行管理和服务升级;一方面引进社会资本新建高档酒店,规划引导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宾馆。这方面我有个初步想法,对新上五星级酒店、新创五A级景区,市财政要重奖,奖励1000万也不为多。三要强化旅游购物业。可以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设立定点旅游产品专卖店,像信阳毛尖、华英食品、羚锐膏药、银杏等都可以放在专卖店里卖,还要多开发旅游适销商品等。比如,信阳毛尖可以开发一些包装美、重量小、价格低的小包装产品,便于游客购买携带。四要做强文化娱乐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产品,策划编排像《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高水平的大型实景演出。
(二)提升旅游人才要素,满足“旅游立市”人才需求。人才是发展之本。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关键在人才。要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立市”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一支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要重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加快培训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重使用,像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样,实行身份不变、待遇不变,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旅游景区、景点挂职锻炼或领办旅游企业。要重引进,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创意等各类人才。要重培养,加强与大专院校旅游院系合作,订单培养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旅游环境要素,营造旅游产业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要营造互惠共赢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又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激励意见》。对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开展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还出台了更加优惠的用地、用电、减免税等政策,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激发各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活力。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品牌。要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旅游立市”战略,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品牌,不断提高信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协调旅游组织要素,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指导。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优先位置,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谋划、安排部署,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年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研究组建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红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市场监管、督促协调等职责。要成立旅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
同志们,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之时,正是我们抢抓机遇发展之机,只要我们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新跨越,谱写魅力信阳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