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光春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徐光春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原大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力决战攻坚夺取新胜利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高规格的旅游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必将有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加快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多年来,国家旅游局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支持,这次邵琪伟局长百忙之中莅临大会给予指导,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家旅游局和邵局长表示衷心感谢!一会儿,邵局长将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庚茂同志也将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大会还将讨论《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高度理解把握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意义
旅游是一种历史性、国际性、综合性和方向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帝王在巡游中览尽疆域辽阔,激发出气吞六合之豪情壮志;文人在游历中阅遍山河壮丽,挥洒出流传千古的美文华章。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GDP的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中央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省(区、市)纷纷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培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提出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增速超过全省GDP增速、服务业增速和全国旅游产业增速,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省委、省政府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适时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臵来发展来培育,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体现了我们的发展自觉,表明了我们的发展自信,反 映了我们的发展决心。我们一定要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生产性和生活性于一身,不仅是推进经济发展、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功能来看,旅游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优化资源配臵,促进产业融合,形成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方面,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一旦兴起,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前进。社会生产力越先进,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就越多,旅游需求就会越旺盛,市场前景就会越美好,旅游业就会越发达。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领产业,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不仅为传统服务业注入了活力,让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焕发了生机,而且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新领域,促进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金融等新业态的快速兴起,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力量。从社会功能来看,旅游业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旅游的过程是亲近自然、品味文化的过程,可以在休闲中享受人生,在度假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 增强体质,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档次,让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旅游的过程是传播信息、开阔眼界的过程,可以更新观念,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在潜移默化中增智增才,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改善环境、创造服务的过程,旅游业的触角伸到哪里,那里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更配套,卫生、安全、救援、信息等服务机制就会更健全,文博、体育、公交、市政等服务设施就会更完善,带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省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近1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高,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左右;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后续供给保障能力不足,据对全省100多个国有大中型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显示,资源严重危机的超过40%,中度危机的近30%,结构性资源危机明显,其中煤炭、铝矾土、黄金等资源问题更为突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任务紧迫而艰巨。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有利于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导产业,大力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带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而且还 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有利于要素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旅游业能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源流随着人流涌动到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给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生产要素和旺盛的需求活力,发挥“民间转移支付、均衡社会财富”的调节作用,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从省内外实践看,靠旅游开发走上致富路的比比皆是。南阳西峡县化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是2002年的10倍多。位于云台山风景区的修武县岸上村,最近8年人均年收入翻了7番多,2008年达到5万元,户户开上了小汽车,成为全省有名的文明村和富裕村。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和“无烟工业”,不仅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功能。如果把旅游业比作一个工厂,它的生产原料就是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产品就是身心愉悦、人文欣赏和美感体验。通过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住“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近年来,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焦作市把旅游业作为推进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不仅创造了闻名全国旅游界的“焦作现象”,也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形象由“黑色印象”变成了“绿色主题”。
(三)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顺应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从发展规律看,爆发式增长态势明显。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我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我省旅游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步伐加快。目前,世界上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已经进入成熟平稳阶段,而人口基数大、GDP增长快、中产阶层迅速成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正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将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发展条件看,我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国家政策扶持叠加效应日益彰显。河南旅游资源富集,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尤为可贵的是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伏牛生态游等精品 旅游名牌,初步走出了一条河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可以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无论是发展阶段还是发展规律,无论是现实需求还是长远发展,都表明我省旅游业到了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应对危机、实现“三保”的现实需要。旅游业既是一个生命力强、弹性大的潜力产业,也是一个反应快、恢复周期短的应急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作用。无论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战略,帮助人们迅速找回了信心,有力带动了整体经济回暖,可以说旅游业是经济寒潮中的一朵报春花。当前,我们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率先走出困局、实现经济复苏,加快发展旅游业,无疑是一步快棋,也是一招妙棋。首先,旅游业能够拉动内需。旅游消费具有梯次消费、重复消费、最终消费和综合消费的特征,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在整合资源、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优势明显。今年一季度,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2.9%,比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浙江、四川、湖南等省采取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多种措施,旅游 业对提振经济的效果更加明显。平顶山市今年“五一”期间实行旅游景区免门票的营销措施,游客人数同比增加3倍,旅游收入增加9倍,带动了消费大幅增长。其次,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旅游业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而且涉及相关产业多,就业带动能力强,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其三,旅游能够促进稳定和谐。旅游发展的实践一再表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加深彼此的了解,使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爱好的人们加深彼此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广阔胸襟、塑造包容性格、增进彼此信任、提高幸福指数,是增进交流的渠道,建立友谊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可以说,旅游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剂。现在有不少企业都很重视通过旅游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一些村庄组织村民外出旅游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其四,旅游能够振奋人们精神。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还宝贵,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旅游寓教于乐,能使人在游玩体验中振奋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旅游放松心情,是缓解紧张情绪的减压阀,是恢复良好状态的增氧机,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加油站,能使人们以 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应对危机之中。比如,到红旗渠、兰考等地参观旅游,就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里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激发出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昂扬斗志。
(五)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实现发展新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推进两大跨越、加快中原崛起,说到底就是要把经济的筋骨做壮、文化的血脉做旺、外部的形象做靓。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是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强大支撑。从打造中原崛起的筋骨看,旅游业是重要动力。旅游业的带动性强,据统计,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实现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旅游业的渗透力强,与一产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二产结合形成生产线旅游、产品旅游等,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等,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业态,就像 “艺术家”、“化妆师”一样,赋予其它产业魅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促进产业的特色化、人性化、生态化,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大连有个公司依照迷宫图种植玉米,神奇的“玉米迷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收入比一般玉米地高20倍以上。可见,我省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既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又保持较高的发展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从畅通中原崛起的血脉看,旅游业是重要渠道。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促进文化资源的原生矿向文化产业的聚宝盆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清明上河园汇集高跷、马术、面人、杂耍、汴绣等民间文化和艺术,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朵奇葩。从塑造中原崛起的形象看,旅游业是黄金名片。形象是汇集要素的强磁场,扩大开放的通行证。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展示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壮丽山水、淳朴民风、发展活力和新时期河南人民的崭新风貌,使更多的人加深对河南的了解,提升河南形象,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这些年,正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暨冠军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让世界了解了河南,让河南融入了世界。
二、创新思路,扎实行动,努力推动“旅游立省”战略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592亿元,相当于GDP的比 重由7.5%上升到8.6%,特别是2008年面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旅游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接待游客数、入境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速都超过17%,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整体来看,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要素不完善、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服务功能不健全、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在于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活。面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认清差距中急起直追,在把握趋势中奋发有为,强力推动“旅游立省”战略深入实施,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全过程,以更新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载体,以强化政策支持为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激发动力与注入活力相结合,协调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更新观念,在思想解放上有新飞跃。观念落后是 一切落后的根源。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必须以思想的大解放求得认识的大提高,以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发展的大跨越。一要实现由配角观向主角观的转变。破除发展仅仅就是抓工业,旅游业规模小、发展潜力有限、作用不够明显、只能当配角的传统观念,认识到作为顺应新型消费潮流的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牢固确立其主角地位,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业,使之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二要实现由消遣观向生产观的转变。破除旅游就是简单的游玩活动和单纯的消费活动,不是生产活动,不产生价值的落后观念,认识到旅游业包含和催生了三次产业的大量生产活动,也是特殊的生产部门,既能够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够生产物质财富,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三要实现由片面观向全面观的转变。破除发展旅游只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与其他行业关系不大,就旅游说旅游的狭隘观念,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长满硕果的产业链条,抓旅游就能促经济、兴文化、惠民生,以大气魄、大战略、大思路、大动作强力推进我省旅游业大发展。四要实现由资源依赖观向创意发展观转变。破除旅游业发展只能靠“老天爷赐予”、“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旅游业本质上是创意活动,资源有限创新无穷,创意赋予旅游业灵魂和风采,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深圳华侨城集团,经过22年的发展,孵化出了中国 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众多知名品牌,这就是创意的力量。清明上河园的一杆“包公秤”,上量名流贤士,下称黎民百姓,很受游客的青睐,可以说小点子取得了大效益。
(二)统筹兼顾,在发展思路上有新拓展。思路决定出路。要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在互动共生中开拓新路子,释放新能量,创造新优势。一是与工业化相协调。工业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后劲,旅游业给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融入旅游元素,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过程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增强工业文明的内涵和美感;在旅游业发展中要体现工业文明成果,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提升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打通旅游与工业“联姻”的通道,使两者相得益彰。二是与城镇化相一致。城镇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三重角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大本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是旅游发展的广阔天地,现代都市人向 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乡村旅游蔚然兴起,农家乐、农业观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四是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两者共生共荣。“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我们把文化和旅游穿上“连体衣”,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融合得还不够深、不够精,形成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屈指可数。要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高雅的文化通俗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丰富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培育旅游特色。要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山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充实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味,拉长旅游链条。比如,近年来我们依托功夫文化、宗教文化打造的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少林寺,不仅创造了滚滚财源,而且吸引了普京、纳丹等世界名流。又如,云台山正是巧借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佳句,使风光秀 丽的山水更富诗意、更具魅力。中原大地名山秀水星罗棋布,历史文化俯拾皆是,许多宝贝待字闺中,急需红娘牵线,巧匠裁缝,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嫁接。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叫响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旅游品牌,就一定能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和重要产业聚集区。
(三)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有新活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旅游行业改革,是增强我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优化政府管理体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顺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当务之急要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坚决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加强旅游区管委会职能,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景区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理顺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政府管 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健全开放发展机制。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市场主体。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旅游发展主体。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打造一批活力充沛、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推动合资合作发展经营,努力形成互为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四是完善投融资机制。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产权臵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型旅游投融资体制。当前,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旅游改革发展新模式,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新招、闯新路。
(四)转变方式,在产业体系上有新提升。我省旅游业已经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必须适应新趋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由粗放经营向集聚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创 新业态,增强产业生命力。要以现代理念为先导,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坚持在改造中提升传统业态,在创造中催生新兴业态,使旅游产业体系枝繁叶茂,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拓展空间和优势。韩国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开发了流行音乐观光、影视观光,利用重大体育赛事的号召力开发了体育观光,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省许多地方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优势,积极开发温泉、滑雪、滑翔、漂流、探险、科考等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就很受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青睐和追捧。二是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带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省旅游综合实力不强,关键是骨干企业较弱、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较强的带动能力。要以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为方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让美景连线成片、让企业牵手抱团,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比如,北京、西安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对周边旅游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可借鉴他们的做法,把郑州、洛阳、焦作、南阳等地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是拉长链条,提升综合增值力。拉长产业链条是旅游业做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克服旅游业只着眼于门票收入的观点,在 食、住、行、游、购、娱、信(息)各个环节上下大功夫、下真功夫,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附加值,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大繁荣。目前,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我省还不到20%,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潜力巨大、刻不容缓。四是打造名牌,发挥辐射影响力。名牌精品是旅游业新一轮竞争决战的制胜法宝。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我省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都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工程,精心培育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壮大提升品牌,尽快培育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名牌产品,让“河南旅游”名扬四海。
(五)融会贯通,在服务功能上有新加强。优质服务暖人心,热情待客赢市场。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中增创服务新优势。一是服务设施要现代化。要加快交通、景区、宾馆、娱乐、购物、接待等旅游重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尽快形成前后衔接、上下呼应、左右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网络,让游客享受高效、便利、快捷的服务,有回家的感觉。二是服务手段要信息化。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使旅游业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未来5年电子商务将分享全球旅游交易的25%。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旅游信息平台,重点加强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旅游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做到旅游信息都可一览无遗,旅游交易皆能一键搞定。三是服务内容要人性化。日本把人性化服务作为吸引游客的真经,旅游景区大都安装了自动升降扶梯,每个公厕都设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方便游客为目标,完善硬件设施,提升软件服务,以贴心、细心、热心、用心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营造我省文明旅游新气象。
三、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合力打造新跨越新崛起的强大支撑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优先位臵,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来谋划、来安排,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要成立高规格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形象推介、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督促协调等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第二,建立健全规划保障。规划是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航标。目前,我省正在制定“旅游立省”战略规划,一定要聘请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机构、一流专家,广泛集中各方面智慧,务必制定出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蓝图。规划出台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依据,搞好本地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要建立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贯彻不打折,落实不走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政策是旅游业发展的阳光、雨露、空气、养分。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又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意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紧密结合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真正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还要因 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调整、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使其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四,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是产业发展之基,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加强。要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立省”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要重培训,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党校和普通高校举办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加快培训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广引进,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要多培养,加强普通高校旅游院系和旅游职业教育建设,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第五,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旅游与环境是一种天然耦合关系,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要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打造与建设“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河南”的品牌,让每个游客都充分享受河南服务。营造和谐 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打高压态势,切实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打造平安河南、和谐中原。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旅游立省”战略,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叫响“文化河南•壮美中原”,不断提高河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志们,恰逢好风凭借力,正待扬帆远航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奋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二篇: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6-12 9:30:42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
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 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光春
(2009年5月27日)
在中原大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力决战攻坚夺取新胜利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高规格的旅游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必将有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必将有力推动全省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加快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多年来,国家旅游局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支持,这次邵琪伟局长百忙之中莅临大会给予指导,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家旅游局和邵局长表示衷心感谢!一会儿,邵局长将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庚茂同志也将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大会还将讨论《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高度理解把握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意义
旅游是一种历史性、国际性、综合性和方向性的经济社会现象。旅游活动自古有之,帝王在巡游中览尽疆域辽阔,激发出气吞六合之豪情壮志;文人在游历中阅遍山河壮丽,挥洒出流传千古的美文华章。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GDP的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中央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省(区、市)纷纷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培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2006年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大跨越”的历史任务,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围绕建设文化强省,提出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旅游业近年来发展增速超过全省GDP增速、服务业增速和全国旅游产业增速,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省委、省政府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挥优势、积极顺应趋势,适时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臵来发展来培育,使旅游业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支撑,体现了我们的发展自觉,表明了我们的发展自信,反映了我们的发展决心。我们一定要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产业,集生产性和生活性于一身,不仅是推进经济发展、增强硬实力的支柱产业,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功能来看,旅游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优化资源配臵,促进产业融合,形成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一方面,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一旦兴起,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前进。社会生产力越先进,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收入就越多,旅游需求就会越旺盛,市场前景就会越美好,旅游业就会越发达。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领产业,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不仅为传统服务业注入了活力,让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焕发了生机,而且为现代服务业开辟了新领域,促进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金融等新业态的快速兴起,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由“工业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力量。从社会功能来看,旅游业是社会文明的推动力量和重要标志。旅游的过程是亲近自然、品味文化的过程,可以在休闲中享受人生,在度假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增强体质,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生活档次,让人们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旅游的过程是传播信息、开阔眼界的过程,可以更新观念,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在潜移默化中增智增才,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改善环境、创造服务的过程,旅游业的触角伸到哪里,那里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更配套,卫生、安全、救援、信息等服务机制就会更健全,文博、体育、公交、市政等服务设施就会更完善,带动整个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我省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低于全国近1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偏高,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0%左右;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后续供给保障能力不足,据对全省100多个国有大中型固体矿产资源调查显示,资源严重危机的超过40%,中度危机的近30%,结构性资源危机明显,其中煤炭、铝矾土、黄金等资源问题更为突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任务紧迫而艰巨。大力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有利于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旅游业是服务业的引导产业,大力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带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而且还能有效推动农业、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有利于要素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旅游业能使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资源流随着人流涌动到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给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生产要素和旺盛的需求活力,发挥“民间转移支付、均衡社会财富”的调节作用,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从省内外实践看,靠旅游开发走上致富路的比比皆是。南阳西峡县化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多元,是2002年的10倍多。位于云台山风景区的修武县岸上村,最近8年人均年收入翻了7番多,2008年达到5万元,户户开上了小汽车,成为全省有名的文明村和富裕村。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旅游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和“无烟工业”,不仅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功能。如果把旅游业比作一个工厂,它的生产原料就是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产品就是身心愉悦、人文欣赏和美感体验。通过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住“绿水青山”就会有“金山银山”。近年来,因煤而兴、以矿起家的焦作市把旅游业作为推进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不仅创造了闻名全国旅游界的“焦作现象”,也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城市形象由“黑色印象”变成了“绿色主题”。
(三)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顺应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从发展规律看,爆发式增长态势明显。世界旅游业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旅游休闲消费的需求迅速膨胀,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我省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预示着我省旅游业正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步伐加快。目前,世界上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已经进入成熟平稳阶段,而人口基数大、GDP增长快、中产阶层迅速成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正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将从“假日火爆”走向“全年恒热”。从发展阶段看,旅游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消费结构正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旅游并重转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发展空间大大拓展,蕴藏着弯道超越和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发展条件看,我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国家政策扶持叠加效应日益彰显。河南旅游资源富集,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尤为可贵的是近年来成功探索出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著名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出了郑汴洛“三点一线”沿黄文化游、太行山水游、伏牛生态游等精品旅游名牌,初步走出了一条河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子。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发展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旅游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动力更强。可以说,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条件,无论是发展阶段还是发展规律,无论是现实需求还是长远发展,都表明我省旅游业到了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应对危机、实现“三保”的现实需要。旅游业既是一个生命力强、弹性大的潜力产业,也是一个反应快、恢复周期短的应急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作用。无论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危机的重点战略,帮助人们迅速找回了信心,有力带动了整体经济回暖,可以说旅游业是经济寒潮中的一朵报春花。当前,我们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率先走出困局、实现经济复苏,加快发展旅游业,无疑是一步快棋,也是一招妙棋。首先,旅游业能够拉动内需。旅游消费具有梯次消费、重复消费、最终消费和综合消费的特征,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在整合资源、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优势明显。今年一季度,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2.9%,比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浙江、四川、湖南等省采取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多种措施,旅游业对提振经济的效果更加明显。平顶山市今年“五一”期间实行旅游景区免门票的营销措施,游客人数同比增加3倍,旅游收入增加9倍,带动了消费大幅增长。其次,旅游能够增加就业。旅游业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范围广等特点,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而且涉及相关产业多,就业带动能力强,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其三,旅游能够促进稳定和谐。旅游发展的实践一再表明,旅游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加深彼此的了解,使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爱好的人们加深彼此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广阔胸襟、塑造包容性格、增进彼此信任、提高幸福指数,是增进交流的渠道,建立友谊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可以说,旅游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和谐社会的推进剂。现在有不少企业都很重视通过旅游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凝聚力。一些村庄组织村民外出旅游后,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其四,旅游能够振奋人们精神。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还宝贵,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旅游寓教于乐,能使人在游玩体验中振奋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旅游放松心情,是缓解紧张情绪的减压阀,是恢复良好状态的增氧机,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加油站,能使人们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应对危机之中。比如,到红旗渠、兰考等地参观旅游,就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里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激发出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昂扬斗志。
(五)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实现发展新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推进两大跨越、加快中原崛起,说到底就是要把经济的筋骨做壮、文化的血脉做旺、外部的形象做靓。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是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强大支撑。从打造中原崛起的筋骨看,旅游业是重要动力。旅游业的带动性强,据统计,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实现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张。旅游业的渗透力强,与一产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与二产结合形成生产线旅游、产品旅游等,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等,不断催生复合型的新业态,就像 “艺术家”、“化妆师”一样,赋予其它产业魅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促进产业的特色化、人性化、生态化,实现产业层次的优化升级。大连有个公司依照迷宫图种植玉米,神奇的“玉米迷宫”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收入比一般玉米地高20倍以上。可见,我省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既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又保持较高的发展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从畅通中原崛起的血脉看,旅游业是重要渠道。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促进文化资源的原生矿向文化产业的聚宝盆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清明上河园汇集高跷、马术、面人、杂耍、汴绣等民间文化和艺术,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旅游主题公园,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朵奇葩。从塑造中原崛起的形象看,旅游业是黄金名片。形象是汇集要素的强磁场,扩大开放的通行证。发展旅游业能够充分展示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壮丽山水、淳朴民风、发展活力和新时期河南人民的崭新风貌,使更多的人加深对河南的了解,提升河南形象,拓展对外交流合作。这些年,正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暨冠军总决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让世界了解了河南,让河南融入了世界。
二、创新思路,扎实行动,努力推动“旅游立省”战略的深入实施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采取多种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80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592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由7.5%上升到8.6%,特别是2008年面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旅游业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接待游客数、入境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速都超过17%,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但整体来看,我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要素不完善、高端产品和客户偏少、服务功能不健全、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在于一些地方和领导干部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活。面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跨越发展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认清差距中急起直追,在把握趋势中奋发有为,强力推动“旅游立省”战略深入实施,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全过程,以更新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载体,以强化政策支持为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激发动力与注入活力相结合,协调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更新观念,在思想解放上有新飞跃。观念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必须以思想的大解放求得认识的大提高,以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发展的大跨越。一要实现由配角观向主角观的转变。破除发展仅仅就是抓工业,旅游业规模小、发展潜力有限、作用不够明显、只能当配角的传统观念,认识到作为顺应新型消费潮流的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牢固确立其主角地位,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业,使之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二要实现由消遣观向生产观的转变。破除旅游就是简单的游玩活动和单纯的消费活动,不是生产活动,不产生价值的落后观念,认识到旅游业包含和催生了三次产业的大量生产活动,也是特殊的生产部门,既能够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够生产物质财富,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三要实现由片面观向全面观的转变。破除发展旅游只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与其他行业关系不大,就旅游说旅游的狭隘观念,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长满硕果的产业链条,抓旅游就能促经济、兴文化、惠民生,以大气魄、大战略、大思路、大动作强力推进我省旅游业大发展。四要实现由资源依赖观向创意发展观转变。破除旅游业发展只能靠“老天爷赐予”、“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认识到旅游业本质上是创意活动,资源有限创新无穷,创意赋予旅游业灵魂和风采,为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深圳华侨城集团,经过22年的发展,孵化出了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众多知名品牌,这就是创意的力量。清明上河园的一杆“包公秤”,上量名流贤士,下称黎民百姓,很受游客的青睐,可以说小点子取得了大效益。
(二)统筹兼顾,在发展思路上有新拓展。思路决定出路。要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在互动共生中开拓新路子,释放新能量,创造新优势。一是与工业化相协调。工业化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后劲,旅游业给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活力。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融入旅游元素,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过程成为一道旅游风景线,增强工业文明的内涵和美感;在旅游业发展中要体现工业文明成果,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提升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打通旅游与工业“联姻”的通道,使两者相得益彰。二是与城镇化相一致。城镇在现代旅游中扮演着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三重角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大本营。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是旅游发展的广阔天地,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乡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乡村旅游蔚然兴起,农家乐、农业观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四是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两者共生共荣。“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我们把文化和旅游穿上“连体衣”,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融合得还不够深、不够精,形成的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屈指可数。要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绘画、节会等多种创新载体,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高雅的文化通俗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丰富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培育旅游特色。要大力推进旅游资源文化化,通过挖掘、包装、研究、演绎等众多手段,使大山名起来,秀水灵起来,城镇靓起来,乡村雅起来,古迹活起来,充实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味,拉长旅游链条。比如,近年来我们依托功夫文化、宗教文化打造的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少林寺,不仅创造了滚滚财源,而且吸引了普京、纳丹等世界名流。又如,云台山正是巧借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佳句,使风光秀丽的山水更富诗意、更具魅力。中原大地名山秀水星罗棋布,历史文化俯拾皆是,许多宝贝待字闺中,急需红娘牵线,巧匠裁缝,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嫁接。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叫响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旅游品牌,就一定能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和重要产业聚集区。
(三)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上有新活力。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旅游行业改革,是增强我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优化政府管理体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顺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当务之急要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坚决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加强旅游区管委会职能,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加快景区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完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理顺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健全开放发展机制。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着力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市场主体。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力培育新兴旅游发展主体。要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打造一批活力充沛、带动能力强的旅游业“航空母舰”。要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推动合资合作发展经营,努力形成互为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与出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四是完善投融资机制。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产权臵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型旅游投融资体制。当前,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旅游改革发展新模式,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新招、闯新路。
(四)转变方式,在产业体系上有新提升。我省旅游业已经步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必须适应新趋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由粗放经营向集聚发展转变,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业态,增强产业生命力。要以现代理念为先导,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坚持在改造中提升传统业态,在创造中催生新兴业态,使旅游产业体系枝繁叶茂,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拓展空间和优势。韩国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开发了流行音乐观光、影视观光,利用重大体育赛事的号召力开发了体育观光,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省许多地方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优势,积极开发温泉、滑雪、滑翔、漂流、探险、科考等休闲体验旅游项目,就很受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的青睐和追捧。二是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带动力。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省旅游综合实力不强,关键是骨干企业较弱、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较强的带动能力。要以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为方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让美景连线成片、让企业牵手抱团,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比如,北京、西安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对周边旅游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可借鉴他们的做法,把郑州、洛阳、焦作、南阳等地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是拉长链条,提升综合增值力。拉长产业链条是旅游业做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克服旅游业只着眼于门票收入的观点,在食、住、行、游、购、娱、信(息)各个环节上下大功夫、下真功夫,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附加值,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大繁荣。目前,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我省还不到20%,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潜力巨大、刻不容缓。四是打造名牌,发挥辐射影响力。名牌精品是旅游业新一轮竞争决战的制胜法宝。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我省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都是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要继续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工程,精心培育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壮大提升品牌,尽快培育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名牌产品,让“河南旅游”名扬四海。
(五)融会贯通,在服务功能上有新加强。优质服务暖人心,热情待客赢市场。以人为本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在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中增创服务新优势。一是服务设施要现代化。要加快交通、景区、宾馆、娱乐、购物、接待等旅游重要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尽快形成前后衔接、上下呼应、左右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网络,让游客享受高效、便利、快捷的服务,有回家的感觉。二是服务手段要信息化。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使旅游业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未来5年电子商务将分享全球旅游交易的25%。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旅游信息平台,重点加强旅游网站、旅游呼叫系统、旅游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做到旅游信息都可一览无遗,旅游交易皆能一键搞定。三是服务内容要人性化。日本把人性化服务作为吸引游客的真经,旅游景区大都安装了自动升降扶梯,每个公厕都设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方便游客为目标,完善硬件设施,提升软件服务,以贴心、细心、热心、用心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营造我省文明旅游新气象。
三、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合力打造新跨越新崛起的强大支撑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努力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优先位臵,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来谋划、来安排,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要成立高规格的旅游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形象推介、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督促协调等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第二,建立健全规划保障。规划是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航标。目前,我省正在制定“旅游立省”战略规划,一定要聘请全国乃至国际一流机构、一流专家,广泛集中各方面智慧,务必制定出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发展蓝图。规划出台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此为依据,搞好本地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要建立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确保贯彻不打折,落实不走样,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政策是旅游业发展的阳光、雨露、空气、养分。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又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意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紧密结合实际,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真正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调整、修改和完善相关政策,使其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四,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是产业发展之基,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加强。要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立省”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要重培训,把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党校和普通高校举办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加快培训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广引进,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要多培养,加强普通高校旅游院系和旅游职业教育建设,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第五,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旅游与环境是一种天然耦合关系,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要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打造与建设“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河南”的品牌,让每个游客都充分享受河南服务。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打高压态势,切实保护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打造平安河南、和谐中原。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旅游立省”战略,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叫响“文化河南〃壮美中原”,不断提高河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志们,恰逢好风凭借力,正待扬帆远航时!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奋力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郭庚茂
(2009年5月27日)
刚才,徐光春书记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作了重要讲话,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对我省旅游业发展给予了指导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力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2005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目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河南整体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自2005年以来,全省旅游经济保持了年均25%以上增速。2008年,尽管受到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全省仍接待海内外游客2亿多人次,同比增长17.17 %;实现旅游总收入1591.96亿元,同比增长17.73 %。今年前4个月,又接待海内外游客5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4%,高出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坚持项目带动,以提高旅游景区品位、挖掘旅游景点内涵为主要举措,打造了一批旅游精品。目前,全省已拥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3家国家5A级旅游区,170家A级旅游区,其中4A级以上旅游区69家;涌现了19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9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1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其中栾川县还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2005年以来,省财政及国债等引导资金共投入5亿多元,积极实施旅游精品工程,着力把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打造成享誉海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目前,龙门石窟、少林寺年门票收入已分别突破1亿元、1.5亿元;《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工程、少林功夫文化演艺中心、少林动漫等项目已全面启动;少林景区的扩容改建提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加快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省政府先后投入引导资金3亿元,吸引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100亿元,打造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我省还针对境外市场推出了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文化精品线路,深受境外游客青睐。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04.3万人次,同比增长18.41 %。
(二)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把加快要素融合、培育新型业态、拉长产业链条作为主要途径,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上档升级。不断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新路子,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演艺新增长点。《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自2006年开演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实现门票收入3800多万元,并被评为2009“中国创意城市—城市文化名片”。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专门在我省召开经验推广会。以此为带动,各地依托自身优势,先后推出了《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内涵,有效拉动了旅游客源市场。同时,不断加大特色旅游纪念品的研发、销售力度。占地1万平方米的洛阳文化旅游礼品城于今年年初建成开业,拥有旅游礼品商户300多家,旅游商品1200个品种,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旅游商品市场。(三)旅游产业促销招商成果丰硕。坚持把创新旅游推介形式、搭建各种招商平台作为主要手段,有效激发了旅游业的市场活力。从2005年起,连续四年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河南活动,并成功举办了200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组织承办了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参加了“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亚欧旅游合作论坛暨展览会”等活动;组织了“香港小姐亲善访问团”和“驻华使节及夫人看河南”等系列活动,加快了河南旅游市场与国内外的衔接。2005年至今,我省通过各种大型活动,吸引省内外资金突破200亿元。
(四)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谋划,积极培育,使旅游业发展软硬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组织编制了《河南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伏牛山、南太行山、大别山、嵩山等区域性旅游开发规划,18个省辖市、90%的县(市)和所有对外经营景区都编制或修编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为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近几年我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建成了郑州至尧山、安阳至林州等高速公路,加快了通往重要景区干线公路建设,全省形成了包括航空、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通向景区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旅游景区的通信、供电、给排水、消防、旅游标示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截至今年3月,我省在建旅游项目达109个,总投资199亿元,完成投入24.9亿元。同时,大力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争先创优”等活动,加强旅游安全检查,旅游业行风不断优化。
(五)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坚持把改革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创新机制体制,旅游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国有旅游企业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经过2年的强力推进,省旅游局直属的原省旅游集团、省国旅等企业全部实现了国有股退出;全省旅行社均已成功进行股份制改造;全省423家星级饭店已经和正在改制的有240家,改制面接近50%。改革改制后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明显增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州国际集团进入全国酒店业集团前5名,河南旅游集团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前30强。同时,引导支持景区进行“三权”分离,目前全省已有15个景区成功改制。西峡县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目前绝大部分景区实现了民营化。栾川老君山景区引进3.5亿民营资本,改制后民营资本占80%,实现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我省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 “两大跨越”和实现中原崛起的有生力量。一是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旅游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7.55%,提高到2008年的8.74%,有力地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有效吸纳了社会就业。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已达11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在360万左右,共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6.17%。三是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在景区实施了一批天然林保护和生态林建设等项目;云台山、青天河等部分景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四是有效提升了河南形象。对我省旅游的多角度、全方位促销,尤其是黄帝拜祖大典、世界旅游小姐巡游河南、中部旅游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推介河南、宣传河南,提升河南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整体上我省旅游业尚未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格局,与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约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因素还很多:一是体制机制相对滞后。旅游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权责利关系不明晰,缺乏沟通协调的平台和机制;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本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该改制的还没有改制到位。(下转第6版)
二是旅游业链条延伸度低。目前我省旅游业基本处于观光型阶段,以门票经济为主,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整合不到位;旅游产品缺乏地方特色,旅游购物环节薄弱。三是旅游主题形象不鲜明。各地、各景区、各旅行社对外宣传推介仍以打游击为主,没有形成统一的对外促销联盟,导致我省旅游主题杂乱,影响力弱,认同度低。四是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我省虽然文化、自然景区(点)众多,但没有培育出像兵马俑、九寨沟类的世界级旅游精品,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五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省级旅游服务中心,未形成四级旅游服务中心联动网络,难以有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旅游服务、咨询、调度和指挥;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容量、住宿娱乐场所远不能满足假日需求。旅游产业作为全球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现代科技步伐的加快,日益成为提升和展示区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本地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舞台。国际旅游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旅游业将出现爆发性增长,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我国已有27个省市区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目前我省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旅游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期。我省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拥有南北气候过渡带的自然山水禀赋,拥有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原民俗文化特色,再加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捷,发展旅游业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全省上下务必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我省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培育战危机、保增长的新亮点,构建跨越式发展和中原崛起的新支撑。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着力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
会上印发的《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全过程,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做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政策激励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力争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8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3%左右,并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吸纳从业人员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使我省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旅游立省”战略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编制好“旅游立省”战略规划,对于促进我省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单位都要把编制规划当作一件大事,抓紧抓实,确保规划工作高效率进行,力争2010年底前高质量完成。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世界一流规划机构,广泛集中专家、领导、旅游工作者和群众的智慧。规划要充分体现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的统一,整体谋划与重点推进的统一,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生产力布局规律和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展现我省鲜明的地域特色,确保在今后较长时期不落后。要把“旅游立省”战略规划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交通建设、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规划协调衔接,把旅游元素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为旅游业发展留下广阔空间。要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更改和变通,充分维护战略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着力打造特色精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省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战略调整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战略调整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大形势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正当其时。这次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立省”战略,就是要使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全省上下务必要树立融合发展、品牌发展、生态发展等先进理念,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完善旅游要素,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由门票经济型向产业经济型转变,由市场低端型向市场高端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谋划创意型转变,由单一发展向集聚发展转变,推动旅游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使河南成为国内外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一是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精品。旅游精品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必须打造几个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佣、云南丽江等景区那样叫响世界的旅游品牌。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开封大宋文化旅游区、殷墟、鲁山大佛等资源都是世界级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要按照国际标准抓紧进行规划建设,推动这些景区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力争使之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引领河南旅游发展的王牌。二是培育一批国内知名景区。这是吸引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也是旅游景区建设的主战场。要重点打造黄河小浪底、关山-万仙山-八里沟、鸡公山-南湾湖、王屋山、商丘古城、嵖岈山、云梦山、玉皇山、许昌花木温泉、太昊陵-老子故里、黄帝故里、玄奘故里等精品景区,深挖文化内涵,提高景区品位。加快开发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带、太极文化、恐龙文化等独具河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新品牌。还要顺应旅游产业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趋势,按照国内一流的标准,规划建设3—5个国内知名旅游度假区。三是发展一批特色城乡旅游。近几年,城乡旅游人气持续走高,短线游、本地游和近郊游市场日益火爆,成为繁荣旅游业的新生力量,市场前景广阔。今年“五一”期间,有70%以上居民选择了省内游、城市周边游,比去年同期增长23%以上。要坚持城乡、城景旅游发展一体化战略,逐步形成城乡(镇)村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各省辖市都要统筹考虑旅游业和城市的协调发展,积极创建“最佳旅游城市”,完善城市旅游集散地功能,开发现代城市特色休闲产品,具备条件的城市要努力向国际化旅游城市推进。特别是郑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会展旅游中心。要充分挖掘镇村优秀旅游资源,重塑朱仙镇、赊店镇、荆紫关镇、铁门镇、会盟镇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镇,积极打造洛阳牡丹村、商丘画虎村、濮阳杂技村、宝丰魔术村、漯河南街村等一批文化浓郁的特色旅游村,努力把我省乡村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是开发一批新的旅游业态。在传统观光旅游迅猛发展的同时,新型旅游业态日益成为旅游发展新的亮点和热点。要适应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开发新的旅游业态,着力打造美丽河南观光之旅、生态河南健康之旅、文化河南溯源之旅、神奇河南体验之旅,培育红色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演艺、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疗养、旅游地产、旅游动漫、旅游电子商务以及野外拓展训练基地、户外汽车露营地等新型业态和产品,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旅游产业发展活力。现代旅游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体制机制创新就没有河南的现代旅游业。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破思维定势,深化改革开放,努力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激发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改革景区管理体制。目前,我省景区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管理体制早改早主动,晚改则被动,不改没出路。必须下决心推广云台山、南湾湖等创新景区管理体制的经验,逐步建立符合国家政策法规、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要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特别是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管理的旅游景区,抓紧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经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底全省景区全部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景区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统一保护。二是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是构建与扩展旅游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前不久,徐光春书记和我都对组建大型旅游集团一事做过批示,并派调研组赴北京、上海等市进行了专门学习考察。下一步,要积极借鉴北京首旅集团、上海锦江集团的成功经验,探索我省组建现代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新路子,以国有旅游企业(事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对酒店、旅行社、汽车公司等国有优良资产进行战略重组。省发改委、国资委、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组成专门班子,着手对我省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尽快拿出可行性较强的重组操作方案。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旅游投融资在旅游发展中起着杠杆作用。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门槛,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联合融资、投资合作、发行公司(企业)债券、信托等方式,壮大旅游业发展资本,近期要争取推动2—3家旅游企业上市。积极探索景区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四是设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先试点是一条基本经验。要充分利用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推动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催生文化旅游共生体和产业联合体。再选择3—5个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景区作为旅游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大胆探索产业聚集、融合发展、优化升级的新路子。
(四)提高整体营销水平,开拓海内外旅游市场。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和眼球经济、创意经济,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中外游客对河南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诱发人们到我省观光的兴趣和欲望。云台山的成功策划和宣传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旅游宣传这篇大文章,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拓展客源。一是倾力打造河南旅游主题形象品牌。“好客山东”、“七彩云南”、“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等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在旅游推介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也必须倾力打造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过多次网上征集和专家评审,已确定“文化河南·壮美中原”为我省主题形象口号,我们一定要做大叫亮这一“名片”。各市县和重要景区要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构建河南整体形象的旅游品牌体系。要把“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纳入我省相关市政、路政建设规划,纳入社会公益宣传,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省级主要媒体要开设相关专栏。全省重要涉外经济文化活动都要使用这一标识及带有这一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名片等。要在主要客源地的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设立“文化河南·壮美中原”品牌公益广告。要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运用电影、动漫、电视剧、专题片、代言人、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推介这一品牌形象。二是构建全方位的促销网络。立足长远建设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是旅游业得以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全省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立地区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宣传促销机制。旅游、外事、新闻、文化、商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客源地官方机构的联系与交流,每年邀请客源国政府官员、业界人士和社会名流来河南考察。旅游景区要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地域相邻、文化相同、条件相似的原则,加强横向联系,实施捆绑式、一体化宣传促销。要注重营销效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时尚媒体的作用,形成立体宣传阵势;根据客源地季节特点和游客出游时机,把握宣传节奏,紧贴游客需求,创新营销手段,提高宣传营销的现代感和亲和力。要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推动与周边省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力争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共同开发国内高端旅游市场。三是面向主要客源市场集中促销。要加强对境外客源市场的分析研究,采取设立境外旅游办事机构、建立境外宣传网站、组织高层旅游论坛、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等手段,大力开拓境外市场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市场,积极培育东北亚、东南亚、欧美等市场。特别要抓住两岸“三通”的机遇,争取把台湾培育成我省入境游新的增长点。在办好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等大型旅游活动的同时,要引进更多影响大、品位高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节会、演出、体育赛事,开拓境外潜在市场。
(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服务质量的竞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借鉴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做到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为基础,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与监督管理,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构建便捷通达的旅游交通体系。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日益提高,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要优先投资建设交通主干线与旅游区(点)的连接线,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进得来、出得去、走得通的原则,继续完善立体旅游交通服务网络。特别要积极打造空中旅游走廊,把新郑机场建成国际空港和区域性枢纽,依托郑州、洛阳、南阳机场,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海关、检验检疫快速查验能力,保障出入境人员快速通关,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二是完善人性化配套服务体系。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环节。要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要求,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建立以服务游客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宾馆、饭店服务设施的档次,加快建设与交通相配套的集标识、咨询、租赁为一体的散客服务体系。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依法打击扰乱市场、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在全社会叫响“不让一个游客在河南受委屈”的声音,把河南服务打造成全国知名服务品牌。三是建立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核心是增加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提升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旅游信息调查与发布制度、假日旅游预报制度。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供机(车)票、酒店、旅行社、旅游产品等网上查询、预定、预售和结算服务。推广景区(点)数字管理与服务技术,发挥人员分流、车辆调度、自动引导、安全监控等多重功能。要坚持自主创新与采用国际标准相结合,逐步形成与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化体系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使我省成为较早与国际服务标准接轨的省份。
三、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营造旅游业发展良好环境
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强化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在全省形成领导有力、部门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旅游业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经济稳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态文明等多重经济社会功能,能够发挥“兴一业旺百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温家宝总理最近也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社会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全省上下一定要深刻认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旅游立省”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多出精品,少留遗憾,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把凝结在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子孙后代。
(二)加强领导,迅速行动。各级各部门要从战危机、保增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出发,把旅游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确保领导力量到位、职能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省里将成立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研究落实有关政策,统筹协调全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有条件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对旅游业发展集中谋划、定期研究、跟踪服务、破解瓶颈。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产业规划、市场监管、政策研究、督促检查等职能,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旅游工作指导水平。各有关部门要依据自己的职能,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河南旅游的海内外影响。
(三)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发展旅游业涉及项目、信贷、财税、教育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打破地方和部门利益局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支持。省里将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对确认的重大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扶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旅游营销专项资金。二是实行土地优惠政策。新办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省政府出台的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列入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正在修编的土地调整规划。三是落实费税价格政策。严格落实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价政策,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政策范围内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四是支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教育、人力资源、科技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大投入,进一步优化旅游教育结构,创新旅游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四)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旅游业作为终端消费产业,只要工作做扎实,就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级各部门要深入推进“两转两提”,以雷厉风行的作风狠抓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要按照“抓规划、上项目、解难题、破瓶颈、树形象、展风采”的总要求,抓住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定期研究,集中解决,积极创造发展条件,特别要善于用舍得和放弃的“零基思维”去不断“解扣”。要对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逐项分解,明确每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及先进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政策执行不力、措施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通报批评,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同志们,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机遇难得,前景广阔,一举多得。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顺势而为,科学施策,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努力开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2009年5月27日)今天,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安排部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工作。省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徐光春书记、郭庚茂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学习了他们的讲话,深感两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专业性和针对性,不仅对河南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业同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充分反映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和全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坚定信心。我们相信,这次大会必将成为河南省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里程碑。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各级各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河南省旅游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学习体会和建议,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一、学习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讲话的几点体会
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海南后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温总理主要讲的是旅游,讲话充分肯定了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和扩大社会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并强调,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外部需求、造成我国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加快发展旅游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7月15日是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周年纪念日,4月24—26日,王岐山副总理考察安徽旅游时作了重要谈话。他指出,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在当前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旅游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好做大,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业素质,促进转型升级。温家宝总理和王岐山副总理的讲话对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科学界定了我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推动新时期全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给予了有力指导。我们初步组织了学习,有以下粗浅的体会: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方面优势明显。因为旅游消费具有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特征。覆盖面广、受众面大、重复性强、增长潜力大,是小康阶段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能够培育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新的消费热点,有条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重点之一。
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可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的外延在不断扩展,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将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在增加就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旅游消费涉及的范围广、门类多,旅游就业容量大,据统计,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达到6000多万人,每年可新增就业50万人,旅游业可以充当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对相关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并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作出积极贡献。
旅游业能够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旅游业是敏感性产业,容易受到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业又是极富韧性的产业,一般在受到各类危机、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冲击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旅游局和地方各级旅游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增加旅游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地区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明显成效。今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9%,高出同期GDP增幅6.8个百分点。
为贯彻落实好温总理、岐山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旅游局正在组织对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
第一,研究如何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促进就业、带动投资、促进脱贫致富、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研究如何扩大居民旅游消费,特别是要在工作措施上有所突破,找到撬动旅游消费的支点。
第三,研究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如何推动中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与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第四,研究中国旅游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确定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五,研究若干具体问题:如旅游对部分领域投资的拉动;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中国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旅游对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旅游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旅游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等等。
研究上述问题,既可为应对金融危机作出积极贡献,又可以为制定下一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启动“十二五”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准备。
二、全球和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当前,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家旅游局较早研究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采取了积极应对的一系列措施。
2008年,因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受到严峻考验。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工作,主动应对,基本保持了全国旅游业平稳发展。河南旅游发展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2008年实现的各项主要指标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200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决策,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和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几个方面积极做好应对工作。一是从抓热点领域、重点地区、关键方面入手,推动实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等,千方百计撬动旅游市场。二是积极适应旅游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国内旅游,进一步培育假日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等消费热点。三是深入研究和运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新政策,推动试行奖励旅游、旅游消费信贷、旅游消费券、旅游企业促销让利,切实增加有效供给。四是立足于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用好国家鼓励节能减排、技改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核退全国旅行社21亿元质量保证金,提振旅游企业信心,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五是根据入境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既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更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加强对俄罗斯、日、韩、东南亚周边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宣传促销,努力稳定入境旅游的基础份额。六是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为旅游者提供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前一时期,全国很多旅游企业对游客实行让利销售,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向游客派发了旅游券,河南在这方面的力度很大,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加上全省数百家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全年打折让利面额价值达70多亿元,对旅游消费产生了明显拉动效果。
从目前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衰退的态势没有改变,加上甲型流感疫情的叠加影响,使我国旅游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今年1—4月份,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75%,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同比下降9.2%,其中外国人下降23.09%,旅游外汇收入同比下降13.94%。但出境旅游同比增长4.6%;目前看,国内旅游市场受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一季度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4%,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0%。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疫情还在蔓延,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和跟踪研究对全球旅游业和全国旅游业的影响。
(一)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旅游总需求暂时疲软,但各国受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国际旅游者9.24亿人次,比上仅增长2%。今年1月27日,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旅游业“总需求疲软”,可能出现0-2%的下滑。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美洲、欧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仍会保持小幅增长。预期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旅游业发展,将对2009年全球旅游市场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其中,中国由于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不大,国内旅游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更被寄予了相当期望。
(二)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表明,旅游业有望成为“回暖”最快的行业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认为,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旅游业虽不能幸免于难,但与建筑、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较快的恢复重振能力。一旦金融危机影响减缓,旅游将比其他行业更快复苏,并在扶贫、就业和实施“绿色新政”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资料显示,法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两次经济危机,居民出游率仍保持增长;美国1981-1982年连续17个月经济衰退,旅游消费也未受大的影响;我国旅游业多次遭遇了突发性事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包括去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在事件过后迅速恢复。今年1月出版的《世界旅游晴雨表》预测,如今年经济较早出现复苏,全球国际旅游也可能保持小幅增长。
(三)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将产生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深化和落实,将更加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三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将为旅游业扩大内需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四是国家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推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这些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将旅游业带入了强劲发展的黄金期。当前,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预计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次,形成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目前,美国人均出游7次,日本9次,而我国只有2次。除入境旅游可能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外,我国旅游市场总体规模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将如期实现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出境旅游客源国。可以坚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消退,旅游业的作用将更加显现,我国旅游业将很快回到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三、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研究,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引导和扶持旅游业,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奠定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全省旅游系统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产品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营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取得很大成效,形成了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成功范例在全国引起轰动,打造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世界知名品牌。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引发国内外媒体聚焦河南。河南旅游市场开拓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发展大格局形成,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拉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592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8.64%。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难能可贵的。最近,河南省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基于发展旅游的比较优势和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客观判断,作出了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重大决策,这顺应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战略的实施必将掀起新一轮发展旅游业的高潮,在促进河南经济增长、文化繁荣、形象提升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也将提供有益经验。
(一)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发展目标提上更重要日程。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也由最初的以创汇创收为主的经济功能,进一步拓展为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在内的综合性功能。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有利于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伴随着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往往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旅游业关联性、综合性、带动性强,旅游产品种类繁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地区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开封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5.3∶32.4,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实现了经济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
(三)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步伐。全面小康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到较高水平的综合性目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目标。旅游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结晶,是城乡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必然追求,一个地区的出游率直接反映了城乡居民全面小康的水平。旅游业发展的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近年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使全县经济结构明显改善,饮食、住宿、运输、商贸等行业十分繁荣,特别是黄金周、双休日,宾馆、饭店几乎爆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0年的3680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8.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上升到2008年的56.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以上,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特别是景区内的农民,通过办家庭旅社、出售旅游商品、参与旅游服务等,实现了就地转产、就地从业,人均年纯收入已由开发前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余元。
(四)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旅游业,既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特别是在今年以来,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强力拉动旅游消费,带动了社会综合消费。“五一”期间,河南省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2%、20.7%,省外、境外游客达530万人,占游客总数的39%,旅游假日经济的带动力量日益增强,体现了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五)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利于推动产业自身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很重要的一点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深入挖掘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赋予旅游业以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更加鲜明的特色,使旅游产品更加绚烂多彩、生动活泼;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拉动文化需求,促成文化市场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茁壮成长。二者在发展中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河南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河南旅游演艺业发展不仅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大河秀典》等演艺节目相继推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印证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四、对河南省加快推进“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省委、省政府做出“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决策,是经过缜密研究和科学论证的。一方面,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在国际上有先例。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旅游放在战略地位来考虑。2003年,日本结合本国国情,为进一步刺激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民素质和加强国际交流,确立了“观光立国”战略。实践证明,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河南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有许多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产业基础优势。多年来,河南省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五大经济体地位、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位居首位。2008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了河南的整体形象,为“旅游立省”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河南省旅游经济总量和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河南旅游接待总人数在全国排第6位,旅游总收入在全国排第8位,是全国热点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具有率先实现“旅游立省”的良好基础。二是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旅游立省”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河南省处于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区位,以郑州为中心,已形成了由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快速通道等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而且正在不断加强。截至2008年底,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已接近5000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了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而且,全省在建高速公路约1900公里,未来两年内完工。正在建设的铁路客运专线总长度达1000多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贯穿河南省16个地市。通过高速铁路,将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等中国几个核心城市的“两个半小时交通圈”,使郑州成为全国少有的几个铁路客运专线枢纽之一,工程完工后河南的可进入性将大大增强。三是资源优势。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容并蓄、交相辉映。河南自然景观兼有“北雄南秀”之特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多样性。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史前文化、神龙文化、圣贤文化、农耕文化、古都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等共同构筑了中原文化的厚重、多元和经典,这为“旅游立省”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则是河南建设旅游强省的特殊优势。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已经做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策,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产业。目前,河南从干部到群众都有很强的“旅游意识”,我们期望河南省能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新经验。为此,我谨代表国家旅游局,提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建设“旅游大省”到建设“旅游强省”,是旅游发展目标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是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重大跨越。在实现这一跨越的进程中,关键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形态在内,都要向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变,尤其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素质提升型发展的转变,由满足旅游基本需求向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河南省各级党政领导对此已有了高度认识,也有周密的计划和部署,建议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集群化、业态多元化、发展国际化、服务信息化进程,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高旅游业科学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发挥旅游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河南省委、省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卓有成效地采取了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措施。旅游业是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建议河南省进一步把握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机遇,规划建设、提升完善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同时,发挥经济强省和人均国民收入较高的优势,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发展国民休闲旅游、大众旅游消费,进一步繁荣假日经济,扩大服务和旅游最终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为了加快旅游强省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议围绕国家和省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把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做得更加精彩。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旅游业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的接轨,快速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建议配合国家和省外经贸和文化战略,推动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具有世界旅游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四)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创新。河南提出“旅游立省”发展战略,这在全国各省区市中走在了前列。在实施“旅游立省”发展战略的工作实践中,建议进一步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率先在全国开辟建设旅游强省的成功之路。建议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开发休闲新产品、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加强旅游
第三篇: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把旅游立市做实立实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旅游立市”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会前,徐光春书记、郭庚茂省长、邵琪伟局长三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已经印发给了大家。徐光春书记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旅游立省”对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重大的指导思想。徐书记从五个方面,就“旅游立省”的战略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同时对战略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郭庚茂省长从认识、重点、环境三个方面,讲了非常明确而又具体的意见。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专门到河南参加全省旅游产业大会,并从国际上旅游产业的发展到我们国家的现状,以及河南实施“旅游立省”的意义及建议等方面,讲了十分明确、非常重要的意见。光春书记讲得很透,庚茂省长讲得很实,邵琪伟局长讲得很高。希望今天与会的全体同志,真正把三位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学习好、理解透。下面,我就从如何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四个方面讲些意见。
一、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
“旅游立市”,就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上加快发展,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省里这个时候提“旅游立省”,我深感正当其时、事逢其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要把省里的旅游立省理念真正贯彻好、实施好,就要把信阳的“旅游立市”理念树实树牢。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感到树实“旅游立市”的理念是有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第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旅游是朝阳产业。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旅游业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GDP的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日本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近些年来,中央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掀起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热潮。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入境和出境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次以上,形成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以相信,未来几年内,国内旅游业必将迎来强劲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从河南的情况看,旅游是战略产业。在5月27日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概念。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也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动力之源。前不久,省旅游局与我市率先签署了《关于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省旅游局将在规划、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先给予我市支持,把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合力打造成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精品景区。省旅游局的苏局长也给我们开了小灶,支持信阳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综合实验区。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我市的情况看,旅游是优势产业。信阳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特别是我们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水好山好林好,在打造休闲度假游方面,具有全省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今年以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旅游业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仅“五一”期间,全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和41%,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六城联创,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今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一切为我们增强了底气、凝聚了人气、营造了和气、提升了名气,也为“旅游立市”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总之,“旅游立市”不是盲目跟风,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信阳实际、顺应发展大潮、瞄准更高目标,适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把“旅游立市”这个理念树实,这个理念是实实在在的,再过若干年,这个理念会通过我们工作的实施变成现实,会让大家感到更加亲切。
二、要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旅游立市”的目标,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次会议印发了一个《三年行动纲要》(征求意见稿),希望大家要认真研究,多提意见,集思广益地把这个纲要修改好。同时,我们还要围绕“旅游立市”这一战略,聘请国内外的一流高手,来帮助我们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规划要做得实实在在,切合实际,必须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推进“三大跨越”的大格局中来统筹,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放在建设好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件大事中来谋划。具体讲,规划要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大家会说,“旅游立市”的规划怎么会这样考虑。“旅游立市”就是要把旅游规划做实,就是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把所有的产业都和旅游结合起来,农业的旅游、工业的旅游、文化的旅游、山水的旅游等等,都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融进去。建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产业支撑是基础。当前,随着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急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更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日益成为一种新时尚。各地在试验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体验游等,在全市打造一大批乡村旅游名县、名乡、名村,努力把信阳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大市、名市、强市。
二是与工业跨越相结合。工业与旅游看似不同,实则相通。当前,工业旅游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已呈燎原之势。比如工业旅游大省山东,已经培育出了青啤、海尔、张裕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我们在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过程中,如何把一大批工业项目培育为工业旅游的景点,需要大家认真考虑。国外的好多工业企业,参观走廊设计得很清楚,我们对华英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华英在这方面带个好头。如何使华英真正成为我们工业旅游的一个示范者、一个先行者,请潢川县委、县政府重点考虑。还有华豫、羚锐等,能够让年轻人和市民们真正看到大的工业旅游项目,会让他们感到很振奋。因此,要在旅游业发展中体现工业跨越成果,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开发参观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努力打通旅游与工业“联姻”的通道,使两者相得益彰。
三是与“六城联创”相结合。城市是“旅游立市”的一个载体,每一处城市建设都要考虑如何和旅游紧密的结合。治理河,就要考虑如何使这条河成为旅游的观光带;搞水利工程,就考虑如何把它搞成水利景点。这次南湾改造要一步到位,把过去水利工程改造成水利景点、城市景观。过去我们治理浉河,把浉河治理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在新区建百花园,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景点,276种花,日日有花、月月有花、年年有花,是个大花园。百花园的东西中轴线又是地理分界线,中间的地宫给世人留下许多悬念,地宫里面到底放了什么,百年以后才能打开。地宫的封口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零地标,一切都有旅游的元素。打造一个景点,搞一处建设,就是让它体现出许许多多的旅游元素。同样,在县乡创建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四是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文化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最能留住人。一些景区景点为什么缺乏竞争力,就在于缺少文化这个旅游之魂。信阳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近两年来,我们立足县区实际,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让桂花香醉商城”、“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让华英富庶潢川”等大做文章,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相比,这种融合还不够深、不够精,这方面的潜力还非常巨大。把文化做进全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这个软实力真正形成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信阳搞好“旅游立市”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还是在思考之中,有些是在初步的实施之中,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加快实施。
三、要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
抓好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大项目建设是实施“旅游立市”、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有效抓手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市一批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都具备了大项目的基本条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理念,围绕市里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动项目实施,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为“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近期将重点实施好十大项目:
一是中心城区浉河景观带建设项目。加大浉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开发以浉河为中心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目前,浉河八景已经全部规划出来了,有的已经实施了,通过浉河景观带的打造,八景的建设,包括夜游浉河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使母亲河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二是南湾湖风景区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环南湾湖200多公里设计了30多个世界各地风情小镇,搞休闲旅游、自行车旅游以及自行车比赛,有利于南湾湖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和风采,将使南湾的旅游更加成为全国知名、世界知名的景区,我们要加快这个步伐。要突出“山·水·茶”主题,强力推进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建设,沿南湾湖临水修建环湖自行车赛道,沿线建设异域风情小镇,开发观光和运动等项目,举办国内外重大自行车赛事和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要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南湾湖旅游内涵,提升茶岛等景区品位,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丰富信阳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南湾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鸡公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鸡公山要突出避暑度假主题,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正在争取中国电影家协会建设电影明星会馆项目,并和深圳著名的华侨村和香港新恒基集团联系,已经有了基本的意向。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很快就会掀起鸡公山开发的新一轮高潮,鸡公山重振雄风的日子就会到来,信阳“旅游立市”的项目就会做出龙头。同时,要加快山上别墅修缮、旅游宾馆改造升级及山下风情小镇建设进程,提高接待档次,完善旅游服务项目,把鸡公山打造成中国著名山岳型避暑度假圣地和世界名山。积极推进波尔登森林公园、龙袍山、桃花寨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拉大鸡公山旅游区框架,丰富旅游内涵。
四是新县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新县要紧紧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的定位,把正在开展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放大将军之光,积极实施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园两区”,即红色文化产业园、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豫南民居民俗民歌区。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这是结合实际提出的,围绕这个主题,新县做什么?我认为要把这个规划做好,不仅仅是新县的将军,而且要把古今中外的将军都要请到新县去。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将军名人佚事全部在新县展现出来,作为一个重点园区,就会使新县的文化旅游、文化试验区能够找到更好的抓手,展现出更好的亮彩。
五是商城世界桂花博览园旅游项目。商城要以丰富的桂花资源为依托,建设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世界桂花博览园,集桂花科研教学、科普教育、资源搜集与保护、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重点建设桂花品种培育研发基地、桂花观赏展示园、桂花文化博览馆等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黄柏山──金刚台──汤泉池──观音山的综合开发,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真正“让桂花香醉商城”。商城已经打造了一个桂花博览园,将来的商城有可能就因为这一项,真正名扬世界,独具特色。这个项目做好了,其价值和效益将是无法用数字来形容的。
六是固始根亲文化旅游项目。固始县要充分挖掘根亲文化内涵,认真建好“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园”。借助外力强力推进陈氏将军祠、九华山、妙高寺、安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叫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要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根亲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文化,而要研究中国百家姓乃至世界的根亲文化,让根亲汇集到这里,让谁来了都能找到。
七是平桥震雷山红色迪斯尼旅游项目。这是一个很新的创意。信阳作为一个红色老区,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真正从历史的静态变为现实的动态,真正让人们感受到革命老区的这种特殊文化范围,进而受到革命历史的熏陶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桥要以震雷山为依托,积极策划、实施红色迪斯尼项目,全面展示我国革命历史文化,打造成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又一拳头景区。
八是淮滨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淮滨要以丰富厚重的淮河文化为依托,积极推进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将千里淮河两岸九个地级市著名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用微缩重建或借名另建的手法浓缩在淮河文化博览园,使游人能在一日之内游完淮河、读懂淮河,从而构建以淮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岸经济,打造集商贸、休闲、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淮河文化集中地和淮河文化产业集聚地,提升淮滨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
九是潢川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黄国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时间最长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城墙以及著名的城址还保留得比较好,现在建黄国的根亲文化园,基础已经有了。潢川要以黄国故城遗址为依托,积极实施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努力将黄国故城打造成融祭祀、文化、旅游、考古、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和河南省单一姓氏文化寻根的经典景区。近期要高水平编制黄国文化区总体保护建设方案,加强黄国故城的保护开好利用,抓好黄国故城的有关景点建设。
十是光山智慧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光山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但是司马光谁都清楚,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个故事代表什么?智慧!如果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的典范、智慧的故事,用现代的手段制作成智慧博览园的话,不论是对少年儿童、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山县要以司马光砸缸历史典故为依托,强力推进智慧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集中展览国内外历史名人及经典故事,建成一个对人类智慧成果进行展示、让人学习、促人进步的精品园区。
四、要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立市”是系统工程,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以及资源、环境、文化、人才等方方面面。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必须激活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综合素质,使我市旅游业尽早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为魅力信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完整链条。这几年,我们在“六要素”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食、行和游三要素成效明显,特色餐饮发展迅猛,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精品景区与日俱增。但总体讲,我市旅游六要素发展水平偏低,具有明显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短腿。住的方面,两头比较薄弱,三星级以上酒店少,五星级酒店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质优价廉的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农家宾馆偏少;购的方面,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地方特色商品没有进入旅游购物环节;娱的方面,没有推出有影响的、有信阳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总的看存在着“吃不香、住不好、行不畅、游不欢、购不值、娱不乐”等问题,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充分,链条不配套,导致我市旅游业主要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拉长产业链条,必须围绕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一要推进旅游交通业。做到大交通通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小交通顺畅,达到行游合一,很多路不仅是交通路,同时还应是景观路和文化路。二要提升旅游住宿业。一方面引进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对我市现有星级酒店进行管理和服务升级;一方面引进社会资本新建高档酒店,规划引导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宾馆。这方面我有个初步想法,对新上五星级酒店、新创五A级景区,市财政要重奖,奖励1000万也不为多。三要强化旅游购物业。可以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设立定点旅游产品专卖店,像信阳毛尖、华英食品、羚锐膏药、银杏等都可以放在专卖店里卖,还要多开发旅游适销商品等。比如,信阳毛尖可以开发一些包装美、重量小、价格低的小包装产品,便于游客购买携带。四要做强文化娱乐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产品,策划编排像《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高水平的大型实景演出。
(二)提升旅游人才要素,满足“旅游立市”人才需求。人才是发展之本。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关键在人才。要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立市”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一支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要重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加快培训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重使用,像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样,实行身份不变、待遇不变,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旅游景区、景点挂职锻炼或领办旅游企业。要重引进,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创意等各类人才。要重培养,加强与大专院校旅游院系合作,订单培养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旅游环境要素,营造旅游产业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要营造互惠共赢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又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激励意见》。对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开展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还出台了更加优惠的用地、用电、减免税等政策,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激发各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活力。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品牌。要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旅游立市”战略,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品牌,不断提高信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协调旅游组织要素,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指导。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优先位置,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谋划、安排部署,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年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研究组建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红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市场监管、督促协调等职责。要成立旅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
同志们,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之时,正是我们抢抓机遇发展之机,只要我们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新跨越,谱写魅力信阳建设新篇章!
第四篇: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地委、行署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在我区开发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和省政协主席王巨禄等领导同志在我区视察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总结分析全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的支柱产业,力争早日实现旅游资源集聚区向旅游经济强势区的跨越。
省旅游局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常务副局长刘显富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对我区旅游工作的最大支持;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同志应邀到会为我们介绍了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做法,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深受启发和鼓舞。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省旅游局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会议传经送宝的焦作市旅游局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工作在全区旅游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地委、行署专门召开了全区旅游工作座谈会,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进行了集中分析和研讨,并组织相关人员赴伊春市考察、“取经”,为地委、行署制定我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确保会议效果做了必要的准备。各地一定要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强力推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我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的突出地位
旅游产业开放性强、关联度大,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广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由时尚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行为。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面临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我区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要正确判断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机遇感。当前,世界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07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98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钢铁、汽车产业,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和最有前景的产业。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社会投资、就业和税收的快速增长。从国内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旅游需求进入高增长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了1.09万亿元,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不仅继续保持了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而且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攀升。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结构的新变化、总结旅游高峰形成的新规律、分析旅游休闲方式的新特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顺应潮流,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地推动我区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我区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责任感。我区旅游资源富集,既有雄浑的自然风光、纯净的生态环境,又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特色鲜明,尤其是神州北极、黑龙江源头、北极林海观音等均属国内垄断性旅游资源。中国旅游专家对我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是:神奇天象、本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和高寒冰雪,这是我们做大做强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和自信之源,也是我区旅游业确立主体地位、开拓主体市场、打造主体品牌的优势所在。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品牌形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和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外游客的普遍青睐,成为海内外游客找北、找冷、找奇、找纯、找静、找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热点正在逐渐“向边、向海、向北、向民族地区”转移,人们更加神往天然、纯朴的原生态风光,留恋原始、新奇的异质文化,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休闲和养生的需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三要充分看到旅游业在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紧迫感。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受益面广。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元,相关行业就增收4~5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以新增5个就业机会。从我区六大接续产业发展状况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不仅能给我区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集聚人气、财气和名气,而且对拉动消费、招商引资、结构调整都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今年1~7月,我区旅游业的接待人数达到了39.5万人,旅游收入实现2.53亿元,相当于采伐36万立方米木材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旅游业同海拉尔、伊春等地相比,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接待人数都相差甚远,伊春市2007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2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了300万。面对省内其他地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等政策机遇,借助漠河机场通航的有利契机,把旅游业作为保护资源、增加税收、带动就业、致富百姓的综合产业予以精心培育、强力推进,努力营造“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浓厚氛围,在林区干部群众中形成强烈的全民办旅游意识,推动旅游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四要认真解决当前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使命感。在近两年举办的“四极”旅游发展论坛上,国内资深旅游专家和学者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建设、四流的服务”,是现阶段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全区80多处旅游景点中,只有北极村景区、地区资源馆、映山红滑雪场等相对成型,其余的景点景区均达不到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
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绝大多数景区没有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导游中心等机构,没有配备观光车、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和环保厕所等设施设备,尤其是景区没有旅游客运车队,大型团队无法进入。今年六月份漠河机场通航后,我们不得不抽调一批大巴车辆,来缓解短线交通运力不足问题,但台班费用每天高达3000元,使旅行社和游客无法接受。三是旅游产业链条不畅。“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旅游商品研发滞后,普遍存在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没有形成顺畅的产销体系;文化娱乐产品缺乏,旅游者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缺少大众化、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娱乐节目,致使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低、滞留时间短。四是旅游管理队伍弱小。目前,地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只有35人,其中地区旅游局在册职工仅有10人,专业对口、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仅有1人,星级宾馆、家庭宾馆、旅行社等相关服务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高技能的旅游专门人才奇缺。上述问题集中表明,我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要看到差距、正视困难,又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牢牢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开创我区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抓住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举全区之力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名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兼顾,硬件打造与内涵挖掘相协调,优化环境与宣传造势相促进,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体形象,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着力“培育一个龙头品牌、创建两个旅游强县(区)、打造三条绿色景观长廊、构建四大旅游功能区、开发五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到2010年,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使大兴安岭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为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突出旅游核心理念,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我们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邀请有关专家做过一些规划,但随着旅游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的旅游规划已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与本地实际联系不紧、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特别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执行力不强,还没有真正发挥规划的应有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完善规划作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自然、原始的旅游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梯次开发、循序渐进”的原则,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地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一要突出规划的特色性。要对全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特色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普查,详细掌握各类旅游优势资源的底数和分布,并对开发潜力和价值做出评估,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要聘请知名专家重新修编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尽快建设以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县区旅游规划为基础,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为重点的发展规划框架,切实形成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地、县、重点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四级旅游发展规划。二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全区旅游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与我区毗邻的呼伦贝尔、黑河、齐齐哈尔等周边地市的旅游发展相呼应,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也要与邻近的县区旅游发展相协调。要保持规划的严谨性,旅游业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要与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化、环境保护、宗教活动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和配套。要坚持“大旅游”的理念,体现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要有全国、甚至世界的眼光,打造亮点,突出个性,既要坚持近、中、长期相互兼顾,又要做到高、中、低档结构合理,把旺季做火,把淡季做热,使四季旅游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三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建立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审批机制,新上旅游项目必须经地区旅游部门批准,确保每个旅游项目都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规划一旦形成,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遵守,坚决避免因人为因素致使规划执行走样。
(二)重点打造精品景区,确保建设的高品位。从整体上看,我区的旅游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景点景区建设层次较低,景点间距大,景区点位少,一体性、互应性不强,还没有形成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游客消费习惯的旅游精品线路。为此,在下步的景点景区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打造精品、深度开发,尽快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的发展优势。一要突出打造北极村景区。要抓住北极村被确立为全省重点景区的机遇,站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建设北极村,突出北极村的原生态特色和“北”字品牌,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北极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景区。要重点加大对北极村建设的投入,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在确保重点景区建设资金需要的同时,加快推进旅游别墅区、金马会馆、北方民族风情园建设,支持引导家庭宾馆、乡村饭店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标准档次。要大力发展高端旅游,通过商务、会展、论坛等载体,把眼光瞄准在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高层群体上,从而拉动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二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要突出景点景区的文化内涵,从规划设计到建筑风格样式都要渗透文化元素,使之保持永恒的魅力和鲜活的灵魂。要实现景点景区建设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鲜卑文化、淘金文化、鄂族文化、知青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景点景区巧妙融合,增强其的知识性、趣味性,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从而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品位。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景区建设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通过对采金、知青等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度开发具有建设影视城潜力的景点景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力。三要保持景点自然风貌。要尽可能的减少景点景区规划建设上的人工雕琢成份,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持大兴安岭风光的自然本色,力求古朴凝重、原汁原味。要开发生态建筑,充分体现生态主题,在建筑结构上采取“外土内洋”的方式,提倡既回归自然,又富于现代气息,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完美融合。要建立景点景区建设项目预审制度,今后凡在重点景区新建的房舍必须经过建设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私接滥建、先建后批行为的发生,对已经建成的违规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以从整体上保证景点景区风格的协调一致。四要形成系列特色品牌。要在整体形象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森林、冰雪、湿地等多方面的垄断性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要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精力打造“滑雪冬泳、避暑养生、狩猎漂流”等系列品牌,重点推出找北朝圣寻源游、激情冰雪体验游、森林避暑度假游、神奇湿地观光游、鄂族民俗风情游等5条精品旅游路线。要从总体上提高大兴安岭景点景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真正使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火爆局面。
(三)完善配套基础建设,确保服务的高标准。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政策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使旅游配套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目前看,与大发展、快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交通条件不够便捷、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协调,尤其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和文化娱乐活动匮乏,致使旅游综合性消费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旅游配套基础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建立起交通便捷、设施完善、服务至上的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消费能力。一要不断改善交通条件。要完善空中旅游交通网络,争取增开到上海、郑州、深圳、呼伦贝尔等重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在旅游旺季增加临时航班,尽快启动加格达奇防火机场扩建成民用机场项目。要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积极做好与哈尔滨铁路局的沟通与协商,在旅游旺季适时增开旅游专列。要加强对外公路网络建设,以通省公路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通与齐齐哈尔、黑河、呼伦贝尔等周边地市的交通通道。要加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优先建设主干线与景点景区间的道路,重点推进漠河至北极村高等级公路建设,积极抓好加漠公路改造升级和呼中至阿木尔公路建设,加快翠峰至古里、壮志至南瓮河湿地等6条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并尽早开工建设。二要推进旅游城镇建设。要在重点城镇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不断完善城镇旅游整体功能,进一步打造亮点,增加看点,形成热点,切实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要积极开展生态城镇、园林城镇、森林城镇、卫生城镇建设,重点推动漠河县和加格达奇区优秀旅游强县(区)创建工作。要集中抓好旅游功能区建设,以优势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以漠河为中心的北部旅游功能区,以加格达奇为中心的南部旅游功能区,以呼中、新林为中心的西部旅游功能区,以塔河、呼玛为中心的中东部旅游功能区,集中建设一批3A级以上的精品旅游景区。要以城镇和景区建设为支撑点,突出抓好千里绿色景观长廊建设,把以“加格达奇—北极村”为主轴、以“塔河—呼玛—加格达奇”和“新林—呼中—阿木尔”为两翼的景观通道建设好,实施全线绿化、美化,形成景点相对集中的休闲景观带。三要切实完善配套设施。要加快建设与旅游景点景区配套的道路、旅游景区指示牌、停车场、给排水、环卫、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在主要公路沿线和各景点景区建设一批美观实用的旅游公厕。加强宾馆饭店建设,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不同档次的旅游星级宾馆,鼓励在旅游城镇、旅游区周边发展符合规划的特色居民客栈,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要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全区旅游信息数据库,方便游客自由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要加快建设城镇和景点景区的导向系统,全面升级主要旅游区(点)、道路、城区等处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四要逐步延长产业链条。要突出抓好旅游商品的研发,本着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研制一批木制玩具、桦树皮工艺品、绿色食品、黄金饰品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商品,在重点旅游县区开设旅游商品一条街。要弘扬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饮食文化,强化饮食的营养、保健功能,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重点旅游县区要规划建设餐饮一条街,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餐饮的需求。要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深入创作一批能够反映我区特色文化的歌曲、影视作品等,组织鄂伦春民族风情或女子管乐队等特色节目演出,鼓励发展高档次的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切实解决旅游收入单一靠门票的消费格局,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旅游投入的多元化。几年来,我区在公路、机场、城镇、重点景点景区建设等方面都注入了大量资金,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旅游投入不足、投入主体较为单
一、市场化运作还不成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明年起,地委、行署决定每年至少安排16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规划编制、招商引资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各县区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克服“等、靠、要”思想,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要积极做好向上资金争取。要借助北极村景区建设已被省政府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有利契机,发改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旅游项目的申报立项,加强与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积极争取更多的旅游专项资金。要加强与省开行和本地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凡经银行评估认可,旅游项目的特许权、营运权、收费权均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地县两级在安排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时,要优先向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倾斜,营林、资源、防火、水力、环保、文化、国土等部门要把向上资金争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景点开发。三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要进一步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充实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重点策划一批优势旅游项目,积极引进区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兴办旅游企业。要制定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特许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坚持内资、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重的方针,鼓励和引导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餐饮、宾馆、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设施,以达到全社会办旅游的目的。
(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实现旅游品牌的国际化。几年来,我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形象宣传已经登陆中央和省的强势媒体,旅游品牌得到了初步培育,但总体上看,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形象主题不够鲜明、品牌不响,旅游形象宣传与客源市场开拓脱节,还没有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造势力度,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宣传促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集中叫响“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旅游品牌,在区内外营造强大的旅游宣传氛围。一要积极扩展宣传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全区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将旅游宣传与全区对外交往、重大外宣、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要加大在中央、省等强势媒体的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其他主要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哈洽会、沪浙知青联谊会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地域品牌宣传,突出大兴安岭整体形象。区内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要在黄金时段、主要版面设置专题、专版集中宣传旅游产业,在宾馆、车站、机场等游客集中的场所,免费赠阅旅游宣传资料,及时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信息服务,特别是要在公路进出口、车站、宾馆等场所设置大兴安岭旅游公益广告,注明重要旅游景区的方位和距离,做好面向公众的旅游宣传。二要不断创新促销方式。要高质量、高水平开展节庆赛事促销活动,组织和办好中国漠河国际冰雪汽车越野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漠河森林拉力赛、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大兴安岭开滑式、加格达奇国际冬泳邀请赛和中国“四极”旅游发展论坛,积极创办国际生态发展论坛、申办黑龙江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赛事旅游品牌。要主动邀请国内外旅行商、新闻记者和艺术家等到大兴安岭进行实地采风,精心设计、编印高质量的光碟和图文宣传品,制作展示大兴安岭旅游形象的MTV,包装、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优秀节目。三要大力开拓客源市场。要按照“巩固东三省、主攻京津塘、开拓长三角、培育珠三角”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方略,以新闻发布会、旅游产品说明会和旅游大篷车的方式进行巡回宣传推介,通过发放《大兴安岭旅游风光画册》、播放《旅游风光片》、组织鄂伦春风情表演等形式,巩固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要认真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销会,注重加强与三亚、焦作、呼伦贝尔、齐齐哈尔、黑河等城市的旅游合作,积极面向韩、日、欧美和港澳台地区,全方位拓宽客源地市场。要组织邀请重点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和主流媒体来我区考察采访,加强与国内有实力旅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客源地市场开拓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
(六)加快旅游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实现旅游人才的专业化。几年来,我们加大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但目前旅游人才素质不高、导游员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旅游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的紧迫感,创新旅游人才工作机制,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人才队伍,走人才兴旅之路。一要突出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发挥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注重旅游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尤其是要加快导游员的培养步伐,切实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要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重点引进、高薪聘用我区急需的懂规划、善管理、会营销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要完善留住旅游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重点解决好专业人员、导游员流失严重的问题。二要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大财团、旅游上市公司来我区创办旅游企业,尤其是漠河、加区等重点旅游县区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宾馆、饭店和旅游社等旅游企业。要积极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在税费减免、土地使用、林地占用等方面,在不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旅游企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投资主体向旅游产业方向转移。三要切实强化旅游行业协会建设。要尽快组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协会和旅行社、星级饭店等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经营公约,完善行业自律制度,代表和维护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真正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积极探索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和复查、旅游景点景区等级评定、旅行社年检、导游等级评定初审权授予旅游行业协会。各级旅游协会要以“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为宗旨,逐步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切实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坚持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正确处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又有建设与管理的权衡,既有与其他产业的外部联系,也有自身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来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我区拥有全国少有的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是我区生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可以说,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多年来,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打的就是生态牌,如果这片生态破坏了,我们不仅会失去生存之基、立区之本,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失去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林地和植被的破坏,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旅游区的开发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生活消费品,让游客“进去,只留下脚印;出来,只带走相片”。
二是要处理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互利共赢是基础。在六大产业中,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和我省生态经济功能区的今天,生态旅游的优势地位将会进一步突显。生态旅游业作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不仅对林产工业、绿色食品、兴安北药等产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也将极大地促进全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平台作用,继续做大“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这篇文章,通过在旅游旺季举办经贸洽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为各产业的发展创造商机,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和销售渠道。
三是要处理好基础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是关键。实践证明,再好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优质的管理服务,必定会大刹风景;再好的管理服务,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建设,也必定会大打折扣。基础建设与管理服务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区旅游产业基础建设还相对滞后的今天,要更加注重管理与服务,力争以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弥补基础建设的相对不足。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的依法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景点景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景点景区的日常管理,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在游览、食宿、医疗、信息等方面,为游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树立起兴安人乐观、文明、包容的新形象,让游客一进入大兴安岭就被一种生态、绿色的自然环境和友善、热情的人文关怀所感染。
四是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建设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兼顾是根本。生态旅游业作为我区长期培育的朝阳产业,在产业摆布上不可能一应俱全、遍地开花,也有一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问题。今后大兴安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要牢固树立起大旅游的理念,把大兴安岭作为一个大森林公园来经营,既要突出北极村景区这一重点,也要兼顾其他县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共同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集中财力上大项目,抓优势骨干项目,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力争建设一个景点就是一个亮点,打造一条路线就是一条热线,促进全区旅游业发展整体上档次、上水平。
此外,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县区要成立独立的旅游管理部门,不断强化地、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旅游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意见》确立的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各地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逐级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大对各职能部门的督办检查力度,确保全区旅游发展总体目标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不断强化全区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共谋发展,着力营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这次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区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各地、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为实现我区旅游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市委书记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努力开创江津“旅游兴市”的步伐
同志们:在我市刚结束的两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继续实施“一路三化”发展战略,把打造“两地一中心”作为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勾画出江津旅游未来发展蓝图。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江津旅游高度重视,提出了把江津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可以说,江津旅游的春天悄然
来临。旅游资源是我市的一个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江津旅游产业,也是状大发展江津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提高江津旅游业在江津经济中的比重,旅游业必须实现适度超前发展。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就是要进一步确立旅游产业定位和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在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旅游兴市”进程,大力推动全市旅游业与时俱进,再上新台阶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相信,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对我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江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津旅游事业的重庆市旅游局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旅游兴市”战略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旅游兴市”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江津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的旅游景区数量、面积、品味都位居重庆区市县前列,发展旅游大有可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报告总结旅游业不断发展状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有了长足发展。年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由年前的几万人次、几百万元增长为现在的每年近百万人次、上亿元收入。全市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日接待能力达人的接待规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明显改观、旅游产品强势推进、旅游环境日新月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对外开放形象日渐提高。一座崭新的山川毓秀、欣欣向荣的旅游城市正在巴渝大地崛起。但是,与国内其它发达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发展势头缓慢,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带动性不明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率也不大(仅占),资源优势没有真正形成旅游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有鉴于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用三年时间,达到武隆、万盛、南川发展模式;用五年时间,在跨区域联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渝川黔金三角”旅游中心;用十年时间,达到峨眉山、张家界、黄山发展模式,继而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
面对这催人奋进的形势和机遇,我相信不光是旅游业,每个江津人都会感到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会在这个旅游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舍我其谁,主动出击,轰轰烈烈干一番丰功伟业。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实现江津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抓好旅游这个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的支柱产业。一届不行下届接着干,拿出“愚公移山”精神,直到把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旅游产品打造成国际一流精品、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这一点希望引起同志们的共识。希望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旅游兴市”为已任,真正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机遇,倍加努力工作,举全市之力加快“旅游兴市”发展进程。
二、居安思危,不进则退,扫清“旅游兴市”进程中的一切障碍
总体上看,目前江津旅游业基本步入正轨,但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旅游市场秩序没有得到充分治理,旅游资源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江津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些存在的实质问题,居安思危,而且要尽快从这些问题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⒈对旅游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引起各镇(街)、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现实观念中,存在几个带有普遍性的模糊认识。
一是旅游在所占比重小,不值得大搞。目前我市旅游经济在中比重小,正是我们长期对旅游业不够重视的结果。我们应看到,旅游是名片经济、环境经济、多元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我市每年要接待多万游客,这多万游客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逼我们的各个环节要跟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拉动作用,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其自身效益。
二是旅游业规模小、效益差。旅游业包括大旅游概念下的旅游企业涵盖面极其广阔。从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来说,利润在—之间的大有人在。个体虽小,但遍地开花就不得了,这也就是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效益基础。
三是旅游不外乎就是游山玩水,没有工业、农业等产业那样具体、实在。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无污染、见效快、效益长久的朝阳产业。投资旅游业与投资工业、农业相比,其收益是工业、农业收益的几十倍,而且旅游业发展
时间越长,其旅游价值越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供机会,而且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吸纳个劳动力,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提供个就业岗位。我市边远山区和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缓慢,收益不大,但生态资源保护较好,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四面山林海等几个村弃
农从旅,收入翻了数十番,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各镇(街)特别是有旅游资源的镇街党委政府要将发展旅游业融入到中心工作中去,让旅游业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就业、再就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⒉旅游资源在管理上不统一,旅游产品的归属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整合力不强,效益不佳。
我市旅游景点分别归属于旅游、宣传、文化、林业及当地政府,存在管理上条块分割的“诸候”模式,旅游开发项目未纳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也不利于江津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强大。致使有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含文物景点)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仅停留在传统的保护上,没有很好地将其开发为旅游产品产生出经济价值。如石门大佛、清源宫等,靠烧香拜佛微薄的收入与有限的资金投入和自身极高的文物价值俨然不成比例。怎样将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出最佳效能?怎样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开发与管理并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⒊各镇(街)、部门领导旅游经济观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
江津是一个农业大市,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有一部分群众未脱贫致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全市社会局势稳定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江津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切实符合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精神。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产业,是我市唯一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兴盛,不仅能直接带动交通、商贸、餐饮、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符合我市向重庆市级大城市目标过渡的要求。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包括各行各业必须认识到的。如何看待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促进就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把“四面山打造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和“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不是凭一时热情,而是重庆、江津两级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全市经济而提出的。因此,希望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⒋对旅游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活,市场宣传促销经费不足。
我市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仅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旅游投资气候未形成,仅靠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政府有限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还基本处于襁褓之中。一些极具开发价值和亟待包装上市的优质旅游产品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作为重庆市旅游资源最富庶、且有众多叫得响、有独特优势的报告总结旅游品牌的县市,宣传促销经费年以前为零,年至××年也仅仅万元,还不够一些市县(景点)一次的促销费用。怎能有效地组织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推介、宣传促销活动?我市的旅游市场又怎能培育壮大?
去年底,我市又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圆洞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加上原有的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景区聂荣致元帅陈列馆两个国家级品牌,一批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创国内之最的长联、短联、奇联、大佛、石刻等人文资源,说明我市的旅游名品多且品位高。这些旅游名品要在国内乃至国外叫响,政府对旅游市场培育的力度尤为重要。因此,市委、市政府已将每年的宣传促销经费由万元增加到万元,从××年起每年不低于的幅度增加。
⒌旅游接待单位,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我市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与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是不相称的。在接待设施方面,现全市有档次的宾馆只有一家三星级、三家二星级,总接待能力还不到人。而且宾馆设施老化、硬件设备陈旧却没有足够资金使其上档升级。其它宾旅馆境况更差。在基础设施方面,近几年经过不懈努力,虽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有了一定改观,但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四面山开发近年,还是这么几个旅游产品,景区公路也仅改造硬化了不到公里。其它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基本处于初始阶段。进入性差,接待条件有限,已成为制约“旅游兴市”健康发展进程的主要屏障。因此,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本着互惠互利、你投资发财,我循序发展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引有实力、财力的大企业加盟,全面改善旅游景区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状况。
三、励精图治,乘势而进,推动我市旅游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我市旅游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势头强劲的发展时期。全市上下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路和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展。
(一)围绕“旅游兴市”目标,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场向旅游产业大市的跨越。
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建成一批旅游产业要素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产品基地,争创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全国一流的名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路,组建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旅游集团,确保从今年起至年,旅游业总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把江津建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二)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在我市旅游业的创业发展阶段,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模式为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形势下,我市旅游业要从数量型、外延型向质量型、内涵型转变,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
(三)制定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确保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在“旅游兴市”战略化进程中,必须做到规划先行。要按照创建国内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总规和详规,要在已制定的《江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四面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新加坡刘太格先生规划专家提出的概念性规划意见,进一步充实、完善资源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植被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规划、防火规划等专项规划,使两个《总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使江津旅游业步入科学化、产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招商,鼓励社会力量大办旅游
我市产业政策要向旅游业全面倾斜,从土地、税务、工商、资源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的优惠。政府要建立旅游贷款贴息基金;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外经委要把旅游招商作为全市招商的重点推出;工商部门要对旅游企业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凡新办的旅游企业,在服从全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只需在旅游部门登记即可开业;税务部门对新办的旅游企业实行第一年税费全免,第二年相关税费减半,第三年起把应征税金的返还旅游企业的特殊政策支持。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
要坚持有偿利用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最佳效能。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和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同时,对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尽可能地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市场为商机、以资本为纽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六)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帅乡文化特色,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江津是文化之乡,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要抓住特色,挖掘先巴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古镇文化、联圣文化、食品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帅乡文化主题形象,树立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共识。在专家指导、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把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四大古镇、长联、天字楹联、朝源观、灰千岩、清源宫、石门大佛等打造成蜚声中外的旅游文化精品。
(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提高旅游知名度
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多个国家、省市级旅游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不能忽略对江津旅游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和宣传推介。好景还得勤吆喝。我市旅游产品要得到国内乃至国外游客知晓,占领国内旅游市场,就迫使要求我们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来打开江津的旅游市场。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要通过网络、媒体、影像等载体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宣传促销互动形式以及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江津、走进江津。同时,要建立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促销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旅游行业宣传与其它部门宣传相结合,面向旅游者直接宣传与面向旅游商招徕营销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促销体系,全力塑造江津旅游整体形象。
(八)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运行机制
市旅委会每年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开发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督促各成员单位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市旅游协会要在市旅游局的领导下,对旅游宾旅馆、餐饮、娱乐、商贸以及旅游经营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市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各景区(点)应配备专业或兼职的讲解员,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市旅游执法大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依法治旅,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旅游兴市”已成为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市“两代会”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探索新的举措,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励精图治、乘势而进,为把江津建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