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5篇)

时间:2019-05-15 05: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总结我省旅游“二次创业”暨“十一五”以来的工作,谋划“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创新思路举措,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对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一直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支持,邵琪伟局长在百忙之中又莅临大会指导,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国家旅游局和邵局长表示衷心感谢!刚才,邵局长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并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把讲话精神作为我省旅游业“十一五” 总结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要指导意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多年来,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探索和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子。2005年,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旅游“二次创业”的决策部署,连续五年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按照“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要求,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坚持实施旅游大项 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在规范景区管理、市场开拓、依法治旅、诚信旅游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积累了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丰富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和西部首位。“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25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5.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079亿元;旅游总收入达34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07%。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渠道,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抓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就业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云南实际。对云南来说,抓旅游产业就是抓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是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抓城乡统筹发展和民生改善,就是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们要倍加珍惜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决不能动摇,力度决不能减弱,支持决不能减少。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上,我们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省情实际,坚持走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引导、推动和影响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支撑作用。旅游业已经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之所以把旅游业作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是因为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具备了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一是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效应,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相关产业以及鲜花、茶叶、咖啡等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带动的产业有100多个。2009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增加值380亿元,旅游业拉动全社会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旅游消费对餐饮、交通、娱乐、旅游购物的拉动分别为131亿元、193亿元、28亿元和66亿元,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特别明显。二是旅游业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日益显现。旅游是典型的“低碳”经济,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替代了一大批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对推进生态云南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09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1%,有力带动了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三是旅游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较大,是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省有72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带动350多万人参与旅游服务,不少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靠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具有良好基础。一是中央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包括云南在内的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央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力度将会更大,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中央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使云南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为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中央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我省旅游业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云南旅游业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五是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我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改革稳步推进、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设施设备逐步改善,大配套、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旅游业认识不断提高、观念不断转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合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全社会发展旅游业的意识显著增强。这些优势,为云南发展现代旅游业,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抓住机遇,认真谋划,强力推进,更加注重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更加注重旅游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更加注重旅游与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不断提高全省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千方百计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推进器和先导产业的作用,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云南旅游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努力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发展新格局,把云南的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努力,到2015年,全面完成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力争主 要旅游经济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旅游目的地、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旅游集散地和重要通道以及沿边开放开发和旅游综合改革的先行试验区。到2020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以上,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坚持用现代旅游的理念来谋划和推动。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旅游,即一般化的、以单一形态出现的景观旅游,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游客迫切需要的是集娱乐性、体验性、享受性等为一体的多重满足。相对于传统旅游业而言,现代旅游是以旅游景点独特化、文化多元化、设施便利化、消费低碳化、管理国际化、服务人性化为基础的,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国际性旅游形态,其国际背景是科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国内基础是经济现代化、社会城市化、服务体验化和休闲大众化。现代旅游业是对传统旅游业的继承、创新和提升,顺应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注重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具有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独特、信息咨询便捷、管理服务优质、国际化程度高、社会文化祥和等鲜明特征。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旅游景观具有多样性、不可替代性 和原始神秘性,是亚洲乃至世界最适宜全天候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具有开拓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体育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等高中端旅游消费产品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是我省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由之路。

第二,坚持夯实基础,为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坚强保障。发展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产业配套支撑体系作保障。一是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旅游业,首先要解决交通便捷问题。要着力改善和全面提升旅游通达条件,加强航空、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陆空衔接、安全舒适、互为补充、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不断改善云南连接内地和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通达条件,特别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需要来开展。二是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是现代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娱乐、购物、接待等旅游重要环节的配套设施建设。把优质服务作为发展现代旅游业的生命线,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服务层次,让游客享受高效、便利、舒适的服务,实现由一般服务向精细服务转变。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应急处臵能力。三是加快 旅游信息化建设。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5年电子商务将分享全球旅游交易25%的份额。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构建旅游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做到旅游信息一览无遗、旅游交易一键敲定,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四是要加强旅游市场建设。依法抓好市场管理,加强旅游行业法规体系建设,强化旅游执法人员培训,坚决打击恶性竞争、购物欺诈等违法违规活动;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旅游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只要有旅客投诉,就要严肃查处,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树立云南旅游的良好形象。五是加大科教兴旅力度。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要加强旅游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在职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业就业门槛,坚持持证上岗,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奠定基础。积极吸引国内外旅游人才,加快培养中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员,使旅游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满足云南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需要。建立旅游业研发体系,强化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第三,坚持开拓创新,为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产业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旅游业发展,一定要有大气魄、大手笔,没有大项目、大品牌,就难以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低端建设向高端建设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把 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做响。一是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按照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区域布局,尽可能集中连片开发,努力把重点旅游区打造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互补、互赢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二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以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为主攻方向,推动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向优势景区、优势地区集中,推动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品牌旅游区,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加快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鼓励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向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增强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三是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融合。文化是旅游之魂。要依托我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作一批体现当地旅游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名歌,编排一批满足不同层次游客品味的节目,创作一批有利于提升知名度、底蕴深厚的电视剧或电影。同时要处理好世界优秀文化和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谱写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新篇章。四是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巩固发展传统大众旅游产品的同时,重点开拓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商务会展、生态旅游、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野外拓展训练、户外露营等新型业态,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大型主题公园,努力形成多 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利的地方,要高位推动、高起点谋划、高层次开发、高质量服务,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五是加大客源市场开拓力度。要强化云南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推出“休闲度假云南”、“健康旅游云南”、“宜居云南”、“文化云南”、“生态云南”等更多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品牌产品,增强云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云南,云南有丰富的旅游产品,大量吸引不同需求层次特别是高端游客。

第四,坚持转变方式,为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开辟广阔空间。旅游业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充分利用旅游业综合性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特点,推动旅游业与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与工业、农业、体育、文化等行业有机结合,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旅游装备业,积极开发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增强旅游业的辐射能力和发展后劲。二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科学开发促进资源保护,以资源合理利用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固有特性,科学建立节能降耗标准,大力支持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技术,积极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创建绿色旅游环保企业,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合理确定 景区游客容量,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旅游开发对生态建设的促进作用,努力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三是促进旅游业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我们发展任何一个产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富民强省。发展旅游业也一样,不能就旅游发展旅游,必须带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要坚持以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为出发点,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人口和城镇下岗职工为重点,利用现代旅游业替代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和面源污染较重的传统农业项目,培育一批相互配套和互为补充的特色服务产业,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在旅游重点项目、配套生产服务基地建设和经营中,要尽最大可能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实现旅游项目开发与群众增收致富互利共赢。

第五,坚持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省旅游业的迅速崛起。深化旅游行业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是提升我省旅游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发展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通过抓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着力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产品转型升级、投融资改革、新业态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行业自律、依法管理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顺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一体 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坚决打破部门、条块和区划分割,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逐步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三是健全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理顺政府、旅游中介和企业的关系,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和自律,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四是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臵作用,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大力鼓励民资、外资投资旅游业,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转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各类金融机构要开发和推广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增加对旅游项目建设的贷款规模,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全省旅游业加快发展。五是加大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重点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地区、云南与老泰越等国的旅游合作,打造云南面向中南半岛和连接南亚的跨国跨境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区域旅游圈,促进云南国内旅游、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发展。加强国内和省内旅游合作,推出一批跨地区、跨省区的旅游产品,促进区域内旅游大合作、大发展。要把自我开发和引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省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使云南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效益得到更好 发挥。

三、加强组织领导,为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坚强保证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旅游业涉及行业多、范围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现代旅游业摆上优先位臵,像抓工业那样抓旅游业,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来谋划、来安排,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件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坚持定期议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督办问责。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工作协作和配合,形成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认真开展工作指导,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今后继续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每次都举办一个旅游发展成果展览,各州市都要把各自每年抓得好的有亮点的项目展现出来,由大家来评定,谁发展的最好,省里就支持谁。

二是强化规划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要多留赞叹、少留遗憾、不留包袱,就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要把旅游基础设施 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要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规划纲要》基础上,着眼科学发展,体现现代旅游业特征,进一步细化和编制好全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其他规划的衔接,重点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统筹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臵,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还要编制好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产品等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全省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及产业建设科学发展。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跑马圈地”、占而不开的情况出现。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现代旅游业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支持。要结合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国务院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研究出台我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具体贯彻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国家旅游局与我省省局合作和《规划纲要》政策的落实,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省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逐年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困难较多地区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改、财政、建设、交通等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的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涉旅项目予以一定的支持。在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按照我省与国土资源部签 订的合作协议,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给予倾斜,优先落实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在这里,我还要强调,这几年我们出台的旅游产业政策,深受大家的欢迎,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一些地方对这些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了解政策、研究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并紧密结合实际,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同时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健全完善我们的政策,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营造宽松开放的投资环境,对符合条件的旅游开发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简化程序,积极支持;对旅游企业行政性收费抓紧清理,按政策规定减免旅游有关费用,降低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严打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云南旅游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进一步提高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 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白恩培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立足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 为建设富裕文明 开放和谐云南而奋斗

——白恩培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的重要讲话,总结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新一届省委和省纪委,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进一步鼓舞斗志、凝聚力量,进一步挖掘潜能、发挥优势,进一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把云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七届委员会做工作报告。

1、团结奋进、迎难而上,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胜利完成了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省委正确应对经济增速走入低谷的严峻考验,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这个最大的政治任务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克服煤电油运紧张等不利因素,战胜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成功地迈出了经济增幅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势头。今年与2001年相比,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2138亿元,增加到3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人均增加5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加到8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4%。“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基础明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总产值从704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以上。粮食连年稳定增产,产量达到1540万吨。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和主要产品产量均翻了一番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资源整合、行业整合成效显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崛起,昆钢、云铜、云天化、云冶的年销售收入相继突破百亿元,加上云南电网、红塔集团、红云集团、红河卷烟总厂,全省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工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0%提高到67%。支柱产业群体的培育成效显著,烟草产业再创辉煌,两烟税利从328亿元增加到500亿元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矿产业增加值翻了两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4%。生物产业快速发展,鲜切花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力装机容量是2001年装机总规模的2.2倍,5年新增发电装机1040万千瓦。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总收入接近480亿元,翻了近一番。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正成为新的重要产业。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34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以上,建设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环保等工程。建成大中型水库25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出境出省通道逐步完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00公里,高等级公路超过50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27公里,航空网络进一步扩大,民航机场将达到12个。现代新昆明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展顺利,城镇化率提高6.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兴边富民工程顺利实施。银行、保险、证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加强,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省委高度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集中有限的财力办大事,下决心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5年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98元增加到1020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34元增加到2200元,年均增长7.5%。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稳步增长,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0万人。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以及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等标准,符合低保条件的75万城镇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大,以工代赈、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劳务输出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300万,40万特困农户告别茅草房、杈杈房,有效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实施“民心工程”,解决了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沼气池100万口,重点扶持2000个特困村,建设了1500个温饱村和安居村。重视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连续两年建设了20多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扎实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工作,认真解决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企业改制重组等工作中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全面开展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衣食住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重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加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扶持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宗教、对台、侨务以及工青妇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守法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政务、厂务、村务公开等制度继续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建立完善了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平安和谐云南建设。制定实施《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密切了农村干群关系。双拥共建成效显著,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了新的加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动员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力度,外宣工作有特色、有影响,树立了云南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学艺术全面繁荣,涌现出一批获得全国性大奖的精品力作,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重视理论人才培养,加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攻坚工程成效明显,初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今年有600万学生免交学杂费,260万贫困学生享受全套免费教科书,120万贫困学生得到生活补助,按期实现了“普九”和“扫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瓶颈初步缓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食品药品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新建改造700多所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国首创并推广实行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1.5‰降至8‰以下。群众性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残疾人体育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改革开放实现整体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除农业税,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共计87亿元,农民人均累计减负250元。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始启动。三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精简行政审批,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以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为主的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了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医疗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展开。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土地、矿产资源整顿成效明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扩大开放,外向型经济有新发展。5年中,全省进出口总额从不足20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与南亚国家的合作逐步拓展。全面加强西南六省区市、滇沪、滇浙和省院省校合作,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党的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省委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宣传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积累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经验。在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讲团结、干实事、谋发展思想教育活动,各级党委班子的整体素质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探索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在扩大民主、科学考核、干部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新进展。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在省直部门工作的厅级干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振兴等重点工程取得成效,人才队伍总量增加,整体素质有了新提高。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省委常委会严格履行六项廉政承诺,全省认真实施公务员八条禁令,巡视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各位代表!过去的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5年,是全省上下团结干事谋发展、战胜各种困难阔步前进的5年,是我省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5年。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提前一年实现,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充满生机活力的云岭大地,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5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云南的各项工作,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是云南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定加快发展的决心不动摇。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符合云南特点的发展路子。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发展思路,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力。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智慧源于实践,力量来自人民。只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就能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云南今天的大好局面。只有大胆开拓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发展动力;只有充分发挥沿边区位优势,提高全方位开放水平,才能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五是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发展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民族团结,事关云南大局。只有切实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能营造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六是必须毫不放松地抓好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把心思凝聚到谋发展上,把本事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才能开创团结干事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总起来说,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云南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各族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共识,也是全省开拓创新、不断前进的宝贵财富。

过去5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驻滇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向所有为云南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南建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2、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向着富民强省的目标奋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重要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又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云南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放眼全国、审视云南,我们既具备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一系列必须正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经济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较弱,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紧迫。二是统筹兼顾的力度逐步增强,但协调发展的机制依然较弱,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三是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势头明显增强,但保持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后劲依然较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劳动者素质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重道远。四是改革开放的力度明显增强,但发展活力依然较弱,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区位优势还未充分发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难题仍然不少。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明显增强,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依然较弱,一些地方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六是和谐社会建设工作逐步加强,但社会管理的一些环节依然薄弱,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现,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较为艰巨。总体上看,云南目前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省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全省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历史重任。

今后5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握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机遇,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两大关键,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大动力,突破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两大制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两大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

——建设富裕云南,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全面繁荣,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基本消除贫困,各族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

——建设文明云南,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繁荣发展,社会明礼诚信,城乡文明进步。

——建设开放云南,就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不断拓展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成为西部最具发展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省份之一。

——建设和谐云南,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利益协调,促进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就业更加充分,社会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民族团结和睦,边境安宁稳定,山川更加秀美,人民安居乐业。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既是长远的奋斗目标,又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今后5年,我们要继续实施科教兴滇、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全方位开放和工业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化率提高到3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现在,我们再次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坐失一次良机,就会耽误几年的发展,甚至延误全省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又快又好发展这个大局。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都可以放手试、大胆闯。我们必须坚决摒弃一切因循守旧、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转变一切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革除一切羁绊手脚、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凝聚全省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往无前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3、挖掘潜能、发挥优势,推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要立足于云南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的实际,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挥优势和挖掘潜能,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3.1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为出发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历来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希望潜力也在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各地实际出发,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基本保障体系,抓好队伍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加快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基本农田尤其是高稳产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广泛推广适用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部分要落实到位。牢牢把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千方百计为农民开辟增收渠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支持发展地方名特优新产品加工业,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以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重点,分类指导,打好扶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发展,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乡风文明工程,广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积极推进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土地征收征用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农村各项改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机制和办法,通过建立新的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教育培训,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促进管理民主。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积极主动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3.2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化是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云南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重点产业培育、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继续推进行业、资源整合,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30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形成集约化、集群式发展格局。坚持扶优扶强,建设40个工业强县。立足我省的优势和基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振兴装备制造业。继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和大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提高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奋斗,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紧紧围绕全省重点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切实搞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研发中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抓好节能降耗。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广泛运用节能降耗新技术,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为重点,推动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初步形成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3.3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全省资源,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鼓励较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支持中等发达地区赶超发展,成为支撑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不断增强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逐步形成符合我省特点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把昆明建设成面向东南亚南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州市府所在地逐步发展为中等城市,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以县城、中心集镇和边境口岸城镇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小城镇建设。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石。要赋予县级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特色经济为依托、城镇化为载体、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围绕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建设一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发达的大县、强县。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3.4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群。继续做大做强烟草产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发展壮大矿产、能源、生物、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快实施大项目,强化产业互动,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促进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抓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加快培育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制造等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优化轻重工业结构,提高非烟工业比重,重视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提升糖、茶、胶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药材、花卉、蚕桑、蔬菜、水果等产业,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实施旅游“二次创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旅游大省到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经济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路子,培育市场主体,壮大文化企业,形成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3.5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基础产业,是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然要求。必须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长,把握好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既要重视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电力、煤炭、矿业、化工、通信等基础产业发展,充分考虑重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加快国际大通道、城镇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动“滇中调水”工程,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发展基础和环境。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

必须发挥消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把增加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健全完善农村商品流通和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增加适销对路商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要在教育培训、休闲旅游、文化娱乐等方面,创新产品、提供服务,积极扩大城镇消费。加大外经贸工作力度,增强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3.6推进全方位开放,努力拓宽发展空间

云南经济要有大发展,必须在开放上有大作为。要自觉把云南的发展放到全国发展大局中定位和谋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大的气魄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以区域合作为基础、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以项目为桥梁,加强与兄弟省区市的合作。积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力争与“长三角”和西南六省区市等地区合作取得更大进展。重视发挥贸促会、商会、侨联、行业协会和各类企业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紧紧抓住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机遇,实现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新突破。按照推进合作、促进繁荣、发展云南、服务全国的思路,加快大通道建设,力争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中参与更广、作用更大、融入更深。坚持互利共赢,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机制,巩固和发展边境贸易,繁荣边疆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推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多元化,进一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向外延伸,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交流,扩大对外交往合作领域。

坚持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专业人才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加快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全面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外资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把云南建成让投资者舒心放心的投资热土。

3.7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机制制约

我省的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以更大的决心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次,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

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以转换机制为核心,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出资人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以更大的气魄,放胆放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积极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特色经济、科技创新和增加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开展财政“省直管县”以及“乡财县管乡用”试点改革,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土地、矿产、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进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加快建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等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3.8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特点和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源和资本。要牢固树立生态立省的意识,从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加快建设生态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积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抓好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治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遏制局部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加强生物种群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立完善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补偿机制,更有效地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强化监督管理,重视对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高度重视水环境污染防治,强化重点江河流域和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污染防治,减少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1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

高度关注民生,为民解忧。继续认真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依法及时稳妥地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革、移民安置、就医就学、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省人民居有其所、病有所医、子女有学上、权益有保障。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努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着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发展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慈善事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4.2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强化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引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队伍建设。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形成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浓厚氛围。认真抓好科普工作。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利用。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广大农村、山区、边境为重点,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网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优势,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促进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安排专项资金,解决6000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的问题,做到村村有卫生室,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完善现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逐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4.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坚持自力更生、政府扶持、发达地区帮助相结合,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按照整村推进方式,强化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独龙族、怒族、德昂族、阿昌族、普米族、基诺族、布朗族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特困人口加快发展。

巩固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促进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推动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做好城市和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正确对待民族差异,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

4.4建设和谐文化,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持之以恒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确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努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促进社会和谐。重视对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管理,做好舆情信息、舆论监督和对外宣传工作,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4.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坚持重大决策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真诚接受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完善厂务、村务等办事公开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认真做好对台工作。

坚持依法治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基层法律人才短缺问题。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宗教有序,促进宗教界和谐稳定,各宗教团体和谐相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和谐相处。

4.6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管理,营造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社会局面。完善社区自我管理与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夯实社会和谐基础。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解决矛盾、维护权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视防范并坚决打击邪教组织和各种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社会安宁和边疆稳定。深入持久地打好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坚持群防群治,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全面开展“无毒社区”、“无毒村寨”等创建活动,深入实施防治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和“一办法六工程”,坚决遏制毒品和艾滋病蔓延的势头。

认真落实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重视边防基础设施和人民防空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帮助驻滇部队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5、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努力把党建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关键在党。我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有战斗力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少数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不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领导科学发展、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强;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时有发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必须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不断解决存在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加快云南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5.1着眼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章、党史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对外交往等现代知识,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好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完善和落实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认真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培训方式,加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的培训力度。从现在起,用5年时间,依托各级党校和各种培训基地,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县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对全省党员干部和在职干部进行轮训。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的建设,以学习促进机关工作效能和干部素质提高。

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把学习理论与改造世界观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理论武装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5.2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坚强的领导集体,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云南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配强正职,提高班子整体功能。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和年轻干部。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注意从基层选拔干部。关心爱护老干部,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效能建设。完善换届后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常委分工负责制。发挥好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领导和综合协调,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和执政意识,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凝聚力。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廉洁施政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能力建设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围绕建设富裕云南,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领导经济建设的本领;围绕建设文明云南,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增强领导文化建设的本领;围绕建设开放云南,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对内对外开放的能力,增强领导开放环境建设的本领;围绕建设和谐云南,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增强领导社会建设的本领。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完善党委选人用人决策、干部选拔任用和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从整体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干部监督。贯彻实施好《公务员法》,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和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振兴工程,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大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促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云南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5.3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扎实做好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增强全省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广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项制度,深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认真推广“云岭先锋”工程的成功经验,全面加强农村、机关、社区、国有企业、高校、医疗卫生系统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在健全组织、发挥作用上取得新进展。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探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帮助基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本领。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认真抓好“边疆党建长廊”和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开展好“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行动”。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完善党内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推进党务公开,不断扩大党内民主。

做好新时期的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注意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先进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扩大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4着眼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严于律己,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树立奋发有为、为民亲民、清正廉洁的形象,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始终不渝地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为广大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的奢靡之风。努力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倡导和发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变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实际行动。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督查工作,把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的工作制度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始终不渝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作用,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完善和落实制度,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解决反腐败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继续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对腐败分子,必须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坚决惩处、决不姑息。我们一定要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全省各族人民!

同志们!在加快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全省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把旅游立市做实立实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旅游立市”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会前,徐光春书记、郭庚茂省长、邵琪伟局长三位领导的重要讲话已经印发给了大家。徐光春书记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就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旅游立省”对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重大的指导思想。徐书记从五个方面,就“旅游立省”的战略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同时对战略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郭庚茂省长从认识、重点、环境三个方面,讲了非常明确而又具体的意见。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专门到河南参加全省旅游产业大会,并从国际上旅游产业的发展到我们国家的现状,以及河南实施“旅游立省”的意义及建议等方面,讲了十分明确、非常重要的意见。光春书记讲得很透,庚茂省长讲得很实,邵琪伟局长讲得很高。希望今天与会的全体同志,真正把三位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学习好、理解透。下面,我就从如何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四个方面讲些意见。

一、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

“旅游立市”,就是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上加快发展,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省里这个时候提“旅游立省”,我深感正当其时、事逢其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要把省里的旅游立省理念真正贯彻好、实施好,就要把信阳的“旅游立市”理念树实树牢。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感到树实“旅游立市”的理念是有充足的条件和基础。

第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旅游是朝阳产业。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旅游业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经济总量相当于全球GDP的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导力量。日本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近些年来,中央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掀起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热潮。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旅游需求普遍增长,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入境和出境人数分别达到1亿人次以上,形成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以相信,未来几年内,国内旅游业必将迎来强劲发展的黄金期。

第二,从河南的情况看,旅游是战略产业。在5月27日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了“旅游立省”的概念。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也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动力之源。前不久,省旅游局与我市率先签署了《关于信阳市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框架合作协议》,省旅游局将在规划、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先给予我市支持,把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合力打造成全国著名、世界知名的精品景区。省旅游局的苏局长也给我们开了小灶,支持信阳作为全省旅游发展综合实验区。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我们实施“旅游立市”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我市的情况看,旅游是优势产业。信阳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容并蓄、交相辉映,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特别是我们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水好山好林好,在打造休闲度假游方面,具有全省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今年以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旅游业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仅“五一”期间,全市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和41%,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六城联创,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今年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一切为我们增强了底气、凝聚了人气、营造了和气、提升了名气,也为“旅游立市”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总之,“旅游立市”不是盲目跟风,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旅游立省”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市委、市政府立足信阳实际、顺应发展大潮、瞄准更高目标,适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每一位同志都要把“旅游立市”这个理念树实,这个理念是实实在在的,再过若干年,这个理念会通过我们工作的实施变成现实,会让大家感到更加亲切。

二、要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实现“旅游立市”的目标,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次会议印发了一个《三年行动纲要》(征求意见稿),希望大家要认真研究,多提意见,集思广益地把这个纲要修改好。同时,我们还要围绕“旅游立市”这一战略,聘请国内外的一流高手,来帮助我们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规划要做得实实在在,切合实际,必须跳出狭隘的小圈子,放宽视野,把旅游业放在推进“三大跨越”的大格局中来统筹,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放在建设好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件大事中来谋划。具体讲,规划要搞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试验区建设相结合。大家会说,“旅游立市”的规划怎么会这样考虑。“旅游立市”就是要把旅游规划做实,就是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把所有的产业都和旅游结合起来,农业的旅游、工业的旅游、文化的旅游、山水的旅游等等,都要把“旅游立市”的理念融进去。建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产业支撑是基础。当前,随着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急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更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日益成为一种新时尚。各地在试验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体验游等,在全市打造一大批乡村旅游名县、名乡、名村,努力把信阳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大市、名市、强市。

二是与工业跨越相结合。工业与旅游看似不同,实则相通。当前,工业旅游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已呈燎原之势。比如工业旅游大省山东,已经培育出了青啤、海尔、张裕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我们在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的过程中,如何把一大批工业项目培育为工业旅游的景点,需要大家认真考虑。国外的好多工业企业,参观走廊设计得很清楚,我们对华英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华英在这方面带个好头。如何使华英真正成为我们工业旅游的一个示范者、一个先行者,请潢川县委、县政府重点考虑。还有华豫、羚锐等,能够让年轻人和市民们真正看到大的工业旅游项目,会让他们感到很振奋。因此,要在旅游业发展中体现工业跨越成果,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开发参观型、参与型、自助型等多种形式的工业旅游,努力打通旅游与工业“联姻”的通道,使两者相得益彰。

三是与“六城联创”相结合。城市是“旅游立市”的一个载体,每一处城市建设都要考虑如何和旅游紧密的结合。治理河,就要考虑如何使这条河成为旅游的观光带;搞水利工程,就考虑如何把它搞成水利景点。这次南湾改造要一步到位,把过去水利工程改造成水利景点、城市景观。过去我们治理浉河,把浉河治理成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在新区建百花园,将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景点,276种花,日日有花、月月有花、年年有花,是个大花园。百花园的东西中轴线又是地理分界线,中间的地宫给世人留下许多悬念,地宫里面到底放了什么,百年以后才能打开。地宫的封口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零地标,一切都有旅游的元素。打造一个景点,搞一处建设,就是让它体现出许许多多的旅游元素。同样,在县乡创建中,无论是旧城镇改造,还是新城镇建设,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风景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四是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文化最能吸引人、最能打动人、最能留住人。一些景区景点为什么缺乏竞争力,就在于缺少文化这个旅游之魂。信阳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十分突出。近两年来,我们立足县区实际,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让桂花香醉商城”、“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让华英富庶潢川”等大做文章,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相比,这种融合还不够深、不够精,这方面的潜力还非常巨大。把文化做进全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这个软实力真正形成带动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信阳搞好“旅游立市”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有些还是在思考之中,有些是在初步的实施之中,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加快实施。

三、要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

抓好旅游项目建设,特别是抓好大项目建设是实施“旅游立市”、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有效抓手和必然选择。目前,我市一批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都具备了大项目的基本条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理念,围绕市里确定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动项目实施,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为“旅游立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近期将重点实施好十大项目:

一是中心城区浉河景观带建设项目。加大浉河“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开发以浉河为中心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目前,浉河八景已经全部规划出来了,有的已经实施了,通过浉河景观带的打造,八景的建设,包括夜游浉河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会使母亲河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

二是南湾湖风景区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环南湾湖200多公里设计了30多个世界各地风情小镇,搞休闲旅游、自行车旅游以及自行车比赛,有利于南湾湖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和风采,将使南湾的旅游更加成为全国知名、世界知名的景区,我们要加快这个步伐。要突出“山·水·茶”主题,强力推进环南湾湖国际自行车赛道项目建设,沿南湾湖临水修建环湖自行车赛道,沿线建设异域风情小镇,开发观光和运动等项目,举办国内外重大自行车赛事和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要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丰富南湾湖旅游内涵,提升茶岛等景区品位,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丰富信阳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南湾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鸡公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鸡公山要突出避暑度假主题,做好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正在争取中国电影家协会建设电影明星会馆项目,并和深圳著名的华侨村和香港新恒基集团联系,已经有了基本的意向。如果一切正常的话,很快就会掀起鸡公山开发的新一轮高潮,鸡公山重振雄风的日子就会到来,信阳“旅游立市”的项目就会做出龙头。同时,要加快山上别墅修缮、旅游宾馆改造升级及山下风情小镇建设进程,提高接待档次,完善旅游服务项目,把鸡公山打造成中国著名山岳型避暑度假圣地和世界名山。积极推进波尔登森林公园、龙袍山、桃花寨等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拉大鸡公山旅游区框架,丰富旅游内涵。

四是新县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新县要紧紧围绕“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的定位,把正在开展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放大将军之光,积极实施将军山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园两区”,即红色文化产业园、大别山生态旅游区、豫南民居民俗民歌区。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这是结合实际提出的,围绕这个主题,新县做什么?我认为要把这个规划做好,不仅仅是新县的将军,而且要把古今中外的将军都要请到新县去。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将军名人佚事全部在新县展现出来,作为一个重点园区,就会使新县的文化旅游、文化试验区能够找到更好的抓手,展现出更好的亮彩。

五是商城世界桂花博览园旅游项目。商城要以丰富的桂花资源为依托,建设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世界桂花博览园,集桂花科研教学、科普教育、资源搜集与保护、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重点建设桂花品种培育研发基地、桂花观赏展示园、桂花文化博览馆等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推进黄柏山──金刚台──汤泉池──观音山的综合开发,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真正“让桂花香醉商城”。商城已经打造了一个桂花博览园,将来的商城有可能就因为这一项,真正名扬世界,独具特色。这个项目做好了,其价值和效益将是无法用数字来形容的。

六是固始根亲文化旅游项目。固始县要充分挖掘根亲文化内涵,认真建好“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园”。借助外力强力推进陈氏将军祠、九华山、妙高寺、安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开发建设,叫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根亲文化旅游品牌。要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更透,根亲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姓氏的文化,而要研究中国百家姓乃至世界的根亲文化,让根亲汇集到这里,让谁来了都能找到。

七是平桥震雷山红色迪斯尼旅游项目。这是一个很新的创意。信阳作为一个红色老区,红色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真正从历史的静态变为现实的动态,真正让人们感受到革命老区的这种特殊文化范围,进而受到革命历史的熏陶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桥要以震雷山为依托,积极策划、实施红色迪斯尼项目,全面展示我国革命历史文化,打造成为我市发展红色旅游的又一拳头景区。

八是淮滨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淮滨要以丰富厚重的淮河文化为依托,积极推进淮河文化博览园项目,将千里淮河两岸九个地级市著名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人文景观,用微缩重建或借名另建的手法浓缩在淮河文化博览园,使游人能在一日之内游完淮河、读懂淮河,从而构建以淮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岸经济,打造集商贸、休闲、文化体验、餐饮购物、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淮河文化集中地和淮河文化产业集聚地,提升淮滨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

九是潢川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黄国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时间最长的,有1400多年的历史,城墙以及著名的城址还保留得比较好,现在建黄国的根亲文化园,基础已经有了。潢川要以黄国故城遗址为依托,积极实施黄国故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努力将黄国故城打造成融祭祀、文化、旅游、考古、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区和河南省单一姓氏文化寻根的经典景区。近期要高水平编制黄国文化区总体保护建设方案,加强黄国故城的保护开好利用,抓好黄国故城的有关景点建设。

十是光山智慧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光山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但是司马光谁都清楚,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这个故事代表什么?智慧!如果把古今中外的智慧的典范、智慧的故事,用现代的手段制作成智慧博览园的话,不论是对少年儿童、中青年还是老年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光山县要以司马光砸缸历史典故为依托,强力推进智慧文化博览园项目建设,集中展览国内外历史名人及经典故事,建成一个对人类智慧成果进行展示、让人学习、促人进步的精品园区。

四、要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立市”是系统工程,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以及资源、环境、文化、人才等方方面面。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必须激活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综合素质,使我市旅游业尽早发展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为魅力信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旅游产业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完整链条。这几年,我们在“六要素”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食、行和游三要素成效明显,特色餐饮发展迅猛,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精品景区与日俱增。但总体讲,我市旅游六要素发展水平偏低,具有明显不平衡性,存在明显短腿。住的方面,两头比较薄弱,三星级以上酒店少,五星级酒店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质优价廉的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农家宾馆偏少;购的方面,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地方特色商品没有进入旅游购物环节;娱的方面,没有推出有影响的、有信阳文化特色的娱乐项目。总的看存在着“吃不香、住不好、行不畅、游不欢、购不值、娱不乐”等问题,旅游产业要素发育不充分,链条不配套,导致我市旅游业主要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拉长产业链条,必须围绕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一要推进旅游交通业。做到大交通通达,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小交通顺畅,达到行游合一,很多路不仅是交通路,同时还应是景观路和文化路。二要提升旅游住宿业。一方面引进知名酒店管理品牌,对我市现有星级酒店进行管理和服务升级;一方面引进社会资本新建高档酒店,规划引导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宾馆。这方面我有个初步想法,对新上五星级酒店、新创五A级景区,市财政要重奖,奖励1000万也不为多。三要强化旅游购物业。可以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城,设立定点旅游产品专卖店,像信阳毛尖、华英食品、羚锐膏药、银杏等都可以放在专卖店里卖,还要多开发旅游适销商品等。比如,信阳毛尖可以开发一些包装美、重量小、价格低的小包装产品,便于游客购买携带。四要做强文化娱乐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娱乐产品,策划编排像《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高水平的大型实景演出。

(二)提升旅游人才要素,满足“旅游立市”人才需求。人才是发展之本。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关键在人才。要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立市”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形成一支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要重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加快培训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重使用,像支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一样,实行身份不变、待遇不变,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旅游景区、景点挂职锻炼或领办旅游企业。要重引进,完善配套政策,积极引进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创意等各类人才。要重培养,加强与大专院校旅游院系合作,订单培养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优化旅游环境要素,营造旅游产业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立身之本。要营造互惠共赢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次我们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又制定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激励意见》。对引进重大旅游项目、开展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和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还出台了更加优惠的用地、用电、减免税等政策,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激发各界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活力。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品牌。要营造导向有力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旅游立市”战略,总结推广各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加大在主流媒体宣传推介力度,叫响“山水信阳·休闲茶都”品牌,不断提高信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协调旅游组织要素,加强旅游产业管理指导。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部门广,组织协调的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上优先位置,以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来统筹谋划、安排部署,以硬目标、硬措施、硬考核来要求、来推动、来督促。坚持每年办几年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实事,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创造发展条件。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研究组建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和红色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规划指导、市场监管、督促协调等职责。要成立旅游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旅游观念,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调配合,共同推动我市旅游业发展。

同志们,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全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之时,正是我们抢抓机遇发展之机,只要我们把“旅游立市”的理念树实、把“旅游立市”的规划做实、把“旅游立市”的项目干实、把“旅游立市”的要素充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旅游业发展新跨越,谱写魅力信阳建设新篇章!

第四篇: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地委、行署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在我区开发建设史上尚属首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落实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栗战书和省政协主席王巨禄等领导同志在我区视察时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总结分析全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区的支柱产业,力争早日实现旅游资源集聚区向旅游经济强势区的跨越。

省旅游局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十分关注,常务副局长刘显富同志亲临会议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对我区旅游工作的最大支持;焦作市旅游局局长许长仁同志应邀到会为我们介绍了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做法,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深受启发和鼓舞。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省旅游局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莅临会议传经送宝的焦作市旅游局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工作在全区旅游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为了开好这次大会,地委、行署专门召开了全区旅游工作座谈会,对全区旅游业发展进行了集中分析和研讨,并组织相关人员赴伊春市考察、“取经”,为地委、行署制定我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确保会议效果做了必要的准备。各地一定要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强力推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快发展、大发展。下面,就如何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旅游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业在我区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的突出地位

旅游产业开放性强、关联度大,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广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由时尚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行为。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面临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我区经济转型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要正确判断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机遇感。当前,世界旅游业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国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07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98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80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钢铁、汽车产业,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和最有前景的产业。可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社会投资、就业和税收的快速增长。从国内看,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旅游需求进入高增长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了1.09万亿元,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不仅继续保持了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而且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攀升。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结构的新变化、总结旅游高峰形成的新规律、分析旅游休闲方式的新特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顺应潮流,强化措施,千方百计地推动我区旅游业实现大发展、快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我区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责任感。我区旅游资源富集,既有雄浑的自然风光、纯净的生态环境,又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特色鲜明,尤其是神州北极、黑龙江源头、北极林海观音等均属国内垄断性旅游资源。中国旅游专家对我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是:神奇天象、本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和高寒冰雪,这是我们做大做强旅游业的立业之本和自信之源,也是我区旅游业确立主体地位、开拓主体市场、打造主体品牌的优势所在。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规模、品牌形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神秘源头和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湿地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外游客的普遍青睐,成为海内外游客找北、找冷、找奇、找纯、找静、找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热点正在逐渐“向边、向海、向北、向民族地区”转移,人们更加神往天然、纯朴的原生态风光,留恋原始、新奇的异质文化,我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休闲和养生的需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

三要充分看到旅游业在我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独特作用,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紧迫感。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受益面广。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投资1元,相关行业就增收4~5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以新增5个就业机会。从我区六大接续产业发展状况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不仅能给我区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集聚人气、财气和名气,而且对拉动消费、招商引资、结构调整都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今年1~7月,我区旅游业的接待人数达到了39.5万人,旅游收入实现2.53亿元,相当于采伐36万立方米木材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旅游业同海拉尔、伊春等地相比,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接待人数都相差甚远,伊春市2007年的旅游收入达到了12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突破了300万。面对省内其他地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天保”工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等政策机遇,借助漠河机场通航的有利契机,把旅游业作为保护资源、增加税收、带动就业、致富百姓的综合产业予以精心培育、强力推进,努力营造“发展大旅游、培育大支柱、形成大产业”的浓厚氛围,在林区干部群众中形成强烈的全民办旅游意识,推动旅游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四要认真解决当前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使命感。在近两年举办的“四极”旅游发展论坛上,国内资深旅游专家和学者对我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建设、四流的服务”,是现阶段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在全区80多处旅游景点中,只有北极村景区、地区资源馆、映山红滑雪场等相对成型,其余的景点景区均达不到国家a级景区的标准。

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目前,绝大多数景区没有设立游客服务中心和导游中心等机构,没有配备观光车、标识牌、示意图、停车场和环保厕所等设施设备,尤其是景区没有旅游客运车队,大型团队无法进入。今年六月份漠河机场通航后,我们不得不抽调一批大巴车辆,来缓解短线交通运力不足问题,但台班费用每天高达3000元,使旅行社和游客无法接受。三是旅游产业链条不畅。“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尤其是旅游商品研发滞后,普遍存在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等问题,没有形成顺畅的产销体系;文化娱乐产品缺乏,旅游者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缺少大众化、游客参与性强的小型娱乐节目,致使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低、滞留时间短。四是旅游管理队伍弱小。目前,地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只有35人,其中地区旅游局在册职工仅有10人,专业对口、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仅有1人,星级宾馆、家庭宾馆、旅行社等相关服务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高技能的旅游专门人才奇缺。上述问题集中表明,我区旅游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既要看到差距、正视困难,又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牢牢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努力加快发展步伐,全面开创我区旅游工作的新局面。

二、紧紧抓住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举全区之力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名城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兼顾,硬件打造与内涵挖掘相协调,优化环境与宣传造势相促进,以“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为主体形象,以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经济强区为目标,着力“培育一个龙头品牌、创建两个旅游强县(区)、打造三条绿色景观长廊、构建四大旅游功能区、开发五条精品旅游线路”,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旅游主体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的北方生态旅游名城。到2010年,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亿元,初步确立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使大兴安岭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为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突出旅游核心理念,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我们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邀请有关专家做过一些规划,但随着旅游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的旅游规划已不能满足旅游业日益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与本地实际联系不紧、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特别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执行力不强,还没有真正发挥规划的应有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完善规划作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生态、自然、原始的旅游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梯次开发、循序渐进”的原则,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地把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一要突出规划的特色性。要对全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特色旅游资源进行认真普查,详细掌握各类旅游优势资源的底数和分布,并对开发潜力和价值做出评估,为规划的制定提供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要聘请知名专家重新修编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尽快建设以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县区旅游规划为基础,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为重点的发展规划框架,切实形成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地、县、重点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四级旅游发展规划。二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全区旅游总体规划的修编,要与我区毗邻的呼伦贝尔、黑河、齐齐哈尔等周边地市的旅游发展相呼应,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也要与邻近的县区旅游发展相协调。要保持规划的严谨性,旅游业的发展要符合生态建设、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要与自然保护区、城镇绿化、环境保护、宗教活动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和配套。要坚持“大旅游”的理念,体现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要有全国、甚至世界的眼光,打造亮点,突出个性,既要坚持近、中、长期相互兼顾,又要做到高、中、低档结构合理,把旺季做火,把淡季做热,使四季旅游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三要强化规划的权威性。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的监督管理,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建立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审批机制,新上旅游项目必须经地区旅游部门批准,确保每个旅游项目都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规划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办理。要提高规划的执行力,规划一旦形成,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遵守,坚决避免因人为因素致使规划执行走样。

(二)重点打造精品景区,确保建设的高品位。从整体上看,我区的旅游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景点景区建设层次较低,景点间距大,景区点位少,一体性、互应性不强,还没有形成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游客消费习惯的旅游精品线路。为此,在下步的景点景区开发建设上,必须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打造精品、深度开发,尽快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的发展优势。一要突出打造北极村景区。要抓住北极村被确立为全省重点景区的机遇,站在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建设北极村,突出北极村的原生态特色和“北”字品牌,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北极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景区。要重点加大对北极村建设的投入,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拓宽投资渠道,在确保重点景区建设资金需要的同时,加快推进旅游别墅区、金马会馆、北方民族风情园建设,支持引导家庭宾馆、乡村饭店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标准档次。要大力发展高端旅游,通过商务、会展、论坛等载体,把眼光瞄准在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高层群体上,从而拉动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二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要突出景点景区的文化内涵,从规划设计到建筑风格样式都要渗透文化元素,使之保持永恒的魅力和鲜活的灵魂。要实现景点景区建设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将鲜卑文化、淘金文化、鄂族文化、知青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景点景区巧妙融合,增强其的知识性、趣味性,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从而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品位。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景区建设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感,通过对采金、知青等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度开发具有建设影视城潜力的景点景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力。三要保持景点自然风貌。要尽可能的减少景点景区规划建设上的人工雕琢成份,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持大兴安岭风光的自然本色,力求古朴凝重、原汁原味。要开发生态建筑,充分体现生态主题,在建筑结构上采取“外土内洋”的方式,提倡既回归自然,又富于现代气息,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完美融合。要建立景点景区建设项目预审制度,今后凡在重点景区新建的房舍必须经过建设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私接滥建、先建后批行为的发生,对已经建成的违规建筑要坚决予以拆除,以从整体上保证景点景区风格的协调一致。四要形成系列特色品牌。要在整体形象一致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森林、冰雪、湿地等多方面的垄断性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要切实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集中精力打造“滑雪冬泳、避暑养生、狩猎漂流”等系列品牌,重点推出找北朝圣寻源游、激情冰雪体验游、森林避暑度假游、神奇湿地观光游、鄂族民俗风情游等5条精品旅游路线。要从总体上提高大兴安岭景点景区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真正使大兴安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火爆局面。

(三)完善配套基础建设,确保服务的高标准。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政策争取和资金投入力度,使旅游配套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目前看,与大发展、快发展的旅游形势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交通条件不够便捷、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协调,尤其是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和文化娱乐活动匮乏,致使旅游综合性消费不高。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旅游配套基础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建立起交通便捷、设施完善、服务至上的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综合消费能力。一要不断改善交通条件。要完善空中旅游交通网络,争取增开到上海、郑州、深圳、呼伦贝尔等重要旅游客源地的航线,在旅游旺季增加临时航班,尽快启动加格达奇防火机场扩建成民用机场项目。要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积极做好与哈尔滨铁路局的沟通与协商,在旅游旺季适时增开旅游专列。要加强对外公路网络建设,以通省公路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通与齐齐哈尔、黑河、呼伦贝尔等周边地市的交通通道。要加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优先建设主干线与景点景区间的道路,重点推进漠河至北极村高等级公路建设,积极抓好加漠公路改造升级和呼中至阿木尔公路建设,加快翠峰至古里、壮志至南瓮河湿地等6条旅游公路的规划设计并尽早开工建设。二要推进旅游城镇建设。要在重点城镇建设中融入旅游元素,不断完善城镇旅游整体功能,进一步打造亮点,增加看点,形成热点,切实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要积极开展生态城镇、园林城镇、森林城镇、卫生城镇建设,重点推动漠河县和加格达奇区优秀旅游强县(区)创建工作。要集中抓好旅游功能区建设,以优势旅游资源为核心,加快建设以漠河为中心的北部旅游功能区,以加格达奇为中心的南部旅游功能区,以呼中、新林为中心的西部旅游功能区,以塔河、呼玛为中心的中东部旅游功能区,集中建设一批3A级以上的精品旅游景区。要以城镇和景区建设为支撑点,突出抓好千里绿色景观长廊建设,把以“加格达奇—北极村”为主轴、以“塔河—呼玛—加格达奇”和“新林—呼中—阿木尔”为两翼的景观通道建设好,实施全线绿化、美化,形成景点相对集中的休闲景观带。三要切实完善配套设施。要加快建设与旅游景点景区配套的道路、旅游景区指示牌、停车场、给排水、环卫、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在主要公路沿线和各景点景区建设一批美观实用的旅游公厕。加强宾馆饭店建设,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标准,加快建设一批不同档次的旅游星级宾馆,鼓励在旅游城镇、旅游区周边发展符合规划的特色居民客栈,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要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全区旅游信息数据库,方便游客自由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要加快建设城镇和景点景区的导向系统,全面升级主要旅游区(点)、道路、城区等处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提高旅游的便捷性。四要逐步延长产业链条。要突出抓好旅游商品的研发,本着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研制一批木制玩具、桦树皮工艺品、绿色食品、黄金饰品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美旅游商品,在重点旅游县区开设旅游商品一条街。要弘扬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饮食文化,强化饮食的营养、保健功能,推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重点旅游县区要规划建设餐饮一条街,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餐饮的需求。要丰富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深入创作一批能够反映我区特色文化的歌曲、影视作品等,组织鄂伦春民族风情或女子管乐队等特色节目演出,鼓励发展高档次的歌厅、酒吧、茶艺、康体等休闲娱乐业,切实解决旅游收入单一靠门票的消费格局,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实现旅游投入的多元化。几年来,我区在公路、机场、城镇、重点景点景区建设等方面都注入了大量资金,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旅游投入不足、投入主体较为单

一、市场化运作还不成熟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明年起,地委、行署决定每年至少安排16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规划编制、招商引资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各县区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克服“等、靠、要”思想,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要积极做好向上资金争取。要借助北极村景区建设已被省政府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有利契机,发改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旅游项目的申报立项,加强与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积极争取更多的旅游专项资金。要加强与省开行和本地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凡经银行评估认可,旅游项目的特许权、营运权、收费权均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地县两级在安排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时,要优先向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倾斜,营林、资源、防火、水力、环保、文化、国土等部门要把向上资金争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推动旅游景点开发。三要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要进一步放宽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充实完善旅游产业项目库,重点策划一批优势旅游项目,积极引进区内外投资者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兴办旅游企业。要制定和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特许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和投融资体制,坚持内资、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重的方针,鼓励和引导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餐饮、宾馆、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设施,以达到全社会办旅游的目的。

(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实现旅游品牌的国际化。几年来,我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形象宣传已经登陆中央和省的强势媒体,旅游品牌得到了初步培育,但总体上看,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还远远不够,旅游形象主题不够鲜明、品牌不响,旅游形象宣传与客源市场开拓脱节,还没有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造势力度,统一形象设计,统一宣传促销,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集中叫响“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旅游品牌,在区内外营造强大的旅游宣传氛围。一要积极扩展宣传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全区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将旅游宣传与全区对外交往、重大外宣、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要加大在中央、省等强势媒体的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其他主要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哈洽会、沪浙知青联谊会等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地域品牌宣传,突出大兴安岭整体形象。区内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要在黄金时段、主要版面设置专题、专版集中宣传旅游产业,在宾馆、车站、机场等游客集中的场所,免费赠阅旅游宣传资料,及时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信息服务,特别是要在公路进出口、车站、宾馆等场所设置大兴安岭旅游公益广告,注明重要旅游景区的方位和距离,做好面向公众的旅游宣传。二要不断创新促销方式。要高质量、高水平开展节庆赛事促销活动,组织和办好中国漠河国际冰雪汽车越野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漠河森林拉力赛、黑龙江大兴安岭漠河北极光节、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大兴安岭开滑式、加格达奇国际冬泳邀请赛和中国“四极”旅游发展论坛,积极创办国际生态发展论坛、申办黑龙江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形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庆赛事旅游品牌。要主动邀请国内外旅行商、新闻记者和艺术家等到大兴安岭进行实地采风,精心设计、编印高质量的光碟和图文宣传品,制作展示大兴安岭旅游形象的MTV,包装、打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优秀节目。三要大力开拓客源市场。要按照“巩固东三省、主攻京津塘、开拓长三角、培育珠三角”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方略,以新闻发布会、旅游产品说明会和旅游大篷车的方式进行巡回宣传推介,通过发放《大兴安岭旅游风光画册》、播放《旅游风光片》、组织鄂伦春风情表演等形式,巩固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要认真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销会,注重加强与三亚、焦作、呼伦贝尔、齐齐哈尔、黑河等城市的旅游合作,积极面向韩、日、欧美和港澳台地区,全方位拓宽客源地市场。要组织邀请重点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和主流媒体来我区考察采访,加强与国内有实力旅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客源地市场开拓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

(六)加快旅游管理服务团队建设,实现旅游人才的专业化。几年来,我们加大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但目前旅游人才素质不高、导游员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旅游管理服务团队建设的紧迫感,创新旅游人才工作机制,制定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旅游人才队伍,走人才兴旅之路。一要突出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要发挥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注重旅游中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尤其是要加快导游员的培养步伐,切实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要本着“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重点引进、高薪聘用我区急需的懂规划、善管理、会营销的专业人才,促进我区旅游产业的健康、规范发展。要完善留住旅游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重点解决好专业人员、导游员流失严重的问题。二要积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大财团、旅游上市公司来我区创办旅游企业,尤其是漠河、加区等重点旅游县区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宾馆、饭店和旅游社等旅游企业。要积极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在税费减免、土地使用、林地占用等方面,在不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让利给旅游企业,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投资主体向旅游产业方向转移。三要切实强化旅游行业协会建设。要尽快组建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协会和旅行社、星级饭店等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经营公约,完善行业自律制度,代表和维护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真正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积极探索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和复查、旅游景点景区等级评定、旅行社年检、导游等级评定初审权授予旅游行业协会。各级旅游协会要以“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为宗旨,逐步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切实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坚持管理重于建设的理念,正确处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又有建设与管理的权衡,既有与其他产业的外部联系,也有自身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来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这些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是前提。我区拥有全国少有的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这是我区生态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可以说,我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多年来,大兴安岭旅游业的发展,打的就是生态牌,如果这片生态破坏了,我们不仅会失去生存之基、立区之本,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失去独特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尽最大努力减少对林地和植被的破坏,实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旅游区的开发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和生活消费品,让游客“进去,只留下脚印;出来,只带走相片”。

二是要处理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互利共赢是基础。在六大产业中,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和我省生态经济功能区的今天,生态旅游的优势地位将会进一步突显。生态旅游业作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不仅对林产工业、绿色食品、兴安北药等产业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也将极大地促进全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此,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平台作用,继续做大“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这篇文章,通过在旅游旺季举办经贸洽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为各产业的发展创造商机,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和销售渠道。

三是要处理好基础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是关键。实践证明,再好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优质的管理服务,必定会大刹风景;再好的管理服务,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建设,也必定会大打折扣。基础建设与管理服务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区旅游产业基础建设还相对滞后的今天,要更加注重管理与服务,力争以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弥补基础建设的相对不足。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的依法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好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景点景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景点景区的日常管理,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在游览、食宿、医疗、信息等方面,为游客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树立起兴安人乐观、文明、包容的新形象,让游客一进入大兴安岭就被一种生态、绿色的自然环境和友善、热情的人文关怀所感染。

四是要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全面建设的关系。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兼顾是根本。生态旅游业作为我区长期培育的朝阳产业,在产业摆布上不可能一应俱全、遍地开花,也有一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问题。今后大兴安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要牢固树立起大旅游的理念,把大兴安岭作为一个大森林公园来经营,既要突出北极村景区这一重点,也要兼顾其他县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共同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集中财力上大项目,抓优势骨干项目,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力争建设一个景点就是一个亮点,打造一条路线就是一条热线,促进全区旅游业发展整体上档次、上水平。

此外,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县区要成立独立的旅游管理部门,不断强化地、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保证旅游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意见》确立的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各地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逐级建立旅游发展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大对各职能部门的督办检查力度,确保全区旅游发展总体目标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不断强化全区旅游一盘棋的思想,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共谋发展,着力营造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这次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区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各地、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为实现我区旅游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市委书记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努力开创江津“旅游兴市”的步伐

同志们:在我市刚结束的两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继续实施“一路三化”发展战略,把打造“两地一中心”作为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勾画出江津旅游未来发展蓝图。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江津旅游高度重视,提出了把江津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可以说,江津旅游的春天悄然

来临。旅游资源是我市的一个优势资源、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江津旅游产业,也是状大发展江津经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提高江津旅游业在江津经济中的比重,旅游业必须实现适度超前发展。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就是要进一步确立旅游产业定位和指导思想。这次大会是在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旅游兴市”进程,大力推动全市旅游业与时俱进,再上新台阶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们相信,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必将对我市旅游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江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津旅游事业的重庆市旅游局以及全市各级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旅游兴市”战略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旅游兴市”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江津人文荟萃,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的旅游景区数量、面积、品味都位居重庆区市县前列,发展旅游大有可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报告总结旅游业不断发展状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有了长足发展。年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由年前的几万人次、几百万元增长为现在的每年近百万人次、上亿元收入。全市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日接待能力达人的接待规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明显改观、旅游产品强势推进、旅游环境日新月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对外开放形象日渐提高。一座崭新的山川毓秀、欣欣向荣的旅游城市正在巴渝大地崛起。但是,与国内其它发达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发展势头缓慢,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带动性不明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率也不大(仅占),资源优势没有真正形成旅游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有鉴于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用三年时间,达到武隆、万盛、南川发展模式;用五年时间,在跨区域联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渝川黔金三角”旅游中心;用十年时间,达到峨眉山、张家界、黄山发展模式,继而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

面对这催人奋进的形势和机遇,我相信不光是旅游业,每个江津人都会感到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会在这个旅游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舍我其谁,主动出击,轰轰烈烈干一番丰功伟业。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对旅游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实现江津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抓好旅游这个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的支柱产业。一届不行下届接着干,拿出“愚公移山”精神,直到把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旅游产品打造成国际一流精品、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这一点希望引起同志们的共识。希望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旅游兴市”为已任,真正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机遇,倍加努力工作,举全市之力加快“旅游兴市”发展进程。

二、居安思危,不进则退,扫清“旅游兴市”进程中的一切障碍

总体上看,目前江津旅游业基本步入正轨,但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旅游市场秩序没有得到充分治理,旅游资源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说江津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形成气候。我们不仅要正视这些存在的实质问题,居安思危,而且要尽快从这些问题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⒈对旅游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没有引起各镇(街)、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现实观念中,存在几个带有普遍性的模糊认识。

一是旅游在所占比重小,不值得大搞。目前我市旅游经济在中比重小,正是我们长期对旅游业不够重视的结果。我们应看到,旅游是名片经济、环境经济、多元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我市每年要接待多万游客,这多万游客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逼我们的各个环节要跟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拉动作用,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其自身效益。

二是旅游业规模小、效益差。旅游业包括大旅游概念下的旅游企业涵盖面极其广阔。从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来说,利润在—之间的大有人在。个体虽小,但遍地开花就不得了,这也就是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效益基础。

三是旅游不外乎就是游山玩水,没有工业、农业等产业那样具体、实在。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无污染、见效快、效益长久的朝阳产业。投资旅游业与投资工业、农业相比,其收益是工业、农业收益的几十倍,而且旅游业发展

时间越长,其旅游价值越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供机会,而且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吸纳个劳动力,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提供个就业岗位。我市边远山区和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缓慢,收益不大,但生态资源保护较好,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四面山林海等几个村弃

农从旅,收入翻了数十番,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各镇(街)特别是有旅游资源的镇街党委政府要将发展旅游业融入到中心工作中去,让旅游业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就业、再就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⒉旅游资源在管理上不统一,旅游产品的归属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整合力不强,效益不佳。

我市旅游景点分别归属于旅游、宣传、文化、林业及当地政府,存在管理上条块分割的“诸候”模式,旅游开发项目未纳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也不利于江津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强大。致使有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含文物景点)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仅停留在传统的保护上,没有很好地将其开发为旅游产品产生出经济价值。如石门大佛、清源宫等,靠烧香拜佛微薄的收入与有限的资金投入和自身极高的文物价值俨然不成比例。怎样将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出最佳效能?怎样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开发与管理并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⒊各镇(街)、部门领导旅游经济观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

江津是一个农业大市,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有一部分群众未脱贫致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全市社会局势稳定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江津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切实符合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精神。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产业,是我市唯一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兴盛,不仅能直接带动交通、商贸、餐饮、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符合我市向重庆市级大城市目标过渡的要求。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包括各行各业必须认识到的。如何看待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促进就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把“四面山打造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和“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不是凭一时热情,而是重庆、江津两级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全市经济而提出的。因此,希望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⒋对旅游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活,市场宣传促销经费不足。

我市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仅占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由于旅游投资气候未形成,仅靠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政府有限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还基本处于襁褓之中。一些极具开发价值和亟待包装上市的优质旅游产品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作为重庆市旅游资源最富庶、且有众多叫得响、有独特优势的报告总结旅游品牌的县市,宣传促销经费年以前为零,年至××年也仅仅万元,还不够一些市县(景点)一次的促销费用。怎能有效地组织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推介、宣传促销活动?我市的旅游市场又怎能培育壮大?

去年底,我市又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圆洞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加上原有的四面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景区聂荣致元帅陈列馆两个国家级品牌,一批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创国内之最的长联、短联、奇联、大佛、石刻等人文资源,说明我市的旅游名品多且品位高。这些旅游名品要在国内乃至国外叫响,政府对旅游市场培育的力度尤为重要。因此,市委、市政府已将每年的宣传促销经费由万元增加到万元,从××年起每年不低于的幅度增加。

⒌旅游接待单位,景区点的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我市现有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与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是不相称的。在接待设施方面,现全市有档次的宾馆只有一家三星级、三家二星级,总接待能力还不到人。而且宾馆设施老化、硬件设备陈旧却没有足够资金使其上档升级。其它宾旅馆境况更差。在基础设施方面,近几年经过不懈努力,虽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有了一定改观,但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四面山开发近年,还是这么几个旅游产品,景区公路也仅改造硬化了不到公里。其它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还基本处于初始阶段。进入性差,接待条件有限,已成为制约“旅游兴市”健康发展进程的主要屏障。因此,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本着互惠互利、你投资发财,我循序发展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吸引有实力、财力的大企业加盟,全面改善旅游景区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状况。

三、励精图治,乘势而进,推动我市旅游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我市旅游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势头强劲的发展时期。全市上下必须把握机遇,创新思路和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努力实现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展。

(一)围绕“旅游兴市”目标,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场向旅游产业大市的跨越。

要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大市跨越的目标,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建成一批旅游产业要素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产品基地,争创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全国一流的名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路,组建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旅游集团,确保从今年起至年,旅游业总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把江津建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二)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在我市旅游业的创业发展阶段,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模式为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形势下,我市旅游业要从数量型、外延型向质量型、内涵型转变,政府主导型的产业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

(三)制定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确保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在“旅游兴市”战略化进程中,必须做到规划先行。要按照创建国内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和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总规和详规,要在已制定的《江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四面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新加坡刘太格先生规划专家提出的概念性规划意见,进一步充实、完善资源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植被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规划、防火规划等专项规划,使两个《总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要对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使其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使江津旅游业步入科学化、产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招商,鼓励社会力量大办旅游

我市产业政策要向旅游业全面倾斜,从土地、税务、工商、资源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投资者最大的优惠。政府要建立旅游贷款贴息基金;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旅游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外经委要把旅游招商作为全市招商的重点推出;工商部门要对旅游企业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手续,凡新办的旅游企业,在服从全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只需在旅游部门登记即可开业;税务部门对新办的旅游企业实行第一年税费全免,第二年相关税费减半,第三年起把应征税金的返还旅游企业的特殊政策支持。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

要坚持有偿利用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最佳效能。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和重庆市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同时,对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尽可能地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转变。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大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市场为商机、以资本为纽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业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六)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帅乡文化特色,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江津是文化之乡,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要抓住特色,挖掘先巴文化、抗战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名人文化、古镇文化、联圣文化、食品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帅乡文化主题形象,树立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共识。在专家指导、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把聂帅陈列馆、陈独秀旧居、四大古镇、长联、天字楹联、朝源观、灰千岩、清源宫、石门大佛等打造成蜚声中外的旅游文化精品。

(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提高旅游知名度

我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多个国家、省市级旅游品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不能忽略对江津旅游进行全方位包装打造和宣传推介。好景还得勤吆喝。我市旅游产品要得到国内乃至国外游客知晓,占领国内旅游市场,就迫使要求我们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来打开江津的旅游市场。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要通过网络、媒体、影像等载体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宣传促销互动形式以及举办各种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江津、走进江津。同时,要建立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促销特色旅游产品相结合,旅游行业宣传与其它部门宣传相结合,面向旅游者直接宣传与面向旅游商招徕营销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促销体系,全力塑造江津旅游整体形象。

(八)加强行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运行机制

市旅委会每年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开发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督促各成员单位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市旅游协会要在市旅游局的领导下,对旅游宾旅馆、餐饮、娱乐、商贸以及旅游经营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市旅游局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各景区(点)应配备专业或兼职的讲解员,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市旅游执法大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旅游市场进行综合治理,切实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依法治旅,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旅游兴市”已成为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市“两代会”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探索新的举措,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励精图治、乘势而进,为把江津建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而努力奋斗!

下载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恩培在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6-12 9:30:42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 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 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河南省委书记、......

    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新疆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 (2 011年5月2 5日) 同志们: 今天,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

    白恩培在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白恩培在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表彰全省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

    张春贤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张春贤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5月25日) 同志们: 这次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在“十二五”起步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亲临大会......

    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抓住新机遇开拓新思路全力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州......

    刘淇在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刘淇在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推动“十二五”时期首都旅游业大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工作动员会、部署会。刚才,丁向阳同志作了报告,讲得很好。......

    在全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谷 奕 (2008年12月11日) 尊敬的市委组织部鲁部长,市政府刘市长,市旅游局刘局长,同志们,大家好!我受杨书记的委托,代表县委、政府讲三个方面......

    徐光春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徐光春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原大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入、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在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力决战攻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