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时间:2019-05-14 19:1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第一篇: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身在华中农业大学,视线范围内的同学基本都是学农的。华中农业大学从1898建校以来,就为国家输送了很多很多的人才,当然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近几十年来,华农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少说也有几十万。这么多学农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农业方面相关工作,并且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却寥寥可数。再加上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很多农业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等,都是一流的农业大学,也都和华中农业大学一样,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很多一流的人才。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农业高等院校。按理说,中国的农业人才不会紧缺才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应该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才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应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对。

可是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最传统的耕作方式。拿我的家乡来说吧:种植水稻,依然是采用沿用了几 千年的牛耕方式翻地,人工插秧收割,很辛苦。依然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利用率低,完全靠天吃饭。相信很多地方农村的状况也和我家差不太多。广大农村需要农业人才。

那么多的农业人才去哪里了呢?

因为很多人在农业院校毕业以后就转行了,不致力于农业方面的发展。也就说虽然学农,但不爱农。现在“双学位风潮”便是最好的证明。尤其是我们学校,我们农学植科的同学,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涌向武大华科,修金融,修计算机,修心理学,修英语,修会计,只要与农无关的,都有人去修。其实华农也有双学位课程,只不过,没有多少人去修,因为还是与农业脱不了干系。

曾问过很多快要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将来的工作意向。很多人说以后去跑销售,然后转行;很多人已经签约了,较好的签的有苏宁,美的之类的公司;也有一些人去考公务员了,还有的就直接自己创业;或者还有的通过双学位这个跳板,跨专业考研的。安心在农业领域发展,并且准备在农业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大显身手的人,屈指可数。我们学校是这样,其他学校也差不多。这样就导致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缓慢。

那么,什么导致了现代青年一代学生“学农不爱农”呢? 首先,为什么会学农?

一些人是苦于高考制度,分数不够,读不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只能上华农,无奈而来;一些人考的不错,能上华农,就冲学校“211重点大学”这牌子而来;一些人觉得没有自己很明确的目标,觉得华农“看上去不错”,一些专业“看上去很美”,将就而来;当然,也有为了理想而来的,真真实实想要为农村做点贡献······这种各样的原因,所以大家在华农相聚一堂学农学。

为什么大家不爱农呢?

除去学生本身的兴趣原因,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长久以来社会轻农的风气。两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加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农民,也是普通老百姓,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最没有地位,辛苦的劳作,挥洒汗水,可是得来不易的劳动成果还得被别人剥夺。农民是弱势群体,可以任人宰割。从来听说的都是做官做得好,受人传颂褒奖的,没见过谁种地种得好,就能光耀门楣的。古时候的人们,都去考科举,中状元,追求入仕为官,以期光宗耀祖。我们现在的高考也是一样,学生,家长,亲戚朋友,都觉得上大学光荣,特别是在农村,觉得大学生高人一等,以后前途一片光明。像我家,爷爷奶奶就是觉得能上大学就是为家里争了光。记得我刚考上华农那会儿,亲戚朋友都来祝贺,但是一听是农业大学,眼神中马上多了一丝苦笑。也就是说,社会的农业颇有偏见,认为农民脏,累,苦,家长们自然不希望孩子们和他们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辛苦的生活。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我们一些学生,也觉得学农好像很丢脸似的,好像冠上华农的学生这个名号,就低人一等似的,作为华农的学生不以之为荣,反以之为耻。

另一方面,学农的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农业领域需要很多人才,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通常薪酬都不是很高,而且通常是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去偏远的农村,过艰苦的生活。消费主义时代,工资低,工作又辛苦,愿意干的人不多。所以大学生们为谋出路,很多人挤破去读所谓的热门专业,念不上热门专业念了农学的,又不辞辛苦的去念双学位,去学第二外语。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首先,政府方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

一是应扎实开展“普九”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才能使农民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长远高速发展。现在一些农村的学生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还有一定的比例。而学生没能完成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的,就没有什么出息,还不如早点回家种地,早种地早赚钱。农民还没能深刻认识到知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各界要宣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要让农民认识到学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和社会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即维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又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要提高农民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农民尽快地掌握新技术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发放一些农业科普知识书籍,让农民意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提高农民掌握农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业,逐渐形成农业产业的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投入科技化。开展科技知识运用讲座和农业知识培训班,特别是积极调动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对农民亲自指导,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新型的农业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提高。

三要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以前是“农业支持工业”,现在“工业反哺农业”,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水平,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 打开农业发展的平台,多给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像现在国家免征农业税,给农民发粮食补助,定粮食保护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农不爱农”这种现象的产生。

从社会方面:从文化舆论方面提高农民地位。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的改变,对人的心态影响十分巨大,起码对人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帮助,而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最近听说西安市8个旅游景点对农民施行半价,这举措让人很有些感动。在这之前我们都知道只有退休干部、军人或是学生才能在旅游交通等方面享有这样的半价优惠.,这种优惠在旁的群体看来是一种特殊对待而有所羡慕。现在农民也享受到了这样的特殊待遇,这不能不让人高兴。

重视农业,农民,农村,在政策上不歧视,在文人环境上对他们施以关怀,就象西安市的作法,给农民以最大的尊重.以最大的优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友爱,才是提高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随之更理性化和更具有人文关怀性。

个人方面:学农爱农,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提高思想觉悟。身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身为学农出身的我们,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首先,不管你对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你应该对农民,农业,农村有一个不失偏颇的看法。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的精神,准备好为农业做贡献。向华中农业大学校友施志敏学习。她在家人的压力下上华科,但钟情于农村,农业。最后辗转上了华农,现在在家乡利用自己所学,发展新型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都该以他为榜样。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不管是万不得已,实属无奈,还是别无选择,或这样那样的原因,我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尽力去喜欢这个专业。人生的价值是去发光发热,那么,在哪里发光发热都是一样的,去学农爱农,真正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欢

植科0803班

2008301200411

第二篇: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及建议

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及建议

我们是华农人,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子,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学习农科专业的学子,同时我们也承载着未来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希望。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最基础的产业,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为人民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我们身边存在这样的一种现状,那就是很多同学虽然身处农业大学,学的是农科类专业,但并不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甚至是抵触、反感,五个字来总结就是“学农不爱农”。尤其是到了大四毕业时,考研的同学中有不少跨到了其他专业,找工作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找到了与农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他们的这种表现都是在躲避“农业”。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是什么让这些学农的同学不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踏踏实实搞农业研究呢?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或者说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要分析现象的原因,我们先从大环境入手,即先分析社会因素。直击要害地说,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这也是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直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蛋糕越做越大,但分蛋糕这门差事显然不是那么好做,这给政府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收入分配不公平,很多情况下表现在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简而言之,大家都明白,做一名经济金融类的高管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十分普遍,做一名机械电子工程师同样也报酬颇丰,而做一些低层次工作的人们的收入就不是那么可观了。反观农业,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政府虽然总是表态重视农业问题、重视三农建设,但在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农业仍然处于低水平、低技术、低工资的状态,直接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薪资待遇和上升空间远远不如经济金融类或机械电子类大学生。试想,同样都是寒窗苦读十二春秋考入了大学,而却因为专业的差别和行业的差距使得原本起跑线相近的人最终却过上了天壤之别的生活,这样的情形有谁愿意去接受呢?

而如今中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物质欲望及需求也与日俱增,说白了就是没有钱寸步难行。很多毕业生、年轻人面临着找工作,或者不如说是混口饭吃的巨大压力。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可观的收入,何来安定幸福的生活,何来唯美纯洁的爱情。金钱不能买来幸福,不能买来健康,不能买来爱情,但这个神奇的精灵的的确确可解决众多实际问题。并且在当下,“二八法则”将世人压得喘不过气来,20%的人占据了全社会80%的财富和资源,并且他们正在逐渐缩紧由社会下层通往社会上流的通道,这会使得另80%的人翻身解放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赚钱是永恒的话题,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由于其低技术、低工资的特点而沦为劣势学科也不足为奇了。众多大学生们虽然身处象牙塔,但早已为自己未来的路担忧不已。确实,谁不想找一份环境优异、待遇颇丰的工作呢。

从个人因素来分析,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并恰逢改革开放的时代。较父辈优良的生活环境,使我们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秉性。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大学生们往往迷失了自我,沉湎于外在的种种诱惑。这使得大学生们逐渐变得性情浮躁、急于求成,不肯踏下心来多看看书、搞搞科学研究。不想刻苦努力掌握本领,却想活得出人头地,这便是极大的错误。

发现问题很重要,而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学农不爱农”的社会现象呢?我认为仍然需要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解决。

社会层面:从根本上,党和政府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要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人民的收入需要有差别,但万不可差距过大。过大的收入差别和行业差距只会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外还要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和鼓励力度,不能仅以达到粮食产量需求为目标,还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为终极目标,加大对农林类大学的投资,重视培养农业类科技人才,尊重农业科学专家学者。同时,全社会也要转变落后观念,坚信科技兴农的真理,尊重农业、支持农业。

个人层面: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本专业的技能,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农科类专业的同学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多积累专业之外的技能和知识,用新的理念去改变农业的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武汉农商行分析

一. 武汉农商行介绍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副省级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是市委、市政府直接管理、总部在武汉市,具有一级法人的地方银行机构,2009年9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

武汉农商行2009年挂牌成立后,武汉农商行走上了迅速成长的道路。五年前,全行总资产还只有545亿元,而到2014年年底,总资产就达到1520亿元;新增存款在武汉金融同业排第三,新增贷款排第四,纳税稳居第一。不仅如此,武汉农商行用实际行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实现了多个第一:全行网点覆盖全市第一,乡镇网点覆 盖100%;支农支小贷款全市第一,综合纳税金融同业第一,代发政府补贴、低保业务全市第一等等。可以看见这短短的五年间,武汉农商行实现了怎样的跨越式发展。二. 武汉农商行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坚持“立足武汉,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根据政府经济金融重点工作要求,把握武汉经济增长脉搏,在支农、支小、服务民生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特色。

细化来说,远城区重点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中心城区重点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居民,实现服务城乡,创富大众的企业使命。三. 武汉农商行的业务主线

1.三农业务。一是充分发挥支农的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围绕武汉市新城区“工业倍增”计划的加紧实施、城镇化的稳妥推进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重点支持春耕生产、现代都市农业、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消费等。二是推广运用创新产品。加大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林权贷款等业务品种的推广运力度,创新运用水域滩涂经营权抵押贷款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2.公司业务。紧跟省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和产业发展规划,倾力支持小微企业,积极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支持了以实体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企业,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传媒、环境保护及现代都市农业等行业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建立了通畅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并且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

3.个人业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放9.31 亿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放5.17 亿元,在全市同业中名列前茅。微贷业务迅速做大做强,深入扶持了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主。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支持了数以万计的创业者。

4.资金业务。债券投资、同业资金、票据、财富管理及投行五大条线齐头并进。例如发行“武农商系列”、“稳盈系列”和“恒盈系列”三大系列理财产品,进行黄金代理销售,搭建投行业务体系。

5.国际业务。国际结算业务和外汇资产业务跨越式发展。2012 年,全行国际结算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02.95%,连续4 年实现业务倍增。外汇资产较去年同期增长159.75%。大力扩建代理行网络,大大提升了农商行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影响力。四. 武汉农商行的转型

1.从服务三农到服务三农、小微、民生

农商行的传统定位是服务三农,解决农村的金融供给和需求失衡的问题。而武汉农商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其所辖的区域不仅包括农村,还包括中心城区。在中心城区的市场定位则是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社区居民。

从其所支持的小微企业来看,不仅包括农业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比如现代服务业、文化传媒业等等,而且近两年武汉农商行科技型企业贷款增长迅猛,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大。针对城区和社区的小微企业,武汉农商行独创了“扫街式”服务,即客户经理们主动地进市场、进园区、进社区、进商会、进楼宇,发掘潜在客户的金融需求,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大学生以及失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可见,武汉农商行在城区和社区中的目标客户群就是这些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大学生、失地农民。

从服务民生来看,武汉农商行不光在支持城中村、旧城改造中,为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服务。而且在城区着力于打造社区银行,如果把大型商业银行比作金融超市的话,社区银行就是一个金融便利店。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优质服务和金融便利化服务,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2.从单一渠道盈利到多渠道支撑 传统农商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信贷的利差收入,而且由于政策支持的要求,使得信贷利差收入较为单薄。而武汉农商行在立足于传统主营业务优势的基础上。以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资金业务为重点,并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力。零售业务以个人贷款为主,以银行卡和理财业务为两翼,不光为个人用户发放住房按揭贷款,还为创业者提供微贷服务,通过惠民汉卡和财智通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个人业务。截至2013年底,金融市场业务和债券市场业务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国际结算量增幅百分之35,在全省同业中排第十。

武汉农商行积极拓宽利润渠道,不再以信贷推动的单一利润来源为主,而是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立足已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他业务。从其他业务的种类来看,虽然在业务种类上有向大型商业银行靠拢的趋势,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武汉农商行无论是在零售业务还是中间业务的开展都是在明确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来进行的。以惠民汉卡为例,惠民汉卡,是指农商行向武汉市政府惠民补贴的特定对象发行的,既具有集中接收惠民补贴款功能,又能够享受一系列优惠服务功能的一种汉卡品种。通过向享受惠民补贴的特定对象发行银行卡,既实现了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又拓宽了银行卡业务的利润渠道。

3.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转型

目前,全行200余家营业网点遍布武汉城乡各地。在跨区域经营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第二家异地分行宜昌分行隆重开业;到目前为止,获准筹建和开业的村镇银行整体数量达到34家,经营触角遍及云南、海南、广东、江苏、湖北五省份,“三年、三十家”的机构布局基本实现。

这些村镇银行和分行的设立,其中固然有服务区域经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但是,跨区域经营的转型也蕴涵着武汉农商行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从跨区域经营的优势来看,在地方金融不发达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有助于提升盈利水平,并且获得当地的政策支持,开拓市场。但从另一面来看,跨区域经营来看,也存在诸多风险。成功与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体制环境和金融生态密切相关。但是无论如何,武汉农商行的跨区域经营战略是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五.案例总结 对于武汉农商行来说,由最初1996年从湖北农村信用合作社单独分离出来,到2009年9月成功改制为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再到如今,短短五年资产规模翻了一倍,规模扩张速度不可谓不快。这一切应该得益于武汉农商行的一系列战略转型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民生,更多的是结合了武汉本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需求。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也就决定了其本身肩负着服务三农的政策性定位。而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后,作为一个公司制结构的商业银行,自身应当有着以盈利最大化为导向的盈利性定位。农商行如何在这两个定位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武汉农商行应当是树立了一个标杆。从服务三农到服务三农、小微、民生,从单一盈利性渠道到多渠道支撑,从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转型,这一系列的战略转型,无不显示了其清晰的市场定位,也是其规模迅速扩张的原因所在。

武汉农商行的例子告诉我们,在金融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农商行正在逐渐的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依靠自身优势不断提供精细化的本土金融服务产品,立足于所在城乡、在细分市场上找准定位、提供特色产品和本土服务,发展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在政策性定位和盈利性定位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这些才是农商行的立身之本。

第四篇:“农光互补”简要分析

“农光互补”简要分析

一、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运营应用系统等5个环节。其中,硅料、硅片属于上游产业区;产业的中游环节是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运营应用系统为产业的下游环节。

图表1:我国光伏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光伏行业研究报告》 任翠翠

1、太阳能晶硅制造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造,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具有一定垄断性。我国多晶硅产业基本上是2005年以来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路经过产能过剩、淘汰兼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15年国内生产多晶硅的企业约有18家,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前十家产量占比超过90%,前五家占比也超过70%。

2、太阳能电池

2014年我国共产电池片33.5GW,同比增33.5%。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占据了全球近80%的份额;此外东南亚也有约10%的份额,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而新增东南亚地区的产能。33.5GW中约三分之一于国内安装,其余转为出口及库存。而2015年上半,国内电池片产量为18.2GW,超过去年同期。

3、太阳能光伏组件

2015年上半年产量约为19.6GW,其中晶硅电池仍为主流。产能利用率分化趋势明显,大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改观,中小企业仍在盈亏线附近徘徊。2015年上半年出口额达到61亿美元,日本、美国仍是我国主要出口区域,但新兴市场如洪都拉斯、智利等规模也在快速扩大。

图表2:2012-201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情况(单位:GW)

资料来源:OFweek行业研究中心

4、我国同欧洲光伏电站装机容量比较

欧洲光伏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截止2014年底,装机容量达88.64GW,相较欧洲而言,我国进入光伏产业热潮器相对滞后,我国光伏产品研发和生产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2010年以后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占60%,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70%。2012年,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调查至今,欧盟的“双反”调查,对我国光伏产生较大影响,相较国外受阻,国内光伏产业自2013年,总体形势呈上升模式。

根据国家能源局所发布的《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光伏电站累计装机量应达150GW,若需达成此目标,则中国未来五年内平均每年的光伏设备需求量将突破20GW。

5、我国光伏产业链企业和国际上比较

我国光伏各产业链企业和国际上比较,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如下:

二、政策支持的关键

欧洲光伏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以德国为例,早在1991年,德国就通过了《强制购电法(StrEG)》,要求电网企业按规定的电价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000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EEG)》,解决了光伏系统的并网难问题。2000年的EEG还规定光伏发电在固定时间内(20年)享受固定的上网电价,上网电价每年按5%的比例递减;同时还设置了每年提供优惠上网电价的容量上限为35万千瓦,2002年又将其调整为1吉瓦。2004年,德国修订了EEG,规定对不同容量、不同形式的光伏发电实行46~62欧分/千瓦时的区别上网电价。2009年,德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上网电价政策,将其每年递减的比例由固定值改为与容量挂钩,以更好地利用电价杠杆,调节新增的装机容量。截止至2014年底,德国装机31.8GW,全球第一。

现阶段,我国光伏行业依旧步履蹒跚,从内部看,产业面临供需阶段性失衡,价格下滑压力较大,从外部看,国外贸易壁垒围堵,出口不确定性增高,企业承受极大经营压力,部分企业破产倒闭,为挽救我国光伏产业,尤其在2015年,首先,国能新能〔2015〕73号文件,在下达2015年光伏指标的同时,取消对屋顶分布式光伏指标的限制!其次是,推出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首先获批的是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总共批复1GW的装机容量。同时国家能源局推出几个新能源基地。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准东新能源基地规划、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大规模能源基地计划,极大的刺激了光伏的装机容量。再次,国家林业局和国土资源部在2015年年底前均出台了首个专门针对光伏政策,也是在光伏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光伏行业发展趋势

1、光伏产业成本将继续下降

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4)No.4》,2014-2016 年,全球光伏产业新增装机将继续保持30%以上增速。报告以光伏产业为例,指出新能源成本将呈不断下降趋势。根据美国能源部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报告《跟踪太阳》(“Tracking the Sun”),从2008年到2013 年,光伏组件价格每瓦降低了2.70 美元。光伏系统的价格,2013 年10kW 以下系统的平均安装价格为每瓦4.7 美元,10-100kW 系统为每瓦4.3 美元,超过100kW 系统为每瓦3.9 美元。

2、光伏行业并购重组加剧,光伏企业将纵向做大、横向做强

新能源工业将加速调整,企业并购重组加剧。全球新能源工业产能过剩,将导致大量新能源企业破产或被兼并,其中绝大多数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企业。就国内而言,中国拟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光伏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所谓纵向做大,就是一家企业向光伏的全产业链延伸。以前,企业多半都是 在产业链某一个环节做的很好,在整个行业急剧滑坡的背景下,继续单纯从事某一个环节的业务,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变化趋势将是“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谓横向做强就是在光伏产业的某个环节上扩大规模。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十二五”时期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后,一直在进行的行业兼并重组。这种状况或将在“十三五”时期继续下去,直到出现对上下游更有议价能力的企业出现。但到“十三五”末,究竟是纵向做大领先,还是横向做强占优,仍然取决于国内外市场和政策的变化。

3、光伏行业发展的新形式:农光互补

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是现代化农业与清洁能源紧密结合的产物,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生产,实现科技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农光互补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它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国内外光伏农业发展现状 a国外光伏农业发展

纵观全球,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略多于分布式发电项目,事实上国外光伏行业以分布式为主。

日本农林水产领域在2013年放宽了有关农业型光伏发电的规定:若发电设备的阴影造成的农作物减收比例在20%以内,则支柱的地基部分便认可转用为暂时性农用地。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域宽广的农业大国则较多为光伏屋顶发电,较少与农业结合。现阶段,欧美地区政府补贴下调,光伏投资者积极性降低,短期,农业光伏的进展缓慢。

b国内光伏农业发展

相较国外光伏形式,我国集中式和分布式电站发展失衡,结合我国目前行情,投资太阳能电站,需要高度密集的资金,和集中的管理。这就意味着通常,投资大型太阳能电站需要占用大量的面积,这个面积在分布式屋顶较难获得。于是,在荒地投资大型电站,成了一时的主流应用形式。中国每年以10G的装机量,仅仅几年,就达到了世界第一的装机量。

但是,在西部的荒漠地区投资太阳能电站,出现了消纳的问题,严重的地区,由于无法消纳分布式太阳能电力,电网出于安全考虑,对太阳能电力输出进行了计划性限制,导致太阳能电站投资的收益降低。于是,往东部地区投资大型电站,变成了主流的应用方式。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国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以农光、渔光、风光等多能互补方式来建设光伏电站,其项目具备经济性和推广性,有助缓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大有“助燃”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之势。这种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组合电源点的新模式,既优化了光伏电能质量、避免了“弃光”,又提高了电网的调节能力和送出电线的利用率。

然而,东部地区缺少平坦的荒地,太阳能和温室大棚是太阳能占用耕地的一个特殊的解决方案,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光伏大棚“现代化农业”。然后,很多人为了投机取巧,建立了看起来像大棚,其实是太阳能电站的“光伏大棚”。

国家能源局,在近期也出台了规范太阳能和农业结合的使用规范,太阳能电站如果建立在具有“产权”的建筑物上,只能算分布式太阳能电站,而没有产权的临建或大棚上,必须经过大型电站的严格可行性审批,防止对耕地资源的低效占用。

(2)农光互补的正确操作

浙江同景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农光互补的重要代表企业,2011-2015年期间,携手华为、中电投等知名优秀企业,采用单轴、双轴跟踪系统技术应用累计达到200MWp左右。浙江同景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太阳双轴联动跟踪和压定式支架系统,针对不同地形制定光伏板架设高度,建设“上部光伏发电、下部农业种植”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使发电单元“东-西、南-北”双向跟踪,架下作物大规模耕种。与传统固定模式相比,该模式能大幅提高光能转化率和农作物产出率,实现一地多用,促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及环境增益。

a农光互补原理

根据地质条件,跟踪系统的地基基础方案为水泥基础压地式方案,无土方开挖,防止了水土流失,组件下方土地仍可进行农作物栽培,跟踪电池组件支架安装过程不破坏土地,不改变土地性质。同时,跟踪支架系统桁架百叶窗的结构,遮挡了30%左右的阳光,形成了一个低温小气候,减少了病虫害,同时还能有效延长作物的生长时间,提升作物品质。

b 跟踪优势

同景双轴跟踪系统依据太阳天文坐标控制,光伏组件子系统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方向的转动,实现了全面、实时地跟踪太阳运行,达到了智能光伏双轴跟踪控制,确保一天之中,光伏组件始终处于最佳受光角度,早晚多发电,可提高光利用率20%~35%(因纬而异)。

(3)我国农业光伏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尽管光伏农业发展面临边缘的政策环境、无统一建设标准、跑马圈地等困境,但各地光伏农业项目仍得到了光伏领域和农业跨领域的双重重视和支持。正视这些问题、理顺光伏农业继续健康发展的思路,让光伏与农业在结合后双赢共好是光伏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产业应用市场前景诱人,光伏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市场是难以估算的,光伏和农业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光伏行业本身,同时对于农业的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光伏农业项目共计400余个,如果在全国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光伏农业产品,其市场可达千亿元规模,在5年内可达到万亿元规模。

综合考虑,我国农业大棚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修建面积达到200万公顷以上,能得到利用的面积却少之又少。从耕地面积来看,我国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四位,远落后于美国,而人口却居世界第一位。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可用耕地中有55%为缺水旱地。但在55%的缺水旱地中,即使只有1%的耕地采用光伏扬水技术,也能形成400GW的装机市场。而1GW装机的太阳能光伏扬水设备,可以满足500万到1000万亩土地的用水需求。

相对于传统水利建设时所需要的大量电力铺设、水库建设、沟渠挖掘,两者的总体投资规模差别巨大,光伏水利带来的生态环境意义让其更显优势。

国家能源局日前下发的《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将重点在山东、安徽、江苏、渐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及现代农业发述的地区.依托渔业养殖、农业设施等建设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集中区,并在大面积水域较多的地区,探索低成本、技术成熟的水光互补建设技术,规划水光互补集中区。从顶层设计强化扶持力度,对于光伏农业的支持中央可谓是不留余力,甚至动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强烈地体现出了国家意志。如果按照国家政策补贴标准来算,光伏农业大棚有利可图,稳赚不赔。数据表明,一个投资亿元的10兆瓦光伏农业大棚项目,年收益率可达10%以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多地雾霾事件给政府敲响了警钟。作为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于一身的光伏农业项目,响应了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节约了土地资源,无疑是能源项目的宠儿。以30WM的光伏项目为例,每年可以发电4300万度,在25年的使用期限内可以节约煤48万吨,粉尘排放可减少3万吨。

综上,光伏农业和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可以预判,光伏农业的政策风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甚至还有加强的趋势。(4)发展问题与建议

a、加强我国光伏农业产业系统的标准体系建设

随着光伏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光伏农业这一新兴产业每年已达千亿元市场规模,有预测甚至认为,其市场规模5年内可达数万亿。然而,因没有统一的标准,光伏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项目打着光伏农业的幌子占用农、林业用地,以谋求税收优惠和国家财政补贴,换取企业或个人利益,“非农化”现象严重。制定光伏农业行业标准至关重要,有了标准才能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方向。b、鼓励科研单位与科研院所科研创新光伏农业技术

结合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与光伏产业技术的实际水平,研究和建立健全有关新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同时加强对光伏农业产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管理,以避免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推动光伏农业产业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参考文献

1、《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能源局

2、《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家能源局

3、《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光伏行业研究报告》 任翠翠

第五篇:2003年“三农”政策盘点与分析

2003年“三农”政策盘点与分析

当前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今年上半年,受“非典”影响,下半年,一些地区的洪涝旱灾影响了收成,全年农民收入预计增加4。农业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势头是来之不易的。一方面是一些农业扶持政策措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市场拉动的结果。尤其是近段时间,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粮食、油价、棉花包括一些畜产品在前几年一直低迷的情况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价格增长只是一种恢复性的,还没有达到90年代后期最高的水平。而且价格继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目前的状态下起伏。所以,仅靠价格提升还不能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还需要采取一些更积极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今年采取了哪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让农民增收致富。2003年,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决策,是政策实施密度较大的一年。具体来讲有这样10个方面:

1、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为农民减负。从一些地方的情况来看,这项政策落实到位的话,能减轻农民负担的30。

2、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上学难、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几年内,在国家的扶持下,要解决好贫困学生就学和贫困地区学校改造。中央财政为每个农民出10块钱,地方政府筹集10块钱,农民自己出10块钱,逐步试点恢复农村医疗体系。

3、扩大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力度,放开市场。一些地方尝试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改革意义重大,为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探索了新办法。

4、启动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今年选择了8个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帮助农村信用社增强自身活力,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5、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国债资金中专门安排了“六小工程”资金,建设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小型基础设施,如沼气建设、乡村道路、草场围栏、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水电等,这些对改变农村面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始,在11个品种上实施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已经基本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优质水稻的产业带,黄淮海专用小麦产业带、东北的专用玉米的产业带等。对大豆、小麦等实行良种补贴,凡是在优质区域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好,价格也比普通的同类产品要高。

7、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主要开展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一个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力度很大;另外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尽管在财政等体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总的原则定下来了,外来务工农民子女要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解决了农民工十分关心的一个大问题。

8、各地将普遍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国务院已批转了农业部等几个部委的农民培训规划,每年要培训上千万人,国家拨专款,进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9、很多地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进行农民社会保障、保险等方面的探索。这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上海、浙江等地正在按照城市居民社会低保标准,统筹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等问题。

10、在户籍制度改革上,今年不少地方有很多突破。

归纳这10个方面,可以看出今年的政策措施的一些特点。一是密度大。包括投资和政策倾斜。二是措施实在。都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群众多年反映的焦点、难点问题,都在开始探索、突破。三是全方位。不仅涉及到农民的生产,还涉及农民的生活;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农村社会的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明年的政策规划

尽管今年农民增收4已是来之不易,但还是没有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尖锐和突出:

1、城乡差距在继续扩大。农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专家测算,2002年已达到1:3.1,是改革开放25年来差距最大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了。

2、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是在中西部粮棉主产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有的还是负增长。现在省际间的差距有的已达到4到5倍,这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同步发展。

3、农户收入的差距也在扩大。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据统计,我国农村特困户有2600多万,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近1亿人处在贫困线下,这是个大难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果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经济就没有活力,要改变农村的面貌就是一句空话。现在近80的人口消费水平

只有不到40。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经济不能发展,扩大内需就要失去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影响。所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心。

现在已有几项大的政策出台,如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把过去对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转移到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上,增加农民种粮的收益;适当提高粮食的收购

保护价等。明年将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来做,政策力度一定会比今年更大。并且在政策设计、制定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政策落实情况。

制定政策、出台政策仅仅是一个开端,只有把政策落实下去,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所以在制订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为下面执行政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比如取消农业特产税,考虑到会减少地方政府收入,政府就采取了转移支付的方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采取一些最直接的办法把利让给农民。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实践证明,群众的参与才是最好的监督,今后要按照制度化、民主化去加强监督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定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来解决,光靠农业内部来解决是有难度的;仅是一种措施也是困难的。需要多元化、多渠道,通过改革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扩大农民就业空间来促进增收。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三农”问题摆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提出了城乡统筹改变二元结构等重要判断和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尤其是领导同志表现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农村工作者,我们感觉现在政策、舆论的环境比较好,是做“三农”工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期。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条件,现在也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一个发展时机,所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信心,希望几年内农民增收缓慢状况能得到扭转。“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载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

    农网改造安全分析及措施

    一、 概述 2016年永修农网 二、安全分析 农网改造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投入的工程。由于施工项目多、任务重,施工场所点多面广,立体交叉作业多,,加上施工人员自......

    思修案例分析(农)(模版)

    大学思修考试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社员李文把麦子铺在公路上,利用过往的车辆压掉麦粒,一直劳动到深夜12时。其10岁的儿子躲在公路麦草下睡觉,父母未发觉。当时恰有一辆货车从麦杆上......

    农村学情分析[五篇]

    在农村中学教英语的心得 ——在农村中学怎样去备英语课 毕节市杨家湾中学朱雁 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关键之处,教师备好英语课更要及时摸清班级学生的情况,如学习基础、父母文化......

    学农心得体会

    学农心得体会 学农心得体会1 时间如白驹过隙,为期五天的学农生活已经结束了!在我们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这次学农活动成为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痕之一,在我的人生乐章中增添了一段......

    学农纪律

    学农纪律: 1、一切行动听指挥,自觉听从指导员安排教育,尊重营地工作人员。 2、不得迟到、早退,有事要请假,不准无故离开学农营地外出活动,否则酌情扣分(是按照人数扣么) 3、自觉遵守......

    学农日记

    学农日记 月日星期小雨 今天是学农的第一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风景宜人的安亭学农基地。在这儿,天很蓝,草很绿,空气也十分清新,一切都来得那么舒适、自然;在这儿,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

    学农心得体会

    学农心得体会1 那一排排的队伍犹如大树般伫立在林荫道上上,那一声声口令响亮的回荡在每一个四十三中学学子心中。“稍息、立正、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口令变了,各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