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9:1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

第一篇: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

曹植与纳兰性德诗的忧郁比较

一、曹植与纳兰性德忧郁气息的来源比较

1、家庭方面

曹植与纳兰容若的出生都应该算是名门望族,是当时的大家庭,有权,有势,也有钱,在这样的家庭中为什么会长成曹植与纳兰性德这样天生就有忧郁气质的大诗人呢?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两位大诗人的家庭。

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直到他离开人世。曹植文学才华在其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曹植应该是一个诗人,却偏偏生在政治家的门第中,政治斗争中的残酷落在他这样一个孱弱诗人的身上,显得有些无奈,但这又是无法改变的,曹操是现实主义的政治家。而曹植性格率性纯真,导致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开始其后半生的颠沛生活,报国无门,郁郁而终。可以说,是他“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酿成了他的悲剧,使得他忧郁形成。

纳兰性德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明珠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国”荣称。他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在议撤三藩,统一台湾,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作为封建权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被参劾,在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经历 荣辱兴衰,有起有落。词人短短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渡过,父母对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词人的父亲纳兰明珠 是一位极具特色的清相。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成为名噪一时,权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明珠个人魅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明珠的政绩是十分突出。在康熙与鳌拜的争斗中,明珠不断出谋画策,劝解康熙,为康熙成功除掉鳌拜立下大功。撤三藩时,朝中少数几个坚持“撤藩”派。具有非常的勇气和前瞻性。在收复台湾时,明珠指出当时的形势:“郑经已死,贼无渠魁,势必衰微。” 他认为:“若以一人领兵进剿,可得其志。两人同往,则未免彼此掣肘,不便于行事。照议政王所请,不必令姚启圣同往,着施琅一人进兵,似乎可行。” 可以说,明珠光辉的正面形象对词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甚至可以大胆地猜测,这一切,他父亲的能干与胆识都是词人所崇拜的。但是,这仅仅是明珠的一面。明珠在权势高涨时,利欲熏心买官卖爵,结党营私。明珠既擅政,“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求情,找老明。” 索三,即索额图,明珠与他互植党相倾轧,争斗了很多年。

倒霉的是,词人有这样的一个父亲,也有个差不多的母亲。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她的母亲是有名的悍妇。文献多有记载袁枚《随园诗话》 中有:

余长姑嫁慈溪姚氏。姚母能诗,出外为女傅。康熙间,某相国以千金聘往教女公子。到花园中,极珠屏廉玉屏之丽。出拜两姝,容态绝世。与之语,皆吴音,年十六七,学琴、学诗,颇聪颖。夜伴女傅眠,方知待年之女,尚未侍寝于相公也。忽一夕,二女从内出,面微红。问之,曰:“堂上夫人赐饮。”随解衣寝,未二鼓,从帐内跃出,抢地呼天,语呶呶不可辨,颠仆片时,七窍流血而死。盖夫人赐酒时,业已鸩之矣!姚母踉跄弃资装,即夜逃归。

《啸亭杂录》续录第五卷 中记载:纳兰太傅明珠,康熙时煊赫一时。其夫人和舍里氏与公起自微贱,甚相和睦。性妒忌,所使侍婢,不许与太傅交谈。一日太傅偶言某婢眸子甚俊,次晨夫人命侍者捧盒置太傅前,即某婢双目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贪婪的父亲,凶悍残暴的母亲给词人带来极大痛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限制,表面上还要对父母恭恭敬敬;另一方面良心的觉醒,令他无法容忍家庭的罪恶。更重要的是,词人的软弱让他自己的心灵倍受折磨。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这样使不得不使他觉得忧郁的。

2、婚姻方面

在婚姻方面其实曹植就比纳兰性德幸运很多。在三国时期的曹植还是在婚姻上很幸福的,但是纳兰性德就不那么幸运了。婚姻是纳兰性德痛苦和忧郁的重要缘由。早年的青梅竹马被父母活活拆散,在父母之命下,迎娶了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纳兰性德为其妻写下过一首定情诗: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其实这首诗中也隐隐约约透漏着些忧郁。

两人情投意合,可惜纳兰夫人婚后三年因难产而离开了人世, 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有词: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沈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 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劈头一个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然后由己及彼,又由彼及己,以告诫自己梦之应醒,到夜台幽远,书信难达,以至来生难期,万念俱灰,把现实之事与幽冥之想揉在一起,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深沉爱恋。此词哀感顽艳,凄绝缠绵。剪不断的爱意幽思,道不尽的柔肠悲歌。有时哽噎难鸣、欲哭无调;有时锥心泣血、泪如泉涌;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如断肠之曲,摧人心肝。这种镂骨铭心、魂牵梦绕的追念之情,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不能自已。非常欣赏词人的“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也写出词人对往日美好甜蜜生活的怀念,以及自己没有更好的珍惜、更多的陪在夫人身边而深深地懊悔。

词人在寄张见阳的信中这样说:“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发已种种,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此言大是。弟是以甚慕魏公子之饮醇酒近妇人也”。又在给严绳孙的信里说:弟胸中块磊,非酒可浇,庶几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

在此可以看到,失去爱妻后,词人内心更加孤寂无聊。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词人通过顾贞观介绍认识江南才女沈宛,但是第二年逼迫分开。沈宛的逼迫离去也带走了词人最后的留恋。失去爱妻和美妾,无人能识的苦闷伴随了他了人生整整后八年,也是他心灵最大的痛。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他们的爱情因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沈宛回归江南。这些无一不是是纳兰性德忧郁之气显现的导火线。

3、事业方面

曹志其实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在政治上,初期他还是很有热情和激情的,但是随着他在曹操心中地位的下降,他被曹操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减低,在政治上施展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尤其到了曹丕登上帝位后,曹植的人生悲剧就开始了,到了建安末年,曹丕废掉献帝自己称帝之后,曹植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曹丕诛杀了曹植的好友丁仪以剪除曹植的羽翼,用封王的办法使曹植虽身为王侯,却失去了自由,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理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曹植早年浪漫自负的勃勃雄心和英雄气概一转而为愤慨忧郁之情,也使他以后诗歌有着与前期迥异的风格特色,忧郁之气越发的呈现。

“愿欲一轻济,惜哉夫方舟!” 《贵躬表》,一种忧郁之气不难看出,这个时期的曹植于大多是文人一样,常有一种时光易逝的感觉。“大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应抓紧时间,乘时立功。但当时的情况下,这种理想却不能实现,曹植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亟亟不可待的心情表现得非常明显,犹豫也就在所难免。

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行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居非吾志,甘心赴国扰。(《杂诗》)

曹植直抒胸中沉郁、痛苦和悲愤不平的心情,表达自己不甘闲居,愿意征伐吴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都玄敬《诗话》云:曹子建杂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又云国仇量不塞,甘心思丧元,老瞒而有是儿,宁不助其奸雄。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古语道:伴君如伴虎。当皇帝的侍卫,如履薄冰,工作中的任何差错都可能给自己,甚至整个家族带来灾难。纳兰性德的压力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还需要长期在外四处奔波。康熙二十年,词人随康熙赴辽东一带巡视祭祀长白山;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奉命随副督统郎谈远赴梭龙侦察;康熙二十二年,纳兰性德作为主要随从陪康熙巡幸五台山。长期的劳累奔波之苦,对家乡的思念之苦,纳兰性德的体验非常深切。有词: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这句很有意思,虽然嘴上说不恨,但是,还是告诉我们,行役很苦。无聊的伴君侍卫差事让纳兰性德对仕途更加心灰意冷。长期离家奔走,跋涉,不仅苦在纳兰性德的脚上,更苦在心里,当然忧郁也是。

4、交友方面

曹植其实与着很多的才智兼备的好友。但是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异等,这当然就会使得曹植一方面为朋友的逝去而忧郁,一方面为自身命运而担忧,这些都造成了曹植的忧郁。

友情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中重要的色彩之一。词人的很多朋友同时也是他的老师。众多的良师益友为词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绚丽,也带来许多枯黄。朋友的离别和去世让词人非常痛苦,由此体会到了更多的离愁和苦痛,导致词人内心更加消沉和忧郁。

5、自身性格方面

曹植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怀,喜欢幻想,渴望心灵的无拘无束,渴望肉体的彻底解放,所以喜欢挑战世俗,不希望自己用凡人的态度、凡人的处世方法生存在世上。曹植喜欢文学创作,喜欢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纵横。作为政治世家的一员,曹植不喜欢教条,染上“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开始曹操还是很欣赏他的才华;但看到他这个样子,逐渐失去了对他的好感。在失掉父亲的宠爱后曹植仍不自知,继续任性妄为,不自雕励。如有次他居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显然是不按制度而为!已经触犯了“王法”,使原先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的曹操大为恼火,彻底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曹植的这种放浪形骸是这种浪漫主义的外在表现,不过这并不是身为政治家的曹操所想要的。曹植喜欢唯美,也喜欢痛苦,喜欢在痛苦中创作,因为痛苦给了曹植无尽的灵感。曹植眼里永远闪烁着忧郁,性格始终充满着悲情,以至于很难关注那些更积极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的曹植不是放荡就是悲情,这样的曹植怎么会不犹豫呢?

纳兰性德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忧郁。纳兰性德一直患有寒疾,寒疾一直折磨着他,影响他的情绪,不免会造成忧郁。

二、曹植与纳兰性德的诗所用的意象比较

在曹植的诗歌中,云出现了二十多次,还有剑,美人,风,鸟等。白日、五岳、天地、阴阳、八方、万里、遐荒、四海、洪波、苍天、明月、庆云、江湖、太山、磐石、长风、惊飙等高远空灵,无限伸展的意象组也是曹植常用的。

纳兰性德的诗歌中,意象丰富,有日,月,水(雨),风,烟,霜,杨柳,落花,松,竹,梅,菊,鸦,猿,蝉,鸿雁,鱼,关山,白发,断肠,舟船,灯,廊,泪,长亭,羌笛等等。

三、曹植与纳兰性德的诗所营造的意境比较

曹植诗歌中意象繁多,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群。“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7年,166页)曹植诗歌中独特的意象群又烘托出了一个有强烈个性的“有我之境”——悲悯忧思之意境。“云”作为曹植意象群中一个有着极大主观性的重要意象,对于他的浓郁情感的抒发、忧思意境的生成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曹植与纳兰性德的诗中语言的使用比较

第二篇:曹植《朔风诗五章》

《朔风诗五章》是三国时期曹植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借助于“朔风”“素雪”“芳草”“秋霜”“飘蓬”“天阻”种种意象,情由景生,物随意驱,辉映烘托,将心中的思情和壮志、哀伤和怨愤,表现得九曲回肠、悲惋感人。诗中时而借用典故,时而化用《诗经》名句,时而运用对仗和比喻,显示了诗人对诗句的锤炼之工,见出曹植之诗“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特色。

朔风诗五章⑴

【其一】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翻飞南翔。【其二】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晞。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其三】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其四】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繁华将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秋兰可喻,桂树冬荣。【其五】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 临川慕思,何为泛舟? 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泛舟,愧无榜人。译文

【其一】

抬头仰望那呼呼的北风,心中怀念着魏国的国都。多么希望骑上代马,迎风扬蹄,飞快地驰往洛阳。(然而)在那总是和风徐徐的南方,我却要思念着那蛮北的江南。多么希望能跟随在那些南飞的鸟儿身后,去实现我南征的宏图大志。

【其二】

时光荏苒,(从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看起来并不太久,可对我来说却像过去了漫长的三年。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而今重返故地,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

【其三】(八年之中),就好像翻越于高山峻谷之间,(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年复一年的风飘蓬飞和寒来暑往,不知何时才有我安定之所?千难万险纵可翻越,你我同胞骨肉却好像面临的是生离死别。

【其四】 你(君王)说过喜爱芳草,我就牢记着要把它们进献给你;谁料在它们荣华繁茂之际,你却驱使秋天的严霜,使它们归于憔悴凋零。你(君王)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还谈什么诚信?(请你明白,)我忠贞的意志就像那寒霜中的秋兰,北风前的桂木,决不易改。

【其五】 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却无人能帮我除去忧愁;雍丘之地,亦有川泽可供“泛舟”。可是,不是我不想高高兴兴地去“泛舟”游乐,而是一起同游的跟我志趣不投。即便是有雅兴泛舟,却连个撑船的人都找不到啊(指了解我政治怀抱的人)

背景

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的一个冬日,北风挟裹着飞雪,越过豫东平原,刹时间便把小小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化为茫茫白地。一位神色憔悴的诗人,却还在庭中徘徊——他就是屡遭朝廷贬谪疑忌的雍丘王曹植。一年前,他才被明帝“徙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北)”;而今,又被责令“复还雍丘。”诗人壮志难酬、身如飘蓬,再也按抑不住心头的悲怆,终于用那“骨气奇高”之笔,在风声雪影之下,写下了名作《朔风诗五章》。

鉴赏

这首诗共分五章。大约诗人落笔之际,正是朔风怒号之时,所以开章即以朔风起兴,抒写“用(以)怀魏都”之情。魏都洛阳,远在雍丘西北。诗人在那里,曾经度过美好的青春时光,留下过少年的宏大梦想。从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旧历七月离开那儿以来,至今又已五年了。朔风北来,听去似乎全都是往日亲朋的呼唤之声。古诗有“代马依北风”之句,说的是北方代郡的良马南来,一闻北风之声,便依恋地嘶鸣不已。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因此凄楚地吟道:“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往)。”他是十分希望驱策代马,迎风扬蹄,飞快地驰往洛阳。不过,诗人此时的怀念国都,已不是为了寻回少年之梦,而是志在“捐躯济难”、列身朝廷、报效国家。每当凯风(南风)吹拂,他总要记起“蛮方”(指江南)还有“不臣之吴”。他在此年上明帝的《求自试表》中,就以“辍食忘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之语,表达了愿为征吴大业效力的急不可待之情。此章结句“愿随越鸟,翻飞南翔”,亦正化用了古诗“越鸟巢南枝”之典,抒写了诗人南征孙吴的壮志和渴望。其辞促情迫,正与上引《求自试表》之语异曲同工。

然而,诗人的这一壮志,总是化为碎坠的泡影。他的政治生涯,大多是在不断流徙的“汲汲无欢”中度过的。诗之二、三章,由此转入对自己身世飘泊的感伤抒写。“四气(节气)代谢,悬景(日、月)运周”,时光荏苒。诗人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徙封浚仪,至此复还雍丘,这一别正如一俯一仰,相隔并不太久。但在痛惜于光阴流逝的诗人眼中,却是“脱(忽然)若三秋(年)”,未免生出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回想当时“初迁”,雍丘还是百花盛开的春日;而今重返故地,却已是“素雪云飞”的冬季。这四句,化用了《小雅·采薇》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自身流徙往返的凄怆之感,与千年前西周戍卒重返家园的物换星移之伤,融为一体,显得愈加深沉、酸楚。从公元221年(黄初二年)以来,诗人东封鄄城、北徙浚仪、二徙雍丘。八年之中,正如翻越于高山峻谷,忽而“俯降千仞”,忽而“仰登天阻(险)”,尝尽了颠沛流徙之苦。诗人因此慨叹于身如“风飘蓬飞’,不知何时才有安定之所。这两句,与次年所作《吁嗟篇》中“宕宕当何依”、“谁知吾苦艰”之语一样,饱含着诗人无数酸辛和泪水。如果仅仅是飘徙,倒还罢了。最使诗人痛苦的是,当局还明令禁止他与同胞兄弟相往来,这简直令诗人绝望。诗中接着四句,便是诗人绝望之中的凄厉呼号:“千仞易陟(登),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极言险阻之可翻越,更反衬出当局者之禁令正如无情的“雷池”,难以跨越半步。兄弟的分离,恰似生死永别,令诗人怆然泣下。

诗人当然明白这悲剧是谁造成的。诗之四章,即中断对自身飘泊痛苦的泣诉,透过朔风素雪,向始终疑忌他的远方君王,发出了责询。前四句运用屈原《离骚》的比兴方式,以“芳草”喻忠贞之臣、“秋霜”比小人,愤懑地大声责问:你(君王)说过喜爱芳草,我就牢牢记着要把它们进献给你;谁料到它们荣华繁茂之际,你却驱使秋天的严霜,使它们归于憔悴凋零!“君不垂眷”以下,诗人又以凛然之气,表明自己的心迹:即使君王毫不顾念,我的忠贞之心,也决无改易。请看看寒霜中的秋兰,朔风前的桂木吧:它们何曾畏惧过凝寒,改变过芬芳之性、“冬荣”之节!“秋兰可喻”二句,于悲愤中振起,显示了诗人那难以摧折的“骨气”之“奇高”。

第五章为全诗结尾,抒写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瞻念。君王既不眷顾,诗人的流徙生涯定是绵长无尽的了。想到这一点,诗人不禁忧从中来。弹琴放歌,虽可借以倾吐心曲,但无知音,没有人能和他同销忧愁;雍丘之地,自然亦有川泽可供“泛舟”,但无同志,没有人能了解他临川思济的政治怀抱。在《求通亲亲表》中,诗人曾这样描述他的孤寂生涯:“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这正是诗人最感痛苦的,难怪他在结句中发出“岂无和乐,游(交游)非我邻(同志);谁忘泛舟,愧无榜人(撑船者)”的啸叹了。

前人称曹植的诗“肝肠气骨,时有块磊处”(钟惺《古诗归》)。《朔风诗》正是一首颇有“块磊”的抒愤之作。诗人抒写胸中愤懑,吸收了《诗经》、《楚辞》运用比兴的成功经验,借助于“朔风”、“素雪”、“芳草”、“秋霜”、“飘蓬”、“天阻”种种意象,情由景生,物随意驱,辉映烘托,将心中的思情和壮志、哀伤和怨愤,表现得九曲回肠、悲惋感人。诗中时而借用典故,如“代马”、“越鸟”之喻;时而化用《诗经》名句,如“昔迁”、“今旋”之比;时而运用对仗和比喻,如“别如俯仰,脱若三秋”等等,均思致灵巧、意蕴深长,显示了诗人对诗句的锤炼之工。诗人运笔的徐疾变化、辞气的抑扬宕跌,更表现了一种“兔起鹘落”的气象。就一章来说,诗情时有起伏。如首章前四句叙怀思,哀婉低回;后四句抒壮志,辞促情迫。就全篇来说,章与章之间,亦往复回环、顿跌奋扬,呈一波三折之形。首章徐徐振起,二章平缓悠长,三章啸叹直上,四章于结尾忽作金石掷地之声,五章复以悠悠之叹收束。这些,都可见出曹植之诗“始为宏肆,多生情态”的特色(王世懋《艺圃撷余》)。

作者 曹植(192~233),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其诗注意对偶、炼字和色彩,富于音乐性,被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曹子建集》。

第三篇: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弟弟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廷中的政事滔滔不绝而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皇帝哥哥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忌之火油然而生。他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许多大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有的说,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岂不是宫中一大害?有的说,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巧赶上一位大臣禀报,有人造反,图谋篡位。曹丕认定弟弟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

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Lu四声)菽(Shu)以为汁。萁(qi)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第四篇: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

七步诗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七步诗阅读答案”,相信同学们完成之后,阅读能力会很快得到提高!

七步诗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2.萁在釜下然()

3.漉菽以为汁()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七步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一、1.死刑 2.同“燃”字 3.过滤 豆类 4.曾经

二、锅 破釜沉舟

三、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相煎何急;七步成章

七步诗翻译:

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内做成一首诗,做不出即处以死刑。东阿王随声就做诗一首:“锅里煮着豆子用来作羹,滤豆子用来作汁。豆秸在锅底燃烧着,豆子在锅中哭泣:‘你我本是一个根上生长的,你为什么这样不留情地逼迫我、熬煎我呢?’”魏文帝听了深有惭愧之色。

这篇“七步诗阅读答案”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五篇: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与翻译

导读:《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下载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植与纳兰容若诗的忧郁比较2(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植《七步诗》课本剧剧本精编

    《七步诗》课本剧剧本(选自《古诗文名句赏析》)一、原文内容: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故事简介:三国时期,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丕怕自己的兄弟,篡夺自己的......

    曹植名言精选

    第一部分:1,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2,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3,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4,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5,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

    曹诗2.26

    由曹氏父子看魏晋四言诗的新境界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张桂杰哈尔滨市政府外事办 张莉 建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不过在文学史上,则为所谓的文学和自......

    曹植的小聪明与糊涂王爷的大智慧

    曹植的小聪明与糊涂王爷的大智慧 纵观五千年中国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秦朝的扶苏与胡亥,三国时代的曹丕与曹植,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大清王朝......

    对曹植的不同评价

    对曹植的不同评价 在我国文学史上许多有争议的人物中,曹植还不算是歧见最多的。不过在他的评价问题上,不同意见还是不少。这种分歧在古代即已存在,延续到现代又有所发展。本文......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

    大学电台广播稿 文学类之曹植

    金声玉振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在今天的节目里,将同大家一同分享建安文学之曹植。 曹植,字子建。建安十六年始封平原侯,十九年改封临淄侯,魏文黄初三年进封为王。后其封地屡遭改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