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军事思想讲稿
毛泽东思想讲稿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独特理论贡献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从上世纪40年代,从古老的黄土高坡,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当时处于苦难中的亿万中国人民朴素的“救星”思想,到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在黑暗中还要摸索更长时间的科学论断。毛泽东用他的智慧、人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全新的社会制度。他好比是一位天才的历史的总导演,凭借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大舞台,导演了一出出石破天惊、扭转乾坤的革命活剧;出神入化、千古绝唱的战争活剧,安帮定国、主导格局的政治话剧;深邃磅礴、雷霆万钧的理论活剧;叱咤风云,驾驭大势的战略活剧;以及笔飞龙、鲲鹏展翅的艺术活剧。我们通常把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独到见解的人称作“家”,那么我们归纳总结一下毛泽东是什么家? 革命家——开天辟地; 军事家——天才绝世; 政治家——卓越无比;
理论家——拓荒求是、勇开先河; 战略家——运筹帷幄、气吞山河;
思想家——跨越地域、党派、民族、历史 宣传家——深入人心 外交家——世界共鸣 哲学家——传承古今 书法家——世界文化瑰宝 诗 人——豪迈雄放
毛泽东的出现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和骄傲。没有毛泽东,20世纪的人类历史就会暗淡。
在上下万千年的中外历史上,没有人能够象毛泽东一样集如此多的大“家”于一身;没有人能够在漫漫历史进程中留下惊雷巨响、推动社会全面变革的人物;没有人能够象毛泽东那样赢得那么多的赞誉、歌颂、尊重和身后若干年仍有一批崇拜者的人物。
毛泽东如此伟大我们学习他还必须从最基本的学起: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 思想
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
思想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思想?
翻开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思想的,思想是概念、判断、推理,是相对于感觉、印象的一种认识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定义、特征、分类、发展规律)
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特征:
军事思想源于战争实践是大量战争实践的总结,随着战争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又反作用于战争,对战争有指导作用和意义。军事思想有四个特征: 第一鲜明的阶级性 第二突出的时代性 第三明显的实践性。第四明确的继承性。
鲜明的阶级性。
军事思想作为人类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势必要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种种观念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军事思想总是以阶级利益为目的来研究战争问题的。任何一种军事思想都是一定的阶级利益在军事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阶级所奉行或推崇的军事思想,体现各个阶级对战争的不同认识和立场。不同的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这就是说,军事思想带有强烈的阶级性。突出的时代性。
军事思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总是处在人类社会发展一定的历史阶段上,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思想各有着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和军事实践活动的总体水平。由于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任何时代的军事思想都具有局限性。军事思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时代环境的改变,会使军事思想的内容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军事思想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明显的实践性。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界的一种客观事物,作为战争与军队问题集中反映的军事思想,其全部内容都必定来源于军事领域客观存在和军事实践。正如毛泽东指出:“一切带有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军事实践不仅是军事思想的来源和基础,而且是军事思想发展的动力。军事领域是一个充满变革精神的领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变革、作战方式的变化,军事思想也相应地要以新的理论、原则和方针加以充实和发展,否则就不能适应未来作战的要求。反过来,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指南,对军事实践活动与客观存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明确的继承性。
战争特性之一,是强制人们必须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一致才能取胜。所以,历史上所形成的许多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有些因其反映了军事活动的共同规律,而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继续使用,并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可以说,军事思想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对以往军事思想的扬弃,是人们以往军事实践认识成果中正确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分类
按时代区分,有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按阶级性质区分,有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等
按地域和国家区分,有外国军事思想和中国军事思想
按人物区分,有孙子军事思想、拿破仑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等等 发展规律
人类军事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人类军事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里程碑。
一、孙子及《孙子兵法》。它代表的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包括《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二、克劳塞维茨及《战争论》。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基础上,对军事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战争的本质、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军队的建设、战略与战术的区分、攻防作战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1838)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具有奠基性质的理论名著。从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资本主义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的时期。
三、毛泽东及《论持久战》。毛泽东是中国继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之后,又一次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理论,闪耀着普遍的真理光芒。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为启始的第三次飞跃,为真正科学地考察解决战争和军事问题,首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南。毛泽东军事思想则代表了这次飞跃的最高成就。
毛泽东军事思想 定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价值: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是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它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军事思想的理论基 础;(《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发展历程:
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经过了完整的科学演变过程。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1921.7——1927.7)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阶段,是在大革命时期。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1927.8——1935.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并提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此,毛泽东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思想开始产生。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1935.1——1945.8)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所阐明的内容,包括了毛泽东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成熟(1945.8——1949.10)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成熟,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以其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统帅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发展(1949.10——今)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发展,是在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使我军进入了建军的高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组成及相互关系: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容非常丰富。
有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理论、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理论和国防现代化理论。
其科学体系是由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问题的基本原理、原则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分别具有不同功能、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这个整体中,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整个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军从事战争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人民军队理论是建设人民军队的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原则和作战方法,是人民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是进行国防建设,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外敌入侵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实践意义:
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这场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影响之深远、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人民革命战争,以其辉煌的胜利彻底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遭受列强侵略与欺凌的耻辱,使中国 人民重新获得自豪、自信和自尊,表明中华儿女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驾驭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是毛泽东,指导这场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创造了以弱胜强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
根据美国人杜普依主编的《世界史百科全书》统计,从公元前3500年到本世纪70年代,人类经历了约1、5万次战争。
古今中外的战争各不相同,激烈的竞争的基本的现象,没有可比性,但战争指导艺术高低却具有可比性。一般说来,在力量上拥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赢得战争胜利,所以战争艺术的最高荣誉从来属于那些以弱胜强的统帅。西方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恺撒和拿破仑等人,都因此而摘取并获得了 “战略之父”、“战争巨人”等桂冠和荣誉。相比之下,毛泽东的战争艺术更为高明。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在我党我军的发展中,大部分岁月里,我军的劣势程度,从数量上,远远超过西方战史上那些最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
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敌我兵力分别是:10万人比4万人,20万人比不足3万人,30万人比3万人,50万人比7万人,平均比差6、5倍,最大的一次10倍。而世界上公认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中,马拉松战役两军的兵力对比为1万人比4万人,坎尼战役为5万人比8、6万人,马伦戈战役为2、7万人比3万人,平均比差1倍多,最悬殊的一次也仅4倍多。以往世界战史上的以弱胜强,基本上是总兵力对比上的以少胜多,而在武器装备上则相差不大。具体到历史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刀、红缨枪对步枪,革命的武装不断的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赶跑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两条腿跑过了敌人的四个轮子,把反动派赶到了台湾。抗美援朝打败了拥有飞机大炮的美帝国主义者。
在如此悬殊的劣势兵力和装备下,却数十次、上百次地创造了辉煌的战争奇观,这就足以使毛泽东的战争指导艺术在世界军事理论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和丰富,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独特贡献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一生中有过许多敌人。然而,他那深刻的洞察力、坚毅的性格和高超的谋略艺术,即使是有头脑袋的高明的对手也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毛泽东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前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心悦诚服地对毛泽东当面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构思了一篇文章,开创了一条道路,打造了一个政党,创建了一支军队,组成了一个战线,实行了一个转变,奠定了一个基础,指出了一个危险。
二、独特的理论贡献
1、血论——完整的战争本质学说
2、能论——战争中的强弱转化学说
3、桥论——军事辨证学说
4、节论——战争指导枢纽学说
5、绝论——党管武装学说
1、血论——完整的战争本质学说
理论:
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代表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列宁把战争的本质概括为“战争是这个和哪个阶级的政治的继续”,就是在克劳塞维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而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毛泽东指出:文明史以来,战争就是一种流血的政治;战争的目的决定其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军事目的服从并服务于政治目的。
战争作为政治的特殊手段,具有其特殊性:组织特殊,过程特殊,方法特殊,经验特殊。所以,不能用一般政治的观点来看待战争,必须按照战争规律去指导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应用:
(1)政治贯穿军队建设始终
战争的本质决定了政治必将贯穿战争的始终,所以政治要想发挥全部的作用就必须贯穿战争的方方面面,从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全面的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控制人,控制人最好的方法就应该建立一个核心。将支部建在连上无疑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军队的其它组织机构中设立党的组织,保证组织的目标从二个系统传达和执行,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作用,将决策层和执行层区别开。以上措施和办法从制度上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政治优势是胜利的基本条件
发挥政治优势,切结自己,战胜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次革命战争能以弱制强、最后战胜敌人的奥妙,就是党中央、毛泽东善于发挥政治优势,高举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旗帜,从而能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还成功地运用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的战略、策略,在强大的军事攻势的震撼下,采用各种形式,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争取敌人起义和公开劝降。解放战争四年中,争取敌人起义84.69万人,投诚 63.35万人,和平改编 29.3万人。(3)政治斗争的高级形态武装斗争 通俗的讲法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使我们从政党的生死存亡的历史角度再次认识了它的作用,实践证明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性,我们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共同开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我们的党有了发展,但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党要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应该是从党懂得掌握“核心竞争力”开始的,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直到现在西方霸权主义国家能够指手画脚,核心的原因还是它们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武器装备。(3)政治斗争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时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它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三大法宝”的核心是党的建设。中国人民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赢得革命的胜利,基本地是依靠了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组成了一条“统一战线”。落后的近代工业,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毛泽东认为,中国无产阶级要达到革命胜利,就必须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他把“统一战线”当成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始终结成坚定同盟,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结成可靠同盟,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买办资产阶级也结成过同盟。但是,毛泽东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实行统一战线下的独立自主方针;实行统一战线下的教育转化,促进统一战线中友好阶级共同进步;实行统一战线下有理、有节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毛泽东所说的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不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而是体现在根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思想意识形态上。毛泽东说的统一战线不是搞和稀泥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兼顾其它阶级的利益的同时,始终不忘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共产党的阶级阵线,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在重大是非、方向路线问题上不含糊,而不是做其它阶级的尾巴,使中国革命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4)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中国革命必须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毛泽东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工人的斗争、青年的斗争、妇女的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开展起米以配合武装斗争。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蒋介石提出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时间国民党文武官员大惑不解。蒋介石为了向世人表明他对国共和谈的诚意,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8月28日,毛泽东赴渝谈判,毛泽东向国民党代表提出八条谈判要点,率先表明了中共对和谈的诚意。此时,蒋介石正加紧破坏和平。他命陈布雷重印《剿匪手本》,又暗命国民党十九军围剿山西上党地区的共产党军队。毛泽东则以中国的前途命运为重,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出重大让步,显示出了非凡的斗争才华。在决定让出江南解放区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蒋介石秘密下发《剿匪手本》的阴谋,使蒋介石非常难堪。经过43天的反复谈判,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协议。
2、能论——战争中的强弱转化学说
理论
提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也许可以达到成千上万种,好像没有人准确统计过。尽管因素非常之多,但总体上看,仍主要受到这几种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士兵训练程度、指挥官的能力、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的士气。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因素对战争的影响是不同的。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条河、一座山、甚至是一段城墙或者一条沟都会影响战斗的进展。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条件对战争的影响变小了。指挥艺术和训练程度以及军队的士气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变化最大的是武器装备,同样也是由于科技的原因,导致武器对战争的影响要比过去大得多。从总体上看,这几项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只是影响力大小 有了改变,例如自然条件的影响在降低,而武器方面的影响有很大提高。归纳起来:
西方一个著名的军事学家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至少有上千个”;(多元论)
孙子认为:道、天、地、将、法;(五元论)马克思认为:与经济、军事实力、人心有关;(三元论)毛泽东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概括为,“客观物质基础”和“人的自觉能动性”两大范畴。(二元论)
“客观物质基础”包括政治、军事、自然、国际援助等方面的条件;
“人的自觉能动性”不仅包括军人的勇敢、士气,指挥才能、军事技能,还特别包括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作用。毛泽东认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既取决于武器装备等物的因素,更取决于人的因素,是“人”与“物”两种因素的结合。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坚持两种因素的建设齐抓并进。对于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来说,人的高度政治觉悟和优良精神品质是较之旧军队的一大优势。著名的观点:“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和武器是构成战斗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正确处理人与武器的关系,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战争是人和武器的综合竞赛。毛泽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武器论”的观点,科学地阐明了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战争问题上对人与武器关系的精辟论述和高度概括。
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战争中的人包括人力、人心、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人心是人的能动性的动力,人力是物质的力量,人心、人的能动性是精神的力量。因此,人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体,是具有精神活动的物质力量。任何武器和物质,都要靠人去掌握,从而构成了人和武器之间的主导与非主导的关系。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谁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作用,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武器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毛泽东重视武器这个重要因素的作用。以往战争年代,在我们没有军事工业的条件下,毛泽东采用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的办法,以缩小敌我武器的差距,建国后又强调说,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迅速建立起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历来反对忽视武器装备片面夸大精神作用的“唯意志论”,同时又反对片面夸大武器作用的“唯武器论”。
毛泽东综合以上理论提出“能”论。他认为: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是相对的,战争中力量对比的转换是可能的;进而指出,战争的正义性是强弱转化的基本条件;正确的指导是转化的关键。是毛泽东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了,关于战争中的强弱转化问题。从而揭示了战争中的一个特殊规律。
应用
(1)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能转变敌我力量对比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抗日的政治动员”一节中是这样写的:“如此伟大的民族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其次,还要说明达到此政治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再次,是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结,靠干部人员去动员。最后,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动员是经常的”。通过上面的论述,结合毛泽东同志的其他军事著作,许多时候毛泽东用政治立场来阐述军事理论。在实践中他经常用政治的方法来解决军事问题。在战略战术的使用中,军事策略从属于政治策略。他将政治和战争(军事)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创造性的发展了无产阶级军事理论。
通过动员和教育,人民群众和官兵都能够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惟一的政治目的,就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人民和官兵都清楚,他们是为自己的根本利益而战的。
事实证明,向人民群众申明进行人民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方针、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条重要的战争指导规律。
这条战争指导规律所获得的战略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例如:以淮海战役为例,我军参战人员60万人,自愿参军10万人,支前民工225万人,常备民工130万人,担架18万付,手推车41万辆,扁担4万2千条,运送粮食5亿7千斤,弹药物资330万吨。
例如:1947年10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定下决心准备在河北省清风店举行一次大的战役,为了使我们的晋察冀野战军提前到达指定地域展开伏击阵地,就必须有效的阻止由石家庄出来的敌军。但是,敌人是机械化行军,速度非常快,而我军不但靠两条腿走路,而且按正常的速度根本无法实现预先进入指定地域的任务?人民战争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聂荣臻司令员马上把正在军区开会的冀晋军区政委王平招来,命令他迅速向敌人行进的沿途党组织传达指示,无论通过什么方法一定要有效的阻止敌人的前进。王政委接到命令迅速行动。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发动了群众破坏公路、坚壁清野、小股游击队袭扰,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真正体现了寸步难行。敌人所有的行动计划全部落空,本来二天的路程走了五天,从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赢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后,聂荣臻为人民群众对赢得胜利人民群众的伟大功绩给于了极高的评价。
通过战争动员,使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变成了现实。使战争强弱转化理论得到了例证。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军队中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找八路”。说明了一种人心之所向,使老百姓能够主动自觉的参军参战成为可以理解的原因。
人民战争就是要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就是在调动人的自觉能动性,以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因素。进行战争动员,充分发挥战略后方的作用,保障战争胜利。毛泽东指出,要战胜强敌,必须进行军队、人民、政治、经济总动员,以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采取后方供应、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战争的物质保障问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耕战互助”、“一切服从战争”等方针、政策,动员、指导后方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保障战争的胜利。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淮海战役强弱转化。
(2)战略藐视敌人能转化为战胜敌人的信心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一切反动派看作纸老虎,从理论上讲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决策思想和“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决策思想的结合,其核心思想是在对客观实际的全面分析下得出的科学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也成为毛泽东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理论基础。比如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3)精神激励能演化成直接的战斗力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首先提出的是在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某部班长阳廷安,后来经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汇报后,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并指示全军作为基本的战争精神来提倡。
这种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精神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张扬,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并转化成一种无坚不摧、移山倒海的强大力量。没有这样的精神,人们会相信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吗?没有这样的精神,长征后只有不足三万人的革命队伍能打跑日本鬼子、打败蒋介石的八百万正规军、夺取全中国的胜利吗?
这种精神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无往而不胜的奇迹,甚至使一切强大敌人闻风丧胆,出现了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这种精神在和平建设中创造了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难关、建伟业、“当惊世界殊”的无数奇迹,创造出任何金钱物质因素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出现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成为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之魂。
邓小平将我军的这些精神风貌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4)集中兵力能使局部变的强大起来
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歼灭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毛泽东的解释是: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歼灭战的基本方针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主要作战方法;先打弱敌,后打强政;在战役、战术部署方面,每战集中六倍,至少三倍于敌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务求速决、全歼、不使漏网;在战略部署方面,集中一个或两个野战军和军区的主力,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围歼敌人的战略集团。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一贯的作战指导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毛泽东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论述特别精彩,令人回味无穷。他作了前人所没有的独特的贡献。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毛泽东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的奥妙所在。一是重点用兵
要想集中兵力,必须重点用兵。二是后发制人
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是我军的传统战法。古今中外,先弱后强,弱者胜强不乏其例。
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把以弱耗强,以散耗集,后发制人,作为我军以弱胜强的基本战法。这种打法,刘帅比喻为“猫盘老鼠”战术。意思是说,同强大的敌人作战,要象猫盘老鼠一样,盘软了再吃。盘的过程,就是调动敌人,将肥的拖瘦,瘦的拖疲,疲的拖垮,使其由强变弱。尔后集中兵力,加以各个歼灭。三是击其要害
先弱后强,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并不排除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打“强”敌。打敌要害,往往能够取得全盘皆活的效果。
1947年,蒋介石以重兵进攻山东,妄图消灭我华野主力。在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陈毅元帅在孟良崮投下了一着奇正相济,反常用兵的活棋。孟良崮战役,在选择歼击目标上,华野陈粟首长认为,强与弱是相对的。其强点是:整编第74师全部美式装备,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师长张灵甫精明强干,敢打敢拚。从这些方面来看,是强敌。
但也有其弱点:一是该敌是重装备部队,进入沂蒙山区,机动受限制,坦克、火炮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师长张灵甫因是蒋介石黄埔嫡系,平时骄横狂妄,不把其他将领看在眼里,同友邻敌军矛盾很深。这些,又是其致命的弱点。陈老总认为,74师孤军冒进,在我围歼该敌时,友邻敌军不会奋力救援。同时,74师是国民党5大主力之首,歼灭该敌,必将给敌人以重大震慑,其他各路敌人将不战自退,于是定下了歼敌74师的决心。不出陈老总所料,孟良崮战役打响以后,友邻敌军行动迟缓,坐山观虎,见死不救。结果我军如愿以偿,74师3万2千人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林彪说集中就要像一把尖刀直戳敌人之弱点。1946年9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命令。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效果:一能全歼;二能速决,这是我军“战胜蒋介石进攻的主要方法”。(5)集小胜为大胜能变局部的胜利为整体的胜利 “零敲牛皮糖”。最早是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后,为了对付美帝国主义新的作战方式,经毛泽东提示由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总结并实施的,在常时间没有和敌人进行大规模战斗的情况下,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如通过小的战役、战斗中的优势和主动,通过数量的积累,最终实现大的方面,战略上、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6)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能变被动为主动。
3、桥论——军事辨证学说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指导军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对创立和推进中国现代军事科学和现代哲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 史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深刻的揭示了战争是有许多矛盾所组成,这些矛盾在运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而这些规律不但可以被认识,并且可以被利用。提问:那么战争中到底有多少矛盾呢?
敌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目的、意图)
正反(侦察、摧毁、干扰、监视、控制、突击、伪装、破坏)
客观(军与政、官与兵、平时与战时、有利与不利、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内线与外线、强与弱、集中与分散、软杀伤与硬杀伤)
主观(全与破、打与走,战争与和平、胜利与失败、进攻与防御、进攻与撤退、持久与速决、歼灭战与击溃战、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作战方向的流动性与固定性、连续作战与休整部队)
信息化战争产生的新的矛盾(军事技术的综合与分化、军兵种的分化与融和、信息改造与系统集成、表面透明与深层模糊)
如何正确处理军事活动领域的种种矛盾,历来是战争指导上最感吃力的难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军事统帅,往往由于用机械的线性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而招致失败。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和中华民族历代兵学的辩证思维精神运用于战争指导实践,一贯强调处理军事上的各种矛盾时,不要企求以径情直遂的方式去实现目的,而应注重把握矛盾两个方面之间的联结与转化,通过“相反”达到“相成”。
规律之为物,有个独特的品性:“顺我者昌,逆找我者亡”。
当顺应规律办事、事情进展顺利时,人们往往不大会感到它的存在;相反,常常是在违背了规律、受到惩罚时,才能对它产生感触尤深的认识。毛泽东所说的“从战争学习战争”,不仅包括从正面经验中认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还尤其包括总结反面的教训,从教训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以消灭敌人作为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以战役战斗上的外线速决进攻,达成战略上的内线持久防御;通过无数局部的优势和主动,逐步改变战争全局上的劣势和被动;通过巧妙的必要分散去调动和扯散敌人,以便使己方在决战时节和决战地点达成集中优势兵力;通过必要的“走”,为有把握地“打”创造条件,等等。
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过程看,这种相反相成的方法,贯穿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整个理论与实践之中,构成了他用兵艺术的一大特色。毛泽东综合以上观点毛泽东得出这样的理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39页《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认为我们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首要的任务就是找到“桥”或“船”。这就是“桥”论,关于军事辩证法的学说。
为此,毛泽东为我们取得胜利总结了大量的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桥”。应用:
(1)战争中学习战争
战争从来不是预演室内的活动,中国革命战争更不是事先学成、有了现成答案之后才进行的。
毛泽东的名言“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曾经是革命战争年代全党全军的座右铭。正是靠着这一条,我们党从战争实践中逐步摸索到战争的制胜法则;我们军队从“土包子”中涌现了一大批灿若群星的帅才、将才,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许多奇迹。
(2)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具体使用中灵活多变。⑴因时用兵
自古以来的兵家,多重视时间因素。
所谓因时,即天时,指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场情势变换无穷,战机稍纵即失。
因时用兵,要抓住战机,分秒必争;
定下决心要当机立断,切不可犹疑寡断,贻误战机;古今中外战例无数因时用兵者胜,反之则败。例如平津战役一开始,我华北野战军扬成武部,在新保安以9个师的兵力包围了敌35军3个师,形势对我十分有利,但毛泽东考虑到我对天津、唐山等地的敌人没有形成包围,过早的消灭35军,其余的敌人就会失去向西逃跑的希望,进而从海上跑掉,对整个战役不利,因此,对敌35军围而不歼,静待时机成熟,不久对上述之敌形成合围,我军发起攻击一举全歼敌35军。扬成武等待时机是因时用兵。扬成武急行军抢时间也是因时用兵。当时,为了打通四川通往康藏地区的咽喉泸定桥北渡大渡河,实现继续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时任我红2师2团政委的扬成武,率领部队一昼夜冒雨急行军二百四十里,抢占泸定桥西,进而打过桥东夺桥成功,圆满实现战略意图。都是在因时用兵。毛泽东的这个方法在西方军事界称作:“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换时间” ⑵因地用兵
“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孙子所讲的意思就是天时地利。
战争指导者不仅要巧借天时,还要会妙用地利,根据战场环境摆兵布阵。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决定首先发起辽沈战役,集百万大军谋取关外,应用“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东北背靠苏联,东临朝鲜,南是大海,西有高山、长城,我军进可控制关内,退可自保有关,战场环境对我十分有利; 战前选择歼敌目标上,毛泽东决定置沈阳、长春两地的敌人于不顾,南下北宁线,首攻锦州城。毛泽东身在华北的西北坡,为何如此看中东北的锦州呢?锦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攻克锦州,即可彻底切断东北和华北之敌的联系,造成对东北敌人的“关门打狗”之势。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另有自己的打算,面对中央坚决要求打锦州,内心的矛盾和大战前的焦虑,使他在整天在小院内渡步,多次打只有4岁的豆豆,所以有的人说:“不打锦州打豆豆”。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到元帅的心力交瘁的思考。
辽沈战役战役打响以后,我军先克锦州、后取沈阳和营口。我军以百万大军对卫立煌55万人马,历时52天,就地歼灭了卫立煌集团38个师47万人,取得了我军第一次战略大决战伟大胜利!⑶因敌用兵 解放战争,对国民党军队作战,我军多以大兵团决战,一次歼敌几万乃至几十万人;
朝鲜战争,美军有强大的空中优势,且战术上采取集团滚进、齐头并进。尤其是作战初期,遭到几次惨败以后,变得谨慎小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毛泽东变换战法,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
牛皮糖是湖南乡村中用稻米精制的一种粘力很强的传统糖块,一般是几斤或十多斤重一块,糖味很甜,当地群众很喜欢吃。但吃起来很费力,必须用铁占一小块一小块地敲下来,才便于吃。
1951年,毛泽东用这种“零敲牛皮糖”的方法,启发在朝鲜指挥作战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创造了痛打美军的? “零敲牛皮糖战术”。彭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用这种战术,指示志愿军广泛开展? “你歼敌一个班,我歼敌一个排”的小歼灭战运动,一口一口地吃,集小胜为大胜。
我志愿军第42军,约10个月没有正面接敌,但“敲”掉美李军5027人;阻击英雄张桃芳,一个人在33天时间里以422发子弹,敲掉美军214人;仅在上甘岭地区,敲掉美李军2、5万人。⑷因己用兵
毛泽东因己用兵,有两大要则: 一是择其优,避其弱。
参战部队情况不同,有的强,有的弱,有的能攻,有的善守,有的能攻善守。指挥员必须是明白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军流行一句口头语,“大炮不动,准时十纵”,说得就是宋时轮司令员领导的十纵的特点,善于防守。
二是知人善任,择优选将 这里,我又要把蒋介石和毛泽东作一个简单的比较。蒋介石在用人选将上多不是以才取人,而是以是否嫡系来划分亲疏,尤其对黄埔生宠爱有加,并委以重任。对其他派系则进行排挤打击,或削弱其兵权。
而毛泽东恰恰相反,他既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法,又懂得用才之道。我军初创时期,我军的一些高级领导人来自于不同山头。毛泽东从不以山头分亲疏,而以才华委大任。
毛泽东对其统领的将帅知仁善任,非常了解,非常信任,除委以重任外,还赋于其指挥决策权。而各路将帅都能根据毛泽东总的战略意图,临机处置,灵活指挥,在各自统领的战场上,打得有声有色。⑸因势用兵
势指态势、气势。简明地说,孙子兵法中,将“势”解释为“水库中储集的水”,“搬上山的石头”,也就是军队实力的发挥。因势用兵,要因势而乘,因势而动。
因势用兵,就是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态势,充分发挥压倒敌人的气势。
毛泽东向来重视谋势,解放战争之初,原计划要用4~5年的时间解决问题。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蒋军主力分散在5个战场上,态势非常孤立,对我集中兵力歼敌非常有利。毛泽东决定因势而动,加快这一进程,他抓住了非常有利的歼敌态势,以伟大的胆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连续发起了三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性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军控制了大半个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已基本解放。这时,国内外许多人提出了穷寇莫追,划江而治的主张。“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吸取了项羽未能乘势击败刘邦,纵虎归山,最后落得霸王别姬、自剔乌江的教训,乘势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1949年4月20日,毛泽东一声令下,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突破国民党70万大军防守的长江天险。以大迂回、大包围的战术对敌实施战略追击,夺南京、战上海、攻武汉、取重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江南各省,终于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3)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战略思想体系的一个基本点。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对“积极防御”是这样解释的:“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地打击组成的盾牌。” 毛泽东认为:“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 诱敌深入 ”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1956年3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始终是清醒的,到了晚年,他更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他说,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国家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这用着想。“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毛泽东经常向人民灌输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思想,提醒人民绝不要相信什么持久和平或者所谓一代人的和平。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我们充分地准备战争,敌人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即使战争来了,我们也能应付裕如。
(4)“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用军事术语将就是:“运动中歼灭敌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战略战术的精髓。古今中外,聪明的军事家都力争打运动战。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军队的机动被他简单地称之为“走”。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计算:从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率军实际作战的时间,远不如他率队转移的时间。毛泽东善打运动战。为此,西方军事界称毛泽东为“东方运动战的大师”。还有人称毛泽东是以走起家的统帅。
在战争指导上,毛泽东从不按常规办事,他的办法是“放开两手,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战争年代,我军除济南战役等少数战例外,大多是运动战。如被毛泽东称为“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河战役、三次反围剿战役,都是运动战。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运动战规模越打越大,从几万人的仗发展到几十万乃至上 百万军队参加的大战役。毛泽东说:“大踏步进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调动敌人各个击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具体应用还有: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你时,就能吃掉你;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简称“十六字决”。(5)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毛泽东指出,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保持主动地位,最主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动地位时,要通过许多战役、战斗的进攻战,造成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逐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用战略进攻夺取绝对的战略主动权。
(6)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紧密结合,适时的进行转化
毛泽东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依据战略形势,适时改变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弱小,敌人强大,红军以游击战为主。1930年 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实施了第一次战略转变,开始以运动战为主,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时,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实施了第二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游击战争中,歼灭日军 52.7万人、伪军l18.6万人,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日本宣布投降后,为粉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实施了第三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并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运用,四年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指导志愿军实施了第四次战略转变,把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世界型的正规战争,五次进攻战役中,以运动进攻战为主,以后转入以坑道为主体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为主,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歼敌 71.8万人。
(7)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毛泽东认为这是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8)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10)科学的预见未来的战争。(1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2)中国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13)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14)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4、节论——战争指导枢纽学说 理论:
局部与全局,是战争中普遍存在的一对矛盾关系。毛泽东作为大军统帅,历来强 调战争指导者必须关照好全局,不能顾此失彼。但是,他所说的关照全局,不是半斤八两式地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围绕枢纽去统一筹划全局。“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是他的名言。所谓枢纽,就是那些对全局具有关键意义的局部。先敌一步抓住枢纽,就能夺得全局上的主动地位,整个战局就活了。“抓住枢纽,统筹全局”,就是任何一级指挥员都要懂得:对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全局来说,本战区、本部队的全局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本部队、本战区的“枢纽”是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全局枢纽中的一个环节。
各级指挥员必须根据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全局及其枢纽,来统筹本部队、本战区的全局,确定本部队、本战区的“枢纽”。也就是说,各级指挥员不仅要有本部队、本战区的全局观念,尤其要有全党、全军的全局观念。战争年代,我军所以能以弱胜强,屡屡以劣势装备打败拥有优势装备的国内外敌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全军指战员特别是各战区、各部队的领导人高度自觉地坚持以革命战争的整体利益为重,自觉以局部服从全局,紧紧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各项部署,统筹本部队、本战区的全局,抓住本部队、本战区的枢纽,实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和协调一致。只要是大局需要,再艰巨的任务也争着上,再大的局部利益也肯于牺牲,从不计较谁啃“骨头”谁吃“肉”。
辽沈战役中先打锦州,淮海战役中攻取宿县,平津战争中控制张家口和塘沽两点,即是抓枢纽的范例。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从战略全局出发,通过分析比较沈阳、长春和锦州各个守敌在整个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攻克锦州是全战役带有决定性的一着,它不但可以关闭东北大门,切断东北国民党军回撤关内的退路,而且还可以实现攻锦打援,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因而明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把中心注意力放在锦州作战方面,务求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也正是由于抓住了攻克锦州这一事关战争全局的重要关节,因而取得了就地歼灭东北守敌的重大胜利。例如,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敌人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而被迫实行“重点防御”,企图撤退东北,巩固华北,确保华中,经营华南。正在敌人举棋未定之际,毛泽东从战争全局出发,权衡利弊,毅然决定首先在东北与敌实行战略决战。辽沈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正在进行。为了稳住华北守敌,保证平津战役顺利进行,毛泽东又立足全局,暂时放弃了淮海战役一些局部的有利战机,对杜聿明集团做出了暂不做最后歼灭的决策,从而使平津战役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综合以上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那么什么是战争中的关节或枢纽呢? 应用:
(1)拣弱的打
“弱军对于强军作战的再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拣弱的打。”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认为,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一是易于全歼,二是可以速决,三是利于从整体上削弱敌人,进而达成各个歼灭之目的。在第二次反“围剿”作战之前,红军在讨论先打哪一路敌人时,曾就先歼灭弱敌,然后打强敌,还是先攻坚、打主力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毛泽东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摆事实,讲道理,用充分的理由说明各个歼灭敌人的大体设想,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会后,毛泽东在闲谈先打弱敌还是先打强敌的问题时说,他们不懂得在战略上也应先打弱敌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说:“故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 毛泽东所引用的这段话,出自《管子•制分》。意思是说,用兵的一般道理是,进攻强点会碰钉子,一时难以取胜,进攻弱点易于速决和成功;攻强点攻不下来,弱点就会变成强点,攻弱点成功了,因强点失去友邻,也会变成弱点。
先拣弱敌打的思想,在毛泽东指导的战争中比比皆是。如在正太战役期间,毛泽东就明确作过“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指示。在定陶战役中,毛泽东根据徐州之敌较强,郑州之敌较弱,敌两个系统指挥不一,嫡系与杂牌又有摩擦等情况,确定先打郑州出动之敌。而在郑州各路敌军中,整编第三师和整编第四十七师的战斗力又较弱。其中,整编第三师又是郑州诸敌中惟一的嫡系蒋军,并与其他各敌都有矛盾,先歼该敌,可造成敌人全线溃退和被我各个歼灭的条件。我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利用徐州和郑州两敌尚未合拢,郑州各敌仍处分散状态,以及敌整编第三师陷于孤立疲惫之机,以主力对敌整编第三师发起猛攻,致使该敌全师覆没,并活捉该师中将师长赵锡田。继而,我军又抓住有利时机,集中主力对敌整编第四十七师侧背实施猛烈卷击,将该师全部歼灭。此役共歼敌4个旅1.7万余人。莱芜战役时,毛泽东于1947年2月3日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也曾明确指示:先打弱者,后打强者。可能进攻之敌的22个旅中,战力较强者8个旅,较弱者14个旅,如我能首先歼敌较弱的14个旅,此次进攻即算打破,然后再歼敌较强的8个旅,便很从容。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中,毛泽东指示志愿军先打伪军,后打美军,由弱及强,各个歼敌。结果,在此战役过程中,我军先歼灭敌伪军几部兵力之后,敌军甚为恐慌,我军接着又在云山地区将伪军1个团和美军1个团大部歼灭。(2)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战争命运。毛泽东指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目的,是“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解放战争第一年度进行战略防御,歼敌 l12万人,打退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于 1947年 7----9月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经过备战场上的攻势作战,举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百万雄师过大江实施战略追击等战略行动,于 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47页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2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5页)(3)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简称“初战三原则”。(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也比喻新生事物开始虽然弱小,但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意在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1930年新年刚过,在刚刚结束的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一封信,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股悲观情绪,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写信人是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前委委员林彪。
(5)建立稳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回顾历史,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中心城市。
毛泽东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军事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旧中国,是基本的特征,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毛泽东还认为,旧式的人民战争,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能巩固胜利果实,没有战略后方的支援。
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历史和当时的现实给我们的唯一选择。
在巩固的根据地,建成了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成为了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发展生产、准备干部的战略基地,为人民军队提供人力物力支援,提供了一个巩固的后方,占据天时地利的条件,实现和达到了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争目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根据地扩大了解放区。
关于根据地的影响许多人是山寨式的,是点的概念,固定的东西,静态的东西。然而,毛泽东所建立的根据地是面的东西、动的东西。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是这样,当年红军活动的范围大约有800平方公里,我们熟悉的茅坪和茨坪相距在30多公里。
通过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回顾,就可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就不能巩固胜利果实,就没有战略后方的支援,人民战争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如毛泽东所形容的,形成这样的的生动局面,“根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实践证明,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
5、绝论——党管武装理论 理论:
苏联红军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就有很大的区别。有一个事实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我们的人民军队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没有象苏联红军那样成建制的向敌人投降。和前苏联的军队相同的是在现代企业中,困扰许多企业家的是“职工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或管理高层的集中叛逃”。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原因呢? 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是有过完整的理论的,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建立过一支军队。列宁曾经创立了第一支人民军队,但用日本的一位军事专家的话说,列宁的革命是“趁火打劫”。他利用了沙皇政权昏庸腐败的空子,即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巧妙地利用时机,夺取了权力。当然,我并不觉得这样做是可耻的;相反,我以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列宁是一位卓越的革命家。正因为如此,革命成功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军事问题才突出出来。八国联军的入侵,迫使托洛茨基急忙从旧沙皇军队中挑选了三、四万军官,加上士官共20万人,把这些职业军人编入自己的部队,建设了红军。这些职业军人的存在,尽管后来加强了党的监督教育,但军队的性质始终无法加以纯洁。近年,一些学者甚至把今天苏联的解体联系起来。
熟悉毛泽东生活起居的人都知道,中晚年的毛泽东生活中有一大难题。就是睡觉难。我党著名的军事家--黄克诚大将,在回顾毛泽东脑子紧张过度的原因时曾说过:造成这种入睡难,恰恰始自上井岗山。面对当时的险恶形势,毛泽东吸取了中外军事家的管理军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套马克思主义的治军方略和建军原则。其中核心思想就是党对于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毛泽东曾经说过,孙中山和蒋介石都非常重视兵权,在这一方面他们是我们的老师。非常重视兵权,器重兵权,是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亲身体验,也是他通览古今中外历史,以史为镜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的形成,就是从遵义会议起,他开始掌握兵权时形成的。我们通常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实在建立这条原则的时候并没有“绝对”二字。当时还没有用“绝对”这个词,“绝对”是后人加上去的。绝对其实也就是非常可靠的意思。即便你把“绝对”念上一百遍,一千遍,乃至一万遍,还是绝对不了。可靠当然要靠精神,但也不能仅仅靠精神,也要靠一种机制。而毛泽东伟大的功绩和具有跨越时空的指导性,在于毛泽东找到并实际应用了“精神”和“机制”,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绝对。
从“精神”和“机制”二个方面毛泽东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应用:
(1)党指挥枪保证了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党开始创建工农革命武装。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在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底,根据红军第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1938年1月,针对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争个人兵权的分裂主义,用事实说明党指挥枪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往常毛泽东在《战争与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性的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允许枪指挥党”。
党对于军队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从政治领导上,就是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军的思想行动,使军队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为保证和落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军队内部设立了严格的政治学习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政治审查、政治考核、政治检验制度。
从组织领导上,思想领导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部队,提高官兵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为保证和落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人民解放军中建立总政治部,作为全军最高政治领导机关;在团以上单位,建立党委和政治委员;在营和相当于营的单位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将“支部建在连上”作为部队最基层的党组织。从思想领导上,为保证和落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各级机构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围绕该内容开展活动,如思想汇报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谈心制度等。党的绝对领导需要有制度作保障。它就是:坚持军队的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坚持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的制度;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连上”是连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思想。我军在战争年代,打不垮、拖不烂,在和平年代拒腐蚀永不沾,都同支部建在连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分不开。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整团整师的向德国人投降,然而,翻开我军历史,个别的投降有,但成建制的向敌人投降的绝对没有。这是中外建军史上的伟大成就,所以直至今天,仍然是我军遵循和坚持的根本原则。
党对人民战争的绝对领导。人民战争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认为它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必然”是因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一个政党或团体能够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选择”是有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党对于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的军队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
(2)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了党的领导
军队宗旨,又称建军宗旨,是指建设军队是干什么的,是为谁服务的;军队的宗旨是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又是军队性质的集中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唯一宗旨。
早在红军创建之初,毛泽东就提出红军建军的目的是“挽救民众疾苦”、“为工农群众打仗”。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年,“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铸造了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代表了先进军队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我军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是我军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可靠保证。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任何阶级军队的显著标志。军队性质的不同反映了军队本质的区别。其一,军队的职能不同。正如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反动阶级的军队是“压迫工农、侵略殖民地的工具”,“而红军是工农群众自己的军队,是解放工农群众的武装力量”。其二,内外关系不同。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官兵对立关系形成鲜明对照,人民军队体现了和谐的内外关系,实行官兵平等,红军的“一切礼节,只以表示亲爱和整齐为主”。人民军队热爱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当军事需要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考察一个军队宗旨之时。国民党政府为阻拦日军的进攻而炸毁黄河大堤的事件。1938年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开封,直逼郑州。国民党军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堤,但未能阻止日军南下,却淹没豫、皖、苏44县,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共计有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淹死89万人,国民党军死于洪水人数达到7452名,成为一场人祸。
(3)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保证了党的领导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军的政治工作,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
官兵一致的原则:体现了我军内部尽管职务上有上下之分,军衔上有高低不同,但在政治上都是一律平等的阶级兄弟关系。军民一致的原则:是人民军队本色的体现。
瓦解敌军的原则:瓦解敌军,其实质是从精神上给敌以威慑、瓦解和征服。毛泽东历来重视攻心制敌。他说:“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
策反国民党军队的军官和士兵
在平津战役中,北京能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堪称是一个奇迹。
当时,以傅作义为首的55万国民党军队盘踞京津地区。如果硬打,只能是城毁人亡,其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高瞻远瞩,一方面在军事上兵临城下,以造成大军压境之势;一方面开辟第二条战线,进行政治瓦解。最后迫使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名城丝毫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作为二朝古都的北京,我军在兵临城下,万炮待发的情况下,通过瓦解敌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以和平解放的方式,使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完好的回到人民的手中。是我军应用三大原则取得的辉煌业绩。提到北京和平解放和我们山西大学还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和平谈判的整个过程中,山西大学教授、中共党员杜任之受党组织的委派,利用自己和傅作义的特殊社会关系,从策划到谈判成功参与了全部过程,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北峰是国民党二个谈判代表之一,他也曾在山西大学任教,谈判中杜和周都为北京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傅作义:山西省,永济人。杜任之,山西省,万荣人。1927年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聘为山西大学教授。周北峰,山西省,永济人。1932年起任山西大学教授,在学校期间和杜为好朋友。
优待俘虏
基本内容。战争年代,我军官兵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敌军,敌人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我所用。对待俘虏不歧视,不虐待,只要志愿加入,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从而增强了战斗力,瓦解敌军士气,在军事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实践精粹。1928年2月18日,工农革命军在数千群众的配合下,攻克宁冈县治新城。赣敌第三军独立营及县靖卫团基本被歼,150多人成为俘虏,被押往茅坪。随着湘赣敌军的频繁进剿,红军在战斗中抓获的俘虏越来越多。5月下旬在永新县草市坳,红军全歼敌二十七师七十九团,俘虏官兵300余人。朱德与军参谋长王尔琢等人经过紧急计议,考虑到红军缺乏医疗条件,决定对这些俘虏全数开释,用船送往吉安。下午,这300余敌方官兵乘坐租来的4条船,顺着禾河前去吉安。这件事就像晴空里的响雷,在国民党军队引起普遍的震惊,许多不相信红军优待俘虏的人,这回深信不疑了。相隔了1个多月后,在6月23日的新老七溪岭战斗,打垮了“江西两只羊”的朱毛红军,又全部开释了数目更多的国民党被俘官兵。有少数的俘虏两次、三次地被红军释放。有个叫曹福海的敌军班长,就是在红军连长杨至诚手上两次放走。至同年11月中旬在永新烟阁的一次战斗中,曹福海带了全班的人员投奔了红军。
作用:彻底消除管理中人对人的歧视;红军从组织上,从制度上彻底革除了在一个团体中最容易受虐待、歧视的人能得到平等对待;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威力,以不可抑制之势显示在对敌军的分化瓦解上。(4)政治工作的三大民主保证了党的领导 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执行特殊任务的团队,古今中外的军队没有敢于讲民主的,普通认为叫民主肯定要削弱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国民党和许多反动军队甚至提出“军人不过问政治”,搞“愚军”政策,简单把军队变成某一个阶级或集团统治的工具。
1927年9、10月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时,宣布实行军内民主制度,规定官兵待遇平等,经济公开,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团以下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代表士兵利益,参加部队管理。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写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规定: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坚决废除肉刑,禁止辱骂,让士兵有说话的权利,反对打击报复;克服极端民主化,保证民主生活的正常开展。那么毛泽东是怎么考虑的呢?
毛泽东后来在一九三八年五月写作的《论持久战》中,总结了它的出发点:“军队应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主要地是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苦。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就达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民主主义的巨大作用:自从实行了民主主义制度,士兵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士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地激发起来,士兵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对部队建设的责任感也明显加强了。部队中出现了一种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关系。由于士兵委员会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在军中享有一定的权力,深受士兵的拥戴。在当时不少军队干部来自旧军队,打人骂人的军阀作风还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士委会”挺身而出与之斗争,维护士兵们的权益,起了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和俘虏兵,影响更大。“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这是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的一个重要论断。
有一件“徐彦刚受罚”的事情,在部队中影响很大。徐彦刚是1926年入党的黄埔军校毕业生,秋收起义时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担任过袁文才部的军事教官,袁文才的部队升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十二团后,徐彦刚担任三十二团特务连连长。有一天,徐彦刚和几个人在一起玩牌九赌钱,被连士兵委员会主任吴照明发现,上报到军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那里。陈毅当即差人把徐彦刚批评了一通,表扬了特务连士兵委员会。徐彦刚在陈毅的开导下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处分。结果,徐彦刚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受罚站岗三天。这件事传开后,“士委会”在部队中威信大震。红军中的这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不但把红军士兵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且有力地分化瓦解了敌军。敌人对此惊恐万状,连杨池生部办的《九师旬刊》对于红军的这种办法也有“毒矣哉”的惊叹,所以不少敌军俘虏会在精神上醒悟出一个真理:红军是真正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红军是两个世界,虽然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谭冠三回忆说:“士兵委员会对于克服军阀主义残余,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俘虏兵,起的作用更大。他们来到红军部队后,感觉与白军中不一样,觉得很舒畅,心情愉快。同时士兵委员会也教育士兵由不自觉到自觉遵守各种纪律,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士兵委员会有一定的权力,在平时可以和政治部一起出布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也由士兵委员会来解决。”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内部以组织士兵委员会的形式实行民主主义制度是一大创举,也是红军区别于白军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于健全军队民主,反对军阀残余,克服官僚主义,破除雇佣思想,密切党与士兵群众的联系,团结广大的士兵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红军的民主主义像一座红色的大熔炉,熔炼着每一个红军战士。毛泽东在向中央汇报说:“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三大民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政治民主。官兵政治上一律平等,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军人都享有公民权利和规定的基本政治权利。主要制度包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参与军队管理;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并提出建议;揭发批评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现象,反对一切不良倾向;通过会议、书信、谈话等形式,按照规定的组织程序对上级提出意见和批评;表扬好人好事,评选功臣、模范和英雄;对土兵入学、选拔培养技术兵、提升正副班长、选改专业军土进行推荐;依照法律提出控告和申诉。上级尊重和保护下级的民主权利,重视和听取官兵的合理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兵打击报复。
经济民主。官兵有权管理、监督经济生活,通过军人委员会了解和反映官兵对伙食的意见,提出改善办法,发展以养殖、种植为主的业余农副业生产,实行经济公开,维护财经纪律,监督经费开支。定期检查公布连队伙食帐目,防止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多吃多占等侵占土兵利益的现象,以及其他违反经济政策的行为,不断提高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军事民主。在军事训练中,实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开展群众性的评教评学。在执行作战、训练等各项任务中,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发动官兵出主意、想办法,讨论如何执行命令,解决难点,使领导的意图变成群众的决心;完成任务后,进行群众评议,总结经验教训。在军事学术研究中,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自由讨论的风气。三大民主,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军队官长压迫士兵的不平等关系,废除了旧军队的管理制度和带兵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官兵关系,使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团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随着军队现代化和官兵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扬民主的条件将更加充分,军队内部民主生活将更加丰富和成熟。(5)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建军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加强革命纪律,并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这是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成为党领导军队的保证。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3月间,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而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
1929年以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部队的实践经验,又将“行动听指挥”改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土豪要归公”改为“筹款要归公”,后又改为“一切缴获要归公”。六项注意也逐步修改补充成为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对其内容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是我军现在执行的并谱成歌曲传唱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言简意赅,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格纪律,以及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等具体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军民一致的原则,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无产阶级的新型人民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体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人民军队内部下级服从上级的指挥关系,是达到全军高度集中统一,保证军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胜利完成各项任务最基本的纪律要求。一切缴获要归公,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在革命战争中必须充分利用缴获敌人的物资发展壮大自己的原则。不虐待俘虏的规定,体现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政治胸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增强官兵团结,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人民解放军官兵来自人民,具有高度的 革命事业心,自觉地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行为规范严格遵照执行,从而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欢迎。(5)三项任务保证了党的领导 第一次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是: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组织革命委员会。(6)人民军队是四队保证了党的领导 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宣传队。
毛泽东提出,军队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和宣传队,这在世界治军史上都是独一无二,只有真正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做到,人民军队也确实做到了。(7)长征三大作用保证了党的领导 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毛泽东在1935年写成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三、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精髓、根本点、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就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的生命力是永恒的。我们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扬毛泽东思想。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也不能以对错标准来衡量,更不能以实用主义来解释,而要完全忠实于毛泽东思想,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割裂的研究、分析、归纳、概括、总结。
1、群众路线——人民观 毛泽东的人民观,可以称为天下第一观。人民路线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条生命线。
人民观就是对人民的地位、作用和生活所持的态度、看法和行为。毛泽东心中装着人民,人民心中也装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崇高、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凸显出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民观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民本思想。殷周时期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的“仁政”、“爱民”和孟子的“民贵君 轻”,汉唐时期有贾谊的“民为政本”和柳宗元的“吏为民役”,明清时期有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和乾隆的“以民为本”,民国时期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种民本思想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在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文明的最高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一种崭新的人民观。我们一定要不断强化人民观,践行人民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和最长远的价值取向。
2、阶级路线——矛盾观 毛泽东的矛盾观,是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阶级路线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第二条生命线。毛泽东认为:在阶级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的历史转变时刻,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创立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矛盾。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方法。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团结。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个总的原则。人民内部矛盾的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例如,在经济方面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在科学文化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方针等。
3、政治路线——政治观
毛泽东靠什么打败了蒋介石?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发挥“两杆子”的作用,都是要靠武装人民力量,枪杆子是武力武装,笔杆子是精神武装。二者相结合,就把美式装备的蒋家军打得跑到了台湾。但指挥“两杆子”的是政治,不是别的。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观点决定一个人的立场,你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还是站在私企老板的立场上?你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官僚买办汉奸的立场上?这是个政治问题。
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指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提出的党在不同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或总政策。党的政治路线决定革命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党制定各方面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根据。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政治路线。
4、认识路线——实践观
实践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石之上的。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具有唯物、辩证、发展的性质,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一切都导源于实践的观点,导源于对实践的科学理解。因此,从强调实践观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上讲,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践辩证法哲学、实践历史观哲学,也可以称为实践论哲学。
5、文化革命路线——文化观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毛泽东十分重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批判性地总结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批判性的总结,他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他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西方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意义。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形形色色的文化观相比,毛泽东的文化观旗帜鲜明,对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
结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从上世纪40年代,从古老的黄土高坡,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当时处于苦难中的亿万中国人民朴素的“救星”思想,到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在黑暗中还要摸索更长时间的科学论断。
第二篇: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观及方法论,即毛泽东军事哲学等等。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时,除了 马列主义原理的指导外,确实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军事家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国传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 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整个世界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今天,信息化已经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 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 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 年9 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第三篇: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我们主要学习四个问题:第一是它的科学含义;第二是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是它的主要内容;第四是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1、科学含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
(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思想五个部分。(重点掌握第二、三、四部分的内容)
(二)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
人民军队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和建设都需要人民的军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在蒋介石背信弃义,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痛定思痛 1的共产党在血的教训前得出的经验。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严酷现实中,毛泽东第一个“悟”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奥妙所在。
2、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简单地说就是“党指挥枪”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毛泽东讲:“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三是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毛泽东十分重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说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体现了我军内部在经济、人格和政治上的平等关系)、军民一致(体现了我军的宗旨)、瓦解敌军及宽待俘虏(这是人民军队所进行战争正义性的体现)。
三大民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
(三)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
1、人民战争的含义:人民战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和武装起来所进行的战争。
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争的正义性;人民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它是为了广大民众服务的,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二是战争的群众性;也就是说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2、人民战争的理论根据。
(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关于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告诉我们:我们要以全面的观点来加强战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改善武器装备,一条是提高人才素质。
(4)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
(四)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简单地说就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和指挥作战的原则和方法,它是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的总结,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规律,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高超绝伦,内容十分丰富,今天我主要把它概括为三点。第一是立足全局,审时度势。讲战略问题。第二是灵活用兵,因敌制胜。讲用兵思想。第三是集中兵力,运动歼敌。讲歼灭战思想。
一、立足全局,审时度势。
毛泽东军事思想最重要的是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所以我们称毛泽东为战略家。他在战略上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气势磅礴,运用自如。中国有句古话,说:“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下面我们来举一些例子,简单地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例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个例子——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三个例子——论持久战。
第四个例子——三大战役的决策。
战例分析: “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
2、灵活用兵,因敌制胜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岳飞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
毛泽东所说的灵活用兵可概括为五个基本要素:因时用兵、因地用兵、因敌用兵、因己用兵、因势用兵。
战例分析:四渡赤水战役。
3、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毛泽东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的战法变幻无穷,奥妙无比。举例:《西北三战三捷》、《孟良崮战役》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中的地位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现实意义)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部分?
2.掌握人民战争的含义及两个基本特征。分析人民战争的理论根据。
3.掌握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4.理解、掌握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怎样认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6.概括毛泽东灵活用兵思想的五个基本要素。
7.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四篇:毛泽东军事思想
迄今为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大多着力于阐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建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分析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则很少涉及。张静如主编的《毛泽东研究全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辑录了700多篇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论文,其中论述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的文章不到十篇,这些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而未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作一较为完整的阐述。
一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来源之一。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涉猎了传统军事思想知识,后来根据革命事业的需要,有选择地吸取了有关内容,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军事观点。毛泽东在少年时代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左传》等书,特别喜爱阅读《三国演义》。他对这些书籍的兴趣终生未曾衰减,非常熟悉书中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毛泽东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又特别仔细地阅读了《资治通鉴》和《读史方舆纪要》。在第一师范读书笔记本《讲堂录》中,毛泽东还用心记下了一些《孙子兵法》的条文。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p8)这与《孙子兵法》的军事观点基本相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后来,毛泽东又作了与《孙子兵法》中的观点更为一致的论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p604)虽然毛泽东也吸收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对这一观点的解释仍然运用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提出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的命题。(p171)毛泽东晚年曾对身边工作人员孟庆云说过,中国的军事家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这里,毛泽东几乎是重复了孙子的话:“不可不察也”。
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掌握并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关于军事指挥的一个著名观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927年秋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按中央指示,湖南省委制定的秋收起义计划是先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攻占醴陵、浏阳等城市,然后夺取长沙。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很快便遭受了重大损失,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计划,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方针,沿罗霄山脉南下,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这一行动,虽然与“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关于全国总暴动的方针不一致,但避免了革命力量的无谓损失。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又没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制定的“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从而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时,以争取革命在一省或数省首先胜利为目标,提出了一整套“左”的错误主张,指令毛泽东等人率红军攻打南昌、武汉等城市。一如既往,毛泽东虽然接受了中央的指示和决议,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机械地执行命令,而是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去争取达到中央规定的斗争目标。既执行了中央的决议,又使红军不致因中央的错误指导而不顾自身条件的许可,盲目地死拼硬打。毛泽东、朱德等人指挥红军一方面以向南昌推进的姿态,佯攻大城市;另一方面则突入湘赣间敌人力量薄弱之处,抓住战机,先后取得了文家市战斗和攻占吉安的重大胜利,扩大了革命影响,发展、壮大了红军,大大扩展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担任中央领导后,在指挥战争时,总是要求各地战场的领导人,一方面要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和命令;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自主性,独立地处置实际情况。毛泽东往往十分尊重战场领导人的意见。1948年初,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推动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指示粟裕率10万部队打过长江,到江南宽广纵深地域进行机动作战。粟裕接受命令后,一边率领部队进行渡江的准备;一边审时度势,分析了敌我形势,向毛泽东建议,部队不过江,留在江北打几个歼灭战后再过江,毛泽东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于是,粟裕等人先后发起、指挥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豫东战役中,毛泽东曾指示粟裕独立处置一切,不必请示报告。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战争观和军事指挥观来自中国传统军事思想。
二
虽然毛泽东注意吸收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但是毛泽东更注重从战争的实践中去掌握军事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来源。如著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从毛泽东和朱德领导工农革命军创建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中得出的。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接受了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斗争经验,又取得了二次攻打茶陵等战斗的经验,毛泽东将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于1928年1月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迫”十二字游击战原则。(19)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在粤北湘南坚持斗争,也总结了与毛泽东相类似的经验。1928年4月,朱毛会师。毛泽东综合两军的经验,于1928年5月提出了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这一原则成为了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又如慎重初战的思想是毛泽东1929年1月提出,后来才加以系统化的。1929年1月,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五路围攻,毛泽东、朱德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由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红四军出击到敌人后方,调动敌人回防,以打破敌人的围攻。然而,红四军下山后,第一仗就打了个败仗,结果未把敌人调动,自己也回不了井冈山,最后井冈山也失守了。这一仗后,毛泽东就常常讲要慎重初战,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到1936年,毛泽东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结合外国军事理论,提出了初战三原则,即:“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p220-223)这样,使慎重初战的思想,形成系统化理论。
从1930年起,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并取得了关于运动战的初步经验,毛泽东又用了一个十六字诀来概括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即“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p47)以此为指导,红军先后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时,红军全部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争形式是“围剿”和反“围剿”;第二,红军反“围剿”的基本战略方针是诱敌深入;第三,反“围剿”的基本作战形式是运动战;第四,红军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歼灭战。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比红军以往遇到过的任何敌人都要强大,这就决定了红军不能墨守成规,抱着以往的经验不放,必须针对作战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于是,毛泽东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立足于敌我双方优劣对比,着眼于发挥红军的长处,提出了新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为主,集中打仗为辅。正是在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力量迅速壮大,为以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已成长为一支上百万士兵所组成的正规军,并且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自卫战争中取得了阵地战、攻坚战和大规模歼灭战等大量的新鲜经验。毛泽东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新的任务,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指导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800万军队,夺取了全国胜利。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现实经验,提出战略战术原则,用来指导作战。并且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而不断地加以修正、完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十大军事原则,是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反攻时期提出来的。„„十大原则也要根据今后战争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和发展,有的可能要修正的。”(p363)这就是说,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以步兵战斗为主的一维战场上进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产生、形成的。随着未来战争向多兵种、多维空间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必须随着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针对现实问题,总结现实经验找出规律,用以指导解决战争实际
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之所以具有活力,之所以是指导战争的正确理论,关键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在实事求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三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方法论来源于唯物辩证法。毛泽东不是单纯从军事学角度去研究战争规律,指导战争,而是把研究战争、指导战争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去研究战争规律,去总结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使毛泽东军事思想脱离了单纯的军事学的范畴,而具有了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毛泽东明确了战争的基本问题。正如一切哲学家首先要明确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毛泽东指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p406)对于这个基本问题,毛泽东以前的军事家大多笼统地表述为夺取胜利,至于胜利的完整含义是什么则没有明确表述,囿于军事学范畴,往往将胜利具体归结到某个目的上,如攻克了一座城池,消灭一支敌军,夺取了一处战略要地,击溃了敌军等。由于不能将胜利抽象为战争基本问题加以明确,所以人们往往为了胜利而不顾客观条件的许可进行军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此类情况不少。如1927年,翟秋白不顾敌我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客观事实,推行“左”倾盲动主义,实行总暴动;如1930年,李立三不顾革命尚处于低潮的形势,提出夺取一省或数省革命胜利的纲领,制定实施了“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军事冒险计划,结果使党和红军遭受了极大损失;又如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反对“诱敌深人”的正确方针,斥之为“专门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保守主义”;主张“进攻路线”,先是军事冒险主义,后是保守主义,继而成了逃跑主义,给党和红军造成更大的损失。他们犯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军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明确战争的基本问题,不懂得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只知去夺取所谓的胜利。
第二,毛泽东提出“战争指导规律”的概念,明确了人与战争的主客体关系。所谓“战争指导规律”指的是客观的战争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以及人们运用战争规律去指导战争这样一个过程。如毛泽东所说:“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对于我们头脑的反映,除了我们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p182)毛泽东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名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182)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战争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不依赖于人们头脑的客观实在。毛泽东认为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这是指导战争的唯一正确途径(即战争指导规律),若不这样,就会变成瞎碰乱撞的鲁莽家,非吃败仗不可。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中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p478)
第三,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战争规律、敌我态势等军事问题。首先,毛泽东从发展变化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战争与战争规律是随着地点、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固定的东西,只有相对固定的东西。毛泽东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p174)毛泽东又说:“在绝对流动的整个战争长河中有其各个特定阶段上的相对的固定性。”(p496)其次,毛泽东从对立统一法则中引出战争双方态势相互转化的原理。毛泽东指出,在战争中,优势与劣势,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胜败、多寡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毛泽东还指出这种转化既决定于双方的客观条件,又决定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毛泽东说:“战争
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仅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须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p491)在这里,毛泽东强调了主观指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另外,毛泽东创造性地划分了战争研究、战争指导的范畴,即全局与局部,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御,内线与外线,灵活性与计划性。
综上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和唯物辩证法。
第五篇:浅论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计科91班杨金晶19209119
摘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侧重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的现实意义。先大概讲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再具体从人民战争思想、人民军队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这三个方面深入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后,说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即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的各方面来进行阐述。并且,关于采取怎样的科学态度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含义、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伴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声名鹊起,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外学术界对之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一、科学含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人民战争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能动作用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民战争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
2.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社会条件下,要首先在反动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逐步加以扩大,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依托。
3.革命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战争,要实行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和基本政策。
4.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国内社会基础和国际同情援助,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
5.要把武装斗争这种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非武装斗争形式,包括工人的、农民的、青年和妇女的斗争,经济战线、外交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合法的和非法的斗争,公开的和秘密的斗争等,在总体上配合起来,从一切方面的努力中不断增加革命的战争力量,减杀反革命的战争力量,使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方面逐步变化,最后达到获得力量优势,战胜敌人的目的。
6.以人民军队作为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实行主力兵团(野战军)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体制。
7.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2、人民军队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民军了在夺取政权和保卫政权中的作用,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地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其建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这支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着广大人民利益而建立、而战斗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2.这支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永远是一支战斗队,同时也执行工作队、生产队等革命政治所要求的其他任务。
3.这支军队作为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工具,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指挥枪,决不允许枪指挥党,兵权只属于党,决不属于任何个人。
4.这支军队实行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5.这支军队实行集中领导下的民主,建立自觉的严格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6.这支军队要加强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
7.这支军队要加强教育训练,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活动,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掌握新的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战术,全面提高指战员的军政素质。
8.这支军队要加强军事科学研究,注重把自己的战争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批判地借鉴中国古代和外国军事思想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现代的军事科学。
3、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其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灵活机动,不拘一格,扬长避短,力争主动,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有效地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为作战的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城市和地方的夺取或保守是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3.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必须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
4.实现歼灭战,必须审慎地选择打击方向和攻歼目标,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
5.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
6.力求主动,力避被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应慎重初战。
7.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于近战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善于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以利再战。
8.立足现有装备战胜敌人,同时注重从作战缴获中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
9.把对敌军的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重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各种矛盾,在军事打击的强大压力下开展有力的政治攻势,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敌人。
10.大力组织支援前线,搞好后勤保障,切实做好人员和各种物资的动员补充工作及医疗救护工作。
除了以上三点,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还有很多内容,比如: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战争 观及方法论,即毛泽东军事哲学等等。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时,除了
马列主义原理的指导外,确实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军事家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国传 统兵学《孙子兵法》,列宁的军事著作《国家与革命》,《战争论》等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啊。
三、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指出: 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信息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给整个世界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疑问:今天,信息化已经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1、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战争思想及其战略战术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有些人认为人民战争思想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围绕着人民战争思想展开的,其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人民战争的理论基础。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化战争已经来临的今天,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带有决定意义的条件。美军入侵越南,除了原子弹外,所有的先进武器都用了,但失败了;苏军入侵阿富汗也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同样失败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伊拉克战争美军胜利重要原因之一是伊拉克人民完全不支持萨达姆政权。当然, 我们也绝不能低估信息化武器的作用,但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若没有人们群众的支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片面地从战争的表面来看是不是人民战争,而应该看战争是不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广大人民参加战争的内容、形式也可能随着战争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弱人民战争的作用。
既然,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人民战争思想仍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我相信,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人民军队建设的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三湾改编开始就从政治上组织上确定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并逐步形成了人民军队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还阐述了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建军原则,这是确保我军无产阶级性质的三大根本法则。虽然学术界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毛泽东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的某些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在人民军队已夺取了政权的条件下,不宜再用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来概括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职能,主张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表述来替代; 人民军队的宗旨也应重新定位,应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但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理论,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能动摇的,这一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不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的。
3、关于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很多,但核心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发展核武器,打破核讹诈;二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毛泽东对发展我国的核事业一直很重视,毛泽东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思想是:(1)我国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2)自力更生,大力协同;(3)尊重外国专家,但也不能当贾桂(即奴才);(4)坚持防御方针,保卫世界和平。除了关注原子能事业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早在1950 年9 月,毛泽东就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毛泽东认为军队的建设要以“世界型”为客观标准,要求军队的现代化必须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毛泽东还提出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编制体制现代化,军政素质现代化,指挥机构现代化,军事理论现代化。毛泽东国防现代化建设理论,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属于过去, 也属于今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当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思进取。这里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点:(1)对待毛泽东军事思想搞“过时论”是不实事求是的但采取“两个凡是”或“顶峰论”的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本身是个动态的发展体系,其中某些具体的军事方针过去是有效的,在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展的今天就不见得有现实意义。(2)对于毛泽东晚年偏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些思想,我们要有自己的分析。总之,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注重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思想卷.1997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1993年·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
(4)朱柏清.《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今日南国》.2008年9月(总第103 期)
(5)罗雪萍.《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