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开心结的话最有力量
打开心结的话最有力量
许豪杰总决赛演讲稿
我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话是最具有伤人的力量的,一刹那一条线穿过了我的太阳穴,我想到了和前任争吵时的那个场景,这个答案让我自己都毛骨悚然,我想到了王朔《过把瘾就死》当中的一段描写,吵到最后我们什么都说出来了,就像一对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互相太熟悉了,因而刺伤对的刀刃格外锋利,弹无虚发,沉重打击了对方,你们有过吗?我悲哀的不得不承认这同样是一种说话的力量,是一种以伤害为目的,以毒舌为武器的力量。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从古至今别人发表过的最感动你的一次说话是什么时候?一定不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也不是尼克胡哲的人生励志演说,而是再一场争吵过后你爱的那个人,在你背后站了很久,没有发声,终于胆怯的,没有信心地,小声的,说了一句我爱你,原谅我吧!
在我们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演说家,高明的说话者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对那个不太爱说话却总是在喝闷酒的老爸,敞开心扉的聊一聊解开多年的心结,我们是否应该对那个多年前因为一些小事而绝交,因为一次错误的背叛或出卖或不大不小的玩笑而打算老死不相往来的兄弟说一声嘿!你还活着啊!最近怎么样?打开你的手机通讯录,里面一定有几个名字是你永远不会拔出的号码,可能时间久远你已经忘了你们当初到底发生过什么矛盾,但是你依然能够想起你们在一起时他笑起来的样子。拨通那个电话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拨通这个电话聊上几句你会发现开口比你想象的要简单的多,这才是说话的理由。
成为一个演说家很难,做一个会说话的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就多一个懂得沟通,学会原谅,同时又能够倾听的一个普通的说话者,只是你说话的声音不够洪亮,你的措词不够华丽,但是你依然会让你身边的所有人,感受到你内心真正的强大,让我们对你爱的那个人,你恨的那个人,你的朋友,你的仇敌,说出那句,憋在你心里很久的话 这时候我们便拥有了那语无伦次比的说话的力量。
第二篇:信念的力量(一些话)
信念的力量(一些话)
很多时候,人的信念和坚持胜过了一切——想想共产党是怎么成功的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庸人,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而要试着去离开他们,毕竟人以群分
1.方向正确了,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附:要找方法,再穷不过讨饭,不死终会出头
附:明确自己的动物属性,本事是基础,人和是关键
2.很多时候,没有对与错,只有做不做。
附:胆子大一点,去争取,做了,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失败,不做,一定不会成功
附:机会总是一霎拉之间,错过了,就是永远;抓住了,或许命运改变
3.男人,真正爱自己的原配老婆,一定要疼爱,万一被迫分开,也要给她一个好的未来
附:能在一起就尽量在一起
附:婚姻就是选到相对合适的以后,长期的包容和爱
4.没有很强自制力的人,没有本事取得巨大成功
附:过人的意志,自制能力,执行力是必须的附:成大事者,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若有经天纬地之才,审时度势,必成大功
5.师古、法天、法自然才是大功知道
附:人长期被思想枷锁束缚,而忽略了如何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真实游戏规则有效结合,实现真正的自我附:社会就是赌场,赌场游戏规则由护场者定,老实的赌徒死路一条
6.股市是人生最好的模子
附:我们的一切选择都是在选股
附:眼光一定要好,买卖点一定要抓对,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第三篇:树立和发挥校园内学生的榜样最有力量
树立和发挥校园内学生的榜样最有力量
摘要:善于挖掘校园内的榜样,树立身边的榜样最有力量;班级同学中树榜样,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树立榜样
校园内
最有力量
回想在老家将乐县一中任教期间,带完一届高三毕业班后真有全身心放松之感,又在炎热的署期,时不时的传来学生被某某大学录取的好消息,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想来这就是教师的满足吧。将乐县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地方,学生考上大学,家长会用擂茶、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老师,以示庆贺和感谢。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也会去看望老师,我会利用这些机会与学生交谈,久而久之从学生身上学习到不少的知识,发现这些时机就是总结过去的成功与不足和探索今后教学改进之路的好机会。为此,我谈谈在学生中要怎样树立和发挥校园内学生周围的榜样力量。
谈起榜样谁都可随口说出一大串的名单,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不知学过多少的英雄事迹,可是这些榜样太遥不可及,有许多还带有夸张的成分,让学生感到说教的味道多。其实学生身边的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榜样是最有力量的。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哥哥姐姐对弟妹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每一个人的今后发展都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学生周围的榜样就在同学、校友、教师中。怎样寻找并树立起榜样并发挥作用呢?
一、善于挖掘校园内的榜样,身边的榜样最有力量
平时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并收集周围学生的先进事迹、好的学习方法、后进生取得成功的典型示范,用来激励所教学生,这样能够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拼搏精神,发挥潜能。
这一观点的形成起于署期与学生的交谈,我非常的感慨学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做老师们学习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与2002届毕业生林邦镛同学的交谈,2002年8月他接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后来看我,他是我所教学生中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我很想详细了解他的成长历程,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包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积累经验,我问林邦镛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经历与感受如何?他的回答概括如下: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很重要,小学阶段是基础,关键是培养好学习的好习惯,低年级是高年级的基础;初中增加了许多的科目,不能偏科,特别是英语要学好,否则以后很难补上,偏科不只是这一科的问题,会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对其它科的学习热情;高中阶段难度加大,进入高中有一个适应的阶段,一定要努力学习,如果在某一阶段的成绩出现下降,又没有迎头赶上,时间长了自然会影响到今后的自信心,要求成绩中等的同学在期考成绩名列前茅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每个阶段都是重要的,都要坚持努力的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与学生的谈话给我很大的启迪。
2002年8月,由于学校的安排我继续留任高三生物学科的教学,并任高三(6)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搞好班主任工作,我自创了许多方法。例如: 2002年邻近寒假期间,我邀请放假回家的林邦镛同学到高三(6)班开一节课的讲座,题目是“如何进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在这期间同学们可以提出有关的问题,林邦镛同学进行解答,这堂讲座气氛活跃,大家收获很大。举办这堂讲座可以达到的目的:一是以林邦镛同学为榜样,敢于拼搏名牌大学,清华大学也不遥远,我们的师兄就在清华大学就读;二是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知道要怎样去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在班级同学中树榜样,凝心聚力形成合力
班级中的班干部是经过班级中全体同学选举出来的,他们肯定在各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做为教师要主动的去发现他们的这些优点,使他们的这些优点成为具体的榜样。我的做法是由班干部主持班会,围绕主题大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由大家自己解决问题,班主任侧重于引导,我把这样的班会课起名为“讨论式主题班会”,具体的做法:1.在开学初就安排出值周班干部名单表,每周安排二名,本周的班干部主持班会课;2.班主任与值周班干部根据班级的具体表现情况确定班会课要讨论的主题;3.开班会课的步骤“反馈――主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是由上一周的值周班干部总结上一周的班级情况,将存在的问题向全班同学通报;主题讨论是本周班会主持人提出班会课讨论的主题,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困难;归纳总结是由主持人或班主任对班会课讨论的问题进行概括性指导,或就一些难统一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实践表明“讨论式主题班会”起到这样的作用:一是树立了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培养了大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大家的民主意识与团结合作的精神;三是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大家比学赶邦的积极向上的潜意识。这个班最后取得的成绩是在2003年被评为三明市文明班级,全班上本科线34人,其中本一批上线13人,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专业录取一人。在大学中有不少的同学任班级的班干部、年段和学生会的干部,许多的同学表现优秀拿到大学的奖学金。
三、科任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直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和言行备受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直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把以身作则当作是做好教师工作和起点与终点。过去把教师的工作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对教师的要求远远超出这一要求,要认识到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维护师道尊严的角色转化提升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角色,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重教学过程,重教学体验与教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应当培养完整的人,做到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教师要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细节入手,从日常生活的言行入手,处处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直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工作的确是艰辛的,但是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一个个夸入大学之门又增添几分成功的喜悦。
作者简介:黄耐明、1965年1月2日、男、中学高级教师、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教研室主任、中学生物教研员、福建省中青年生物学科带头人。
第四篇:打开写话教学的一扇窗(低年级写话教学)(本站推荐)
打开写话教学的一扇窗
高区一小
张万花
根据《课准》要求,作文教学在小学分为两个阶段:1--2年级为“写话”,3--5年级为“习作”。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写话是整个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一二年级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习作能力培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是中高年级习作能力的基础。今天借这个机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炎对低年级写话的理解。
一、学生在看图写话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缺少指导,学生表达无序
问题二:学生虽然看懂了图的大意,写出的话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气。问题三:写出的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问题四:要求过多,束缚学生的思维。问题五:评价单调,学生热情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先从写话教学的策略说起。
二、写话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写话,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写自己想说的话”。所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化难为易,让写话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并最终为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二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写作之门,还不知从哪里入手。为了消除学生今后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提高写作水平,主要采取下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贴近生活的事情是孩子们最感兴趣,也最容易入手的地方。例如《夸夸我自己》等因为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并且发现了,能说出来,能写话了。
2.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还要从身边事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
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真实的生活体验,更何况我们低年级的孩子了呢。这就要求老师指导孩子从身边事出发,让孩子学会把观察到的归纳在头脑里然后变成自己的体验大胆的说出来。例如,我说小的时候我曾经把麻雀给灌醉了,你们能猜到喝醉酒的麻雀是什么样子吗?孩子就开始歪着头,仔细的想。这个时候我问了一个家常但无伤大雅的问题,“谁能告诉我爸爸喝完酒是怎么走路的?”这个问题一出,孩子们可炸了锅,小手都举到了我的眼前,什么“东倒西歪”“一头扎在床上”“摇摇晃晃”都出来了,不仅词汇丰富了,生动了,还学会从爸爸走路的样子联想到麻雀喝醉的动作和神态,并且大声的说出来。
3.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看动画,听故事的特点,利用动画片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的兴趣。如果我上课直接问“小兔子长什么样子”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大声的说出来。因为没有观察过,而且观察过的也因为这个阶段的观察力有限,不能直接准确的说出小兔子的特点。于是我找到了动画片《兔子的尾巴》播放给孩子们看,通过兔子找尾巴的片段,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兔子的尾巴短的特征,再问“那么兔子都以为什么像自己的尾巴呢?”孩子就会很兴奋的找到动画片里的情节,有的说像他日常吃的糕点,很膨松。有的说像圆圆的土豆长在了兔子的屁股上。还有的说像他小时候过年时手里举着的小灯笼,但颜色不对。这样,通过动画片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察,并且展开比较加深印象,我想我的孩子们会在潜意识里就知道怎样去观察,并且大声的把观察的结果说出来,写出来。这远远要比我真正的抱来一直兔子让孩子看,说,写效果要好得多。
(二)重视低年级的词语、句子训练。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经常训练学生写词,如aabb式、abb式、abab式、“——的字短语”、“——地字短语”、四字词语等。还有句子训练,如一年级上学期《自选商场》课后的句子训练——里有——,有——,还有——,二年级重点训练的比喻句等、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等。在展开的多形式的写话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习作能力。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好词佳句后,作品显得更生动,可读性更强了。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1.引导学生大胆说话。
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要让学生会写应该先让他们会说。在课堂中我们可以运提问与对话、朗读、复述、表演课本剧、讨论、口头造句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大胆说话。
2.上好口语交际课。
我们知道,口语交际从编排上看,包含有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考察的元素,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都围绕本组课文的主题,它与前面每一课都环环相扣,但口语交际绝不是本单元的总结,它是学生在本单元所掌握的信息与积累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个体认知与感受,也融入了学生平时的实践活动与生活积累.不是千人一面,而是鲜活的个性体现.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考虑,尽量创设情境,巧妙地“诱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入情入境地投入口语交际。低段的要求不必太高,让他们讲清楚,讲完整就行,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倾听的好习惯,对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复述别人的话来训练表达。这要因人而异,能力差的能做到“鹦鹉学舌”也要肯定,千万不能冷嘲热讽。对于基础较差的班,教师可提供素材,比如开头结尾。
(四)加强阅读、积累。
一看这个标题,大家都深有同感,无论你有如何开阔灵活的思维,高深的写作功底,但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你的表达何以能言情达意?好词好句、名篇佳作,多阅读,多背诵,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读写一体”的教学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方向,让孩子对写话感兴趣应该成为低段语文教师写话教学的第一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多读书。从学完汉语拼音以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能进行课外阅读。最直接的方法,采用家校结合的方法。在校内,教师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的奖励。
2.让班级有文化氛围。
首先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多谈些学生还未看过的书,来“引诱”他们,还可让爱看书的同学讲讲最近看了什么有趣的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树立正面形象,多表扬爱阅读的同学。
建立班级小书架。让孩子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小书架上,以便学生利用休息时间相互借阅。还可以开展好书互换等形式,让学生将书流动起来,鼓励学生多读书。
3.必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背诵要求。低年级的语文课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积累好词好句。还应该给学生留出积累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室里共阅读,在班级里创造一个积累的大环境。教师也应该而且必须抽时间,与学生共读。
三、写话的形式
(一)看图写话
在低年级写话训练的主要开式是看图写话。1.运用专门的写话图片。
对于看图写话,要让学生找出图中所表达的几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分别是什么,弄清图意及这幅图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从总体上对图画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图的细节进行认真观察。比如:具有特色的环境,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再深入进行观察,用有趣的细节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使学生有不同的新发现。多幅图的看图写话,要在把每幅图看清楚、看明白的基础上,想想图与图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多幅图看图写话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
给低年级学生看的图,一般人物不多,场面不大,情节简单,能用一两句或几句话、一小段话就能说明白,所以,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训练,一般都从看单幅图开始,然后才是多幅图。为了逐步提高小学生能连贯地、有次序地说清楚一幅图画的能力,看图写话应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二点:坚持进行看图、想图、说图的综合训练。
第三点:坚持引导学生经历训练过程,训练要求逐步提高,每次练习都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一般可通过这样4步: 第一步:指导学生初步看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图画的主要意思,并用几句话说出图意。
第二步:在看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画面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进行对话练习;再在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表演图意。
第三步:再次看图,练习用几句话,一段话说出图意。
第四步:可以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对话。也就是从学生生活引出图画,看图说话后通过创设情境又回到学生生活中去,在训练中,开始学生可以说一句两句,也可以是几句话,最后学生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这样做都体现了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图写话训练不能就此结束。在对话练习和表演以后,还要引导学生再次看图,提高要求,练习说话。在看图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们练习了对话、自己表演了,还看了别人的表演,这时再来看图,静止的图画在许多学生的眼中,心中必然会“活”起来。“动”起来。这时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学生一定会说得更丰富,说得更好。因此,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要做到三点:
第一:首先要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细致地看图,注意图中事物的联系,边看边想,弄清图的意思。
第二:在看图的基础上练习说话,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把从图上看到的内容用一两句或三句话、一段说话清楚,说通顺。
第三: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图画出发展开想象,以丰富看图的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们用几句话,一段话地丰富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出来,说清楚,说明白。作文能力就在这样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例:
过程:
1.让孩子仔细观察图画,看图上画了什么,说一说(小猫、小鸟、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小猫想吃小鸟)指导孩子加上时间和地点完整的把这幅画说一说?(例:清晨,小明走出房门。来到绿茵茵的草地上,突然,他发现,一棵大树上,有一只馋嘴的小猫想吃树上的一窝小鸟。)
2.这时的小鸟还小,还不会飞,面对馋嘴的小猫,他们会感到怎么样呢?(害怕)那小朋友看到这些,要怎么办?(想办法救小鸟,引导孩子找出救小鸟的办法。)
3.让孩子把1和2连起来说说,相机引导说话,把话表达清楚连贯。
2.借助文本图画。
小学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声情并茂,教学时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图意,或是想象串编故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和想象写下来,无论是表达图意,还是串编故事,都需要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只要我们激发起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的想象与观察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感知到的事物也有“神”。
(二)随文写话
无论是课本和是课外阅读,只要有文章在,就有话说。
1.在文章中找出知识点,运用提问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举一反三。这主要是在句子的理解上。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关联词,使用关联词方面能力有限。比如因为---所以,无论---都,不但---而且等等,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的原因。而在平时的阅读中,有的文章中这些关联词的使用时隐形的,这就要求老师在给学生阅读时自己先理清逻辑,然后让学生把教师理清的逻辑与相关的关联词进行配套,完成这一目标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配套的关联词进行造句,这就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文写出了自己的话,而且是有理性的思维的训练。
2.在随文阅读时,可以根据文章的情节指导学生提炼自己的心理兴趣和爱好,让孩子自己随文写话。比如在一片阅读《一张考0分的卷子》中,我这样问出问题,如果你拿到了这样一张卷子,你会怎样呢?文中的孩子是怎样的?你和他有相同的心里吗?一点一点的逐渐深入的问题比直接讲给孩子“心理描写”效果要好得多。
(三)仿写
以仿写作为起步,以独立习作为目标,逐步培养写话能力。
从模仿教材开始,学习如何表情达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应用模仿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在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之后,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说话,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迁移。在运用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课文的知识,又学会了表达方法,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黄山奇石》《假如》《清澈的湖水》《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来》《我不是最弱小的》等,笔者都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允许学生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搬到自己的作品中。批阅完学生的作品,笔者把学生仿写的优秀作品结集成册,拿出来共同欣赏,加强学习交流。让仿写得好的学生谈谈他的仿写心得。笔者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比教师教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从不断的仿写中学会了如何表情达意。
(四)坚持写日记。
要求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例如:今天我和谁一起做游戏,我当时做游戏的心情是怎样的;如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就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哪一部,最喜欢动画片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在能写出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规定写某一方面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把句子恰当地联系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四、写话的评价
1.重视生生互动,取长补短。写完后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倾听对方的写话后指出优点与不足,然后修改,也可让同学推荐优秀作品做范文读给大家,在写作指导时不要怕浪费时间,两节完不了,下午占自习课,必须扎实地练写话基本功。
2、批改的重要性。教师批改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少改多保留,基本通顺的不要改,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语言习惯与成人不同。比如:“今天我家来了一个阿姨还戴着一位小妹妹。阿姨是女的,小妹妹也是女的,她们都穿着漂亮的裙子”用成人眼光看——啰嗦!但作为七八岁的小孩,这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不能拿这种语句在班内小题大作,否则他们以后拿起笔来诚惶诚恐,你怎么指导他都满头大汗。
3、利用各种渠道赞赏学生。比如小广播、家长会等,尤其对于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夸夸他会让他从此爱上写话。
4.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坚持定期写话的习惯。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一件事。许多学生在写话的一阵子新鲜劲过后,就表现出倦怠的情绪,难以坚持。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变换写作形式,开展竞赛活动,及时表扬激励等策略来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写话的习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开展写“每日一句”,或将日记改为周记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笔者认为,日常的写话训练坚持教师要做到及时点评;多朗读学生作品中较好的文章或句子;及时表扬和鼓励写话有进步的孩子;通过批改符号、等级评定,肯定和赞赏学生的写作进步。
5、以公开“出版” 激发兴趣、树立信心。给学生提供公开“出版”的机会,激发兴趣、树立信心。要让低年级学生的作品有发表的机会,教师就要积极地创造条件,或者利用班级黑板报,或者利用校刊,还可以为班级开设班级邮箱。把优秀的学生习作投稿到班级邮箱。当学生看见自己的作品也能“发表”时,就更加激发出写作的热情。随后,老师定期把公开“发表”的优秀之作结集成册,公开“出版”,相互传阅,学习借鉴。“出版”的作品还模仿正规书籍标注主编、作者简介等。
6.踩着进步的脚印,鼓励学生寓写于乐。我们始终要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写话的首要标准。有了这一次次的试探、鼓励、激活,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学生观察、表达的潜能得到了激发。有了这一次次的公开“发表”和公开“出版”,孩子的写作兴趣被一点点地激发,写作的自信心也一点点地树立起来。老师也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高兴时拿起笔记下自己的快乐,伤心时也拿起笔记下自己的内心感受。让自己的真情与实感随着笔尖尽情流露,真实记下童年的点点滴滴。
五、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
1、把成功的写话念给家长听,让家长多鼓励与教师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指导孩子语言表达与思想认识,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一起出去郊游,关心孩子心理成长。老师在这方面要做家长的动员工作。
2、多给孩子买书,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积累、背诵。多找家长谈心,之前找一些家庭成功教育的例子,不要指责家长,现在社会压力大,家长也有难处,你的苦心家长都会接受,关键看你如何去与家长交流,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会拒绝一位有爱心的老师!更何况你爱的还是他的亲生骨肉。大家不要以为这是题外话,你不会不承认每个优秀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家长吧?这就是现在的时髦话:“借力给力”!
正所谓一窗一世界,打开一扇明亮的窗,呈现在眼前将会是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鸟语花香。希望我本次的交流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五篇:关于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共)
关于最有力量是信仰的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在成就面前,我们不禁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而这些思考都指向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信仰的力量。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无数革命先烈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抛头颅、洒热血,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信仰在工作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信仰,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字眼,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体党员“坚守崇高信仰,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因此,当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信仰作为根本遵循。
一、何谓信仰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简单地讲,信仰就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根本遵循。这一遵循是稳定的,相对不变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通过对比理想、信念、信仰这三个范畴的内涵,可以更好理解什么是信仰。第一,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或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相对于信仰而言,理想是一种比较初级的精神状态。那么,在其之上是什么?在理想的支撑下,我们会明确自己的信念,因此信念超越了理想。第二,信念。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对某一问题信任或有信心的一种思想状态。那么,在理想、信念之上是否就是信仰了?我们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因此信仰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追求。第三,信仰。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敬仰。由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信仰统领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精神生活中最高级的状态,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信仰的类型
1.科学信仰
科学信仰既包括对科学的信仰,也包括对具有科学性知识的信仰。怎么理解?第一,我们有着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在学校中,我们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工作生活中,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这体现了我们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同时也说明坚持科学信仰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密不可分。
第二,我们有着坚持科学信仰的文化传统。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儒家文化,告诉我们要遵守社会的规则规范,要靠拼搏、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坚持科学信仰的文化传统。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科学信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直秉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可以说,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由此,我们不能把科学信仰单纯地理解为对科技、对创新的一种信仰,它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传统。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宗教的人对自己所信仰的教理教义,由认同和崇拜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全身心的皈依。在宗教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第三,不能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宗教信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社会上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对较少,但宗教信仰带来的影响力不小,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文化冲突、民族矛盾,甚至会危害国家统一。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认同,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它包括我们对政党及其理论、政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当前及今后,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党信仰。这是政治信仰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政治信仰是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是信仰力量的一个核心。
(三)信仰的实质
信仰是一种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和确证,达到对自己区别于他人、他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他人、他物关系的意识。同时,信仰作为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具有时间的向度,是指向未来的。因此我们也明确,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同现实的关系不能不是一种否定性的关系,以否定性为媒介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信仰对现实的否定,使我们不断趋于信仰。用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认识:通过信仰的指导,通过自我否定,否定我们现实中很多不合理性,来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仰源自哪里
(一)信仰产生于现实
宗教信仰源自现实生活的苦难,是人对超人力量的恐惧和对理想状态的幻想。宗教信仰是信仰较为低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可以说,在人类社会刚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宗教萌芽。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群居状态生存,共同抵御来自自然界的种种威胁。但当自身无法克服这些困难时,我们就会产生宗教信仰,会把自己不具备的力量、不能实现的理想,诉诸宗教、诉诸神灵。所以说,宗教信仰产生于现实。我们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自身认识的不深刻,对他物的妥协和屈服,形成了最初的宗教。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宗教的力量。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我们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唯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简单地讲,不管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它们的局限性和合理性。那么既然唯心主义有合理之处,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呢?因为,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发展也给唯物主义观点提供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明。但如果坚持唯心主义,则会导致我们的很多想法仅停留在空想上,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合理路径。这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不主张把宗教信仰当作行为原则的原因。
总之,宗教信仰产生于所处的社会发展条件,而我们今天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也就是源于现实、源于我国社会发展成就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所以说,信仰是我们通过对现实的思考、通过对理论的推理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
(二)信仰发展于实践
这里,我们要讲一讲马克思,这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伟大的一生中都体现了信仰的力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长期革命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就把大部分的学习焦点放在哲学和历史上。步入社会后就在《莱茵报》做编辑,期间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19世纪初,贫民为了填饱肚子到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虽然有1826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面对这种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对此,马克思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观。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立刻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政府的丑恶,也逐步意识到思想上的认识不足以改变现状,要通过革命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坚守这一信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一直从事理论研究与革命工作,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解读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以说,在马克思的努力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信仰成就于事业
我们不能把信仰仅作为思想上、头脑中的一种精神追求,更要通过不断努力和拼搏,将信仰转化为造福老百姓、为国家做贡献的工作成就。我们举两个例子。
“雷锋传人”郭明义,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从1996年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每天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工友们称他是“活雷锋”。他20年来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郭明义的实际行动和成绩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只要坚持信仰,并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守岛英雄”王继才,200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6年起,毅然担起守卫黄海前哨开山岛的重任。他和妻子以海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坚持每天升起国旗,每天按时巡岛,护航标、写日志,与走私、偷渡等不法分子作斗争。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期间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三、信仰的意义
(一)信仰的意义
信仰的意义是什么?信仰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信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曾经这样阐述信仰,或许能够解答我们的疑问。刘小枫教授说:信仰就是毫无所惧地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它使人秉得一种超越性的心智力和感情素质,使人能超越存在的限定和伤害,进入神圣的自由空间,与此同时,又使人积极地、挚情地参与生活的更新,因为信仰也是对那种面临苦难、贫乏、痛苦、自弃而无动于衷的自由感的否定。
对于这段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第一,信仰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与方向。信仰很抽象,好像很遥远,但通过我们对理想信念的深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可以慢慢地把握住。我们一旦有了信仰,生活就有了目标和方向,人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第二,信仰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前行的动力。通过信仰对现实的否定,我们可以克服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样才能趋向于信仰。也就是说,有了信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无须扬鞭自奋蹄。
第三,信仰使我们拥有一种自我超越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和失误。怎么办?简单来讲一句话,就是要坚持信仰,实现自我超越。
总之,通过刘小枫教授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二)信仰的养成那么,我们现在如何坚持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所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我们信仰的力量。
这里要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即信仰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由人化文,通过人的劳动和实践,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另一个是以文化人,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反过来又在提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也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的不断进步。而人精神层面特别是信仰力量的提升,又推进了社会良性发展。
下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对信仰的养成做一个简单梳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而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是一脉相承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在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和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化的矛盾中产生。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背后却体现出人道主义的缺失。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深化对信仰的理解和认识,从“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我们提出了基本规范和要求。现在,我们对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三)信仰的作用
有了信仰,我们人生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就有了超越自我的力量,社会发展就有了重要支撑和重要引导。反之,我们个人、社会都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这样一个高度去强调信仰的作用。
四、我们该如何坚持信仰
(一)坚定政治信仰
1985年,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进行了震惊世界的大改革,并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亡党亡国。从历史上看,苏联共产党在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在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在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其中教训要引起我们高度醒思。当时,正是由于苏联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放弃了党的执政地位,才给了西方国家可乘之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转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所以,坚定政治信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那么,有哪些错误思潮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宪政民主”论,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制度;“普世价值”论,动摇我们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公民社会”论,意图瓦解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新自由主义,企图改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们党的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甚至丑化、诋毁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消费主义,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由此,政治信仰是一面旗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信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旁落,否则就会犯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
(二)夯实理论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理论信仰的根本遵循。那么,怎么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的谈话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戈尔巴乔夫时的谈话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经由后人不断创新而成的理论体系。这短短一句话所包含的内涵非常深刻。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奠基人。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文章、著作中着手。第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则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思想观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综上而言,我们要夯实理论信仰,就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明确行动信仰
明确行动信仰,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9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其中排在第五位的是“接诉即办”。“接诉即办”是xx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推出的旨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服务机制。那为什么“接诉即办”能占据这么高的位次?因为它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相继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重要思想都把人民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化我们对人民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对民生问题的传承。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落实群众标准。第一,群众观点,即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第二,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群众标准,即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坚持群众观点,怎么坚持?走群众路线。然后,通过落实群众标准,判断我们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否达到预期。可见,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信仰,是我们党根本宗旨传承发展的新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最后,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重要讲话作为总结。2015年2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讲话站位非常高,寓意也非常深刻。总之,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