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开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电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不久,国家广电总局即在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召开全国电影工作会议,旨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电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总结交流2004年的电影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05年的电影工作任务。从而紧紧把握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重要机遇,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繁荣创作,加快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这次会议在横店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浙江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性试点地区,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推动下,在努力探索影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在大力培育新型的影视产业实验区和电影市场经营主体,大力促进影视产业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横店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影视产业拍摄基地,是第一个由国家广电总局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命名的“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总结横店现象和横店经验,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和全体会议代表,向浙江省委省政府对电影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浙江广电局、东阳市委市政府、横店实验区管委会、横店集团等各个方面为电影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局党组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王太华部长专程从北京赶来出席会议,明天下午还要作重要讲话,作为会议的主旨精神,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刚才,童刚同志总结回顾了2004年的电影工作,报告很充实,令人鼓舞和振奋。下面,我结合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和全国广电工作会议精神,对2005年的电影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电影系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电影体制改革和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形势喜人、成果喜人。一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在市场上、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批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新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搏击,不断壮大,进一步增强了电影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使得中国电影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走出了最低谷,并创造了新的业绩,在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影响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电影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同时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好改革的实践与经验,进一步加快电影产业化进程,实现建设电影强国的宏伟志向。在这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交流会及全国广电工作会上,都把电影产业的改革经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广电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电影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表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要在电影界很好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措施,不断提高驾驭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产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坚定信心,加快电影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总结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我思考主要有五点:
1、电影产业发展理论、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政策的创新是推动电影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我国的电影改革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从1993年开始起步,初步打破统购统销的计划体制,开始进入了体制改革的艰苦探索阶段;党的十五大之后,在电影精品创作“9550工程”的推动下,1999年总局开始提出探索电影产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的电影集团公司;2002年全面推进电影院线制改革,重构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发行放映流通新体制;党的十六大,中央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指明了电影改革的方向,电影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一大批民营企业新型市场主体迅速诞生;2003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刘云山、陈至立等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总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推进电影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使得电影界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证明,电影改革艰苦探索的每一步实践历程,都是一个伴随着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探索过程。党中央的正确决策,为进一步推动电影发展理论和发展观念的创新发挥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促使我们树立了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新的电影发展思路,促使我们学会尊重客观规律,尊重时代发展的要求去思考问题,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电影走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电影文化需求,提高我国文化实力和电影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电影发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解决了电影产品与电影市场相脱节、电影文化与电影经济两层皮、电影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相对立的问题,促使我们遵循文化经济一体化、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世界趋势,遵循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强有力地推进了电影创新和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因此,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对于电影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
2、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和电影规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重塑市场主体,是推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电影界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依托市场发展企业,壮大企业,我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事业主导型结构向产业主导型结构转轨,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企业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转轨,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的力量来配置资源,检验产品,扩大服务。政府通过推进改革和制订政策的杠杆来引导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从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的动力,而体制机制改革又是解决制约电影发展各方面问题的根本动力,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律和电影自身的规律,从突破体制性障碍入手,努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市场准入规则,建立完善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同时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电影的投融资机制改革、影片审查制度改革、评奖机制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使广大电影工作者焕发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显示出了电影产业在整个文化产业最具活力,最有生机,充分显示出了市场机制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对于调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对于有效地配置电影资源和市场资源,对于刺激生产与消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改革的实践证明,电影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深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改革的力度,改革的力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
3、电影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是引领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影科技的创新和革命,引领电影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创造了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了电影的体制革命、管理革命和产业革命。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大大提高了电影品质,创造了视觉奇观,而且大大改善了观影条件,降低了发行成本,改变了技术体系、运营模式,拓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也给电影管理提供了新的形式与手段。数字特技的运用,数字声音的普及,数字放映设备的改造,数字节目的转换等,的确给电影产业插上了跨越式发展的翅膀。科技创新对优化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壮大产业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引领电影产业发展的强大的拉动力,是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新的增长点。为此,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步伐要大大加快。
4、充分运用跨国资本、促进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是我国电影产业在开放竞争中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以《英雄》、《十面埋伏》、《天地英雄》、《首席执行官》和《可可西里》等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北美产业大国主流市场的成功上映为标志,中国电影终于以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电影的实力,从国际电影节展的评奖台进入到世界电影产业大国的主流观众市场,并创造了票房奇迹,在世界各国受到了普遍欢迎和认可,大大提升了我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充分表明,美国电影并不是神话,中国电影的艺术家和企业家,只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电影艺术规律,把电影的内容形式创新和艺术技术创新相结合,在开放中,在竞争中,充分利用中外资本和企业的优势,联手制作与发行,就会赢得市场效益和市场份额,产生更广泛的国际影响。我们必须学会运用中外两种资源、两种力量,扩大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而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5、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促进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满足老少边贫地区电影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影发展和覆盖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和区域性差距,少数大都市已经实现了电影放映的数字化和现代化,大多数中小城市尚处于传统的35毫米模拟放映阶段,而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低水平的16毫米流动放映阶段,所以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电影工作必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推进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特别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影事业。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联动,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并举,流动放映和固定放映的结合方面探索了新经验,使农村电影走出了困境,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局面。
过去的5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向全国老少边贫地区资助了放映机7026台,流动放映车432辆,发电机2888台,放映大篷102个,资助拷贝24081个(其中科教片13355个,故事片10726个),培育和更新了一大批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创新机制、扩大投入、规模放映、丰富片源、提高质量、促进农村科技致富、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有效的社会反响。发展农村电影事业,让广大农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是电影工作的重要职责,是电影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完全依靠政府扶持很难做到,完全市场化也不可能,所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靠两条腿走路。
以上几点经验和启示,供同志们在讨论时参考并加以补充完善。当前,电影产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央领导同志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凝聚着广电、文化和全体电影工作者辛勤工作的心血和汗水,借此机会,向各级电影管理部门,各类电影企业单位,各个专业协会,并通过你们向电影艺术家、企业家、电影界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中央国家部委也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电影产业化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和成效,但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挑战:
1、当前电影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电影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不高,产业基础、产业规模、产业实力都很薄弱,尤其是系统内国有企业的实力相当脆弱,产业结构急待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急待完善,改革任重道远。
2、电影的质量和电影放映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许多电影作品质量平平、制作粗糙,难以进入主流院线市场,特别是有艺术感染力,有票房号召力,有思想张力的作品还太少,反映出电影界的优秀人才匮乏。
3、电影市场及后产品市场管理薄弱,经营环境与市场秩序尚不规范,盗版光盘遍地都是。严重的盗版问题,对电影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最新的HDVD等压缩光盘,已经能在一张光盘上容纳8—10部电影,对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和版权贸易侵害极大。打击走私盗版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管理的重中之重。
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改革与发展求得彻底解决。
二、2005年电影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005年是我国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全党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纪念年,也是国家广电总局确立的“农村服务年”和“电影发展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和电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局党组和王太华部长对电影产业发展又作出了新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快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尽快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使电影在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产品和品牌”,这就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极为重要、极为有利、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倍加珍惜电影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倍加珍惜电影领域创造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倍加珍惜当前电影界已经形成的空前团结的大好局面,加倍努力做好明年的电影工作。
2005年对于全国广电系统、全国电影工作者确实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2005年12月28日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纪念日。110年前,1895年12月27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世界第一批电影《工厂大门》等在法国的一个咖啡馆公映,从此,作为新的大众文化艺术样式的电影诞生了。十年后的1905年,中国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记录了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四个片断,中国电影由此诞生了。中国电影诞生在北京,发祥于上海,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在长春。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是1931年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彩色片是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1932年,党的骨干力量进入电影界,发起了进步的“左翼电影运动”,1933年3月,党中央文委批准成立了夏衍同志任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标志着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开始走上进步的道路。
中国电影的100年,历经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100年,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中国电影的100年,是以艺术的形式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的100年;是汇聚了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思想力量、艺术创造和智慧才华的100年;是贯穿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关爱支持的100年;是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民、与祖国同行的100年;更是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100年。
在中国电影100年的发展历程中,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从1905年到2004年底,中国电影共拍摄了故事片约6961部(其中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4751部),舞台艺术片约468部(468部),美术片约642部(642部),新闻纪录片约12448部(6487部),科教片约4745部(4745部),电视电影约630部(630部),总计约25008部(16728部)。(统计数字中,1949年后不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单独拍摄的影片)
100年是一个历史的总结,100年又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紧紧抓住纪念电影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机遇,搞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为此,总局党组把2005年确定为“电影发展年”,是有其战略意义的。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搞好100周年电影纪念。通过纪念活动,更好地继承发扬我国电影的优良传统,总结电影业的发展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100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辉煌成就,缅怀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光辉业绩,激发广大电影工作者团结奋进的精神,推动电影业在新时期的全面发展与繁荣,努力实现把中国建成世界电影强国大国的宏伟志向。
2005年电影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为契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广电工作会议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电影工作,继承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全面深化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电影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内容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大力普及电影放映,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使电影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的产品与品牌,为建设电影强国作出新贡献。
2005年电影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稳定产量,保持胶片及数字电影200部,电视电影110部。不断提高电影质量,在几个重要纪念日推出一批“三性统一”的扛鼎之作、传世佳作、精品力作;
2、提高电影产业的经济效益,电影总收入增长不低于20%,即从现在的36亿增长到43亿;
3、新增影厅、银幕数量要超过100个(含胶片和数字放映);
4、扩大电影放映规模,使观众人次大幅度增长,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电影实惠。2005年主要抓好十项任务:
1、拍摄并展映一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样化、多类型、三性统一的优秀影片,为中国电影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2、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的现代化、规模化、具有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电影企业、集团公司、院线公司、大型影院等市场经营主体。
3、改造、新建一批现代化、数字化的多厅影院,支持协会评选“百强影院”,创造一批新的品牌;深化院线制改革,扩大院线规模。
4、建设一批农村电影流动放映与固定放映相结合的放映网点,创新电影“2131工程”放映机制,建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5、打造一批适应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规模化推介推销到国际电影节展及电影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扩大出口创汇,树立中国电影的良好形象。
6、起草一部《电影促进法》,完成初稿、论证、上报,力争2006年颁布实施。
7、完成一个重大建设工程:中国电影博物馆工程。北京市政府负责建设总投资5.8亿(还有11个亿的配套设施),总局负责布展任务,财政部和总局拨款9000万;12月正式开馆并举办“中国电影100周年成就展”及“亚洲电影博览会”开幕式。
8、启动一项百年电影资料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这是保护电影遗产的任务,也是为了扩大数字电影放映节目源。计划从2005年起,每年转换、修复、存储1000部影片,第一年投资8000万元,以后每年投资5000万元。
9、举办一系列100周年电影纪念活动:12月底召开纪念大会,还有展映百部影片,发行纪念邮票,出版理论文集,举办音乐晚会和电影高峰论坛等活动。
10、推选表彰一批杰出电影艺术家,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优秀电影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当前要着力把握的重点措施
1、牢牢把握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电影工作,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要求我们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的要求,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这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也是电影界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局面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电影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立足于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电影产业快速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结合电影实际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新的电影发展观,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来推动电影产业化的改革与发展,就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就要研究电影业如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更好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体制和发展道路。要把握好八个辩证统一,即:把电影发展、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发展先进文化的时代要求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场需求统一起来;把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与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统一起来;把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与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统一起来;把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把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统一起来;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与提高文化感染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统一起来;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统一起来。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的文化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和各个电影企事业单位都要紧紧抓住电影发展的主题,切实把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责任承担起来,把驾驭发展的能力提高起来,把发展的机遇与方向把握住,把是否满足当地广大群众的看电影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电影质量与电影服务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标准。
各地各级电影部门要抓紧制订本地区的电影发展规划,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配套好发展的政策,培育好市场主体和市场环境,大力扶持电影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为电影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
2、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大力繁荣电影创作,大力推进艺术创新
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健康的、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电影新作,奉献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是我们对于中国电影100周年最好的纪念,也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要充分认识到电影系统和电影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负有重要职责,要充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三个面向”,就是指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放眼世界,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所谓民族的文化,就是继承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所谓科学的文化,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思想,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的文化。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来自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我们要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来指导好电影创作。
当前,抓好电影创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三性统一”,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塑造崭新的艺术形象。我们的电影创作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始终关注人的命运,不断深入挖掘现实生活的生动素材,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塑造崭新的艺术形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电影一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开始,中国电影人就把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时代的进步作为电影创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力讴歌中华民族为争取独立和自由曾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大力讴歌为祖国为人民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大力讴歌改革开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和真情实感,大力讴歌情系人民、关爱人民、奉献人民、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大力讴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时代道德风尚。
要抓好创作选题、抓好剧本创作,为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多创造条件,在塑造新的银幕形象上下功夫。2004年的国产新片《张思德》、《郑培民》、《邓小平·1928》、《我的法兰西岁月》、《可可西里》等影片在这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二是瞄准市场、遵循规律,努力提高电影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大力倡导艺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电影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质量,在于多样化。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艺术创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创新必须从选题和剧本筹划开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去捕捉创作灵感与素材。我们只有真诚地对待艺术,感动自己,才能感动群众。弘扬主旋律精神的影片要在形象化、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上多下功夫,特别要注重增强电影叙事技巧的创新和艺术手段的创新,增强电影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各种类型化商业化的影片,都要注意提高审美情趣、思想张力和文化品味,在满足群众的同时,注意引导群众、提高群众,至少要做到健康、有益、无害,立足于在促进人的理想追求、道德建设、思想情感、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审美能力上的提高与发展。引导人们认知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给人以娱乐的同时,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就是历史题材的影片也必须用新的视角、新的形象、新的语言、新的情节和新的表现手法去吸引人、感动人。尤其是面对绝大多数青年观众,要满足他们对电影的求知、求新、求变、求高的观影欲望,是需要贴近生活下一番苦功的,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生活功底、深厚的艺术功力的。所以“三贴近”是从创作上解决电影产品进市场的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于低俗之风在新闻界的蔓延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于影视文艺创作也是引以为鉴的警示。要防止热衷于描写不正当的性爱、乱伦,防止假借改编经典名著之名,行“自我实现”之实,脱离原著的立意,另起炉灶,在“坏人身上找好,在好人身上找坏”;防止以怪诞、荒谬情节和肮脏的语言、行为污染银幕;防止武打片和警匪片过于血腥暴力,过多过细地展示犯罪过程;历史片要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结论,尤其防止借反思“反右”、“文革”等历史,攻击党的领导,贬损老一代革命家。
各个电影制作单位都要自觉地担当起繁荣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担当起反映时代命题的责任,担当起艺术创新的责任,担当起占领市场的责任,引导电影创作在任何时候都要对人民负责,对青少年负责,对艺术负责;要讲娱乐,讲好看,更要讲导向,讲格调。
三是坚持精心创作、精益求精。当前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一方面开辟了电影后产品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也构成了与电影的激烈竞争。在与网上电影、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分众电视的激烈竞争中,如果没有高品质的制作和产品,没有高水平的服务,就难以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就不可能有竞争实力,大制作、小制作都要讲究,只有对观众负责,观众才能对票房负责。
今年的电影题材规划中,既要组织好纪念电影百年和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的扛鼎之作,也要组织好面向农村、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作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样化类型化的作品;既要拍摄好故事片,也要拍摄好纪录片、科教片、动画片、戏曲片;既要拍摄好胶片电影,也要拍摄好数字电影、电视电影。
总局在创作方面要做好选题规划,加强创作指导和服务。一是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国有制片集团和重点影片的扶持力度,以政府采购的形式选购一批重点剧本和重点影片;二是积极推进属地审查的试点,凡地方省级广电部门提出申报,组建审查机构,即可以委托,按标准与程序审批;三是进一步改进评奖制度,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将广电总局的广播电影电视所有奖项进行整合,在电影华表奖中,融汇华表奖各奖项和夏衍文学奖、童牛奖。
3、广泛普及国产影片发行放映,扩大促销力度,扩大市场服务,让中国电影走近校园,走近社区,走近农村,走近更多的观众
一是分档期推出100部中国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可由发行放映协会和资料馆共同选定片目,总局给予鼓励政策,不仅在城市影院放映,还要充分利用大篷车,利用电影频道搞好展映活动,扩大宣传,鼓励影企联姻。
二是配合纪念活动和电影节展,搞好重点国产新片的展映。在1月9日长春电影节,5月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8月份抗战胜利60周年,10月份国庆节,12月纪念电影100周年等几个热点档期,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和发行放映单位要组织好片源,设计好档期,组织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千方百计降低票价,优惠群众,搞好城乡电影放映,使展映活动取得实效。
三是扩大数字放映规模,春节前完成166个数字影厅的建设,2005年力争新增100个数字影厅,大力扩展片源,更新传播手段,放开供片主体、放开设备生产主体、放开影厅建设主体。总局给予重点片数字转化的适当补贴政策。经电影局争取,国家税务总局流转税司已批准民营电影制片和发行企业可免征拷贝销售的营业税和拷贝发行的营业税。
四是扩大大篷车流动院线的试点,推动国企改革,支持国有制片厂30辆车;同时启动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试点,扶持校园院线、青少年院线的数字电影放映,扩大覆盖面。五是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按照总局“农村服务年”的要求和部署,从工程建设转化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服务和科技生活服务,为国家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为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
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县级电影公司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其加快改革,面向农村搞活经营机制;同时绝不可以垄断市场,要大力培育农村个体放映队,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从事电影放映活动,允许跨地区经营。凡是政府资助与采购的2131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必须要使用好管理好维护好放映设备,落实好放映计划和责任,组建好放映队伍,加强对放映人员的培训,译制好少数民族语拷贝,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好务。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级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开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放开市场,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村电影放映中的主要问题,为基层排忧解难。
4、全面深化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现代电影市场体系,壮大电影实力,提升电影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005年,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有两项重点任务:
(1)深化国有电影企业改革,大力培育新型的电影经营主体
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尽快转制为企业,培育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电影集团化的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整体上国有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还相当薄弱,一些事业体制的电影制作发行单位尚未彻底转制,所以加快国企的转制与改制是当前电影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12月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刘云山同志要求所有影视制作单位、电影厂、影剧院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西藏、新疆特殊地区实行特殊政策外),都要转制为企业,并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造、集团化发展,从单一的国有所有制结构向混合所有制结构转变,成为真正现代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市场经营主体。
转企改制工作涉及现有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部分人员的安置分流,非常复杂,难度很大,因此既要坚决积极推进,加快步伐,又要慎重对待,加强指导,稳妥实施。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切实地转换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王太华部长已经明确要求,“决不搞‘翻牌’集团”。要科学界定投资主体(股东会),决策主体(董事会),经营主体(总经理班子),监督主体(监事会),并配套实施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高度重视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支持国有制片企业的集团化改革,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总局协调发改委,已经落实今明两年扶持国债贷款及资金6个亿,希望四大集团公司要充分利用好政策,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
重点之二是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或公司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运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推动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电影企业上市是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的重要措施。中央要求我们作为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长春同志明确指出,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上市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促进电影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促使企业转制最彻底最有压力的办法;二是有利于筹集资金,促使电影企业做强做大;三是有利于培植一批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有战略投资者,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四是有利于增强实力,抵御境外文化产品的侵入,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五是有利于增强文化的对外交流,通过境外资本和境外营销渠道,推进文化产品走出去。为此,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国有制片企业上市必须坚持国有控股,中影集团、西影集团要争取在全系统率先上市。
重点之三是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总局和商务部共同出台的第43号总局令,进一步放开了外资准入的门槛,制片领域可从合拍片向合资制作公司推进,外资不超过49%;中影华纳横店、中影索尼、横店东方洗印等合资企业已经开始运营,但发行领域暂不进入外资,放映领域外资可进一步控股,经审批可以不超过75%;外资虽然不可以经营院线,但可以经营影院或者成立影院投资管理公司。
(2)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加快影院建设步伐,扩大院线经营规模
加快影院改造、新建,扩大外资改造影院的试点;扩大院线制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完善电脑售票,强化票务管理,合理定价,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影院服务水平,开展星级影院评定和“百强”影院评选活动。
5、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为电影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而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方向。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并不是不要政府管理了,而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要转变职能,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到依靠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的综合手段来实施管理,理直气壮地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关系。为此,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找准新的定位,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当前,重点有四项措施:
第一,坚持三个分开,三个转变,强化五项职能,建立宏观管理体系。各地政府部门要坚持政企、政事、管办分开,彻底转变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作风,更好地全面履行“导向把握、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五项职能。从办向管,从管企事业向管社会,从管“脚下”到管“天下”,从重事前审批向重事后管理、全程管理转变,更好地发挥“引导市场、培育市场、管理市场”的重要作用,使政府真正发挥“引导、调控、培育、服务、管理”的职责。
第二,加快电影立法,坚持把好四个准入关,制订和完善市场规则,健全电影法规政策体系。今年以来,总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一方面体现了促进电影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改革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体现了规范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审批制度,为管理市场提供了法规依据。会上发的《依法行政读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全面掌握,很好地贯彻落实,防止出现违法行政的问题。同时要对地方性的法规作好清理、配套、修改的工作。具体来说,电影市场的“四个准入”指:第一是规范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第二是规范电影产品的准入;第三是规范民营、外资等各类资本的准入;第四是规范技术标准的准入。2005年,总局要全面组织《电影促进法》的起草工作,力争在年底前形成定稿,2006年颁布实施。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统计、考核、评估体系。
一是要着手总结十五期间的工作,着手制订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的电影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电影发展规划,一定要争取纳入本地党委和政府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中,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
二是制定并完善产业政策和改革的配套政策,对农村电影、青少年电影、老少边贫电影的发展,争取在财税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扩大电影公共服务的领域,让基层群众享有看电影的权益。还要加快投融资体制,金融风险机制改革,改变政府扶持方式,特别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转制和落实安置人员给予的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完善的产业统计、考核、评估体系。统计数据是我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体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规范标准,电影局起草了电影指标的统计制度,对电影产业的规模效益,对国有资产的评估、授权管理,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尤其是国产电影发行放映的考核,电影专项资金的使用,将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使统计准确、真实、有效,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今年,总局建立了广播影视统计信息数据库,还将建立全国广播影视统计信息网,使统计工作在全行业中率先实现全国联网,实现网上直接报送数据。电影局和各地文化广电部门要根据总局的部署,尽快适应和完善电影产业的统计工作,按照统一要求做好工作,以适应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第四,要坚决打击走私盗版违法行为,市场偷漏瞒报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执法队伍的作用,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今年7月到8月,李长春同志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打击影视盗版的力度,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重锤打击盗版”,反盗版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行业协会、各经营单位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电影产业是“版权经济、版权贸易”,维护知识产权,整顿市场秩序,合理开发产业链条的营销层次,是确保产业链条不被分割和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反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确实是一场尖锐的斗争,也是对行业自律的一场考验,要充分估计其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现在不是无法可依,而是各级政府部门重视还不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在根本上也有执法体制问题。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已经着手推动综合执法机构的改革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总局支持三大协会正在组建“中国电影版权保护协会”。我们首先要防止盗版从行业内部出去,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其次要运用法律手段,联系文化、公安部门严查严惩。今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实施。根据新司法解释,卖盗版碟超过5000张可判3至7年。而且,明确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产品的行为,应当视为刑法第217条规定的“复制发行”。根据这一规定,对在线盗版行为,就可以依照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定罪处罚。我们要团结起来,运用法律武器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电影的正当权益和正常秩序。
6、加快电影数字化进程,构建数字电影放映的新体系
电影数字化发展是推进电影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适应当今文化产业多媒体、跨媒体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战略措施。2004年是总局确定的数字发展年,在大力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同时,电影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探索中积累了初步经验。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搭建了一个数字转换的平台,《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已经出台,也确立了一个数字电影发展的标准。
下一步要在以下四方面加快数字化步伐:加快规模化的数字制作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新体系,探索多主体的数字电影运营传输新模式;开辟数字电影节目制作整合的新节目源;逐步建立数字电影运营管理的新规则。
7、开创电影走出去工程的新局面,大力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制订鼓励产品出口的新政策,建立电影海外推广的新渠道、新机制
我国电影业的国际贸易逆差很大,电影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极不相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制定实施电影产品走出去发展规划,以财政、税收、融资等经济政策为杠杆,发挥电影海外推广中心的作用,运用多种措施鼓励电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学会运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发展自己,大力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使外向型、国际化的电影产业快速发展,让中国电影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产品和品牌。
要努力提升电影走出去的水准,巩固确立电影展所取得的良好成绩,更主动地寻求文化外交的新突破;扩大国际营销,充分利用中外电影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继续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份额创造稳定的良性机制。
8、精心筹备、注重实效,搞好纪念电影诞生100周年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举办中国电影100周年纪念活动,大家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方案很多,是件好事。但是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统筹协调好,按照王刚同志提出的“要精心筹备,要注重实效,要搞好配合”的指示精神,特别要把握好方向,把握好基调,把握好节奏,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意节俭、讲求实效”的原则,本着“大型纪念活动与群众性参与活动相结合,党委政府部门举办与社会团体举办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精心筹备,注重实效,搞好配合,形式多样,使各项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局已经初步成立纪念活动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太华部长总负责。时间设计上是纪念活动贯穿全年,为观众服务贯穿全年。从1月9日的长春电影节开始,利用5月份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8月份的广播影视博览会、电影华表奖颁奖等几个热点,在下半年逐步升温,12月份进入全面宣传。12月28日前后召开纪念大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仪式,达到纪念活动的高潮。
纪念100周年的根本目的是总结过去,开创未来。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在纪念电影100周年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广大电影观众受益,为电影发展服务。各级电影部门,每一个电影工作者都要思考,我们为电影观众做了什么,我们为电影发展做了什么,要担当起建设电影强国大国的历史责任和政治责任,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
电影100周年纪念活动,除了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组织协调之外,各行业协会的和宣传媒体的积极参与也非常重要。各专业协会要在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纪念活动为契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业务范围内不断创新行业管理机制,提高业务能力;各专业电影媒体《中国电影报》、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要及时准确地配合电影100周年纪念活动,宣传成果,营造气氛,凝聚力量,弘扬正气,持续推动电影产业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电影战略研究、政策研究、学术研究很重要,要积极开展健康的电影评论和电影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电影人才的培养、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电影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青年在职人员岗位培训;积极开展“三项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培养优秀创作人员、经营管理人才等复合型人才,尤其要努力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同志们!团结奋进、硕果累累的2004年即将过去,凝聚力量、再创辉煌的2005年就要到来。回顾电影百年历史,展望电影美好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电影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电影新纪元开端的2005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动员电影界的所有力量,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面貌和姿态,以加倍的努力和奉献,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开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 1 3年6月28日)习
近
平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际,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了。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致以节目的问候!
关于今后5年组织工作的任务,刘云山同志要作全面部署。今天,我不面面俱到说了,想就组织工作中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
一、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说的:“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选人用人事流是好的,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就会涣散党心、冷了人心。
现在,大家想得比较多、议得比较多的有3个问题: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正确回答和解决这3个问题,我们的干部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第一个问题,怎样是好干部?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清楚的问题,党章有明确要求。然而,由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一些地方选出来的干部素质和能力明显不合格,甚至出了一些“带病提拔”、违规提拔的干部,致使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了。这也说明我们的组织工作还大有可改进之处,因为如果选来选去使大家对好干部的标准都弄不清了,那显然是选出来的一些人不仅没有起到标杆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这个问题要引起深思!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现在,我们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等具体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概括起来说,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信念坚定,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党的基
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为民服务,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政务实,党的干部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清正廉洁,党的干部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这些说起来大家都明白,但要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几条都很重要,一段时间以来,我在不同场合都强调了这些要求。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理想信念、敢于担当这两个问题,这是当前干部队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达到,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大多数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态度,出了政治性事件、遇到敏感性问题没有立场、无动于衷,岂非咄咄怪事!有人说要“爱惜羽毛”,也就是所谓“声誉“,那也要看看你爱惜的是哪家的“声誉’’,究竟是个人主义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喝彩的“声誉”,还是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的声誉?作为共产党人只能要后一种声誉。一心想着要前一种“声誉”,那将是十分危险的!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我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一直在想,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
革命战争年代,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就看他能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能不能冲锋号一响立即冲上去,这样的检验很直接。和平建设时期,生死考验有,但毕竟不多,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确实比较难,X光、CT、核磁共振成像也没有办法。
当然,也不是不能检验。那就主要看干部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样的检验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经历一两件事、听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要看长期表现,甚至看一辈子。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大祸;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人有些还混得左右逢源甚至如鱼得水,付出的比别人少,得到的比别人多。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圆滑
官’’、“老好人“、“推拉门”、“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事业还怎么向前发展啊?这些问题危害极大,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说到底,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天地宽。“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
当然,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很有感触。我们的干部都是党的干部,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更应该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第二个问题,怎样成长为好干部?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还要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
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买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的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好干部还要靠组织培养。形势越变化、党和人民事业越发展,越要重视干部培养。培养干部,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加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教育。要强化干部实践锻炼,积极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平台。实践锻炼不是去“镀金”,更不是去走过场等着提拔,如果那样,必然会身子去了心没去,还是与群众格格不人,那就是弄虚作假了。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
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
第三个问题,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好干部成长起来了,培养出来了,关键还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
必须看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正确用人导向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一些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人屡屡得到提拔重用,一些踏实干事、不跑不要的干部却没有进步机会,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
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对重大问题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对群众的感情,看其品质情怀;观察干部对待名利的态度,看其境界格局;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意重大关头、关键时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
用人得当,就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对那些勇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个性鲜明的干部,往往会出现认识不尽一致的情况,组织上一定要为他们说公道话。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绩,也是一个难点。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是不行的。我说过了,对这种问题要实行责任制,而且要终身追究。请中央组织部抓紧
研究落实。
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现在,有的地方用干部,涉及具体人时,往往只看资历、看轮到谁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更合适,用非所长,结果干部干得很吃力,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也难以打开局面。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
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干部好不好,群众有公论,实践有比较,领导心里也明白,但在具体用人时,结果却与事业需要和群众期盼大相径庭。这其中作祟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是人们议论的“关系网’’、“潜规则”。正是这些不健康的因素起作用,任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了,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等问题发生了。干部群众对这些问题深恶痛绝。必须下决心加以整治,使用人之风真正纯洁起来。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干部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
把好干部选用起来,需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好制度好办法,但还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选人用人需要。要紧密结合干部工作实际,认真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机制。要特别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我这里讲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实行这个制度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改革措施,目的是改变少数人说了算现象,起到了较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过度依赖票数、唯票取人,致使那些因拉票或当老好人而得票高的人得到提拔重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干部拉票或当老好人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拉票行为花样百出、屡禁不止,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选拔干部当然要广泛听取意见,但必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
在选人用人工作中,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只是把人选准用好的手段之一。干部工作中发扬民主,不是只有投票推荐一种方式,还有个别谈话、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等多种方式,还体现在酝酿动议、考察预告、沟通协商、讨论决定、任前公示等各个环节。考察干部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选人用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推荐票只是一个方面,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用人的唯一依据。党管干部嘛!都靠票来定,党管干部怎么落实啊?谁最了解干部的德才和实绩啊?那应该是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他们在推荐干部方面的权重应该适当加强。如果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都说不出哪个干部强、哪个干部弱,那就是失职!其实,主要原因不是不了解干部,而是其他牵扯因素太多了!要正确分析和对待票数。正常情况下,选人用人还是要从得票靠前的干部中去选,得不到大多数人拥护的人不能用,至于得票名次倒不一定太在意。但是,如果得票情况与党组织平常掌握的干部德才和实绩情况相差悬殊,就一定要慎重对待,是投票环节出现了不正常情况,还是组织上平时掌握的情况失真,要深入进行考察、甄别,作出正确判断。对到一个地方或单位工作不久、工作单位接触外界面较窄、群众不太熟悉的干部,对敢于负责、敢抓敢管、得票可能不高的干部,符合条件的应该由党组织进行综合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分清选任干部和委任干部的区别,弄清选票在不同类型干部管理中的分量,避免一刀切。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防止和惩处拉票行为,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确保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风清气正。
第二,关于干部工作公开。干部工作公开,公开什么、在什么范围公开、用什么方式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也需要认真研究、稳妥把握,不能把严肃的干部工作搞成“选秀”,把社会注意力过多吸引到干部选任上,助长干部队伍浮躁情绪。
实行竞争性选拔的初衷足扩大选人用人视野,也确实行有一批大优秀干部在这种机制下脱颖而出。但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的考试侧重于知识而不是能力,而且笔试成绩作为第一道关卡,这就让那些善考不善干的人占了先,选拔出的人不少“高分低能”,也造就了一批不好好工作的“考试专业户’’。有的明明有合适人选,也要搞竞争性选拔,招进女婿气走儿。一些地方和单位甚至科级干部也动辄面向全国选拔,花的人力物力不成比例。这些年,竞争性选拔的岗位大多属于委任制范畴,委任制干部应该主要适用实绩晋升原则,可以增加一定的竞争性,但不能把竞争性选拔作为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范围和规模要合理,不宜硬性规定竞争性选拔比例,更不能搞什么“凡提必竞”。
只有在本地区本部门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特别是缺乏紧缺专业人才时,才适宜于公开选拔,并且应该尽量就近取才。
竞争性选拔的方式方法也要改进,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而不是在考试、分数上竞争,不能搞“一考定音”。就是公选也要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和考试方法,让干得好的才能考得好,考出干部真水平、真本事。
第三,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达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要求,降低选人用人标准,或者拔苗助长。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年轻化,一些地方搞领导班子年龄层层递减,到了乡镇,许多主要领导干部过了40岁就感到提拔无望、干工作不那么认真负责了,或者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或者要求调到县城“养老”去了。4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了?5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感到有干头、有奔头?没有道理嘛!德才表现好的、群众口碑好的还是应该用,不能简单以年龄划线,否则会造成多大的人才浪费啊!
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增强了领导班子生机活力,表现也是好的。同时,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社会上对一些地方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议论较多,对年轻干部工作也有不少意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简单考虑班子年龄结构要求,不注意人选内在素质,忽视了必要的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把一些尚不成熟的干部放到领导岗位,甚至担任一把手。有的年轻干部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功夫也没有下在练好内功上,热衷于经营人脉、编织关系网。有的地方的干部中,给地方和部门领导当过秘书的干部比例太大,你安排了,我也要安排,成了“利益均沾”,这怎么得了!中央对此有明确规定啊,为什么执行不了?!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年轻干部不经过千锤百炼、艰苦磨炼,很难在关键时刻经受住考验,这方面的教训是有的。一些地方对要培养的“苗子”百般呵护,为他们设好“台阶”、铺好“路子”,恰恰忽略了把他们放到艰苦岗位上去磨炼。现在形成了一种匪夷所思的怪圈,组织把谁放到艰苦岗位上、放到基层去锻炼,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是组织上不信任他了。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我们培养年轻干部会走弯路。一定要扭转过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这种锻炼不是做样子,而应该是多岗化、长时间的,没有预设普升路线路图的。而是要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肴襟度”。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应该争先恐后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
培养不等于照顾。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我们不能唯台阶论,但必要的台阶也是要的,一步登天在现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许多同志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工作后,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不能今天一来,明天就想走;今天提拔了,板凳还没有坐热,又想要升迁。这样的人靠得住吗? 当然,对年轻干部中确有真才实学、成熟较早的,也要敢于大胆破格使用,不能缩手缩脚。破格不能“出格“,不能借“破格提拔”之名行谋私之实。有的年轻干部“火箭式”起来,一查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沾亲带故。瓜田李下还要讲究避嫌呢!有的人未成年就当上公务员了,而且领了多年薪水。干部群众没有意见才怪呢!干部队伍不是大车店,谁想来就来啊!这些问题一定要查处,对当事人必须作出严肃组织处理。
要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着眼党和国家事业5到10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完善政策制度,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人选产生方式。这是我们肩上的一个重大政治责任。要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抓紧建立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一把手后备人选,使班子形成合理的梯次配备。对后备干部要坚持组织掌握,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培养锻炼、适时使用、定期调整、有进有退的机制,保持一池活水。
三、组织工作要落实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 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在一个1 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组织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当前,组织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党员教育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党员先锋队意识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等。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觉悟,就不要进入干部队伍。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早提醒、早纠正,这是爱护干部,而不是苛求干部。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哄着、护着,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
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我看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要把“认真”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强化干部讲规矩意识。有些干部连一些基本规矩都不讲,毫无制度意识、毫无敬畏之心,缺乏为官做人的起码底线,口无遮拦,随心所欲,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要加强教育引导,认真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使干部懂规矩、守规矩。
从严管理的要求能不能落到实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非常重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出样子,下面就会跟着来、照着做。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央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这些年来,党员数量增长很快。如何正确处理党员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数量应该没什么大问题,难的主要是提高质量。党组织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政治合格。那些动机不纯、一心想借入党捞好处的人,不能吸收入党。要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要严格党员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疏通党员队伍出口,对那些丧失党员条件的及时进行组织处置,对那些道德败坏、蜕化变质的坚决清除出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此来指导党的展层绀织建没。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
会组织党建工作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聚集地党的工作还需要加姒。俗话说,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要建立严密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
转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
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广大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要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基层干部中有问题的有没有?肯定有,但不能因为出了一些事就把基层干部整体“污名化”了。有些人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要提高政治警惕性。
严肃的党内生活,是解决党内自身问题的重要途径。现在,党内生活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比较普遍,本来很好的制度成了摆设。必须按照从严的要求,使之真正严格起来。严肃党内生活,最根本的是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着力解决发扬民主不够、正确集中不够、开展批评不够、严肃纪律不够等问题。要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促使全党同志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发扬党内民主,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允许不同意见碰撞和争论,同时善于进行正确集中,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要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革命战争年代以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此制度执行起来是很严格的。像党小组生活会,从一般党员到党的领袖都参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指名道姓讲问题、提意见、论危害。当前,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讲得少了,批评和自我批评难以开展起来,民主生活会很多成了评功摆好会。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促进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做到既诚恳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又满腔热情欢迎批评包括尖锐批评。
目前,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既有发扬民主不够导致的主要领导独断专行的问题,也有正确集中不够造成的领导班子软弱无力的问题,相对来说,前者更为突出一些。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以身作则很关键。要把一把手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一把手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带头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四、组织部门要切实改进作风
当前,中央正在大力抓作风建设。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带头改进作风,继承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和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只有带头把自身作风搞好了,管理才有底气,严格才能让人服气。
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大家看组织部,主要看这一条。现在,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仍然是干部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公道正派上出了问题。不少同志反映,选人用人上只要坚持公道正派,其他都会变得简单起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公道正派上出了问题,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再好的干部也可能选不出来。公生明、廉生威啊!
要着眼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让好干部有全身谋事之心而无侧身谋人之虞,不能“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摘亲亲疏疏、团团伙伙的恶劣作风。要敢于坚持原则,有那么一种只问是非、不计得失的气节,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不为个人得失所困,敢于为好干部说公道话,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市场、受惩戒。
组工干部特别是组织部长要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以实际行动让干部群众感受到组织上的公道、公平、公正。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要管、党委书记要管。党委书记要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注重充分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各方力量,加强调查研究,努力破解工作难题。各级党的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分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管党治党任务落到实处。
一些工作包括组织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个重要原因是情况还吃得不透,病根还找得不准,结果工作只能在原地打转转。要抓住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下大功夫研究,下大气力破解,推动组织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部门担负着抓好自身活动和参与组织指导整个活动的双重责任,要自觉走在活动前列,努力把各级组织部门建设成为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模范部门。这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第三篇: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0年8月27日)
这次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04年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的工作,分析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监察,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取得政权后,应当把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是党在夺取政权与执政时期的最大区别。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新时期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指导性文件。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纲要实施6年来,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放在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位置,强调政府各项工作都要依法办事,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建立健全工作规则。国务院两次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2003年提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三项准则,2008年增加了“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廉政建设”两项准则。各级政府也都建立健全了政府工作规则,加快了依法行政的步伐。二是加快推进法制建设。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47件,制定行政法规167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规章5208件。我们特别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的立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科学民主决策。各级政府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决策程序。近年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以适当方式听取人民群众、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开始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我们以贯彻实施这部法律为契机,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以此为着力点,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权力过于集中又得不到有效监督的问题。几年来中央一级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176项,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77629项。在行政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管理。改进执法方式,推行综合执法,要求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向当事人告知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有效遏制了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和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强行政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政府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同时政府还要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近年来,国务院除一年一度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外,还选择若干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每年将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接受询问和监督。在政府内部,加强了层级监督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近年来,我们加大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力度,加强了对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决策失误、行政违法等问题的责任追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还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让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2007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所有政府信息,除受法律保护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都要向社会和人民群众公开。这个条例的实施,是政府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进展,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虽然依法行政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还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同时也要求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必须运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对经济主体的干预过多,有的甚至侵犯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市场扭曲。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还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必须依法办事。对各类市场主体,要依法管理、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为他们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已进入攻坚阶段,引发利益冲突的风险增大。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各方面的改革必须协调推进。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设法治政府,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是保障公民各方面权益的基本要求,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不仅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
依法行政首先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要按照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和竞争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
一是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下一阶段立法工作重点要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在经济体制方面,完善财税、环保、土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应对突发事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规范政府行为方面的立法,完善行政权力运行规则,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二是健全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要坚持依法立法,政府立法工作要符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负责制定法律,但法律草案可由国务院提出。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要坚决克服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化倾向,坚决克服借立法之机谋取私利、损害公民和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坚持科学立法,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时代变迁和形势变化的要求,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立“新法”与改“旧法”要并重,对出台时间早且长期没有修改、社会反映强烈的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对确实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要坚持民主立法,立法的过程应当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合理的诉求、合法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近些年来,我们在“开门立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许多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草案都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好做法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三是坚决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中央的重大决策,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部署。要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和各行其是。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出台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违法增设许可项目、处罚种类和强制措施,违法规定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条件,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今后,各级行政机关要严格遵守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按照法定权限及程序立法和出台规范性文件,加强合法性审查,做到下位法与上位法不矛盾、不抵触,政策之间“不打架”。各地方和部门都要顾全大局,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自觉执行中央决策和国家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发现问题坚决纠正,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要及时受理和处理人民群众提出的审查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议。同时要注意保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近些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也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决策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一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监督机制和责任机
制不健全,听取群众意见和专家咨询论证流于形式、走过场。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依法决策。合法是决策的第一要件。要坚决防止越权决策、违法决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责,依法行使决策权。对于重大决策,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超出法定权限或与法律法规抵触的,不得作出决策。二要健全决策程序。科学严密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各级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要进一步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决策权力的监督,防止个人独断专行。需要注意的是,听证会、专家咨询参加人员要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别是要有各个利益相关方参加。这样更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也有利于执行和落实。
三要强化决策责任。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定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决策实施情况,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要求追究责任。
四、严格依法办事
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由法律来确定。政府只能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程序正当。各项法律法规一旦公布实施,就必须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府要依法履行各项职能。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权益和增加他们义务的决定。政府不仅要按照法定权限办事,还要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没有程序的公正,就很难保证实体公正和结果公正。当前重权限、轻程序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损害、侵犯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往往是不按程序办事或程序不规范造成的。要把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树立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对违反行政程序损害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政府大量的、日常性行政活动,与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些年来,行政执法总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乱执法、粗暴执法、执法谋私等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按照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要规范执法主体,界定执法权限,减少执法层级,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工作流程,依法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要改进执法方式,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经费保障机制,行政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不与罚没收入挂钩。要严格执行执法人员资格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对违法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这里再强调一下市县政府依法行政问题。市县级政府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头绪繁多,工作压力大。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减少社会矛盾,把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继续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各项制度严格执行。
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规范权力运行、方便群众监督、有效防治腐败,还是提供高效便民服务,政务公开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人民政府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绝大多数政务信息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运行、更广泛地参与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监督政府行为。我们要使公开透明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一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方式不断创新,迈出了新步伐。要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要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今年我们开始推行财政预算公开,要求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都公开透
明,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此外,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也要全部向社会公开。今年初国务院一些部门在网上公开了去年的部门预算和执行情况,带了个好头。社会各方面总的反映比较好,同时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今后所有政府信息公开,都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具体,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对人民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依法在时限内予以答复,并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要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对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二要深入推进办事公开。这是政务公开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以及医院、学校、公交、公用等公共事业领域,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提供高效便民服务。进一步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依法公开办事的依据、流程和结果,利用公共媒体、互联网、公告栏、电话咨询等各种方式,实现办事项目有关信息的充分告知,便于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
三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要把政务公开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开展网上电子审批、一个窗口集中办理和“一站式”服务等。规范和发展各级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对与企业、社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优化工作流程,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六、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
规范权力运行,要靠法制和监督。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法院依法实施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这些都很重要。这里,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重视群众和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直接监督政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评价政府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要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要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人民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加强行政复议,依法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要正确对待和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行政诉讼是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行政诉讼中,政府和原告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摆正位置,尊重法律、尊重当事人、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积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反映诉求、解决纠纷。
二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专门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近年来,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反响很好。各级政府要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要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等公共资金的审计工作。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监察,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等行为。
三是严格行政问责。任何形式的监督,只有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近年来我们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但有些重大责任事故仍然没有及时处理,有的甚至不了了之。2009年7月中央在总结近年来问责实践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并长期坚持,不使行政问责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同时要研究行政问责立法相关问题,推进这项工作法制化。
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着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树立宪法和法律观念,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接受监督。坚持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和解决各种矛盾,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废法。要作遵法守法的表率。要带头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带头依法办事,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取得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成效。
第四篇:***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政法工作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政法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组织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积极投入了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依法妥善处置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安全保卫任务,不仅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绩,而且增强了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政法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政法机关要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切实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努力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成解决政法工作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过程,变成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改进执法作风的过程,变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法事业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政法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2009年,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加强政法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着力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连着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政法机关要自觉增强大局意识,主动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认真履行维护社会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必须协调发挥好政治、组织优势和司法手段的作用。发生在经济领域的案件、事件、事故比较复杂,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政策、法律、教育等手段,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对于因经济发展引发的矛盾、问题,要善于从全局上考虑,尽可能通过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通过发挥政治、组织优势予以解决。对于因经济利益关系调整和民生等问题引发的矛盾,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尽可能地推动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对于企业兼并、重组、破产的案件,要配合做好职工安置、工资发放、债权债务处理等工作,减少由此造成的经济、社会风险。必须慎重使用强制措施。对劳资、债务、合同纠纷,要尽可能地采取调解、和解等方法,竭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要从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障员工生计、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依法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罚款、没收和拘留、逮捕等措施,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衡量政法机关办案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是否查处了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要看是否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必须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着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要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关
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专项整治和打假活动,严厉打击金融诈骗、合同诈骗、偷税漏税、职务侵占、商业贿赂、侵吞国有资产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要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违法犯罪活动。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宣传法律,教育群众,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风尚。
必须积极主动提供服务。要加大对扩大内需、保障民生、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特别要积极支持改善民生、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工作。要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识,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要千方百计地为中小企业解难事、办实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依法处理好涉及“三农”的经济社会关系,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农民投身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就业、生计问题,因地制宜地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认真履行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职责,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200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切实做好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是党和人民赋予政法机关的神圣使命。
严密防范、积极应对,确保国家安全。要以防止现实危害、消除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为目标,按照预知预防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水平。要以情报信息为先导,加强应急指挥,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反恐怖工作,防止发生暴力恐怖事件。
源头治理、妥善处置,认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在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保持社会治安大局平稳。要以平安建设为载体,抓住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要把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
三、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政法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是把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的需要。政法机关要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出发,以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努
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致力于强化监督制约。政法机关要按照既相互配合支持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要求,一方面,加强沟通合作,确保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民事、行政案件审判、执行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侦查权、自由裁量权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监督制约,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确保司法公正。
致力于提高打击能力。要从实体、程序、时效等方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更加有效地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毒品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致力于减少社会对抗。要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用好宽的一手。监管场所要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第一位,切实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真正使犯罪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对于不收监关押的,要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管理、教育、矫治机制,真正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教育改造好。
致力于把好政法队伍的“入口关”。为了把住“入口”,切实解决中西部地区政法干警特别是法官、检察官短缺的问题,选择部分政法院校,从军队、武警部队具有高中学历的退役士兵和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定向招收部分学员,毕业后充实到中西部地区基层政法机关。要进一步完善从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中招录政法干警的办法。要出台一系列政策,确保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有经验、有水平的政法干警稳定在一线、扎根在急难险重岗位。要建立健全政法干警每年定期集中培训制度,加强对政法干警的政治、业务培训,使每一名政法干警真正具备胜任岗位、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
致力于提高政法经费保障水平。政法机关是保安全、保稳定、保公正的,必须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必须实行收支脱钩。党中央、国务院对政法经费保障十分重视,将对现行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同时,政法机关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使政法经费保障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当地干部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勤俭办事,艰苦奋斗。
四、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的政法队伍
政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荡的队伍,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政法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政法机关要头脑清醒、警钟常鸣,把政法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事关政法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来抓,坚决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个别政法干警之所以出问题,根子还是在理想信念动摇。要紧密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确保广大政法干警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建立政治培训制度,健全政法宣传舆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教育,确保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政法干警要做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公正、廉洁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就是以公正、廉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党和人民把执法权、司法权赋予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就是让我们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条底线。我们一定要自尊自爱,为人民用好权、服好务,真正保障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决不能以权谋私、祸害人民。政法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确保政法干警主持正义、维护公平。广大政法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真正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一定要强化权力监督。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要抓住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进一步完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执法行为规范,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克服执法上的随意性。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行为规范的专门培训,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相适应的政法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健全检察机关对政法各单位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完善党委政法委与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司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要抓住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政法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推进司法民主,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狱(所)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真正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和减少腐败。一定要清除害群之马。对于政法队伍内部的违法违纪案件,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政法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查到底,严肃处理。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腐败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凡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的钱物、吃请、娱乐、旅游,利用职权在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的单位借款借物、报销单据、安插亲友、承揽工程,利用职权插手案件办理、谋取私利,参与经营娱乐场所或者为非法违法经营活动提供保护,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一经查实,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清除出政法队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包庇纵容、失职失察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一定要关爱政法干警。广大政法干警长期奋战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一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十分辛苦。对此,我们感同身受,既怀有深深的敬意,也怀有深深的歉意。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政法队伍建设全过程,把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关心政法干警的成长进步,解决好他们的职级待遇问题。要提高科学用警、科技强警水平,减轻基层政法干警的负担。要理直气壮地支持政法干警依法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政法干警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党委政法委是党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党委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以加强县级党委政法委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
党委政法委对政法各单位的领导能力、统筹能力、监督能力。各级党委政法委要牢牢把握政法机关的思想动向、改革导向、办案方向,确保政法机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要切实加强执法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确保政法机关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完善程序,认真负责地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管理好政法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注: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第五篇: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上午,xx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总揽全局,内涵丰富,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做好保险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这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今年的主要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保险业基本情况
一年来,在党中央、xx的正确领导下,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求发展,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加强和改善监管促进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去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行业上下形成了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国保费收入3880.4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9.4亿元,同比增长11.7%;寿险保费收入2669.5亿元,同比增长28.7%;健康及意外险保费收入341.5亿元,同比增长69.7%。~年我国保险密度达到287.44元,保险深度为3.33%,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同比增长41.5%。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总结去年的工作,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在认识上达到新高度
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行业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紧密结合保险业实际,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主要表现在:
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一是政治意识明显增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处理问题,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xx关于保险工作的重大方针和工作部署。出台的政策措施,推出的产品服务,都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大局意识明显增强。牢固树立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意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努力发挥保险业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三是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深刻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基础差、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发展水平低,同国家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保险理论创新取得成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结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保险发展道路,对如何认识我国保险业、怎样发展我国保险业、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等基本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是作出了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基本特征是总体规模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提出了当前保险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明确了保险业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四是发展了保险功能理论,提出现代保险不仅具有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还具有社会管理功能,为保险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挖掘发展潜力,拓宽发展空间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我国保险业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保险业发展的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要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保险业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必须将保险业置身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自觉服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处理好保险业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既要做大又要做强,不断提高保险业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四是处理好加强监管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五是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严禁复制剽窃处理好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敢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而不顾风险。六是处理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加快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七是处理好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的关系,保险监管部门既要支持和鼓励保险创新,又要努力防范化解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八是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克服短期行为,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保险资源,实现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为解决保险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加快发展的动力。
国有保险公司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保监会把推动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作为监管创新的重要举措和防范风险的治本之策,列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发挥指导、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国有保险公司认真贯彻落实xx批准的股份制改革方案,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克服非典疫情和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实际困难,大胆探索,努力工作,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三家公司全部完成重组改制工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金融企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两地同步上市,创造了当年全球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融资额的最高纪录。通过上市,两家公司共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354亿元,增强了资本实力,提高了偿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优化了股权结构,为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竞争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发挥外资和民营股东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内控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在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
高。
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xx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实行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三)推出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举措
保监会坚持市场化原则,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稳步推进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市场运行基本平稳。航空意外险改革逐步推进。通过改革,保险公司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注重产品开发和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种类逐步增加,费率趋于合理,较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二是放宽中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经营区域。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分支机构的,可以通过专业保险中介公司或者设立营销服务部的方式在该行政辖区内开展业务,改变了部分地区经营主体偏少的局面,促进了市场竞争。
三是放宽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限制。在从业年限、工作经历以及高管人员的任职审批范围等方面做了合理调整,为保险公司吸引人才,提高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创造了条件。
四是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范围由4个行业扩大到所有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比例由不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
五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增加经营主体。支持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服务网点,把保险中介机构审批纳入日常工作程序,共批设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16个,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22家。
六是努力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通过举办企业年金论坛、健康险论坛、现代保险功能论坛,联合开展地震保险、农业保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与相关部委加强沟通协调,取得他们对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理解和支持,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七是发挥新闻宣传的作用,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行业宣传工作的指导,建立了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险新闻报道坚持正确的~导向,服务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取得明显宣传效果,扩大了保险的社会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中央和首都的新闻单位采写的保险新闻报道就4000多篇。
八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保险业发展的支持。保监会派出机构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工作,得到地方政府重视。四川、湖南省政府还把保险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了促进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各保险公司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一是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效益观念明显增强。二是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增设分支机构,服务网络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三是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业务和财务风险控制。四是大多数保险公司保持了较高的业务增长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等公司的保费收入翻了一番。
(四)保险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保险业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保险业立足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努力发挥保险的各项功能和作用,取得明显成绩。
在经济补偿方面,去年各保险公司共支付赔款和给付851亿元,同比增长19%,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及时赔付,在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淮河流域水灾赔付5亿多元,上海地铁4号线透水事故预赔1.35亿元。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成立两年来,为70多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提供收汇保障,为40多项大型中长期外贸及投资项目提供保险支持,向企业支付赔款1亿多美元,较好地发挥了支持对外贸易的作用。
在资金融通方面,截至去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8739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其中,4550亿元存入银行,1400亿元购买国债。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券占企业债券总量的一半,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占整个证券市场基金份额的26.3%,保险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方面,各保险公司普遍加强了防灾防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保险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斗争中,保险业反应快、介入早,共向313例非典患者赔付500多万元,向社会捐款1000多万元,向医护人员捐赠保险保额2亿多元,树立了负责任、献爱心的行业形象,表现出“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行业精神,增强了全社会战胜非典的信心,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随着保险作用的进一步发挥,社会对保险的认识逐步加深,保险业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一是保险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xx的高度重视。~年,温家宝总理和黄菊副总理多次对保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黄菊同志还亲自出席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国务委员唐家璇同志专门为在京的保险系统干部职工作国际形势报告。特别是就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和黄菊副总理又在保监会的工作汇报上作了重要批示。二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有7处直接提到保险,从全局的高度肯定了保险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中央把保监会调整为xx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增设派出机构,提高部分派出机构行政级别,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xx对保险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五)对外开放呈现新特点
保险业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开放求发展,不断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进一步扩大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年,共批准3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批准10个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开业。外资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和经营区域进一步扩大,允许外国非寿险
资产管理公司。保监会将尽快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加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组建步伐。特别是最近出台的《xx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使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为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保险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要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制定保险资金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的实施方案,增加保险投资的机会和分散投资风险的工具。当前,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渠道问题,而是能不能有效防范资金运用风险,能不能用好保险资金的问题。
关于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是关系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保险业有150多万从业人员,有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但大家仍然感到人才缺乏,这主要还是一个用人观念的问题。只要我们转变用人观念,拓宽选人视野,完善用人机制,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当然,随着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创新大量涌现,保险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确实出现了部分专业岗位人才紧缺的现象。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很多。比如,通过实践锻炼可以造就人才。我国搞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当初大家都没有经验,就是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我国保险业从小到大,绝大部分人才也是在实践中培养的。保险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发展我国保险业,始终要靠到群众中去发现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发展中造就人才。又比如,通过专业培训可以培养人才。培训是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才成长的必要途径。通过健全保险教育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培养一大批保险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再比如,通过吸收引进可以聚集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思路,广开进贤之路,大力引进各个行业和境内外的优秀人才聚集到保险业来,让一切有利于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保监会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紧紧抓住吸引、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就一定能够造就一支适应保险业改革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形成保险业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对保险业发展的形势,还存在一些疑虑和模糊认识:
一是有的同志认为我国保险业发展得已经不错了,加快发展还有没有必要?这是一种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的确,近年来保险业发展很快,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深刻分析了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就批评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停滞不前、庸碌无为的思想作风,我们必须认真对照,引以为戒,牢固树立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二是有的同志认为我国保险市场已经饱和了,加快发展有没有可能性?这里,可以看两组数据。第一,从居民储蓄动机调查来看,以养老、教育、防病等为目的的储蓄比例超过40%,而且这一比例还有逐步上升的势头。在发达国家,上述预防性储蓄资金通常用于购买保险。根据这个比例来推算,有4万多亿居民储蓄与保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替代性,相当于我国保险业现有总资产的四到五倍。第二,从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来看,2002年我国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3000亿元,由商业保险承担的医疗费用支出仅占医疗费用支出的6%,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不仅没有饱和,而且还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三是有的同志认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加快发展有没有风险?这些同志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家更要清醒地看到,不发展、发展速度慢,我们面临的风险会更大。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高速发展的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及计算机、通讯、生物技术等新兴行业,就是如此。对保险业来说,发展速度是否适当,会不会产生大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否有利于增强保险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第二,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保险的需求。第三,是否超出了行业可承受的能力。现在,我国保险业加快发展的各种条件具备,内外环境有利,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有,保持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风险比较小的发展态势,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一定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当前,各行各业发展都很快,保险业如果不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差距会越来越大,作用会越来越小。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保险业的长远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尽快把保险业做大做强,这样才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厚望,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年保险工作
~年保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体系建设为基础,坚持防范化解风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抢抓机遇,发奋图强,促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做好~年的保险工作,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原则:一是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服务。二是坚持把创新作为保险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保险业发展实际出发。四是坚持依法监管依法经营。五
是坚持保险监管为保险业发展服务。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年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改革,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度,全面推进保险业各项改革,着力解决束缚保险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继续深化保险企业改革,探索保险经营的有效方式。按照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要求,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保险企业。一是巩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成果,继续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抓紧推进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任务。二是抓住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个关键,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保监会将研究制定《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指引》,引导保险公司建立规范高效的内部运作机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加强董事教育,避免短期行为。三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健全内控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与资产运营质量。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指导原则》,并抓好落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责任,强化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和代理人的管控责任,强化关键业务岗位的管理责任,使内控制度切实发挥作用,确保运营安全。四是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经营方式的创新。一些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金融稳定原则的创新,只要条件成熟,就可进行尝试。
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保监会按照xx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两批共取消86项审批项目。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正式实施。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险监管部门要深刻领会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快监管创新和职能转变。一是全面清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许可,该废止的要坚决废止,该修订的要抓紧修订。二是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审批程序,严格时限要求,提高审批效率。三是加强执法监督,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权力与责任的统一,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二)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业持续发展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是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培育保险市场,促进市场竞争。一是对保险公司的发展实施分类指导。第一,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设立各类保险专业子公司,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增强整体实力。允许保险公司依法兼并、收购,实现股权有序流转。第二,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源向中小保险公司倾斜,使其尽快发展壮大,鼓励中小保险公司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第三,完善保险市场准入机制,批设新的保险公司,为保险市场注入活力。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二是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参股或设立再保险公司,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整体承保能力。加强境外分保业务的监管,鼓励优先国内分保。三是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鼓励和促进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创新经营模式,发挥专业经营优势,形成规模。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稳步推进保险营销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介服务发票。加强执法检查,打击保险欺诈行为,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秩序。四是注重发挥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学会的作用。明确保险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条件和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的职能定位,发挥其在自律、维权、协调、宣传、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保险学会研究工作的管理、指导和协调,使之成为推进保险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
大力推进保险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保险业要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必须把产品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的保险产品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保险产品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成为妨碍保险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数量虽然很多,但真正贴近群众生活,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不多。要根本改变现状,关键在于创新。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逐步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围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围绕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热点,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变“我提供什么你买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开发什么”,使保险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一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个性化产品,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二是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发掘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在东北三省的综合试点工作,积极发展银行保险业务。三是创新监管方式,支持产品创新。修改和完善保险产品审批备案管理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建立贴近市场,效率高、反应快的产品开发机制。四是积极推行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和标准化,使保险条款通俗易懂,方便购买。五是鼓励保险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网上保险、远程理赔等新的服务方式。
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诚信对每个行业都很重要,对保险行业尤为重要,是保险业的生命线。目前,保险经营中存在的违规经营、理赔难和销售误导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形象。必须大力加强保险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由法律制度、市场监督和信用评价组成的保险诚信体系。一是培育保险诚信文化。大力倡导诚信观念,加强诚信教育,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使诚实守信成为保险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二是逐步建立保险信用评价体系,发挥信用中介机构在保险诚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作用,严肃惩处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