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做信息化的奴隶
不做信息化的奴隶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曾经,它是天涯海角。而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答案却成了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虽然这仅仅是一句戏言,但却真实的折射出我们平日里的生活姿态,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觉之前还是在玩手机,我希望在此刻大家思考一下,到底是我们控制了手机,还是手机控制着我们?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就比如,信息技术为我们拓展了交往的机会,并且努力激发着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因其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人们思维的敏捷性,除此之外,它还充分地帮助我们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原本这都是值得我们利用的资源,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因为抵不住手机的诱惑,我们成了所谓的低头族,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低下头来玩手机,我们不愿意听课,没有时间去陪父母,没有机会和朋友畅聊,我们将学业,友情,亲情冷落,却一直都对着手机傻笑。
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小说,深陷在电脑游戏的怀抱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舍弃了时间,只为换回那一丝在游戏中获得的快感。慢慢的,我们变得贪图安逸,变得邋遢,变得颓废,有时候我们居然连下床吃个饭都嫌麻烦,原本踏实平和的心开始一点一点的腐烂,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个为了梦想奋斗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大学生活吗?
百年前的中国,人们躺在床上吸食着鸦片,在吞云吐雾间,毁了自己,也差点毁了中国;百年后的中国,人们躺在床上沉迷于手机,堕落在电脑的诱惑中,正是这惊人的相似,正在慢慢的,一点一点消磨着我们的意志,一点一点将我们刻苦耐劳的品质磨去!
可我们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啊。就像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到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是承担起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我们所要做的,难道就是每天抱着一块会发光的砖头痴痴傻笑,就是在各种空间朋友圈里自我陶醉吗?,难道就是每天呼朋唤友在拉着窗帘的阴暗房间里敲击键盘?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仅仅就是这些虚无的东西吗?究竟是信息化的弊端太大,还是人类的惰性、欲望太强而忽略了信息化带给我们的宝贵资源?
我想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利用好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所创造的条件,我们应该庆幸,庆幸生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庆幸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最庞大的信息资源,还有那正在走向透明的知情权,以及随之衍生扩散而来的人际社交网络。而我是公安情报专业的学生,信息是我在专业学习中接触到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我们未来很多的工作都要借助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资源,而这些资源无疑是十分庞大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利用好信息化带给我们的资源,更有底气更加热情地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踏踏实实去学习,是用知识,用素质,是用文化去承担起中国的复兴之梦!
在这个最应该奋斗的年代里,在我们最美好最宝贵的青春里,不做信息化的奴隶,我们是未来的主人!
第二篇:不做定向思维的奴隶美文
现代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掌握、控制着,扮演着“定向思维”的奴隶角色,他们从事自己憎恶的工作,生活在不喜欢的环境里,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下面具体介绍“定向思维”的五种类型和防治方法。
“别人怎样想”的思维
这种“定向思维”是最普通的,对创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坏性,多见于心理不成熟的人。
“我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爱出风头”,“我做那件事,别人会嘲笑我”……这种“别人”式的想法,使之成为“别人”的奴隶。人部分的“定向思维”不仅被“别人怎样想”所奴役,还会去倾听不够资格的人的忠告,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邻居、亲戚、同事的热心忠告,使他们不仅不相信自己的判断,甚至会盲目听信这些五花八门的忠告。
对策:1。如果你在模仿他人之后,能感觉到快乐,不妨尽力去模仿。否则,你就应该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只要不伤害别人及社会,就可以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怎样做就怎样做。
2。理智地面对别人的另眼相看、批评指责。因为职位越高,被人当作闲谈对象的机会越多,被批评的机会也越多。
3。与不信闲言碎语、敢做敢为、乐于助人、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4。人人都有“难念的经”,都有不少的问题去应付,你如此,别人也一样。
“注定失败”的思维
这种类型的“定向思维”,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他们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其实,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的发展,当一个人想要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想要戒烟的人如果告诉自己“我无法戒烟”,那么他永远也戒不了烟。“我注定会失败”式的思维,需要思想有所转变才行。
对策:1。思想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永远不会说出口的,经常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词汇暗示自己,就会增强自信心。平时尽量从“为什么能做到”的方面着想,而不应围绕“为什么无法做到”打转。
2。脑子里经常想着“我将要成功”、“我是一位胜利者”,这会增强必胜的信念,并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成功的方法。
“为时太晚”的思维
这种“定向思维”通常认为在某一年龄阶段时,应当做某种事情,到另一年龄阶段时,就应当做另一种事情了。如有的人认为自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只得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有的人认为自己已26岁已经太大了,无法再进大学深造;有的认为自己40岁了,无法再婚。
对策:1。不要理会“年龄的限制”,并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榜样。
2。不能苟且偷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安全感”的思维
许多人宁愿吃“大锅饭”也不愿改革,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思维。缺乏有控制的想象能力是“安全感”思维的共同心理特征。其实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之所以生存、发展,就是不断奋斗,消除不安全因素的结果。
对策:1。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2。因为有风险才会有攀登;有困难才会有突破;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风浪才会有搏击。因此,要学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意见以及未知的事物,勇敢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过去错误”的思维
心灵被过去的失败创伤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尝试是其主要特征。他们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不懂得从各种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奴隶,会损害人的探索能力,就像把自己关在过去的牢笼里,裹足不前。
对策:1。将失败看成一种投资,就不觉得损失了。有人说爱迪生为了造出第一个实用的电灯泡失败了9999次,但本人认为自己发现了9999种无法适用的方法。
2。如果能及时觉察出错误,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错误。因此不要把错误看得太重,更不要灰心丧气。
3。如果能认真分析各种损失,并学会如何从中获益,损失就转化为一件好事,最终会体会到胜利感和成功感。
第三篇:读《芝麻开门的秘密》有感:不做金钱的奴隶
不做金钱的奴隶
——读《芝麻开门的秘密》有感
高雅静
昨天下午的阅读课上,看着每个孩子都在安静的看书,我也从图书角找了一本书《芝麻开门的秘密》,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很吸引我。上学的时候读过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芝麻开门这四个字就是打开宝藏之门的钥匙。我就想难道这本书跟那个故事有关系?翻开书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书中讲的是一个叫米兰的小姑娘聪明善良,因为看到电视上报道一个非洲小男孩背着满满一车袋咖啡豆走了十几公里,才得到三欧元的工钱。她非常同情那个小男孩,觉得汉森家族咖啡连锁店那么有钱,居然还剥削这样一个小男孩,所以她不许妈妈去汉森家族的咖啡店去买咖啡,妈妈说难道不买便宜的去别处买贵的?米兰说就买贵的。爸爸说:“问题关键在于,就算我们家不买了,也并不等于那个非洲小孩的生活从此变得幸福了。那些卖的贵的咖啡也是非洲小孩背下山的。你买贵的,那你就让人家剥削的更厉害。”米兰找不到反驳的话,但是她还是觉得不公平。更没有想到的是剥削小男孩的汉森家族的人竟然跟米兰坐到一个教室来上课了。尽管米兰对新来的同学有好感,但是因为她是汉森家族的人,她就觉得她不好,故意躲着她。米兰心里很困惑,想找爱丽丝聊聊,爱丽丝是作者精心塑造出来的一位大人和孩子都可能需要的,能够牵引孩子从容走向世界的人。
她向米兰深入浅出的介绍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谈到了金钱的魔力。钱能买到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好的教育,荣誉,别人的尊敬,内心的安宁。世界上所有的富人都相信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财神与爱神》就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纽约肥皂大王安东尼.洛克沃尔的儿子理查德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却一直没有机会表白。在这个姑娘准备离开美国的当天,理查德获得了一个陪同她去剧院的机会。理查德告诉父亲,去剧院路上只有六分多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没办法表白,也根本不会有什么结果。有些事情即使有钱也办不到。他爸爸说:我始终相信钱能通鬼神。我查遍了百科全书,已经查到字母Y,还没有发现金钱办不到的事。我绝对相信金钱能对付世界上的一切,你说说有什么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理查德说爸爸我们拿钱连一分钟都买不到。就在理查德去剧院路上,马车在一个路口遇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一堵就是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理查德收获了爱情。故事的结局很意外,第二天安东尼的手下向他汇报,制造这次交通堵塞花了5300美元。看来钱的魔力确实很大,那么有钱的人就一定幸福吗?
在小亚细亚有一个君主,叫弥达斯。因为帮助酒神得到了一个愿望,是任何一个愿望。弥达斯不假思索的说希望凡是自己手指接触的东西都变成黄金。酒神有点担心但还是满足了他的心愿。弥达斯折下一根枝条,树枝变成了金的,捡起一块石头,也马上变成了金子。但是没想到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弥达斯洗手的时候,他盆里的水成了金水,想吃饭的时候,拿起面包,面包也变成了金子。就连他最喜欢的葡萄酒也变成了金子。最可悲的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来见弥达斯,他忍不住抚摸她,结果也变成了金人。他这才意识到他的愿望有多么愚蠢,他绝望的用手拍自己的额头,抓自己的头发,结果额头跟头发也变成了金的。他终于对自己的这个贪婪的愿望后悔了。
最开始的金钱只是人们为了商品交换发明出来的一种工具。可是现在它变得复杂起来。经济学家认为,没有金钱,经济就不能发展。道德学家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它能够摧毁人类最重要的友情跟亲情。政治家把金钱看成一种权力。哲学家认为,金钱是一种让人憎恨同时又让人喜爱的东西。社会学家认为,金钱是一个经济怪物,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因为金钱往往和成功结合在一起,它在鼓励人们奋斗的时候,也让人变得贪婪。它可以让最丑陋的人变成最美丽的人,也可以让善良的人变得邪恶,也可以让最亲爱的人变成仇敌。它成了世界上真正的主人,而人类已经变成金钱的奴隶。拜倒在它的脚下,乖乖的服从指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欢乐和悲伤都已经被金钱主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能打败金钱,那就是——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爱,是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真正的爱,也是金钱的魔法在这个世界上唯一战胜不了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用金钱买漂亮的房子,但是他买不到一个人的爱,也没办法买到。我们可以让金钱统治世界,但是我们不能让它统治我们的心灵。心里有爱的人,他知道挣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目标。他会努力去挣钱,去积累财富。当他拥有很多财富后,他更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他会用他的钱去做让别人快乐的事情。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无论谁想独自拥有金银财宝都会被杀死,只有当阿里巴巴把所有的财宝分给村里的人时,故事才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当金钱闪烁着爱心和美德光辉的时候,它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只有在这个时候,人才是金钱的主人!
第四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你行,你可以
人生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基础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实际呢,正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请记住一个成语:勇者无敌。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勇敢面对;请你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交给你一个所谓的乱班,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是啊,没有压力,怎么会有动力。我们教师太爱按部就班了,逐渐就养成了一种惰性。)
请从眼前的安逸、享受和懒惰中走出来吧。你享受了眼前,便不能享受将来;你现在怕吃苦,到头来吃一辈子苦。
年轻的老师们,我还要告诉你,从现在开始“起飞”,还不算晚。从现在“起飞”,你的教育人生一定能够精彩美好。“十年磨一剑”,成就一个人生辉煌所需要的周期,不过十年。十年后,你才多少岁?常有青年教师,听说要开课,连吃饭都没有味道了;听说要交论文,苦恼得仿佛进了旧社会。勉勉强强上了课,交了论文,顿时觉得光明就在眼前。然而,下一次呢?这样做一辈子教师,这样走完一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更为糟糕的是,在这种心态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又给学生带去怎样的负面效应?
人生就是这样,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所见到的庐山面目也就不一样,优点和缺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同视角的庐山。
抱着缺点的人,容易有意无意地放大自己的缺点,从而失去正确认识自我的机会,自己把自己打垮。
有人说,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有特点。年轻的老师们,不要在比较中消磨自己的特点,这世上,你就是你,你独一无二。
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真诚的,只要我们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心底的,只要我们对教育的爱是热烈而持久的,只要我们的教育态度不缺乏努力和勤奋,即便有缺点,我们也能将缺点化为自己的特点,成为教育的亮点。
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苏格拉底让年轻人陪着他向河中心走去,河水没到他们的脖子时,苏格拉底趁年轻人没防备,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入水中。之后,苏格拉底说:“当你渴望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需要空气的愿望那样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是的,当渴望成功的欲望,像渴望延续生命一样迫切是,工作就不是一种被动,而是自动自发。
一个人想要做出点事业来并不难。难的是集中自己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今朝把力气花在这儿,明日把气力花在那儿;今朝在这儿挖一个坑,明日向那儿掘一个洞,到最后,始终没有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能源源不断冒出清泉的井来。
“十年磨一剑”,一个人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那么不管锅里的是铁水,还是铜水,都能沸腾。
哪怕我们自身微不足道,但是当我们专注地工作,专注地教书育人,时光会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我们的重量和力量。我愿意相信,当你专注地做教育的时候,教育不只回报你丰厚的精神生活,也会回报你不错的物质生活。
人生很精彩,教育能出彩。年轻的老师们,守住教育的方向,你行!你可以!
第五篇:不做教书匠
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
──数学教学研究感悟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陶维林
我是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师大附中工作的,至今已经有近30年了。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南京师大(当时是师院)的毕业生在未分配前,附中有挑选毕业生的优先权,因此,附中积累了不少人才,各科教学力量都很强,教学研究的风气也很浓。当年,给我们年轻教师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这句口号。
要“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就必须开展教学研究。
每年学校都举办“学科论文报告会”,至今已坚持30年。这项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每次报告会之前,各人撰写的论文都必须先在学科组内交流。这一要求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风气的形成。学校召开大会交流,并宣布获奖情况。全校一等奖仅评出两、三篇,二、三等奖多一些,因此,要想获得一等奖很难。那时,缺乏教学经验,文笔也差,基本上都是拿二等奖,很少获一等奖。但是,每年的报告会我都会坚持撰写文章,参加交流,至今也已经坚持27年了,似乎成了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学校分教研组办公(现在又恢复了)。同行整天在一起,要探讨教学问题十分方便。我们年轻教师在教学上有什么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向老教师请教,因此,进步就比较快一些。教师间的听课也比较频繁,不邀不请,自觉参加。在附中听课,很少提前告知、专门准备,更不上“表演课”,这样的课保持原生态,能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听了课自然就要议论、评课,年轻教师可以及时把老教师对评课的意见、介绍的教学经验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以便下次上课时吸收进来,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使课越上越好。
那时候,数学组办有小报《数学爱好者》。主要刊登学生的文章,也刊登少量老师的文章。主编是葛家覃老师。不象现在,可以用电脑编辑、排版,那时主要靠葛老师手工刻制钢板。但是,葛老师特别认真,字也写得漂亮,令我们年轻教师敬佩不已。记得我当时负责“数学问题征解”这个栏目。我的工作就是挑选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及审阅来自同学们的解答,挑选优秀的刊登在下一期上。这一做法培养了一批数学爱好者,也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个小报至今仍有收藏。
那时候,课时不象现在安排得这么紧。下午的七、八节课经常有讲座举办,主要是面向学生的。但是,只要有老师开讲座,其他老师都积极参加听讲座。马明老师给学生开的“等周问题”讲座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听课笔记还留着。
应该说,我开展教学研究,与附中这个环境,与附中教学研究的氛围、风气是分不开的。我享受了这个氛围,从中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因此,也应该为延续这样的氛围作出自己的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使得薪火相传。开展教学研究应该形成一个团队,而不能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中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可以互相促进。
不应该把撰写文章与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对立起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行,不应该对撰写(或者发表)论文有什么要求。我以为,这个说法欠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要把课上好,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才能把课上好呢?很少学习,缺乏思考,不善总结,能说把课上好了吗?恐怕不能。即便如此,也还是个“教书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甚至“争当教育家”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该善于总结,撰写文章,甚至把教学的经验上升为教育的理论。
把学习当习惯,你才可能成功。要搞教学研究,就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抓住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自2001年起,我先后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两套教材的编写工作。一套是《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这是我国第一套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材。另一套是新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A版)。我有幸与国内顶尖的一些数学教育的专家在一起讨论、研究教材的编写,我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每次参加会议,我都认真记录每一个人的发言,会后研究,虚心学习。经历了教材编写的过程,聆听了教育专家的指点,使我对数学课程、数学教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教育规律究竟是什么也逐渐清晰起来。由于经常到各地去讲教材,也促使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听众——我的同行、一线老师欢迎的报告者,我认真准备每一次报告,这又必须认真学习。
要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许多教师并不缺乏教学经验,但是缺少理论学习、理论指导。我也这样告戒自己。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的动态,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先后发表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文章,就是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后,指导教学实践写出来的。无论教学工作多忙,都应该经常看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书籍,比如《数学教学认识论》、《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等,以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我在大学学习时就订有《数学通报》,关注着中学数学的教学研究。我相信,厚积才能薄发。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几何画板?”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家伙就是几何画板玩得好。这是一个误解。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中学数学教师,一切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方法都应该努力拿来使用。我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我的屁股是坐在数学教学这把椅子上的,我是站在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看几何画板的。我有幸比较早地接触到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我相信,几何画板一定会受到中学数学教师的欢迎;我相信,许多中学数学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于是,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写成《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可以说是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想,为中学数学教师所急。2001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选送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审查时被选中。现在已经被确定为“21世纪师范院校计算机技术规划教材”。被许多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选为教育技术的教材,有的院校指定为“专升本”必考用书。
搞教学研究有时要敢于挑战自我。手持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数学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借助图形计算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享受成功的乐趣。我有幸得到一个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但是,菜单是全英文,看起来极不方便,操作也比较复杂。我想,其他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感觉。面对1340页的英文说明书,我提出了挑战自我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并且结合教学写出案例。我英文水平很差,但是,我周围有英文水平高的年轻教师,有的还在英国教过一段时间的数学。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并借助网络、查《英汉数学词典》,写成《卡西欧ClassPad330图形计算器实用范例教程》一书。后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把它作为本科生教育技术选修课的教材。
扬长避短,打自己的牌。中学教师从事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室里摸爬滚打,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是我们的长处。因此,我撰写的文章,大多围绕着数学教学这个话题,因为我熟悉它。写自己怎么干的,还要写自己为什么这么干,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提升。既有观点,又有论据,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有血有肉”。给读者有一定参考作用,可以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文章,比较容易被录用。有一次,我同时向《数学通报》投了《学习几何画板,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误区》两篇文章。前一篇,有观点,有我的做法介绍,有技术介绍;后一篇对正确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没想到,《数学通报》杂志社通知我,两篇文章全录用。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当然很高兴。
写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发自内心。有一次,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课,是讲求函数最大值的应用题。他上得很好,但是,数学思想缺少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我当时就思绪万千,把怎样利用来自学生的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材料,及时实施思维教学的感受写了出来。《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听课有感》一文投给《数学通报》杂志社,很快被发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教学。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而许多教师对后者关注不够。
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任何事情总是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回顾我撰写文章投稿的过程,也是开始写一些小文章,解题类的,给学生看的,发表在诸如《中学生数理化》、《现在中学生》等杂志上。一方面没有能力写大文章,另一方面也练练笔。写着写着,就会感觉到不是那么难写了。如果一直不写,那就很难做到会写。所以,笔要勤快,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不能太功利。为评职称当然要写文章,必须面对。这也说明,评职称要求写文章对教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不为评职称,那是唱高调、说假话,应该说,是但不全是。我在评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之后仍然发表了不少文章,这肯定不是为评职称的了。有两个老先生,我很佩服他们。一个是上海的陈振宣先生,已经90岁了,今年还发表了数学教学研究的文章。另一个是我们南京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王永健先生,80多岁了,还在关注着教育改革,在《数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他们为了什么?为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真的让我们可敬可佩。
教师的任何努力、任何进步,最大的受益者是他的学生。为了我们的学生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为我国的数学教育事业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