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厂的奴隶的诗歌
工厂的奴隶
烦躁声声慢慢入耳,黑夜白昼难以入睡。
天下繁忙从来无悔,都市繁荣洒满汗水。
劳碌的人儿呵
你们是最勤奋的工人,为了所得付出一切,在这工厂中穿梭,成为出外的主流。
你在的是什么工厂?
你在的是什么企业?
那是我们收入的来源
那是资本家发财的牢笼,低微的收入
拼命的劳作
以往额头的横纹。
岁月的沉淀
白首你的骨子里,欢快沸腾工人呵
你们欢呼吧!
你们跳跃吧!
你们的收入在资本家的手里
是他们控制的机器!
手中的宝贝
骄傲的营收
你们的低微拿着活活地生命换取,收获笑声悲息。
你们是他骄傲宠儿,生存牢笼的命脉,辛勤的工人儿呵
你们还能笑吗?
你们还在辛勤的拼搏吗?
这是你们柔弱反抗吗?
罢了……罢了……
还是好好工作
换来更好的生活。
第二篇:《奴隶英雄》教学反思
《奴隶英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奴隶英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奴隶英雄》教学反思1
《奴隶英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根据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相关片段改编的。课文用独幕剧的形式讲述了两千多年以前发生在罗马城里斗兽场上的故事,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踊跃参加表演,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们的生活、命运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让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继点拨。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的对话和起义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相互评议。这样教学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奴隶英雄》教学反思2
今天学习了《奴隶英雄》这篇课文,这是一片自读课文,但我却花了两个课时,一边感慨浪费了时间,一方面又觉得很值得。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我从剧本这个知识点入手,先让孩子们对比这篇课文和前一篇课文的区别,有的孩子刚一听到我的问题就想拿参考书,我及时制止,并让孩子们各抒己见,经过认真比较后,孩子们知道了剧本的特点,接着从课题入手,让孩子们一句话概括剧本的内容: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故事。反抗引出反抗的原因,并让孩子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和剧情,再到带领反抗的英雄,接着分析英雄的人物形象,进而解决了“为什么斯巴达克被称为奴隶英雄?”这个问题。
二、感谢孩子们心中的正义感。在上这堂的时候,我原本想孩子们应该不是很感兴趣,可一旦激发了他们的正义感,他们就会有了对奴隶们的同情,会感同身受,自然而然的.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了。
三、结合学生们的爱好。我们班有一群孩子喜欢自导自演,喜欢自己写剧本,演小品,结合他们的这一爱好,在讲一些剧本知识、人物塑造方面的方法,他们更容易接受。
《奴隶英雄》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表演式的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位同学都参加了表演,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们的生活、命运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让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继点拨。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的^对面和起义部分。读出^***们对^***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时要教育他们要十分的投入。表演后相互评议。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
有些同学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如果让他们多讲多练,我想他们的理解更深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后进生锻炼的机会。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奴隶英雄》教学反思4
这是一篇表演式的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位同学都参加了表演,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发现课文特点;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这一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读课文,想一想:什么是奴隶,奴隶们的生活、命运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起义?谁是奴隶英雄?他哪些地方值得你佩服?让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继点拨。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斯巴达克与众奴隶的对话和起义部分。读出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控诉,读出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最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时要教育他们要十分的投入。表演后相互评议。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
有些同学理解的还不够深入,如果让他们多讲多练,我想他们的理解更深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给后进生锻炼的机会。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篇:《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一开始我还读不懂,到后来自以为的认识深刻,也还是一种思想上的清晰,意识上的模糊,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而我所读的这篇文章就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浙东农村为背景的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100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3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3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母亲还没来得及给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亲生父亲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记得我从小读的书大多是国外的童话,除了公主就是王子,结局是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看了这篇文章后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以前我读的文章大多是柔和的,而这篇文章的处处似片片刀片,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
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着活。只要活着,无论如何地赖都是可以的,因为好歹可以保住性命。丈夫是可恶的,竟然将妻典当了出去,丈夫也是可怜的,他的心里也不好受。妻被轿子接走的那天,他低着头,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怎样的可恶,又是怎样的耻辱呢。可是他再痛苦,也还是一个始作俑者,真正的弱者,还是女人,是那个母亲,春宝的娘。
命运,有时候真的不在自己的手里,尤其一个女人的生命,又在那样一个封建而又贫穷的年代。于是,春宝的娘成了一个物件,可以被丈夫典当以延续他们生命的物件,像是一件衣服或者首饰。同时,在这里,她成了一具为财主家延续香火的生育工具。而女人的天性决定了她有母性。人,是有感情的,她在被当做一件物件来被丈夫和财主做成交易完成使命后,她必须离开了,而她留下的却是她的骨肉,母子连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财主想多留她几年也只是为秋宝考虑,丈夫典她出去也是为了自己和春宝活命,这两个名义上的丈夫,谁都没有为她考虑。和秋宝在一起,母亲会思念春宝,和春宝在一起,母亲会思念秋宝,究竟是谁活生生的拆散了母子?是丈夫?是财主?追根到底,还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礼教在害人,贫穷在害人,女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精神上不能自主,都是造成这幕悲剧的原因。
也许,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每一句话都在言说,每一个章节都在言说,但言说的这个东西,你能深刻的感觉到,但却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第四篇:奴隶英雄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剧本的特点:通过台词巧妙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能从罗马贵族的残忍与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两方面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感悟斯巴达克勇武、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2.教学重点/难点
1、选择合适的方法概括独幕剧的主要内容。
2、感受通过台词巧妙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3、选择合适的方法概括独幕剧的主要内容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介绍背景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同学们可能不了解奴隶制社会是怎样的。那是一个没有平等、没有自由的世界,很多穷苦的人沦为奴隶,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日没夜地干活,稍有不慎就被毒打、不给饭吃,甚至被打死。他们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甚至杀死自己的奴隶而不犯法。奴隶们有苦难言,只能默默承受。
2、而在这些奴隶中,出了一位英雄。(板书课题)读题。
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位英雄是——(生:斯巴达克)他的名字很长,谁再来读一读? 一起读正确。
4、阅读历史类的课文,我们在预习时可以去查查主要人物的资料,谁去查过斯巴达克的资料了,来说说对他的了解。老师也去查阅了资料,(媒体出示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独幕剧本,以前我们也曾经学过剧本,谁来说说学习剧本的方法? 预设:(1)整体阅读剧本,了解剧情。(2)朗读对白,品味人物语言。
(3)在剧情中,在人物的对话里,感受人物的特点。
2、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个剧本。
课文虽是独幕剧,地点没有改变,但情节始终在发展,为什么称斯巴达克为奴隶英雄呢?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
3、交流:
(1)检查字词,(媒体出示)读准字音
(2)回顾剧本与一般课文的不同之处: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布景;正文中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括号里的是一些说明、提示或描述性的内容。(3)交流为什么称斯巴达克为奴隶英雄,预设:
(斯巴达克空手打死了狮子,十分勇猛;捉他的时候要一百多人围着打他,结果被打死了四十九个;斯巴达克竟然能动员奴隶们起来反抗,最后冲出笼子,举行起义„„)
随机板书:打死狮子、动员反抗、带领起义
三、研读课文,感受人物特点
(一)研读“动员反抗”部分:其中,作者最详细写的是哪一个?(动员反抗)
1、研读奴隶主的残忍:(1)这样的情节发生在斗兽场上,所谓“斗兽场”是一种专供奴隶角斗手或野兽角斗的特种竞技场。奴隶主让奴隶带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最强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手”,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相互角斗或是同野兽搏斗,供奴隶主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酷,角斗结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个人。
(2)听了介绍,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奴隶主贵族非常残忍,不把奴隶当人„„)
(3)剧本中这一段也有对奴隶主贵族的描写,哪些让你感受到他们非常残忍?
(4)交流:
(叫十个奴隶用武器打才好看„„)(随机出示对话)
贵妇人的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轻声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贵妇人的意思不是同情斯巴达克,而是觉得空手打看得不过瘾。)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看来,不出人命他们是不觉得精彩的。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贵妇人的残忍。这样的语言描写真有特色!
2、研读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
(1)作者对于斯巴达克语言的描写更有特色。(媒体出示对话)
(2)轻声读读这些对话,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标点符号都是问号,最后两句是感叹号。)
(3)斯巴达克说这些话的时候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或用意呢?我们可以从这些标点中感受到。同桌两个分角色读读对话,体会体会。(4)交流:
(前面五处的问句一开始是询问的语气,是要了解奴隶们的生活,激发奴隶们的愤怒之情。发展到后来以及后面两处的感叹号是很坚决地要带领奴隶们一齐反抗,一齐起义。)(5)这就是斯巴达克这位英雄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这种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他不但勇武,而且具有反抗精神,同时具有领袖风范,能带领奴隶们一起反抗!是多么难能可贵!谁能演一演这位伟大的英雄?还是同桌两个分角色准备一下。
(6)全班交流表演。
(7)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问句和感叹句,把斯巴达克勇武以及富有反抗精神、富有领袖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印象深刻。
(二)研读“打死狮子”部分:
1、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感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残忍,斯巴达克的勇武、富有反抗精神,其实,第一部分的语言也是很有特色的。
2、自己轻声读一读对话,你又发现了什么?(这里是一男一女的对话,女人的话语中也有很多问句和感叹句。)
那么,这些句子又表达了女人当时怎样的语气或情感呢?同桌两个继续合作扮演,体会体会。
3、交流(这一对男女对斯巴达克同样没有同情,女人一开始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询问的,当听到他一人打死了四十九个人时、当看到他真的打死了狮子时十分惊讶。)
追问:惊讶的是什么?(斯巴达克太勇武了!)你们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哪一组来试试?
4、交流表演、全班评议。
5、小结:这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写斯巴达克,而是通过一男一女的对话巧妙地让读者感受到斯巴达克的勇武。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现在,能从罗马贵族的残忍和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两方面来概括课本剧的主要内容吗?
(1)自己尝试准备。(2)全班交流评议。
2、总结并引发思维:今天我们学习了独幕剧《奴隶英雄》,感受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体会到了罗马贵族的残忍、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读到这里,我又有疑问了:作者要表现斯巴达克非常具有英雄气概,他不写斯巴达克在战场上多么神勇,却写了在斗兽场上的一系列情节,这是为什么呢?小组里讨论讨论。(战场上的斯巴达克固然是神勇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但这里对斯巴达克赤手空拳打死狮子的描写、对斯巴达克带领奴隶们反抗的描写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罗马贵族是多么残忍,斯巴达克是多么勇武,在那样的社会中,要富有反抗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课后习题
五、拓展作业 作业:
1、抄写并默写词语:奴隶
铁栅栏
绊倒
锁链
俘虏
残杀 报仇
连滚带爬
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难道你们愿意跟我拼命,给他们看着好玩吗?()(2)奴隶?不!
()
3、从罗马贵族的残忍和斯巴达克的英雄气概两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
4、以“斯巴达克”为主题词在网上搜索,大致了解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从《为奴隶的母亲》
文学院097班李祝连学号:2090432104
《为奴隶的母亲》 中的悲剧人物---生命的无奈和生存的执着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典妻、悲剧命运、典者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悲凉的典妻故事。小说中刻画了一具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生下了和秀才的儿子秋宝。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儿子秋宝分离。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她发现,当初典身换回的一百元大洋丝毫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等待她的惟有漫漫长夜里的无尽啜泣。
这个家,人难留,那个家,情难舍。
三年前,满怀屈辱与不舍而去的女人;三年后,又痛苦而彷徨地回来。亲生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这是我看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的感受。
“典妻”这种“习俗”,据说在浙东农村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别的地方大概也会存在。这种习俗的背后最明显不过地存在着贫富悬殊的阶级地位所带来的人的不平等,这里既有封建经济和宗法关系下的野蛮残忍,又有商品交换情况下的冷酷与坞。在这里,“典妻”体现出封建宗法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子嗣承续观念,又是商品交换关系里,把人作为商品来典当的行为,”典妻“是这二者罪恶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暴露阶级压迫与掠夺的罪恶,暴露剥削者的残酷与野蛮,反映妇女被凌辱的社会地位。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妇女的苦难,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她自己对孩子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之所以不得从奴隶状态中解脱,反而越陷越深,原因之一就是为子女所累,而丝毫没想到要拯救自己。
第一个悲剧是“为奴隶的母亲”,她的身上有着无法言说的悲剧命运。她没有姓名,没有尊严,苟且地活着,她生活在沉重的命运压迫之下,就像世间的一切渺小虫蚁一样,逆来顺受,在痛苦中煎熬,心中存在着一丝看似无望的希望,这是支撑她生存下去的信念。然而,上天对她是残酷的,连这点点仅存的希望也随着现实一点一点的破灭,她的生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她那近乎
欲诉无言,忍辱受屈的深沉痛苦表现在那默默地而习以为常的情势之中,从而升腾出血泪的控诉,具有内在深沉的感情冲击力量。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的冷酷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堕落,有力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所遭受的沉重苦难。
首先,从阶级分析来看,她是一个统治阶级压迫的奴隶。她之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就只是为了做一个奴隶的母亲,她这一生有过两次做母亲的机会,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她的肉体上和精神上造成深重的磨难和痛苦。她原来的丈夫本来是个劳动能手,“然而境况总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是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不仅染上了黄疸病,连脾气也变得凶狠起来,这样,在家中同样受着岁月煎熬的她,还不得不受着丈夫的折磨,这种折磨归根结底也是封建社会和剥削制度通过“夫权”施加给她的。至于她被典的事实,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富裕的秀才家里,她一面做着佣人的工作,一面从“人”的地位降为生孩子气“工具”生下的孩子只能叫她“婶婶”,而把丧失了生育能力的秀才的大妻叫做“妈妈”,这就是说,她不只剥削了体力,也被剥夺了母爱的感情。后来,自己生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永别了,一个陌生了,她那炽热的母爱被命运无情地摧残了、剥夺了,伴随着她余生的将是对春宝的无限负疚和对秋宝的无尽思念。她以被侮辱为代价换来的依然是没有尽头的奴隶生活疾病和贫困仍然像暗夜包围着她。承受的屈辱有多个层次,一是来自这场交易加给的屈辱,她从人降为物;二是来自周围的人的异样的目光,这些目光在同情、感叹,但是事不关己的同情感叹;三是来自秀才家的娘子包含嫉妒的有意羞辱。但是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屈辱,它们是外在性的。更深耻辱来自于她自身:“她实在是愿意永远在这个新的家里住下去,她想,春宝他爸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他的病一定要在三五年之内带他到不可知的异国里去.于是,她便要求他的第二个丈夫,将春宝领过来,这样,春宝也在她底眼前。”秀才是施加羞辱的权力结构的一部分,但是这又有什么呢?生存的艰难已经让她无法顾及日后生存可能面临的悲惨,因为即使秀才愿意对她好,她在秀才家的地位也不外是泄欲和生育工具以及日常生活的佣人位置,难道真的会有爱情出现在他们之间?但是,成为秀才的第二个妻子成了她最大的愿望。这种来自人性自我保护本能层次的计划最后也落空。我们并不是要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不该有这种幻想,如果阅读是一种自我生存体验与叙事者呈现的世界的融合过程的话,那么在柔石这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柔石展示了人性中让人沉沦的无名力量。
《为奴隶的母亲》把典妻陋习放在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加以体现,作者表现这野蛮习俗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穷人生活的压迫,而是有深刻的经济和文化的根源,即封建宗嗣和封建伦理。被典者是一个悲剧,而典者是另一个悲剧。文中的典者是一个50岁的知书达礼的,文质彬彬的秀才。他“温柔和善”,对妻子“结婚了三十年,没打过她一掌,简直连指甲都没有弹到她的皮肤上过”,他还有些“惧内”,对大妻的唠叨,只能听之任之。他典妻不是为了享齐人之福,如果是为了享齐人之福,他完全可以纳妾。他有纳妾的财力:家有两百多亩田,有房产,还能雇长工,他也有纳妾的理由:男子年过四十而无男性后裔,按规定是可以纳妾的。可是他没有。他典妻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他饱读诗书,他明白,如果他膝下无子嗣,他就对不起祖宗,他就是宗族的罪人。因为惧内,所以他选择了典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典者也是传宗接代的一种工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文中说到,在春宝娘生下秋宝之后,“有时在夜里,人家谈着话,他却独自拿了一盏灯,在灯下,读起《诗经》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看来,传宗接代的任务的完成比“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还要快乐。后来,秋宝一天天长大,春宝娘要离开了,秀才因为爱子的关系,向他大妻提出要买春宝娘,可是遭到大妻的拒绝“你要买她,那先给我药死罢!”。文中接下说到,秀才听到这句话,当时非常生气,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反而笑脸地,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封建时代,做为一个知识分子,连孩子的亲生母亲都没权决定,这对于秀才的生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文中的悲剧人物还有老妇人,她的悲剧不是一般封建妇女的悲剧,作者没有把她写成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封建强势的象征,在家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她骂秀才“老东西”,并包办着家里的大大小小,她可以阻止秀才纳妾,但是,她也可以很殷勤的张罗秀才的典妻之事,在春宝娘生下秋宝后,她深知那个时代的“母凭子贵”,所以她就要赶春宝娘走。她骂烧饭的,她也像是在骂自己,她不能生育,她已经犯了旧社会的“七出”之条,她感到委屈,她只有以泄愤的方式来表达。她自己已经没有了“自我”,她还要秋宝失去亲生母亲的疼爱,让秋宝,让秋宝娘,不能在一起,可见,这个老妇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做出这样无耻的事,她的人生,她的一切,就是为了维系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她的人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生活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为奴隶的母亲》通过对悲剧人物的刻画,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无奈和对生存的渴望。并且揭示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揭示了这种典妻制度的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宗嗣和封建伦理的不合理存在。千百年的封建陋习对劳苦大众的身心迫害活生生的摆在人们面前,更是让民众对这种残无人道的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