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教科院09初等教育2班15号李欣蓉2009018215
看《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她只不过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恨的女人罢了有那么一个时代,鲁迅先生形容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如里的时代。”读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个时代,我见识到了。
《为奴隶的母亲》最早创作于1930年,是柔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原作通篇采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乍读起来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才发现其间蕴含着摄人的力量。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是CCTV电影频道于2004年为纪念作家柔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特别制作的。
故事发生在闭塞落后的旧社会农村苦难深重的一个悲剧性的家庭:“母亲”是一个穷皮贩子的妻子,也是春宝的娘。她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因为生活的贫困,就被丈夫背地里典当给了离家30里地的50多岁偻着腰的秀才,充当了生儿育女的工具,当时他们的孩子“春宝”只有5岁。别离的苦痛,没能改变残酷的现实,在秀才的家里,她也是受尽了欺凌,尝尽了苦难,果真为秀才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秋宝”,完成了她的使命。“秋宝”就是“春宝”的影子,是母亲被典当期间对“春宝”无尽的思念。三年之期已到,“母亲”又不得不离开一岁半的“秋宝”,又回到那个的原本贫寒的家。更为残酷的是:当她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春宝”面前的时候,“春宝”竟然冰一样的冷漠。她彻底地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权利了,她的心被两个家庭彻底地撕碎了,但她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只有默默地承受着这无形的苦难。
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受尽折磨的春宝娘,而是可怜可恨又可悲的李太太。李家太太本来生过一个孩子,后来夭折了。她怕失宠,怕失去在家里的地位,不让李老爷子纳妾。她是典妻一事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只因为嫁的是李秀才,她就有了无比的优越感。后来竟然剥夺了阿秀给孩子喂奶的权利,罚阿秀做苦力,最后以两个铜钱就打发走了阿秀。
其实,同为一个女性,李太太的种种作法是可以被理解的。毕竟爱情的世界,三个人太挤了。她只是不想有其他人分享丈夫的爱,可这又有什么错呢?在她看来,典一个妻子来为丈夫生孩子总比为丈夫娶一个小妾对自己的危害更大。
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生活在封建黑暗社会中的女人,不能生育是一件罪行甚大的事。丈夫甚至可以因为这点而将他休离,也可以拼命娶小直到有了大胖小子为止。
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这对于一个有家庭的女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顶帽子啊。以至于她必须为了丈夫不被耻笑,不被宗族所惩罚而做出典妻生子的决定。放到现在,又有几个女人能做到。很肯定,我无法做到这点。
虽然李太太的做法与她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很大,可也正是这些教育将她压迫的那么可悲又可恨。生在这么一个时代,李太太何其不幸。不能生育,她又何其无辜。可也正是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了另一个女人必然的不幸。
其实无论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的女性而言,不能生育就等于给她的婚姻判了死刑且永远无法翻身。她们不想放弃自己的家庭也就只能做下种种补救,不顾后果,不顾是否会伤害他人的决定。
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在也很常见,只是换了一个说法:“代孕”。贫困的人无法生存,只能借着代孕赚取钱财。不能生,不愿生的贵太太们便选择这种方法使自己的婚姻得以维持。
只是不同社会对那些被典的妻子或是代孕的女人的看法的不同,所以她们所面临的悲剧大小也有所不同。
这让我想到一部名为《母语》的电影,这部电影讲的是代孕这一现象。它探讨了现代都市中的两性关系,爱与责任的社会命题是一部都市情感伦理剧。和《为奴隶的母亲》可以说是两个时代代孕的代表作。
这部剧虽然结局也很悲哀,可是女主人善待了代孕的母亲小妍。所以小妍在承受作为代孕母亲的伤害后,并没有受到更多来自女主人和自己家庭的打击和伤害。
谈起代孕这个有点敏感的话题,《母语》的男女主角的看法差距很大。方中信和两位女主演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认为是好事,后者则不太能接受。“我已经是为人父亲,所以没有这个问题,平常也没有太关注这个事情。但通过这部戏,我觉得代孕对于生不了孩子的夫妻来说,还是一件蛮好的事。”方中信说道。而秦岚和汪裴则表示,她们作为女性,对代孕这样的事情不太能接受。由此可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社会角色对同一现象的理解是如何的不同。若是李太太生于现在,或者春宝娘生于现在或许结局会不同。
在这部剧中,太太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她的不幸转嫁给了一个比她更不幸的女人身上并且没有好好善待她。让她遭受灭顶之灾。若是李太太能善待春宝娘,是不是结局就不会那么悲哀?
太太,你也是不幸的女人啊,可你为什么要把更大的不幸强加给一个比你更不幸的女人?
第二篇: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模版]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李冬枚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是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由于离家较远加上学习上的原因,我并没有回去陪老妈子过节,尽管那晚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但依然能从老妈'没关系,你放假早点回来'的话语间感觉到,她还是很希望我多回家陪陪她的。母亲,永远是那个最触动人心、最温暖的词。但下面要提到的这位母亲却让我觉得很同情、很悲哀。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农村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阿秀'的悲惨>故事,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阿秀在小说中是一个贫苦家庭中的小女人,为了丈夫和孩子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可惜,她有一个软弱无能、不负责任的的丈夫以及生活在那一个女性地位卑微的年代,这给她的一生盖上一层灰色的、悲剧的面纱。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动;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却让人又爱又恨,爱她的勤劳、善良,恨她的安分、屈服、不反抗。小说给人一种义愤填膺的愤怒情绪,但也给人一种无计可施的无奈。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师承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来表现人物关系,刻划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划人物形象,既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既有人情味,又有阶级差别。无论是皮贩的软弱无能,春宝娘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还是秀才的伪善、温情,大妻的嫉妒专横,都写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比如皮贩,曾用沸水溺死女婴,又让妻子出典,是其凶狠残忍、软弱无能的表现。但当他要向妻子 说明原委时,又羞愧、悔恨地低着头说不出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了一个性格被扭曲的被压迫者的形象。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被典者春宝娘的临 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然而,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 视与挖苦下,秀才不能不放春宝娘回家。小说对大妻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来显示她的心理和性格。这个地主管家婆,专横刻薄,尖牙利齿,由于自己生不出男孩,也有苦恼和矛盾。她对春宝娘是嫉妒多于友善,微笑中藏着刻毒。
春宝娘与祥林嫂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对生活的要求低微,但灾难和打击却不放过她。小说着重描写了她精神上所受 的折磨。她离开春宝到秀才家做生育的工具,处处受到大妻的监 视并遭到辱骂。当她可以回家与春宝团聚时,却不得不与秋宝诀 别。而此时的春宝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娘了。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为奴隶的母亲'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作者运用白描手形象地法刻划人物形象,并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秀才、大妻侧重于语言和动作描写,对春宝娘则采用心理刻划,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
阿秀是那个时代一个悲惨的农村妇女,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虽然很痛恨那个'吃人'的旧封建社会体制,但却无法痛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因为在那个时代,除了反抗,或许更多的还是无奈。只有社会进步了,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生活也才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第三篇: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李冬枚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是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由于离家较远加上学习上的原因,我并没有回去陪老妈子过节,尽管那晚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但依然能从老妈“没关系,你放假早点回来”的话语间感觉到,她还是很希望我多回家陪陪她的。母亲,永远是那个最触动人心、最温暖的词。但下面要提到的这位母亲却让我觉得很同情、很悲哀。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农村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阿秀”的悲惨故事,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阿秀在小说中是一个贫苦家庭中的小女人,为了丈夫和孩子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可惜,她有一个软弱无能、不负责任的的丈夫以及生活在那一个女性地位卑微的年代,这给她的一生盖上一层灰色的、悲剧的面纱。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动;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却让人又爱又恨,爱她的勤劳、善良,恨她的安分、屈服、不反抗。小说给人一种义愤填膺的愤怒情绪,但也给人一种无计可施的无奈。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师承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来表现人物关系,刻划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划人物形象,既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既有人情味,又有阶级差别。无论是皮贩的软弱无能,春宝娘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还是秀才的伪善、温情,大妻的嫉妒专横,都写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比如皮贩,曾用沸水溺死女婴,又让妻子出典,是其凶狠残忍、软弱无能的表现。但当他要向妻子 说明原委时,又羞愧、悔恨地低着头说不出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了一个性格被扭曲的被压迫者的形象。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被典者春宝娘的临 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然而,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 视与挖苦下,秀才不能不放春宝娘回家。小说对大妻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来显示她的心理和性格。这个地主管家婆,专横刻薄,尖牙利齿,由于自己生不出男孩,也有苦恼和矛盾。她对春宝娘是嫉妒多于友善,微笑中藏着刻毒。
春宝娘与祥林嫂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对生活的要求低微,但灾难和打击却不放过她。小说着重描写了她精神上所受 的折磨。她离开春宝到秀才家做生育的工具,处处受到大妻的监 视并遭到辱骂。当她可以回家与春宝团聚时,却不得不与秋宝诀 别。而此时的春宝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娘了。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为奴隶的母亲”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作者运用白描手形象地法刻划人物形象,并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秀才、大妻侧重于语言和动作描写,对春宝娘则采用心理刻划,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
阿秀是那个时代一个悲惨的农村妇女,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虽然很痛恨那个“吃人”的旧封建社会体制,但却无法痛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因为在那个时代,除了反抗,或许更多的还是无奈。只有社会进步了,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生活也才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第四篇:《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吃人的人和被吃的人,一开始我还读不懂,到后来自以为的认识深刻,也还是一种思想上的清晰,意识上的模糊,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而我所读的这篇文章就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浙东农村为背景的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100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3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3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母亲还没来得及给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亲生父亲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我记得我从小读的书大多是国外的童话,除了公主就是王子,结局是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看了这篇文章后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以前我读的文章大多是柔和的,而这篇文章的处处似片片刀片,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
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中国有句俗话:好死不如赖着活。只要活着,无论如何地赖都是可以的,因为好歹可以保住性命。丈夫是可恶的,竟然将妻典当了出去,丈夫也是可怜的,他的心里也不好受。妻被轿子接走的那天,他低着头,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怎样的可恶,又是怎样的耻辱呢。可是他再痛苦,也还是一个始作俑者,真正的弱者,还是女人,是那个母亲,春宝的娘。
命运,有时候真的不在自己的手里,尤其一个女人的生命,又在那样一个封建而又贫穷的年代。于是,春宝的娘成了一个物件,可以被丈夫典当以延续他们生命的物件,像是一件衣服或者首饰。同时,在这里,她成了一具为财主家延续香火的生育工具。而女人的天性决定了她有母性。人,是有感情的,她在被当做一件物件来被丈夫和财主做成交易完成使命后,她必须离开了,而她留下的却是她的骨肉,母子连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财主想多留她几年也只是为秋宝考虑,丈夫典她出去也是为了自己和春宝活命,这两个名义上的丈夫,谁都没有为她考虑。和秋宝在一起,母亲会思念春宝,和春宝在一起,母亲会思念秋宝,究竟是谁活生生的拆散了母子?是丈夫?是财主?追根到底,还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封建礼教在害人,贫穷在害人,女人经济上不能独立,精神上不能自主,都是造成这幕悲剧的原因。
也许,这也正是小说的成功之处。每一句话都在言说,每一个章节都在言说,但言说的这个东西,你能深刻的感觉到,但却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第五篇:从《为奴隶的母亲》
文学院097班李祝连学号:2090432104
《为奴隶的母亲》 中的悲剧人物---生命的无奈和生存的执着
【摘要】: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的悲剧美学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曾对悲剧给予如下的概括:“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和伟大人物的灭亡”。这就是说,构成悲剧,必须是合理的、正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物,陷于不幸、痛苦或灭亡。这些悲剧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民真的、善的、美的品德、愿望和要求,他们或为正义、为真理、为人民利益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或为个人的幸福和生存权利而艰难地挣扎,【关键词】: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典妻、悲剧命运、典者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讲述的是一个悲凉的典妻故事。小说中刻画了一具被压迫、被摧残、被蹂躏的贫苦妇女--春宝娘的形象。因生活所迫,她不得不忍痛撇下5岁的儿子春宝,被丈夫典到邻村一个地主秀才家当生儿子的工具,生下了和秀才的儿子秋宝。当地主的目的达到之后,她又被迫和儿子秋宝分离。但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她发现,当初典身换回的一百元大洋丝毫没有改变家里的贫穷状况,等待她的惟有漫漫长夜里的无尽啜泣。
这个家,人难留,那个家,情难舍。
三年前,满怀屈辱与不舍而去的女人;三年后,又痛苦而彷徨地回来。亲生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一个是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这是我看完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的感受。
“典妻”这种“习俗”,据说在浙东农村里发生过这样的事,别的地方大概也会存在。这种习俗的背后最明显不过地存在着贫富悬殊的阶级地位所带来的人的不平等,这里既有封建经济和宗法关系下的野蛮残忍,又有商品交换情况下的冷酷与坞。在这里,“典妻”体现出封建宗法社会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子嗣承续观念,又是商品交换关系里,把人作为商品来典当的行为,”典妻“是这二者罪恶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暴露阶级压迫与掠夺的罪恶,暴露剥削者的残酷与野蛮,反映妇女被凌辱的社会地位。作品似乎在告诉人们:妇女的苦难,除了社会的原因之外,她自己对孩子的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她之所以不得从奴隶状态中解脱,反而越陷越深,原因之一就是为子女所累,而丝毫没想到要拯救自己。
第一个悲剧是“为奴隶的母亲”,她的身上有着无法言说的悲剧命运。她没有姓名,没有尊严,苟且地活着,她生活在沉重的命运压迫之下,就像世间的一切渺小虫蚁一样,逆来顺受,在痛苦中煎熬,心中存在着一丝看似无望的希望,这是支撑她生存下去的信念。然而,上天对她是残酷的,连这点点仅存的希望也随着现实一点一点的破灭,她的生活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她那近乎
欲诉无言,忍辱受屈的深沉痛苦表现在那默默地而习以为常的情势之中,从而升腾出血泪的控诉,具有内在深沉的感情冲击力量。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剥削制度的冷酷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堕落,有力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所遭受的沉重苦难。
首先,从阶级分析来看,她是一个统治阶级压迫的奴隶。她之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就只是为了做一个奴隶的母亲,她这一生有过两次做母亲的机会,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她的肉体上和精神上造成深重的磨难和痛苦。她原来的丈夫本来是个劳动能手,“然而境况总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是因为境况的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不仅染上了黄疸病,连脾气也变得凶狠起来,这样,在家中同样受着岁月煎熬的她,还不得不受着丈夫的折磨,这种折磨归根结底也是封建社会和剥削制度通过“夫权”施加给她的。至于她被典的事实,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在富裕的秀才家里,她一面做着佣人的工作,一面从“人”的地位降为生孩子气“工具”生下的孩子只能叫她“婶婶”,而把丧失了生育能力的秀才的大妻叫做“妈妈”,这就是说,她不只剥削了体力,也被剥夺了母爱的感情。后来,自己生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永别了,一个陌生了,她那炽热的母爱被命运无情地摧残了、剥夺了,伴随着她余生的将是对春宝的无限负疚和对秋宝的无尽思念。她以被侮辱为代价换来的依然是没有尽头的奴隶生活疾病和贫困仍然像暗夜包围着她。承受的屈辱有多个层次,一是来自这场交易加给的屈辱,她从人降为物;二是来自周围的人的异样的目光,这些目光在同情、感叹,但是事不关己的同情感叹;三是来自秀才家的娘子包含嫉妒的有意羞辱。但是这些都是来自外部的屈辱,它们是外在性的。更深耻辱来自于她自身:“她实在是愿意永远在这个新的家里住下去,她想,春宝他爸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他的病一定要在三五年之内带他到不可知的异国里去.于是,她便要求他的第二个丈夫,将春宝领过来,这样,春宝也在她底眼前。”秀才是施加羞辱的权力结构的一部分,但是这又有什么呢?生存的艰难已经让她无法顾及日后生存可能面临的悲惨,因为即使秀才愿意对她好,她在秀才家的地位也不外是泄欲和生育工具以及日常生活的佣人位置,难道真的会有爱情出现在他们之间?但是,成为秀才的第二个妻子成了她最大的愿望。这种来自人性自我保护本能层次的计划最后也落空。我们并不是要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不该有这种幻想,如果阅读是一种自我生存体验与叙事者呈现的世界的融合过程的话,那么在柔石这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柔石展示了人性中让人沉沦的无名力量。
《为奴隶的母亲》把典妻陋习放在比较高的文化层次加以体现,作者表现这野蛮习俗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穷人生活的压迫,而是有深刻的经济和文化的根源,即封建宗嗣和封建伦理。被典者是一个悲剧,而典者是另一个悲剧。文中的典者是一个50岁的知书达礼的,文质彬彬的秀才。他“温柔和善”,对妻子“结婚了三十年,没打过她一掌,简直连指甲都没有弹到她的皮肤上过”,他还有些“惧内”,对大妻的唠叨,只能听之任之。他典妻不是为了享齐人之福,如果是为了享齐人之福,他完全可以纳妾。他有纳妾的财力:家有两百多亩田,有房产,还能雇长工,他也有纳妾的理由:男子年过四十而无男性后裔,按规定是可以纳妾的。可是他没有。他典妻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他饱读诗书,他明白,如果他膝下无子嗣,他就对不起祖宗,他就是宗族的罪人。因为惧内,所以他选择了典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典者也是传宗接代的一种工具。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悲剧?文中说到,在春宝娘生下秋宝之后,“有时在夜里,人家谈着话,他却独自拿了一盏灯,在灯下,读起《诗经》来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看来,传宗接代的任务的完成比“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还要快乐。后来,秋宝一天天长大,春宝娘要离开了,秀才因为爱子的关系,向他大妻提出要买春宝娘,可是遭到大妻的拒绝“你要买她,那先给我药死罢!”。文中接下说到,秀才听到这句话,当时非常生气,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反而笑脸地,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封建时代,做为一个知识分子,连孩子的亲生母亲都没权决定,这对于秀才的生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文中的悲剧人物还有老妇人,她的悲剧不是一般封建妇女的悲剧,作者没有把她写成一个逆来顺受的农村妇女。她是一个封建强势的象征,在家里有着重要的地位,她骂秀才“老东西”,并包办着家里的大大小小,她可以阻止秀才纳妾,但是,她也可以很殷勤的张罗秀才的典妻之事,在春宝娘生下秋宝后,她深知那个时代的“母凭子贵”,所以她就要赶春宝娘走。她骂烧饭的,她也像是在骂自己,她不能生育,她已经犯了旧社会的“七出”之条,她感到委屈,她只有以泄愤的方式来表达。她自己已经没有了“自我”,她还要秋宝失去亲生母亲的疼爱,让秋宝,让秋宝娘,不能在一起,可见,这个老妇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做出这样无耻的事,她的人生,她的一切,就是为了维系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她的人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生活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为奴隶的母亲》通过对悲剧人物的刻画,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对生命的无奈和对生存的渴望。并且揭示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对农村劳动妇女的残害,同时揭示了这种典妻制度的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宗嗣和封建伦理的不合理存在。千百年的封建陋习对劳苦大众的身心迫害活生生的摆在人们面前,更是让民众对这种残无人道的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