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小皇帝和老奴隶>>有感
《“小皇帝”和“老奴隶”》这篇文章以讽刺的笔调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文中讲到:有一家人到公园去玩,年轻的爸爸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奶奶拿着巧克力,爷爷拿着冰淇淋,妈妈摇着铃鼓,好似众星捧月。小男孩见到滑梯,便闹着要去玩一玩,大家便捧着“小皇帝”去玩滑梯,妈妈站在旁边当“Y环”,爷爷在当“奴隶”,奶奶好似“公公”,爸爸在下面接“小皇帝”,可小宝宝正要滑到底时,一个个贴身“侍卫”没有接住,“小皇帝”哇哇大叫起来。“皇宫”里的“侍卫”、“奴隶”、“宫女”们手忙脚乱了……
看了书中的“小皇帝”,我的脸不禁热辣辣的,我也有些“小皇帝”的味道:每天睡觉时要妈妈给我把被子铺好,早上要她给我梳头,作业要她给我检查,挑食的毛病……自从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决心努力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如果我们老是像这样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将来怎么生存呢?爸爸妈妈不能陪伴你终生啊?我想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说:“您们从小对孩子这样娇生惯养,将来他们怎么独立自主呢?您们放手吧,让孩子们学会独立吧!”
第二篇: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模版]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李冬枚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是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由于离家较远加上学习上的原因,我并没有回去陪老妈子过节,尽管那晚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但依然能从老妈'没关系,你放假早点回来'的话语间感觉到,她还是很希望我多回家陪陪她的。母亲,永远是那个最触动人心、最温暖的词。但下面要提到的这位母亲却让我觉得很同情、很悲哀。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农村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阿秀'的悲惨>故事,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阿秀在小说中是一个贫苦家庭中的小女人,为了丈夫和孩子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可惜,她有一个软弱无能、不负责任的的丈夫以及生活在那一个女性地位卑微的年代,这给她的一生盖上一层灰色的、悲剧的面纱。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动;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却让人又爱又恨,爱她的勤劳、善良,恨她的安分、屈服、不反抗。小说给人一种义愤填膺的愤怒情绪,但也给人一种无计可施的无奈。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师承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来表现人物关系,刻划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划人物形象,既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既有人情味,又有阶级差别。无论是皮贩的软弱无能,春宝娘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还是秀才的伪善、温情,大妻的嫉妒专横,都写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比如皮贩,曾用沸水溺死女婴,又让妻子出典,是其凶狠残忍、软弱无能的表现。但当他要向妻子 说明原委时,又羞愧、悔恨地低着头说不出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了一个性格被扭曲的被压迫者的形象。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被典者春宝娘的临 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然而,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 视与挖苦下,秀才不能不放春宝娘回家。小说对大妻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来显示她的心理和性格。这个地主管家婆,专横刻薄,尖牙利齿,由于自己生不出男孩,也有苦恼和矛盾。她对春宝娘是嫉妒多于友善,微笑中藏着刻毒。
春宝娘与祥林嫂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对生活的要求低微,但灾难和打击却不放过她。小说着重描写了她精神上所受 的折磨。她离开春宝到秀才家做生育的工具,处处受到大妻的监 视并遭到辱骂。当她可以回家与春宝团聚时,却不得不与秋宝诀 别。而此时的春宝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娘了。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为奴隶的母亲'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作者运用白描手形象地法刻划人物形象,并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秀才、大妻侧重于语言和动作描写,对春宝娘则采用心理刻划,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
阿秀是那个时代一个悲惨的农村妇女,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虽然很痛恨那个'吃人'的旧封建社会体制,但却无法痛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因为在那个时代,除了反抗,或许更多的还是无奈。只有社会进步了,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生活也才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第三篇:《爱之奴隶》——读《鸟奴》有感
爱之奴隶
——读《鸟奴》有感
王望权
前些日子,我又看了一遍沈石溪的动物小说《鸟奴》。《鸟奴》讲述了一个悲情的故事。一对鹩哥夫妻为了后代能免于蛇患,健康成长,竟甘愿为天敌蛇雕做奴隶,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四只小鹩哥先后死于非命。这对鹩哥夫妻也受到了蛇雕的排挤。它们走投无路之下竟然飞到“我”身边,希望当我的奴隶以求庇护。
每次看完这本书,我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颤。鹩哥夫妻对子女的爱是多么深沉而又执着啊!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未改变,一样的深沉,一样的执着。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望子成龙的孟母担心孟子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连续搬家三次。最后一次搬家后,孟家住到了一家私塾附近。孟子受到感染,每天上学勤奋苦读,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尊称“亚圣”。
不仅仅是母亲,父亲对子女的爱一点也不亚于母亲。
前几年的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中,两车相撞仅一人生还。这名幸运儿是一个婴儿。据目击者称,车子翻倒的时候,一双手伸出窗外,抛出了这个婴儿,使之得以幸存。车上发现的遗体证实了这一说法。一名面目全非的男子双手伸出窗外,做出抛东西的动作。他这一抛,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让死亡的阴霾笼罩了自己。
父母之爱,比天空更加高远,比海洋更加广博,比陆地更加深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当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的爱就洋溢在我们身边。
当我们尚在襁褓中的时候,是谁精心呵护着我们,生怕我们挨饿受冻,就连我们毫无意义的啼哭也能时时牵动他们的心?
当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是谁时刻守护着我们,为我们的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而欢欣鼓舞?
当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是谁每天准备可口的饭菜,严厉地督促着我们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当我们走向社会,开创事业的时候,是谁与我们分享人生的经验,教我们待人处事的方式,给予我们最诚挚的指引?
是父母!
正如《鸟奴》一书中写的,那对鹩哥夫妻和蛇雕一家生活在同一棵树上。为了寻求蛇雕的庇护,雄鹩哥每天都要飞到蛇雕巢中,替蛇雕清理巢中的粪便,照顾小蛇雕。它一系列反常行为的根源正是孩子。它希望它的孩子不被蛇吃掉,能健康成长。因此,哪怕蛇雕是鹩哥的天敌,它也依然抑制住内心的恐惧,为蛇雕一家服务。父母之爱是多么伟大啊!
可惜在小鹩哥成长的路上发生了太多事情,四只小鹩哥都死了。当最后一只小鹩哥被杀害时,这对鹩哥夫妻的心都碎了。它们无力挽回,只能不住地悲鸣。那叫声宛如孤狼嗥月,苇莺泣血,真可谓悲恸欲绝。
可伤心归伤心,生活还得继续。
这对鹩哥夫妻竟然还想回到蛇雕身边,为蛇雕服务。或许在它们心中,一切只是偶然,只要它们更加小心,总会有小鹩哥活下来的。可惜蛇雕不再欢迎他们。希望儿女健康成长的心驱使它们来到了“我”面前,想让我收容它们……
为了儿女,他们甘愿成为奴隶,爱之奴隶。
鸟兽尚且如此,何况人乎?人类是高等动物,情感更加丰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也更加深刻。父母可以为孩子牺牲一切,哪怕是生命,在他们看来,生命诚可贵,儿女更重要。
第四篇: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读《为奴隶的母亲》有感
李冬枚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是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由于离家较远加上学习上的原因,我并没有回去陪老妈子过节,尽管那晚我们聊了一个小时左右的电话,但依然能从老妈“没关系,你放假早点回来”的话语间感觉到,她还是很希望我多回家陪陪她的。母亲,永远是那个最触动人心、最温暖的词。但下面要提到的这位母亲却让我觉得很同情、很悲哀。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农村皮贩,在贫病交迫中出典妻子“阿秀”的悲惨故事,展现了在这种荒唐落后的陋俗背后的旧中国的时代特征。阿秀在小说中是一个贫苦家庭中的小女人,为了丈夫和孩子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可惜,她有一个软弱无能、不负责任的的丈夫以及生活在那一个女性地位卑微的年代,这给她的一生盖上一层灰色的、悲剧的面纱。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伟大的,她对孩子的爱更是让我深深地感动;但作为一个女性,她却让人又爱又恨,爱她的勤劳、善良,恨她的安分、屈服、不反抗。小说给人一种义愤填膺的愤怒情绪,但也给人一种无计可施的无奈。
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师承鲁迅,善于运用白描来表现人物关系,刻划人物形象。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划人物形象,既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既有人情味,又有阶级差别。无论是皮贩的软弱无能,春宝娘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还是秀才的伪善、温情,大妻的嫉妒专横,都写得合情合理,很有分寸。比如皮贩,曾用沸水溺死女婴,又让妻子出典,是其凶狠残忍、软弱无能的表现。但当他要向妻子 说明原委时,又羞愧、悔恨地低着头说不出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出了一个性格被扭曲的被压迫者的形象。对秀才的描写,既着眼于他是一个地主,又没有忽视他是被典者春宝娘的临 时丈夫。这样一种双重身分,决定了秀才没有虐待春宝娘,有时还向春宝娘献媚。当春宝娘为他生了儿子时,更是欣喜若狂。然而,这种喜欢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很有限度。特别是在大妻的监 视与挖苦下,秀才不能不放春宝娘回家。小说对大妻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语言行动,来显示她的心理和性格。这个地主管家婆,专横刻薄,尖牙利齿,由于自己生不出男孩,也有苦恼和矛盾。她对春宝娘是嫉妒多于友善,微笑中藏着刻毒。
春宝娘与祥林嫂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勤劳朴实,善良安分,对生活的要求低微,但灾难和打击却不放过她。小说着重描写了她精神上所受 的折磨。她离开春宝到秀才家做生育的工具,处处受到大妻的监 视并遭到辱骂。当她可以回家与春宝团聚时,却不得不与秋宝诀 别。而此时的春宝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娘了。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为奴隶的母亲”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作者运用白描手形象地法刻划人物形象,并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秀才、大妻侧重于语言和动作描写,对春宝娘则采用心理刻划,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活动。
阿秀是那个时代一个悲惨的农村妇女,但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虽然很痛恨那个“吃人”的旧封建社会体制,但却无法痛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因为在那个时代,除了反抗,或许更多的还是无奈。只有社会进步了,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生活也才能变得更善良一些。
第五篇:读《老男孩》有感
谁的青春谁知道——曾经的我想唱就唱
“曾经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这一年夏天有最感动的阳光,你给我梦想,我勇敢往闯,风吹雨打拍拍肩膀,现在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这一年夏天有最温暖的目光,记忆的远方,我戴的荣光,照进天窗擦亮梦想,我最闪亮…….”
——《我最闪亮》
《老男孩》这部电影最近很火,这部外表粗糙的短片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近青春尾声的人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青春过往的遗憾和伤痛,这种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曾都有过。
影片以荒诞的手法讲述了一对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多年,但已经不再有“少年心事当拿云”般心性的“老男孩”重新登台寻找梦想的故事。这个并不具有原创精神的并且看起来有些粗陋的短片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它抓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事物,以恶搞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而这个时代正是很多70后80后的青春和梦想开始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高潮的时候。高歌猛进的社会改革和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很多人拓宽了人生之路,同时也让很多人的青春梦想变得支离破碎。理想固然需要奋斗实现,但是奋斗却未必能实现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鸿沟让不少人在看《老男孩》时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心底泛起的是酸涩的感觉。于是,以喜剧面貌出现的《老男孩》幻化为一首青春的挽歌,这其中或许有当年挥斥方遒的激越感慨,但更多的却是梦想成空的伤感和无奈。所以这部出自70、80年代人的自传性作品对于70后、80后甚至90后都有所触动。
我们这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尤其是在经历了高中三年艰苦地学习后,来到大学,突然发现轻松了不少,没有了过去高考的压力,没有了老师们的管束,不用每天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家庭作业,对未来有彷徨,有迷茫,有好奇,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一切没有了目标,然后就是每天泡吧,看小说,打游戏,到了考试时,就算要临时抱佛脚也抱不到了,最后只得挂科,相比高中时满是A的报告单,现在却全是不及格,突然感到内心受挫,就如同影片片中的王小帅正是这样的青春少年的缩影,他模仿的迈克尔的舞蹈引来了同学的羡慕和追捧,当王小帅和肖大宝共同暗恋地校花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价值
就像《我最闪亮》所唱的一样,“风吹雨打拍拍肩膀”,是的,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最后,还不是让所有的人为他们流下了感动地泪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