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刘老“退休感怀”有感(模版)
读刘老“退休感怀”有感
有幸拜读了刘老的“退休感怀”,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感谢刘老,感谢山东公司,现把我读后的思考与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
认真是一种能力。只有认真做事,踏实做事的人才是干实事的人,才是务实的人,才是能担当肯负责的人,才是一个能有所作为的人。刘老说他“做事太认真太较真,有些事情看得挺明白,但又解决不了,内心也就格外痛苦。还要经常面对员工的户口、爱人工作、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我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体现了他关怀员工的领导魅力,更说明了作为一名领导的责任意识,认真其实是一种负责的表现,负责需要能力作为支撑。
珍惜时间,活在当下。一个不珍惜时间的人,一个不能科学规划时间的人,一个不会利用时间的人,到头来必将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只有活在当下,珍惜拥有,明确生活目标,珍惜当前时光,从当下做起,才不至于让宝贵的时光随意流失,在回眸之时感到遗憾。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职业道德太过模糊,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如果一个人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混日子,那他就是一个非常没有职业道德的人。既然选择了一项事业,一个岗位,就要热爱他。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会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努力做出成绩,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应充满神圣感、虔诚感,甚至把自己交给事业。
年轻人吃苦是吃补。苦难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提高一个人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积累厚度。所以年轻人千万不要怕吃苦,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怕吃苦受累是成长不起来的。如今条件好了,吃苦的内容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吃苦-1-的精神什么时候也不能丢,要做到“思想上刻苦,工作上刻苦,生活上刻苦”。
学会学习,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以前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前进的慢也要挨打,不学习和不会学习的人或组织最终面临的都将是被淘汰。“当下师为无上师”,身边周围的人是最容易学,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对象,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都应尊师道,以能者为师,向强者看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看淡名利,立足本职岗位工作,踏实工作,努力取得成效就是收获,就是成就。名利不应是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老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回报。一个人能否得到提职,有许多因素,如个人表现、工作需要、机会等等,对这件事不必看得太重。把名利看淡一些,一切顺其自然,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与人为善、互相尊重、宽宏大量、团结方能进取。人与人之间认识就是缘分,是缘分就应该珍惜,而不应该斤斤计较,为了蝇头小利,因为意见分歧而伤害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感情。一个人的成功,三分靠知识,七分靠人脉,优秀人才的出现往往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单个偶然的现象,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做到与人为善、互相尊重、宽宏大量,团结的组织才能成为强大的团队,而只有强大的团队才是不可战胜的。
百善孝为先,常怀感恩心。“孝悌之道,人之本欤”,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是一个讲求孝道文化的民族。俗话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人,一个没有孝道的人是不懂感恩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人,是无力在社会上立足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同事、感人企业,感恩社会,拥有感恩之心才能使人成长。
常反思才能进步,会沟通才能拥有更多。伟大的导师列宁先生曾说过“当一个人开始反思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中国
石油企业文化中的“四有工作法”就明确要求“事后有总结”。为什要总结?因为只有总结才能汲取教训,增长经验,只有总结才能进步,才能提高提升。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总是要跟各种人打交道,在家里与亲人会沟通才能家庭和睦,在单位与同事会沟通的才能赢得尊重,与客户会沟通的才能赢得信任,在社会上与朋友会沟通的才能获得帮助。
诚信做人,正直为人,勇于担当,才能赢得尊重。一个人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性比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一生缔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的日本企业经理管理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曾经总结过,一个人成功的三大要素中,人格第一,其次是勇气,最后是能力。中国历来在考察使用干部时也是首先将“德”放在第一位。一个具有崇高人格的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人,首先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人生即是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的生命极其顽强又极其脆弱,只有活着才能做事,只有健康才能最大的发挥价值创造财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对家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学会养生,勤于锻炼,合理膳食,保持积极的心态,保证健康的身体。
第二篇:读《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有感
读《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有感
在前不久,读得一篇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文章:《一位老教师的退休感言》,文中陈老师真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陈老师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他在与学生相处中是那么的快乐和欣慰。
师爱是一种最高尚的爱。因为师爱不仅是我们每个教师出于赖以为职业的爱,更因为我们肩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师爱,从内容上表现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教师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
具有不同寻常的。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达到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
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教师关系好,我不做、不听,老师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学习风气无法形成。
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立足于热爱学生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
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是因为爱,所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所以,热爱学生,才能获得教育的喜悦。
第三篇:读《老男孩》有感
谁的青春谁知道——曾经的我想唱就唱
“曾经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这一年夏天有最感动的阳光,你给我梦想,我勇敢往闯,风吹雨打拍拍肩膀,现在的我想唱就唱我最闪亮,这一年夏天有最温暖的目光,记忆的远方,我戴的荣光,照进天窗擦亮梦想,我最闪亮…….”
——《我最闪亮》
《老男孩》这部电影最近很火,这部外表粗糙的短片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近青春尾声的人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青春过往的遗憾和伤痛,这种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曾都有过。
影片以荒诞的手法讲述了一对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多年,但已经不再有“少年心事当拿云”般心性的“老男孩”重新登台寻找梦想的故事。这个并不具有原创精神的并且看起来有些粗陋的短片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它抓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事物,以恶搞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而这个时代正是很多70后80后的青春和梦想开始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高潮的时候。高歌猛进的社会改革和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很多人拓宽了人生之路,同时也让很多人的青春梦想变得支离破碎。理想固然需要奋斗实现,但是奋斗却未必能实现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鸿沟让不少人在看《老男孩》时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心底泛起的是酸涩的感觉。于是,以喜剧面貌出现的《老男孩》幻化为一首青春的挽歌,这其中或许有当年挥斥方遒的激越感慨,但更多的却是梦想成空的伤感和无奈。所以这部出自70、80年代人的自传性作品对于70后、80后甚至90后都有所触动。
我们这些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尤其是在经历了高中三年艰苦地学习后,来到大学,突然发现轻松了不少,没有了过去高考的压力,没有了老师们的管束,不用每天面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家庭作业,对未来有彷徨,有迷茫,有好奇,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一切没有了目标,然后就是每天泡吧,看小说,打游戏,到了考试时,就算要临时抱佛脚也抱不到了,最后只得挂科,相比高中时满是A的报告单,现在却全是不及格,突然感到内心受挫,就如同影片片中的王小帅正是这样的青春少年的缩影,他模仿的迈克尔的舞蹈引来了同学的羡慕和追捧,当王小帅和肖大宝共同暗恋地校花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用音乐诠释了自己的价值
就像《我最闪亮》所唱的一样,“风吹雨打拍拍肩膀”,是的,追逐梦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最后,还不是让所有的人为他们流下了感动地泪水了吗?
第四篇:读《老杏树》有感
《读老杏树》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棵杏数非常弱小,但是它小时侯拼命扎根,如果有风沙把它吹倒的话,它也依然继续扎根,一点儿也不灰心。最后长成了一根强壮的老杏树。
我觉的有些人说水仙花美,有些人说松树壮。但我觉得这些事物都不如杏树那样坚定不移,它那十分顽强的生命力的品质都值的我们歌颂。别人看水仙花都会发出“啧啧”的赞美声,可是从没有会注意那孤独的杏树。如果把水仙花。松树。杏树都摆在一块时,人们一定都会观赏松树和水仙花,而不去看那可怜的杏树。
我长大以后,以后一定要学杏树那样默默地为人类服务而不求回报,遇到困难时不灰心,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我的未来才会有作为!
第五篇:退休老党员
题记:但得夕阳无限美,何须惆怅近黄昏。
晚霞不逊朝霞美,老有所为励后昆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
XXX同志今年XX岁,是一名有XXX年党龄的老党员。XXX年离休后,他坚持和发扬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发挥余热,为XXXX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付出了心血。2009、2010年荣获XXX十大老有所为称号,2011年被XXXX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老有所为--霜染秋枫叶更红
退休后XXX同志退休不褪色,他并没有远离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余热,让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姿多彩。他热心于社区的每一项工作,更是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和热情积极投身社区多项活动。他处处以集体利益为先,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社区工作操劳。他组织老人下棋、打扑克和其他一些智力活动,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小车不倒只管推,XXXX同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特长为老单位和邻居做贡献,平日里为邻居们修理电器,排忧解难,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公益事业。参加老年创作协会,积极为桩西的老年杂志投稿,宣扬石油工人的共荣传统和奋斗历程。宣扬XXX的丰功伟绩和美好生活,反邪教,反不正之风,共创和谐、文明、社会新风。
老有所乐--团结友爱葆青春
他从小喜欢绘画,在原工作单位就经常参加一些绘画比赛和展览,退休以后,他充分的培养自己的情趣与爱好:参加老年大学、学书法、学绘画、学剪纸……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圆自己的艺术之梦,同时,他运用自己书法方面的特长,经常帮助大队、社区委员会出黑板报、写横幅。他擅长山水、花鸟的水墨画,笔触生动细腻,栩栩如生,他既常画一些小尺寸的画幅,也擅长画两米以上的大画幅。每天一吃完早饭,他总是雷打不动地待在书房里练笔,年复一年,笔耕不缀。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累累硕果:
老有所教--回报党恩情无限
在自己家庭中,他不仅是是一名好丈夫、好爸爸,更是一个好爷爷。平常家中是三代同堂,只要一有空,全家人便齐聚敬老院,一家五口,共享天伦之乐。为了培养好下一代,他现在把全部精力放在小孙女身上,在他的身上,有忘我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一面;也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一面;更有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的一面。
岁月如梭,花发满头。带着一腔热忱的张秉仁还在默默地奉献着他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