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稿件:改善体会
稿件:
改善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学习《现场改善》有感
工作之余,通过在网上学习《现场改善》并结合集团公司刘董事长在系列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深有感触。日本今井正明关于《现场改善》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改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管理不可缺少的成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抓现场管理,是提高效率,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石。看到日本一些知名企业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按照他们的管理标准和要求,结合我们机电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在现场安全监管和工作持续改善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持续改善和提高。
通过学习,我知道改善是一种思想,它告诉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和思考,不断地否定现状、寻求更高水平;改善也是一种文化,它能为创造具有活力的现场和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善还是一种习惯,它能让我们养成敏锐的眼光和思维;改善又是一种提高员工品质的有效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现场、现物、现实和坚持原理、原则,将自己融入到整个团队当中,通过不断持续改善和创新,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改善”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事情,因为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从小方面来说,我认为煤业公司办公室进行“5S”、目视化以及看板管理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办公桌上闲杂物品不见了,办公用具摆放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让人心情舒畅。从大方面来讲,采煤工艺的持续改进和设备升级改造也是一种改善和创新。随着“163工程”建设的推进,按照登封市政府要求的时间节点,我们三个生产矿井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改善了采煤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井下工作环境。另外,我们还对矿井主通风机、主提升系统、空压机、变电所等大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40余台次,改造后的设备安全系数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节能效果显著,节能幅度高达30%,两年能就全部收回投资成本,这就是持续改善和创新的成果。
改善需要从点滴开始。书中写到:美国石油公司年轻巡检工洛克菲勒,工作中发现自动焊机在焊接石油桶盖时,每次都是用39滴焊接剂,他就突发奇想,能不能减少一滴焊接剂?后来他就自己制作了一台38滴焊接机,仅减少这一滴焊接剂,每年可为整个石油公司带来5亿美元的利润,他后来成为了美国的石油大王,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就说“点滴就是大海”。因此,改善涉及到企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产品,改善无处不在。所以,遇到问题要从我们自身查找原因,要改善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工作态度、工作环境、服务质量,总之一切都要改善。我们不要认为改善有多难、有多复杂,也不要认为改善微不足道,小打小闹。要想把一个企业管好,实现最大空间的利润,寻求最大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必须消除铺张浪费,从点滴做起。其实改善就是从点滴做起,如果公司每个人、每个处室、每个车间、每个企业、每道工序都能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吨煤做起,那么聚沙成塔、聚腋成裘,最终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当前煤炭市场低迷,虽然我们左右不了市场形势,但我们可以通过内部强化管理,持续不断的改善自己,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和生产成本,降低成本其实也是在为企业创造效益。
刘董事长在职代会上曾说过:国内企业现场改善做得最好的当属海尔,海尔提出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方法,今天的工作今天必须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须比昨天有质的提高。“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对我们公司员工来说很重要,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保证整体工作有序且保质保量完成。柳传志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总是按相同的方式做事,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进步”。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改善,改善就意味着改进,改善就是进取,改善就会进步。今天学习改善,是取长补短,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改善永无止境,改善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而是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因此,我们每个人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今天所要做得工作简单地列一个计划,然后通过努力逐项去完成,当华灯初上临睡觉前,我们在通过回头看看是否做到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把改善做为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才能天天有进步,月月有成长,年年有提高。
改善就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持续改进,国家政策变了,我们的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然就会与国家政策相违背,与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使我们的煤炭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同时也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和工作改善结合起来,并且做到持续改善。只有不断改善,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创造利润。企业有了利润,才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说改善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们唯有不断改善和创新,才能让企业杀出重围,走出低迷,重现活力。
梁建设
第二篇:读改善体会
学习《改善》心得体会
在集团公司及矿委领导的号召下,认真阅读了日本金井正明所著的《改善》一书,认识到了改善的重要性,该书道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法宝就在于“改善”,它的独特之处不仅重视细致入微持续的改善精神,更是系统全面深刻地阐释了“改善”的发展规律和运用逻辑,并通过大量的改善实践案例证明改善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启发,更加坚定了“价值观是企业的生命线,改善是企业的永恒主题”的重要性。我觉得做为企业一名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带领全科室人员积极投入到改善行列,不断进步,圆满完成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才是我今后工作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谈谈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学习改善内涵,深刻领会内在目的,并开展到机电全科室。
首先,自己必须对改善这个理念有所认识,“改”是改变现在的状况,“善”是现状的高一级。所为改善就是取长补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向对手学习,向敌人学习,才能与之抗衡并超越。”改善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改善永无止境,改善应从点滴
做起。资源有限、智慧无限、挑战自我、改善无限。改善使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持续改善就是精益求精。改善后要保持已经取得的成绩。只有自己弄懂改善是干什么,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机电科全员参与。改善工作才能搞的轰轰烈烈。
二、今后对改善工作的要求
在当今经济危机时期,为使我矿安全生产正常进行,改善工作持续开展势在必行。不管使人员的操作还是现场的工作环境都必须进行改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经常巡查,要经常亲临现场,亲眼确定,及时了解井上下各岗位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和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使各岗位天天有进步,月月有成长,年年有成就。积极调动广大职工全员踊跃参与,才使我们今后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在作业环境及现场管理中发现问题或异常现象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还应做到提前谋划,积极准备,在安全生产中要什么给什么,需安装的设备提前维修保养到位。保证安全生产顺利进行,这真正才是我们机电管理人员的价值所在。
改善应从点滴做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带领工友们持续搞下去。“己不正不能证人”要想将改善持续搞下去,必须自己带头,从自我做起。以规范操作规程、优化操作环境为目标抓起。时时都有改善,日日都有创新。只有我们能
够不断地坚持改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最后我们应该在集团公司、煤业公司和矿委领导的英明领导下,人人在不断的改善下,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君鑫价值提升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努力奋斗吧!
第三篇:通讯稿件写作体会及感想
通讯稿件写作体会及感想
刘毓民
摘 要:本文就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讯报道稿件写作的规律进行了初浅探讨,对新闻几大要素做了分析,重点论述了新闻稿件导语的写作及特征,并结合写作实践与体会,分析新闻导语写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指出了新闻导语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论述了导语写作通常采用 的一些做法,并试图通过几年来的新闻稿件写作实践,探索,尝试,指导年轻通讯员迅速成长起来.1,引言 通讯报道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构件,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历来倍受各级党组织重视.它能够用教育职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也能够统一思想,凝聚队伍,既可鼓舞职工斗志,又可以体现精神风貌,其重要性不在 这里赘述.三年来,自己一直从事基层通讯报道工作,对这一工作,的确有不少的体会和感想.三年的 锻炼,实践与反思,使自己渐渐适应了工作,现就自己几年来的感悟与体会,概述如下:
2,稿件写作要注意“七性” 1)方向性 政治大走向大气候大格局;政治观点鲜明;紧扣行业特点和科研生产,紧扣企业文化特色.2)前瞻性 节前一个月策划,20 天写作,15 天发稿(三八,五四,七一等);时间节点(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年终,年初);专项活动(提前写作,后添数字).3)时效性 会议以及活动报道要及时迅速;检查评比总结以及职工文体活动等.4)简洁性 一般活动会议的报道稿件字数控制在 300-500 字内;专项活动报道,字数应在 800-1000 字左右;征文类稿件字数 1000-1500 之间.5)严谨性 语言朴素,明了,层层推进,逐步深入;逻辑性要强,环环相扣,各环相对独立;专业术语规范.6)取舍性 题目涵盖不能太大,太宽,否则难以取舍;熟悉的写透写好,不熟悉的写短写少;扣题不紧的文字,要舍得删除;7)恰当性 其实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切忌言过其实,切忌脱离实际;用词准确,贴切,尽量避免抒发感情的文字出现(散文除外).3,通讯报道写作的感想 1)实践性 写作时一项极其艰辛的劳动,要注重实践性写作锻炼;要在稿件写作中自省自悟;要敢于接受并写作从未涉及过的题材类文章.2)渐进性 边学习边提高.摹写,仿写.嫁接,修剪,移花接木;把握由短到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成长过程;坚持先易后难,先质朴后华美,先简单后复查的规律.3)持续性 不论刊登与否,坚持经常性写作,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用生活眼光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会思考;注重素材的积累与筛选,养成收集题材,素材的习惯.4)多样性 稿件形式要不拘一格,报道的内容要多元化多样化;文体形式要多样性,可诗作,可散文,可杂谈,可政论;个人言论,征文,格言,警句等.5)可读性 有思想,有观点,有特色,特别是语言特色.文字通顺,文笔流畅;反复修改,反复诵读.健康向上,催人奋发;正面教育,说服有力.4,什么叫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动态新闻),评论消息(新闻述评),社会新闻(综合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 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 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5,新闻稿件的导语写作 新闻导语,就是在一条消息的开头,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 引人的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思想及意义, 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 并吸引他们进一步读完全篇.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 也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新闻导语写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一)导语里的事实必须是最重要,最新鲜的 导语里的事实必须是最重要, 新闻事实是有重要性的等次之分的, 不能把一般化的过程, 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最有特色,最受读者关注,也最有吸引力.只有最重要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最新鲜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为新华社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新闻, 在新闻导语写作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不能要求将新闻的六要素全写进导语里.但可以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 从六要素中选取一二 个最重要最能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入新闻导语之中,其余的要素,则分散到 新闻的正文部分去交代.请看这样一条新闻导语:“用假的案件数字来表明'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的地方,不但不能得到表扬奖励, 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严厉警告那些在案件数字上做文章的基层公安部门.”(2000 年 9 月 12 日《羊城晚报》)这条导语很别致,很富吸引力,但它只 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而将通常放在导语中的“时间”要素放到了第二段才交待, 何也?事实的重要性之故也.不成功的导语则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烟雾.请看这样的长新闻导语:“最近,泉州市文管 会在开元寺殿前左边宋代方形石塔下发现一座五代石经幢,这座石经幢建于南唐保大4 年(公元 946 年)3 月 18 日,经幢用坚细太湖石刻制,雕工精致,主体是八角形,直径四十六厘米,高一米 二十八厘米,各边长为二十厘米,顶盖及基座都雕刻形态优美的飞天和其他图案,石刻文字基 本完整,字迹清晰可辨,是泉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文字保存又最完整的一座石经幢.” 这条新闻导语,竟有 163 字,作者把不必要的背景,数字以及繁冗的描写不加选择地塞进导语里,不但使读者喘不过气来,理不清头绪,而且使最主要的事实掩盖在一般化的繁琐事实之中,让读者不得要领,莫名其妙.(二)导语必须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导语必须简明扼要, 新闻导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拖泥带水.导语给读者的印象一定要眉目清楚,一目了然,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说,导语必须简明而扼要,言简而意赅.只有这样, 才能使导语写得具体,肯定,准确,才能使导语写得短小精炼,干净利落.请看下面这条导 语:“本报武汉专电:3日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2000 年 9 月 5 日《湖南日报》)”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 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 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许多著名的通讯社,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如美联社先是规定导语只能在 27 个字以内,后又规定了能超过 23 个字.新华社对向外报道的导语规定,最好不超过25个英文字.这就要求导语写作中,要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结构: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尽量不用复合句,从句.请看这样一条导语:“本报福州讯:日前,福州九星集团公司正式向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对武汉市技术监督局在该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专利侵权案中, 向法院及国家专利局出具虚假文件,导致其巨额损失事件,要求武汉技术监督局,在媒体上赔礼道歉,并赔偿 500 万元的经济损失.作为国家打假的监督行政机关, 因涉及在专利侵权案中作证被推上被告席, 为全国首例.”(2000 年 9 月 7 日《羊城晚报》)这条导语,未含标点符号就长达 147 个字,几乎占了整条新闻的一半.读者在阅读之时,一下子难以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导语,不能引导读者把握消息的主旨,完全丧失了导语的作用,称之为“瞎导语”是恰当不过的了.作者试图一口气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清楚, 于是将本应放在正文中叙写的新闻背景, 新闻的主要内容 都硬塞了进来,反而适得其反,让人无所适从,让原本可以出彩的新闻,失去了诱人的光彩.导语要尽可能地只突出一个方面,方能简明扼要,达到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立片言以居要” 的境界.简明扼要的导语是提炼, 概括出来的.新闻中是不容许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存在的, 导语是如此,累赘的语言必须走开.(三)导语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导语必须生动活泼, 导语要把读者的兴趣逗出来, 就需要依靠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影响的广泛性, 后果的严重性, 地点的接近性及事情的特殊性,知识性,趣味性作为诱因.但是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果新闻事实比较一般,怎样才能使导语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呢?这就需要选 用形象的事实,用富于文采的语言来写导语.请看下面一条导语:“克罗地亚主攻手芭芭拉,从后排高高跃起,一记重扣打在中国女排自由人李艳的下巴上,李艳倒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这一幕被悉尼奥运 7 号台当作花絮滚动播放着.”这也正是中国女排目前在世界排坛的真实写照.“二进宫”的主教练胡进执教下的中国女排惨败悉尼奥运,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何以如此?读者的胃口被吊了起来.在接下来的 新闻正文中,记者才交待其原因——胡进教练“能力一般,魅力不够,战术思想没有形成特点.” 再看一条成功的导语:“今天下午,记者终于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2000 年 7 月 8 日《文汇报》)这条导语用“身材瘦小”“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 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其实,形象描写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新闻导语的写作是完全可以“借用”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既说明了导语的重要,更 说明了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方能激起读者“探知”的欲望和好奇心,诱惑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四)导语必须创新,不能墨守陈规,死守教条导语必须创新,不能墨守陈规, 新闻导语的写作,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已形成了一些新闻界公认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但我 们在写作新闻时,不仅要有独特的角度,新鲜的内容,还必须注意表达方式上的刻意求新, 力求写得和别人不一样.俗套的表达,往往会使本来具有新意的新闻事实明珠暗投,失去光泽,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因而要敢于创新,敢于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在导语写作上尤其如此,新闻导语讲究出语不凡,尤其是导语开头的那几个字,一语定意,对于整个新闻导 语,乃至整篇消息,影响巨大,不能等闲视之.请看新华社著名记者郭春玲写的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新华社 7 月 16 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 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耳目一新.下面是消息《墙外种菜墙内香》的导语:“本报讯 白生生的萝卜,红通通的辣椒,紫盈盈 的茄子……近日, 从龙山县八面乡运来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 在长沙马王堆蔬菜批发交 易市场上市,走进了星城的千家万户.”(2000 年 9 月 4 日《长沙晚报》)这则导语采用了白 描的手法,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新闻内容中最富有特色的事实,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 象,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创新.墨守陈规,死守教条,对 导语写作是没有前途的.必须不断探究, 不断创新.散文式,白描式的导语,在优美的文字中, 把重要的新闻的事实, 作者的观点倾向等, 都融进去, 逗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让其按照作者的意图去理解新闻事实.当然,创新须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从事新闻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新朋友,首先是掌握 规范,熟练之后方可去实践创新.(五)导语写作九忌 新闻导语要“立片言以居要”,但在写作时,往往免不了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称之为导语写作的九忌.一忌名称罗列式导语, 某一活动往往是由五六家单位主办的, 有的人在导语中将这些单位名 称全部罗列出来,使导语显得既罗嗦又臃肿.读者关心的是这场活动,而不是主要单位,如果非要出现,可放到消息末尾.二忌“为了式”或目的式导语.即将新闻事实所要达到的目的放进导语里,使导语膨胀沉重, 不堪重负.如为了迎接北京 2008 年奥运会,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要穿靴戴帽.三忌背景材料式导语.新闻背景材料一般是解释新闻主体的,导语应开门见山,开始就用背 景材料,不仅说不清,而且也容易使读者如坠云雾.四忌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 难懂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 显然使人看不懂, 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五忌导语公式化.一些通讯员喜欢用一个框框去套多种内容,结果是平淡无奇,千篇一律.公式化导语必然导致导语无新意,面目可憎.六忌概念化.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话,官话.七忌数字堆砌.导语内数字过多,就会淹没新闻事实.统计数字一般来说是枯燥乏味的, 最好不要将其放进导语内,即使要写,也应将数字形象化.八忌长导语.导语冗长,使人感到很沉闷,根本没有兴趣再看下文.美国新闻报人威廉梅茨,要求导语最好不要超过 35 字(英文),一般应控制在 80 字内.九忌逻辑不清,概念模糊.“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 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六)导语写作的一些方法 如何写好导语?下面 19 种写作方法,也许对大家有参考价值.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 立竿见影的效果.1945 年 8 月 14 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1978 年 6 月 25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 年 10 月 14 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 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 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 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 导语绝妙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1993 年 11 月 1 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 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 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 1982 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 27 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 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1983 年 8 月 2 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异常精彩:“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 27 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 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 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 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1994 年 10 月 19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 背景材料取胜的: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 曾写下千古名篇《捕 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 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 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 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 不仅意境深远, 而且文采飞扬, 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1987 年 1 月 9 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 已经撩开面纱, 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美联社 1979 年 3 月 28 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 3200 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湖北日报 1981 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 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 很感人: “9 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而味悠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 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 “一张一弛法”.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 我国每出生 1000 名婴孩中,就有 13 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 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 年 6 月 26 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957 年 11 月 17 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 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 20 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 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 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 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南方日报 1986 年 3 月 8 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 10 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 学生那一段时, 就被 6 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 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 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 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 2 月 25 日, 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 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 : 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8 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 1987 年 6 月 15 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 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 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 冕战.85 秒!1300 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 年 7 月 21 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 秒卫 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 3 个带感叹号的“85 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1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 能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1981 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 13 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 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 2200 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 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初稿)2009 年 12 月 15 日
第四篇:学习《现场改善》一书体会
学习《改善》一书心得体会
根据段要求,我利用休息时间,仔细的拜读了日本今井正明先生所写的《现场改善》一书,看后,我深有感触,看到日本一些知名企业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按照他们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我们的现场管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我们去提高和改善,体会如下:
一、在今井正明先生关于《现场改善》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改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管理不可缺少的成分。这一句话应该说是我们抓现场管理,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石。目前,我国铁路企业的改革,我段正在通过5S规范班组管理不断地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基达标,给职工提供一个舒服靓丽的休息场所和工作环境,职工的工作安心了,现场作业的热情也高了,工作效益也相对以前也有了大大提高。全路经过六次大提速,无疑是我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见证。根据我段自控型班组建设看,线路车间在六月底均已达标,桥梁车间也在陆续展开,更重要的是要维持好5S建线成果,并加大月度检查和奖罚评比力度,确保建线成果得到永久型保持;其次要继续抓好5S建设的推进和实施,确保全段在生产生活环境上全面达标。为我段安全生产更加和谐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想把一个企业管好,实现最大空间的利润,寻求最大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必须消除铺张浪费,从点滴做起。结合我们铁路企业来讲,是一个国有企业,遍及全国,生产点多线长,铺张浪费是铁路建设的一大天敌;为此,我们要根据现场作业实际层层把关,严格计划审批,同时现场管理人员要做好料具清点和回收,加强现场卡控,制定材料管理考核办法,杜绝材料流失或浪费,要以最低的消耗,实现节能减排,赢得最大的收获。
三、坚持标准化作业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什么日本企业发展这么快,这么稳定,能打开国际市场,最主要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能得到有效保证;为此,我们在学标对标上虽然也进行了,但是比起日本企业还有一定差距,作为我们工务系统来讲,班组作业一日流程图,各项标准的完善我段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制定下发,在对标作业上,要把标准贯彻于每个作业项目每一个环节,只有作业标准提高了,设备维修质量也能自然保住,这样以来,既避免了重复作业的发生,又节省了作业时间,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在工作中只要建立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防止铺张浪费,坚持学标对标作业,严格卡控每一个工作环节,我们的设备质量会逐步得到提升,速度是越来越快,效益是越来越来好。
第五篇: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及几点写作体会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及写作体会
(2011年11月18日整理)
一、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
(一)要把握好新闻稿的结构。一篇结构严密的新闻稿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组成。其导语、背景交代、主体内容和结尾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一个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勾连,互相牵制,互相完善,即新闻稿的5要素,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5w。
(二)要选好新闻稿的主题。要写好新闻,事先要想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什么,无论是写消息、特写,还是通讯,都要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主题。比如写一篇消息时,写什么内容,要先把意思想明白,这就是立意。立意就是主题。主题对新闻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成为这篇文章的中心。所以说,主题是新闻稿件的统帅,新闻稿件的结构安排、遣词造句要受它的“调遣”,即文章的造词、结构、语言、表达等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受主题的约束。因此,“意在笔先”,主题明确了,才好伏案动笔。
(三)要正确把握主、辅题间的逻辑关系。新闻标题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复合型标题。复合型标题由主题和辅题构成。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通过交待相关背景、气氛、目的等,引出主 题;副题通过对主题事实的补充和续报,提供更准确、更完整的信息。二者与主题构成一个有机体,表述新闻的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在复合型标题中,主辅题是有分工并且互相配合的,其间存在着本质的内在关系。正确把握这种逻辑关系,是衡量标题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通常情况下,主辅题间有如下几种逻辑关系:①原因—结果型:②提前—结尾型:③目的—手段型。
(四)怎样写活新闻导语。写新闻首要写好导语。写新闻稿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很形象的说明了导语的写法和作用:“导语像倒金字塔,凸现重点写精华,形象具体引人看,文字简明一句话。”新闻“倒叙式”即“倒金字塔”结构形状,而“导语”则恰恰是“倒金字塔”的塔基。
(五)重视背景的结构特色。新闻背景是为了描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出它同其他事物有联系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政治原因、科学知识等客观背景,全面的揭示事物的意义。写好写活新闻背景,可以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六)怎样写好新闻主体。新闻主体顾名思义是新闻稿件的血肉之躯,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要写好新闻主体,首先要有丰富的材 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要获得丰富的材料,就要深入生活、工作、学习中去搜索、摄取。当然,稿件的材料,不是写什么要什么,而是会挑选,把那些能够表现稿件主题的材料选出来。和主题有关系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者,选而留之;和主题无关不能说明主题者,“扣”而舍之。有了材料后,把握好新闻稿件的语言特色,是作者表达写作主题、展示文章功力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关键。新闻语言要明快、准确,快速切入实质内容,注重用事实说话,不要过分修饰,过分追求华丽,但这决不是要放弃对语言的推敲。切忌无限上纲上线、大加评论,自己先给出结论,要把结论留给读者得出。
(七)用简练的语言写好结尾。结尾要注与主体的搭配、衔接,要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最好用一两句话干净利索的把新闻稿结束。
二、几点写作体会
(一)要善于观察,勤于学习。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乏题材,只是缺少发现,一些日常的工作,内心的感受,我们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所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慢慢养成善于观察、捕捉新闻线索的习惯,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感人事以及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在最短的时间写出来。从事新闻宣 3 传报道工作,勤奋学习是首位。没有勤奋,就不会在看似平凡无奇的工作中捕捉到好的新闻线索,也就不会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因此,工作之余要勤奋学习,多翻阅查看与写作有关的书籍,深入学习了解各种行文规则和写作技巧方法,确保在写作中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二)要多思多想,勤于动手。新闻宣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在工作中,要及时动手撰稿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的。记得自己在曾经的单位一开始写宣传报道时也是不知如何入手,即使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是文秘,但还是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力不从心,所以不愿意动笔。有时迫于工作任务,也不愿多思考,只是简单地写出来,然后让朋友帮忙改改就投递了,结果经常遭到退稿。可能是由于倔强抑或是性格中的不服输,于是,我静下心来反思退稿的原因,最后终于明白:首先是因为自己笔功不深,但主要还是自己心态上的问题,不能够认真对待写作。我庆幸我还是埋着头顶着压力,坚持练笔,对退回来的稿件,我都会认真思考、修改,然后再继续投递。此外,我经常都会去浏览一些网站、报刊、杂志等上面登载的新闻、信息,假想这条新闻如果是自己撰稿会是怎样的写法,领会别人写法的技巧,寻找自身差距,激励自己从更广泛、更具特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些对我写新闻 宣传报道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久而久之,我就可以针对一件事按自己所需要的方式表达出来,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在新闻宣传上也有了一些小成绩。
(三)要反复推敲,勤于积累。高楼靠一砖一瓦垒,知识靠一点一滴积。从自己最初的创作思维到想要表述的目的,必须要经过理顺思路,列出提纲等多个步骤,并在遣词用句上下功夫,做好修饰,精练语言,只有这样才可以留下精华。工作之余,我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写在QQ空间里,把学到的新知识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使用时就取之有道,游刃有余了,避免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缺憾。平常,对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好报道,我都会摘抄一些,反复阅读,认真推敲,从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夯实了自身的文字功底,为日后写出质量较好的新闻宣传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必须手脑并用,要勤思考勤下笔,把写作的过程当作一种内心的展示和自我的提升,这一方面可以历练检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希望从事新闻宣传报道的各位同仁能够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多写一些贴近生活、弘扬先进、反映工作进展、更具写作特色的稿件,更好地促进工作发展。(注:本文为整理件,仅供各位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