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曾建廷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依2009年9月21和2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内容看,大范围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目前,国家、省暂未出台统计标准,市统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也无反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相关统计资料。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电子信息产业、LED和平板显示等领域,发展有一定基础,取得较大的规模和发展优势,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发展刚起步。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强。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比较薄弱。
一、发展较好的产业有关情况
(一)电子信息产业
惠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良好基础。2008年,惠州主要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6.2亿元,实现增加值250.1亿元,占广东省的7.75%,占全国的2.82%。目前,全市已拥有TCL、德赛、华阳、LG、三星、侨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发展目标。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年将以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5年,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70亿元;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7700亿元,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重点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800家左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较完善的高端特色电子产业集群体系,打破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及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选择高速多功能全自动表面贴装(SMT)关键技术及装备,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全自动封装关键技术及装备进行重点开发和研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取得技术突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家庭、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业、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RFID)等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领域。主要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专用设备的制造。加快东江高新区和数码工业园扩园,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合,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业园、“省市共建视听产业园”、激光头产业基地、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二)新能源产业
惠州具备开发利用新能源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总体较高,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产业化技术、垃圾发电产业化技术、地热能高温热泵技术等都达到一定水平,在产业化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发展目标。努力将惠州打造成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新突破;以地热发电的技术研发为突破口,筹划建设深层地热发电示范装置,大力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推动风力发电建设,并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3万千瓦地热发电示示范机组,全市将有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1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到2020年,惠州将建成10万千瓦地热发电示范机组,全市将有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2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重点领域及布局。在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非晶硅薄膜和多晶硅两大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支持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实验厂、城市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发电和半导体照明集成应用等示范工程。重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惠城区和惠阳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以技术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地热资源开采、输送、转换及应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并对关键技术问题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重点在龙门发展地热能产业,在现有工业园区发展相关地热发电装备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核电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加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协助指导本地企业加入核电站设备配套供货商序列,培育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重点依托大亚湾核电站推动核电的发展。
(三)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目标。惠州将建成广东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汽车零配件采购中心、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促进广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夯实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年产8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到2020年,将建成更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形成成熟的市场需求; 力争打造1-2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重点领域及布局。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园、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产业辐射能力。利用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工业园,重点发展客车及中、高级轿车零部件产品;在荃湾港区发展石化产品、汽车配件等专业物流业;抓住深莞惠一体化和承接东莞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惠州市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医药行业科技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惠州市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医药产业增加值1.3%。目前有惠州中药厂、九惠、先锋、罗浮山、艾希德、全一医药、宝芝林药业连锁公司等数百家医药企业。其中九惠药业的“安胃疡胶囊产业化专项”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医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左右,实现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建设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以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相结合,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基本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现代化和服务信息化。
重点领域及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包括:新药研发、医药设备、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备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物医学材料、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稔平半岛和博罗县西南部为辐射区,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五)物联网
有恒睿科技、天泽盈丰2家企业,恒睿科技公司完成电子标签芯片RTU08设计、产品测试,即将投入小批量试产,该芯片的产业化将填补国内空白;天泽盈丰公司开发的ETS 实时数据采集及生产管理系统,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时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高速分析与处理,使工厂实现生产平衡、进度满意、品质提升、货物流向清晰的智能化管理。
二、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举措
(一)总体思路: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规划为指导,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载体,以发展龙头项目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促进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2年培育1-2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具体举措:
(一)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有序推动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出台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结合我市即将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加快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园区为载体,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制定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材料、电动汽车等产业的专项规划,促进上述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将财政资源向潜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助、前期共性技术开发投入等方式对新兴产业新上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新设备购置等给予支持。鼓励支持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使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具备科技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储备能力,形成真正的市场优势。
金融部门要制定扶持办法,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在融资方面给予倾斜。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有效生产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优先申报债券发行,鼓励发行股票上市;创立潜力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潜力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及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跟踪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惠州。加强与央企、省企及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其在资金、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惠州。加大对欧美日韩台等地区的资金、技术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推进深莞惠合作,充分利用深圳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面以及东莞在制造业配套发展方面的优势,找准主攻方向,错位发展,不断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根据我市重点发展的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会或合作交流会,搭建新型产业招商平台,实现产业对接。努力形成内外兼备、内外资并举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四)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与骨干企业。实施龙头发展战略,以TCL液晶模组项目、科锐LED芯片、比亚迪铁电池、茂勤光电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启动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建设遵循“方案可行、目标明确、标准合理、措施到位”的原则,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依托示范工程,建立交流平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举措,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范本。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开拓市场,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配合省 “双百计划”,用2-3年时间,培育和认定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省的“双百计划”。全市培育和发展50家市级骨干企业和50个新兴产业项目。
(五)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设立新兴战略产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依托重大专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平台,加强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积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创新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带动效应,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
(六)强化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创业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规定》,重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采用出国学习、高校培养、定向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对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等。
2、强化对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指导。建议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引导各地错位发展,防止无序、盲目发展。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建议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门用地指标,用于地级以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第二篇: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讲解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曾建廷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依 2009年 9月 21和 2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 产业发展座谈会内容看,大范围包括:新能源、节能 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 产业。目前,国家、省暂未出台统计标准,市统计部 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也无反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现状的相关统计资料。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电子信息产业、LED 和平板显 示等领域,发展有一定基础,取得较大的规模和发展优势, 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电动汽车 和新能源领域发展刚起步。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小,研 发能力不强。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比较薄弱。
一、发展较好的产业有关情况(一电子信息产业
惠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备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良好基础。2008年,惠 州主要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 1436.2亿元,实现增加值 250.1亿元,占广东省的 7.75%, 占全国的 2.82%。目前, 全市已拥有 TCL、德赛、华阳、LG、三星、侨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发展目标。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年将以年均 15%以上速度增长。到 2015年,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 值达到 3800亿元, 增加值达到 670亿元;到 2020年, 总产值达到 7700亿元,增加值达到 1300亿元,重点 培育 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带动 800家左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型企 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较完善的高端特 色电子产业集群体系,打破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 地。
重点领域及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 选择高速多功能全自动表面贴装(SMT 关键技术及装 备, 以及发光二极管(LED 全自动封装关键技术及装 备进行重点开发和研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取得技术 突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数字 家庭、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 造业、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RFID 等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领域。主要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行业 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专用设备的制造。加快东江高新区
和数码工业园扩园,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 合,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业园、“省市共建视听产业园”、激光头产业基地、现代信 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二新能源产业
惠州具备开发利用新能源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 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总体较高,大型生物质气化 发电产业化技术、垃圾发电产业化技术、地热能高温 热泵技术等都达到一定水平,在产业化方面具备比较 优势。
发展目标。努力将惠州打造成广东省清洁能源生 产基地。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新突破;以地热发 电的技术研发为突破口,筹划建设深层地热发电示范 装置,大力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推动风力发电建 设,并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到 2015年, 惠州将建成 3万千瓦地热发电示示范 机组,全市将有 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 1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到 2020年,惠州将建成 10万 千瓦地热发电示范机组,全市将有 6台百万千瓦核电 机组投产,建设 2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重点领域及布局。在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非晶 硅薄膜和多晶硅两大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
装备、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支持建设太阳能光伏并 网发电实验厂、城市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发电和 半导体照明集成应用等示范工程。重点在基础条件较 好的惠城区和惠阳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地热能 开发利用方面,以技术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地热 资源开采、输送、转换及应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并对 关键技术问题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地热发电和综合利 用。重点在龙门发展地热能产业,在现有工业园区发 展相关地热发电装备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核电方 面,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先 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加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协助指 导本地企业加入核电站设备配套供货商序列,培育以 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重点依托大 亚湾核电站推动核电的发展。
(三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目标。惠州将建成广东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汽车零配件采购中心、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促 进广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夯实 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到 2015年,惠州将建 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年产 8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技术水平世界 领先;到 2020年,将建成更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
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形成成熟的市场需求;力争 打造 1-2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电动汽车 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产业链 相对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重点领域及布局。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数码工业园、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 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 合竞争力和产业辐射能力。利用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的西区工业园,重点发展客车及中、高级轿 车零部件产品;在荃湾港区发展石化产品、汽车配件 等专业物流业;抓住深莞惠一体化和承接东莞产业转 移机遇,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惠州市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医药产业发 展迅速, 医药行业科技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 惠州市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医药产业增加值 1.3%。目前有惠州中药厂、九惠、先锋、罗浮山、艾希德、全一医药、宝芝林药业连锁公司等数百家医药企业。其中九惠药业的“安胃疡胶囊产业化专项”是国家高 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发展目标。力争到 2015年, 全市医药产业年均增 长速度达 15%左右,实现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转变,总产值达 500亿元左右,建设一个国家级生物 医药产业化基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以 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相结合, 总产值达到 1000亿元左 右, 基本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现代化和服务信息化。重点领域及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应包括:新药研发、医药设备、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备 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物医学材料、重大疾病的防 治技术。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 以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稔平半岛和博罗县西南部 为辐射区,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扩大高 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五物联网
有恒睿科技、天泽盈丰 2家企业,恒睿科技公司 完成电子标签芯片 RTU08设计、产品测试,即将投入 小批量试产,该芯片的产业化将填补国内空白;天泽 盈丰公司开发的 ETS 实时数据采集及生产管理系统, 通过 RFID(射频识别 技术实时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 对数据进行高速分析与处理,使工厂实现生产平衡、进度满意、品质提升、货物流向清晰的智能化管理。
二、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举措(一总体思路 :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 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规划为指导,以仲恺
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载体,以发 展龙头项目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促进 高端电子信息、LED 和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 产业集群发展, 力争 2012年培育 1-2个产值超千亿元 的新兴产业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具体举措 :(一 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 有序推动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出台的促进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结合我市即将编制的“十 二五”规划,加快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 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园区为载 体,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引导产 业集群发展。制定高端电子信息、LED 和平板显示、新材料、电动汽车等产业的专项规划,促进上述产业 加快发展。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的意见》 , 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 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将财政 资源向潜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 助、前期共性技术开发投入等方式对新兴产业新上项目和相
关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新设备购置等 给予支持。鼓励支持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重大 科研项目攻关,使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具备科技投入能力和技 术创新储备能力,形成真正的市场优势。
金融部门要制定扶持办法,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 信贷重点,在融资方面给予倾斜。对重点项目、重点 产业的有效生产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充 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 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优先申报债券发行,鼓励 发行股票上市;创立潜力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 会资金重点投向潜力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 目;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府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合作机制;加快金融 信贷资金支持及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创新,促 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跟踪国内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 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惠州。加强与央企、省 企及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与合作,利 用其在资金、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 的优势,吸引 龙头企业落户惠州。加大对欧美日韩台等地区的资金、技术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世界 500强等跨国企业。推
进深莞惠合作,充分利用深圳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 面以及东莞在制造业配套发展方面的优势,找准主攻 方向, 错位发展, 不断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根据我市重点发展的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战略性新 兴产业研讨会或合作交流会, 搭建新型产业招商平台, 实现产业对接。努力形成内外兼备、内外资并举的新 型产业发展格局。
(四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与骨干企业。实施 龙头发展战略, 以 TCL 液晶模组项目、科锐 LED 芯片、比亚迪铁电池、茂勤光电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启动 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建设遵循“方案可行、目标 明确、标准合理、措施到位”的原则,统筹安排、有 序推进。依托示范工程, 建立交流平台, 总结新经验, 探索新举措,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范本。同时, 通过示范工程开拓市场,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配合省 “双百计划”,用 2-3年时间,培育和认定 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 10个战略性新兴产 业项目纳入省的“双百计划”。全市培育和发展 50家市级骨干企业和 50个新兴产业项目。
(五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设立新兴战 略产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高端电子信息、LED 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依托重大专项,加
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共性 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平台, 加强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积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 力强、经济效益好创新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 力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发挥科技 特派员的技术带动效应,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 源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
(六强化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 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 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创业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贯彻 落实《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 规定》,重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一
批新兴产业发 展急需的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采用出国学习、高校培 养、定向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 和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对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 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等。
2、强化对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指导。建议省加 强对新兴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引导各地错位发展,防 止无序、盲目发展。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建议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 门用地指标,用于地级以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第三篇: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湖州作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如何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迅速行动,做大做强略性新兴产业,对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湖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来受到各国重视,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从全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总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战胜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二)国家加快启动。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其中将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三)浙江加快部署。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吕祖善省长要求,明确重中之重,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规划的抓手、突破口和载体,将政府意图转化为企业行动。11月10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汇报会上要求,全省上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一步增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注重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特点,还要契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做到五个“有”和五个“结合”:有创新平台、有龙头企业、有领军人才、有服务支撑、有研发基地;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资本投入相结合、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与军地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二三三”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至2009年末,全市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8.8亿元,同比增长3.5%,比规上工业低6.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3%;实现利税42.3亿元,同比增长8.5%;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13.5%。
1、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实现规上产值114.8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等门类组成的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起步晚,发展快,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69家,实现规上产值12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52.44%。蓄电池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优秀企业;太阳能利用产业迅速崛起,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光热利用产业起点高,居民、工业应用逐步普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方面都已具一定规模,且风能资源较有优势,有利于推广风能应用产业。
3、先进装备产业。“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88家,实现规上产值161.53亿元,其中成套整机类产值85亿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辛子精工、镭宝机械、巨人通力、中机南方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宽幅皮革机械,仓储搬运设备,分拣成套仓储设备,高速插秧机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功率汽车发电机、电梯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水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利用、光热利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方面开始逐步发展。水处理设备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两家企业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绝大部分水泥回转窑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方面全国领先;地温空调设备、蒸汽循环锅炉、新型垃圾焚烧锅炉、污泥处置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5、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值一直位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首位。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06家,实现规上产值153.13亿元。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电磁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纺织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吴兴金属管道、南浔特种不锈钢和安吉竹精深加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4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6、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以光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 家,实现规上产值51.7亿元。其中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在国内相对领先,功能晶体、声表器件、特种电磁线、石英制品、IC用锡球、专用接插件、IC测试夹具、特种电缆等电子信息用器件材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2.3%,工业增加值率为 %,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湖州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尽管08年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但是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 %左右。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相比,湖州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湖州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湖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化解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实际,抢抓重大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三、重点产业领域取向
培育发展战略产业应把握发展规律,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升级规律,坚持全局性、长远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要根据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选择不同的战略重点。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现实产业基础,符合湖州经济发展实际,近期选择一些新技术领域、正处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加大培育突破力度,发展成为今后的支柱产业;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瞄准科技前沿、萌芽期的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我市各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交叉情况分析,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分散在各个国民经济行业中,且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水处理设备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动力蓄电池归类于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不快,体量较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其中LED归类于新能源;新材料规上企业较多,规上产值较大,但种类纷繁,涉及新能源(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金属材料(漆包线)、建材(新型墙材)、特色纺织品(工业化纤)等多个行业领域,分类归属难以分清和统计;且具有前沿技术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材料等新领域几乎空白,不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根据国内外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我市各新兴产业内涵、显示产业基础和项目技术支撑等潜在优势,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最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建议产业取向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重点突破、布局发展两个层次推进,其中近期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形成“3+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
四、培育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培育发展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湖州实际和潜在优势,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选资为突破口,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与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重点突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产业基础,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成长点比较明晰的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瞄准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其他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研究,培育一批先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引领与产业化相结合。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实现聚集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企业,突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延伸、扩散配套,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领域
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到2015年三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力争建成1个千亿级产业和2个500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光热、新型动力电池、LED新光源、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新型动力蓄电池(组)、磷酸铁锂等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大尺寸LED背光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突破风能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聚发展,探索风能发电;积极引进和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推进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确保完成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培育5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湖州经济开发区康山工业区、东部新区、临沪工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及城南片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东部光伏电子特色产业园、长兴(开发区、城南)蓄电池产业集群、康山动力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至2015末力争建成2个200亿元以上、1个1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2.做强做优先进装备产业。做强做优:整机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扩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积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重型装备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整机装备产值6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临港产业带、临沪工业区、杨家埠工业区、德清临杭产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临沪节能电梯制造产业园、电器(机)特色产业园、临港重装产业园、农用机械特色产业园、膜法水处理研发与应用试点基地、临杭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品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生物诊断试剂、新剂型药品、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药物中间体等新医药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加快推进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南方)中心的建设,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布局:以吴兴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清县、安吉县为主要区域;重点推进南太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德清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安吉(健康)医药特色产业园建设,至2015年末,建成2个10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计划制订、资源配制、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实施倍增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制订实施《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突出重点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市经委、财政、科技、国土、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负责,有效运作,合力推进。各县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本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落实推进计划。
(三)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和完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强化资金分配的产业导向,实施非均衡的产业支持政策,整合现有的市涉工资金3000万元,市财政新增3000万元左右,设立五年总额3亿元(每年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四)实施税收优惠。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市政府每两年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在认定期内,行业龙头企业享受高新企业政策,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享受地方留成部分);建立税收超全市法定增幅以上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税收制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融合的跨区域兼并组织和战略合作,相关税费经批准予以减免。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亏损可以向前或向后若干年进行结转,进行税收抵免。
(五)增加创新投入。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水平。市财政可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科技经费,鼓励进行探索性试验项目。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六)改革招商引资。改革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加倍考核和奖励,一般类项目不考核不奖励。各导县区和招商专业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努力在产业集群龙头带动项目、产业链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
(七)引进领军人才。制订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南太湖精英计划”,建立国际性领军人力资源储备库,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全面展开与沪杭的领军人才合作,以项目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领军型科研人才。
(八)创新融资环境。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品种,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市城投公司、交投公司、财政、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境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湖拓展业务。对符合条件、具有上市意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培育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上市公司。
(九)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市级各部门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政府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再创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十)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跟踪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目标考核体系,突出和强化对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
第四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首先,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其次,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25%—30%。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生物技术研发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
第四,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一揽子计划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支撑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专项。调整并加快实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础较好、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在安排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大批专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调整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了“高速铁路装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广泛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五是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 法的实施,将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信贷担保、集约债券等措施,努力推进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新能源产业。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核能的关键元素具有一定的储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智能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迅速,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材料和制造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因此,一定要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由于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阶段性的“阻塞”和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现象。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着手,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成为新一轮产 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国家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部崛起,科技教育支撑十分关键。
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轮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解决好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刘延东强调,要抓紧组织实施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刘延东强调,办好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关系教育和社会公平,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要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任教。
二是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补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健康安全,让家长安心放心。要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让优质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东西联合办学。五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在宁夏大学考察时,刘延东要求,高校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布局,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五篇: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行业。为贯彻落实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调查研究重点课题安排》(常政办明电[2011]14号)文件要求,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开发区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已初步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优势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食品)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
1、新材料产业。园区现有中泰特装、欧亚碳纤维、聚擘光电、友星高科、中航精工、中航超强金刚石膜、金刚石刀具等新材料产业企业7家,2010年完成产值4.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入库税金1428万元,分别占开发区工业企业的17%、15%、28%。
湖南中泰特种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有科研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主要从事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率先产业化生产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HSHM-PE)和以此为原料的无纬布(UD)、防弹衣、防弹防刺服、防弹板、防弹头盔、防切割手套、缆绳等系列产品,并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连续式宽幅无纬布、防弹衣、防弹防刺服、防弹板等产品通过了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特种防护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安部特种警用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兵器工业防弹器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检测,产品质量合格。目前,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与无纬布(UD)各达到了年产1500吨的生产规模,建成了年产防弹衣和防弹防刺服60万件、防弹板30万块、防弹头盔10万顶的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了从纤维到无纬布(UD)到系列制品的产业化。中泰公司将继续以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研发为基础,集中投入,重点开发,快速推进,建成国内最完整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系列产品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在先进复合材料领域争创国际一流品牌。2010年产值39990万元,销售收入32977万元,入库税金1387万元。
湖南欧亚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集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化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设立了欧亚公司-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建立了欧亚公司—清华大学先进复合材料联合试验中心,通过与国内相关领域高端研究机构的产学研长期合作,致力于高性能纤维(包括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制品的应用开发和生产。欧亚公司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拥有先进的缠绕、拉挤、RTM注胶、真空袋压成型、热压罐等生产设备和专业的科研团队,公司投资转化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数项。欧亚公司生产的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品,已经广泛用于国内外航空航天、运动器材、汽车、摩托车、电子、五金、首饰产品等多项领域。2010年产值2028万元。
常德友星高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创一流的碳酸钙晶须生产基地,并拥有膨润土系列产品工业生产线,是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之一。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投资5900万元,占地75亩,拥有职工300余人,其中大中专文化及各类专业人才近120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21人。公司技术力量雄厚,产品开发力强,采用国防科技大学的碳酸钙晶须生产线属国内首创。产品技术力量含量高,性能好,广泛应用于摩擦材料、工程塑料、高档纸张及建筑涂料中做填充剂。该产品独家生产,独家销售,投放市场以后,受到广大用户的青昧。产品质量稳定,文石型碳酸钙含量超过98%,且晶须长度比实验室的产品有所提高,达到50~80um,产品长径比大,表面光滑,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接近理论值,应用于摩擦材料和塑料中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010年产值2032万元。
湖南聚擘光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2010年签约入园,总投资6000万元,兴建锂电池磷酸铁锂原材料生产线及核聚变光学玻璃材料生产线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是一种满足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小型发电站电能存储和转换大容量、高功率的大型锂离子电池。锂电池可以在大量领域内使用电能取代石油能源,同时电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锂电池作为重点发展和推广项目,国外锂电池行业现已年产生经济效益12亿美元,而我国还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可观。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年利税总额1000多万元
湖南金诚工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刚石锯片、金刚石钻头等金刚石工具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公司占地2万平方米,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金刚石工具研发经验和生产技术优势,正致力于开发金刚石工具系列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
湖南中航精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飞机结构件、轻轨框架结构配件及其它零部件加工生产的企业。该公司2010签约入园,总投资2.8亿元,目前已完成5、6号主体厂房建设,正在修建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预计一期于2011年8月份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创税收3000万元以上。
湖南中航超强金刚石膜高科技有限公司是湖南中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超强金刚石膜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照《公司法》共同发起组建的高科技公司。2010年签约入园,项目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立以航空、航天应用研究为主体的微波等离子体及金刚石膜系统工程--继硅谷和光谷之后的金刚石膜谷,成为中航工业的新材料基地,目前正在进行厂区桩基、围墙等工程施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创年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年税收6000万元以上。
2、新能源产业。园区目前新能源企业主要是临澧县凯迪绿色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环保、节能与绿色能源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集项目开发投资、EPC项目系统集成、资产的商业化运营于一体,是行业里最具综合实力的优秀企业,公司先后投资成立41家生物质电厂(不包括风能电厂和水能电厂),其中第一批投资21家(已投产发电14家),第二批投资20家,仅湖南地区第一批生物质电厂已经投产3家,第二批在建电厂8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为环保、绿色能源及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主要产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2009年,公司资产规模达180亿元,销售收入达80亿元人民币。临澧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凯迪控股公司,公司成立于2008年5月,占地面积211.49亩,总投资规模5亿元,截止2010年12底已投资10676.96万元。电厂投产运营后,每年预计运营7500小时,年发电量可达2.1亿度,年产值1.58亿元。电厂每小时消耗燃料30.21吨,每年消耗燃料大约23万吨,燃料主要以农、林废弃物为主,如:稻壳、木材下脚料、秸秆、薪柴等。燃料的收购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林废弃物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美化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可提供1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3、优势装备制造业。近几年,园区大力鼓励发展优势装备制造业,建立了中联重科配套园,形成了一批以安福气门、金兴机械、金华天机械、安福拖拉机、安福精工、帝隆重科、安福粉末冶金、鼎盛机械、华海液压机械为主的骨干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2.5亿元,销售收入2.1亿元,入库税金968万元。分别占开发区工业企业的10%、9%、19%。
湖南安福气门有限公司是专业化生产汽车零配件——气门和气门座以及航空配件的中美合资企业。公司现有员工近850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近9600万元,具有各类加工设备、检测装备650台套。近几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地争先创优和自我发展,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企业,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设备管理先进企业。公司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1年通过了ISO/TS16949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与广西玉柴、东风汽车公司、云南内燃机厂、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有限公司、扬州动力机厂、东风朝阳柴油机厂、中国一拖集团以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公司等发动机生产厂和汽车制造厂配套;与山东九鼎、浙江普通、广州运通等全国400多个一级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的经贸关系。公司拥有自主经营进出口权,先后与美国WINSERT公司、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伊朗KKT公司、日本、波兰、德国等实现了商务、技术合作,公司综合实力居全省同行业第1位,全国同行业第5位。2010年公司生产气门842万只,气门座866万只,实现产值13593万元,销售收入10126万元,入库税金826万元。
湖南金兴机械有限公司于2009年签约入园,2010年3月份正式投入生产,现有车、铣、钻、刨、镗、焊结机械设备25台套,高科技的水下等离子火焰切割机、WB43M-12*1500型校平机、Z3080*25型摇臂钻、WC67Y-20013200型折弯机各一台,公司设备精良,产品精美,主要为中联重科常德汽车分公司配套加工吊车伸缩臂头部、尾部、转台后端等列系产品。2010年产值2006万元。
临澧县金华天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工程机械为主的中联重科配套现代化企业,由常德金华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投资兴建,于2010年4月份正式投产,公司主要生产爬升架、下支座、机构底架、7052节点板、5610、5613踏步、连接套等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40000件左右。2010年产值2101万元。
湖南帝隆重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工程机械、能源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环卫机械等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及维修服务。公司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几十种产品已全面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好评。该公司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已投资600多万元在合口建成科研生产基地。2010年产值2300万元。
临澧安福精工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飞机结构件、零部件、飞机起落架的来料加工及其它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和销售。2010年产值2579万元。
4、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区现已形成以冀东水泥、湘福建材、顶春科技、新厦建材、嘉丰建材为主的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2010产共完成产值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入库税金 1332万元,占开发区工业企业的20%、23%、26%。
临澧冀东水泥有限公司位于临澧县冀东建材专业园内,注册资本2.45亿元人民币,是冀东水泥集团的全资公司,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为2×4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带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河北冀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建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拥有30多家下属企业,总资产100多亿元人民币,水泥年产能3000多万吨,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排头兵”。公司“盾石”商标于200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至2010年,集团总资产将达到400亿元,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70亿元,水泥块板年产能达到1亿吨,成为中国北方水泥市场的领袖企业。2010年产值4.6亿元,销售收入4.8亿元,入库税金789万元。
湖南湘福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石膏为生产链的新兴民营建材企业。公现有员工45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3人。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石膏开采、石膏产品开发、研制和生产经营。湘福公司目前主营业务有:石膏原矿开采及销售、石膏粉加工及销售、石膏空心砌块生产及销售、硬石膏制硫酸废渣联产水泥项目。该公司所属石膏矿石膏储备丰富、品质优良,目前拥有储蓄量为3.9亿吨。该矿现年产石膏30万吨,另年产50万吨的2#矿井在筹建之中。长期以来,以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占据了国内广大的市场,受到客户的一致认同。2010年产值7841万元,销售收入6977万元,入库税金543万元。
湖南顶春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商品混凝土、外加剂、高精密铸造石膏粉、医用石膏粉、新型环保防水保温材料的民营企业。2010年进驻安福工业园,臵地98亩,兴建年产30万m商品混凝土生产线及年产20万m石英板材生产线两个新项目。到目前为止,投资2000多万元的商品混凝土生产线已经建成,该生产线配备了国内外知名品牌中联重科HZS180型搅拌楼,三一重工产46m混凝土泵车2台、车载地泵1台、搅拌运输车10台、修建综合楼近2000m、高标准专项实验室,聘请了多名专业人才,该项目进入了正常生产运营期。石英板生产线于2011年2月份动工,现在紧张地建设中,预计6月份全面建成投产,两个项目一旦投产,每年可实现产值过亿元,利润创千万元的宏伟目标。
5、生物医药(食品)产业。金健米业(药业)基地是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临澧经济开发区安福工业园建设的重点项目。金健米业系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16亿元,净资产8亿元,下辖17家生产经营单位;现已有金健面制品和精米、金健药业3家公司落户在开发区,是金健大米、面条两个
32“中国名牌产品”和金健面粉一个“湖南省名牌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2010年金健药业实现产值1938万元,销售收入2038万元,入库税金210万元,金健面制品和金米实现产值2.6亿元,销售收入2.4亿元,入库税金140万元。
二、制约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科技开发基础薄弱,自主开发力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形态。一是企业研发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园区大多数企业都以配套加工为主,技术支撑不够,研发投入较少。专利申请以实用新型居多,原创性发明比重不高,在专利风险。二是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大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够。园区各领域新兴产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均缺少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现有大企业的带动性远远不够,致使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专业分工所带来的集群效应远未得到体现。
三、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园区优势明显,设施完善。临澧经济开发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审批的省级开发区,也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经济开发区之一,规划总面积10.68平方公里,其中安福工业园规划面积5.00平方公里,太平工业园规划面积5.68平方公里。开发区水、电、气、煤等能源供给充足,路网、管网、电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拥有年发电量6000千伏安热电厂1座,设计规模2×25MW生物质能发电厂正在抓紧建设,220KV变电站已动工建设。引进落户工业项目30多个,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完成投资近20亿元,形成了高新材料、化纤纺织、能源电力、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彩印包装、食品加工、陶瓷洁具等支柱产业,创造了“中泰牌”化纤、“安福牌”气门、“金健牌”面条等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1、区位优势。临澧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位于湘鄂走廊、洞庭之滨、常德近郊,南接常(德)益(阳)长(沙)经济走廊,北邻湖北宜(昌)荆(州)沙(市)沿江经济带,西倚张家界旅游经济区,东属环洞庭湖经济圈。方圆500公里区域内有省级城市5个,地(区)级城市53个,县(区)级城市358个,人口约2.2亿人。207国道纵穿南北,S304省道横贯东西,枝柳铁路、石长铁路、洛湛铁路、二广高速穿境而过,距常德桃花源机场60公里,距张家界国际机场200公里,澧水、道水通江达海。特别是县乡公路四通八达,通乡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通达各乡镇和常德的半小时交通网。
2、资源优势。临澧气候舒适,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253.1毫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县境内水土丰腴、物产富饶,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38.2%。矿产资源丰富,已知矿种23种,矿点94处,尤以非金属矿产最为突出,石膏、硅砂、膨润土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石灰石、陶土、原煤等矿藏数量可观,开采利用价值很高,特别是石膏储量近50亿吨,居全国第4位,全省第1位,素有“非金属矿之都”的美誉。
3、环境优势。投资环境优良,服务到位,建立并严格落实“以县级领导为核心的项目推进机制、以政务中心和园区管委会为平台的项目服务机制、以部门联动为特征的项目协调机制”,对园区新上项目、重点企业明确1名县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联系,实行包协调关系、包优化环境、包项目成长“三包”责任制,并建立入园项目进度台帐,实行跟踪服务。项目需办理的各种证照手续,由园区管委会会同有关单位全程办理、限时办结,全面畅通项目落户园区的“绿色通道”,切实践行“只要来临澧,一切好办理”的服务承诺。对入园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部门执法归口园区管委会备案、审批准入,认真组织开展企业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阻工扰工、强买强卖、强行参工参运、索拿卡要等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人和事严厉查处,排除企业外部干扰,真正营造“围墙内的事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事企业不操心”的优越环境。
四、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及措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优势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成为临澧经济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值。
(一)进一步壮大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整个工业之本,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装备制造业先行。
1、工程机械配件:高标准规划建设工程机械配套安福专业园,扩大中联重科产业园,完善陈二机械铸造产业园。引进省内知名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知名零部件配套企业,投资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一重工、中航精工、博世配件、超强金刚石膜等一批大企业,引进20个以上配套投资项目,总投资达到20亿元左右。到2015年,配套加工业达到30家,产值突破15亿元。
2、汽车零配件:新规划汽车零部件生产专业园区,为项目落户和产业聚集预备发展空间;推动现有企业扩规,扶持安福气门等相关企业扩大生产气门、气门座、汽车车厢、底盘等零配件生产规模,不断开发生产配件新产品,大力引进新项目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寻求与生产基地落户长株潭地区的北汽福田、广汽菲亚特、深圳比亚迪、众泰江南、湖南吉利、长丰、美的客车、梅花客车、陕汽重卡等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力争引进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10个左右,总投资超过20亿元。到2015年,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值达到15亿元。
(二)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中力量骨干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平台、拳头产品上重点突破,把临澧建成全国高新技术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纤维材料、摩擦材料、光电材料。纤维材料重点扩张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及其无纬布的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防弹衣、防刺服、防弹头盔、防弹胸插板、防割手套、高强缆绳、渔网等军民两用系列产品;通过与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合用开发、产业化生产的联合攻关,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轿车引擎盖复合材料、传动轴以及摩托车、航空零部件、高档高俱配件的产业化生产,形成年产3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开发含锆高性能纤维材料,搞好深加工利用,年产规模达到3600吨以上。摩擦材料重点发展碳酸钙晶须、石膏晶须、金刚石刀具、轻质碳酸钙产品,大力发展高强度、高性能的摩擦产品。光电材料重点发展锂电池磷酸铁锂原材料、核聚变光学玻璃材料生产线,努力延伸新材料产业链。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县进入全国绿色能源县示范县的机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推进凯边生物质能发电、垃圾发电、大型养殖场沼气发电、乡镇秸杆气化等工程,探索发展风电,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电产品。
(四)做大做强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把水泥、石膏、陶瓷、玻璃作为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项目,使建材产业规模进一步升级和扩张,成为园区旗舰型产业。一是稳固新型干法水泥规模。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支持冀东水泥公司达产增效,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实施新型干法水泥二期工程。大力发展散装水泥,鼓励发展商品混凝土和各类高性能水泥制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十二五”期间,新型干法水泥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水泥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左右。二是大力发展新型石膏产业。通过转向调结构,实现粗级加工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向,限制普通粉体产品生产,淘汰“作坊式”石膏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高强石膏粉、陶瓷模具粉、石膏板、石膏超细微粉、石膏晶须、硬石膏制硫酸、钛白粉、墙体材料、过硫酸钙、膨胀剂、硬石膏制硫酸年产水泥等下游延伸开发的精深加工新产品,新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80%。三是改造提升陶瓷产业。瞄准全国建筑陶瓷企业前30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兴建临澧陶瓷产业园,引导陶瓷行业向规模化、高档化方向发展,着力解决原材料成本、能源结构和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鼓励推行企业强强联合,有取兼并、合作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大力发展高档产品,增加中档产品,压缩低档产品;鼓励使用环保型、清洁型、节能型生产工艺,推广使用环保产品、节水产品。到2015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四是扩大新型玻璃产业规模。淘汰或改造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优质浮法玻璃原片和高技术含量玻璃深加工品为主的新型玻璃产业,优先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延伸发展节能玻璃、光伏玻璃、汽车玻璃、工艺玻璃等深加工产品,到2015年,优质浮法玻璃产能达60万吨,深加工品产能达到200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发展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规划、指导、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新兴产业发展的协调、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新兴产业引进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可操作性措施,认真做好新兴产业基地和集中发展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和管理工作,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和机制,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种措施的贯彻执行。
2、加大政策扶持。充实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土地政策,凡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优先安排土地;财税政策,申请省、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税费方面,给予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适当减免或优惠;信贷政策,简化新兴产业生产企业贷款手续,对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倾斜支持,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人才政策,建立完善的留人用人机制,为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级专业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保障措施。
3、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创新途径,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 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联盟,加速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及较高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强化招商选资。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确定引资的重点领域,力争引进一批大型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园发展。
五、发展建议
(一)突出重点,倾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以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超前的规划和超常规的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园区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扶持措施,引导新兴产业关联企业到园区内集中,把发展以生物质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纤维材料、摩擦材料、光电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作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大支持力度,发展配套。
(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在现有良好条件和基础上,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扶持传统产业的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三)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着力加强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同时与高校联合,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