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时间:2019-05-14 04:3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第一篇: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银川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材料

银川市正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市现代工业化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新能源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其设备制造。现有已建成投产和在建的新能源产业项目有11家,计划总投资达41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值近120亿元,利税超过10亿元,成为我市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新材料产业。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现有16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有太阳能光伏材料、活性炭、塑钢型材(建材)、铝型材、PVC管材、生物降解制品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发展以中高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风力发电设备、配电装置、起重设备、电工仪器仪表、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以宁夏小巨人机床、新瑞机床、大河机床为代表的三家数控机床年总计划产量1万台。共享铸钢是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百强企业,铸钢件产量和供货品种数居全球第一位。

——生物产业。目前,永宁县有发酵和生物制药企业5

“十二五”期间,一批重点项目的陆续投产达效,全市形成的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务实苦干精神进一步高涨,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文环境。

(二)政策

2010年国发32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1年初,中共银川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试行)》、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的颁布实施,均为促进工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激励政策。推进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取得重要成果,为经济建设创设了优良的宏观大环境,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方略,深入推进旨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和旨在提高产业聚集度的“铸龙”工程,为推动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和金融环境。

(三)挑战

资金紧缺仍将是“十二五”时期制约企业发展重要因素,各商业银行主要投向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及政府投

化升级的着力点;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聚步伐,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大力实施产业带动功能强、集聚功能突出的工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产业总量扩张的基础;加大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使其尽快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对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市规划、土地、发改等部门优先予以支持;二是财税政策扶持。建议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税收方面,给予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适当税收减免或补助支持;三是信贷政策扶持,建议国家、自治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纳入融资平台,给予信贷倾斜支持,贷款期限延长,贷款利率给予下浮优惠。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将银川市“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纳入各级政府招商引资重点范围,集中力量抓好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优势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全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打造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希望通达专题研究解决的问题为: 如何推进银川市成为国家西北地区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二篇: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湖州作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如何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迅速行动,做大做强略性新兴产业,对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湖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来受到各国重视,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从全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总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战胜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二)国家加快启动。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其中将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三)浙江加快部署。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吕祖善省长要求,明确重中之重,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规划的抓手、突破口和载体,将政府意图转化为企业行动。11月10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汇报会上要求,全省上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一步增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注重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特点,还要契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做到五个“有”和五个“结合”:有创新平台、有龙头企业、有领军人才、有服务支撑、有研发基地;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资本投入相结合、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与军地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二三三”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至2009年末,全市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8.8亿元,同比增长3.5%,比规上工业低6.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3%;实现利税42.3亿元,同比增长8.5%;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13.5%。

1、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实现规上产值114.8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等门类组成的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起步晚,发展快,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69家,实现规上产值12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52.44%。蓄电池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优秀企业;太阳能利用产业迅速崛起,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光热利用产业起点高,居民、工业应用逐步普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方面都已具一定规模,且风能资源较有优势,有利于推广风能应用产业。

3、先进装备产业。“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88家,实现规上产值161.53亿元,其中成套整机类产值85亿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辛子精工、镭宝机械、巨人通力、中机南方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宽幅皮革机械,仓储搬运设备,分拣成套仓储设备,高速插秧机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功率汽车发电机、电梯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水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利用、光热利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方面开始逐步发展。水处理设备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两家企业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绝大部分水泥回转窑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方面全国领先;地温空调设备、蒸汽循环锅炉、新型垃圾焚烧锅炉、污泥处置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5、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值一直位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首位。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06家,实现规上产值153.13亿元。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电磁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纺织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吴兴金属管道、南浔特种不锈钢和安吉竹精深加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4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6、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以光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 家,实现规上产值51.7亿元。其中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在国内相对领先,功能晶体、声表器件、特种电磁线、石英制品、IC用锡球、专用接插件、IC测试夹具、特种电缆等电子信息用器件材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2.3%,工业增加值率为 %,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湖州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尽管08年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但是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 %左右。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相比,湖州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湖州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湖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化解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实际,抢抓重大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三、重点产业领域取向

培育发展战略产业应把握发展规律,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升级规律,坚持全局性、长远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要根据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选择不同的战略重点。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现实产业基础,符合湖州经济发展实际,近期选择一些新技术领域、正处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加大培育突破力度,发展成为今后的支柱产业;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瞄准科技前沿、萌芽期的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我市各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交叉情况分析,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分散在各个国民经济行业中,且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水处理设备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动力蓄电池归类于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不快,体量较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其中LED归类于新能源;新材料规上企业较多,规上产值较大,但种类纷繁,涉及新能源(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金属材料(漆包线)、建材(新型墙材)、特色纺织品(工业化纤)等多个行业领域,分类归属难以分清和统计;且具有前沿技术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材料等新领域几乎空白,不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根据国内外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我市各新兴产业内涵、显示产业基础和项目技术支撑等潜在优势,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最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建议产业取向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重点突破、布局发展两个层次推进,其中近期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形成“3+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

四、培育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培育发展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湖州实际和潜在优势,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选资为突破口,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与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重点突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产业基础,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成长点比较明晰的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瞄准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其他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研究,培育一批先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引领与产业化相结合。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实现聚集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企业,突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延伸、扩散配套,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领域

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到2015年三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力争建成1个千亿级产业和2个500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光热、新型动力电池、LED新光源、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新型动力蓄电池(组)、磷酸铁锂等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大尺寸LED背光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突破风能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聚发展,探索风能发电;积极引进和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推进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确保完成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培育5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湖州经济开发区康山工业区、东部新区、临沪工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及城南片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东部光伏电子特色产业园、长兴(开发区、城南)蓄电池产业集群、康山动力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至2015末力争建成2个200亿元以上、1个1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2.做强做优先进装备产业。做强做优:整机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扩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积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重型装备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整机装备产值6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临港产业带、临沪工业区、杨家埠工业区、德清临杭产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临沪节能电梯制造产业园、电器(机)特色产业园、临港重装产业园、农用机械特色产业园、膜法水处理研发与应用试点基地、临杭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品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生物诊断试剂、新剂型药品、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药物中间体等新医药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加快推进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南方)中心的建设,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布局:以吴兴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清县、安吉县为主要区域;重点推进南太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德清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安吉(健康)医药特色产业园建设,至2015年末,建成2个10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计划制订、资源配制、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实施倍增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制订实施《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突出重点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市经委、财政、科技、国土、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负责,有效运作,合力推进。各县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本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落实推进计划。

(三)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和完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强化资金分配的产业导向,实施非均衡的产业支持政策,整合现有的市涉工资金3000万元,市财政新增3000万元左右,设立五年总额3亿元(每年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四)实施税收优惠。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市政府每两年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在认定期内,行业龙头企业享受高新企业政策,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享受地方留成部分);建立税收超全市法定增幅以上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税收制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融合的跨区域兼并组织和战略合作,相关税费经批准予以减免。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亏损可以向前或向后若干年进行结转,进行税收抵免。

(五)增加创新投入。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水平。市财政可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科技经费,鼓励进行探索性试验项目。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六)改革招商引资。改革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加倍考核和奖励,一般类项目不考核不奖励。各导县区和招商专业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努力在产业集群龙头带动项目、产业链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

(七)引进领军人才。制订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南太湖精英计划”,建立国际性领军人力资源储备库,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全面展开与沪杭的领军人才合作,以项目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领军型科研人才。

(八)创新融资环境。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品种,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市城投公司、交投公司、财政、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境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湖拓展业务。对符合条件、具有上市意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培育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上市公司。

(九)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市级各部门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政府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再创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十)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跟踪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目标考核体系,突出和强化对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

第三篇: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空间等产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月三日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温家宝指出,在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们必须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温家宝强调,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我国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

温家宝说,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尚未大规模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有的甚至还处于初期研发阶段;资源赋存条件和物化特征与常规能源有明显区别;开发利用技术复杂,成本较高;清洁环保,可实现二氧化碳等污染物零排放或低排放;资源量大、分布广泛,但大多具有能量密度低的缺点。根据技术发展水平和 2 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的界定也会有所区别。发达国家一般把煤、石油、天然气、核能以及大中型水电都作为常规能源,而把小水电归为新能源范围。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新能源范围确定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核能、核聚变能等共9个品种。生物质能在广义上分为传统生物质能和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属于非商品能源,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主要能源,利用方式为柴草、秸秆等免费生物质的直接燃烧,用于烹饪和供热;现代生物质能包括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燃料等,是生物质原料加工转换产品,新能源中的生物质能仅指现代生物质能。传统生物质能和大中小水电可称之为传统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则统称为新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网络 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上升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第二位,可以说中国物联网的春天来了。物联网和传感网是同一个东西,其精髓是“感知”;物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可能要远远大于互联网。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 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在物联网领域加快研发和工程化、规模化应用步伐,可以说是群雄逐鹿、你追我赶。“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初始阶段,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瓶颈技术,抢占制高点,是最紧要的。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因此,相关各方都要把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谋划未来和攻破核心技术”上来。只有这样,我国的物联网事业才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第三次信息浪潮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三、新材料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的使用来看,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与之相对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三代阶段: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材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目前人类已进入硅基/合成材料时代,材料科技的进步作用更加凸显。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被认为是21世纪的三大支柱性高技术产业。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 一个产业的兴衰。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所谓新材料,是相对于原有材料而言的,其特征是具备原有材料没有的新性能、新功能。按材料种类划分,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四大类。按材料的性能分,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我国在新材料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与国际同步的水平。比如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磷酸铁锂电池方面,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已在国际上稍稍领先。但就整体而言,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距离材料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发展重点将围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五大方向展开:现代交通运输,如轻量化汽车,高速铁路,远洋货轮等;高效清洁能源,如半导体照明(LED),风电、太阳能及其能量存储系统,热核聚变等;环境资源,如镁、稀土等储量丰富的特色战略资源材料,清洁煤化工,秸秆材料综合利用等;民生产业,如小城镇化和城市化所需的绿色建筑材料,涉及文化娱乐和传媒介质等的新一代先进显示材料,与人口安全相关的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设备等;此外还有国防领域。

四、生物医药 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 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手段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技术产业涉及医药、农业、海洋、环境、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应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相应的商品,这类商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形成产业,因此,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应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随着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生物医药市场开始茁壮成长。但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由于生物技术产品开发耗资巨大、周期漫长,使融资渠道不畅的国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中国生物医药的原创性研究及资本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这导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陷入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对于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专家指出,鼓励自主创新,着重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资市场、生物风险投资基金及独立的评估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最重要的资本基础。以企业为主导的资本流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以发展原创科技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更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投 6 资者及政府的支持,这是目前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紧迫的问题。

五、空间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目的是利用空间飞行器作为手段来研究发生在空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现象。我国的航天专家将空间技术的主要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空间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科学技术,是很多现代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综合集成。它主要依赖于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空间技术的成就,最能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次,空间技术是一门快速的、大范围的、在宏观尺度上最能发挥作用的科学技术。比如,通信卫星可以大面积覆盖地面以至全球;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全球天气预报;侦察卫星可以及时监视广大地区的军事活动等等。空间技术区别于一般常规技术的这两大特点,使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和进步起到意想不到的战略性作用:在经济上能产生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普遍认为,开发利用外层空间资源,其投资效益能达到1∶10以上;在军事上最能显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只要占有空间优势,就掌握了军事战略上的主动权;在政治上对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影响深远。一项重大空间成就,往往成为国际谈判的重大筹码;在科学技术上还能带动电子、自动化、遥感、生物等学科的发展,并形成包括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空间生物学和空间材料工艺学等一群新的边缘科学。空间技术的开创和发展是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壮丽事 业。空间技术自50年代崛起以来,以其辉煌的成就对国际政治、军事产生的影响和对人类经济、文明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几十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各类卫星大显神通。

第四篇:战略性新兴产业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首先,把绿色能源的研发作为经济复苏的重中之重。美国除了将189亿美元投入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外,还将投入7.77亿美元支持建立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在欧盟经济复苏计划中,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其次,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加大对信息传感网、公共安全网、智能电网等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到2010年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对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达到25%—30%。即使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不但没有减少对生物技术研发的资助,反而加强了对这些领域的支持。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10年间要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经费翻一番。英国计划10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

第四,积极拓展纳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空间。目前,纳米技术已拓展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纳米领域继续成为各国创新投资的重点。美国纳米技术计划2010年的研发预算是16亿美元。俄罗斯则在2009年6月宣布将投资2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一揽子计划中强调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按照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的原则,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科技支撑的各项部署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专项。调整并加快实施了一批需求迫切、基础较好、有望快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在安排重点任务时,充分考虑与国家重大工程、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注重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大批专项成果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提供科技支撑。结合十大产业振兴的科技需求,调整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了“高速铁路装备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生产技术”、“油气田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

三是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释放了多年技术创新成果积蓄的能量,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未来竞争优势,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努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培育创新型企业。广泛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五是加大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 法的实施,将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产品质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落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信贷担保、集约债券等措施,努力推进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动创业投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新能源产业。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核能的关键元素具有一定的储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要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生态安全的绿色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

电动汽车产业。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市场的引领性产品,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演变成一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争。当前,要努力攻克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具有商业可行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现有成果的规模化和市场化。

智能网络产业。以网络融合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下一代网络产业是全球IT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三网融合”为目标的智能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将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巨大的产业规模。要重点突破下一代网络与通讯、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促进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安全产业、软件产业、高性能计算产业和空间信息产业的加速发展。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为解决粮食、医疗、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大力发展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实施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半导体照明、碳纤维和高强钢等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展迅速,纳米技术开始应用于材料和制造领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产业,提升我国关键材料和重大装备的整体水平,对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四、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

产业技术特征是决定战略性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还受到市场前景、成长潜力、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影响。因此,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

一是把握好科技超前部署的规律。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上要有所积累。因此,一定要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领发展。早在“十五”期间国家就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选择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于带动新产品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变革都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握好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由于投资热情高、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不同步,往往会出现后续环节阶段性的“阻塞”和前端技术配套性的“过剩”现象。要科学分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把握好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节奏,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作用,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着手,打通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间的障碍,持之以恒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把握好政策引领和推动作用的规律。要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在鼓励大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发挥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把握好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规律。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成为新一轮产 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国家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在重大专项实施过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管理人才和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温家宝指出:

一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要努力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列,尽快确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推进措施,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

二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三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四要运用生命科学推动农业和医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五要大胆探索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实施好载人航天计划和嫦娥计划,有效进入并和平利用空间,切实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地球深部资源探测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资源。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中部崛起,科技教育支撑十分关键。

一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三要强化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四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轮训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五要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解决好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瓶颈问题;

六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刘延东强调,要抓紧组织实施好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障碍,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刘延东强调,办好西部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关系教育和社会公平,关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系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是要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贫困地区任教。

二是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学条件。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并对家庭困难的寄宿生给予补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改善学生营养状况,让学生健康安全,让家长安心放心。要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乡学校对口支援,让优质资源惠及农村学生。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广东西联合办学。五是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努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在宁夏大学考察时,刘延东要求,高校要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结构布局,创建特色品牌专业,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第五篇: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曾建廷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依2009年9月21和2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内容看,大范围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目前,国家、省暂未出台统计标准,市统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也无反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相关统计资料。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在电子信息产业、LED和平板显示等领域,发展有一定基础,取得较大的规模和发展优势,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物联网、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发展刚起步。生物医药企业、产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强。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比较薄弱。

一、发展较好的产业有关情况

(一)电子信息产业

惠州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具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良好基础。2008年,惠州主要电子信息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6.2亿元,实现增加值250.1亿元,占广东省的7.75%,占全国的2.82%。目前,全市已拥有TCL、德赛、华阳、LG、三星、侨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产品。

发展目标。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近年将以年均15%以上速度增长。到2015年,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70亿元;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7700亿元,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重点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800家左右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较完善的高端特色电子产业集群体系,打破成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及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选择高速多功能全自动表面贴装(SMT)关键技术及装备,以及发光二极管(LED)全自动封装关键技术及装备进行重点开发和研究,争取在两到三年内取得技术突破,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家庭、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现代通信、数字装备制造业、医疗电子、新型电池、电子元器件、电子标签(RFID)等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信息传输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领域。主要在惠城区和惠阳区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专用设备的制造。加快东江高新区和数码工业园扩园,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合,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业园、“省市共建视听产业园”、激光头产业基地、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二)新能源产业

惠州具备开发利用新能源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水平总体较高,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产业化技术、垃圾发电产业化技术、地热能高温热泵技术等都达到一定水平,在产业化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发展目标。努力将惠州打造成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新突破;以地热发电的技术研发为突破口,筹划建设深层地热发电示范装置,大力推动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推动风力发电建设,并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3万千瓦地热发电示示范机组,全市将有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1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到2020年,惠州将建成10万千瓦地热发电示范机组,全市将有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建设20万千瓦风力发电机组。

重点领域及布局。在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非晶硅薄膜和多晶硅两大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电池制造等关键环节;支持建设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实验厂、城市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太阳能发电和半导体照明集成应用等示范工程。重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惠城区和惠阳区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以技术开发为突破口,逐步发展地热资源开采、输送、转换及应用各个环节的技术,并对关键技术问题优先发展,大力发展地热发电和综合利用。重点在龙门发展地热能产业,在现有工业园区发展相关地热发电装备和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核电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加快发展核电装备制造,协助指导本地企业加入核电站设备配套供货商序列,培育以电气设备为主的核电站辅助设备产业群。重点依托大亚湾核电站推动核电的发展。

(三)电动汽车产业

发展目标。惠州将建成广东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汽车零配件采购中心、汽车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促进广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夯实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到2015年,惠州将建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形成年产8万辆以上电动汽车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到2020年,将建成更为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网络、产业支撑体系,形成成熟的市场需求; 力争打造1-2家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电动汽车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重点领域及布局。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数码工业园、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产业辐射能力。利用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区工业园,重点发展客车及中、高级轿车零部件产品;在荃湾港区发展石化产品、汽车配件等专业物流业;抓住深莞惠一体化和承接东莞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惠州市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医药行业科技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惠州市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医药产业增加值1.3%。目前有惠州中药厂、九惠、先锋、罗浮山、艾希德、全一医药、宝芝林药业连锁公司等数百家医药企业。其中九惠药业的“安胃疡胶囊产业化专项”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

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医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15%左右,实现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建设一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以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相结合,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基本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现代化和服务信息化。

重点领域及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包括:新药研发、医药设备、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备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生物医学材料、重大疾病的防治技术。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稔平半岛和博罗县西南部为辐射区,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五)物联网

有恒睿科技、天泽盈丰2家企业,恒睿科技公司完成电子标签芯片RTU08设计、产品测试,即将投入小批量试产,该芯片的产业化将填补国内空白;天泽盈丰公司开发的ETS 实时数据采集及生产管理系统,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时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对数据进行高速分析与处理,使工厂实现生产平衡、进度满意、品质提升、货物流向清晰的智能化管理。

二、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和举措

(一)总体思路:根据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以规划为指导,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载体,以发展龙头项目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着力促进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2年培育1-2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具体举措:

(一)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有序推动产业发展。根据国家、省出台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意见,结合我市即将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加快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领域。以园区为载体,实行集中统一规划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制定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新材料、电动汽车等产业的专项规划,促进上述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配套、资金扶持、项目建设、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二)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将财政资源向潜新兴产业倾斜。通过财政贴息、投资补贴、项目补助、前期共性技术开发投入等方式对新兴产业新上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制、新设备购置等给予支持。鼓励支持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使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具备科技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储备能力,形成真正的市场优势。

金融部门要制定扶持办法,把培育新兴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在融资方面给予倾斜。对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的有效生产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潜力产业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要优先申报债券发行,鼓励发行股票上市;创立潜力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投向潜力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信贷资金支持及各种金融相关配套服务领域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分析跟踪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成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惠州。加强与央企、省企及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沟通与合作,利用其在资金、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惠州。加大对欧美日韩台等地区的资金、技术引进力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推进深莞惠合作,充分利用深圳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面以及东莞在制造业配套发展方面的优势,找准主攻方向,错位发展,不断完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根据我市重点发展的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研讨会或合作交流会,搭建新型产业招商平台,实现产业对接。努力形成内外兼备、内外资并举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四)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工程与骨干企业。实施龙头发展战略,以TCL液晶模组项目、科锐LED芯片、比亚迪铁电池、茂勤光电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启动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工程建设遵循“方案可行、目标明确、标准合理、措施到位”的原则,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依托示范工程,建立交流平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举措,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经验范本。同时,通过示范工程开拓市场,推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配合省 “双百计划”,用2-3年时间,培育和认定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纳入省的“双百计划”。全市培育和发展50家市级骨干企业和50个新兴产业项目。

(五)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设立新兴战略产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高端电子信息、LED和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依托重大专项,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平台,加强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积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创新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带动效应,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

(六)强化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培养一批技术、创业和管理复合型人才。贯彻落实《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规定》,重点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到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采用出国学习、高校培养、定向交流、专项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对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省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布局调整、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化、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等。

2、强化对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指导。建议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宏观指导,引导各地错位发展,防止无序、盲目发展。

3、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建议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门用地指标,用于地级以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下载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银川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在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了六条纲要,其中有那么一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5篇材料)

    临澧经济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行业。为贯彻落实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度调查研......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讲解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曾建廷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依 2009年 9月 21和 22日,温总理主持召开三次新兴战略性 产业发展座谈会内容看,大范围包括:......

    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望江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根据年内工作安排,2014年11月20日至28日,县发改委重点办对......

    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自设区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从产业的角度来讲,也从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老区,逐步发展为今天多业并举日新月异......

    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6月16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赵宽的带领下,赴市经济开发区和秦栏经济开发区,调研战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