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建房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农村建房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农村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健,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中农村宅基地问题更是重中之重。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建房呈逐处递增趋势,农村宅基地管理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几年来,河间市高度重视宅基地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因历史遗留原因,宅基地管理问题仍比较突出,矛盾也比较多,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彻底扭转管理现状,实现宅基地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的管理仍有较多的问题存在。
一、农村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宅基地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秩序明显好转,但目前农村宅基地在用地及管理上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农民宅基地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一户多宅、房屋空置现象突出。村中旧房空占土地有增无减,对全市615个行政村的调查发现,各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户多宅、房屋空置现象,加剧了闲置土地盘活的困难。二是村庄布局散乱,居住不规则,新房建设见缝插针,哪里地势好、“风水好”就在哪里建,造成新房旧宅斑驳错杂,房子大小、高矮参差不齐,极为混乱。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三是村外新宅蚕食农田与日俱增,四是“空心村”现象,五是超标准占地建住宅。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继续,使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严重,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二、农村建房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宅基地普遍超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生产生活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制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
(一)原旧宅基地面积过大。当时没有标准,占多大就是多大,一般在6分地以上,个别的达到1亩多。
(二)村庄建设规划缺乏规范。该市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都是在七八十年代由村里自发进行的,每户占地多少由村里说了算。1987年4月27日,河北省颁布《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农村宅基地的条件和面积才有了明确规定。此时许多村庄的建设规划早已开始实施。
(三)受农村生活生产观念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建房习惯既建房又圈院,真正超面积的是院落这一部分,近年来,由于庭院养殖业比较发达,需要一定的院落作保障,从而形成了圈大院超占地。
(四)因集体公共利益的需要。为了筹措建设资金,村干部乱批滥放了一大批宅基地,够条件不够条件,只要出钱就给,面积也不受限制,导致一部分村民一户多宅。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无论是国家土地管理法,还是地方性法规,对村民占用集体土地都没有收费规定,加剧了村民超占面积建房的欲望。二是村庄建设规划缺乏法律地位。国家规定村庄建设人均占地不得突破150平方米,缺乏约束机制,目前规划体系在许多地方尚未建立。三是村干部乱批滥放宅基地,这是造成一户多宅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土地管理法》规定,对违法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有哪些“权”没有明确赋予。当前农民盖住宅,3—5天就可以封顶,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下达停工通知书,违法者不停工,土地管理部门一点办法也没有,走完法定程序,将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房子早盖好了,人也住进去了。且农民建住宅倾其多年积蓄,一旦拆除,便会激化矛盾,因此法院接到这样的申请强制执行案,往往是不了了之。
三、对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明确宅基地产权、流转、收益及宅基地登记发证等问题。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应从立法的角度去加以完善,使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更强,不断规范用地行为,防止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实施违法。
(二)认真做好村庄建设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宅集居化建设。根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科学预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用地规模。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从严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及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我局已建议由各乡镇政府配合村委会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对街道及地基高程、房屋高度、村庄排水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在规划时既要考虑到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统筹安排城乡存量建设用地,整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和用地,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特色地改善农村生活和村容村貌。在这方面,我市已有成功的例子,沙洼乡南中原村七十年代开始对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效果,我们拟在全市各村进行推广。
(三)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
“空心村”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快“空心村”治理工作的步伐,我局计划利用十年时间对我市范围内的“空心村”进行治理,并已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制定了《河间市“空心村”治理规划》、《“空心村”治理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协助村庄对原有的“空心村”进行测量、规划,绘制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将十年内需要申请宅基地的用地户登记造册,制定出《农村居民宅基地十年早知道一览表》。在审批工作中,严格按照“两图一表”进行审批,不符合“两图一表”的坚决不与批准。另外为规范好农民建住宅,防止“空心村”问题的发生,对农村村民因继承等原因形成一户拥有二处以上宅基的,多余的住宅应当转让。受让住宅的村民必须符合申请宅基条件,并按规定办理宅基地的审批手续;农村村民一户拥有二处以上宅基地,并且满二年未转让多余的住宅的,村民委员会可以向乡(镇)土地管理部门提出收回集体使用权申请,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收回,统一安排使用。
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是规范农村宅基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该市行别营乡前各庄村为例,在完成“空心村”治理工作中,新增宅基地面积2.5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农民建房的需求,同时,也使宅基地价格大幅回落。到目前为止,河间国土局已对果子洼柳林、兴村乡大庄、时村乡永乐村等20个村进行了“空心村”治理,共整理规划空闲土地130宗,节约耕地120亩。
(四)立足内涵挖潜,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巨大,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通过宅基地整理,改善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时,明确村庄整治、旧村改造腾退土地的产权界定、处置、使用及土地收益分配关系,充分考虑农民土地补偿及腾退土地收益,让农民真正从腾退土地获益。严禁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借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旧村改造的名义,利用腾退土地从事房地产开发,规避建设用地指标的审批与管理。
(五)严格执法,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行为。
针对农村宅基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着预防为主、事前防范的原则,认真做好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一是加强执法监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动态巡查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监察网络的作用,力争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将违法案查处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要对解决一户多宅、宅基地超标、从村庄迁出转非人员保留宅基地、违法案件的强制执行等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做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三是要加大对非法批地村干部的处罚力度,严重的要追究非法批地村干部的刑事责任。解决农民违法占地建房的关键在村组,但对有些村干部来说,罚款没有,处分不怕,只有追究刑事责任才能制止村干部乱批、乱放、乱划宅基地的有效手段。
(六)严格宅基地审批。
为规范好农民建住宅,要严格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宅基地审批规定,严把审批关,杜绝违法批地现象。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冻结村界规定,防止村庄外延。在现场勘察工作中加大工作力度,请执法队人员进行现场督察,同时对该宗地填写地籍调查表,四邻签字并盖章,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审批宅基。
(七)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群众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对规范农民占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加大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制宣传力度,普及有关法律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对土地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乡(镇)政府、村干部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村干部的责任心,增强乡村干部守土有责的观念。来自于国土资源论坛
第二篇:新形势下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
进入新时期,药具管理人员必须面对新形势,认真研究新时期农村药具工作的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更加主动地做好药具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1、用药具人数不断增多。随着全面推行知情选择,使用避孕药具的人数呈上升势。这些人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尤其是初用避孕药具的人,随时随地都需要基层药具管理人员的服务,以便能够正确选择适应自身生理特征的避孕药具。但由于药具管理人员相对不足,致使服务出现空缺。
2、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数量少。导致管理服务队伍不稳定,服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大量信息难以掌握和反馈,用药具人员发生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给知情选择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3、工作人员服务技能偏低和群众保健意识差。一是对药具管理人员培训不够及时,其服务技能偏低,素质不高;二是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不能自己准确选择适应自身特点的避孕药具。
4、工作人员报酬低。实行税费改革后,有关政策对乡村财力支出额度进行了严格规定,村计生服务人员工资报酬也相应下
调,有的村送药员工资得不到保障,致使一些人思想波动,责任心下降,工作热情不高。
5、工作人员流动性强。使送药员不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有的村随意更换药具员,导致村级药管员流动性强。
二、农村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奖惩。为了落实计划生育“避孕为主”切实做好孕前型管理,改变乡镇只重视落实长效节育措施,认为药具员可有可无的思想。针对这一问题,应把药具工作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同部署、同督促、同考核、同时加大了药具工作考核比重,加大送药不及时,不到位的处罚。
2,健全网络,配强队伍。完善乡、村两级药具发放网络,不能按以前定时发放,应改为按群众需求随时发放相结合。
3,加强培训,力求实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贴近基层工作实际,学习掌握群众听得懂又急需的实用知识,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4、以人为本,优质服务。供应渠道畅通,及时发放到位,心系育龄群众,热情服务到位,深入基层调研,检查督导到位。解决疑难问题及时准确到位。
5、加强随访,跟踪服务。及时收集对使用不同药具的育龄群众的意见,每年组织对育龄群众使用药具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三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困难,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是庞大的。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2]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的约1980万人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基本上是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从分布地区上看,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分布在安徽、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这七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52%,超半数。[3]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集中在中南各省,因为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属于劳动力输出型省份,省份本身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过多的就业人口需求,人口流动性太大。从年龄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四个组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人,大部分省份农村的中小学适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问童现象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一)、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4]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二)、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三)、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结构与少年儿童犯罪的相互关系中,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潜伏着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危机。[5]父母亲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管制就比较少,尤其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赌博、打架斗殴、迷恋“网吧”等。
(四)、安全隐患较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6]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又无法像父母一样做到尽心呵护,再加上监护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致于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和人身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三)、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7]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新问题。政府应继续做好城市接收农村儿童的入学的工作,在实际中解决好城市入学门槛高、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城市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加强农村普通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实行学生寄宿制。政府还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三)、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而异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新问题和生活新问题,更是经济体制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所有的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结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杜启明,江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2]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http://chinagate.com.cn/。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2005(1)。[4] 贺林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2009(7)。[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6] 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3)。
[7] 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09(1)。
第四篇: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上)
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及对策(上)
2001年6月至8月部分银行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对基层网点机构实施了内部控制审计这次审计是银行积极贯彻年初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座谈会议的精神了解基层网点机构内部控制的基本状况及薄弱环节为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防范经营风险提供依据通过审计发现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新问题这些业务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当前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和效率运转起着制约作用
一、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
问题一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
什么是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呢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是由于业务人员在办理某些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及对业务熟知程度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出现在内部控制环节上的错误或事故银行内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诸如储蓄单折跳号使用流水账页短缺办理异地通兑业务电话核对记录不全柜员没有按照规定的频度修改口令柜员调离后没有及时修改有关口令部分手工登记簿记录不全等问题一般就属于技术性风险错误按理来说技术性风险错误不是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在防范技术性风险错误上很多银行的总行和基层行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很多考核奖罚办法甚至为此已经处理、辞退了一部分有关的责任人但是每次检查还是发现了较多的技术性风险错误所以这些“常查常出”的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是当前银行内部控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问题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滞后某支行经上级管理机构批准在营业部实行综合柜员制业务处理营业部设臵柜员若干名综合柜员2名其中会计综合柜员1名储蓄综合柜员1名;总综合柜员1名综合柜员制打破了原先储蓄、会计业务处理各自分设分人处理的模式柜员既做会计业务也做储蓄业务实际运行中由于上级行对总综合柜员与综合柜员之间会计和储蓄综合柜员之间的内部控制制度综合柜员与上级机构内部往来控制制度综合柜员制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上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作出有关规定使基层机构对综合柜员制的很多控制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当遇到会计业务与储蓄业务相互交叉时因缺乏相关制度内部控制可能出现薄弱点而且上级机构没有设立负责综合柜员制管理的有关部门对网点进行检查时会计、储蓄部门只对各自分管的业务进行检查给综合柜员制的内部控制检查留下了风险点二是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内部审计中发现某行大部分基层机构对逾期贷款按半年发放催收通知没有执行每季发出书面催收通知的规定;保管的客户利息清单没有执行签字领取制度;部分大额现金的存取没有领导签字在实际运作中对逾期贷款每季发送书面催收通知数量多工作重复成本高况且按有关规定贷款存续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有效期限为2年只要在诉讼时效中断的有效期限内发放书面催收通知并收到回执即能起到作用因而这项制度在基层机
构基本没有得到落实大额现金支付的审批制度规定5万元以上的现金支付需办事处分管领导审批基层网点遇到此类问题处理起来费时不说碰到领导不在就只好事后补签了事三是部分制度针对性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无病一起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由于某行在异地通兑业务上出了问题上级行就定了个“二查一做”规定要求每个行遵照执行实际上只要按原有的规定认真执行就不会出风险由于该规定针对性较差没有考虑每个行的具体情况在业务较大的网点因执行此规定延长了其他客户等待的时间招致了客户的不满一段时间下来后基层网点机构往往又回到以前的做法上去了
问题三人力资源配臵方式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
银行内部控制是根据业务流程确定每一个风险控制点对银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控制和检查其核心控制要求是职责分离目前大部分银行的分理处配臵7名左右工作人员储蓄所配臵5名左右工作人员随着网点经营业务品种逐渐增加的趋势如汇票业务各类代理收费业务异地存取、划转、业务咨
询服务以及外出揽储吸存等增加网点业务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点机构风险控制点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银行基层网点要根据业务品种的不同各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到分人分岗然而目前银行的人力资源配臵还停留在主要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很多银行比较重视中层干部的配臵对基层网点的人力资源配臵与基层网点内部控制的关系不敏感或重视不够往往出现增加了业务品种基层网点却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增加的风险环节上合理配臵有关人员结果出现了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
问题四银行业务处理方式的变化使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转移
随着银行电子化进程的日新月异银行的服务从柜面延伸到了客户的单位或家庭最近几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服务客户无须跑到银行在单位或家庭通过电脑借助internet就能办理帐户查询、打印对帐单、购物消费、电子转帐业务等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点几下鼠标敲几下键盘便能
享受到在家理财的乐趣上述银行业务方式的变化改变了银行业务需要通过柜面人员才能完成的状况很多原先由银行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变为由客户自己控制致使部分内部控制环节向客户端发生了转移举个例子有一位客户分别在储蓄所和网上银行服务系统中办理定期存款转活期存款业务在储蓄所客户首先要向储蓄员讲明业务意愿然后填写有关业务凭条最后由储蓄员办理具体的转帐手续并给客户回单业务完成;在网上银行服务系统中客户首先要利用有关电脑设备输入相关密码和口令后进入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然后选择相关的转帐业务品种最后按屏幕提示依次输入有关转帐信息并确认业务完成前者银行柜员进入系统综合柜员对有关业务进行授权柜员输机及复核交易完成确认等内部控制环节都受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约束;后者原先受到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控制的上述环节交给了客户需由客户自己约束和控制否则客户极易受到风险的威胁当然客户对上述环节的约束控制和银行利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控制在形式和具体采取的措施上不会相同但转移到客户端的这些控制环节由于控制问题形成的风险后果是一样的比如网上银行服务系统没有地点时间等的限制客户如果对进入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第一关的密码和口令控制不严造成的风险将是无法估量
问题五银行帐务电子处理系统没有给审计留下接口致使内部控制检查实时性差
最近有些同志提出要以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为手段使“利用计算机审计”代替“饶过计算机审计”和“穿过计算机审计”实际上早在几年前银行审计部门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了有些行还开发了审计软件定期从银行会计系统卸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审计这种审计虽然比人工审计先进但仍然是事后审计而且审计内容主要是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对数据在电子系统中的流动过程缺乏审计监督因而这种“利用计算机审计”缺乏审计的实时性和完整性近年来发生的银行人员利用电脑挪用、贪污、盗窃资金的很多案件从作案到发案一般都要经过数月有的甚至数年之久的事实也说明了目前银行审计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让帐务电子处理系统给审计留下接口也是审计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类部门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部门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只重视“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方面的程序设计而对计算机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关部门如何检查程序本身的运行等方面的程序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开发出来的软件往往没有给审
计留下接口使审计人员无法对计算机完成任务中的数据流向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在银行帐务电子处理系统中留下审计接口的目的是使审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对在帐务系统中流动着的银行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检查和审计做到既要检查数据的来源和结果也要检查数据的流动轨迹
第五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 2
参加固原市“五个百”论文
《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学 校: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
姓 名:张 红
联系电话:***
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策略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退跟还林政策的推广,农村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困难,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更是日益突出。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农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谈到农村留守儿童,我们首先来理解什么叫农村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乡我校尤为明显,经过调查,我校学生家长86%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基本上是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从年龄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四个组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1、逆反心理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譬如,我班的李依郎同学,老师说的好话他不听,布值的作业不做,但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于,他就信以为正。一次,数学老师说:你今天作业做不成,明天就不要来了”。第二天,他还正的没有来,害的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找了整整一个早上,才找到他。
2、自卑心理障碍。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祖辈们文化程度偏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4、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
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随便给孩子零花钱,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我们班的李依郎和何刚就经常向他奶奶骗很多的零花钱,如果他奶奶不给他的话,他就会找几个同伴去偷。
5、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留守生的道德问题,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缺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
6、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7、安全隐患较多。
监护不力导致的安全问题。当地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或母亲在家照顾,由于“隔代亲”以及女性相对软弱的特点,他们往往对这些孩子们百般溺爱,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管。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臵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1、家长方面: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
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把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港湾。让父母明确:家长的角色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包括亲属)是无法取代父母的。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既不能溺爱无度,也不能放纵不管,更不能轻易地把职责移给他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不应当与他们的父母分开,除非得到有能力满足他们福利的政府的照顾。
3、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1、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
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
2、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臵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三、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
四、结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