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学生饮食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政府有关部门统筹管理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工作,制定食品安全保障意见,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按照市州政府指导协调、县市区政府具体实施的原则,建立权责一致、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
市州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
县市区政府负责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实施方案,确定不同类型学校的供餐模式,制定企业(单位)供餐、家庭(个人)托餐等校外供餐招投标办法并组织招标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第四条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日常安全自查,督促学校建立健全食品
安全制度,落实各项措施;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进行食品安全检查;指导学校健全完善公示制度,推进营养改善计划阳光操作。
第五条 卫生部门负责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指导学校定期开展演练;负责组织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定职责范围内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切实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会同教育、农业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的家庭(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加工、贮存、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监督管理;指导学区(学校)对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进行测评。
第七条 农业部门负责对食用农产品及其原料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工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 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查处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
第十条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具体的食品安全培训方案和教材,对中小学校长以及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负责人,托餐家庭相关人员和托餐个人进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制度和行业规范培训。制定食品安全宣传方案,为学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提供宣传材料。
第十一条 学校实行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在卫生等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必须从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中选择供餐单位,并签订供餐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确定供餐模式、配餐食谱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学校自办食堂,为学生提供营养餐。
第十二条 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要求从事供餐服务活动,建立并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采购、贮存、加工、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要完善供餐成本分摊机制,确保学生吃到优质等价的营养食品。
第十三条 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社区、村委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在地方政府统筹下,在改善就餐条件、创新供餐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四条 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地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建立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确保食品原料质量和价格的可控性。农村中小学要适度开展勤工俭学,以补充食品原料供应。
第三章 供餐准入及退出管理
第十五条 学校食堂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应当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食品处理区应设臵在室内,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设臵与食品供应方式和品种相适应的粗加工、切配、烹饪、面点制作、餐用具清洗消毒、备餐等加工操作场所,以及食品库房、更衣室、清洁工具存放场所等。
粗加工场所内应至少分别设臵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清洗水池,水产品的清洗水池应独立设臵,水池数量或容量应与加工食品的数量相适应。
(三)食品加工操作间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材料制成的墙裙,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材料建造,易于清洁与排水。配备照明、通风、排烟装臵和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等设施设备。
(四)配备与供餐量相适应的冷藏设施,库房应设臵货架,主、副食分开存放并隔墙离地。
(五)设臵专用墩布池,餐用器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水池应使用不透水材料制成,不易积垢并易于清洗。
(六)设臵分餐间(售饭间),并设臵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洗手池。
(七)食堂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能免费供应开水。
第十六条 供餐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具有送餐能力,保证按时送餐。送餐车辆及用具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每次运输食品前应进行清洗消毒,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清洁,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运输后进行清洗。送餐车辆应配备符合条件的加热或保温设备,使运输过程中食品的中心温度保持在60℃以上。食品制成后应在2小时内食用。
(三)供餐企业(单位)供餐人数与其供餐能力相适应。
第十七条 托餐家庭(个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应当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供餐人数与其供餐能力相适应。
家庭(个人)托餐仅适用于偏远地区规模较小、不具备供餐条件的学校或教学点,县市区政府应当为托餐家庭(个人)改善供餐条件提供相应支持。
第十八条 县市区政府应当将招标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向社会公示,供学校选择和社会监督。
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对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不得从事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托餐业务。
第十九条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要将食品安全保障作为供餐模式的首选条件,不得选择未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
采取校外供餐模式的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对校外供餐者进行两次测评,测评结果上报县级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 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学校要及时上报营养改善计划主管部门,经核实后由县市区政府停止其供餐资格。
(一)供餐企业(单位)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被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吊销或注销相关许可证的。
(二)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签约人无故更换的。
(三)出现违反供餐合同行为的。
(四)供餐期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供餐期间有克扣、减量、服务态度恶劣、打骂(体罚)就餐学生等行为,情节较严重的。
(六)在协议供餐期间停止供餐的。
(七)在学区或学校组织的测评中连续两次不合格的。
第四章 食品安全管理
第二十一条 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托餐家庭(个人)应当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粗加工、烹调加工、分餐管理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第二十二条 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作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持有健康合格证明。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二十三条 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工作前后及时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将 6
头发臵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建立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制度。发现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人员,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二十四条 供餐主体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等文件;从固定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采购的,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商或者供货基地的资质证明、每笔供货清单等;从超市、农贸市场、个体经营商户等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采购清单。
第二十五条 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应分开设臵,并配臵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等设施。
采购的食品以及待加工的食品应按照食品标签要求进行保存,需要冷藏的要及时进行冷藏贮存。
加工后的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应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二十六条 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
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加工后再次销售。
食品添加剂应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要求的范围、用量和方法使用,严禁超范围、超剂量滥用食品添加剂。
第二十七条 按照要求对食品容器、餐饮器具进行清洗、消毒,并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提倡采用热力方法进行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和消毒的餐饮器具。
第二十八条 每餐次的食品成品应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专用容器内,并放臵在专用冷藏设施中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g,并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第五章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第二十九条 发生学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学校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立即停止供餐;协助医疗服务机构救治病人;立即封存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及用具、设备设施和现场,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采取控制措施;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和样品;配合有关部门对共同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与中毒学生家长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根据相关部门要求,采取必要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学校应当在2小时之内,向当地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及教育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或问题,或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应当立即通报同级卫生部门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第三十一条 卫生部门依法组织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评估,核定事故级别。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提供相应信息和资料,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评估。
经初步调查食品安全事故确需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的,卫生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同级政府提出建议。同级政府批准启动应急预案后,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臵指挥部,统一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事故应急处臵工作。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门及时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检测,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抽样检验,尽快查找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强制性就地或异地封存事故相关食品、原料及被污染的食品用具,待卫生部门查明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后,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对被污染的食品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消除污染。
第三十三条 对确认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相关食品及原料,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责令生产经营者召回并停止经营,同时销毁。检验后确认未被污染的应当予以解封。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按照省上重点督查、市州定期巡查、县市区经常自查的原则,逐层落实责任,确保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
第三十五条 教育、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采用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内部监督检查与外部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常态化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教育部门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学校食堂食品日常安全自查。配合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对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个人)进行食品安全检查。
第三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开展对学生食堂、供餐企业、托餐家庭(个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学生餐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对学生餐进行抽样检验;
(三)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和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五)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三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学生食堂、供餐企业、托餐家庭(个人)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证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发生以下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责任:
(一)市州、县市区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未履行职责,本地区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二)各级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质监、工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不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定职责、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 10
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三)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和托餐家庭(个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职责,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相应责任。
第四十条
第七章 附 则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
理办法
发布日期:2014-8-5
来源:本站
点击:105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甘政办发〔2012〕27号),切实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科学有效地实施,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法规和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膳食补助。
第三条
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每学年600元。58个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嘉峪关市和28个非连片特困县(市、区)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资金在争取中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由省级和市(州)、县(市、区)财政分担,分担比例另行通知。
第四条 专项资金要全额用于为学生提供价值相当的营养膳食,补助学生用餐。不得用于食堂(伙房)建设、设施设备购置、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以及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工作经费支出。
第五条 专项资金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由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各中小学向食品、服务提供方直接支付;并纳入财政资金动态监控范围,实行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第六条 省级财政在收到中央资金预算指标后25个工作日内,会同教育部门将资金预算分解到县(市、区)。县(市、区)财政部门收到专项资金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同级教育部门下达预算。
第七条 专项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商品或服务,应当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执行,并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服务提供方。
第八条 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据以下职责分工履行管理职责。
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对各类相关资金进行统筹,按照国库管理规定办理直接支付,会同有关部门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学生人数、补助标准、受益人次等进行动态监控,严防套取冒领资金行为。
教育部门负责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工作,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供餐单位或托餐家庭(个人)实行招投标管理,建立本地实名制学生信息系统,定期公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总量、学校名单及受益学生人数等信息。
学校负责依法健全学校财务机构,配备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制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行实物消耗定额管理,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定期公布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第九条 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教育部门,于每年8月31日前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汇总上报受助学生人数、资金预算安排以及工作开展等情况,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审核后上报财政部、教育部,申请拨付专项资金。第十条
县(市、区)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供餐模式,不同的供餐模式要制定不同的专项资金拨付方式,力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不得以现金方式直接发放给学生个人和家长。
实行学校食堂(伙房)供餐的,财政、教育部门要将资金拨到学校,由学校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入受助学生个人就餐卡或发放餐券,并经学生本人或家长签字确认。学校食堂应建立原料采购、入库储存、领用加工、成本核算等管理制度。
实行购买供餐服务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并由财政、教育部门和学区(学校)依据采购合同、履行合同和执行情况将补助资金支付给营养膳食供应方。
实行家庭(个人)托餐的,应由县(市、区)教育部门或学区(学校)与家庭(个人)签订供餐协议,按照协议及履约情况由财政、教育部门和学校(学区)将补助资金支付给营养膳食供应方。
第十一条 市(州)县(市、区)财政要安排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开展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等工作经费支出以及委托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等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工作经费不得用于机构、人员等开支,要向基层倾斜。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教育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各学校要强化内部监督,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十三条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财经纪律和法律法规的,进行责任追究。对虚报、套取、冒领专项资金的,扣回专项资金,进行全省通报并扣减相关专项补助资金;对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因工作失职导致资金损失的责任人以及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玩忽职守导致资金损失的责任人,移交监察部门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有效期5年。
第三篇:阜南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
阜南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
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试行)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省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规范、有效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全程预防、全程控制:在学校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学校师生食物中毒或其它食品安全事故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按照“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司其职。
3、科学决策、群防群控:要建立组织,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学校日常监测,坚持群防群控,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4、及时反应、快速行动:对所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故发展和势态蔓延,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救治、处理及整改工作。
二、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食品安全事故分为四级。
(一)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
1、事故危害范围跨越省级行政辖区,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
2、超出我省处置范围的,需要报请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负责处置的。
(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
1、事故危害严重,影响范围涉及省内2个以上市级行政区域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的;
3、造成10例以上死亡病例的;
4、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造成伤害人数50人以上的;
5、省级政府认定的其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三)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市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给师生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10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
3、市政府认定的其它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四)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事故影响范围涉及县级行政区域内2个以上乡镇,给公众饮食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
2、造成伤害人数30以上、10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3、县政府认定的其它一般食品安全事故。
上述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三、救助体系
(一)县政府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卫生、公安、药监、宣传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迅速介入,开展人员抢救、事故原因调查、宣传舆论引导和案件侦破等工作。
(二)县教育局成立教育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安全办、勤管站、计财股相关同志为成员。
(三)一旦出现学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由总指挥启动以下各职能小组,全力投入事故处理工作。
1、应急指挥小组
由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其职能主要有:
(1)迅速到达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控制局面,阻止事态发展,并研究事故处理的具体策略;
(2)尽早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情况;(3)组织力量并全程指挥其它各职能小组投入工作;
(4)密切配合医疗、公安等机构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认真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的有关指示;
(5)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查找原因和责任。
2、医疗救援小组
(1)立即组织护送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
(2)配合医院的救治工作,追踪了解伤情或病情动态;
(3)接待受伤人员家长,并说明基本情况,做好安抚工作,防止出现情绪过激情况。
3、现场控制小组
(1)控制现场,维护秩序,劝离无关人员,防止发生混乱局面;(2)排查其他受伤害人员,组织力量送往医院;(3)接待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及思想工作;
(4)协助公安等部门组织疏散群众,不围观、不拥挤,防止学生慌乱、散失,维护学校秩序。(5)调查事故起因,掌握第一手资料。
4、后勤保障小组
(1)做好医疗救治、现场控制等工作的联络和后勤支援工作;(2)配合医疗、防疫等机构进行现场消毒、取样分析等工作;
(3)做好上级来人和家长的接待工作,必要时为上级工作组现场办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
5、信息资料小组
(1)事故过程的各种文字、图像信息资料采集,撰写书面报告,整理取证材料,做好相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提供各种资料;
(2)及时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逐级上报。
(3)积极妥善做好媒体采访报道工作。
(三)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中小学(幼儿园)学校要成立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迅速到达现场,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落实上级有关指示。
四、组织管理
(一)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重大、较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县政府根据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建议和重大、较大、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的需要,成立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负责对全县食品安全事故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1、县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审议批准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的应急处理工作报告;根据授权,负责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等。
2、总指挥。一般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必要时由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
3、成员单位及职责。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主要有县委宣传部、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农委、县畜牧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监察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单位组成。
县委宣传部:负责制定信息发布方案,组织、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发布,协调相关部门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正确引导。
县卫生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负责突发重大食物中毒的应急响应,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对食物中毒和食物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并采取控制措施,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品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依法开展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县农委:负责组织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依法开展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等工作;
县畜牧局:负责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参与流通领域中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县工商局:依法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等工作;
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调查处理和相关产品检验鉴定等工作,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检验;
县教育局:负责协助县卫生局等部门对学校食堂、学生在校营养餐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以及组织应急处理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食品安全事故涉嫌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
县监察局:负责组织、协调对监察对象在造成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违纪行为的调查处理;
县财政局:负责事故应急救援资金保障及管理;
县民政局: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工作,做好社会捐助物品、资金的接收和发放工作; 县政府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相关工作。
4、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是指挥部下设的办事机构,设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县卫生局)。县应急指挥部成立后,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立即启动。
⑴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县应急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检查督促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各学校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故,防止蔓延扩大;研究协调解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必要时决定采取有关控制措施;向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县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情况;负责全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信息的管理工作;为新闻机构提供事故有关信息,必要时接受媒体的专访;组织建立和管理县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专家库;完成县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⑵组织构成:县卫生局局长任主任,副主任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农委、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工商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畜牧局的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有关科室负责同志为成员。
5、成立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有关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应当根据预案规定的职责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服从县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及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措施,并随时将处置情况报告给县、乡镇应急指挥办公室。各小组组成及职责如下:
事故调查组:根据事故发生原因与环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工商、质监、商
务等部门负责或明确其中一部门牵头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深入调查事故发生原因,做出调查结论,组织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实施救援工作,监督救援措施的落实,评估事故影响,提出事故防范意见。
事故处理组:由事故发生环节的具体监管职能部门为主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监督召回或清查有毒有害食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责任人责任。
医疗救治组:由县卫生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迅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尽快查明致病原因,提出救治措施。
案件查办组:由监察、公安及监管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迅速查办案件,追踪源头,惩办违法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查处。
警戒保卫组:由公安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营救受害人员,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开展对事故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等工作。
专家咨询组:由县卫生局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其主要职责是为事故处置提供技术帮助,分析事故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综合协调组:由县卫生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汇总信息,报告、通报情况,分析事故进展及对外宣传。
现场检测与评估组:根据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检测与评估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综合分析和评价检测数据,查找事故原因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检测与评估报告要及时上报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和县直有关部门。
信息发布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和省、市《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制度》的规定,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迅速制定信息发布方案,及时采用适当方式组织信息发布。在发生可能产生国内外影响的食品安全事故或涉外事件时,及时按程序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后做出相应处置。负责受理事故发生地现场的记者采访申请和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有关信息的管理和指导。
(二)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机构
县卫生局负责全县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监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相关问题,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核查;负责全县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处
理工作;组织编制和修订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其实施方案;组织建立和管理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库;指导各学校实施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三)食品安全专家库
各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库,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咨询委员会。具体职责是: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对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完成县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五、运行体系
(一)监测、预警、报告、举报、通报
1、监测。县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⑴县农委:负责发布有关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检测信息;
⑵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4个部门联合发布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
⑶县卫生局负责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和分析整理、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⑷其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开展相应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监测工作。
2、预警
⑴县卫生、工商、质监、农业、商务、教育、环保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
⑵县卫生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按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发展的趋势及时做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3、报告
县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系统、信息报告和通报系统,以及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信息采集和报送系统等。乡镇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县卫生局的指导对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明确食品安全事故报告、通报时限及责任主体。
4、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食品安全事故及其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或者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相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或者通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5、通报
⑴通报范围: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3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食品安全事故。
⑵通报方式:县有关部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食安办通报;县食安办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与事故有关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县有关部门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有关乡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和预防工作。
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对于食品安全事故,县卫生局在上报县政府的同时,要及时向县委宣传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
(二)后期处理
1、善后处理。县政府负责组织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清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民政部门根据各乡镇政府、各学校上报的救济申请,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划拨并负责社会捐助物品、资金的发放;审计部门做好审计工作。
2、责任追究。对在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总结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急救援指挥部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报送当地人民政府和县食安办。县食
安办根据县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交的应急救援总结报告,组织研究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措施,按程序报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并抄送县相关职能部门。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营养餐加工制度
一、食品加工人员每学期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持健康证上岗。
二、食品加工人员要保持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工作期间必须穿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进行操作,不得穿拖鞋、戴首饰上岗加工操作。
三、鸡蛋加工前要检查鸡蛋有无破损,并对外壳进行冲刷、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加工时发现腐坏变质或者感观性状异常的蛋奶不得加工。
五、加工蛋奶的设备及所用器具要经常清洗和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六、营养餐食品专人加工,专人负责。
七、严格加工操作程序。不得让学生喝过期、变质奶、冷奶、吃半生不熟鸡蛋。当加热的必须加热,当煮熟的必须煮熟,否则发生事故将追究责任。
八、加工过程必须有两人以上在场。食品加工后,必须经过管理人员检查审定后方可让学生进食。
第五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汇报
珲春市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精神,确保在珲春开展的试点工作顺利实施,现将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作一汇报。
一、营养餐试点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其中,小学 8 所,中学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学生2619名,现有食堂面积3250平方米。
(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项会议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行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教育、卫生、财政、药监、审计、质监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珲春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与指导,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实行全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各相关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供餐方式和流程,建立管理的专门队伍,保证计划实施的各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报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就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学校食堂现状和学生在校膳食情况等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对计划实施中涉及的组织领导、职责划分、供餐方式和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建设、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食堂建设规划、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等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出台了《珲春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并上报省州相关部门。各相关学校也根据校情学情,制定了学校实施方案。三是制定了《学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学生实名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各有关部门落实了供餐验收、储存、组织学生就餐、台帐档案、食品安全等专项制度,规范了食品储藏,加工,分发和食用等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二、《方案》涉及的内容、措施、标准等情况
(一)供餐模式为学校食堂供餐和企业供餐方式相结合。正餐以学校食堂供餐为主,课间营养餐以企业供餐为主,科学制定营养膳食食谱。供餐企业统一进行成品加工,按份包装,配送到校。
为确保饮食安全,学校食堂采取学校自主经营,由学校后勤校长或后勤主任具体负责管理。学校食堂一律不得对外承包,食堂聘用人员必须经健康体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学校食堂经营以成本经营为主。
(二)食堂建设要严格按照教育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新建食堂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卫生、面积达标、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学校食堂要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和用餐场所,设施设备以及饮用水等必须达到有关卫生标准。消防设施设备要严格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配置。安全疏散通道必须保持畅通,并设置符合规定的安全疏散标志。不符合要求的食堂要及时进行改造与维修,严禁将危房和存有安全、卫生隐患的房屋再作为学校食堂使用。
(三)非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村小、教学点虽生源逐年减少,但短期内不能撤并和取消的,食堂基本建设应纳入财政预算计划,确保边远地区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
(四)农村留守儿童在县城或城市就读,应一并列入营养餐计划。
(五)目前,我市共有6所学校尚未设立学生食堂。其中,春化中学和哈达门小学已列入2012财政预算计划,其余4所学校没有列入2012年财政预算计划。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工资暂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主要以成本经营为主。
(六)营养改善计划推进时间表
2011年12月—2012年2月,完成摸底调查工作和制定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2012年2月,成立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机构。
2012年2月—2012年3 月,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统计和食堂学生相关制度的初步制定。
2012年3月,进行供餐企业招标,签定供餐合同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试点供餐工作。
(七)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供餐方式及供餐内容
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实施全部由企业供餐,统一配送。
三、存在的问题、困难
目前,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推进过程中遇到如下问题:一是我市农村学校食堂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任务重,资金投入大,短期内难以全部解决。二是学生营养餐计划工作流程复杂,涉及学生营养健康和卫生安全。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问题,单靠个人、学校或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必须以政府为主,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统筹,协同推进。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学生食堂硬件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食堂硬件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学生就餐要求。
2.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齐抓共管,保障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和学生饮食双安全。
3.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学生食堂建设和营养改善计划中来,营造社会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营养餐标准和覆盖面。
4.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实行月报制度。
5.在试点工作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经验,总结实施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形成有效机制,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