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校园 欢乐中秋——经典诵读会
文明校园 欢乐中秋
——华口小学庆中秋经典诵读会
为庆祝中秋佳节,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华口小学全校开展了“文明校园,欢乐中秋”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会。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修养,同时感受中秋佳节的节日气氛,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9月18日下午,华口小学“文明校园,欢乐中秋”主题经典诵读会在各班教室里隆重举行。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共读、生生共读、展示表演等等环节把这次经典诵读会推向一次又一次高潮。
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中秋佳节的浓厚氛围,国学经典的魅力,对传统节日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讯员:樊华锋
2018-9-19
第二篇:和谐校园,欢乐中秋[最终版]
和谐校园,欢乐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学生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太深,为了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9月21我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目的在于深度挖掘蕴涵在中秋节中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真对待传统节日、由衷喜爱传统节日,传承节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切实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对活动开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二、节前广泛宣传
1、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
2、在班会上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历史背景、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活动丰富、全员参与、共同体验、动手实践、收获快乐故事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同学的浓厚兴趣,更使教育内容丰富起来。
同学们在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认同和喜爱,弘扬了民族文化。老师们也在活动中踊跃参与,谱写一曲“满幼颂”弘扬民族文化,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办学理念得以升华。
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节日”会有他们自己更好、更透彻的诠释。
第三篇:欢乐中秋
欢乐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
今天妈妈买了鸡、鱼、虾、青菜,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早早地吃完饭,坐在阳台上边吃月饼边赏月。天黑了,月亮从半山坡渐渐地升起来了,它好像害羞的小姑娘穿过云朵,慢慢地升到空中,瞬间大地被照亮了,大树被披上了金色的银装,到处金闪闪的。这时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今天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妈妈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今天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分享着中秋节的快乐。
今年的中秋过得真快乐!
第四篇:中秋经典诵读
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指导思想: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2、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通过诵读古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2、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三、活动过程:
1、中队辅导员致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普天同庆,中国华民族共庆团圆的日子里,让我向在坐的同学们道一声,“中秋节快乐!”
2、中队辅导员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沉浸在浓浓情意中,诵读中华经典,祈祷家国平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月的喜庆之时,更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将中秋月夜点缀得浪漫迷人。值此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能够真正认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能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里进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引入诵读。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附:中秋诗词:
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的斜读xiá,这种音押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十五夜望月》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诗歌的意境,显得悠远而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下独酌》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那一轮高挂天空的皎洁明月,自古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对像,中秋节的月亮,更令人有温馨的感受。而诗人李白的感受更是潇洒飘逸!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幽清淡远,深情绵邈。诗人通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
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中的明月形如宝镜,月夜静气氛谧,同时也描写了中秋平分秋色,描写了中秋的云衢通明。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中秋时团圆的日子,然而就像朱镕基总理曾说过的那样“浅浅海峡,国之大殇”,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仍然漂泊海外,骨肉分离的两岸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团圆。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秋不仅仅是庆祝丰收与团圆的节日,它更是我们缅怀先贤的日子,是我们怀念亲人的日子。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深情缅怀了革命烈士杨开慧,至今读来也令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中秋苏东坡身在在密州,面对苍穹中一轮圆月,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不得意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信心。旋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五篇:经典诵读会简讯
落实《弟子规》,寻找幸福人生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落实《弟子规》,嘉应学院国学社在2011年2月25日晚上于田家炳师范学院212成功举办了以“分享学习和落实《弟子规》的感受”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会。参加这次诵读会的有国学社社长、干部干事、会员及非会员。
诵读会上,主持人国学社社长张志忠向同学们简述了《弟子规》在我们生活中言行举止的规范作用及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这使同学们怀着一颗恭敬心认真地齐声朗读了《弟子规》。读看毕,同学们根据寒假在明德国学培训中心参加“幸福人生”的讲座及落实《弟子规》的情况讲述了个人感受。同学们有的讲述了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后变化,有的讲述了坚持落实《弟子规》的艰难性,有的讲述了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引起的个人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现场弥漫着阵阵感动及反思,很让人受益匪浅。
作为新学期的第一次经典诵读会,旨在了解同学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落实《弟子规》的情况,希望同学们能找到新学期奋斗的动力及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为人处世,与人和睦相处,化解种种矛盾。
嘉应学院国学社
2011-2-26
点希望之灯,起新航之路
_嘉应学院国学社动员大会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开始新的起航。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我社,增强我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学社开展了新学期的社团动员大会,届时将展示上学期的活动成果,汇报本学期的工作活动计划,并设置了精彩的游戏活动环节。你是否心动了?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时间: 03月04日星期五晚上7:30
地点:田师21
2动员你我他,共谱新篇章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国学社,在女生节和妇女节来临之际,嘉应学院国学社在2011年02月04日晚上于田家炳师范学院212成功举办了新学期的社团动员大会。参与这次大会的有国学社指导老师赖老师、国学社社长、干部干事、会员及非会员。
大会上,根据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历,赖老师对这次大会给予了致辞,总结了“解四书五经,行《弟子规》”的学习体会,并对同学们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寄予了希望。国学社社长向同学们汇报工作情况并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
体会,而且代理社长汇报了本学期社团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及一位经典学习部干事跟大家分享了学习传统文化对她大学生活的作用。同时,国学社为同学们展示了上学期的活动成果,并举办了庆祝女生节的“幸运女生”的抽奖活动。这次大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场氛围活跃祥和,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通过这次大会,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国学社的诞生及发展的历程,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社团日后工作与活动的顺利展开。
保护自然,关注健康
近年来,国际上素食形成一种新潮流、新趋势。为了让同学们认识素食与环保和健康的关系,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嘉应学院国学社于2011年03月11日晚上在田家炳师范学院212举办了以“新世纪健康饮食”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会。参加这次诵读会的人有国学社社长、干部干事、会员及非会员。
诵读会上,同学们观看了周泳杉老师演讲的《新世纪健康饮食》的视频。周老师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资料,从吃鱼肉对环保和健康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向同学们阐明了为了吃肉,人类浪费地用谷物饲养的牲畜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而产生一系列的后果;为了吃鱼,人类过度捕捞鱼,各种残忍的捕捞方式造成种种误捕,严重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更不为人知的是用各种药物饲养的鱼类及牲畜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并引发各种人畜共同传染的疾病,如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最后,周老师提出怎样吃素才能健康的建议,呼吁人类改变饮食习惯,从餐桌开始践行环保行动,并得到长久的健康。视频结束后,同学们谈论了关于素食的利益及疑问,还学习了有关茶花功效的知识。整个诵读会氛围活跃,同学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诵读会,希望同学们了解素食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能够对自己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环保与健康活动。
心态改变命运
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心态在人生中的影响,嘉应学院国学社在2011年5月6日晚上于田家炳师范学院211迎来了以“心态改变命运”为主题的第八次经典诵读会。参加这次诵读会的有国学社社长、干部干事、会员及非会员。
诵读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刘余莉紧扣主题,引经据典,层层递进,讲述了怎样通过心态改变命运。她从提出“真的心态能够改变命运吗?”的问题入手,阐释“恩田”、“敬田”、“悲田”三种福田,进而引出并分析怎样改掉“傲慢、嗔怒、嫉妒、贪欲”等过失,号召大家学习并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引用乔布斯的话为结束语。刘老师讲述后,同学们分享了感受,也针对主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并在感恩歌曲中结束了本次经典诵读会。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本次诵读会以播放刘教授的分享视频形式进行,希望同学们能够反观自己,在生活中努力培养纯净纯善的心态,实践古圣先贤的教诲,从而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嘉应学院国学社
2011年5月6日
经典诵读会暨《礼记·学记》第一讲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了让同学们认识教育本质及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本质,嘉应学院国学社将举办以“《礼记·学记》讲要”为主题的系列讲座。2011年5月20日晚上,本社团在田家炳师范学院504举办了以“《礼记·学记》讲要”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会。明德国学培训中心的黄老师、国学社社长、干部干事、会员以及非会员参加了此次诵读会。诵读会上,黄老师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的本质规律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向同学们整体介绍了《礼记·学记》的内容,并提出要以恭敬心对待古圣先贤的教诲和经典。而后,他从教学目标着手,结合现在老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四种心态,并引用大舜、范仲淹等人的例子,阐述怎样通过修身实现教育的化民成俗的目的,讲解了教与学的关系,并告诫同学们要以归零的心态努力实现读书目标。
通过本次经典诵读会,希望同学们能够以仁爱的心态参与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并通过不断的修身实现教学相长。
久病前有孝子
“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行孝的重要性,嘉应学院国学社于2011年5月27日晚上于田家炳师范学院211举办了以“孝道与感恩”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会。参加本次经典诵读会的有国学社干部干事、部分会员及非会员。
诵读会上,同学们观看了山东电视台节目《天下父母》栏目之《久病前有孝子》的人生励志真实故事。视频以讲述的是主人公大连孝子王希海24年为父亲活着,为照顾脑出血而成为植物人的父亲,当年23岁的他放弃了出外国工作的机会及成家的念头,80岁的老人身体状况依然不错。本视频以对话形式进行,通过王希海质朴的讲述,为我们展示了他24年
无怨无悔地照顾父亲的酸甜苦辣,是对父母强烈热爱及感恩的信念使他坚持24年的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放弃个人诸多发展的机会。
通过本次经典诵读会,希望能够再次触动同学们内心深处的孝道与感恩,使同学们认识到怎样在细节孝敬父母。
嘉应学院国学社
2011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