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读书报告
姓名:熊莹
这些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讨论非常多,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杂乱。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其所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改革。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改革实践到底是如何走来的、又如何走下去的,并表达了其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作为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我对整本书持学习的态度。首先,我们来看看整本书的结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0章。第一篇是改革步骤篇,共七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了中国改革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的逻辑。分析了为什么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进程,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谈了民主化的问题;第二篇是改革策略篇,共13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指出了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最后几章分析了广东改革与国家未来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深圳、顺德改革试点的成败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步骤篇 在改革步骤篇里面,作者从中国改革模式入手,结合苏联、东欧实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改革,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一起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现在,政治改革的呼声四起,而政治改革的意义在于: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要通过改革来达成。中国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同时进行,但都是辅助性的改革,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这个大局的。从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革,而处于辅助地位的政治改革仍然十分重要。如果现在进行的社会改革不能推进和深化,有可能导致政治激化。政治一旦激化,既可能是导致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也有可能是政治革命甚至“天下大乱”,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点上。中国的改革三步走中,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各有鲜明的特点。经济改革的特点是:1)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2)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3)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抓大放小”: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某些领域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社会改革的特点是: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学号:3115003024 班级:硕5005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现在,社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再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消费社会,因为当看病、交通、教育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居民将把存款用于消费。政治改革的特点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在政治改革阶段,建立完善的军队、外交、国防、中央与地方体制、市场经济、税收体制、现代银行体系、基本法律体系、公共住房、教育和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国家制度。在改革的现状和动力中,作者指出,近年来,经济改革方面已经举步维艰,社会改革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加速的一个重要增长源来自前段时间的改革,第二个增长动力来自于政府官员型的资源投入,第三个增长源则是不幸的,即通过破坏社会领域而得到的发展。改革变得困难也有很多原因,社会改革的难度大,即得利益的强大,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对改革缺乏集体共识或者共识不强。作者同时指出,当(中央)改革者的权威不断弱化是,就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重视和妥善处理中央地方关系,其实施需要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必须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影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中,作者对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产阶级,分税制的在改革与社会建设,国有企业与社会公平,举国体制与赋权社会进行了讨论。我的看法是,执政者或许应该考虑其意见和建议,从历史的观点看,我相信理论的正确性,但对结论我不置可否,对政治经济这些了解得不多。我相信执政者该知道如何评判,就像战争年代一样,中国需要知晓国情的领导人带我们杀出血路,这条路却不能被个别人定死。在政治改革及其未来中,作者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具有批判性的。作者指出,中国的官僚系统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系统,一个独立的即得利益集团。在很多地方,无政府状态已经成形:政府依靠“维稳”来维持秩序,而社会成员则依靠暴力甚至自己的生命来争取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正义。如果别人看到的中国官僚系统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应该好好反思了。
在民主化的讨论中,作者指出中国可以从世界各国学习到很多的经验教训,亚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大力赞扬了新加坡发展的国家民主。但是我认为,中国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国家,不是一个小型社会,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给执政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新加坡、日本从人口地域来说都大概只中国的某一个省,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就要对执政党有更多的信心,让自己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而非盲目借用和羡慕。在中产阶级和民主进步中,作者指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人为地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会产生几个“有利于”:1)有利于减少基于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出口,实现国际经济平衡;2)有利于消费社会的建设,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资源;3)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4)有利于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5)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劳动者工资的讨论,我十分赞同,但这并不代表对民主化的狂热追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对低收入中等家庭是十分诱人且合理的,这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提高。并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不一定非得国家民主化后才有。
二、改革策略篇 改革策略篇中收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和接受国内媒体访谈的一些相关访谈录。这些文章和访谈录都已不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也可以是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注脚。前五章,改革深社会稳,中国的转型与国家制度的构建,社会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中国改革路线之变政治保护不了财富等都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详细注解。其中,作者尖锐的指出,社会改革是还债,也是对新自由主义祸害社会的清算,医疗和教育这些本来是需要保护的领域成为暴富领域,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好的民主才是好东西,中国如果在民主化之前不能把国家制度建设好,肯定是一个劣质的民主;执政党需要领导改革,清楚怎么改革,如何改革,给社会一个愿景;执政党要看大局,要去领导,而不能被社会推着走,否着是很危险的;中国中产群体移民国外的量非常大,使得改革缺乏动力,需要建设一个合理的保护财富的机制。中间两章,暴力蔓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等谈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出现的暴力和信任危机,媒体、网络、学界和决策层对此都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作者的言辞也很犀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我不作表态,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存在,我想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我不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来说,我认为这需要提高国民的素养之后才能谈降低暴力发生几率以及提高人民和政府的信任,毕竟中国还在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相当低,政治意识薄弱。最后几章,中国政治改革从县政开始,广东改革关系到国家未来,顺德改革的下一步要赋权与社会,中国的“共享价值”,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新加坡的优质民主等都是作者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提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我这两周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的读书报告。读完此书,我对国家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有了很多的了解,还有中国社会的现状,在别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一本适合研究生通读的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读物。作为见识浅薄,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学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步走有感
虽然对《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但是我很佩服郑永年老师独到的见解和犀利的剖析。与一些学者不同,郑老师高屋建瓴,直言不讳,实事求是,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他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出中国人敏感的字眼和话题。他不仅分析了中国目前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方面的问题,更为中国共产党日后的走向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科学的建议。
在读这本书之前,关于中国改革,我听的最多的最熟悉的字眼就是改革开放。在我脑海里,改革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在经济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迅猛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读了郑永年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解太过狭隘,并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改革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在他看来,改革就是一种计划,改革必须对改革对象有一个成熟的看法并以此制定出符合逻辑的完整系统蓝图。改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改革,都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他提出了中国的改革分三步走: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这种过程是渐进的、分解式的逻辑演绎过程。
就我个人我言,对高深的政治经济问题可能解读得不够深刻。所以,在这呢,我就想简单谈下自己的感想。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后,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概念和词汇就是:中产阶级、信任危机、优质民主和劣质民主。
中产阶级在中国出现的频率似乎并不高,但却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改革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和努力下已然打开一片天空。尽管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的框架已经建立并开始运转,并使得中国经济取得不凡成就。经济改革的成效却并没有能够为政权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因为蛋糕做大只是一个整体成果问题,要让每个民众切实感受到才是真正的成功,达到成功的方法就是社会改革。正如郑老师所说,社会改革要面临的问题已经随着经济改革而产生了,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在于中产阶级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在于富二代、官二代的出现。
社会平衡的关键力量就是社会的中产阶级,只要中产阶级对国家政权有广泛认同,那么社会政治就肯定是稳定的。但是中国现在的情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不健全,人们总是成为物质的奴隶,没有办法超脱于其外而展开自己的抱负,这样即使在收入上能够衡量出中等水平的一群人也无法真正称得上“中产”,变化的瞬息会让中产变成“低产”。而中国目前正处于“两头强,中间弱”——即中间阶级发展不足的状态中,因此,让中产阶级强大起来势在必行。
接下来就是信任危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国人纷纷开始发声“中国这是怎么了,中国出现了什么问题?”。老人摔了不敢扶;看到小偷行窃只会袖手旁观;面对被肇事司机丢弃的生命垂危的幼童,视而不见;还有那一系列的“健美猪”,“染色馒头”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了有着“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称号的中国脸上。人们之间互相猜忌,热情冷漠,世态炎凉。我们以前所崇尚的“真善美”现在被人嗤之以鼻。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出现了道德问题。我们的灵魂需要被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需要重新建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富二代、官二代以及上面提到的种种社会现象就是令人厌恶的,他们的产生造成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的互不信任;造成了社会严重的分层并由此产生的层级对立。有人说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但无论什么因素,我们国家都需要进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首先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努力,要强化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建设以及努力将蛋糕分好,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上要不断完善,在物质基础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推动共同富裕,同时要注重社会的精神建设,提倡物质精神双提升,否则只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
民主似乎是一个繁荣富强国家不可避免的话题。中国有古代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的追求民主。建国之初,中国就提出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民主这个话题。但是究竟民主是什么,什么样的民主才是健康的民主,一直是个未解之谜。郑老师提出了优质民主与劣质民主,可以说非常到位。他认为如果国家制度准备不足,达不到优质民主那就不要急于民主化,因为劣质的民主比任何东西都坏。这一点确有例证,东南亚、西亚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那些劣质民主表现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那么中国目前的民主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因此,追求民主任重而道远。现在好多人都在羡慕西方,欧美所谓的民主社会,认为中国社会不好。其实我觉得这样想是很狭隘的,由于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说人人参与进来就万事大吉了。政治的终极目标是民众的幸福,国家的繁荣,并非民主的选举游戏。因此,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需要找到自己的改革话语权,找准适合自己的民主,循序渐进,避免盲目跟风,一味模仿某一国家或某一理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因此,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有关改革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是郑老师的《中国改革三步走》是我看到的有关中国改革的著作中较为通俗易懂一部作品。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从负责任的角度出发的,并不是一些所谓的激进无聊的反对和攻击。目前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改革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前途,而且将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改革三步走》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这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篇:中国改革开放
重 庆 邮 电 大 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中国改革开放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101104班
姓名:徐健辉
学号:2011210119
中国改革开放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From 1978 to 2008, 5000 years of history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is the most profound a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glow the vitality of the objective fact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once again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disputable and proved the necessity of the social change and correctness.Mammoth practi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created the extremely rich experience in the reform,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ystem summed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 matter for the caus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o the world the fate and future of socialism,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与其他国家的改革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较大,市场秩序混乱,重复建设比较严重等。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目的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段历程,从实践上看,是整顿调整时期,从理论上看,是总结改革经验时期,以便确立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稳妥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谈话围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对诸如社会主义本质、判断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概括,深化了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突出特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的设计和实施,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人为本与统筹兼顾的原则。
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最强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他的作用具体在什么方面?
二、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1978年5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发表重要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篇社论引起了社会的极大轰动。这是一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论战。同年,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80年,正式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又相继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1984年1月,邓小平等人视察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1992年,又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抓住时机,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邓小平的这些措施,使中国从崩溃的边缘被拉了回来。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开始摆脱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胆子大一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仅让西方感到新鲜,更对一代中国人从心理上受到冲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多少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所有共产主义国家都陷入经济发展慢的泥潭。而邓小平将多年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换成了“加强经济建设”不得不令人惊讶。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是由邓小平提出的。由于中国的国情与资本论中的社会情况不一样,也不同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所以必须有自己独特一套符合本国发展的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一切权力属于中国人民,而不再仅仅属于某个政党或团体。强调的是以人民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要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的共同富裕和进步。离开共同富裕,离开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对一切世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包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借鉴。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的主体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有别于历史上任何年代和国家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
正是这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没有遭到覆灭。并带领人民走向新生活。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经过近30年的奋力推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应该说改革的理论准备越来越充分,改革思路越来越明确,改革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今后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其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二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关系;三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四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五是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六是人治与法治问题。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冲破,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实践中全面推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调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篇: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学科设计论文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浅谈中国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国内背景即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即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改革开放的影响
伴随着视野拓展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域的扩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往往只局限于中国的问题,且“问题意识”淡薄。而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改革开放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视野、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 并给哲学思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
(一)有对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要么是简单否定, 要么是以政治批判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 世界性交往的深入, 哲学的交流和对话也随之扩大和深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逐渐向“他者”敞开, 相互研究和吸取优秀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态度发生了转变, 逐渐从政治批判转向了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二)有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各种世界性、人类性问题。
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大村庄”。全球化的双重效应使中华民族既迎来发展的机遇, 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许多问题往往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问题, 诚然也是中国的问题;而中国的问题许多直接就是世界性的问题。如发展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人的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问题、技术和消费的异化问题、民族性和现代性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自身和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对这个新阶段的各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论题, 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的深厚根基。
(四)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实践、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论是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学术领域都是硕果累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色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造就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华民族实现大发展和民族腾飞的实践。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一)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四、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四)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五、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经历了30个年头后,我国改革开放没有停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迈出了新步伐。
(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继续深化,实现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初步分开。“中国铁建”首次公开发行A股和H股,H股公司“中煤能源”增发A股。国家就电信行业重组作出部署,竞争性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
稳步发展金融市场,有关部门发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创新企业直接融资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进一步推动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黄金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在近70个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开展财政绩效考评试点。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布执行。提高了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了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适应宏观调控的需要,完善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部分商品的消费税优惠政策。
(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深化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得到提升。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继续推进。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全国共有16个省份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引导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目前多数省份已基本解决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各地继续加强了防范新欠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和欠薪报告制度、工资保证金制度以及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
(六)教育体制进一步健全。
北京等16个省份和5个计划单列市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惠及1702万名城市中小学生,其中天津等8个省份同时免除了教科书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的格局基本形成。
(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方面,顺利完成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将天津等6 个省份做实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到4%;加快推进省级统筹工作,目前已有18个省份实现省级 统筹;在5个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全国229个基本医疗保险扩大试点城市和地区中,已有142个出台实施方案。城镇职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3574万人、4539万人。
(八)农村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目前,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关于推进改革的文件,已完成承包的林地约8.78亿亩,占集体林地的34.5%。
(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的目的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
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国这三十年取得成就,不仅使我们炎黄子孙为之欢呼和自豪,也赢得了很多外国媒体认可和称赞。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说:“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让许多民众摆脱了贫困,人数之众是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
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此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
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改革要突出一个“活”字,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开放要突出一个“争”字,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争市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