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推荐)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周崇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经艰辛与困苦,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能人志士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由先前的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乃至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了中国的前行。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迎来了人民生活的富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但是,如果我们细看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若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的改革,即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只有协调好这三个方面,中国才能有效的完成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任务,即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改革是国家改革的重点,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设以及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经一步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基本保持10%的高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有机统一体的经济、社会、政治未能得到协调发展。由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新自由主义从经济领域无所限制地进入社会领域,导致了医疗、卫生、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着就急需加强对社会领域的改革。如果说经济的改革是将蛋糕做大,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社会改革就是把蛋糕做好,促进共同富裕。
我们所说的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并不是就说明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就停滞了。党内民主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从实质上就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社会改革也是国家改革的重点。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分化、贫富差距经一步扩大、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以及近些年来的住房紧张。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社会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衔接点,它对未来中国实现以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快社会改革、完善社会医疗卫生建设、住房保障建设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面向民族的、面向世界的、面向现代化的教育。
一般人认为中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时建设民主政治,甚至有些人利用西方的民主理论来评
析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确实,我们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学习西方优秀的民主建设经验。但是,他们忽略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以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为前提,只有这些制度趋向于完善才有民主建设的可能,这才是最好的选择。世界上的民主建设有三种路程,第一种是先民主建设后制度建设;第二种是先社会制度建设后民主建设;第三种是先社会制度建设,然后在民主建设中改变社会制度。我们一般认为第二种才是一种较为优质的民主建设。纵观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建设还未完成之前就生硬地引进西方民主理论,最终导致了劣质的民主、国家的动荡,如:叙利亚、利比亚等国家。所以社会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接点。第二方面是,每个国家的民主理论只适合于该国,不同国家有着自身的特色,也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并不是说西方的民主政治不可学,这里强调的是民主理论不能照搬,但民主方法可以借鉴,毕竟它具有社会共性。
中国采取先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分裂式的改革步骤是符合本国国情的,这三步走战略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说明中国的改革在某一阶段仅仅进行某一领域的改革,事实上,这三者是同时并举的,关键只在于以哪一个为重点。
2014年8月6日星期三
第二篇:《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是一本介绍中国改革发展的读物,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篇为改革步骤篇,很好的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来中国改革分为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并分析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与政治改革的先后顺序,以及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下篇为改革策略篇,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提出了社会改革为主题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整本书保留了作者自己独立的批判精神,对中国改革开放给予了相对公正分析,并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第一,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分权过程是渐进性的。第三,开放性,这里需要特别强调这一特征。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开放性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人们正常理解的开放,就是把中国市场向外国开放。199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邓小平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
其次就是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民主化确立社会制度,培育中产阶级,就是要把蛋糕做好,促进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这从实质上就表明了党和国家队社会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社会改革也是是国家改革的重点。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物价总体水平上涨、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些复杂多样的矛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社会改革,调整社会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改革作为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衔接点,它对未来中国实现一民主选举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就要加快社会改革、完善社会医疗卫生建设、住房保障建设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面向民族的、世界的、现代化的教育。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只有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改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们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早已经开始,并且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例如中国称之为“机构改革”的行政体制改革、农村自制制度、乡镇选举、党内民主等都在进行。不过,一选举民主为主体的、国家层面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则还没有成为主体性改革。在政治改革方面,我们主张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改革在后。我国一些方面的基本国家制度都还处于早期建设阶段。需要先将国家制度建设完成后,我们才能搞西方那些所谓的民主化建设。
中国采取先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分列式的改革步骤是符合本国国情的,这个三步走战略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在某一阶段仅仅进行某一领域的改革,事实上,这三者是同时并举的,关键只在于侧重于哪一个领域。
第三篇:司法改革“三步走”战略
司法改革的“三步走”战略
谢鹏程
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是一项务实而科学的战略部署,引领着中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现代化。司法改革也是从十三大起步的,一届比一届的目标大、任务重,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2004年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内容比较具体,但是仍然存在目标缺乏层次性,部署缺乏长期性和阶段性等不足,加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目标多样、观点不一,司法改革及其部署多少给人以“有点乱”的感觉。我们能不能在总结过去十几年司法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一项司法(审判和检察)改革的三步走战略呢?在此,笔者冒昧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
第一步从2008年到2020年,实现司法经费的足额保障和司法队伍的专业化。一是改革“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财政保障体制,实行“足额预算、全额保障”,彻底解决目前实际存在的“收支挂钩”、“以收定支”、司法机关自筹资金搞福利的问题;二是提高司法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并与行政人员拉开差距,保持各地司法人员工资水平基本平衡,解决司法人才流失和人才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三是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形成司法人员的素能养成机制,保障司法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只有解决了司法经费问题,才能防止司法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即司法职能所代表的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与司法机关的利益、当事人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司法的地方化和部门化倾向,从源头上治理司法腐败;只有提高司法人员的待遇,才能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司法队伍,保障司法队伍素质的整体水平,保证司法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单一制国家里,司法和军事、外交等国家职能一样,都属于国家事权,应当由国家财政统一负担,而不应实行联邦制国家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财政保障体制。这既是保障国家司法权统一公正行使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从财政负担上看,2006年全国检察系统的全部财政支出约150亿元,审判系统约200多亿,一共不到400亿元,加上基本建设费用和适当增加工资福利,总共支出500亿就可以全面解决司法经费问题。2006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3700多亿元,拿出七分之一就能解决全部司法经费;同年用于政府投资的近9000亿元,减少政府投资二十分之一就能解决司法经费问题。显然,保障司法经费问题不是一个中央财政负不起的问题,而是财政分配政策问题,只要党中央和国务院下决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从人才结构上看,一方面,前些年进入机关的非专业人员基本退休或者临近退休,为司法机关吸收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这些年法学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法律专业人才,问题不是专业人才短缺,而是地区分布不平衡,不发达地区缺乏专业人才。只要有较高的、基本平衡的工资待遇,通过建立全国法律专业人才调配和交流制度,也不难解决人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0年,实现司法权的合理配置和程序优化。这些年来,法律改革特别是诉讼制度的改革往往遇到公、检、法之间“争权夺利”的问题,各个部门都想在改革中保住或者扩大自己或本系统的权力,都不愿意自己的权力受到其他机关的监督和制约。司法改革的过程容易被利益冲突所扭曲,司法权的合理配置和程序的优化常常被部门保护主义挫败。因此,司法改革很难从职权配置和程序优化起步。只有在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后,司法的各项权力主要代表着责任和荣誉,而不意味着部门或单位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司法权配置、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设计以及内部司法规范完善等方面的争议,就只是一个认识问题,而不牵涉利益问题,才可以做到秉公立法、秉公设制、秉公司法。回顾司法改革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改革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部门保护主义和由此产生的“争权夺利”现象。例如,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改革,事关人权保障和诉讼的顺利进行,一直没有解决好决定、执行与羁押的分离以及保释和技术侦查手段的合理适用等问题,既容易导致侦查权的滥用,也限制了侦查能力的提高。再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具有司法、行政、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和财务管理等职能,都是“五脏俱全”的综合性国家机构,虽然在目前情况下对保障司法独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提高司法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司法职业化造成了诸多障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制度安排上,我们都不难做到,把行政性质的职能分配给适当的行政机关行使,把法律监督性质的职能分配给检察机关行使,把审判性质的职能全部交给审判机关行使,形成职能明确、分工合理、制约有效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消除职能交叉、重叠、扯皮等现象。在完成了职能定位和合理分工以后,再逐步实现程序的优化,深化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的改革,以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第三步从2030年到2050年,实现司法独立。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司法独立作为司法改革的首要目标,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司法独立作为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和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初级目标,也不应当是一个中级目标,而应当是一个高级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法治基本实现的标志,是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结晶。从政治体制上看,在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进程刚刚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还没有描绘出蓝图的情况下,司法独立没有基本的制度支撑,谈何建立和实现?从司法本身来看,在司法腐败问题没有解决,司法公正没有保障,司法权威不高的情况下,司法独立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难以获得普遍的支持。司法独立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在实现司法独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好经费保障和队伍专业化的问题,使司法独立具体基本的前提条件;然后,解决司法的合理配置和程序优化问题,使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获得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最后,才有可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实现司法独立。实现司法独立的进程,既是一个司法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进程。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
总体上说,第一步解决司法的经费和人才问题,是治理司法腐败的源头工程,也是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的基础和关键。第二步解决司法权合理配置和程序优化问题,是司法改革发展的实质性和攻坚性
阶段,也是全面保障司法公正和树立司法权威的制度建设时期。第三步解决司法独立问题,是司法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共同推进和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和改革基本完成的标志。
第四篇: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读书报告
姓名:熊莹
这些年来,人们对改革的讨论非常多,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杂乱。郑永年教授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其所了解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改革。作者在书中讨论了改革实践到底是如何走来的、又如何走下去的,并表达了其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作为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我对整本书持学习的态度。首先,我们来看看整本书的结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20章。第一篇是改革步骤篇,共七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改革的现状与动力、社会对改革的争论,进而提出了中国改革分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三步走的逻辑。分析了为什么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的进程,三者的主要内容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谈了民主化的问题;第二篇是改革策略篇,共13章:分析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暴力、信任危机等问题,指出了社会改革为主体的阶段改革的意义、目的、改革采取的方式。最后几章分析了广东改革与国家未来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深圳、顺德改革试点的成败的重要意义。
一、改革步骤篇 在改革步骤篇里面,作者从中国改革模式入手,结合苏联、东欧实行一步到位的“大爆炸”式改革,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一起来的经验,明确提出中国改革“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现在,政治改革的呼声四起,而政治改革的意义在于: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公平和正义要通过改革来达成。中国改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主体性改革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也同时进行,但都是辅助性的改革,是为了支持经济改革这个大局的。从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社会改革已经成为主体性改革,而处于辅助地位的政治改革仍然十分重要。如果现在进行的社会改革不能推进和深化,有可能导致政治激化。政治一旦激化,既可能是导致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也有可能是政治革命甚至“天下大乱”,中国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点上。中国的改革三步走中,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各有鲜明的特点。经济改革的特点是:1)分解式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2)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3)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抓大放小”:建设大型企业集团,某些领域民营化或者中国式的私有化)。社会改革的特点是: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学号:3115003024 班级:硕5005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这些体制大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符合当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现在,社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制度,再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消费社会,因为当看病、交通、教育等方面用不了多少钱,居民将把存款用于消费。政治改革的特点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在政治改革阶段,建立完善的军队、外交、国防、中央与地方体制、市场经济、税收体制、现代银行体系、基本法律体系、公共住房、教育和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国家制度。在改革的现状和动力中,作者指出,近年来,经济改革方面已经举步维艰,社会改革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加速的一个重要增长源来自前段时间的改革,第二个增长动力来自于政府官员型的资源投入,第三个增长源则是不幸的,即通过破坏社会领域而得到的发展。改革变得困难也有很多原因,社会改革的难度大,即得利益的强大,强人政治时代过去,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对改革缺乏集体共识或者共识不强。作者同时指出,当(中央)改革者的权威不断弱化是,就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必须重视和妥善处理中央地方关系,其实施需要社会的参与,顶层设计必须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参与可以影响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中,作者对社会改革和社会管理、中产阶级,分税制的在改革与社会建设,国有企业与社会公平,举国体制与赋权社会进行了讨论。我的看法是,执政者或许应该考虑其意见和建议,从历史的观点看,我相信理论的正确性,但对结论我不置可否,对政治经济这些了解得不多。我相信执政者该知道如何评判,就像战争年代一样,中国需要知晓国情的领导人带我们杀出血路,这条路却不能被个别人定死。在政治改革及其未来中,作者对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具有批判性的。作者指出,中国的官僚系统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封闭性的系统,一个独立的即得利益集团。在很多地方,无政府状态已经成形:政府依靠“维稳”来维持秩序,而社会成员则依靠暴力甚至自己的生命来争取他们所认同的社会正义。如果别人看到的中国官僚系统如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应该好好反思了。
在民主化的讨论中,作者指出中国可以从世界各国学习到很多的经验教训,亚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大力赞扬了新加坡发展的国家民主。但是我认为,中国不能简单学习别人的东西,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国家,不是一个小型社会,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我们需要给执政者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新加坡、日本从人口地域来说都大概只中国的某一个省,中国要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就要对执政党有更多的信心,让自己投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而非盲目借用和羡慕。在中产阶级和民主进步中,作者指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人为地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会产生几个“有利于”:1)有利于减少基于廉价劳动力之上的出口,实现国际经济平衡;2)有利于消费社会的建设,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找到新的资源;3)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压力;4)有利于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5)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目标,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劳动者工资的讨论,我十分赞同,但这并不代表对民主化的狂热追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对低收入中等家庭是十分诱人且合理的,这也需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提高。并且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不一定非得国家民主化后才有。
二、改革策略篇 改革策略篇中收集了近几年来作者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发表的几篇相关文章和接受国内媒体访谈的一些相关访谈录。这些文章和访谈录都已不同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也可以是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注脚。前五章,改革深社会稳,中国的转型与国家制度的构建,社会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中国改革路线之变政治保护不了财富等都是对前面改革步骤篇的详细注解。其中,作者尖锐的指出,社会改革是还债,也是对新自由主义祸害社会的清算,医疗和教育这些本来是需要保护的领域成为暴富领域,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好的民主才是好东西,中国如果在民主化之前不能把国家制度建设好,肯定是一个劣质的民主;执政党需要领导改革,清楚怎么改革,如何改革,给社会一个愿景;执政党要看大局,要去领导,而不能被社会推着走,否着是很危险的;中国中产群体移民国外的量非常大,使得改革缺乏动力,需要建设一个合理的保护财富的机制。中间两章,暴力蔓延及其社会起源,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等谈及了中国社会近年来出现的暴力和信任危机,媒体、网络、学界和决策层对此都已经有很多的讨论,作者的言辞也很犀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我不作表态,这些东西确确实实存在,我想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就我不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来说,我认为这需要提高国民的素养之后才能谈降低暴力发生几率以及提高人民和政府的信任,毕竟中国还在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教育水平相当低,政治意识薄弱。最后几章,中国政治改革从县政开始,广东改革关系到国家未来,顺德改革的下一步要赋权与社会,中国的“共享价值”,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新加坡的优质民主等都是作者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提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以上是我这两周读完《中国改革三步走》的读书报告。读完此书,我对国家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有了很多的了解,还有中国社会的现状,在别人眼中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确实是一本适合研究生通读的一本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的读物。作为见识浅薄,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认真完成学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
第五篇:读书笔记分为三步
读书笔记三步法
一、引
先写自己读了什么(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了解了什么是幸运,什么是不幸。
二、议
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述原文重点地方,或式让你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第二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第二部分是读后的“神”,极为重要。
三、结总结全文。可写出自己的决心、理想、感想等。
基本写作格式
对所读书的简介 + 精彩片段(该书对你的启发、对某个人物的感悟、书中某一句名言对你的启迪、由书中的某一情节引起的思考……)【多方面选择写作角度】+ 最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联系读书所得,详写感受,突出真情实感】+ 收束全文【可以议论升华主旨,可以抒情感人至深,也可以意犹未尽,引人深思……】
读书笔记三步法
一、引
先写自己读了什么(包括书名、作者、内容梗概),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我今天读了《》这篇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了解了什么是幸运,什么是不幸。
二、议
这是读书笔记的重点所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述原文重点地方,或式让你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理解。第二部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等方面的实际谈感想。第二部分是读后的“神”,极为重要。
三、结总结全文。可写出自己的决心、理想、感想等。
基本写作格式
对所读书的简介 + 精彩片段(该书对你的启发、对某个人物的感悟、书中某一句名言对你的启迪、由书中的某一情节引起的思考……)【多方面选择写作角度】+ 最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联系读书所得,详写感受,突出真情实感】+ 收束全文【可以议论升华主旨,可以抒情感人至深,也可以意犹未尽,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