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编辑: 孙洁 来源: 江西日报 : 2009-09-30 17:22
——2009年9月22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省农业厅副厅长彭济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和广大龙头企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能力,加快发展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显增强”:
(一)龙头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加快。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7家,比2005年新增2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比2005年新增13家。2008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42家,比2007年增加249家。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增长加快。2008年省级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为4725万元、平均年销售收入规模为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26.7%。2008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5家,其中超10亿元的1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家和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4家,正邦集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可以突破100亿元,双胞胎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汇仁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增收、延长产业链增值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316万户,比2005年增加134万户,增长73.6%;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661元,比2005年增加766元,增长了86%;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占农户纯收入35.4%,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至少一半以上农户受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或间接带动,三分之一以上的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
(三)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基本改变了过去的原粮贸易形式,逐步转变为以品牌大米输出为主,全省稻谷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2008年全省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6%,比200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拥有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6条,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5%,改变了过去卖统鲜果的局面。蔬菜净菜处理加工能力每年达到60万吨,开始走向净菜上市,香港市场净菜40%来自于我省;畜牧业已建和在建的五条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全部达产后,将改变我省过去生猪完全是活体输出的局面。二是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些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德兴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的稻谷深加工和新余恩达家纺有限公司的苎麻深加工附加值都在1∶5以上。三是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明显加快。各地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转变龙头企业发展方式,提升规模和档次,形成用项目扩张总量、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加后劲、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加工能力。据统计,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在建项目188个,总投资额84.52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6个,投资额55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24个,投资额36亿元。当年竣工投产项目75个。
(四)农产品基地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我省积极发展粮食、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商品蔬菜、茶叶、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并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农业生产布局逐步走向相对集中,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已形成了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158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7%,2008年我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1218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以“沿(赣)江环湖(鄱阳湖)”为主的水禽优势区,年出栏1.2351.2%,2008年我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第十二位。亿羽,占全省总产量的70%,2008年我省水禽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230万亩,产量9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2.5%,以赣州、2008年我省淡水鱼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抚州为主体的柑橘基地,规模达220万亩,产量1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4.4%,2008年我省柑橘面积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五位。以婺源、浮梁等为重点的茶叶生产基地,规模25万亩,产量16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的38.3%,2008年我省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九位。以赣东北、赣中和赣南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规模400万亩,产量45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2.3%,2008年我省商品蔬菜产量居全国第十一位。以樟树、新干、武宁、修水、全南、临川区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30万亩,产量2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2.9%。以宜春、上饶、吉安为重点的油茶生产基地,规模650万亩,产量70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70 %,2008年我省油茶籽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宜春、抚州、赣州、吉安为重点的毛竹生产基地,规模820万亩,产量8600万根,占全省总产量80 %,2008年我省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五)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700多个,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500多个,分别占全省认证产品总数的70%和50%。2008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676个,产品数达到565个,认证实物总量达200余万吨。二是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8年全省有近1/3的省级龙头企业建有独立或联合的研发机构,有10个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省级龙头企业开发研制出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创新成果100多项。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名牌产品。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14个、江西名牌产品135个。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我省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都有明显提高。目前我省有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汪氏蜂业集团等12家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近几年,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构建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重点的发展平台,正在构架以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为框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导模式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措施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指导方式,坚持投资拉动、科技优先、品牌战略和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坚持扶持和管理并重,着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龙头企业建设做为重中之重抓,通过项目带动,优化布局和强化管理,加快培育和壮大企业。一是积极培育重点发展。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加工龙头企业和1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行业引领作用,在项目建设、国债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打造龙头企业“航母”。二是优化布局引导发展。注重加强对企业联强联大的资产重组的引导,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继而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先后引导组建了金农米业、万年贡米、四海水产等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强化管理推动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监测,优胜劣汰。2002年以来,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省级龙头企业评审认定工作,淘汰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到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着力培育打造品牌。采取开发与打造并重、培育和整合并举的办法,着力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精品。在培育品牌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评选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在整合品牌上,按照市场需求,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区域性品牌进行了整合重组、集中捆绑使用,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二是宣传推介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了江西农业博览会和江西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组织参加国外举办的农产品展洽会,多方面宣传和推介江西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强化政策引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地方政府也拿出配套资金给予奖励。2008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近2000万元对中国绿茶、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和部分企业知名品牌在中央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积极开拓市场。通过政府搭台,重点开展了与港、沪市场对接和开拓活动。近年先后在上海开设了江西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展示窗口和产销对接平台,开展了“香港活动周”活动,大大提升了江西优质农产品在港、沪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之路。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成果。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注意引进和吸收当今世界加工转化的先进工艺和设备,结合实际进行再创新。二是创新科研体制,实行科研开发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或联合研发机构,以解决加工环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为重点,实行多部门、多层次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多元开发的格局。三是推进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效益。省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省政府还搭建平台,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现有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四)统筹考虑整体运作,努力突破发展瓶颈。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项目少、资金不足、无序零散发展等诸多矛盾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求有效办法,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开拓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力契机,充分利用我省资源的比较优势,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各地市在用水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销会、展洽会,赴上海、浙江、广东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项目对接。目前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省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银企对接、财政承诺、银行担保等方式,积极争取为龙头企业协调发展资金,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已于7月底组建完毕,注册资本达到8000万元,8月初已正式运行。
(五)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发展信心。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1998年)、《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02年)、《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基地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为龙头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设立了专项资金。省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元,今年又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品牌奖励、科技创新补助、市场开拓、“一村一品”建设等方面,极大地调动了龙头企业谋划发展、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积极扶持,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是强化组织。2005年以来,连续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确思路,部署措施,促进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专题调研,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另一方面是强化合力。省、市、县三级政府都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农业产业化工作。各级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协调和指导机构。省农业厅与省发改委、财政、林业、粮食、水利、税务、农业开发、供销、金融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上及时进行沟通与协商,达成共识;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配合,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形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高效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仍然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化,是市场体制发育不完全的产业化,是农业集约化、社会化程度还不完善的产业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规模还比较小。以2007年为例,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山东省有6800家,河南省有近5000家,湖北2702家,安徽5000家,我省仅有13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山东1108家(其中过5亿元125家,过10亿元67家,过50亿元7家,过200亿元1家),湖北278家(其中过5亿元35家,过10亿元10家),江西省150家(其中过5亿元25家,过10亿元15家)。总体上与中部省份和发达省份比较,我省既缺少“巨龙”,“小龙”的数量也比较少。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利益联接机制还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产销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订单农业比重不足40%。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发展较快,但与龙头企业对接的数量仍然较少。2007年我省省级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的比例仅有30%左右,带动农户数50万户左右。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增值能力还不强。我省现有省级龙头企业中,生产基地型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属于初加工。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只有0.9∶1,我省仅为0.65∶1,浙江达到1.2∶1,山东达到1.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我省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仅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1/4。
四是企业之间互补性差,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不少地方存在同一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同类企业互补性差,竞争力分散,谁都难以做大的情况。比如,我省虽然是产粮大省,但由于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形成不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品牌。浮梁、婺源茶叶都很好,但每个县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相互竞争,最终难以形成大品牌。全省油茶籽产量只有20万吨左右,但加工企业上规模的有30多家,作坊式的有几百家,产能达40万吨。特别是现有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现有种养品种与龙头企业加工需求衔接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出现一方面基地产品销路不畅、一方面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不足的脱节现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部分龙头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不快。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失真,难以取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经营规模很难再上档次。
五是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待加强。首先是认识上有误区。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像抓工业那样高,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尚未真正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体系。在招商引资中,对财税贡献大的工业和商贸企业关注较多,而对税收不多、但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不够,引进来的大型外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其次是投入上有差距。各市、县对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投入总体上还比较少,发展不平衡,除南昌市有1000万之外,其它设区市投入都不多,县一级更少。再次是服务上不到位。省委、省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在一些地方还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反映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路子不多,服务不够。第四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的设置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衔接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
四、今后打算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着力在做强做大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水平。把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龙头企业实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要务,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鼓励引导一批类似于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向省外、国外扩张壮大。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在企业规模、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引导这些企业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提高消耗本省农产品原材料比重,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型企业”。引导一批类似煌上煌集团、鄱阳湖四海国际水产集团、南丰振宇集团等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赢利能力的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快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扶持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扩张。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米加工百万吨、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10万吨、水产品加工5万吨、生猪加工屠宰百万头、禽类屠宰加工千万羽的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具有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势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二)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竞争力。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增值率为目标,继续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利益关系更加直接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带,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一是抓紧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推广实施体系,使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律可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销量和总体实力在同行业居全国前列。下一步重点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新技术研发,注重内涵提升。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新产品开发,注重外延拓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研究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国内外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加强市场细分化研究,捕捉消费新动向,大力开发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新产品,依靠新产品开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在市场开拓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取决于市场份额大小,我省龙头企业能不能取得新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突破市场瓶颈。一方面,注重品牌经营。龙头企业在大力培育和创建品牌的同时,加大品牌推介和经营力度,认真研究品牌发展和经营战略,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品牌影响。积极引导同一区域内同一产品的品牌整合,当前继续加大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及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和市场对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利用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进一步搭建农产品推介和展示平台,开展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展会平台促销作用。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支持产需直接见面,加强产区和销区产品交易对接。瞄准沪、港等大市场,以“江西优质农产品”为统一品牌,多品种、多企业捆绑对接,整体推介。通过几年努力,江西优质农产品供沪、供港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份额在全国逐步提高。
(五)着力在联结机制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各地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多种有效模式。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将农户更加紧密地融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之中。一是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完善合同签订程序,明确权利与责任,提高合同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农民的收入。力争龙头企业主要原料60%通过订单收购,消耗本省农产品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合作社。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共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方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比例达到全省农户的50%,农民纯收入50%来自农业产业化。三是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各种服务,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六)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产业化指导能力。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和操作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指导水平。一是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二是创新和完善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对规模成长快、科技创新水平高、市场开拓力度大、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奖励机制。重点是抓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担保资金盘子,提高担保融资能力,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瓶颈。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按照“总量控制、质量提高”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实行监测认定,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好的龙头企业充实到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提升省级龙头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四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篇: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xx乡人民政府
二〇〇五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计划
200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我乡发展的重要一年,按照县委、县府的统一规划部署,乡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制度了农业产业化规划——“135”重点工程,即:建设一个环境优雅的生态旅游集镇,发展优质果品、建设高山生态畜牧、发展旅游三大产业,做好县财政扶贫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和文明新村建设,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五大项目建设。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心由之路。我乡幅面积大,海拔、气候、资源差异明显,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能力配置不尽相同,在搞好产业化建设项目中,政府要加强引导,在项目选择、主攻方向和规模布局上要各有侧重,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各村的资源优势,立足规模布局上要各有侧重,要以科技为动力,利用各村的资源优势,立足长远,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做到一村一业,一乡一色,积极开发名、优特产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一、指导思想
我乡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狠抓“科技兴农”战略,把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同农村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全乡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全乡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乡实现人均粮食60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全乡农民迈入小康社会。
三、具体规划
根据我乡实际,要着力建设种、养殖、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抗御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一)、种植业。全乡荒山荒坡多,可以开发利用一部分,退耕还林有10000亩,原有柚子树8000多亩,部分群众有种植经验,有养殖习惯,要充分利用“云堰路”和即将修通的“云利路”等便利的交通条件,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发展壮大“云峰柚”等支柱产业。提高品质,争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1、扩大云峰柚生产规模2000亩。主要以云堰公路沿线的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的一带,建立优质柚生产带。采取每村户出技术,回收产品,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产品交经营大户统一销售,价格低于市场,联合经营。
2、改良原来柚子品种。我乡原有2000亩老化树种要全部拔掉,实施更换,建立精品种植区。品种以沙田柚、矮晚柚为主。
3、建立速成生杨基地。对去年栽植的8000亩杨树,加强管护,对成活率达不到的要进行补植,做到规模成片,力争通过通达公司的检查验收。
4、发展蔬菜2000亩,以满足场镇居民日常的生活需要。
5、引进脱毒马铃薯500亩。由农技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
(二)、养殖业。全乡可开发利用草坡10000亩,可利用水域500亩,现已有李奎养羊场、刘小娅养猪场和一批养鸡大户,在养殖业上有独特优势。
1、发展“黑山羊”12000只。主要在宝台、山夹、缸厂、桐麻、火埠等村,其它村同时发展,力争年出栏在8000只以上。
2、饲养淡水鱼200亩,主要利用盖下坝河谷和宝台村水库进行养鱼。改良生猪、加强良种繁育,实现年出栏8000头。主要以“新荣昌I系”为主。
(三)、加工业。农业副产品成规模生产后,面临着销售。有了足够的原料,就可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包装,打造精品,贮藏,运输等,同时要发展酒厂、农产品购销经营合作社,果品加工厂、肉食加工厂等。根据需要确定项目。
四、具体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不断更新,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切实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加强宣传引导,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二是培育产业经营大户,带动农民自主经营;
三是增强科技服务意识,打造农业产业精品;
四是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做大精品生产规模;
五是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扩大产品销售市场。
第三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表现出来: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分散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很难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走农业产业化路子,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尽快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也是农 1
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长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根据长寿区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吸引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的企业投资长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扶持鼓励有一定经济规模、一定技术含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专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创新机制,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集体农业企业的转型。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推进长寿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规范土地流转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制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三农”政策,我们必须遵照实行;但是重庆有经济实力,可以先行先试地开展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在进
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一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连片开发,大户经营,统一服务。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村户联合,企户联合等形式。二是适度调整土地,对外出务工者、外出经商者、老年农民等自愿流转给集体的土地,集体要作出合理安排,并有意识地向能人倾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长寿区规模化经营可以考虑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首先要推进果树种植家庭农场。根据调研分析,初步确定种粮适度经营规模为100一150亩左右;择优选定扶持一批有技术、有经验、懂市场营销的本地专业农民和生产队长等来经营家庭农场;在发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形成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蔬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就难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村内部就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契机,培训和引进一批农业专门人才,改变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过大、素质低、能力弱等现状,实现农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使长寿区农业更适应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必须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的农业服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特征。虽然长寿区在农业、农资服务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产前信息对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只是局部,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刚刚起步的专业农民、专业农场迫切需要农机、植保、农资和农产品营销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因此,要研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实现一定区域内农机、植保和农产品收购销售的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家庭农场只要一个电话、一份传真或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种服务。
农业服务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要研究这个课题,提出方法思路并加以实践。
(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2008年,长寿区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区财政大力扶持。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了长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斜,并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中,不仅要有新思路、新战略,还要有新举措、新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09-1
52010年,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效应日益显现,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底,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8家,比上年增加5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8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4家。据统计,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203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年末从业人员达42.52万人,比上年增长8.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9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年末从业人员达18.89万人,比上年增长5.6%;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8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分企业看,2010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总产值超过50亿元、10亿元和1亿元的分别有4家、31家和40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3家、5家和74家;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超过10亿元、1亿元和0.5亿元的分别有3家、80家和19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家、5家和31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努力,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0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实现出口创汇48.80亿元美元,增长24.3%;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556家和395家,分别占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46.4%和33.0%。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实现出口创汇21.58亿美元,增长11.4%;产品销售到“省外”、“国(境)外”的企业分别有66家和101家,分别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5.9%和54.9%。全省龙头企业在经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466.14亿元、140.78亿元和46.4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8%、28.6%和1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分别达236.06亿元、85.62亿元和20.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25.9%和17.7%。
三、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提高
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日益重视并不断加大科技开发投入。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1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开发投入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同时,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加注重开展产品质量安全
工作。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产品获得ISO、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分别有387家、206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32.3%、17.2%;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等标志认证的企业分别有288家、240家和141家,分别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24.0%、20.0%和11.8%。
四、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户收入较快增长
从带动农户经营情况看,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农户610.87万户,比上年增长3.6%,其中通过订单联系的农户达到234.00万户,增长5.4%。从带动基地发展情况看,2010年,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面积2578.63万亩,比上年增长4.3%;带动猪、牛、羊、兔等牲畜饲养量1281.45万只,比上年增长18.4%;带动鸡、鸭、鹅等禽类饲养量2.79亿只,比上年增长16.4%;带动水产养殖面积161.35万亩,比上年增长8.0%。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农户获得的收入也较快增长。2010年,农户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得到的收入达3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第五篇: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按照老规矩到春天催种地、夏天催夏锄、秋天催秋收,继续唱“四季歌”,还是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经历投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调研,感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五大战略”以来,全市上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有
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唱“四季歌”的传统工作方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围绕市场抓农业,立足产后抓农业,着眼工业抓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镇对农业已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05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