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子湖区推行“党小组+理事会+塆组阵地”模式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梁子湖区推行“党小组+理事会+塆组阵地”模式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为切实解决农村塆组社会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2008年,我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党小组+理事会”的党建模式,有效地延伸了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手臂”,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调整矛盾纠纷、推动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以“党小组+理事会+塆组阵地”村组民主治理模式,进一步探索完善组级民主治理。目前,在全区5镇16个村正进行试点。
一、加强领导,注重选优配强塆组党小组组长
我区根据塆组分布、党员数量、居住情况和工作需要,按照有利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原则,切实优化农村塆组党小组设置。先后调整23个塆组党小组设置。注重选配党性意识强、组织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在农村塆组中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优秀党员担任塆组党小组长。全区调整充实党小组长68个,首批列入试点的16个村的党小组组长中,35人为曾任村干部或“三老”人员。全区95%的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实现了“一肩挑”。不断优化党小组组长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新一届党小组组长中35岁以下的占43%,高中学历以上的占52%。
二、党员带头,发挥党支部对理事会的指导作用
切实发挥党支部对理事会设置、人员管理的指导作用,按照“塆民推选、群众评议、支部把关”三个基本程序,推选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等“三老”人员和经济能人
否定了这一提议,他们召开全体湾民大会进行商议,将修祠堂主张改为建村民乐园。这项提议得到了90%以上湾民的响应。春节期间,他们还在湾里开展了评选“十佳婆媳”活动,并请外地文艺团体来湾演出。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有效化解了封建迷信活动,目前,该湾实现了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邻里纠纷、无治安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虐待老人的“六无”现象。
以评议为导向,督促理事会成员认真履责。每年年终,召开湾民大会,对每个理事会成员的履责情况进行“面对面”和“背靠背”的评议。理事会成员能否为湾民办实事,做好事,发挥积极作用,由党员和湾民共同“说了算”。党小组根据湾民的评议情况,对表现好的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批评、鞭策,以促进理事会作用的更好发挥。
四、广泛动员,调动群众组织参与民主治理积极性 我们以党小组、理事会为主线,注重发挥民间协会会长、经济合作社社长的辅助作用,建立具有代表性和凝聚力的组级治理组织架构。注重把党员经济大户培养成党员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经济合作社社长。今年以来,全区新成立经济合作社9个,全部由经济大户中的党员骨干担任社长,夯实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以党组织为引领,发挥群众组织功能。结合党员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领衔组建困难帮扶、治安维稳、卫生服务、文化娱乐、农技宣传、劳务中介、村庄保洁等群众性管理服务组织。东沟镇余湾村按照“因村制宜、因事设岗”的原则,为全村81名无职党员设置4大类12个岗位,并且对每个工作岗位都界定了工作内涵,党员领衔成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明确了应履行的职责,通过公示栏的方式对外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截止目前为止,4-
第二篇: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与创新:
中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关乎全局,意义深远。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及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立足本职,服务全局,扎实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
项工作,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密切与农民群众联系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客观需要。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感知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做出符合农民意愿、适合农业要求、切合农村实际的决策,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促进增粮增收、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支撑。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农业部门支持和服务社会管理,首先要立足自身职能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及创新是农业部门重要职责。
当前,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城乡关系都发生深刻了变化,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部门在抓好生产的同时,还要抓好社会管理,这既是服务全局的需要,又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要以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为重点,立足职责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及创新、做好新形势下密切与农民群众联系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管理组织、体制、方式的创新,全面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同步推进,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各级农业部门要立足部门职责,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切实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业应急管理和农业生产安全管理,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密切联系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农业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要在总结“百乡万户调查”等活动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深入实际之风、大兴服务群众之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水平,促进更好地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今后要完善“四个机制”、建立“一个制度”:
一是完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完善为农民群众和干部职工办实事的工作机制;四是完善新时期农业信访工作机制;五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
作者:韩长赋
第三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过25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我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提高,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搬进我市社区、农村,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发生,征地搬迁、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工伤索赔等群众性事件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与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社会管理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显著成效
1.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基本做到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四民主、两公开”在农村全面组织实施,民主政治建设日臻完善,民主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2.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法律进乡村”和“民主法治村”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过去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也通过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化解,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经济关系,关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进一步落实贯彻。较好地增强了村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村级组织选举过程中,能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目中的理想人员。4.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了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减少了矛盾纠纷产生,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显著,但深入农村调研后发现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死角”,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影响和阻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推进。
1.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农村实际,提出了“三农”问题,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农村经济逐渐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加上我市属于教育资源发达、教育水平先进地区,使得来自己农村的学生大多学到知识、学到技术后留在城镇工作生活,农村里更多地留下了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守着农村家园,造成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的局面,他们遇到事更愿意找当官的、找政府,甚至有些村民认为,真正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权大于法”,学法无用的观念长存,缺乏正确的法制的观念,对普法抱着被动、冷漠的态度,存在着回避、应付的情况。2.农村普法事件难安排,普法意识不强。现在农村居民的劳动时间已从过去由集体统一安排变为由个人自由掌握;生产劳动的季节性较强,农忙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坐下来学法,普遍认为挣钱比学法重要,学法意识不够。同时一些基层干部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上面看的见,是政绩,普法工作是软的,可抓可不抓;有的认为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难以发挥作用,农村普法工作缺少抓手;还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揉入到普法工作上划不来。这些思想误区导致一些基层干部普法积极性不高,普法意识不强。3.农村面广点多,普法队伍力量不足。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繁杂琐碎,普法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基层招聘的人员有限,基层普法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司法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些基层普法机构有名无实,遇有上级主管部门布置检查工作时,匆匆应付一下敷衍了事,没有真正摆上农村工作议事日程。可以说,无人管事,责任不明时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4.普法形式过于单调,内容难以理解。虽然我们不断拓宽普法渠道,创新普法形式,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素质影响,能发挥作用取得较好效果的普法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普法途径比较狭窄,开展的法制文艺演出、法制电影放映等活动由于农民劳作时间不定,农闲时又忙于家务或者打工挣钱,做不到全村居民集中观看,而效果不明显。所以农村普法还是以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为主。而采用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名称而不知其内容。采取分发宣传资料的方式,又使农村居民对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看不懂、记不住,深感枯燥无味,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解决农村法制宣传问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村干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村民村务自治、依法参与民主管理的理念和水平,必须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深入农村、贴近群众、服务优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扎实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巩固“民主法治村”建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深入有效开展。
1.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合力。农村普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长期抓、经常抓、有效抓。一是领导机制。要从思想上切实加强两道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视力度和有效领导,确保农村普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农村普法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岗位责任考核制。二是写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村普法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结对联帮活动,不断深化结对宣传、教育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倡导社会各界、发动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来。三是保障机制。按照村居人数、村居水平,落实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经费,按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各项经费投入,将资金专项利用纳入镇政府考核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赞助农村普法事业,保障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四是队伍机制。在市基层面建立六支队伍的基础上,各乡镇严格落实三支队伍的建设培训,村一级建立自己的普法队伍,做到市镇村三级联动模式,每一组配备一名普法宣传员,每一户培育一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村组户三级宣传模式。五是考核机制。特别是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对镇分管领导和村干的考核内容,杜绝村干只抓经济护士法治的思想和行为。2.营造法制氛围,引导文化育人。意识法治文化硬件设施到位。依托地理位置优越的张家港公园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使农村居民来市区采购、探亲等可以抽空进入公园感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各镇结合实际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一批法治文化景观,方便村民就近观景学法、陶冶情操。各村拥有法制宣传栏、法制宣传橱窗,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成生动形象的漫画宣传海报,张贴在宣传栏和宣传橱窗里并坚持每月更新,成为农村普法的一道亮丽风景,引来村民闲暇之余观看学习。二是法治文化软环境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小组“五个三”建设的
实施意见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基层党小组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加强党小组建设,有利于把分散的党员组织起来,进一步教育管理,使之形成一个有统一意见,统一行动的坚强的战斗集体,这对于扩大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党小组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鄂办发„2010‟27号)为指导,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特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安排意如下见:
一、紧抓基层、打牢基础,夯实农村党小组的组织基础。
1、科学设置党小组。农村党小组的设置和调整要按照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党内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原则进行,应根据党员数量,居住情况、行业分布和工作需要划分。
2、合理发挥党小组功能。农村党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党组织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做好群众工作。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建设列入支部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党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注重发挥党小组的各项作用。
3、重视并突出党员中心户建设。每个党小组要选择一户条件较好的党员家庭建立党员中心户,作为党小组活动场所,联系周边党员。
二、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
1、配强党小组长。党小组长是完成和落实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和骨干,也是加强党小组建设的关键环节。选配农村党小组长在坚持党性修养、组织能力、事业心、责任心等政治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因素,要逐步扩大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党小组长比例。党小组长原则由所在党小组党员民主推选,不能由支部或支部成员随意安排指定,党小组长的任期同村党支部委员会相同,在村党支部换届改选的同时,要改选党小组长,结合党支部村委会换届,通过民主选举程序,积极推进党小组长与村民小组长“一身兼”。各村党支部要把党小组长岗位做为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把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纳入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工作中,赋予党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征求、听取他们对搞好支部建设的意见。
2、重视党小组队伍建设。结合设岗定责,根据实际确定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推广、农村社会稳定、公共设施养护、文明新风倡导、脱贫致富帮带、计划生育工作等多个岗位,按照党小组的特点和优势,分别编入相应的岗位,明确职责,由党小组组织党员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帮带职责。
3、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各党小组要充分利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做好组织纳新的工作。
三、倾心为民、改善民生,找准村党小组活动的着力点。
1、落实活动阵地。村党小组要结合党员中心户的设置,落实并充分利用活动场所开展组织活动。
2、丰富活动方式。村党小组要充分利用组级阵地,坚持把党员活动与工作有机结合,创新活动方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积极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确保活动正常。村干部要加强督促和指导,了解和掌握党小组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确保党小组活动正常开展。
四、建章立制、强化监督,提升村党小组管理科学化水平。
1、建立健全党小组学习活动制度。建立党小组学习制度、小组会制度、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确定党小组活动日,坚持集中规范与分散灵活相结合,充分利用农闲、雨天及夜晚等时间开展集中学习、谈心交流等活动,依托党员中心户每季度开展一次党小组活动。
2、建立健全党小组目标管理制度。落实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完善党员服务队,党员承诺制,争创五好,一个党员一件事,履职评议等制度。
3、建立健全党小组激励监督制度。各村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小组长的日常管理,建立党小组长花名册,健全党小组工作台账,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考核优秀的党小组长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
五、改善待遇、落实保障,确保村党小组正常运转。
1、保障村党小组组织活动经费。各村党支部要采取党员集资、支部补贴、组织资助等多渠道手段,筹集资金,对各村党小组的组织活动经费给予一定程度的保障。
2、落实村党小组长工作报酬。结合党小组长工作职责和各自实际,按照考核标准,给予村党小组长适当的工作报酬。对表现优秀的党小组长要进行额外的奖励。
3、改善党小组软硬件建设。各村支部要千方百计,加强组级阵地建设,整治软、涣、懒、散,确保党小组软硬件标准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经过25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我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明显增强,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提高,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搬进我市社区、农村,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发生,征地搬迁、交通事故、医疗纠纷、工伤索赔等群众性事件不断涌现,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与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及社会管理创新,培育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显著成效
1.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基本做到依
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项事务,“四民主、两公开”在农村全面组织实施,民主政治建设日臻完善,民主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
2.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法律进乡村”
和“民主法治村”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农民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过去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也通过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得到了较好的化解,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经济关系,关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进一步落实贯彻。较好地增强了村民群众依法参
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村级组织选举过程中,能够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村民大都积极地参加了选举工作,并且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目中的理想人员。
4.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服务于农村
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了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宣传教育,减少了矛盾纠纷产生,促进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社会
和谐稳定。
二、当前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成效显著,但深入农村调研后发现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城镇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着一些“死角”,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影响和阻碍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农村的深入推进。
1.农村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根
据农村实际,提出了“三农”问题,并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使我国农
村经济逐渐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加上我市属于
教育资源发达、教育水平先进地区,使得来自己农村的学生大多学到
知识、学到技术后留在城镇工作生活,农村里更多地留下了文化程度
不高的中老年人守着农村家园,造成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接
受能力较差的局面,他们遇到事更愿意找当官的、找政府,甚至有些
村民认为,真正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权大于法”,学法无用的观念长
存,缺乏正确的法制的观念,对普法抱着被动、冷漠的态度,存在着
回避、应付的情况。
2.农村普法事件难安排,普法意识不强。现在农村居民的劳动时间已从
过去由集体统一安排变为由个人自由掌握;生产劳动的季节性较强,农忙时,早出晚归;农闲时,忙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
间坐下来学法,普遍认为挣钱比学法重要,学法意识不够。同时一些
基层干部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上面看的见,是政绩,普法工作是软的,可抓可不抓;有的认为传统的宣传教
育方式在农村难以发挥作用,农村普法工作缺少抓手;还有的认为农
村工作千头万绪,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揉入到普法工作上划不来。这
些思想误区导致一些基层干部普法积极性不高,普法意识不强。
3.农村面广点多,普法队伍力量不足。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繁杂琐碎,普法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基层招聘的人员有限,基层普法工作人
员往往身兼数职,疲于应付。目前农村的普法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司法
所和有关单位的配合来做,存在着普法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些基层普
法机构有名无实,遇有上级主管部门布置检查工作时,匆匆应付一下
敷衍了事,没有真正摆上农村工作议事日程。可以说,无人管事,责
任不明时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了普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4.普法形式过于单调,内容难以理解。虽然我们不断拓宽普法渠道,创
新普法形式,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素质影响,能发挥
作用取得较好效果的普法方法仍然比较单一,普法途径比较狭窄,开
展的法制文艺演出、法制电影放映等活动由于农民劳作时间不定,农
闲时又忙于家务或者打工挣钱,做不到全村居民集中观看,而效果不
明显。所以农村普法还是以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
料等形式为主。而采用横幅标语等宣传方式,往往造成农民只知法律
名称而不知其内容。采取分发宣传资料的方式,又使农村居民对抽象的法律法规条文看不懂、记不住,深感枯燥无味,影响了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三、解决农村法制宣传问题、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村干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村民村务自治、依法参与民主管理的理念和水平,必须坚持围绕中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深入农村、贴近群众、服务优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必须扎实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巩固“民主法治村”建设,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深入有效开展。
1.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普法合力。农村普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
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长期抓、经常抓、有效抓。
一是领导机制。要从思想上切实加强两道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视力度和有效领导,确保农村普法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融入各
部门各单位的业务工作,尤其要把农村普法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岗位责
任考核制。二是写作机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在农村普法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结对联帮活动,不断深化结对宣传、教育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倡导社会各界、发动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普法教育工作
中来。三是保障机制。按照村居人数、村居水平,落实农村法制宣传
教育经费,按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各项经费投入,将资金专项利用纳入镇政府考核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赞助农村普法事业,保障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正常开展。四是队伍机制。在市基层面建立六支队伍的基础上,各乡镇严格落实三支队伍的建设培训,村一级建立自己的普法队伍,做到市镇村三级联动模式,每一组配备一名普法宣传员,每一户培育一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村组户三级宣传模式。五是考核机制。特别是要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对镇分管领导和村干的考核内容,杜绝村干只抓经济护士法治的思想和行为。
2.营造法制氛围,引导文化育人。意识法治文化硬件设施到位。依托地
理位置优越的张家港公园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使农村居民来市区采购、探亲等可以抽空进入公园感受法制文化的熏陶。各镇结合实际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一批法治文化景观,方便村民就近观景学法、陶冶情操。各村拥有法制宣传栏、法制宣传橱窗,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成生动形象的漫画宣传海报,张贴在宣传栏和宣传橱窗里并坚持每月更新,成为农村普法的一道亮丽风景,引来村民闲暇之余观看学习。二是法治文化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