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修改
《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在教材第29-31页。说课流程主要包括以下6个环节:“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课后探究→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容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学元件,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前几节中已经学习电荷量、电场强度、电势差等物理量,这节的内容既是对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为下节学习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的运动打下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课标要求
观察常见的电容器的构造,理解电容器的电容,能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3)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容器的功能,认识常见的电容器,通过实验感知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公式,知道改变电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理解电容器的相关概念。总结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说教学重难点
考纲对电容概念的理解及平行板电容器两类电路的分析要求较高,因此把电容概念的理解、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电容概念的建立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属于微观运动,不易感知,所以本节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电容概念的建立及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高二学生思维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好,但空间想象能力及概括表述能力仍需进一步培养。根据以上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实验法、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电视机线路、收音机线路等家用电器中含有电容器的实物图,告诉学生应用如此广泛的电子元件就是今天学习的电容器,从而引出新课。这样做既激发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又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二)讲授新课
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
学生动手展开纸质电容器,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概括电容器的构成。展示各种形状不同电容器其构成都相同。并让学生知道电容器在电路中的符号。接着将“25v 4700uf ” 的电容器与电源相连,充电后将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在实验中,让学生感知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本领。
学生通过亲手做、亲眼看,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受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电容器是如何工作的呢?进而引出电容器的充放电
2、电容器的充放电
该内容比较抽象,微观粒子运动无法直接演示,为了突破难点,我借助flash动画模拟充电过程,使微观粒子运动展现在学生眼前,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同时在观察中思考问题:伴随电荷的移动电容器两端的电势差,电荷量、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进行总结。通过观看动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观察能
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3、电容
紧接着分别让两位同学用8v 12v 的电压给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容器充电,然后放电,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放电时看到的火花比较亮的原因。学生可能有各种猜测,这时可类比学生熟悉的水容器进行教学。借助水容器学生会想到电容器容纳电荷量相当于水容器容纳水量,两板的电势差相当于水面上升的高度差。类比水容器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反映电容器存储电荷本领大小。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电势的定义方法,渗透比值定义法的物理思想。学生相互交流后出示电容的定义式,单位、物理意义。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出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渗透学习方法。为及时反馈学生对电容概念理解的情况,我设计这样一道题,通过练习知道电容的大小与电容器容纳的电荷量及两板间电势差无关。从而引出决定电容大小因素的探究。
4、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先介绍静电计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知道从静电计指针的偏转情况可反映两板的电势差U如何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平行板电容器的结构,猜想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根据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这一环节要求较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从静电计指针的偏转分析出电容的变化应具备较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加深印象,学生实验之后播放flash动画模拟实验过程,最终达成共识,形成结论,给出电容的公式。通过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常用电容器
接下来阅读课本P31常用电容器部分,完成课件展示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可提高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之后教师可展示不同的电容器的实物,并简单介绍。让学生观察电容器包装上的信息后说出电容器外壳上标注电压、电容值的含义。进而明确额定电压,击穿电压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学后再结合实物,进一步加深对电容器直观上的认识,同时理论联系了实际,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为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我设计以下3道题:第1题对电容器和电容的概念理解,第2、3题主要对平行板电容器两类电路应用的考察,不仅夯实基础,也突出重点。
(三)课堂小结
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学到哪些知识?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用到哪些物理方法?学生总结之后教师强调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总结既对知识的进行梳理,又对方法的进行回顾,使学生的表述及概括能力都得以提高。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最能引起学生重视 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力求板书简明化、条理化、规范化,规范的板书对学生规范做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图。
五、说课后探究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法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指导学生课后阅读课本做一做的内容。回答 提出的问题。
查阅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资料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进中,进行思考、讨论、实验、归纳,享受了探究、思考的愉悦,获取了交流与表达的快乐。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中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电容器、电容》说课稿
本课题选自高二选修本,第十四章第八节。
本说课分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地位与作用
《电容器、电容》是高考的热点,是电场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学完匀强电场后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交流电路(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和电子线路(电磁振荡)的预备知识,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从知识上要求学生了解电容器的构造、作用,明确电容器的两种工作方式,掌握电容的概念,并会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空间想象、动手、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⒊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确定电容公式的建立、理解与应用为本节的重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所用的教材确定冲、放电的过程的建立为难点。
(二)教材处理
新教材中《电容器、电容》一节把电容器的概念和平行板电容器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形成两个重点,课堂容量大,难点集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差、能力低、空间想象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下,大胆进行改革,把教材的地二部分内容《平行板电容器》放到了下一节进行,从而使本节内容紧凑、容量适中、难点分散重点突出。
对电容器带电量与两极间电压成正比这一结论,教材是直接硬灌给学生的,不宜于学生接受,我从网上下载了冲放电模拟演示实验,弥补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通过描点,画线,亲自探索出电量与电压的关系,顺其自然引入电容的概念,从而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不仅易于消化,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对电容器的冲放电过程教材说的过于简单,加上内容抽象,微观运动又无法演示,学生接受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磁振荡的基础,为突破难点,不仅用实物演示,还采用了计算机模拟,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电子的运动过程为后面教学铺平了道路。
对电容器的构造教学,让学生亲手扒开电容器,使学生感到可信,通过动手实验,本来不易于接受的较为陌生的电容器构造,一下变清楚了,使学生认识到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块平行金属板,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动态的微观世界真的动了起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育心理理论,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 动静结合。利用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来调动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即为“动态”。教师适时设疑使学生静心思考,即为“静态”。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动静交替的节奏之中。
2>教学方法采用了教师启发点拨与学生探索分析想结合。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对电容器电容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电量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引导得出电容器的公式,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
(二)教学手段
沿用了自制教具、洛仑兹力演示仪传统教学手段,又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两种教学手段并用,既激发了兴趣,又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通过演示感应起电机演示,使学生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放电情况,教师顺势指出:“出现这两种情况与这两个大瓶子有关,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它就是莱顿瓶,是一种存储电荷的装置,现在叫电容器”这正是学生脑海中想问的问题,教师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为激发学生的求知遇,用洗衣机电机教具展示有无电容器电机启动情况的不同(无电容器电动机不转,只有用手推才可转动,而电容器加上后动机可以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确电容器的重要作用,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首先,学生动手实验,把开电容器展示电容器的构造,2)演示电容器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电容器可以充当电源。”从而建立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荷的作用。
第三篇:物理教案电容器 电容
物理教案电容器 电容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会应用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匀强电场有关知识,研究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及电场源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整个这一节的内容,是后面学习Lc振荡电路的必备知识,是学习交变电路和电子线路的基础,关于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又比较抽象,因此再教学中,可以多增设实验,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
在讲解本节内容时,我们通过实验演示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对于设计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纸制电容器的构造,用充电的电容器短路放电产生电火花使学生感受到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显示充放电过程,并用实验演示电容器的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另外,可以借助媒体动画、视频将过程再现,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示例
第八节电容器
电容
一、教学实验器材
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各种电容器(包括“25V
4700μF”电容一只和一个可用来拆开的纸制电容器).学生电源一个,导线若干,起电机.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讲解
1、电容器
教师讲解(开门见山),出示图片: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靠近带电物体的接地导体上有感应电荷.带电体和接地导体便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这种装置我们称为电容器,既“储存电荷的容器”,实际上,任何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器,贮藏电量和能量,而两个导体称为电容的两极.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电容器的结构.
演示实验1:将一个纸制电容器轻轻展开,让学生观察元件结构,识别绝缘层和极板.
教师讲解:电容器中将两片锡箔纸作为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两个极板非常靠近,中间的绝缘层用薄绝缘纸充当,分别用两根导线连接两极.这就是电容器的结构.(在这里,可以参考媒体资料中的视频类素材“电容器的结构”)
我们首先将电荷充入电容器中,在使用时再将电荷放出,这两个过程叫做电容器的充电、放电过程.
2、电容
演示实验2:将“25V
4700μF”的电容器与电源(16V)相连,充电后将电容器的两极板短路,产生放电火花并发出声响.演示电容器充放电的资料.
教师讲解:为了深入了解电容器的工作原理,我们用下面的实验装置来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演示实验3:利用起电机对相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充电,用静电计进行检验,检验两个极板的电荷是等量且相异的.
引导学生分析:两极板积累异号电荷越多,其中带正电荷一极电势越高,带负电荷一极电势越低,从而电势差越大.
问题1: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是无限的么?电容器容纳电荷多少与什么有关?
教师讲解:理论研究告诉我们,电容器可以充入的电量并不是无限的,随着电势差的变化,电量也随之增大,对同一个电容器,是一个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常量,对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增加的电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是不同的常数,因此,我们认为能够反映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容,符号,让.
①定义:电容是描述电容器容纳电量特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用电容器一极的带电量与两极板电势差之比来量度.
②量度:
③单位:法拉(F)
常用单位有微法(F),皮法(pF)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与与电量、电势差无关的物理量,它的大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结构决定的.那么电容器的电容跟电容器结构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出示平行板电容器:现在我们研究平行板那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4:参考书中110实验.
(l)构成:两块平行相互绝缘金属板.
①两极间距d;②两极正对面积S.
(2)量度:
Q是某一极板所带电量的绝对值.
(3)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①,(、不变)
②,(、不变)
③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时比不插入电介质时电容大.
给出电容公式:
为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恒量.这里也可以用能的观点加以分析:电介质板插入过程中,由于束缚电荷与极板上电荷相互吸引力做功,电势能减少,故电势差降低.
4、出示常用的电容器(可以观看有关电容的视频)
(1)介绍固定电容器.
(2)介绍可变电容器.
(3)介绍击穿电压.
三、典型例题讲解(参考典型例题)
四、布置课下作业
五、教师总结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1.8《电容器与电容》
第八节、电容器与电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物观察与演示,在计算过程中理解掌握电容器的相关概念、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重点: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难点: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与应用 教学过程:
(1)说明: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U.现象:
①. 保持Q和d不变,S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 ②. 保持Q和S不变,d越大,偏转角度.③. 保持Q、d、S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
度.(2)结论: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介质
4、常用电容器(结合课本介绍)
1、电容器
(1)构造:。(2)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2、电容
(1)定义:叫做电容器的电容。(2)公式:
(3)单位:
(三)小结:
(四)作业:
1、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
2、阅读教材内容。
(4)电容的物理意义:的物理量,是
由决定的,与无关.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第五篇:《电容与电容器》教案
第七节 电容器与电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换;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物观察与演示,在计算过程中理解掌握电容器的相关概念、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难点: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与应用
三、教具
常见的电容器示教板,带电羽的平行板电容器,静电计,介质板,感应起电机,电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面相关知识
要点:场强、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等。
(二)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问题,靠近带电物体A的导体(B接地)上带有感应电荷。整个装置具有储存电荷的功能。我们称这种装置为电容器。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电容器
(1)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
(2)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操作: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在,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称为电场能.操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放电电流.放电后,两极板间不存在电场,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提问: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 【板书】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2、电容
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C一定情况下,Q=CU,Q正比于U。
(1)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2)公式:
(3)单位:法拉(F)还有微法(F)和皮法(pF)
1F=10-6 F=10-12pF(4)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由导体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不是带电无关.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1)[演示]感应起电机给静电计带电(详参阅P29图1。7-4)说明: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U.现象:可以看到: ①. 保持Q和d不变,S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越大, U越大,电容C越小;
②. 保持Q和S不变,d越大,偏转角度越小,C越小.③. 保持Q、d、S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度并且减小,电势差U越小电容C增大.(2)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
介质
4、常用电容器(结合课本介绍P30)
(四)巩固新课:1对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概括。
2、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与练习。
3、阅读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