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结题报告 (800字)
《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史料分
析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下高考考试的客观需要
回顾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整份试卷材料非常丰富,在20道选择题中有18道使用材料。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新材料、新情境。受高考试题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一定量的史料分析的环节,为了取得最佳训练效果,都想寻找新材料、有创新思维的经典史料。到底什么样的史料才是经典史料,是困惑高中老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图表、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名人语录,有典籍、民谣。它们是经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后选用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较高的教学价值,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充分运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进行各种史料分析有着不可或缺的过渡和拓展作用。2.信息时代学生终身成长的需要
历史教材中大量非连续性文本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习惯、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以加强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开发和研究运用,对于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史料分析的兴趣,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仔细甄别,挑选经典史料,费尽心思。其实教材中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最佳的史料: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器物图、名胜古迹图、历史地图、数字统计图、文字史料等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是我们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对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是由英国的历史教学界首倡的。20世纪50、60年代英国的历史教学界出现了历史科的“无用且无聊’的教育危机,面对困境,他们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科”的思潮。那么如何获得历史知识呢? 举措之一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大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更适合低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更能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今这场改革已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同,而且,英国的历史科教育也彻底摆脱了危机。
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从2012年火热兴起,2012年相关论文29篇,2012年以前还少人问津。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和史料分析整合的研究还没有。但对教材史料的研究运用早已随着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发展,教材史料主要分成多段材料的连续性文本和简洁明快、信息量涵盖广泛的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使用在追求高分数的功利形势下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有了相关的史料,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地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资料,便是舍近求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运用,既能方便有效利用教材,又能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课题是在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大环境下提出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适应性较强,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三)进行课题实验的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对课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六、主要概念及课题的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词汇,它来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比如,大段的教材陈述。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当前,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多的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尤其对于高中的史料分析,这就需要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机会,提高我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2.史料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这就是史料分析。与“基础知识”目标相比,“史料分析”更具历史学科特点,是让考生“做一点历史家所做的事,学习历史家的论证过程”。
3.二者之间的关系:史料分析,既有直线型的连续性文本——大段的文字陈述,更有涵盖信息量更多、知识点碎化的非连续性文本。历史教材中各种表格数据、人物插图、典籍、笔记、碑文、民谣等。这些都可以部分的拿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简洁、信息涵盖量大,需要读懂吃透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其内在涵义,这和史料分析对学生质疑、辨析、论证的思维要求殊途同归。
七、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搜集分析,分类整合,寻求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而指导教师的历史教学工作。
2.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文本的研究,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进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搜集统计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这些文本一般都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实证性、典型性、可读性、探究性、趣味性等特点,分析非连续性文本有效利用的具体情况。
2.通过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分析成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能力的关系,探寻有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进入新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者,课题组成员成员既是课题的指导者也是课题的实施者,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2.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堂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3.调查法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
了解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见,收集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反思和困惑。4.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整合能力。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以及研究者个体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探求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整合的最优化。
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处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等资料时的方法:
1.明确定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功能。纪实的照片、量化的表格等都有体现史实的不同功能。
2.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观察漫画、表格等非连续文本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提问有一重要前提,即设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在此中掌握观察技巧,进而形成解读史料的能力,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
3.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作出判断。其次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此中,教师的提问是起着引导、点拨作用的问题,必须有思维度和训练能力的目的。
选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史料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1.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其直观性,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其抽象性,具有知识量大,信息丰富,能够总揽全局,运用得当,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2.能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量化能力。尤其是非连续文本中的地图和表格在训练这两个能力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能展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这方面体现在史地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只要能拓展视野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非连续性文本皆可入选其中。
八、课题研究过程、成果分析与课题反思 1.研究过程
(1)整合相关材料,设计问卷,针对高一新生展开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对教材中、教材外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以及教材中和教材外连续性文本的关注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240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235份,达到99%,接近高效样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尤其是教材外非连续性文本更有兴趣,尤其是漫画和名人轶事更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并不高,选择有兴趣一般的占到了54.04%;选择很感兴趣只占到10.95%;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有31.24%;不感兴趣占到3.77%。由于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熟视无睹,因此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效果更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从中摸清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漫画与图表的兴趣及喜欢猎奇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新运用,以及适时补充教材外原始文本的史料。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
(2)搜集理论知识和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就行整理归类
通过知网等工具,搜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运用的案例,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并通过人员分工,对必修历史三本和选修历史两本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题研究。
(3)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史料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制作课件。通过实践,及时进行反思。上课前,把非连续性文本以自学质疑、活动探究、知识链接等方式糅合在学案中,引起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如《三民主义》的自学板块,既利用了教材中的时局图、同盟会的会员证,又适时添加了清政府近代与西方国家签订的500多个条约和赔款的数额等简短史料,用图说历史的方式替换掉填空题式的基础知识整理。图文并茂、简短精悍的非连续性文本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中在分析运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时,强调它们在教材中哪页哪个位置,再次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并通过朗读、发问等方式仔细揣摩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课后组建历史社团。把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从对教材中的运用到创新制作,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对画漫画、制作表格的兴趣。
(4)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教学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史料的运用情况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不断调整,并做好跟踪记录。2.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读书笔记和论文。下面对其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1)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
本专栏依托历史必修一、二、三和选修历史重大改革、重要人物评说共五本教材,通过查阅教材,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收集、整理,由于材料众多,为了避免杂乱之嫌,按课程顺序进行整理。并通过研讨课的方式和组内同事共同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
(2)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
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很多,组内进行交流分析的主要有《罗斯福新政》、《美国1787年宪法》等。其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中笔者着重探究漫画在史料分析中的作用。而《美国1787年宪法》着重探究表格和图示在史料分析中的实效。
(3)读书笔记
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我对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整合这一课题有了更深的理论认识,虽然课题是新的,但内涵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早已熟悉,对教材中插图表格的运用分析也在教学中时有运用,只是不够系统,随意性很大。通过阅读,充分认识到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挖掘运用的重要意义。对后期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阅读了《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对史料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历史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4)论文
鉴于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整合运用,笔者撰写了《媒介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路径探析》等相关论文,为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的结合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3.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受益
在学期开始初期,对高一新生进行了一次“历史学习中非连续性文本兴趣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兴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提纲,记记笔记。对于史料分析,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史料分析也不再害怕了。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社团组建后,很多同学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条条杠杠,是死的无用的知识。对史料分析题,就是照抄材料中的句子,瞎说一气。而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漫画及名人日记等的的搜集解读,他们意识到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对当下报纸杂志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多了一份历史的审视意识。看待问题更客观、更成熟。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从引导学生猎奇的“漫画”到“表格”的讨论中,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教师成为课堂的推动者和创造者。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2013年4月积极参加连云区教育论文的撰写,《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整合的策略研究》获得好评,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与史料分析整合路径探析》等。3.问题思考:
课题研究的是高中历史课堂中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有效整合问题。适时适度、正确选择一些历史漫画、歌谣等非连续性文本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对于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当中要多留意多收集多选择相关历史非连续性文本,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盘活历史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由于该课题才刚刚起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和运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小学语文阅读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扎实深入,值得我们借鉴,但在具体的学科内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上,还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内容。
第二篇:课题结题报告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生字回生”现象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建设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而且这1600—1800个字在小学课本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这个比例让人感受到在第一学段认识这1600—1800个字的意义以及任务重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不像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枯燥单调的识字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倦,失去学的兴趣。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当认识了250—500个生字以后,学生识字就出现了障碍——生字出现“回生”。主要表现在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笔画多的字难以识记,错别字因此而产生。每篇课文要认8-9个生字,会写10个,每天算下来要与20个字见面,面对这么大的识字量,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所学的生字没有再现、再认的机会,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其中以中下水平的学生最为严重,往往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就忘了前一课的,复习了前一课的生字,却又会忘了后面的生字。这样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学生潜意识里,把识字当做一种差事完成。
另外由于我们西街小学是洛南县重点小学,一年级每个班人数均在80人以上,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差,又特别贪玩好动,不能长时间专注于课堂,所以课堂上一半时间用来维持纪律,识字教学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不能面面俱到。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依旧按照程序化来教生字,先分析字结构、字形、笔顺、组词,使“识字与写字”分离,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生字,脱离了语境,脱离了生活,单调机械重复抄写,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生字的兴趣,所以识字效率极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高年级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减少“生字回生”现象,巩固识字率,使一年级的学生将这些比较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这就成为当下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切实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大问题。鉴于此,我们特选此
题目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识字量又特别大,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认的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得很好。但由于一学期识字量特别大,在校时间有限,不能经常复习,学生回家又不能自觉巩固,这些曾经熟悉的字往往印象不深,造成“生字回生”的现象。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减少这种“生字回生”现象的高效策略,提高识字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1、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年级上学期,儿童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管齐下,走优化识字教学之路,让学生高效率地识字,杜绝“识字回生”,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2、现实意义
我国的汉字不是简单的书写或记录符号,而是一幅幅、一个个故事,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人类最高智慧的杰作”(韩国专家语)。新课程标准中又提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写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写字。这样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地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3、创新之处: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如何解决学生识记枯燥的生字,减少“识字回生率”成为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分析识字教学中 “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寻求和探索小学低年级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3、通过研究,促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减轻学生识字的机械性。
4、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灵活应用识字的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目前教学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因素。
2、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3、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策略。
4、研究识字教学模式的转化,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由“被动识字”变为“主动识字”。
5、研究作业的设计与“生字回生“之间的关联。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措施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具体实施步骤:
(一)、指导学生认识汉字,要给学生强烈刺激感,加强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认识。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汉字的第一印象。
(二)、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巩固汉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鼓励学生从身边商铺牌匾、路边广告、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
(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指导学生自创“识字乐园”、“识字百箱”等;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或写成卡片装进识字箱,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开展趣味识字大比拼,看谁的识字方法多
(四)、开展趣味性极强的活动,巩固识字。例如“编故事识字法”、“谜语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顺口溜法”等等,这样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五)、搞好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之外,利用时间组织学生朗诵美文名诗、优秀童话故事,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字,多积累字、并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写一句话,做到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生字。
(六)多元化评价学生识字,激励学生学习生字兴趣,巩固识字率。
七、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4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教研组集体提出困惑,研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召集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立项前的论证并确定研究课题。
3、填写立项申请书,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责任。
4、研究并编制课题实施方案。
5、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有关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信息。
6、对一年级学生各个班识字、写字做现状调查。
(二)、实施阶段:(2013、5-——2013年8月)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收集并整理相关课题研究必备资料,集中开展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以课程新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并贯穿本课题研究的始终。
2、通过学习理论、课堂实践、课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片断的有效性,诊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各个班制定实施有效识字教学计划。
3、通过名师示范课,探索优化识字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4、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方法。
5、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
6、教师展示优秀三笔字作品,形成识字氛围,给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做好楷模,减少“生字回生”。
7、结合典型课例研究,形成低段“生字回生”课堂教学的初步模式。
8、设计识字与阅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9、进行各阶段的调查、检测、分析。
10、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三)、深化、总结阶段(2013年9月——10月)
1、搜集资料。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识字教学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总结减少识字回生教学的新方法。
4、汇编识字教学教学的设计方法、案例、论文。
5、撰写课题报告。
6、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八、研究成果。(一)实践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本组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提高了识字教学课堂效率,减少了识字的回生现象。
1、在教独体字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乐意学,学得又很有趣味。
2、学习合体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体字的教学。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是“闻”。用肢解字形识字法来学,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自编谜语法,如学习“全”和“碧”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胆真大,敢把王子踩脚下”; “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碧”,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和“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编儿歌识字法,如:一人门里躲“闪”;两人土上蹲“坐”;颜色丰富就是“艳”;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再如在指导书写“心”字时,可把“卧钩”看成一个小锅,三个点看成是三条小鱼,可以编成这样的儿歌:一口小锅,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了锅外,一条留在了锅里。这样学生对“心”字的三个点印象特别深,再也不会把它们的位置写错了。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3、“经常见面”记得牢。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字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佳。可以把教完的生字来让学生进行识字大闯关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4、在教完某一单元后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采用多种手段,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种复现循环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鼓励学生互查识字情况;再用学过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造句,练习说话和写话。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安排写字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5、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书、广告牌、电视中等去找一找学到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字,只要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就能认识更多的字。
(二)、理论研究成果。
近一年来,本组教师能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注重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每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后进行反思,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效减少了大部分学生的“生字回生”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所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快乐识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识字的愿望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再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全年级的识字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总计 20余篇,上各种公开课,示范课30余节。进行大型的教师“三笔字”和学生的识字竞赛三次以上,取得了初步的科研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受学前教育程度的不同,我们想到了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进提高,结果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互帮互助。另外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较差,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预定目标,现申请结题。
一.课题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案例撰写者自己改革的记录、总结和反思,而且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还可为教材的推广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师提供指导和参考。通过案例的撰写和研究教师将由单纯教书型的教师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案例研究与开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研究是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领悟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创新教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指导,以新课改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立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视、观察教学行为,改善师生交往的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目标
1.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开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改进教师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
3.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以专业教研人员和教研骨干为主干的新型教研组织结构形式。
4.促使广大数学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通过广泛参与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动新课程理念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数学教学、教研骨干。
5.形成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思考的案例专集。
三.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本课题采用“说、讲、评、思、写”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说设计、讲课、评议、反思、写案例”等环节的研讨,达到既可以培训师资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学展示课,并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包括:
①如何撰写有价值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②小学数学情境图应用与情境创设的案例
③小学数学教材新增内容的教学案例研究
④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对比的案例研究
⑤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案例研究
⑥小学数学文化的案例研究
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学数学课堂案例的个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教学案例。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五.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07.3——2007.6):准备阶段。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筛选出5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实验研究队伍。并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的数学教学。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申报制定课题实验计划,确定实验目标。
3.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课题理论学习。1.2007年上半年,我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讲座。面对现实,学校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必须经历模式化过程。一是案例撰写模式化。案例的撰写必须包括主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这样几个基本要素,以保证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及案例研究的实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为了便于把教学案例研究与教材纵向梳理相结合,按教学领域把教学案例研究划分成若干系列,从每个系列中选择若干典型课例。参与案例研究的教师至少参与其中一个系列的系统研究。三是案例研究专题化。2.大力学习了课程标准。我校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3.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校本培训。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2007.7——2009.6):实验阶段。
1.案例生成。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以学校教研为平台,教师共同选定一个或几个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设计,并组织观摩、研讨,对照新课程理念集体设计改进方案,然后再一次实施教学过程,并写成教学反思和体会。程序是:1.选择教学内容与研究主题。2.课题组集体讨论:(1)教学内容包含哪些师生活动,(2)案例主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3)对教学设计的建议。3.执教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4.进行课后研讨与反思。5.教学文本案例的写作。我们已经就主题图的应用、传统应用题与解决问题的对比研究、数字与编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比较等专题进行研讨,并取得成果。
2.案例研讨。将生成的教学案例结集汇编,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广泛的研讨活动。我校组织实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选择优秀的案例参与市、县的案例评比。
3.案例积累。组织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每人至少要对5篇以上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地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其中的精华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包括自选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另外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以期实验教师能够将案例研究的方法、理念等自觉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我们就数学本体知识开展案例研究。以数学课本新增部分、思考题、“你知道吗”等内容为专题进行研讨与学习,就数学文化、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专题进行讲座。对教材新增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合理搭配、数字编码等)进行了专题研究活动。如鸡兔同笼问题由六年级教研组组织专题学习,由胡国胜老师授课。
我们还组织了学名师活动。一是收集整理名师的经历、案例、课例,观看名师的录像课,聆听名师的讲座等,作学名师的演讲。每年组织课题组观看全国和省优质课竞赛的教学视频,并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写案例分析报告。二是请名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指导实验工作。如我们请县教研室孙虎彪老师到我校授课讲座。我们就名师的教学实录作案例研究,写学习随笔,作对比分析。以反思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阶段(2009.7——2009.11):评估阶段。
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类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请有关专家评估。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课题组注意做好科研档案的整理与管理工作,要求课题实验老师学期初做好课题研究计划、实验中做好实验过程记录、每学期围绕自己的研究上好一节研究课,实验每个阶段完成实验小结;还鼓励实验教师撰写优质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并将各种实验资料分类装订、入档。
自课题实验以来,我校数学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市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篇,县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科研管理常规。
我校进行了系列学科常规管理制度建设:
①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星期四是数学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校本教研活动注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以专题讲座、“百家讲坛”、课堂赏析、评议反思等为活动形式。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和经验。
②集体备课制度。每单周星期四是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制定了规范和实施程序。以教研组为单位,课例研究为载体,集体探讨单元关键目标能力,设计能力训练与测评模块,把能力评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观察、反思的过程中。集体备课重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考虑“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
③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让学科专家上引路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同课异构”,在同一个课题下,各显才能,并在备课研究中纵览名家案例,博采众长,并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课程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加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④教师学习制度。a.自我研读,做好笔记,每位教师每学期中均要求自学至少1本课改理论书籍,并需做笔记。b.经常开展学术沙龙研讨,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c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d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e认真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明确师徒职责,通过师傅的导育人、导教学、导科研,促使徒弟教学水平不断提高。f开展了“学名师”活动。通过对名师的成长历程、教学风格、教学案例、发表文章等进行研究,写出学习体会。通过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开展教学反思,进行全校性的研讨活动。
3.案例研究训练了教师科研的思维习惯与方法。
① 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发现。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神秘,也不深奥。但没有发现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学和思考中,总会有一些美丽和难忘的瞬间在你眼前闪过。如果我们只是沉醉,这些难忘的瞬间就会像流星一样从眼前飞逝;如果我们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那么这些教学中的精彩与遗憾、困惑与顿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记忆中,成为我们永恒的财富。案例研究让我们学会了表达的方法,增添了表现的欲望,擦亮了发现的眼睛。
② 案例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有了写案例的习惯,会促使我们时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教育细节,无论是预设中的还是经验外的,我们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用心思考,细致地加以提炼和升华。这时,问题意识、思考习惯已不自觉地成为我们的精神之花。
当写成为习惯,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独到,分析会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会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会更加开阔与广博。当写成为习惯,我们会自觉地把读书作为一种需求,为我们的思考积淀深厚的养分,使我们对教材更有思考,对学生的回答更能应变,使我们的教学更加从容。
5.案例研究培养数学教学科研骨干。
七.问题与反思
1、课题研究与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写作还要注重理论积淀。部分教师在案例写作时,可能会觉得有话说不出、写不好,没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3、案例研究如何创新也是目前比较突出问题。教学案例要从别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来,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与教师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在案例研究和写作时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怎样快速有效提高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还存在实践操作的难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觉得,即使在课题结题后,也还要继续深入开展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若能经常性整理我们的课堂,书写一些教学案例,那么我们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