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2: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

**县属于**典型大石山区之一,石漠化面积大,石漠化程度高,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生活环境恶劣,虽然国家经过许多年对大石山区大石山区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在大石山区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畜杂居、污水随意排放、生态破坏等矛盾逐渐成为制约大石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切实推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工作,是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三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推进大石山区环境及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寻找科学之路进行深入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现状

近年来,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大石山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以及植树造林工作力度,着力改善大石山区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饮用水源保护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认真开展“清洁水源”创建活动。近年来,**县以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清洁水源”创建活动,主要设立在县城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全县9个乡镇集中饮用水源地及“清洁水源”示范村饮用水源地等显要位置,以“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图文并茂,积极宣传“清洁水源”人畜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打造了9个乡镇22个 “清洁水源”标识牌和警示牌,同时开展“清洁水源”保护示范乡镇、村屯评比活动,全面推进“清洁水源”文化阵地宣传建设,为清洁乡村活动增添新力。二是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县坚持每月对全县9个乡镇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日常水质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下水所监测的36项指标符合GB/T14848-19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城区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三是加大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执法力度。几年来全县排查饮用水源地90多个,共取缔了6个位于水源地保护区违法排污口,搬迁2家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3家位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一是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等区域。**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环境保护法》为依据,以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生态要求,在全县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划定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二是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实事工程,同时纳入生态建设重要内容。几年来,全县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畜禽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

(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年推进。一是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运行监管。目前已建成日处理量10000吨污水的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500吨污水的有**镇、下老乡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00吨以下污水有**镇的**、**、**和**乡**以及**乡**等23个乡村。二是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进度推进**乡政府驻地、**镇**、**、**镇**、**等项目建设力度,力争2016年底竣工投入使用。三是积极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

(四)生态转移支付投入资金逐年增多。结合我县实际,扎实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县的各项指标考核和争取工作力度,逐年提高生态转移支付资金额度。2009年1339万元;2010年2055万元;2011年2372万元;2012年2949万元;2013年3244万元;2014年3623万元;2015年3764万元,年均增加100多万元。

(五)大石山区绿化面积日益扩大。**县是全国生态重点保护县,有“森林王国、绿色天堂”之美誉;全县林业面积达276135公顷,占总面积的86.72%,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均达84%。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面积日益扩大的同时,还打造了如都隆、**、森里等一批生态示范村屯。

(六)乡村生活垃圾处理日趋健全。近年来**县不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较好地保障了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置。一是城乡一体化“三级”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立。全线县各乡镇都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大部分乡镇配备了专职环卫工,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三级管理网络已经基本建立。二是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渐趋完善。目前,**县已建成规模垃圾填埋场4座,处理能力约为每日1000吨左右,其中县城区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分别为300吨左右,**镇和下老乡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分别为200吨和150吨,基本能够满足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需要,可以有效保证城乡生活垃圾的终端无害化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和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正处于环境整治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伴随产业转移,在大石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快大石山区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大石山区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全县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全县9个乡镇重点村屯没有建成标准化饮用水系统,**、**、**等乡镇饮用水源经常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取水口附近藻类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大石山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大石山区建设简易化粪池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大石山区的旧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从表象转入附近水沟,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乱砍乱伐现象日益突出,导致许多山溪断流、各条小河流量变小,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近年来不是旱就是涝,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由于人为开采土地,造成除草剂、化肥等有害成分的积累,污染水质,并有长期潜在危害。三是大石山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大石山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缺乏适应大石山区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石山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导致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尤其是新增的小规模养殖场绝大部分未经环保审批,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通常就地简易排放,导致周边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污染治理动力不足。

(三)大石山区城乡环境治理投入不平衡,导致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日益凸显。虽然“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体制基本建立,但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公路沿边、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难以达到环境整治效果。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二是观念认识比较落后,分类收集难以推广。由于观念、认识和习俗等原因,目前**县城乡生活垃圾均为混合收运,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以及利用居民区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没有做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用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增大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难度。三是环保投入存在重城轻农的不公现象。在生活垃圾处理补助政策方面城乡标准不

一、差异较大,造成大石山区生活垃圾收集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有关对策与建议

综合分析我县大石山区环境污染的根源,主要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城乡不均,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污染治理效率低下;生态补偿不够到位,治理动力难以激发。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大石山区的改革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大石山区环境治理非抓不可。

(一)进一步完善大石山区环境治理管理机制。大石山区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分布广范,随机性、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大石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做出科学的筹划,进一步完善大石山区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二是要建立大石山区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大石山区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生态公益林、植树造林等纳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党政特别是乡镇领导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出台有利于大石山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一是建立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大石山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二是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大石山区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大石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对大石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

(三)提高饮用水源保护区补助标准,出台生态补偿的具体实施办法。由于水源保护地的发展受到多种条件制约,致使群众有山不能开,有树不能伐,有水不能用,生存环境相当艰苦,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社会稳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生态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所倾斜,只是达到吹糠见米的短期效果,缺乏应有的长效机制和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措施保障,临时性、应急性较强,制度性、规范性不足,建议加强调研,深化探索,出台水源保护地保护的生态补偿实施办法。

(四)加强统筹兼顾,优化城乡生活垃圾处置模式。城乡生活垃圾能否做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高效化运行是对各级党政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核心是要解决好生活垃圾分类化收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问题,必须引入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区域的行政割据,优化组合不同的处理方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投入、市场化配置、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资源、可回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使城乡生活垃圾“就近、环保、经济、高效”地得到处置。一是试点推广,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是资源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不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资源化利用就无从谈起。二是加强区域系统优化,充分挖掘现有处理设施效能。只要加强现有处理设施的区域、城乡统筹和优化使用,可以有效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处理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资源化水平。先从处理技术创新入手,重点突破分类装备、资源化利用装备等技术障碍,有效提高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

第二篇:环境治理调查报告

调查当地环境治理情况

目录

1、城市卫生情况的调查

2、树木的生长与保护调查 摘要: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环境污染也包括好几方面: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乡的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环境日趋严重,这些都给家乡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此,在7月12日在家长的帮助下,对家乡的环境治理进行了调查。现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及相关资料,对居住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解决环境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本次社会调查的目的是

1、对新昌的生态环境展开调查

2、找出新昌环境持续恶化原因

3、在新昌民众中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为新昌环保部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此次调查为实地调查。

首先,就社区周围的卫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我在市区的主要街道上观察了过往行人乱丢垃圾的行为,并进行了适当记录。发现在这里大多数人都没有及时把垃圾投入到指定的垃圾箱内,人们随手乱仍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虽然在主要街道上每3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但还是只有少数的人能把垃圾仍进去。这边垃圾箱一般分两处,一处是装可回收垃圾的,另一处是装不可回收垃圾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不能把垃圾正确的投入到垃圾桶中。因此,实践调查显示,能真正爱护环境又能了解物品回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就容易导致家乡主要街道的环境状况及差,极大影响了乡容乡貌。而在一些社区相对小的街道上,由于清洁设备的不完善,那里的环境状况更令人担忧。在绿化带上,随处可见有小包装袋人在上面,都是很多居民走路时丢弃的,更有甚者是从居民楼中直接扔出来。有的居民把自家的垃圾装入一个大的塑料袋中放到楼道下,等社区清洁工来处理。到处都是人们抛弃的生活垃圾,甚至还有周围工厂抛弃的工业垃圾,一到夏天,事物很容易腐蚀,这样就会招引很多飞虫,而求还散发出令人难闻的恶臭,过往的行人无不掩住口鼻路过这里,不仅对居民的身体有害,而且还影响到了一个小区的整体形象.我认为以上情况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政府措施的缺欠,当然也与公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有着莫大的关系。然而,公民的环保意识的提升还依赖于政府。因此我们还认为保护环境的另一个关键是政府在全民中的整体教育,加强居民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环保素质,树立环保的风气,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素质,对全体居民加强环保教育,大力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从而真正的对环境改善起到推动作用。真希望我们看到的这些现象能够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做出贡献。

环境保护,不仅仅包括城市的卫生情况和江河的治理,而且树木的种植和保护对当地的环境治理也十分重要。在7月15日,我们来到了几个农村进行调查,发现这里的树木生长情况各不相同。大部分的山区树木茂密,长势良好,但也有少数的山区中可以看见树木被滥砍滥伐,显得十分突兀。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和谐,还极有可能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在调查还发现了一个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就是大面积种植速生林,我们调查得知种速生林时先把一大片山林烧光,然后种上速生树种,还在种树时加上肥料之类的,特别是在某些河流源头种植,使河流流量减少,而且种树用的肥料还影响了水质。我们希望政府部门在选择种植速生林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切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通过实践调查我们发现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环保不是特别的关心,但是他们中大部分认为自己周围的环境状况很差,都强烈希望政府切实重视环境保护,给居民良好的环境。他们对我们实践活动纷纷表示支持,希望我们有更大的环保行动。

总结

经过几天的辛苦终于完成了此次的实践活动,此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企业、媒介、公民缺一不可。我们知道只有家乡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环保,才能切实改善环境。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发现了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且也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改变,个人的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要处处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点积累,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盛天伦

第三篇:东莞环境治理调查报告范文

今日关注:东莞市出台措施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

时间:2013-11-2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东莞出台措施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 两年后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在东莞,散发着恶臭的内河涌和劣质水库水质一直备受诟病。昨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为改变这一现状,在未来数年,东莞将出台多项措施,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将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多个水库水质在劣Ⅳ类以下

根据2012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达10.0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6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7.38亿吨。全市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928.84亿标立方米,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5095.12吨。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534.30万吨,处理量122.16万吨,综合利用量415.85万吨,处理率为22.86%,综合利用率为77.83%。

其中,多个作为市内备用水源的水库水质情况令人担忧。根据环保部门监测,2012年,横岗、水濂山、莲花山等3座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Ⅳ类标准;同沙、五点梅和松山湖等3座水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芦花坑、马尾和白坑等3座水库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据市环保局解释称,东莞水库污染主要原因是受到点源和面源的污染影响。

以位于松山湖的松木山水库为例,最近两年,该水库先后两次发生因污染导致大面积死鱼出现的事件。市环保局解释称,松山湖水库属于典型的点源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

虽然周边镇区已开展环湖截污管网建设,但由于截污工程建设至今进展缓慢,眼下每天仍有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松山湖,导致水库水质在特定时段起伏较大,加重水质恶化程度。此外,各种污染物在水源地集雨面上日积月累,待到雨季来临,雨水淋溶和径流输送使积存于集雨范围内上的各种污染物随洪水从四面八方汇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一定威胁。

取缔水库集雨区非法开发活动

为改变上述现状,今年以来,东莞先后出台实施《东莞市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实施方案》及《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将全面深化包括水库水质在内的水污染治理。

据市环保局介绍,与以往相比,东莞今后将把主体功能和环境功能落实到流域、控制区或控制单元,并在2014年底前取缔重要水库集雨区范围内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各种开发活动。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未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环评文件;未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水质达不到功能区目标要求、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区实施区域限批。今年底前,全市将基本完成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电镀企业搬迁进入基地或关闭。预计到2015年底,全市万元GDP用水量降至33吨以下,到2020年底,降至27.2吨以下。

在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上,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寒溪河等重污染流域治理将全面实行“河长”责任制,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推进各镇街每年整治一条以上污染较重河涌。到2015年底,全市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石马河水质基本达到IV类。届时,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85%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规模要达26万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90%以上;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也将达到95%以上。

东莞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记者:东莞治水十年来,建设污水厂投入数百亿元,十年来取得了哪些治污成就?

袁宝成:近年来,东莞把治水放在更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水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净化美化了水环境,推动了生态文明向前发展。

具体的工作有:第一,投入了150多亿元,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工程系统。主要包括投入超过120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38座,建成截污主干管网总长860多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15.5万吨/日,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水平,目前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90%。建设了7个环保产业基地,专门用来承接市内高污染企业转移。第二,关闭、淘汰了3000多家污水排放企业。包括关闭了传统制砖、采石、水泥、小火电、漂染、洗水、印花、造纸、制革等企业641家,实现传统制砖、采石、水泥、小火电等四大行业的整体退出;提高环保准入门槛,4年累计拒批不合标准企业2577家,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水排放。

第三,开展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全面推进运河、石马河、茅洲河、寒溪河及内河涌的综合整治,尤其是今年实施了“河长制”,要求各镇街每年完成一条以上内河涌整治,尽快实现不黑不臭。

另外,先后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四清理”(清理违法搭建、违法用地、养殖业污染和无证照经营)和农村环境“五整治”(整治生态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整治旧村、整治农贸市场和整治脏乱差),进一步减轻对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污染,大大优化了城乡环境。

具体目标分三步:一是三年初见成效。通过对东莞水乡实施“两高一低”企业全面整治与引导退出、工业污染综合管控、截污治污、清淤活源和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建立健全防洪潮工程,使得东莞水乡水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二是五年完善提高。通过全面推进水系连通工程,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岸线整治,使东莞水乡河涌水质明显好转、岸线顺畅通达、水网联汇贯通,水乡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十年基本建成。通过水环境治理的各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推动水乡河网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并最终基本建成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将通过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努力让东莞更为宜居宜业,加快幸福东莞建设,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实事

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投入105398万元,实施6项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力争全市大气质量优于2014年。引导水乡经济区不少于33家“两高一低”造纸企业退出;对全市21个大型煤炭堆场和9个干散货码头的扬尘进行整治;基本完成全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任务;完成400家餐饮服务单位的油烟污染整治;强化对430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重点排放企业的监管;淘汰整治100台高污染禁燃区外高污染燃料锅炉;完成石龙镇、厚街镇及生态园3个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建设

2015年5月份,东莞市空气质量与上年同比和上月环比均有所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7,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位,珠三角内排名第6位,优于佛山、肇庆、广州。与上年同期相比,综合指数下降了0.57;与上月相比,综合指数下降了1.17。

一是严格环境准入,严控新增大气污染排放。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构建“功能分区-规划环评-园区环评-项目环评”的环境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环境管理顶层设计;强化排污总量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执行国家标准特别排放限值,推动重污染行业有序退出。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鼓励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煤炭总量平衡和等量替代、减量替代制度,到2015年底,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划定全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加强重点区域保护。

三是治理工业污染源,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电力行业减排,深化二氧化硫减排,全市所有燃煤电厂综合脱硫率达90%以上,2014年底前沙角电厂群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完成低氮燃烧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全面推动工业锅炉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小型高污染锅炉淘汰或改燃清洁燃料,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工业锅炉完成烟气脱硝工程建设。大力推行集中供热改造,2015年底基本完成麻涌新沙港区集中供热试点项目建设。同时,全面加强建材行业污染治理减排。

四是防治机动车污染,加强交通行业污染控制。严格新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在用车辆环保管理,加快黄标车更新淘汰,供应清洁车用成品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逐步建成“车、油、路”协调发展的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到2015年,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排达7600吨,实现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负增长。

五是开展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治理,加大生活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力度。严控区域工业新增VOCs排放,确保不增加区域内工业VOCs的总量排放。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所有VOCs排放重点监管企业的治理任务,加强VOCs排放企业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加大生活源VOCs排放控制,重点推进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治理。六是遏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有毒有害及其他大气污染物。稳步推进扬尘污染控制区建设,2015年底前,扬尘污染控制区达到建成区面积的90%以上,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重点行业二噁英排放控制,全面加强排放有毒废气企业的环境监管,稳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东莞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民生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4-12-01 09:16 热门评论

东莞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11月30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第三批58家原地保留重点污染企业名单正在面向社会公示,市民12月5日前可向市环保局提意见。据透露,近3年来,东莞已累计关闭或搬迁重点污染企业196家,相关废弃场地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已在有序展开。

洗水行业保留企业最多

从2011年开始,东莞对电镀、漂染、洗水、印花、造纸、制革六大重点污染行业的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符合原地保留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出申请,之后办理原地保留手续。没有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的企业则需搬入环保专业基地,实行统一治污管理。

2012年年中,市环保局经过审核对外公布了第一批36家获得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名单。2014年10月11日,市环保局对外公示第二批拟原地保留的42家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加上此次公布的第三批58家拟原地保留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全市拟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总量将达136家。

笔者从此次公布的名单发现,拟获得原地保留资格的企业集中来自洗水、漂染和电镀、湿印、鞣革行业,其中来自洗水行业的企业最多,达到45家。据业内人士介绍,从已公布的名单看,来自洗水行业的企业获得原地保留的数量较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电镀等其他高污染行业,洗水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风险较小,且监管起来操作性更强。

已关迁196重点污染企业

除了原地保留,搬迁进驻全市7个环保专业基地是东莞市对不符合原地保留条件重点污染企业的统一要求。据环保部门透露,截至2014年9月底,全市七个环保基地已累计完成4.01亿元,占全计划投资总额7.76亿元的51.68%。麻涌、常平、虎门、大朗、长安、沙田等环保基地的废水集中处理场、收集回用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已经具备重污染企业搬迁入园的条件。

在关闭和搬迁重点污染企业领域,经过整治,截至2014年10月,东莞全市共关闭和搬迁不符合原地保留的重点污染企业196家,其中电镀企业59家,漂染企业17家,洗水企业101家;督促停产整治的41家,其中电镀企业15家,漂染企业5家,洗水企业15家。全市目前共有重点污染企业652家。

随着整治工作的有效推进,环保部门预计,到2014年底,基地外重点污染企业将整治剩余约350家,环保基地内外的重点污染企业数量将达到各占一半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已正式启动废弃电镀场地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研究。按照市政府此前制定的土地污染修复治理工作方案,2015年年底前,东莞将完成部分受污染土地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工程,其中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面积不少于200亩。

随着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会议召开,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家生态市建设规划,东莞将在未来数年时间里投入388亿元推动84项重点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土壤污染修复治理问题也在实施方案中得到照顾。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前,东莞将投入3亿元开展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即在前期土壤污染调查基础上,开展东莞市水乡特色经济区土壤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在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上,市旅游局将从市镇财政获得2亿元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区生态调控与管理,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作为一座用地总规模已超过总面积43%的城市,东莞在面临日益紧张的用地指标情况下,将投入更多精力保障土地资源。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在未来数年将投入10亿元保护耕地,用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及政府补贴;投入1亿元治理水土流失;投入2亿元恢复矿山生态,具体包括完成全市123家关闭采石场的生态恢复。

第四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调查报告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调查报告

xx是农业大市。过去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的粗放性经营的弊端日益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需要。为此,xx市把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全市粮食总产6 4亿公斤,成功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行列;农业总收入7 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4%;农民人均纯收入5067元,比上年增长12 6%。xx市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示范市、优质水稻产业带示范市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全国首个种植业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生态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市确定了依托生态环境、绿色资源和口岸优势,以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全面推进绿色产业不断升级,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市建设总体思路,并精心组织实施,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一是狠抓森林保护。

第五篇:大石山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大石山区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自治县扶贫办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在大石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和压力依然很大,仍然存在一些较大的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钱少粮、缺衣少住、入学就医和群众饮水困难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落后的交通条件、闭塞的信息、脆弱的经济基础,犹如一道道鸿沟,严重制约着大石山区特困村群众发展。

一、大石山区基本情况

石山地区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土地极其稀缺,同时又聚集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而本地区工农业不发达,无力吸收过剩的劳动力,由此造成石山地区的贫困。这些地区耕地面积少,除一小部分地区是峰谷平原外,绝大部分是石山坡地。但是,这些区域却聚集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低比较少,土地又贫瘠,耕地短缺,决定了石山区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以摆脱贫困。

二、大石山区的主要特征

一是贫困面广。石山区所属的县、乡镇、村都是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新阶段重点扶持对象;二是贫困人口多。按照新调整的1196元贫困人口标准测算,大石山区的贫困人口占的比例多;三是贫困程度深。大石山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特点各不相同,有的缺粮,有的缺钱,有的无住房,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的相对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旧观念依然存在,自我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近年来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搞好石山地区扶贫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面临着艰巨的扶贫任务。目前,就我县而言,全县共有扶贫开发重点村99个,占全县村级数的70.2%,有贫困人口 7.23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9.05%。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95元,位于全区倒数第一。全县贫困人群中普遍存在在综合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生产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同时,由于脱贫标准低,生产条件和科技素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天灾人祸,绝大多数脱贫人口容易返贫,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二)面临发展基础的制约。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小、市场需求弹性小,而且附加值低,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业拉动作用受到限制;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95元,分别比全区、全国低3224元 和1848元),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少,绝大多数农户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三是基础条件薄弱,石山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三)面临着环境因素的制约。从环境方面看,石山地区贫困人口多住在边远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的贫困人口甚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地贫脊,主要靠牛耕锄挖,劳动生产率低下;一些地方石漠化比较严重,既缺水又缺燃料,失去了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石山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相对滞后,开放程度极低,对外经济交往不多,外来投资者少,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发展。

(四)面临着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瓶颈制约。一方面,石山地区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

构调整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乡镇各站(所)科技人员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几分几合,事权、物权属乡镇直接管辖,其工作精力大多数时间都是用在乡镇的“中心”工作上,几乎没有时间投入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缺位”现象普遍存在。

(五)特色产业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群众普遍思想观守旧,视野不开阔,多数人沿袭古老的生产方式零散生产或经营,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或自给自足观念严重,市场概念模糊,信息不灵,不知道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没有专业化生产观念等等,使特色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四、对策思考

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石山地区农村贫困的问题上,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措施和政策支撑,只是简单的强调农民需要资金、技术和把资金、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政府人员的“一厢情愿”。开展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同时政府部门也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同时又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相配套,通过创科技扶贫方式,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些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广泛渗透到农业产业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让广大农民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促进石山地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石山区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靠天吃饭局面一时无法改变。要实现贫困人口长期摆脱贫困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作好“两个转变”,真正树立科教兴县和科技扶贫的思想,以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帮助、扶持贫困人口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具备积极参与致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为手段,利用科技力量战胜贫困。其主要对策是: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搞好石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是当地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臵,落实好县、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格局。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看扶贫开发成效,要看群众是否解决温饱,农民收入是否增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否改善。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帮扶。县四家班子领导分别挂点联系一个贫困村,帮扶一个贫困户。乡(镇)和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都挂点帮扶贫困村,并明确了帮扶时间、帮扶目标、帮扶方式和帮扶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包村单位的各种优势,帮扶干部利用自己科学知识较为丰富和信息较为灵通的优势,为贫村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村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石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涵盖面广,涉及多个部门,要把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扶贫、计划、交通、水利、电业等部门配合做好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组织实施上级分配给我县各项财政扶贫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农业和林业部门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各项服务工作;科技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宣传部门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政策,鼓舞干部群众的斗志;财政、审计、纪检部门做好扶贫资金的管理、审计和监察,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合力。

(三)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执行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认真巩固“两基”成果,农、科、教互相依托,努力提高石山地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力开展

科技普及和科技培训,培养造就“乡土人才”和新一代农民,通过典型引路、科学示范,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从心底里激发“不应苦熬,但要苦干加巧干”的强烈持久的脱贫致富的欲望,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健全培训网络,增加培训投入,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技下乡入户活动,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石山地区贫困农户手中,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同时,注重对“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拔,重点对基层干部和科技示范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大力扶持、培养回乡知识青年和乡土人才,创建一支科技扶贫的“永久牌”工作队伍。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当作扶贫工作一件大事来抓,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成立组织机构,健全信息网,建立健县、乡、村劳动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劳务信息。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工作站,为他们排忧解难,收集和向本地区反馈企业的用工信息;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1—2门就业技能,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参与竞争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创办企业开发地方特色产品;采取亲情招商办法,鼓励在外本县籍懂技术、有资金、会管理的经济能人回乡创办企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在本地转移就业。

(五)抓好生态扶贫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防止掠夺性开发,以自治区开展“十百千”项目为载体,在石山地区贫困村特别是大石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就如我县大力发展毛葡萄产业,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分,打好可持

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种植、群众容易接受的,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和用材林。继续推广使用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薪柴消耗,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创造条件。

(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是扶贫开发工作最根本的措施。加强以提高人的素质、人的能力建设为目的的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组织科技进村入户,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引导贫困农户学技术、用技术,提高种养加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七)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提高扶贫效果。扶贫资金 管理使用要实行“阳光工程”。在资金使用上,要按照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每年制定的计划,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并实行张榜公布,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严格推行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计划执行,由项目实施单位提交项目执行计划。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展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按省市要求,专户储存,捆绑使用,由县扶贫、经发部门共同监管使用,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扶贫项目一律实行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验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到村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及时报告,并纠正处理。

下载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大石山区环境治理及绿色发展工作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乡环境整治与区域绿色发展的调查报告(最终五篇)

    社会实践报告 【摘要】: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进入执政党视野。美丽中国是一个及其宽泛的概念,本文试着从取得初步成效的城乡环境综合......

    山区农村乡镇关工委工作调查报告

    山区农村乡镇关工委工作调查报告山区农村乡镇老干部少,力量薄弱,这些地区的关工工作抓什么,怎么抓?为此,最近我们进行了调查。仁化县**镇关工委以出色的工作回答了这个问题,提供了......

    审计局环境治理进机关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深化县城地区环境卫生秩序治理,确保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三城创建办、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做好春节前后环境治理“进机关”活动的通知》射创......

    污染与环境治理社会调查报告

    《XX省XX市污染与环境治理社会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分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调查摘要 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私营企业 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 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它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反映私营企业......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经济(5篇)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张树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英山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生态是规模最大、特色最优、潜力最强的资源。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

    建设工地环境治理工作

    西安西丰市政配套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部 关于做好项目建设工地环境治理工作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西安西丰市政配套工程有限公司第一项目部,接到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有......

    新形势下山区土地流转工作的调查报告

    从家庭联产到劳责任制以后,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从靠土地吃饭、土地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出门打工叫副业,到现在所有劳力几乎全部出门打工,土地仅靠在家的老弱病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