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奉节工作概念表述参阅
奉节工作概念表述参阅
一、奉节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把奉节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
“绿色”是路径,“生态”是目标,“强县”是支撑。区域性功能中心,即建设“一枢纽三中心N高地”:三峡腹心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教育服务高地、文化体育高地、医疗卫生高地、科技人才高地等。
(二)四个原则
生态文明、发展引领、民生优先、全面协调。
(三)四条主线
全域旅游统领、生态产业支撑、新型城镇承载、区域中心带动。
(四)五大路径
融入大战略、抢抓大机遇、构建大格局、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五)两个宝贝
保护好利用好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两个宝贝”
(陈敏尔书记对奉节提出的“1231”:打好一场硬仗——脱贫奔小康;用好两个宝贝——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做好三件大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抓好一个根本——党的领导。)
(六)三项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七)十项行动方案
文化旅游开发、交通物流枢纽、宜居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智能化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增效、生态工业崛起、科教人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
(八)工作要求
1.“干字当头、实字托底”:树立“基层干部”的政绩观,把“实干”作为最大优势和基本态度;要有实干的追求、实干的态度、实干的状态、实干的能力、实干的效果;增强“发展等不起,再快都嫌慢”的紧迫感,养成“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好习惯。
2.“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境界和情怀,一届接一届、一茬接一茬,抛开一切干扰、排除一切困难、抵制一切诱惑,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干几年。
3.抓工作落实的要求:说了就算,定了就干;落到点上、落到事上、落到人上、落到位上;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项项有落实。
4.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一责任,脱贫攻坚是第一大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
5.弯道超车靠技术,直道超车靠动力。6.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奉节;你怎么样,奉节就怎么样;你是什么,奉节就是什么;你有什么,奉节就有什么;你心中充满阳光,奉节就充满希望。
7.“四个只要”:只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只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的,只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只要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的,都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向前推动。
8.奉节人不缺想法、缺干法,不缺看法、缺办法。要少当“理论家”、多当“实干家”,少当“裁判员”、多当“运动员”。
9.“三自”:增强奉节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尊自重、自信自立、自强自豪)。
10.奉节精神:奉公守节、自强不息。
11.了解奉节、热爱奉节、建设奉节,与奉节共成长、共繁荣,争做美丽奉节人、自信奉节人、自豪奉节人。
二、全域旅游
(一)品牌打造
1.打造“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核心品牌;打造诗·橙奉节,重上三峡之巅;打造“三峡之巅”的旅游品牌和“诗·橙奉节”的城市品牌。
“三峡之巅”包含了五个维度,即:物理形态的最高处、景观形态的最美处、文化层面的至善处、精神层面的至上处、绿色发展的至臻处。其实质就是“山高人为峰”的气魄和果敢,“海阔天作岸”的气度和胸襟,改革开放、行稳致远的信心和胸怀,勇立潮头、敢为争先的斗志和状态,率先发展、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圆梦夔州、善作善成的作为和成效。
“诗·橙奉节”中,“诗”体现了奉节以诗歌为核心的文化特质。“橙”体现了以脐橙为代表的产业特色。“奉”是“奉献”,克己奉公;“节”是“节操”,恪尽职守。“奉节”的名字隐喻了奉节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伟大的事业,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精神品格,体现了我们的为政之道、家国情怀和精神境界。
2.打造“三峡原乡”乡村旅游品牌。
3.“三峡第一桌”美食文化品牌:盬子鸡、奉节脐橙、夔门虾、神仙豆腐、橄榄油等。
4.“三峡之巅·爽爽兴隆”旅游品牌:凉爽、清爽、舒爽、豪爽、心爽。依托兴隆镇“北纬30度、海拔1300米、常住人口3万、300平方公里有5大世界级景点、森林覆盖率80%、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13000个”的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世界生态康养城(清闲、清养、清修之地)。
(二)工作目标
打造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生态康养、行摄旅游、诗歌朝圣、美食体验、科考研学等)
(三)工作重点
申创“四区两遗”,即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白帝城·瞿塘峡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九天龙凤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白帝城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天坑•地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四)工作格局
1.聚全县之智,集全县之资,举全县之力,展全县之美。2.坚持全力以赴、全面统筹、全县一体、全新体验、全时营销、全链条推动“六全”。3.“处处是风景,时时能体验,事事可融入,人人都参与”的新格局新业态。
(五)科学内涵
一切产业都要围绕旅游打造,一切项目都要围绕旅游布局,一切产品都是旅游产品(但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六)具体路径
文旅融合、城旅融合、交旅融合、农旅融合、商 旅融合、体旅融合。
(七)旅游宣传
1.奉节白帝诗城韵,三峡瞿塘夔门雄。九天龙凤旱夔门,福地洞天心驿城。2.登夔门三峡之巅,揽高峡平湖神韵,观滚滚长江东逝,赏白帝一叶轻舟。3.登三峡之巅,咏大美奉节。
4.万里长江,最美三峡,延绵千里,自奉节始。5.中华山水之门夔门。
6.中国最美是长江,长江最美是三峡,三峡最美是夔门(奉节)。7.打造“中国唯
一、世界第一”。
三、生态产业
(一)特色效益农业
1.“三带”产业:低山地带对脐橙提质增效,中山地带对油橄榄、小水果增量提质,高山推动中药材、烟叶、蔬菜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2.“六大体系”:产品体系、生产体系、溯源体系、营销体系、流通体系、信用体系。3.“四精”模式:精准发展、精心管护、精深加工、精品营销。
4.产品、商品、精品、极品:把产品变为商品,把商品变为精品,把精品变为极品。5.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好品种实现好品质,好品质做出好品牌,好品牌体现好品位。
6.讲好生态故事,唱响绿色品牌;打造“自然天成”区域性公共品牌。
7.脐橙:坚持“以增效促提质,以提质助增效”,把“奉节脐橙”品牌做强、做大。8.油橄榄:既能吃、又能喝、还能抹、更能贴;要打造属于奉节的优质橄榄油,为奉节发展“加油”。
(二)生态工业
1.“三化”:集群化、链条化、园区化。
2.“2+2”产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眼镜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制药和纳米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3.“一园区三组团”:移民生态产业园区,草堂、康乐、朱衣三个组团。4.夔府乌木古典家具“非遗村”:形制要旧、业态要新、经营要活。
(三)产业转型及生态环保
1.煤矿产业“四挖”:山挖塌、水挖断、树挖死、人挖残。2.走弃“煤”启“美”的生态蝶变之路。
3.站好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奉节岗哨”。4.“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空气”。
四、新型城镇化
(一)定位
建设“生态城市(路径和目标)、人文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智慧城市(高效便捷畅通)、宜居城市(人民幸福感)、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双30”“双40”目标
2020年实现“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2030年形成“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和格局。
(三)城市建设
1.基本要求:看得过、容得下、能宜居、能发展。2.建设路径:减载降危、西移东拓。
3.处理好城市发展的“五大关系”:边界与区域、节点与地标、地上和地下、功能与景观、道路与体系。
4.“四个体系”:以县城为中心,靓化县城;以集镇为支撑,优化集镇;以乡村为节点,美化乡村;以家庭为单元,净化家园。
(四)城市管理
1.目标:管控有力、服务到位、环境优美、平安有序。
2.内在关系:重点在县城,核心是群众获得感(公平正义),关键是部门协同。3.具体要求:工作协同、信息共享、执法互认、现场联动。
五、区域中心
(一)交通
1.建设目标:把奉节建设成为三峡腹心综合交通枢纽(34321),形成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体系。
“3”:铁路三条(郑万铁路、安张铁路、沿江铁路);
“4”:高速公路四条(沪蓉高速、奉建高速、奉溪高速、南线旅游高速); “3”:码头三个(夔门物流码头、白帝旅游码头、红湾子货运码头); “2”:机场两类(旅游机场、通用航空机场); “1”:农村公路一张网。
2.交通格局:内畅、外通、远联。
3.农村交通建设思路:提升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多修产业路、乡乡通油路、集镇白改黑,实施“村村硬、组组通”。
4.未来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一张图、计划一张表、预算一本账。
(二)文化
1.本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知识积累、智慧结晶、经验教训的总和,要作为DNA和血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作用:传承教化(教育人、培育人、引导人)。3.两条主线:“诗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战火”(对苦难生活的抗争)。4.夔州文化四大精髓:“忠、义、情、节”。5.“三地”:诗意天地、诗歌高地和诗人圣地。
6.“四个天下第一”:李白《早发白帝城》被誉为天下第一快诗,杜甫《登高》被誉为天下第一律诗,刘禹锡《竹枝词》被誉为天下第一情诗,康熙皇帝《六言诗》被誉为天下第一景诗。
7.三大诗歌主题园:白帝城(李白)、草堂湖(杜甫)、竹枝词公园(刘禹锡)。
(三)教育
1.“六个特色”:学前教育广、小学教育近、初中教育强、高中教育精、职业教育新、继续教育实。
2.“四家办学”:政治家办学(把握育人方向、培养正确三观),教育家办学(尊重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慈善家办学(出于公心、真心为教、不谋私利),家长办学(爱生如子),而不是项目管理专家、基建专家办学。
3.“四个第一”意识:教师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的意识,教委要树立“学校第一”的意识,全县要树立“教育第一”的意识。
4.育人“三格”: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
(四)医疗卫生
1.重要性:群众感受最直接、利益最攸关、评价最生动、影响最广泛。2.目标:让群众“有病可医、方便就医、钱少能医、满意再医”。
3.医疗卫生队伍标准:医德高尚、技术一流、服务优质、作风优良。
六、全面从严治党
(一)作风建设
1.“三抓三管”:敢抓敢管、真抓真管、严抓严管。
2.“说四种话”的作风病:说好话、说大话、说满话、说横话。3.工作要求:领导带头、干部自觉、制度约束、检查监督。
(二)执纪监督
1.权有所戒、职有所责、行有所止、为有所惧、害有所惩。
2.保持身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放大镜下”的警醒,“旁若有人、常若有人”。
(三)“六项专项治理”
1.专项治理名称:社会治安、城市管理、行业行风、美丽乡村、便民为民服务、提升党委政府形象。
2.“清洁家园、和谐邻里”:提振群众的精神,改变群众的习惯,培育淳朴的民风。3.“两回两讲两解”:回乡、回访,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
(四)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
1.内容:“三规范一明确一严格”,即规范工作内容、规范工作形式、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严格工作考核。
2.要求:讲“规矩”,遵“规定”,重“规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助公平,以公平树公信;引导群众“共建”,促进群众“共管”,利益群众“共享”。
3.目标:两基强规范、四公聚人心、联考促落实。
(五)干部队伍建设
1.五个原则:坚持中央“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使用经受过考验的干部;科学合理使用老干部;坚持“领导起于基层,干部来自一线”。
2.书记抓班子、带队伍、管干部的评价标准:作风实、能力强、群众认、效果好。3.干部队伍打造目标:结构科学、梯次合理、廉洁高效。4.“六字”要求:正派、实干、学习。
5.班子建设要求:好班子出好干部、好干部有好去处。
6.班子团结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分线运行、各负其责、共建其功。
7.党政一把手“约法三章”:会上定的事,加快干;通过气的事,大胆干;有分歧的事,商量干。
8.党员领导干部“八个度”:政治有高度、对表有态度、谋划有深度、落实有刻度、管控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团结有气度、交友有尺度。
9.主要领导干部“五个善于”:善于当表率、善于“弹钢琴”、善于聚合力、善于补短板、善于抓重点。
10.主要领导干部做到“三条”:远见,担当,落实。
(六)基层党建
1.基层党建工作目标:实现“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对基层组织的要求:(1)当标杆、作表率;
(2)为民服务、带领致富、群众拥护、永不止步;(3)政府有形象,干部有尊严。
3.对党员的要求:亮身份、明责任、作示范。
4.村干部:直接代表县委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是行政村区域内的“关键少数”,要出于公心、公道正派、真心为民,当基层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5.对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要求:讲政治,信念坚定;讲宗旨,为民服务;讲作风,勤政务实;讲品格,敢于担当;讲操守,清正廉洁。
6.“四个引领”:基层党建“政治引领”、基层组织“典型引领”、基层党员“先锋引领”和基层治理“创新引领”。
(七)群众工作
1.“四基”:基层党建、基层组织、基层党员和基层治理。2.“四情”:党情、民情、社情、治情。
3.“四公”:公开、公正、公平、公信(公示公开、公心公正、公平公理、公权公信)。公开是手段,公正是过程,公平是结果,公信是目标。
4.“四心”:交心谈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一呼百应)。5.“四民”: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6.“四必”: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想我必有思、民有所难我必有解、民有所需我必有为。
7.“四招”:一是抓好公开,二是与群众见面,三是入户走访,四是民情档案。8.“四字”:真、实、细、小,即用真心、办实事,关怀在细节,从小处着手,以真心换真情、以实干换实效。
9.公开“六个一”:一封公开信、一个公开栏、一份便民服务手册、一张监督举报卡、一套自办广播和一个微信群。
10.“三访”: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
11.“三议”:村支两委商议、群众评议、监督委员会审议。
12.满意是目标,办事是核心,公开是基础,获得是关键,落实是重点,监督是保障。
(八)宣传思想工作
1.宣传的三大作用:树立信心、引领方向、倒逼工作。
2.唱响“主旋律”、用好“主渠道”、守好“主阵地”,形成“主流”。
3.讲好奉节故事,发出奉节声音,形成奉节特点,树立奉节形象。
(九)政法工作
1.社会稳定:有预警、有预判、有预案。
2.交通“五要”:警察要上路、车辆要限行、道路要清障、违法要重处、部门要协同。
(十)其他重要表述
1.“五个关注”:党委关注稳定、政府关注发展、干部关注公平、群众关注民生、企业关注环境。
2.“金木水火土”:“金”指惜时如金,加强学习;“木”指作风如木,扎根群众;“水”指包容如水,增进团结;“火”指激情似火,积极作为;“土”指奉献如土,默默无闻。
3.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而恐,涉**不疑。
4.“四线”:发展是主线,稳定是底线,民生是基线,法纪是红线。
5.决策的原则:科学决策重规律、讲可行,民主决策重程序、讲规范,依法决策讲规矩、守底线。
6.学习型干部:清晨之问、静夜之思;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世事洞明、处处留心;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干促学、以学促干。
7.办公室工作:服务最直接、联系最广泛、工作最关键、运转最核心、影响最广大。8.思想不乱,组织则不乱;用人不乱,队伍则不乱;财务不乱,单位则不乱。9.工作在平时,功夫在诗外。
七、农村工作
(一)脱贫攻坚 1.认识定位: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是发展机遇必须抓住;是政治大考、发展大考、立场大考、责任大考。
2.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产业。
3.脱贫示范村建设十大目标:基础好、产业新、乡村美、机制长、组织强、人心顺、收入稳、群众认、民风淳、形象佳。
4.“月督查、双排名、两问责”:每月一督查、两月一排名,连续两次督查排名后三位的进行问责。
5.政策兜底和产业支撑相结合,软件规范和硬件建设相协调,干部工作和群众认同 相统一,脱贫成果和验收标准相一致。
6.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不掩饰、不姑息、不手软、不过夜。
7.“四个统筹”:做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统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统筹,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村贫困户的统筹,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脱贫的贫困户之间的统筹。
8.“实”字要求:情况准确真实,驻村扎实务实,对接真心实意,帮扶实心实意,政策落实落地,工作实实在在。
9.思想不乱、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全面提升。
10.深度贫困乡镇平安乡要求:呈现奉节力度、体现奉节水平、展现奉节形象,成为全市样板。
11.脱贫摘帽要求:把人力、物力、财力向脱贫攻坚集中,把所有干部的主要精力向脱贫攻坚转移;扶贫工作团长挂帅,帮扶单位主要领导主抓、分管领导蹲点、机关干部集中攻坚;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人。舍得一身剐、不惜哭几场、出尽透身汗。
12.产业扶贫“四个全覆盖”:产业到户、利益联结、集体经济、技术服务。
13.八个到户到人:即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工作到户,政策到人;挂牌到户,信息到人;问题到户,解决到人;产业到户,收入到人;环境到户,文明到人;满意到户,引导到人;效果到户,佐证到人。
(二)农业农村
1.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保供、增收、促发展。
2.“四权退出”:宅基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耕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从“种什么、卖什么、吃什么”到“吃什么、供什么、种什么”的转变,解决好“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
1.精准把握“人、地、钱”的本质,妥善解决“产(产业)、业(就业)、房(住房)”的问题,筑牢奠定“路、水、网”的基础,健全“自(自治)、法(法治)、德(德治)”的治理体系。
2.“八个找得到”:产业找得到效益,资本找得到平台,村庄找得到新貌,活动找得到场所,群众找得到组织,基层找得到认同,致富找得到门路,乡愁找得到归宿。
3.“四美”:塑造生态美景、传承乡土美德、推介乡间美味、留住乡村美好。
4.“三变改革”(“两确两到位、两集中两转变”农村改革):即确权到户、确股到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人口适当规模集中,农民转变身份、收入转变来源,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5.“两出两进”:让农民、农产品从农村出来,吸引城市资本、人才进农村。
八、改革与发展
(一)招商引资
1.目标: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2.对象:招大商、招好商、招新商、招标杆、招链条。3.格局:大项目为龙头、中项目为主体、小项目为补充。
4.处理好“八个关系”:内与外、招与引、统与分、督与办、点与面、普通与特殊、补助与投资、需求与保障。
5.企业发展:打百年根基、树百年品牌、创百年老店。
(二)行政审批
1.工作机制: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统一督办,限时办结、一窗发件,评价反馈、奖优罚劣。
2.“四减”:减事项、减材料、减程序、减时间。
(三)大数据建设
1.三大目标:互联共享、安全可控、开放增值。
2.路径:以大数据支撑精准扶贫,以大平台整合资源,以大网络连通城乡。
3.“三库一平台四应用”:三个数据库(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教育、医疗、旅游、政务服务等四大应用。
(四)项目建设
1.项目建设的问题:报项目一张纸,干项目一句话(缺乏研究、缺乏储备);“叶公好龙”心理、“祖上”心理(“破落户”心态)。
2.“玉带双珠”
(1)概念:“玉带”指长江大桥北桥头—白帝城的滨江大道;“双珠”指夔门物流园、宝塔坪旅游码头。
(2)功能定位:“玉带双珠”项目是为推进城景融合、城园融合而布局的重大项目,集交通、景观、旅游功能于一体,要打造成为奉节的一张名片。
3.夔州古城
(1)目标:还百万奉节人民“一个情节”“一份记忆”“一种骄傲”。(2)要求:形制要古、建筑要旧、业态要新、合作方式要活。4.绿满夔州·花漾奉节
(1)必要性:“四有”,国家市上有要求、政策有支撑、投入有保障、自身发展有需求。
(2)目标定位:“四园”,家园、果园、花园、乐园。(3)处理好“四点”的关系:重点、视点、节点、亮点;
5.“四百行动”:百日搬迁、百日交地、百日清欠和百日关矿。
(五)美丽经济
1.基础:“大山大川、大江大河”的自然之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人文之美,“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保护”的发展之美。
2.内涵:生态奉节、大美奉节、浪漫奉节、明净奉节(生态奉节说的是道路,大美奉节说的是旅游,浪漫奉节说的是文化,明净奉节说的是政治生态)
3.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动力优势。
4.抓手: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十项行动方案”。
5.目标:打造自然秀美、人文优美、发展壮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奉节。
(六)其他
1.“五个重大”: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重大改革事项和重大治理创新。
2.统计工作:准确是一种基础,客观是一种判断,真实是一种状态。3.融资原则: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
4.财政预算:精心编制预算、精准安排预算、精确执行预算。
5.财政工作:组织收入有力、调度支出有方、推动发展有为、保障民生有效、规范管理有序、防范风险有度。
九、2017年工作
(一)“四个年”
“基层基础规范年”“六项专项治理推进年”“干部作风深化年”“项目建设年”。
(二)“123”工作目标
“1”是一支队伍;“2”是“两个重点”(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3”是“三项保障”(作风建设、“六项专项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
十、2018年工作
(一)2018年工作重点:围绕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这个目标,抓好两个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项引领,突出脱贫摘帽、文化旅游开发和城市棚改三项重点,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六项专项治理和政务环境优化四项保障。
(二)“两抓两树”工作法:抓示范、抓典型,树榜样、树模范,形成可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三察两评”工作法:脱贫摘帽督察、干部作风督察、重点项目稽察,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评议评价最差部门、最差科室。
错情提醒清单
一、提升“三力一度”。提升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应改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二、坚持正面、年轻、顺向的用人导向。应改为:坚持总书记 “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把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
三、“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旅游品牌。应改为:“三峡之巅、诗·橙奉节”核心品牌,或者“三峡之巅”旅游品牌和“诗·橙奉节”城市品牌。
四、高山带推动中药材、烟叶、蔬菜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应为“生态旅游”。
五、“绿色本底、发展引领、民生优先、全面协调”四个基本遵循。“绿色本底”应为“生态文明”。“四个基本遵循”应改为“四个原则”。
六、“四大战略”。应改为“四条主线”。
七、“一库碧水、两岸青山”。应改为“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八、2018年“1234”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应为2018年工作重点。
第二篇:关于人大工作心得体会示例参阅
关于人大工作心得体会示例参阅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培智,非学难以适应工作。作为新时期人大干部,更应该有这种意识,更应该有这种自觉。务必做到三个“学会”:
一、学会学习
人大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思想境界,作为提升自己威望和影响的资本,牢固树立认真学习,勤奋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饥渴感,全身心抓好学习
。尤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折旧迅速加快,法律法规不断颁布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各种选择和被选择中不落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矛盾面前不束手,才能在审议评论时对答如流,能言善道,才能适应新环境,干好新工作,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必须聚精会神抓学习,一心一意谋学习。重点学习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有选择地涉猎一些现代科技知识,广泛浏览有关时事政策知识,想方设法学习深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以胜任肩负的职责,做到不辱组织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二、学会团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团结是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同样,能否团结也是一个机关,一个单位荣辱兴衰的关键。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凝聚力,不团结必然一事无成。所以说,团结是真本事,是最大的本事。如果一个机关人心不顺,关系不睦,大家扭东列西,一盘散沙,工作必然一塌糊涂,也不可能出人才、出干部、出成效,对任何人都没有半点好处。团结实际是一个领导,一个干部从政、干事的基本功。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维护团结,要像珍惜眼睛一样搞好团结,生命不容伤害,眼睛难容沙子。
一是要树立互相尊重的正气,认真搞好团结。如果大家互不服气,相互拆台,相互贬低。只能两败俱伤,与人与已与单位与事业都没有好处。别人对人大指手划脚,评头论足,我们难捂众人口,但我们内部万万不可对自己说三道四,自贬自贱。有问题,有意见,有建议,我们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一家人没有不好说的话,也绝对没有解决不了的争执。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形成宽松和谐气氛,消除无原则的猜疑和隔阂。大家一同相处,要多看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相互关照,亲如一家,对别人要心诚心善心实,时时处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提倡换位思考,生活上互相照顾,工作上互相支持,多沟通,不猜疑,多谦让,不骄横,多宽容,不挑剔,诚心实意搞好团结。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大干部。
二是要创造相互关爱的温馨环境,真心维护团结。亲不亲,一家人。不利于团结的话坚决不能说,不利于团结的事坚决不能做,要积极培养容人容事的雅量和相互谅解的气度。要团结志趣相投的人,也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对相互间的纠葛和矛盾,要善于淡化,切不要以怨抱怨,以怨抱德,更不能争你高我低。“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别人在你的心里份量有多重,你在别人的心里份量就有多重。“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最不能接受的是你把他不当人。所以,用真心好心才能维护团结。只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人大机关才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三是要培养与人为善的积极心态,用真情促进团结。要做到见同僚与下属遇到困难就心焦,见同僚与下属好就高兴,把同僚和下属的失误,看成自己的耻辱、失职;把同僚和下属的进步看成自己的光荣,单位的荣耀。而不是对同僚和下属“话到嘴边留三分,未肯全抛一片心”——虚情假义,也不是对同僚和下属“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阳奉阴违。所以,团结只有以心待之,诚恳诚挚;以实处之,人实事实;以情暖之,真情真意。唯有如此,才能搞好团结,当团结的表率,形成团结向上的共事局面。
三、学会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之心既是做人做官做事的根本,也是党性人格官品的重要标志。因此,人大干部要饮水思源,知恩感恩。
要感恩父母。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所以要讲良心、尽孝道、不忘本。否则思想就会滑坡,行为就会坠落。一个缺乏感恩之心的人,必然是只求索取,不思回报的人;必然是骄傲放纵,不知谦虚谨慎的人;必然是自私自利,不知严于律已的人。所以,感恩之中蕴含着一种做人的谦虚,为官的真诚和对父母的感激和孝敬。
要感恩党组织。从最初参加工作到一步一步被提拔重用,可能有一批人和我们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能有一批人竞争这个岗位,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才使我们脱颖而出。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党组织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不加倍工作回报党组织,而且要报恩到永远,感恩到终生。
要感恩同事和群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工作在单位里,每走一步都离不开群众、同事、同僚的帮助和关心,每升迁一次都离不开他们的举荐和支持。红花美好,绝对是绿叶衬托。且不说平时的工作需要大家的扶帮,就 是提拔任用的过程中,还需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当领导难,要当领导更难。是群众的信任,同僚的关照,同事的认可,才使我们走到了今天。我们不能不对他们常怀感恩之心,不能不常思报恩之举,否则就是忘恩负义。总之,感恩是文明社会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公正的道德准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底线。
[关于人大工作心得体会示例参阅]
第三篇: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概念的表述与传递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全球范围的科学教育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基础教育科学课程的发展,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理科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学生学习的焦点之一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纵观知识教学的发展动态,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一是国际上新近的研究成果与国内流行的、以“知识点”为标志的话语体系几乎没有交集;其二是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才刚刚开始进入我国的科学课程体系的部分学科,如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学等,尚未被我国多数的科学课程和教材研发人员及一线教师所接受和掌握。
2006年,在一项中美高中生物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中,显示了双方在关于概念教学认知上的不同。双方在使用同样的术语来交流的时候,对有些术语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一问题的焦点就涉及到了生物学概念的表述和传递。经过五年时间的跟进研究和本土研究,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将“凸显自然科学的核心概念”作为此次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为使科学教育工作者了解这一变化,本文就围绕着概念的表述与传递展开讨论和介绍。对概念的表述和传递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概念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概念名词(或概念术语)、概念的内涵及概念的外延,其中概念的内涵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概念的实质;概念名词或术语是对概念的指代,当人们对同样的术语有着同样的内涵认定时,使用概念术语的交流就变得快捷和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术语来传递生物学或自然科学的概念。
用科学/生物学术语来传递概念。说到概念,老师们最先想到的是概念的术语,如遗传、基因、等位基因等。在课堂上,许多老师最常用的、最重视的内容也是科学和生物学的术语,认为概念名词或术语是传递科学概念最有效的方式。物理学上可以用“蒸发”这个术语来传递一个概念,生物学上也可以用“生态位”、“生态系统”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相关的重要概念。
用陈述句或以命题的方式描述来描述概念的内涵。除了使用概念名词的方式,还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传递概念,在教育发达国际基础教育阶段的理科课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标准使用陈述句或命题来描述概念的内涵。如生物学中遗传的概念,可以有以下的不同陈述。
“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之间往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不是完全一模一样”;这一句话描述的是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是它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遗传当中的最基本的要素,用浅显的文字向初学者说明什么是遗传。
“每个生物体都有一套指令信息来决定其遗传的性状”;这个陈述说的也是遗传,特别是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包含在每一个基因当中,基因位于每一个染色体上”。这一描述说到了遗传物质,又说到了基因,已经涉及到了基因和染色体的概念。
“一个可遗传的性状可由一个或多个基因来决定,一个基因是一段DNA分子,它决定机体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序列”。
所有的这些陈述都是对“遗传”的一些描述,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遗传,遗传物质是什么,也是一种概念表述和传递的方式。
虽然使用术语和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都可以在教学中传递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两者在概念传递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已经有研究表明,用概念内涵陈述的方式来表述概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并向学生传递概念。强调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的原因
事实与概念的不同。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强调概念教学。从我国的教育传统来看,我们的确高度重视知识的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重视了概念的教学。多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一直有一个高频使用的术语叫做“知识点”。在教师强调知识点的时候,实际上很少去注意事实与概念的不同。所以,在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里,有些更侧重于事实方面的知识,有些更侧重于概念方面的知识。例如:
“昆虫是一类高度适应的动物类群”。
“昆虫有六条腿”。
在这两个描述当中,前边一句更抽象更概括,后者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的生物学知识有些更接近于事实性的知识,有些知识更接近于概念性的知识。虽然事实和概念都是生物学的知识构成,但两者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同的。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概念、原理等概念性知识在人的知识构成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当我们再讨论到生物学知识重点的时候,我们要区别地对待事实的知识和概念的知识,并将概念置于更重要的位置。
使用术语的便捷和风险。用术语传递概念的有利一方面是快捷,不必每每重复相关概念的内涵陈述,而可直接用到“生态位”,直接用到“基因频率”等概念术语。如果我们打算有效地使用这些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求参与交流的人要熟知这些概念的内涵,或者是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如果有一些非专业人员参与交流,使用这些术语在传递概念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人们对术语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对“探究”、“假设”等术语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不同理解又导致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所以,尽管生物学课程标准、不同的教师们都使用相同的术语在描述“探究”、“假设”等概念,但是每个人对于术语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使得我们要冒的一个风险:我们以为用术语可以很好地传递彼此要表达的概念,而实际上很可能是“词不达意”。
当我们把术语高频次的使用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时,当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的学生而不是这个领域里面的专家的时候,使用术语来传递概念所要冒的风险就要比我们在教师团队之中交流所冒的风险要更大一些。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初中的学生还是高中生,他们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当你说到这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想到的是与教师所期待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件事情或想法。这样,就会让看上去传递知识、传递概念很有效率的方法,在实际上并无实效。我们用了文字很少的术语传递内涵丰富的概念时,这个看上去效率很高的过程实际上得到的效果未必如你所愿。
熟练使用术语不一定等于理解了概念。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成果,当中一个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甚至是背诵一个术语的定义的时候,不一定等于他就真正理解了相关的概念。一个学生在能够使用一个术语的时候,他可能对相应的概念既有正确的理解也有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术语本身(如食物链)是可以呈现概念的,但是其直接呈现和传递概念的效果是很有限。当生物学教师看到“光合作用”这四个字的时候,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四个字传递的概念让我对相应的表达非常的清晰。这是因为你是生物学教师,_已经领悟了这个概念,但是当我们说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望文生义的办法能不能让你了解这个
概念的实质。所以当我们用了术语来传递概念的时候,术语本身带给我们对概念的理解是极其有限的。
术语可以用来指代概念。当教师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概念(如遗传、光合作用),然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要鼓励他们使用术语来传递相应的概念,使用术语来进行交流。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们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概念,然后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再把术语引入到课堂中。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定义常常不等同于概念。有些人认为概念是用定义来描述的,定义就是概念。我们来看初中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描述,共有5个陈述: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一项观察或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获得准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这几个陈述都是对探究概念的陈述,但是它们的层次是不同的,它们的作用也不同。第一个陈述更像是一个定义,说明科学探究是人们的一种认知的途径,那是科学家常用的、可以让我们获得可信赖结果的或者高度的可信赖的结果的有效途径。这句话实际上带有定义的性质,而随后的几个陈述是在解释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如果学生要建立了科学探究的概念,仅仅有一个定义是不够的。学生还要了解其他几个陈述才能够对科学探究有起码的理解;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和实验、对证据的推理和分析,以及对结论、交流的认识和理解。后面的四个陈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第一个概括性的概念。换句话说,第一个陈述是更重要、更抽象、是更上位的概念。理解上位的抽象的定义是要在学生理解了若干下位概念后才能够顺利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强调某些抽象定义的重要性的时候,如果忘记了学生在理解和真正建立了对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有如干个下位概念或的支撑,就难以通过一个定义去让学生真正理解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许多定义并不是概念内涵的全部,所以不管是“科学探究”,还是“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仅仅靠一个定义往往是不能包含一个概念的全部内涵。在一个定义不能完成它的全部内涵的情况下,我们要让学生建立起相关概念,就需要先教给学生若干个必要的下位的概念,为理解定义建立必要的概念支撑。教师不要过早地去满足于学生对一个定义的记忆和背诵。背诵定义未必真的代表了学一生队这个定义的内涵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生物学概念
学生学习科学不能仅仅是背诵一些事实或孤立的信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以后仅仅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新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够背诵一些事实、术语和定义可以让学习者和教师感到很有成就感。但是对于科学的学习来讲,这样的学习成果在科学素养在发展的层次上被认为是最低的层次,这个水平离中等偏上或最高的素养水平相差甚远,这也不是我国的课程标准的期待。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重要的是要他们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去建立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事实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脱离事实和具体的内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生物学事实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和转变。教学中,呈现生物学事实的途径可以是老师讲述、演示文稿中的图片或数据,视频来提供的生命现象或过程,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相对抽象的概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事实对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但老师不能仅仅提供事实和停留在事实记忆的要求上,重要的是帮学生建立起概念。
基于概念理解而构建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知识框架,而这个知识框架中的基础和主要节点就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由概念所构建的知识网络是知识框架中的主干,一旦这个知识框架形成以后,学生就可以用它来排布、梳理知识,使得包括重要事实在内的细节知识都在这个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记忆和检索。这样知识结构的建立是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必要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只有当学生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多数学生能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教育者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说我们的知识教学具有了真正的优势。而我们目前的状况与这个目标的距离尚远。所以,这也是现在课程人员在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之一。
理解概念是应用概念的基础。概念的应用是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去运用概念和原理,首先要理解概念。理解是积极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前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布鲁姆的认知层级,一种阶梯式的关系。当学生基于记忆背诵能找到选择题的正确选项时,不意味着他能解决跟这个生物学概念相关的现实问题。这就是概念理解和概念应用的相互关系。
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探究)都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当我们改变了教学概念的表述方式时,实际上我们对知识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要用尽可能多的课时和尽可能多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建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不管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或策略,动画、模拟、动手、探究,都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还要将这概念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评价应聚焦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应用,而不是复述事实。过去,我们对概念和事实不加区分,试卷中会有较多的试题考查对事实的记忆,但当我们把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概念教学,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时,评价工作需要有相应的跟进。评价工作就应该更多的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更高认知层次的概念应用。如果评价的工作能跟进及时的话,就可以鼓励学生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当然,评价的推进工作也会遇到挑战。因为拟定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试题要比拟定考查记忆事实、背诵课文的试题难得多。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试题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对教师本人的考查和要求也要高一些。要求生物学教师开展概念教学的原因
至2010年9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已经完成。2011年初,课程标准的审定工作也在按计划展开,标准颁布的工作随后将进入最后程序。课程标准教材的修订工作也随之启动。在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当中,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原有内容标准的十个块中,都增加了重要概念的描述。当修订后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后,教师很快就会得到新的、强化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教科书,概念教学也会进入到初中教师的研修、备课和教学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汇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教育学报,2010,6(1):57-61
[2]刘恩山、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J],生物学通报,2010,45(7):40-42
[3]李红菊、刘恩山,中小学生物学课程中生态学重要概念的筛选及表述[J],生物学通报,2010,45,(10):31-34
第四篇:“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标准表述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标准表述
“就业再就业工作”背景:
2006年,是近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最好的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2%,这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1%;“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7%。2006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低于年初提出的控制目标0.5个百分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基。就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今年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下岗失业和企业关闭破产人员的就业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2007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六成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和服务亟待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扩大和稳定。
三、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7年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净增82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如何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
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
二、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企业关闭破产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今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继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再就业补助资金,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要切实管好用好这笔资金。
三、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做好离校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工作,对暂时没有就业、生活困难、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要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
四、认真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服务。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
五、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性的社会化就业服务组织。
六、加强失业调控。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建立规模裁员报告制度。
七、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见习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
八、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要落实三年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目标,探索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抓住《劳动合同法》出台的有利契机,加快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务求在劳动合同签订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方面有一个大的突破。同时,继续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第五篇:最终答案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1.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
1.侧重于自然方面的定义:“生态持续性”,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即为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或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即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上则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5.综合性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作为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具体为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简述从哪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着重做好的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加快林业建设和发展。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二)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不断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
(四)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农村和流动人口为重点,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切实降低高生育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完善基层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搞好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妥善解决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
4.论述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
该《议程》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其基本思想是:改变现行的政策,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实施;制定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原则立场和主要行动领域。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和防灾减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议程》把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作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的首要条件。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等。
5.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那几个方面?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展。
6.环境论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在理论上,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7.简述《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书中的主要观点?
《寂静的春天》:化学药品的滥用造成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会引发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正确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正视这个我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和悲剧性的结果。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傲慢和无知,因此,人们要重新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
《增长的极限》:
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增长是存在着极限的,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造成的。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全球性环发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是由于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之间存在的反馈环路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在米都斯小组看来,在均衡状态中,技术进步既是必要的也是受欢迎的。这里的技术是经过生态化调整的技术。
最后,他们认为向全球均衡状态的努力是对目前这一代人的挑战,必须在当代人的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而不能延误时机,将之传给下一代。
《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
1.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
2.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3.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8.什么是大气资源和大气环境容量?大气资源是否具有价值? 大气资源泛指大气圈以及相关方面为人类提供的能源或者生产生活资料。一般而言风能、太阳能、气候的季节变化产生的经济效应等都算大气资源。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大气资源:可供人类生活和生产利用的某些大气气体。大气环境容量:在一定的环境标准下某一环境单元大气所能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大气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且须臾也不能脱离的重要物质,因而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因此也是具有价值。】
9.什么是水资源?简述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什么是湿地资源?简述湿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一.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水资源危机的原因:(1)全球气候异常(2)人类对水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和破坏(3)用水量急剧增加(4)水质污染和用水浪费.(5)城市用水集中.(6)森林植被减少.(7)水资源管理分割。
二.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区域。根据湿地的广义定义,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都是湿地;此外湿地还包括人工湿地,如水库、鱼(虾)塘、盐池、水稻田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都属于湿地。】 三.湿地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具有生态功能,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控制污染,维持了生态平衡。第二,具有调节功能,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调节径流等。第三具有产出功能,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生活资源等。第四,具有航运、旅游、美化环境等功能。【功能和作用:
1、湿地产出了人类需求的物质资源。(湿地提供了人类需求的粮食、药材、珍惜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具有广阔的面积,可以含蓄水源和调节洪水,水域面积的增加进一步调节着气候,让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3、湿地是生命的摇篮。(水是生命之源,湿地丰富的水源供养了多样的生物,如植物、动物等,使得生物链逐渐形成并一直保持着这种稳定和平衡。)
4、湿地具有降解有害物质的作用。(如一些污水、脏水进入湿地后,湿地内的各类植物可以不断地拦蓄、吸收、分解这些脏水,不断使有害物质被降解,还大自然以清洁,使环境变得更好。)
5、湿地是鸟类的栖息地。(鸟类尤其喜好湿地,其丰富的水源、植物和微生物是鸟类的生存物质来源,所以湿地吸引了本地鸟类和迁徙鸟类常驻于此或经过此地。)
6、湿地是美好的旅游之地。(湿地资源多是纯真的自然馈赠,当今城市化的进程中,像这种纯真的湿地资源很容易被打造成美好的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光顾。)
10.什么是土地资源?什么是耕地资源?土地与耕地的区别?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耕地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区别:土地分为耕地和荒地,耕地可继承,荒地属于国家所有。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群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运动的结果。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比土地的范围小。】
11.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其利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客观上,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12.什么是新能源?试举例谈谈你对我国新能源开发前景的看法。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我的看法:中国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10年,实现部分新能源技术的商业化。第二阶段到2020年,大批新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8%以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新能源的商业化,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到2050年在能源消费总量中达到30%以上。
新能源作为中国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为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例子】
1、风能无论是总装机容量还是新增装机容量,全球都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风能将迎来发展高峰。风电上网电价高于火电,期待价格理顺促进发展。
2、生物质能有望在农业资源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普及,主要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以及二甲醚燃料应用值得期待。
3、太阳能随着中国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逐步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会逐步下降,未来中国国内光伏容量将大幅增加。
4、汽车新能源环境污染、能源紧张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国家现在大力推广混合动力汽车,汽车新能源战略开始进入加速实施阶段,开源节流齐头并进。
【太阳能:各种可再生能源中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海洋能都来自于太阳能。煤、石油从根本上说也来自于太阳能。太阳能在解决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上有明显优势。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有三方面,即利用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风能: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目前,风力发电不到全世界发电总量的1%,预计到2020年它将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
地热能:地热是指地壳内岩石和流体中能被经济合理地开发出来的热能,可分为蒸气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型和岩浆型五种。它集热能、水资源为一体,可用来发电、亦可直接用于供暖、洗浴、医疗保健、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
小水电:水能是指人们利用河流流水下落所产生的能量。将水能转换为电能,则称为水电,它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目前,我国小水电开发利用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海洋能:地球表面71%为海洋,整个海水容积多达1.37*103km。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差距比较大,仍存在一些问题。面向海洋,应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迅速把我国海洋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规模搞上去。】
13.根据你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谈谈对家乡或某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旨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可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能保护和维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我对东北农业的建议:1.提高粮食的产量。一是要珍惜和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而是要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3.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全面发展。4.科技兴农,积极应用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业,如生态农业、种子基因工程、以科技为先导、是农业可持续发展。5.农业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
一、实现宏观调控机制的根本转变。把工作的着力点逐步转移到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上来,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探索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等社区性金融机构;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二、继续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依法管理和保护。
三、健全和完善直接利用外资政策。
四、不断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建立农业安全预警系统和信息系统。
六、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4.实施清洁生产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一、实施产品绿色设计
二、实施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
要求①使用清洁能源: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有毒有害的中间产品;②企业采用少废、无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生产设备;③使用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④建立良好的卫生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⑤组织物料的再循环;⑥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QMS);⑦优化生产组织;⑧进行必要的污染治理,实现清洁、高效的利用和生产。
三、实施材料优化管理,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污染。选择材料,评估化学使用,估计生命周期是能提高材料管理的重要方面。在选择材料时其要关心再使用与可循环性;实行合理的材料闭环流动,主要包括原材料和产品的回收处理过程的材料流动、产品使用过程的材料流动和产品制造过程的材料流动。【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包括合理布局、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节约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实施生命周期评估等许多方面, 应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以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为目标,综合推进这些工作,并使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开展的其它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5.简述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2)农业本身迫切需要有机质再循环
(3)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农业改变其发展模式(4)经济全球化哈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5)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6)发展循环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16.中国人口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人口主要发展趋势:总人口达16亿,有8-10亿劳动力,2.5亿老人,由此中国人口发展有以下问题:(1)人口数量问题:人口压力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21世纪上半叶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800—1000万人但高素质人才又太少。(2)人口质量下降:严格控制生育下,我国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且我国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3)流动人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城乡人口分布出现根本变化,给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带来新挑战。(4)剩余劳动力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5)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会加重社会总体负担。(6)出生人口性别失调问题: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如:引起跨境非法婚姻。(7)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
【一,中国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二,“空巢”现象冲击传统家庭模式 三,中国社会老化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四,中国很多地方进入严重少子化时代 五,“男女比例失调”埋下隐患;六,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七,流动人口面临市民待遇和人口融合问题;八,“户籍捆绑福利”导致社会不公 九,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被歧视;十,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保体系滞后】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紧迫,就是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一条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改善和创造整洁、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球《21世纪议程》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全球长期战略,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2.论述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①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是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换句话说,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手段。)②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环境、社会、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都要求未来的人们不只是单方面掌握一门技术,而且要了解整个科技发展水平和整个科技发展动态,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可持续发展是针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危机提出来的发展战略。因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怎样才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根本问题,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通过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促进人和自然、任何社会的协调与和谐,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越多,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