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爸爸好妈妈学习资料大全
好爸爸好妈妈学习资料大全
名家讲座 卢勤讲座专辑 孙云晓讲座专辑 宋承昊讲座专辑 董进宇讲座专辑 林格讲座专辑
第一届学习型中国家庭教育论坛讲座专辑 欧阳维建《赏识人生》 王财贵在北师大的演讲
周弘 《赏识教育-家长培训》 武志红系列心理讲座[父母的失败系列] 陆士祯:安心家庭教育栏目讲座 郑渊洁谈教育子女 俞敏洪家庭教育讲座 俞敏洪《做最好的家长》 王金战高考数学的突破点 王金战高考前家长该怎样做
李子勋讲座《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 李子勋《你的孩子教育错了吗》 周正关于《孩子的说明书》专题讲座 周正用爱和技巧养孩子
魏书生谈自己的家庭教育专题节目 0-3岁 家庭教育智慧 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讲座视频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今日如何做父母
让每个孩子都有个美好人生 如何与孩子沟通 小学家庭教育专题 家庭教育与亲子交流 家庭教育中的沟通方法 智慧父母与孩子有效沟通 家长和孩子怎样沟通更有效? 良好的沟通胜过最好的教育
给孩子一生的财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集 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高考心理攻略系列讲座
高考备考中家长的角色、任务和作用[2009] 走过高考[心理访谈系列节目] 高考备考心理辅导 孩子情绪管理宝典 情商决定命运(张怡筠)让心灵充满力量(张怡筠)中国典型火灾案例纪实 小学生《成长第一课》
小孩不笨(家庭教育的好教材)小孩不笨第2季(家庭教育的好教材)风言锋语:父母要陪孩子到多久 《心理访谈》家有淘气包
周正 [心理访谈] 亲子关系专辑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
发现孩子早恋怎么办讲座视频
生命成长和过程 教育,父母应该做什么 解读儿童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 成长专家育儿问答
早期教育专辑《育儿之道》
[人物新周刊] 孙瑞雪谈育儿之道教育方法 心灵导航 教子有方 教育应让孩子找到尊严 家庭教育100个怎么办 做有效父母,创和谐家庭 如何提高学习成绩 给孩子一个人生支点 父母学堂专题节目
父母的“上岗执照”专题讲座 做家长的策略 成功教子八法 造就孩子的六个要素 1+1新父母课堂 蔡昂融谈家庭教育 对话--家长课堂
没有眼泪的家庭作业
《学会怎样做父母》精选系列
(一)《学会怎样做父母》精选系列
(二)《学会怎样做父母》精选系列
(三)《学会怎样做父母》精选系列
(四)师说《心灵导航 教子有方》 《做幸福家长,培养成功孩子》 成功是成功之母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良好习惯 培养孩子好习惯 如何战胜学习困难 如何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好习惯好性格专题讲座 把性格培养放在首位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哈佛小孩家庭培养方案 怎样做一个成功的家长 新时代教育的妙方 从望子成龙到助子成才
荐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读书、教书、卖书》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说说亲子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做孩子最好的老师 学会和孩子交朋友 别把学习当罪受 干扰学习的“高科技”
家庭教育该如何配合学校教育青春期相关 发现孩子早恋怎么办讲座视频 青春期教育系列专题片 青春期教育专题节目 青春期的家庭教育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陈一筠教授青春期家庭教育报告会
新闻调查《少女是如何看性》
张勤:走出成长的困惑(青春期家庭教育讲座系列)孩子早恋,家长怎么办? 关怀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叛逆的青春期
第二篇:好爸爸,好妈妈
第三节 好爸爸,好妈妈
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好的作品。”的确,孩子身上不仅流淌着父母的血,更沐浴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传递着父母道德品行,寄托着父母理想愿望。
心理学家海灵格告诉我们,幸福家庭关系是这样的: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关系。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同步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代表情感,爸爸代表理性,孩子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同时沐浴在来自父母双方的阳光雨露,孩子才能成长茁壮。
一、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原生家庭
第二节中我们提到了原生家庭,能够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家庭,那么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通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根本不会理会自己在做什么,有时甚至是触犯法律也不管不顾,因为他们强烈的归属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一样。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爱的误区:
误区1:孩子,对你严厉是为你好 案例1:
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A小姐,她得妈妈很强势,对女经常挑剔,经常会对女儿说:你自己想想你哪里错了!A小姐,小时候长期被妈妈指责和要求反省,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予清晰的指导和教育,只是每次都让她自己反省。在恐惧和焦虑之下,孩子感到了被抛弃和嫌弃的风险,所以就会拼命地反省,甚至是夸大自己的错误程度,以期望换取妈妈的原谅。
A小姐长大了之后,人格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她很自卑,对自己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否定,比如最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在我们的对话里她对自己有很多的谴责。第二是她经常容易焦虑,遇到事情容易想的很多。第三是她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有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认为自己必须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全力以赴。这样的性格特征,造成了她长期焦虑,精神压力大,一方面容易取悦别人,另一方面又对很多事情很挑剔。
身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爱——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俊丑,聪明还是智力一般,调皮捣蛋还是乖巧可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认可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误区2:孩子,你是我的全部 案例2:
前来咨询室咨询的来访者是家里的独子,他的母亲对他倾注了很多的爱和感情。在他的母亲心中,他是最重要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对自己述说她的苦恼、艰辛和种种的不如意。对于还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不幸归结于自己,他们会努力做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因此,在他四岁时,他就踩着板凳给母亲做饭的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类行为更多的不是源于孝顺,而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他希望讨好母亲,来让母亲欢喜,从而冲淡母亲的忧愁。
在他的内心中,他知道自己是母亲心中最重要的人,为此,作为回报,他也要把母亲摆在第一位。在他的婚礼上,看着母亲,他突然开始哭泣,吓坏了来宾和新娘。那时,他心里一定是在为自己把本应全部都给母亲的爱分割出一部份而内疚,在他心底潜意识中,他认为这就是一种背叛。婚后,他断然否认婆媳之间存在矛盾,他说,我们家永远都不可能出现这类的问题,在我们家母亲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但是,母亲还是失落,于是,她就常对着儿子哭泣,因为这样会唤起母子间原有的同情内疚与亲密。他对母亲的痛苦表示了强烈的内疚,他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媳妇不好,惹母亲生气了,才会让母亲这样痛苦。夫妻关系急转直下。孩子的出生再一次改变了家里的格局,他很喜欢孩子,他的爱再一次被分走了。于是,母亲再次告诫儿子,一个男人这样儿女情长是没出息的,你要以事业为重。从此,他的家里鸡犬不宁,每次他下班回来面对的不是来自母亲不受重视的抱怨,就是妻子得不到爱的埋怨,还有孩子得不到关心的委屈„„
一个家庭一般只能有一个孩子,孩子常常占据家庭中的主要地位,孩子承担了父母长辈太多的爱,也承受了太多的期盼。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我,放弃很多,放弃自我的发展,放弃自我的空间,放弃夫妻的交流。其实我们用爱自己建造了一座牢笼,我们和孩子都成了爱的囚徒。
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好的父母关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庭关系,是父母共同把孩子抚养长大,把孩子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独立,从而享受着孩子成长的乐趣,而不是把孩子的世界同自己的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把亲子关系放在家庭中的第一要位,父母对待孩子的爱就会产生偏差,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发生爱的误读就会出现案例2中的情况。
任何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爱全部都给了另外一个人,并且把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他必然会对这个人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希望这个人会回报自己的付出,回报自己的爱,而这就变成爱的交换,而不是无条件的爱。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有夫妻正常的相处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成长空间,有自己减缓压力的空间。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不过于依恋孩子,才能适应不断成长的孩子,也才能赢得孩子更长久的敬爱。
我们要给孩子以自由,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能独立成长。
爱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首要任务,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从无条件的爱,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间发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爱。
三、好爸爸、好妈妈绝招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第一: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曾经听一位妈妈聊起她淘气的儿子,这个4岁的男孩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妈妈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妈妈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妈妈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
由此可见,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他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他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搞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迈克尔·杰克逊。
了解孩子,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或许我们就不再感叹代沟的存在,与孩子交流也更加顺畅。
第三:理解孩子的情绪和个性
我们允许自己表达情绪,而在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却说:"不许哭!别哭了!再哭?像个男子汉!"百般阻止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定义为“无理取闹”、“要挟父母”。
哭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要对孩子的表示理解。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教会孩子用更多更恰当方式表达自己,是父母的责任。很多时候,家长埋怨孩子“倔”,不能沟通,其实,倔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之所以不接受意见,是因为我们的意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没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没有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与之沟通。第四: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基础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例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先告诉他一些简单的穿衣规则,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衫,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选错的衣服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眼光,得到“教训”后,再教导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很快。
要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父母要先能守得住自己的界限。父母常常越位,承担孩子的责任,包办孩子的生活,规划孩子的人生,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和机会。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第五:与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从孩子的成长与情感需要出发考虑问题,与迁就、溺爱不同。当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基础的,而不是靠威严来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与父母玩耍、游戏,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亲子沟通的过程来说,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长辈。始终要记得,我们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还是要让他了解我们家长的角色。爸爸妈妈应该在世俗的成功与快乐间找一个最好的平衡点,从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选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让我们伴随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第三篇:好爸爸 好妈妈
好爸爸 好妈妈
我有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好爸爸,妈妈扶我学走路,爸爸让我骑大马,摔了跟头别害怕,一步一步就长大。
第四篇:好爸爸好妈妈必读
好爸爸好妈妈必读:绝对深刻的五句话
当一些中小学生的父母拿别人孩子的好成绩说事,以此教训自己孩子时,不知这哥们是否捎带脚把人家孩子他爸他妈拿来与自己比照一下。不信打赌试试,像这种动辄跟别人攀比,比得自己和孩子灰不溜秋的主,估计在社会上混得也好不到哪去。而那些事业有成之士往往孩子也是比较争气的。虽说如今不搞“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株连那一套,不过辈辈相传的老话在剥去其粗砺低俗的外皮后,竟然显出几分质朴无华的道理来。就拿父母的个人素质水平与子女成长的关系这方面来讲,有五句老话做学生家长的还就不能不知。
第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父母素质境况对子女成才的影响。
其一是遗传作用,大凡成功人士,皆为人之精英,表现出思维敏捷、聪慧灵动,其子女肯定也不会蠢笨,这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由不得你不服。其二是环境的熏陶。在事业有成的家庭,小孩生下来,经常看到的是书、画,听到是朗诵、歌唱。往来亲友话语中多是讲学术做研究干事业。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好学上进的性格,就悄悄在心田里扎根了。古代的孟母就深喑此道,不惜三次举家搬迁,终于在一所名牌高中旁边住下来,孟子天天耳闻书声,目睹白领,终于成长为万世敬仰的国学大师。要是搁现在,在《百家讲坛》长期开办讲座,名声银子尽收腰包,哪轮得上于丹这个小女子这儿得瑟,可见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作用不可忽视。其三,资源的活用。成龙大哥是世界大牌,因此祖明生下来名师早就恭候多时了,你还别小瞧那小公鸭嗓,愣是生拉硬拽的成了小龙。梅兰芳大师的儿女也是从一发蒙就有师叔师姑名角亲传,焉能不成气候?更不要说霍英东的儿子传承家业,李嘉成的儿子名冠香江,生长在掌控资源位列主流的人家,每天被人才和机会团团包围,想不成功都难。而下层的子弟们生活在贩夫走卒中,耳边充斥着鸡毛蒜皮的琐碎和无聊,其境界走不出胡同串子的圈子。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大学生在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问他:长大了想做啥?放羊娃说:“娶妻。问:“取了妻干啥?”答:“生娃。”问:“生了娃干啥?”答:“放羊”。逼仄的环境孕育不出胸怀四海的豪杰。其四,事业有成之人一般具有勤学苦钻,拼搏上进,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优秀特质和审时度势、进退有据、不盲目、不迷信、不极端、不偏执的完美性格以及诚信优雅、豁达大气、知性睿智的气度,这一切不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行,也容易形成亲子间敬而从之的良好局面。即使有些家长和孩子们沟通得不算太好,但敬畏之心使孩子会无选择条件服从。相反,那些不学无术粗俗浅薄,鼠窃狗偷,萎琐无能的家长在儿女们眼中是贬值的,由于儿女对他为人的不屑,导致不接受他的管理教育。其五,混得好的家长心态平和、宽厚,自身对人生的感悟接近哲人圣贤,教育起孩子来,有理有据,可圈可点,效果也是不错。而那些不努力不经营,混天度日,一辈子游走在社会边缘,对主流阶层充满妒忌与愤恨的家长,除了释放对现实的不满和让儿子替自己活出个样来的发狠以外,估计也说不出多少有水准的东西。孩子对他们转嫁责任的做法本来不屑一顾,对他们的偏激或无用的唠叨更是嗤之以鼻,这样的望子成龙能有多大的效果,还真看不出来。
第二句,不瞎不聋不做家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
这是老辈子传授给准公婆的古训。你想啊,新媳妇从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带着截然不同生活烙印来到你家,若公婆天天瞪大双眼观察,不厌其烦教训,实行二十四小监控。估计等不蜜月结束,新媳妇就得自请休停,要不干脆点,一条白绫“自挂东南枝”了。古往今来,升级做了公婆的人常常装聋作哑,宽容待下,以求得家宅平安,福寿延年。如今世道变了,儿媳妇们咸鱼翻身,再也不用看公婆的脸色了。脱可有些人的责任心依然那么强,将监控的目标又锁定在自己卵翼下尚未逃出来的儿女身上。天天瞪着锐利的眼睛,说着喋喋的话语,不顾儿女的厌烦,顽强的尽职尽责。于是,愈管愈差,豁个论堆,甚至子女与父母之间反目成仇,更有甚者将亲骨肉监督成弑父杀母的冷血逆子。想想老祖宗说的话吧,耳目塞听一点,责任心淡一点,给儿女们足够的喘息余地和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学习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不要事妈似的絮絮叨叨,包办代替。事实上,越是较少得到照顾的孩子生存能力越强,越是娇生惯养的宠儿,面对未来世界越是茫然无助。你可以代替他做事,却代替不了他成长,更代替不了他作为一分子生存于这个世界。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娇嫩到强大,从无知到丰富的动态发展过程。碰钉子,走弯路,出故障都是正常的,没什么值的大惊小怪。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误时,或出手帮扶一把,或伸手点播一二,或干脆不予理睬,让他自己爬起来。切忌不要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知识性性技术性问题当成道德品质的顽劣加以责骂,更不要不分清红皂白,怒斥痛击,使孩子对前进成长心存畏惧,从此变的懦弱和消极。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做主,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子成龙的母亲节衣缩食,含辛茹苦的供莎莎弹琴,但莎莎把学琴看作是一种压力和苦恼,千方百计装病逃脱比赛,最后差一点神经错乱。莎莎的父母花钱受累差点害了孩子,这个活生生的典型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兴趣是成功的保证,孩子们只有对自己想做爱做的事才会产生真正的动力,才会有成效。
第三句:巧娘拙闺女--强势父母阴影下孩子的无奈
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父母高智商有本事,但孩子却并不出色,即使家长费尽心机,孩子好象下定决心让父母伤心似的油盐不进。这时会有人叹息:“风水让大人拔尽了。”“巧娘拙闺女嘛”。这种宿命的论调咋听荒谬,仔细琢磨,还硬是琢磨出点道理来。不信,你且听来。
道理之一。娘巧,水平高,眼光高。对闺女那三脚猫的工夫自是看不上。干脆就自己动手方合心意。于是闺女就被撂荒了。
道理之二,在巧娘盛名之下,姑娘再巧也突不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在巧娘大量粉丝的保卫下,在巧娘坚挺的票房面前,闺女只得落荒而逃。赌气不干这劳什子了。
道理之三,巧娘自恃手段高强,对学员闺女严厉骄横,横挑鼻子竖挑眼,鼓励少,贬斥多,弄得小女子自信消失殆尽,变得越来越笨。
道理之四,巧娘太强势,处处要比别人高一筹,即使是女儿也不例外的,都要雪藏在她的光影下,让女儿而觉得高不可攀,干脆死了达到和超过巧娘先进水平的心。
俗话说,不怕娘精,不怕娘傻,就怕娘半精不傻,半吊子。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起来没完。不知闺女家脸皮薄,一点就透。不知孩子心理娇嫩脆弱,得婉转着说。不知女孩孩如企业,声誉如生命,逮谁跟谁数叨闺女的不通路,不开窍。闺女休恼之下,还不把针线笸箩砸了?有时候,我们真的希望我门的父母傻一点,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么好为人师,不那么极端负责,不那么眼光锐利。给孩子点喘息之机,给孩子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空间,给孩子点成功的渴望与希冀。我们给巧娘家长的贴心提示是:
一是,给点空间。人与人之间,包括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要有合理的距离,太近了,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憋闷窒息。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要给他们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提高的空间。不要把得太严,弦绷得太紧。否则,孩子就就会厌恶反感,失去兴趣。
二是,学会放开。不要事无巨细,样样弄得妥贴周到,不给孩子一点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打碎碗,跌破头,放他去摔打去历练,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参天大树。不要怕他迟一次到,坐一次红椅子,挨一次批评,该孩子自己打理的事情就要他自己负责,决不包办代替。只有现在狠心,才有将来的放心。
三是学会示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成就感来支持。按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兴趣来源于成功的喜悦,一次实践成功,受到赞扬,他就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做好工作的信心,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巧娘几十年的炉火纯青,闺女哪里会轻易赶上她?可为了闺女的自信,不妨装一回笨,让闺女赢一次,示一回弱,向闺女请教一二。在外人,尤其在那些有做媒癖好的婆子面前,有意无意地夸闺女几次,诚如是,则汝女可教,而新秀可出,巧娘之品派牌资源愈加丰厚,品牌价值愈高也。第四句:孩子管在怀,媳妇管才来
不是忽悠,这句话绝对是在下在多如牛毛的治家格言中淘来压箱底的货。
所谓“管”,即教育管理,此时应准确理解为立规矩,建立良好的习惯。本格言的要义在于把握“在怀”、“才来”这一有利时机,帮助孩子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一次,笔者在公交车上无意中听到两个妇女的谈话。一位夸对方孩子放了学就写作业,到点就起床。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叫不起床,不守着不写作业。被夸的妇女淡然一笑说,“我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做 ”。不用说,后一位的孩子还没养成这样按时起床,自觉写作业的习惯。
所谓习惯,即长期坚持下来的在一定刺激下思想行为立马产生的反应。是人在一定情况下不必借助外力推动而自觉显现出的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军人看见危难往上冲的大节,到绅士不当着客人剔牙抠鼻的小节,从驻港部队运输车辆的队型排列的外观,到小童将废弃的包装袋丢入垃圾桶的内务,习惯在悄悄规范着人的行为,也决定了人和事业的成败。好的习惯带来好的运气。一次招聘中,一群大学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只有一个人在面试前随手轻轻关上了旁边的自来水龙头。结果他被录取了,总裁说,良好的习惯反映了个人的品质和作风,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脚踏实地,注重细节的员工。”
那么,好的习惯何时养成容易见成效那?古人告诉我们了,要在孩子尚且没独立,媳妇刚刚进们的时候。原因嘛,有三:一是此时娇儿和媳妇的内心一片空白,填什么是什么,切不易褪色。一经养成终生不改。二是父母在儿女和新媳妇心中的权威还很大。你提什么要求,例如,看书写字眼睛要拉开一尺距离、老人的饭要双手奉上,他指定会欣然接受,并以落实得好感到自豪。三是此时的儿女尚未与外界接触,外界的纷扰喧嚣还被拒之门外,孩子们如身处佛堂静室,心中一片澄明。对家长的话一定是全部照单全收。四是,此时的孩子还不懂啥叫叛逆,象小鸟接受老鸟喂食样,给啥吃啥消化啥。因此乘小儿女乖巧可人,心地澄明无杂念扰乱时,做父母的把一些学习、做人、做事的规矩教与他,然后认真监督,时间一长,各种良好习惯养成,孩子成为有教养,懂规矩,知廉耻的人。随着不断长大,孩子的好习惯愈加丰富深刻。由饭前洗手的生活习惯,扩展到不利于健康的事不做。由主动给老人让座,延伸到为保护群众不怕牺牲。由认真检查作业,发展到检查出铁轨上脱落的螺丝钉,避免翻车的悲剧。由独立完成作业,演化为大胆改革创新,为国争光。由好学上进,一路成长为专家学者社会栋梁。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作为,作为决定命运。就这么简单明了。
习惯的养成,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动作,一个运作过程,而是雕塑性格,陶冶灵魂,构建行为的基础和保证。跟吸收文化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和培养意志品格同等重要,必不可缺。甚至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好习惯的成全。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讲,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的秘诀有三点,一是上课注意听讲,二是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作好复习预习。举手之劳,就这么简单,可是要是没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简单的是也难以做到,提高学习成绩真的就如登天那样难了。
如何帮助孩子门从小养成好的学习、做事和做人习惯那?
一是营造好的氛围。孩子只有在安静整洁,明亮清新的环境中才能踏下心学习培养好习惯,反之,混乱嘈杂,肮脏昏暗的地方孩子不可能真正养成好的习惯。
二是明确要求,规范动作,让孩子明明白白地学和练,不要空洞含混。概念不清,指示不明,让孩子无所适从。
三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成功的基础。要通过示范表演、儿歌朗诵,情景再现的活泼生动的方法,和表扬鼓励的态度,激发孩子们学习培养好习惯的热情。
四是要持久。好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立等可取的,有一个模仿到自觉的渐变。有一个巩固扎实的过程,还要作好防止反弹的准备
五是家长的榜样作用。说千遍不如做一件。家长默默无语的行动是最好的示范。要孩子养成什么习惯,首先自己要按要求的样子不走样的做,反之,自己迟到旷工怎么可能培养出遵守记律,严于律己的孩子来那。
第五句: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单看字面,是说对孩子不能溺爱和放纵,要时不时的敲打教训。颇有点封建家长制的暴虐和对孩子人权的粗暴践踏。其实,往深处再想想,在对待孩子的管理上还有一定可取之处的。
先看这个“打字。不能单单理解为粗暴的挞刑。你想,好好的,老子干吗要接常不断的对孩子板子子伺候啊,又不是非亲生的,没道理也不人道。只能引申为“管理,约束”之义。就是家长不但对孩子欣赏宽容,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不端行为果断叫停,对孩子的错误和缺点不庇护,不偏袒,明明白白说“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适当惩戒。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对孩子只能忍让,不能管束,只能哄不能训的偏激的做法,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极端自我,特别脆弱,说两句就自杀,出走,抑郁。在当前安全问题一票否决的情况下,谁还敢义正词严地教训学生。于是,一些学生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前些日子网上流传的学生公然在课堂上殴打老师,而老师为了不扩大事态,委屈隐忍的画面,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最近,媒体又爆出某校长对不学习的学生下跪求学的奇闻怪事。长此以往,师之尊严何在?纪律秩序何在?天理人心何在?那么,在大力弘扬人性化管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不断得到尊重保护的今天,还能不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规矩式管理?答案是明确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修剪没有大树。不掐去疯枝赘叶,庄稼难以收成。作为性格多样,又受到外界影响的学生,不是圣婴神童,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缺点,要想让他们成为栋梁之材,必须从幼年开始,对孩子严格要求,经常抓,抓经常,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将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在学生守则或家长要求的正面表述之后,要从反面再明确哪些做法是错误的,应受到怎样的处罚,让孩子从正反两方面都心中有数,以增强对抗负面影响的能力。
第二,对孩子错误苗头不忽视,对于犯下的错误不姑息,旗帜鲜明地批评教育,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第三, 对孩子批评讲方式,是为了使批评更好地奏效,慎批评不等于不批评。反对过多干涉,不等于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管束。反对对孩子苛刻的指责,不等于对孩子只能亮绿灯,不能亮红灯。宽容不是放任,欣赏区分是非,严格管束是爱孩子的另一放面,不可偏废。
第四,批评管束孩子要与发现优点,表扬成绩结合,不要一味的冷脸训斥,要让孩子感到你不满意的只是他的缺失部分,对他优势和长处,家长很欣赏,家长是公正的。促使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和自暴自弃的现象发生。
第五篇:好妈妈好爸爸事迹
好妈妈好爸爸事迹
作为妈妈我很爱我的女儿,希望她成才,学有所成。平时对她的教育很严格,不允许她看电视,不允许她外出,学习上要求她必须考前几名,为了照顾她,我长休在家,每天不干别的盯着孩子,付出了很多辛苦,然而,我的一番苦心,换来的是孩子或与我顶嘴,或沉默寡言不搭理我.女儿住在姥姥家,不愿回家,想来就来,不想回来一个多星期也不回来, 我和女儿的隔阂越来越大,以至于在女儿的眼睛里,妈妈就是一个恶魔,我痛苦极了,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让女儿这么讨厌我,家里没有笑声,有的是我和她爸爸的吵架声,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家不像家,我特别渴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我把孩子送到益方教育学堂,孩子到益方学习已经两年多了。这两年多的时间我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孩子身上的变化,我开始在反思我的教育是否有问题.我深刻体会 一.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找到教育孩子的金钥匙
我的孩子在益方教育学堂里读了很多经典,行为上力行《弟子规》,在小区中有礼貌,尊敬老人,受到邻居的夸赞。孩子说益方的每一位老师都那么的善良,不急不躁,就算犯什么错误也都是用和蔼的语气告诉我,这件事哪出问题了,然后就告诉我该怎么做。在老师的鼓励下看管小弟弟,小妹妹,给班里打水,带他们上厕所,吃饭的时候帮助老师分菜分饭,在老师的眼里看到的都是我的好处,可我觉得在我妈眼里我自己是一无是处的。她经常批评我,处处看我不顺眼,因此我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处不好,我很讨厌妈妈.通过学习经典,我知道自己错了.孩子的态度深深触动了我,是啊,我每次到益方来接孩子,孩子都不愿走,益方的吸引力为什么这么大? 我特意请教刘老师,刘老师说:“这个孩子没有母爱”。听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一惊。自己全身心爱这个孩子,怎会没有母爱呢?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要学会欣赏丈夫,欣赏孩子,包容孩子。夫妻和谐才是给孩子的真正母爱,才是合格的妈妈.”原来孩子出问题,都是我的原因,但是让我欣赏丈夫,从内心接受他的一切,有点难。不过为了孩子,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妈妈,我决心先从我自身做起,开始找丈夫的好处。丈夫憨厚、老实,待人诚恳、热心,在单位是电工,技术好.下班后,邻居家有需要,他从不怕麻烦,大家夸他活儿干得好、放心!特别是孩子到益方以后,他全力以赴地支持我每天在益方做义工并和孩子一起在益方学习经典。丈夫主动承担了很多家务,帮助了益方的很多工作,例如:学堂卫生间漏水他给修好了,教室电线老化了,他利用休息日都给换成新的,消除了安全隐患,避免事故发生。我的孩子天真,善良,有爱心, 在家照顾弟弟,洗碗,擦地,收拾屋子。在学校经常帮助别人,老师同学都喜欢她.现在我发现丈夫,孩子有这么多的优点,原来怎么就没有看见呢?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内心,无论什么事都用真心去体会,去做。果不其然由于我内心的转变,带动了我行为上的变化。我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圣贤文化,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与丈夫意见有分歧,我们先研究、讨论、与丈夫统一思想后,再进行教育,不盲目的说教。让孩子接受起来心服口服。平时多看家人及身边人的好处。我的烦恼就少了,抱怨也少了。由于我的变化,再看丈夫也顺眼了,彼此不再吵架,相处融洽了,他外出喝酒的时候少了。家里充满笑声。教育孩子不带情绪了,不带怨气了,我的孩子说:“自从我妈妈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我妈妈会笑了,会开怀大笑了。原来,我给我妈讲笑话,我妈都不会乐一下的。现在她的眼神也温和了,脾气也好了。以前因一点小事惹我妈生气,我就很害怕,因为我妈的气场就足以让人透不过气来,现在我惹妈妈生气了,我妈就算动手打我两下,给我的感觉都是温暖的,让我有一种想笑的感觉。现在我“不怕”我妈妈了。反而我和妈妈更亲近了。因为妈妈的改变让我很快乐,很幸福!我心疼我妈妈了。妈妈在益方忙了一天,回家还要照顾弟弟,还要洗衣服做饭。所以我也想帮妈妈分担一下。放学后主动回家收拾屋子,做饭。虽然我做的饭不精致,也没有爸爸妈妈做的好吃,但他们回家,总是把我做的饭吃光。然后赞不绝口,我非常开心!就觉得不吃饭都饱了。看爸妈吃饭我心中都装满了幸福。爸爸生日那天我没有给爸爸买礼物,因为我不知道给爸爸买什么,我放学回家看见堆积了一些脏衣服,然后就全洗干净了,又做熟了饭,还把被子给他们铺好了。我妈妈回来时,感动得都哭了。然后爸爸说:“看出来幸福了吧”!现在我和妈妈特别好,妈妈有什么事都会跟我说,也征求我的意见,不再说我一无是处,不再那么独断专行了。爸妈不用再为我操心、担心。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现在有了目标:做妈妈的好孩子,将来做一位好老师。我会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世界的人才。是传统文化让妈妈改变了,是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其乐融融。感恩妈妈!
我还是原来的我,但是由于学习了传统文化,让我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受益的是我家,我的女儿,现在家庭和睦,孩子懂事,这是我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体会到:“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家和要从女人做起,教育好孩子从妈妈做起”。二.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
刚来益方时,我对刘老师不经意地提起孩子不喜欢他奶奶。不论奶奶给她什么东西,她都是东西拿到手,扭头就走。不情愿喊奶奶。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刘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您不接受婆婆呗”。我心里还挺不服气,“不是那样的”。我对婆婆挺好,哪有不喜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几天静想后,我自己从内心就认为,婆婆不是亲生母亲。叫妈是趋于形式,应付、完成任务似的。婆婆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没从心里接受婆婆。没有用真诚心去待她老人家。所以孩子感觉到了,跟我学,不能怨孩子不懂事,是我不懂事,影响了孩子,太可怕了,惭愧呀!想明白后我改变了心态,婆婆也是妈。首先我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我跪在婆婆面前痛哭流涕,忏悔我对婆婆的不恭敬,我从心底接受婆婆,平时抽时间多陪陪婆婆,多孝敬婆婆.多关心婆婆,因为我改变了对婆婆的态度,没想到孩子不可思议地也变了。到了奶奶家孩子主动叫奶奶。奶奶长奶奶短的叫个不停,跟奶奶特别亲,老人家非常高兴,逢人就说我孙子孙女可懂事了。
在益方的日子里我一有空就读书,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在益方工作不计时间、报酬,每周二的亲子课堂,我主动给学习的家长们和孩子们义务做饭,刘老师多次提出要给我报酬,我都婉言谢绝了,我认为多为孩子们做一些我能做的事,多做好事,是应该的。我要把欢乐带给所有的人,爱所有的人。我特别欣慰的是,我的行为带动了孩子,孩子们做好事时也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以上是我的点滴体会,学习传统文化让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孩子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孩子是我的镜子,我决心无论什么时候,从我做起,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作为孩子,他的生活需要照料,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心理的抚慰,疏导才能健康成长.作为家长,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幸福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