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老师胜过好妈妈好爸爸
好老师胜过好妈妈好爸爸
-----谈谈小学老师在童年阅读指导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特邀嘉宾:王慧敏
亲爱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群里和大家交流分享关于童年阅读的话题,感谢各位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参加本次交流活动。相聚是缘,幸哉!尽管金铭老师已经在群里对我做了简单介绍,我还是想做一点另类补充,便于大家更形象地认识了解我,并希望和大家成为好朋友。
王慧敏:半个理想主义者,有教育情结的人,老文艺青年,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学语文老师、报社记者、自由广告人、《幼教园地》责任编辑、中学生作文执行主编、《中国儿童文学》责任编辑,现在的工作---童书出版人,现在的单位:上海采芹人文化。工作热情:经常38度;工作态度:非常敬业;星座:天蝎;女血型:B;偶像:大先生(猜猜是谁?);爱好:戏曲、音乐、篮球、看书、旅游。
知道我的偶像是谁?陈丹青称他为“大先生”——鲁迅,我曾经把他的照片挂在床头18年,忠实的粉丝。
这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了转发的朱永新老师的《中国教育缺什么》上下篇,看完以后有很多感悟,也许有老师也看过。我本人因为曾经做过8年中学语文老
师,父亲是从民国开始就教书教到80年代的小学教师,所以我说我是个有教育情结的人。
平时关注教育问题也比较多,教育方面的书也会特别关注。比如最近我在看一本绝版的书,前苏联作家谢尔盖·弗拉基米诺维奇·米哈尔科夫的《一切从童年开始》,肯定有老师晕了,好长的名字是吧?我不知道如何简称,不懂俄语,所以为了尊重作者,只好全部注明。
中国教育缺什么?正如朱老师所说,缺的东西太多,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当然这些都是现实问题,有的需要政府直接来解决。我对朱老师在文中所说的中国教育缺“人文关怀精神”比较感兴趣。
下面的问题基本围绕这个来聊。
人文关怀精神,问题好“宏大”,要做专题讲座,得需要习主席在电视上长篇大论才行。我们老百姓聊天,只能说说东,说说西,说说见闻轶事对不对,老师们?
我2月5--9日去了台北书展 讲一下见闻。
见闻一:
2月6日早上8点,台北市,下着雨,淅淅沥沥。国父纪念馆旁边的仁爱路上,我撑着伞往书展方向走着,车水马龙。我不断地穿行马路,每次旁边有车子,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私家车,都会主动让我先过马路,而且害怕雨水溅起,车速会慢下来。初到台北的我,有一些感动,因为我平时每天上班的时候,因为离家近,几乎都是步行上班的,经历过各种情形,你懂得。所以对比体会,印象颇深。此时,我想说人文关怀精神,在这里我从细微处看见了,听见了,体会到了。
这是1010大厦,书展在101大厦对面,然后过这条路就到了。
见闻二:
2月8日晚上11点半,台北墩南路诚品书店总
店。传说中的诚品书店,我终于见到了。凡是爱书人都知道台北的诚品书店是24小时营业的,但是真的有半夜三更看书买书的热吗?眼见为实,我提着从高雄买回来的东西,直接没回宾馆,打车直奔书店,因为我9号要回上海,只有这个晚上的机会了。书店里鸦雀无声,坐在地上的,坐在桌子旁边的,站在书架旁边的,很多人,不能说拥挤,但是比我们白天的书店人还多。
书店,人的心灵家园,传递、培养人文关怀精神的地方,我满足极了,在书店愣是坐了一个多小时,看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买了一本。一点多才回宾馆。
见闻三:
2月5—9日早上7点半,台北凡登旅馆餐厅。每天早上过来吃早餐,听到的都是一声“早安”,声音很温柔。餐厅里吃饭的人很多,但是听不见一声大声喧哗。我回来后,那声“早安”一直像春风一样轻抚在耳畔。很想很想告诉那天在超市买东西时,那个营业员,我没欠她255元钱,她不应该脸那么长啊„
亲爱的老师,您说,当下的我们,没有办法沐浴在人文关怀精神的春风里,也就算了,生不逢时。但是,我们忍心让我们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里,还像我们一样吗?我们已经比人家耽搁30年、20年,我们还等得起吗?实在等不起了。
等得起吗?请问老师们?使命感!我想说,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从自身做起,从每天的教育细节做起,培养我们孩子的人文关怀精神。朱永新老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原话如此说“教育,就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让一代人比一代人更有教养,更加文明。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
有的老师,肯定着急了,说这与今天的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着呢?人文关怀精神的养成,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通过文学阅读来慢慢浸染,慢慢熏陶。您想想,一个小孩子,如果能安安静静的阅读充满着人文关怀精神的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日积月累,他难道不会变成诚品书店里那个爱读书,不大声讲话的人吗?难道不会变成那个温和的说早安的人吗?
那么,老师们,我们有没有这个使命呢?这个伟大的使命降落在我们老师身上,谁也不能代替。这也正是上帝为什么单单让我们老师叫“灵魂工程师”的真正秘密。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现在很多爸爸妈妈们对阅读非常重视,不用我们操心。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就不对了。首先,爸爸妈妈们不能代替我们老师,承担“灵魂工程师”的使命,他们也只是分担了一点,一点点。其次,很多很多的爸爸妈妈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安排指导孩子来阅读儿童文学。比如,5800万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们,他们疲于奔命,忙着生存。哪里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来帮助指导孩子们来朗读诗歌,阅读童话呢?5800万留守儿童,您的班级里,一定有几个,哪怕是一个,也需要我们在他们童年的时候,种下人文关怀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最容易播种的,正是儿童文学的种子。
5800万留守儿童,您的班级里,一定有几个,哪怕是一个。即使是有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很多的爸爸妈妈不懂该让孩子阅读什么,也许除了知道安
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就再也不知道了其他了。而安徒生童话,一个班级里,您可以调查一下,每一茬一茬的学生,究竟有几分之几的孩子读过呢?更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只有老师让读什么书,孩子才去买什么书,读什么书,老师总是对的!
所以老师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所以,尹建莉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的确是个好妈妈,可是这样的好妈妈实在太少了,听话的圆圆也太少了。更多的孩子,是老师的孩子!好妈妈永远不能代替好老师,好爸爸,可惜,好爸爸们大多数也是要忙于工作,而孩子们每天8个小时要和老师们待在一起。
世界上都是缺什么宣传什么,我们缺“好爸爸”缺的太厉害了,所以才有了“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火爆电视!好爸爸们都太忙太忙了,所以才把孩子交给我们老师,老师们就是孩子的好爸爸,好妈妈!尤其是在童年期的阅读指导问题上,您无可替代,绝对无可替代!
刚才我说我正在阅读一本《一切从童年开始》的绝版书对不对?大家想知道里面的内容吗?
87年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我是从旧书店里买的。老师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认为“一切从童年开始”的,首先就是“生活中的伴侣---书”。这就是第一章的题目。一个人一生最需要的就是伴侣,而书就是永远不离不弃的最好的伴侣。老师们就是陪伴在孩子童年期的最值得孩子信赖的人,就是他们童年期的导师,引路人,任重道远啊!
“生活中的伴侣---书”,理想主义是不可缺少的。还是让我摘录《一切从童年开始》里一段话吧:
“有一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读,不曾在童年为它们动过真情,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就将是愚昧的、不文明的。”
“这是一些什么书呢?首先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究竟多早就应该让孩子们接触世界经典著作呢?我的一个朋友曾谈到,屠格涅夫的作品中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猎人笔记》,可是还在童年他根本不识字的时候听父亲朗读的,当时最打动他的是自然景色的描写。”
这一一本80年代引进的书。可惜当下没有。非常好。
先摘录这些吧,我想老师们,一定明白了,世界名著,其实可以不分年龄的,因为孩子天生是个领悟家!关键是看阅读的形式,听读、朗读,注音读,都没有关系,只要是读了,就好!
朱永新老师有一个实验学校,他建议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等到小学毕业的时候,2000多天就是2000多篇日记,让孩子自己精选、编辑、整理,自己设计封面和版式,然后做成一本书。自己留一本,学校留一本,这将是孩子一生中多么宝贵的一份财富啊,也是学校不可多得的独特的一份教育财富,从里面可以挖掘多少教育研究资源啊!
由此,我就想,如果有的学校或者老师,在小学中,每周让孩子读一本书或几本书(绘本),让孩子记录下最深的感受,哪怕是抄写喜欢的句子,同样地,也在毕业的时候,让孩子整理、编辑、设计封面、版式,也做成一本书,那不也是非常的宝贵非常的独特吗?长大以后,翻翻小时候曾经读过哪些书,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小时候曾经读过哪些书,啊!那简直是太浪漫了!小伙伴肯定会惊呆的!所以朱永新老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反复说教育缺特色,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特色!
所以好老师胜过好妈妈 好爸爸,一定要有各种各样的特色、自己的书。
我在介绍自己时,说自己曾经做过记者编辑。我在这里想跟老师们分享我采访过的作家的小故事,因为这小故事与今天的话题相关。
2004年8月暑假时,我从济南来到上海采访。那次来上海采访了6个作家,一周的时间。其中有秦文君、梅子涵、沈石溪、张秋生、郁雨君、陈丹燕。
10年前,有5个讲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对自己走上创作道路的影响。秦文君讲的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的语文老师,给了她一本胡万春作家的书,从此她爱上了阅读,作文也好起来了,后来自己经常去图书馆,成为了一个爱书人,以至于在东北当知青时,自己也当过小学老师,给孩子们朗读一些当时能找到的文学作品。四年级开始 立志当作家,这是秦文君。
梅子涵老师讲到了自己的小学音乐老师和语文老师,后来梅老师在作品中有提到,可以去读他的作品。
陈丹燕老师特别提到了她的语文老师。她小时候是个结巴,不愿意说话,不敢说话,老师就专门鼓励她多读书,经常表扬她写作文好,使得她增加了自信。丹燕老师多次提到小时候那段经历对她后来爱上文学、从事文学。
辫子姐姐郁雨君,现在已经是畅销书作家了,当时她非常动情的回忆了她的小学老师吴老师。那个老师是个诗人,却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他经常在教室里、自己的宿舍里故意摆上一个书架,上面放着各种文学、科普书籍,孩子们有意无意地就会看着他不断地从书架上取下某本书,要么津津有味地读给孩子们听,要么自己可惜读的忘记放学,雨君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在小小心灵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文明的种子,当作家的种子。这也是她创作后来的《辫子姐姐神奇小种子》的源泉。辫子姐姐是梅子涵的学生 就是她没有那个小学吴老师的细节的引导 就没有辫子姐姐的今天。
这些作家,大家都知道,现在有的已经是耄耋之年了,有的是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了,但是却依然记得自己的小学老师对自己走上作家的道路、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这难道不更加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吗?也许您指导过童年阅读的孩子,就有未来的“秦文君”,未来的“梅子涵”,未来的“陈丹燕”,甚至未来的“莫言”。
我是个感性的人,不喜欢宏大叙事,喜欢从真实的细节中去感受什么是爱,什么是宽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化。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湖南台在2012年的时候,播出一个节目《高考天问》,就是钟山说事栏中的一期。有兴趣的老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去看看。这期节目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痛批北大、清华,痛批中国的高考,把中国的大学,甚至小学、中学骂了个狗血喷头。14分钟的时间,以极快的语速,罗列了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高考的面面观。
建议老师们去看看,不管极端也好,炒作也好,但是事实掩盖不了。上海已经迈开了高考改革的大步伐,英语不考了。高考的指挥棒要变了,我们不变也不行了!我们坚信,中国高考改革步子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情,但是我们管的了我们自己班级里的孩子,一个老师,两个老师,三个老师,很多个老师行动起来,做孩子童年阅读的点灯人,那么很多孩子的未来,肯定就会格外明亮灿烂。
我女儿高一明显已经注重阅读 兴趣 能力等的课程教育。很多孩子的未来明亮灿烂,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不会再让人家说我们只有奢侈品,没有品味,没有人文关怀精神!
很愿意和老师们分享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
点灯的人
文/ 史蒂文森
茶快煮好了,太阳已经西落。
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每晚喝茶的时候,你还没就坐,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丽达想航海,我爸爸是个银行家,他可以非常有钱。可是,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李利啊,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李利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
你手拿提灯和梯子,别忙着走过。李利啊,今晚瞧一眼这个孩子,听说是小学必读篇目。老师们都是孩子童年阅读的点灯人,哪怕是每周一次
指导,也是伟大的、令人敬佩的。
最后,因为金铭老师布置任务给我,说一定要从专业出版人的角度,给老师们推荐一些好书。阅读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不好说谁谁推荐的书,别人就喜欢读。只是作为一个信息,和大家分享,共参考。
建议老师们阅读:
1、罗素 著 《幸福之路》 傅雷译
罗素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是他其实是个哲学家、数学家。对中国非常有研究。这本书,我读过2次,送给朋友5本。当然老师如果能下载到电子书,也可以看电子书。我觉得只有老师找到幸福之路,才能快乐的融入孩子中,带给孩子快乐。这本书把人生五大问题的渊源、原因、解决办法等从哲学、科学、心理学等角度作了非常具体的阐释。
阅读这本小小的书,一定会对你的生活、人生有不可估量的启发,傅雷的翻译非常棒。
2、《问问陈丹燕》 陈丹燕 著
这本书无论从家长和老师角度,都是一本了解陈丹燕文字、了解青春期成长的秘密以及如何与孩子交流,教会孩子如何独立等,一本当下与众不同的书。
3、保罗•阿扎尔 著 《书,儿童与成人》 梅思繁 译
这本书是法国著名文学史家阿扎尔的唯一儿童文学理论书,却是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巅峰,成为传世经典。台湾50年前就出版了,我们却一直没有简体中文版,只好费力地看台湾从日语转译过来的繁体版。2014年3月,即将由法国索邦大学(也就是阿扎尔曾经教学过的大学),比较文学青年学者梅思繁直接从原版法语翻译出版。台湾的繁体版是日语转译,我们的简体版是原版法语 直接翻译,梅思繁翻译了一年,查阅了N多史料,还去索邦大学图书馆看了作者塑像。
台湾50年前就出版了,您就知道前面台湾的那些镜头为什么感人了吧?我们却一直没人引进出版,因为理论书卖不动。这本儿童文学理论经典,一点也没有说教,而是充满激情地和你讨论怎样为孩子选书,安徒生童话为什么好?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者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述这些我们应该了解的内容。
我们翻开在西方被誉为“儿童文学研究者必读之名著”的法国文学史家、比较文学学者保罗•阿扎尔的《书,儿童与成人》,不仅为博识多才的作者所具有的法国式睿智而折服,而且更为其洞悉儿童心灵,深解儿童生活本质的儿童观后面所蕴含的博大人格而感动。
——朱自强(儿童文学理论家)
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卓越的儿童文学论和儿童文学史,从作者那充满着爱和关怀的语调,可使读者深入地认识儿童文学应走的方向,并且也不知不觉地陶醉在芬芳的文学境界中。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学者 傅林统
3月上市,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定价28.00元 3月会在当当上架,买不到的老师可以联系我或梅子涵老师。
推荐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目: 3—6岁
1、《幸福的种子系列》10册 金波主编 湖北美术出版 定价16元
睡前故事 国外经典幼儿故事大全集
2、《乐天派玛德琳系列》全6册 任溶溶译 贝梅尔曼斯著 湖北美术出版 定价 16元 凯迪克金奖、银奖大师经典绘本 2套
为什么都是国外的呢?原因是我觉得里面的故事说教的成分少,幽默、趣味 审美的东西多。当当网都有,请查阅。
一年级 我注重了好玩第一,想象力第二。1.《好玩的“鬼”故事》(注音版)梅子涵主编 湖南少儿 定价13.00元 2.《安武林奇妙童话街》5册(注音版)安武林 著 江苏科技 定价 15.00元
3、《彼得兔的童话世界》注音版 全6册 任溶溶译 毕翠克丝著 华师大出版
定价16.00元
4、《没头脑和不高兴》任溶溶著 浙江少儿社
二年级:注重了故事第一,人物第一,文学和爱的种子第一。
1、《辫子姐姐神奇小种子》5册 注音版《星星的孩子》《爸爸有两对翅膀》等
江苏科技出版 定价15.00元
2、.《殷健灵小小童年书 4册》安安和她的狗狗铁蛋等(注音版)殷健灵著
江苏科技 定价 13.00元 3.《小飞熊动物童话王国》
1、2辑 汤素兰 主编
弗兰德斯的狗 猫咪事务所 等 湖南少儿社 定价13元 4.《新美南吉童话全集》6册 梅子涵主编 彭懿、周龙梅 译
安徽少儿社出版 定价12元
三年级注重了知识性和生活的关联以及探索世界的恐龙百科,注意男孩、女孩的偏爱。1.《花湾传奇》《班上来了大猩猩》 唐池子著 湖南少儿出版
定价18元 15元 女孩读者 2.《动物小说王国1、2辑》沈石溪 主编 湖南少儿出版
定价12.8元 男孩读者
3、《中华龙鸟》《霸王甲龙》沈石溪 著 华师大出版 定价
19.8元 男孩读者
4. 《梅子涵讲故事系列》
1、2辑12册 梅子涵著 湖南少儿
定价15元 男女读者
5、《小香草系列》全三册 秦文君 著 湖南少儿 定价 16.8元 女孩读者
四年级:注重了情节以及情感,还有来自台湾的经典名家的本土儿童文学作家林文宝,他是台湾的推广人。1. 《爱的教育》(国外精品•国内精品(12本)梅子涵主编 湖南少儿
定价 15元 2.《四叶草丛书》(8册)金波作序 湖南少儿 定价 12元不等
3.池子姐姐美绘馆三册《五条腿的马》等 唐池子著 湖南少儿 定价18元 4.《刘保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4本)刘保法著 江苏科技 定价 12元不等 5.《两岸经典儿童文学共读》汤素兰 林文宝主编4册 湖南少儿 定价20元 6.《我和精灵》1册陈丹燕著
7.殷健灵获奖作品 《听见萤火虫》《纸人》《猫》3册 殷健灵著 湖南少儿
定价15元
五年级:重点是经典名著以及孩子们自己会探索的内心世界,同时兼顾了畅销书、流行元素,麻瓜赫敏、与哈利波特有关的故事、《女中学生之死》是获得世界奖的 陈丹燕代表作,看了令人思考当下的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1.《青少年必读名著》10册 小王子 昆虫记 等 梅子涵主编 华师大出版
定价15元 2.《画框里的猫》 殷健灵 著 湖南少儿 定价 20元 3.《张洁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麻瓜赫敏、秘密花期等 湖南少儿 定价 18元 4.《陈丹燕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中国少女、女中学生之死 等 定价 20元 5.《冰心青少年文库》13册 文学家的造就、石榴女王、小桔灯、寄小读者等
冰心著 江苏科技 定价 15元等
因为上海是到5年级,所以我没想6年级的。
谢谢大家,祝愿各位老师马年马上快乐,马上实现自己的心愿!
2014年2月20日
于“我爱日日诵”QQ群
(整理:陈可英)
第二篇:好老师胜过好妈妈读后感
好老师胜过好妈妈读后感
朱晓蕾
看到书名就想起了另外一本姊妹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嘿,因为自己还没当妈妈,所以没有认真去看,当时只觉得,妈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结合实际生活,观察班上的后进生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家长确实不是“好妈妈”。现在手上拿的这本书告诉我,好老师胜过好妈妈,那么我必须得反思,班上的后进生们之所以后进,不仅仅因为没有“好妈妈”而是因为没有“好老师”。思之惭愧,深入阅读更是发现沈孝全老师,她是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工作看得比自己更高,更重要,因为她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奉献出自己最后虚弱却顽强的力量来把爱撒播,感动老师,让老师们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帮助青少年们健康快乐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的是反思自己。自己有没有真正做到把班上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呢。如果我那样做到了,相信我们班再也不会存在让我头疼的“四大天王”。我一定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因为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实例。班上沈瑞杰同学,老师面前性格内向,不爱言语,课堂中永远都是默默的进行任何动作,完全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可是放学回家,课间活动时间,他却是热火朝天地嬉戏。相信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曾一度,我都用厌烦的态度对待他,因为他太“笨”了,作业做得太差了,太不认真了,太不听话了,成绩太差了。一系列的贬义词都放在了他身上。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当 1
于老鼠遇见猫,他见我就静悄悄,或者能躲就躲,最好不要跟我有任何交流。那天路上遇见,我被他故意别开脑袋,转移视线的动作给伤到了。我是你的老师啊,虽然平时态度差,可我也是一心想要你有提高的啊。你竟然冷漠地嫌弃看到我。于是那刻起,我深刻反省自己。班上的那些女生们为什么愿意下课围着我转,不就是因为我经常表扬她们,让他们觉得我是非常喜欢她们的吗?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课堂上用柔和的语气,鼓励的话语跟他交流,简单的问题,每次都喊他。开始他是极不情愿站起来不说话,后来是站起来轻轻地说,再后来是立刻站起来带着丝丝轻松的语气说,最后他已经信任我了,因为我连续几个星期都不在课堂上大声批评他。不仅仅是课堂上,放学了,我特意问他作业都收拾齐了没有,把不会做的难题圈出来,第二天早自习拿给我看。当然在第二天早上都要我主动向他讨问题。为了拉近我们的距离,我可忍气吞声了很久,他那刺眼的分数,我都忍了,因为进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半个学期下来,我们的关系明显好转,他会主动跟我说话了,那天他特地从家里带来印泥,因为他发现教室里的印泥干掉了,每次我给他们盖章都很费劲。多可爱的学生。举这个例子,只想说,我的耐心不够,我撒播给孩子们的爱太少了。
今后,我必须克制自己的急脾气。让爱感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让他们都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伟大的母爱。突然想起以前的吴珊珊小朋友,对我说的话:老师,你要是是我妈妈就好了。嘿嘿,当时觉得她真讨厌,我才几岁啊,竟然把我想成她妈妈呢,现在却又是一阵感动。2
第三篇:好老师也可胜过好妈妈
好老师也可胜过好妈妈
生了女儿以后,我阅读的书籍通通变成了育儿书,其中有一类书籍市场上很多,卖的也超好,就是各种“成功”妈妈写的育儿经验,我买了不少,从古代的到现代的,从国外的到中国的,真是恨不得通过阅读这些“秘籍”,我就能一夜“变身”为“完美”的母亲。但是,有趣的是,我的职业是教师,所以在阅读这些经验时,我常常用自己教育过的某个学生的经历作为参考:“哦,原来这个学生会这样,是小时候父母***方面没有做好啊,我的教育方法应该***可能最有效云云。”呵呵,看来读这些书真是工作家庭两不误呢。
其中有一本我向很多朋友推荐——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己读过之后,感觉真是受益良多,颇有启发。我觉得如果我们把里面的一些育儿方法运用到教育学生上,并且用好,那么好老师也是可以胜过好妈妈的,因为老师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一种团体中的权威感,对于大多人来讲,会不由自主的惧怕这种权威感。
作者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西方的谚语: “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家长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真是说得太好了,我想起自己看的另外一本书《和儿子一起成长》中的一句话:“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孩子,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只用一个原因概括:缺少真正的爱。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感受,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教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呢?把这个爱的能力教授给我们的学生家长,收益的不还是我们的学生吗?
第一章里第一篇文章叫“打针有些疼”,“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既不要去骗小孩,打针一点都不疼,也不能比小孩还害怕或者用打针去吓唬孩子。如果运用到工作中,我觉得就是尽量客观地对学生描述每一件事,比如学生最期待的一门课程——顶岗实习,作为老师既不要过分地夸大工作的困难性,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也不要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随随便便地就把学生送到了工厂。我们应该首先向学生描述工作岗位的要求、特点,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作为合格的企业人,自己缺乏的具体是什么,如何在学校尽量地完善。这一篇还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能客观对待事实的人才有公信力和说服力。我当班主任时,接手一个班之初,都喜欢讲这样一番话:我喜欢管学生,因为我要你们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班级、我要你们这段时光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之一;我讨厌管学生,因为你们不是囚犯、不是智障,你们有智慧,为什么还要我啰嗦?所以,说白了,我不喜欢追在你们后面,去讲你们父母讲了16年,你们老师讲了9年的,那些你们早就明白早就该做的道理,我希望你们在校的这几年,我只用为你们服务,为你们以最好的状态走上社会而努力。这本书里有篇文章题目是“不管”是最好的“管”,当时才看到标题,就有一种拿着“尚方宝剑”的感觉:看看,专家都这么说,看你们还批评我吗?“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枉格。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看到这段开篇的话语时,我恨不得与尹建莉隔空击掌了!想想我们有些学生为什么在校表现尚可,出去实习、工作马上让人大跌眼镜,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教育不能只关注纠正学生的“坏行为、坏习惯”,而要培养起他们辨别、克制和改正“坏行为、坏习惯”的能力。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还非常多,阅读的过程中真是时而发人深省、时而茅塞顿开、时而醍醐灌顶。用妈妈的视角看学生、用妈妈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妈妈的方法教育学生,也许,好老师就能胜过好妈妈呢。
第四篇:好妈妈胜不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不过好老师(最近,有一本书据说很畅销,书的名字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那天到书店一转,发现原来不仅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等等。翻看其中内容,不过是一位母亲教育自己女儿的心得和体会。作为一己之得,当然无可厚非,但有如此吓人的名头和广泛的受众,则有说一说的必要了。妈妈和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她们的区别是教育指向、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同而已。这一不同在很多方面是缺乏可比性的,犹如苹果和梨的关系,虽然都是水果,谁能说好苹果胜过好梨,显然下此结论荒唐之至,那为什么好妈妈就能胜过好老师呢?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通俗常识,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不同侧重的教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评估方法,不同的教育使命,不存在谁比谁强的问题,所以可以肯定的说,好妈妈胜不过好老师,好爸爸也胜不过好老师。既然是一个如此通俗浅显的道理,那为什么本书又如此畅销而得不到任何批评呢?这恐怕是因为,人们对老师寄予了很高的厚望,而当下教师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们对教育的不满之一应当说是对教师的不满。在找不到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办法大
面积提高教师质量的情况下,人们就把自己良好的愿望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平移到了爸爸、妈妈身上,甚而指望妈妈能代替老师的作用,承担老师的工作,或如书名所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事实上,老师的作用和妈妈的作用在更多的方面是无法相互替代也不可或缺的。比如,老师传授学生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对群体环境下学生教育的针对性,这些都是老师所独有的。还不用说一个好老师所具备的独特的情感因素、人格魅力和特色明显的教学方法等。反过来说,一个好妈妈所具有的针对自己孩子个性特征而施与的母爱、孩子成长家庭氛围的营造和孩子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等也同样老师不可替代的。一句话,好苹果就是好苹果,好梨子就是好梨子;好老师就是好老师,好妈妈就是好妈妈。
这本书据说销售了上百万册,可见影响之重,书中引用的大量的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也的确可供家长们借鉴,不妨将此书作为家庭教育的参考。但如果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淆起来,甚至一定要分出孰高孰低,那就不仅贻笑大方,而且谬种流传了。纵观中外教育史,似乎还没有妈妈可以取代老师或老师可以取代妈妈的论述或案例,这决不等于否定作者教
育自己孩子的成功。但必须说明,个体的成功是不是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尤其在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我们期待着更多教育学家发言。
遗憾的是,至今我们没有听到教育学家的声音。据说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教育学的硕士,那怎么犯下了如此低级而常识性的错误呢?我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民办教育专家信力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做出的一个雷人判断:在中国,一流大学我觉得不应该是公办大学,因为西方的一流大学就都是私立的。这显然是不顾当下基本事实结论,以至于有人就发出这样的质询,对于教育信力健先生是内行,不是外行;是明白人,不是糊涂人。谁能告诉我,他会说出这样大串的,既不符合事实又不符合逻辑的外行话、糊涂话呢?我想问本书作者的也是同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专家行家为什么总说一些有悖常识性的外行话呢?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出版人,我呼吁所有作者能够从文明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未来考虑,不仅仅追求图书的畅销,还要追求理念的准确和科学,要有一种文化担当。不能只追求一时的喧嚣与热闹,给后人留下挑不尽的瑕疵和抓不完的把柄。其实,张
悟本,李一之流是不需要太多智慧就可辨别的,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甚至好奶奶胜过好老师之类,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理性来厘清,否则贻害无穷。
我们呼唤千千万万个好妈妈,我们也呼唤千千万万个好老师!
第五篇:好爸爸,好妈妈
第三节 好爸爸,好妈妈
有人说 “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好的作品。”的确,孩子身上不仅流淌着父母的血,更沐浴着父母的言传身教,传递着父母道德品行,寄托着父母理想愿望。
心理学家海灵格告诉我们,幸福家庭关系是这样的: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关系。孩子要受到爸爸妈妈的同步呵护才有安全感。妈妈代表情感,爸爸代表理性,孩子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同时沐浴在来自父母双方的阳光雨露,孩子才能成长茁壮。
一、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原生家庭
第二节中我们提到了原生家庭,能够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人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家庭,那么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通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因此,孩子根本不会理会自己在做什么,有时甚至是触犯法律也不管不顾,因为他们强烈的归属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一样。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婚的父母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爱的误区:
误区1:孩子,对你严厉是为你好 案例1:
前来心理咨询室咨询的A小姐,她得妈妈很强势,对女经常挑剔,经常会对女儿说:你自己想想你哪里错了!A小姐,小时候长期被妈妈指责和要求反省,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予清晰的指导和教育,只是每次都让她自己反省。在恐惧和焦虑之下,孩子感到了被抛弃和嫌弃的风险,所以就会拼命地反省,甚至是夸大自己的错误程度,以期望换取妈妈的原谅。
A小姐长大了之后,人格的发展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她很自卑,对自己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否定,比如最近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在我们的对话里她对自己有很多的谴责。第二是她经常容易焦虑,遇到事情容易想的很多。第三是她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有明显的完美主义倾向,认为自己必须要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好,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都必须全力以赴。这样的性格特征,造成了她长期焦虑,精神压力大,一方面容易取悦别人,另一方面又对很多事情很挑剔。
身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爱——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俊丑,聪明还是智力一般,调皮捣蛋还是乖巧可爱。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无条件的接受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认可孩子。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误区2:孩子,你是我的全部 案例2:
前来咨询室咨询的来访者是家里的独子,他的母亲对他倾注了很多的爱和感情。在他的母亲心中,他是最重要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会对自己述说她的苦恼、艰辛和种种的不如意。对于还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不幸归结于自己,他们会努力做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因此,在他四岁时,他就踩着板凳给母亲做饭的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类行为更多的不是源于孝顺,而是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他希望讨好母亲,来让母亲欢喜,从而冲淡母亲的忧愁。
在他的内心中,他知道自己是母亲心中最重要的人,为此,作为回报,他也要把母亲摆在第一位。在他的婚礼上,看着母亲,他突然开始哭泣,吓坏了来宾和新娘。那时,他心里一定是在为自己把本应全部都给母亲的爱分割出一部份而内疚,在他心底潜意识中,他认为这就是一种背叛。婚后,他断然否认婆媳之间存在矛盾,他说,我们家永远都不可能出现这类的问题,在我们家母亲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但是,母亲还是失落,于是,她就常对着儿子哭泣,因为这样会唤起母子间原有的同情内疚与亲密。他对母亲的痛苦表示了强烈的内疚,他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媳妇不好,惹母亲生气了,才会让母亲这样痛苦。夫妻关系急转直下。孩子的出生再一次改变了家里的格局,他很喜欢孩子,他的爱再一次被分走了。于是,母亲再次告诫儿子,一个男人这样儿女情长是没出息的,你要以事业为重。从此,他的家里鸡犬不宁,每次他下班回来面对的不是来自母亲不受重视的抱怨,就是妻子得不到爱的埋怨,还有孩子得不到关心的委屈„„
一个家庭一般只能有一个孩子,孩子常常占据家庭中的主要地位,孩子承担了父母长辈太多的爱,也承受了太多的期盼。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我,放弃很多,放弃自我的发展,放弃自我的空间,放弃夫妻的交流。其实我们用爱自己建造了一座牢笼,我们和孩子都成了爱的囚徒。
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然后才是亲子关系。好的父母关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家庭关系,是父母共同把孩子抚养长大,把孩子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独立,从而享受着孩子成长的乐趣,而不是把孩子的世界同自己的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如果把亲子关系放在家庭中的第一要位,父母对待孩子的爱就会产生偏差,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发生爱的误读就会出现案例2中的情况。
任何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爱全部都给了另外一个人,并且把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他必然会对这个人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希望这个人会回报自己的付出,回报自己的爱,而这就变成爱的交换,而不是无条件的爱。父母不需要为了孩子放弃自己一切,父母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有夫妻正常的相处空间,有自己的事业成长空间,有自己减缓压力的空间。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才能不过于依恋孩子,才能适应不断成长的孩子,也才能赢得孩子更长久的敬爱。
我们要给孩子以自由,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让孩子能独立成长。
爱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首要任务,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从无条件的爱,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最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人。但是教育往往在方寸之间发生偏差,天下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提供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爱。
三、好爸爸、好妈妈绝招
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第一: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当我们高高在上时,自然会与孩子拉开一定的距离,沟通便无从谈起。其实,孩子有他们眼中的世界,只有放低做父母的姿态,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我们才会找到许多曾经不解的答案。
曾经听一位妈妈聊起她淘气的儿子,这个4岁的男孩似乎有着天生用不完的精力,连刷牙时也总是不停扭动身体,对着镜子扮各种鬼脸。妈妈一再提醒他要好好刷牙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妈妈自己在刷牙的时候,突发奇想地蹲到了儿子的高度,来尝试一下令儿子百玩不厌的动作,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儿子的高度看过去,镜子略有凹凸不平,成像便有哈哈镜的效果,这个发现让妈妈都觉得很有趣,更别说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儿子了。
由此可见,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当我们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与他很好地沟通了。
第二: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他最好的朋友是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搞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迈克尔·杰克逊。
了解孩子,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或许我们就不再感叹代沟的存在,与孩子交流也更加顺畅。
第三:理解孩子的情绪和个性
我们允许自己表达情绪,而在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却说:"不许哭!别哭了!再哭?像个男子汉!"百般阻止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们会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定义为“无理取闹”、“要挟父母”。
哭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情绪表达方式,父母要对孩子的表示理解。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教会孩子用更多更恰当方式表达自己,是父母的责任。很多时候,家长埋怨孩子“倔”,不能沟通,其实,倔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之所以不接受意见,是因为我们的意见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而没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也没有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与之沟通。第四:尊重孩子,多给孩子选择权
通常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拥有简单的决定能力了。这时,爸爸妈妈要有责任有意识地进行“基础教育”,让孩子开始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举例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上幼儿园,先告诉他一些简单的穿衣规则,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衫,然后再让他自己决定。如果孩子仍然穿选错的衣服去幼儿园,爸爸妈妈可以先不要指出,等孩子意识到周围人的眼光,得到“教训”后,再教导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做决定”,这样体验式的学习能够让孩子成长得很快。
要孩子负起自己的责任,父母要先能守得住自己的界限。父母常常越位,承担孩子的责任,包办孩子的生活,规划孩子的人生,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和机会。身为父母,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自己,“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第五:与孩子做“朋友”要控制尺度 从孩子的成长与情感需要出发考虑问题,与迁就、溺爱不同。当然,威信的建立是以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基础的,而不是靠威严来形成的。父母既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使孩子乐于与父母玩耍、游戏,又要建立起父母应有的威信。如果以10次亲子沟通的过程来说,不妨和孩子做8次朋友,2次扮演长辈。始终要记得,我们和孩子可以是很要好的“朋友”,但还是要让他了解我们家长的角色。爸爸妈妈应该在世俗的成功与快乐间找一个最好的平衡点,从某种程度上,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选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的教育,让我们伴随孩子一起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