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六大报纸印刷厂考察报告
附件19
国内六家报业集团印厂考察报告
——关于新建印厂规模、布局及设备配置的专题报告
2003年12月16日至21日,集团副总经理董向玲率龙华办金敏华、熊辅兴、田光一行四人先后对京报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印厂进行了实地调研;紧接着在12月25日至28日,董总再次率龙华办岳继武、金敏华、熊辅兴,财务中心陈文伟参观考察了上海文汇新民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刷厂(印务中心)。这两次调研主要就集团龙华项目涉及的新印务中心厂房布局、设备购置、发行系统的配置(包括插页机)、商业印刷、招商及运做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六个考察对象也是在上述诸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特色的国内报业印厂。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以供集团领导决策参考。
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经验教训
1、基本情况:
厂址厂房
京报集团印务中心位于距集团总部23-24公里的通州区台湖镇,在南五环路之外。
厂址总占地230亩,其中印厂实际用地100亩,其余为记者村、娱乐项目用地。印厂建筑面积29694平米,其中2个纸库7068平方米╳2=14136平米,可储2万多吨纸。此外还有一个400多平方米的中转纸库,可储160多卷纸,够用一天。印厂厂房大致为164米长,128 75米宽。
厂房的建设是1996年下半年设计论证,1997年末出图纸,1998年初动工,1999年底建成投产,目前已运转四年。土建投资9000多万元,厂房总投资2亿多元(不包括印刷设备)。京报集团印厂厂长表示,一旦动工,“干起来非常快,千万不要匆促上马”。
主要设备
随新建厂新购四组8塔罗兰大型机JOMAN(两组6色,两组8色。现在准备加滚筒),两组罗兰UNISET60中型机,耗资2500万美元,其中大型机设计能力14万印张/小时,实际11-12万印张/小时(机器利用率约为设计能力的70-75%);另从老厂搬迁来一台罗兰60卧式机;目前尚未全面使用CTP制版,从节省费用角度,仍主要依靠照排机。
发行大厅有11条龙骨线,14台堆积机。
印量、印价及员工
产量约500万印张/天,最高月份1.64亿对开张,2003年印张数16.5亿。基本上都是彩报。用纸量一年不到5万吨。印刷均价5.2分/印张。全厂在编员工242人,另有24人小时工。8个见习工。
2、经验与教训:
关于厂房规模
目前京报集团印厂厂房还留有加3组机器的余地,为今后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厂房、纸库高15米,跨度24米,据介绍曾有日本报业代表参观该厂时认为厂房过高,建筑成本和空调耗费大,不利于经济。该厂厂长在介绍情况时也表示厂房的公共通道过宽。纸库则给人浪费空间过多的印象。京报集团印厂的同志还提出,129 货梯设计要实用,不能光为好看,否则容易浪费空间。
供纸线
6年前决策时决定上自动流水线供纸及剥离纸张,京报集团印厂厂长表示,这一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因为节省了大量人手,而且方便。但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有轨的供纸线,厂长承认,“现在落后了”,因为无轨的感应器供纸线更节省地方。
发行系统
有认为印刷与发行的空间比例应以1:2甚至1:3为宜。京报集团印厂厂长明确表示,他们的发行场地小了,现在一共才700多平米。他提醒说,第一轮建厂前应与邮局协调好邮发场地。因京报集团印厂没购买自己的发行系统,邮发系统为邮局属有,工作中时常产生摩擦。
选址与布局
新厂投产后因厂区与高速公路原设计接驳系统未到位,集团的早报送报受影响,尤其中午经常发生交通堵塞,耽误了向市区送《北京晚报》(一般上午11:30提前开始印晚报,中午十二点是晚报最后截稿时间。下午1:00印第17-24版,1:30印1-16版。下午2:40-3:00印完),所以“北晚”不得不在市内另设了5家代印厂(人民、新华社、经济、工人日报印厂等,代印晚报的1-24版)。据介绍,2003年1-10月,集团付给代印厂的费用是8千万元,一年下来突破1亿元。这可能是这家印厂最为人诟病之处。对方建议我们在市内保留一分厂。目前京报集团印厂正考虑在北京市内兼并收购一家报纸印刷厂。
纸库分离有弊病
纸库和印厂车间应尽量相连。现该印厂两纸库与车间仅相
隔一条马路也造成诸多不便。比如适应温度的问题,纸张损耗增加成本的问题等。
关于机器配置
机器设置、如何运转与办报思路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大小型机的搭配。当时主要为晚报考虑,大量买大型机。但现在受到不少的束缚,1999年投产后因为交通、路程的问题,晚报匀出一部分给代印厂。由于老厂拆掉,未保留中、小型机,大型机在对外经营上的灵活性就比较差。
彩报
当时晚报和日报都是黑白印刷,认为最多也就是单面彩+套红,缺乏远见。对中国市场、中国读者和广告主而言,可见的将来全彩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当然潮流更替,至于以后会不会回归,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商务印刷
建议考虑上商业印刷。可先上半商机,完全可以应付报纸铜版纸、轻涂纸印刷的需要。也可考虑单张胶印机,专做短版。以及3万/小时的商业轮转机,可以印制高档画册、期刊。在插页广告业务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京报集团目前每天有1-7个印张的铜版纸需要印刷,光是日邦公司一家一个月就从它这里拿走400多万元的印刷费。现该集团也在论证是否上商业印刷,据悉有厂家表示机器可分期付款。
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印厂的“阳光工程”做法
1、基本情况
厂址厂房
新厂占地96亩,距报社仅9公里,虽在三环路之外
500米,但交通便利,成本12万/亩。
厂房布局合理紧凑,既节约投资又考虑到了发展预留空间。厂房一期占地四十多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米,车间长58米,宽32米,土建预算2500多万(不包室外幕墙)。纸库预留2700平米,10米高。2003年7月20日动工,预计2004年8月投产。
主要设备
已订购两组6塔罗兰UNISET75中型机,加邮发系统(马天尼)合计1千万美元。现有印厂设备(高斯环球70,6万印张/小时,高斯大都市2型,3.6万对开张/小时)尽量搬迁。
印价
集团内部模拟核算价黑白1.4分/印张,单双彩均为5分/印张
2、四条经验教训
四川日报社副社长、川报集团副总经理佘景平介绍说,川报的新印刷中心酝酿了三年多,光统一思想就化了一年时间。前后考察了四五十块地,又花去大半年。然后他们先后到国内北、东、南的十余家报业集团进行了专门考察,总结出国内报纸印厂有三种模式或者风格。最后他们才开始公开招标。招标进行了三轮,第一轮12家设计院完成各自方案;第二轮是招标设计认识的过程,从中选择4家;第三轮再从中选出两家侯选公司后,再请他们各做两个方案,然后请来欧印公司做评价(一天半时间,费用4万人民币,负责机票住宿)。从中选择最后方案,最后从二三十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的中标者是西南设计院广夏设计有限公司。整个设计过程化了八个月时间。
筹备新印刷中心过程中他们的一些做法是:
A.一定要把设计工作做好。规划方案时贯彻“设计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设计的浪费是最大浪费”理念,强调设计要体现报业生产工艺流程,否则将来使用起来不方便。整个设计过程包括:三轮招标+欧印公司作为评标咨询人参与+带上设计院的人到报社现场观看。
B.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把配套设施考虑完整。应“肝胆俱全”,包括夜班公寓,保安设置,纸库,纸张供应,特别是发行场地,考虑到代印报多达50多种,既要有自发场地,又要有邮发场地。川报现让了一块“飞地”给邮局,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邮局按面积分摊各项费用。
C、廉政工程。在强调工程进度、形象的同时,强调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印务中心筹建办公室和集团纪委联合起草了《招标程序管理》,5万元以上的项目都是公开招标。确实无法公开招标的就邀请招标。标书由职能部门起草,办公室修改,两个副总经理审阅修改,一把手审定。标书由办公室发出,纪委收标书,通知纪检开标,新印务中心领导小组评标。招标过程中推行(1)零签证,即甲方在不修改设计方案的前提下,乙方必须严格按照标书做完合同,避免施工中增加额外支出;(2)无标底合理最低价中标,杜绝标底泄露;只要没有重大漏报、缺陷就是合理最低价;这样整个土建投资仅2500多万元,节约了500多万元;(3)资格后审,因为资格预审易出腐败行为。此外,所有招标谈判均有集团纪检部门参与,变事后监督为事前参与。每次领导小组会议都有会议纪要,所有的标书、招标公告、合同都有一把手圈阅。
D、项目过程上自己尽量多参与了解,可节省不少费用。例如设备由代理公司代理进口,本来是由代理商安排运输,但经过直接和船公司接触,运价节省了100万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川报印厂颇为看好当地的商业印刷市道,估算目前成都插页广告市场年总量超亿元。目前该厂在集团尚未投资购买商业机的情况下,先探索与人合作经营商业印刷业务,对方出厂房设备,印厂出人全权管理。
三、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印厂的商业印刷“路径”
1、基本情况
湖北日报印厂厂房就设在报社大院,占地60亩,约3万9平米,挂牌“楚天印务总公司”,但尚未注册,仍为集团二级核算单位。
目前正在筹备中的新印厂占地300-500亩,在武太闸附近,距离汉阳、汉口更方便。但仍在拟议中。
该厂设备种类较多,包括二组大型罗兰机COLMAN(15万张/小时),4组中型机,3台小型机,1组半商机(法国生产的环球高斯,价格3000万元,2个塔,带烘箱,3个纸架。),此外还有一些平装机。准备投入4000万元买一台全商业印刷机,但上级尚未批准。
我们考察的重点是商业印刷业务情况。
2、商业印刷发展经验
据介绍该厂商业印刷年产值过5000万元,该厂印刷的杂志种类达30多种,占湖北市场的60%;印厂业务中很重的一块是教育辅导
材料,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极高,但利润率不高。目前看,杂志的比重在逐渐下降,而教辅材料的比例在上升。目前印厂印制的超市夹页广告已占品种的60%以上,但主要靠平装机来印,速度很慢。他们对未来超市夹页广告市场、铜版纸专刊前景乐观。认为商业广告新品种在不断上升,因此决定投资购置一台全商机。
四.文新集团印厂接连遭遇瓶颈 1.基本情况
上海文新集团当年是中国报业集团“强强联合”的范例。目前集团拥有三个印刷厂,即最大的浦东金桥厂(原文汇印务中心,占地23亩多,面积15564平方米,距离市中心20多公里。拥有两台大高斯,两条商业印刷,其中一条半商,一条全商。工厂在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最新的沪太路厂(原新民晚报沪太印厂,占地14亩,面积8520平方米,1998年建成投产,7条线,设备为清一色的罗兰UNISET胶印轮转机,一组三个印刷部[1个半塔],共21个印刷部。其中3条印双面彩,4条印单面彩);还有洛川厂(占地9亩,厂房面积6000多平方米,4条线)。前两个厂各投资2亿元。
由于文汇报是晚上12:00截稿,02:00发排,照印、印刷;晚报是中午12:00截稿,印刷。用集团总经理顾行伟的话来说,资产重组以后,这个时间差整个盘出了一个将近总资产在2个亿不到的印刷厂来。
印务中心现有固定资产四亿元,四百多名员工,除承印集团的《文
汇报》、《新民晚报》两大主报外,还承接大量DM广告设计、制作、印刷等社会商业印件,日印量达到900万对开张,年产值达1.9亿。现印务中心外报产值1.7亿元,内部报纸则是1亿元多。每年外印利润+内印利润+折旧这一块约为1亿元,其中折旧3000多万元,利润两者相加6500万元。2. 经验教训
印厂规模
取决于编辑部对产品生产安排的要求,现在从最后的新闻版出来到邮局发完报纸是两个半小时,其它版必须提前印;如果要求所有版面在两个小时印完,起码还要建三个厂。
从1993年建成投产第一个厂,之后每次建厂,投产两年之后就又感到不行,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沪太路厂投产至今也已有5年多历史了。文新集团成立后,最近五年还没有动过。目前正在筹建股份公司,将现有印厂剥离出来,设备评估约为3亿多,1元1股,五家股东,其中一家是宣传部系统的金融投资公司,投1000万元,文新集团仍占控股地位。股份公司向集团租厂房,最终目的是为了上市筹措资金用于开发新印务中心。据顾行伟介绍,新印务中心位于青浦淀山湖旁,占地307亩,近20万平方米。地价每亩10万元,属工业用地。因为新民、文汇两个责任主体酝酿分开,这个项目已经拖了两年。新印务中心距离市中心5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顾认为交通不是问题,加上整个印刷时间可望缩短,对报纸的时效不会有影响。但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有人认为一旦冬天大雾,高速公路封路,运输会成为大问题。
特别是新民晚报下午两点发报,很难避开交通高峰。新厂建成后,市区三个厂计划搬二留一。
新印务中心全部设备将采用世界一流技术,高度自动化,而且配套设备齐全,包括商务印刷、邮局配报系统等等。厂房面积4-5万平方米,计划8条线,每隔三年走一步,分阶段实施。
印厂分散的弊病:管理费用高,印前系统、照排机等需增加,厂间配套相对较麻烦。邮局反对分散。
插页系统
肯定是一种趋势,赚钱的手段。
彩报
顾:现在单面彩上海已经淘汰了,我们现在在为单面彩而苦恼,现在报纸出来都是双面彩的,不但全是彩色的,还开始印铜板纸的,65克的铜板纸的彩印产品已经出来了。报纸的竞争,无限制的扩版,这是不可能的,你是新闻纸的,我用铜板纸,你是黑白的,我是彩色的,你是单面彩的,我是双面彩的,我比你还要强,这就是竞争。
商业印刷
2000年第三季度,文新集团投资2950万元改建洛川大楼及文汇印务中心,其中2000多万元用于引进新型商业印刷设备,两条商业印刷线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投产使用,印量来自集团内部的约占30%,主要是《上海星期三》、《行报》等。新厂建成后,商业印刷这一块,既有轮转,又有平装,装订线等。
五.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法筹建新印务中心
1.基本情况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位于上海市普陀区谈家渡路。占地总面积10200平方米,印务中心厂房占地4910平方米,厂区面积6365平方米。现有设备5大1小。大型机带3塔,中型机带4塔,还有一组带烘干箱的半商业彩色印刷机组,印刷能力为近200万对开张/小时。目前解放日报集团印务中心每天出版500万对开张。外报占总产值30%多,商业机占50%以上,技术不是很强,工价没有竞争力,印厂职工300人。去年上缴1100万元的利润,工价则与我们相似,为3、5、7,前年利润600万元,2003年翻了一番,达2000多万元利润。
机器投资5大(12万张/小时)1中(6万张/小时)近3亿元,1996年5月24日打桩,1998年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有6年时间,厂房投资1.4亿元。
2. 经验教训
厂房规模:规划的时候眼光看的太近,当时8条生产场地,预计管20年,确实在那个时候中国除人民日报外,解放的印刷机留的位置是比较大的。但短短6年就已不断满足需求,可见当时眼光太近。
发行场地与设备:设计时受限制,光考虑印报,未料到中国报业发展如此之快,报纸版面增长如此之快,对发行考虑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化印刷发行的要求。比如新闻晨报现在120版,分6叠往外送,本来应该凑在一起,但现在套报没有地方套。而且当时发行仅限邮局,138 现在多渠道发行。印得出,发得慢。发行自动化程度低,发行场地仅3000平方米,与现代物流要求相比太少。
新厂筹建:为迅速提高印刷能力,建成一流报刊印刷基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源组成新印务公司。他们与南平纸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界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第二个印刷基地。新组建的印务公司实行新的运作机制,该集团相对控股,同时在上海界龙实业股份公司提供的场地进行改扩建时预留空间,以适应将来该集团报业发展的需要。新厂总投资2.5亿元,准备再做8条线,在市中心闸北区共和新路印刷工业园区,是租房还是租地还未定,因为在市区找不到这么大的一块地,五六十亩很难找,周边环境能否适应报社需要,100多吨纸每天进进出出。边远地区对发报影响极大。时效第一,谁先到报摊谁占优势。提早半小时要投资1亿元的设备。这1个亿如果投在发行上效果就会很大。现在解放发报时间约3-4小时,最后到支局大约在9点。
印刷对报社的重要性无庸多言,如果能有两个厂更好,更安全,就像“备用胎”一样。目前的解放印厂是纯粹的国有体制厂,工人都是事业编制,准备搞一个市场化、多元化投资的印刷厂。以增加活力和竞争力。将来两个厂可进行合理竞争,对共同发展有利。即使目前内部报纸也是全社会招标,文新的工价比我便宜,你也可以去那里。现在就有两张报纸在外面印的。多点印刷对发行有利。将来会出现点对点,门到门发行。
设备选型 解放印厂用的都是大型罗兰机,文新主要是罗兰中型机,1998年买罗兰大机,高斯中机。如果设备是同一型号,维修保养方便,最好是大小搭配,所以后来又买一台中型机。在面向市场上,小机比大机灵活。以后报纸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版面多,发行量小。商业印刷 上海商业印刷竞争太厉害,当纳利3000万美元投资搞商业印刷,还有几个国营老厂实力也很雄厚,台港企业也在上海投大量商业轮转机,我们的强项是报纸,我们的工人的干活特点:快但是粗。
插页广告 暂时不予考虑,因为一无场地,二没钱。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又在筹建新厂
1、基本情况
浙江日报印务中心可以说是刚刚投入使用,就发现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目前集团已经又在筹建新的印务中心。
现有设备:不包括印前设备,设备投资是1.8—1.9亿元。剥离桑那机后约为1.5亿元。
一台滨田机7.5万张/小时(2个纸架,1个出报口),可印8大版,一张彩报,一张黑白;
高斯纽斯兰6000万元,15万份/小时,2个4+4塔,1个4+2塔,1个折报架,最多印12大版,2个出报口;
两台高斯
1个4+1塔,1个2+2塔,三个纸架,印报数5万份/小时(设计能力7万份);
四台桑那机2.5万份/小时,瑞典产,(套红、黑白)两个纸架,可印两个对开张;
两台上海高斯SSC,四个纸架,三个塔,3。5万份/小时,其中一台后面加了风箱,可做半商用;
五套上海高斯SSC,2个塔,1个折页机,可印8大版,2个对开张,3。5万张/小时,专门为晚报出早报而购置,每台两个塔,共投资2600万元左右;
新厂初定买三台大型机,出报速度7.5万份/小时,可印16万份,8大版。预计设计完后到开工大约需要1年左右。
邮发占地700多平方米。
每天高峰期500万对开张,平时约一半量。每天用纸量约100吨。其中内报占70-75%,主要是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老年报,美术报,剩下的25-30%是代印报:人民日报(8-10万份)等40多种报纸。另有钱江晚报20万份在外面(新华社浙江分社印厂)印。20万份的量,至少需要4台上海高斯。
2、新厂建设
新厂选址有两个,一个离报社15公里,一个是18公里,距离报社仅15分钟车程。目前面积尚未确定,约在100亩——120亩之间。新厂面积预计3.5-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土建8千万元左右。新进设备1.5亿元左右,其中2000万附属设备,与发行配套,5000万元游动资金,共4.5亿元总投资,搬迁费用不少于2000万元。共14条线。包括17年历史的瑞典桑那机。
新印务中心初步与中国广夏集团达成合资协议,广夏占49%,报业集团51%,相当于报业集团不出一分钱,资本总量4.5亿元,其中1.5亿元是搬过去的,广夏投1.5亿元左右,新厂区注册资本3亿元,剩下的1.5亿元靠贷款(报业集团整个授信额度是8亿元),股份合作这一块工作由集团事业发展部在操作,土地购买、策划及设计则由印刷厂负责,体制发展由印厂配合人事处做。集团层面,新印刷基地有一个副社长主管,人事制度改革有一个副社长抓。
现在没有纯粹的商业印报机,以后印厂的经营光靠报社不行,肯定要对外营业,因此需要配备一些平板机,小的配套。邮发场地计划3000平方米,插页机成本太高,暂时不会考虑。
新址如果最后能有150亩可满足20年需要。土地价格如以20万元/亩计,120亩的投入大约为2400万元。
七、体会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十天时间里高密度地考察六家各有特色的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启迪之一:印务中心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报业集团的印务中心建设往往是这个集团发展过程中投资额最大、时间最长、影响程度最为深远、对集团发展十分重要的项目之一。因此在印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制度建设,特别是廉政制度建设,把项目建成“阳光工程”至关重要。从四川、上海的经验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锻炼一批干部,使干部得到成长而
不是烂掉、垮掉一批干部。也只有项目办公室、纪委、审计等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合力把关,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可以说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上述两地的做法现在已经被作为经验推广到其他的一些领域或部门。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值得效法和借鉴。
启迪之二:项目设计须有前瞻的目光、国际的视野,要在认真分析各方面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国报业和本地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做出符合集团发展规律的判断并为未来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综观以上六家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模设计前瞻性不够,发展空间预留不足是其通病。原因之一是对报纸的规律没有充分认识。事实上中国报业是当今世界非常特殊的一个例子,它的发展空间与速度与整个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紧密相连。从报纸版面的形态、版数、色彩、广告新产品的衍生„„等角度看,国内的一些报纸距离一份真正成熟的报纸仍有一定距离。换言之,中国报业还将有一定时间的发展黄金期,这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报纸开始走下坡路有所不同。具体而言,比如深圳700万人口中,中专以上的人口仅57万,随着人口中受教育比例的提高,千人阅报率也会相应提高是可以预期的。再比如随着深圳地铁和深港城铁的开通,免费的地铁报刊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市场热点。还比如,深圳香港不断融合的趋势对报业的影响也应充分考虑进去。
不可讳言,项目设计的前瞻性要求我们在对报纸发展规模的把握
上工作必须做得更细,更全面。但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项目设计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这个阶段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看法。
启迪之三:要在先进与实用、效率与成本、投资与回报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报社印务中心的生产能力有其特殊性,衡量一个集团的印刷能力,不是单班印刷能力或综合产能,而是能否在两三个小时内印出自己要上市的报纸的能力(主要是A叠)。这个能力可称为峰值印刷能力,即在关键时间要用多长时间把自己报纸的新闻版部分印刷出来。峰值印刷能力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报纸可以比别的集团的报纸早上市能力。在广州、北京、成都、杭州、南京那样的报业市场,早半个小时可能就意味着成功,晚半个小时可能就意味着失败。立足于满足峰值印刷能力,局部看来是产能大于需求,但是整体上提高了竞争能力;在局部看不合算,但从集团整体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支撑集团的竞争能力。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是否印务中心的设备越多越先进越好?如果因此使得集团背负上沉重的财务包袱,会否事与愿违?特别是在深圳媒体的竞争目前处于一种相对有序状态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
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去印务中心主要是为报社配套服务,现在各地特别是上海、浙江一带的报业集团在筹建新的印务中心时都在考虑印务中心如何企业化运作,如何走向市场,提高投资效益,在项目建设中更多的注入了投资回报因素,更注重经济因素。这固然一方面有追求体制突破的探索意味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化解巨额投资所
带来的风险。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文新集团、浙报集团、解放日报集团等江南报业集团的共识是,为了化解高额投资风险,把印务中心的投资责任分散一部分给社会股东,为印务中心创建一个现代企业机制。比如上海市委已批准文新集团组建印务股份公司,文新集团将现有印厂剥离出来,设备评估约为3亿多入股仍占控股地位,上市后预计可融资10亿元左右。这就是为什么顾行伟认为即使损失分割纳税和分给社会股东利润4000万元也是值得的原因;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他人合作组建新的印务公司也是实行类似的新的运作机制。浙报集团与中国广夏集团达成合资兴建印务中心协议,广夏占49%,报业集团51%,相当于报业集团不出一分钱,投资总量4.5亿元,其中新厂区注册资本3亿元(1.5亿元是搬过去的,广夏投1.5亿元左右),剩下的1.5亿元靠贷款。
这些报业集团把印务中心从报社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进行改制,使之走向市场,既有利于印务中心发挥报业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报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改制的最大问题是事业编制的人员安排问题,浙江日报集团的做法是,新建印务中心与原浙江日报印厂分离,新建印厂完全采用新机制,人员完全以企业员工身份进入,原事业编制员工或者内退或者留在老厂。解放日报也在作这方面的探讨。从体制入手,或许是建设经济、适用、高效的印务中心,避免功能浪费的一个好方法。
启迪之四:对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145 报纸形态比较容易受到外界(香港、西方)影响的城市来说,对于商业印刷(报纸插页广告、铜版纸印刷的需求)、自动发行系统等的考虑必须有先人一步的思路,但同时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根据市场反应逐步推开的原则。
考察中各报业集团对报业市场竞争的预测,均认为印刷质量、发行时效、印刷品种将成为竞争重要一环,铜板纸、轻涂纸插页广告甚至版面的印刷会不断增多。也有认为,报纸广告商业印刷需求不一定都要自己上商业印刷,因为报业印刷人工成本高,报业印刷工的特点是快而粗,与专业商业印刷对比成本与技术都处于劣势。报业集团如果要上商业印刷则需要创新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
各报业集团普遍认为未来报纸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版面增多,全彩印刷,因为分众市场的开拓导致报纸品种不断增加,但大多数报纸发行量均不大。这种报纸发展特点与办报思路对新建印厂的机器配置与运作将产生一定影响,在考虑机器选型时应合理搭配。
对于自动套报发行系统各报业集团都有考虑,认为上自动套报发行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真正建设整套自动套报发行系统的国内目前还没有。自动套报发行系统设备投资巨大(一般在2亿元左右)。所以各报都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建议可先上部分发报系统,预留空间,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上插页机及打签机等设备。
启迪之五:要充分考虑不可预测因素。京报集团印厂选址时考虑了道路交通方面的因素,但后来出现的高速路接口处不畅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报纸送达时效,致使集团主要报纸大量外包印刷,新建印厂设
备不能充分利用,新建印厂成为集团的经济负担。对于难以预测的某些因素,应有备用方案予以调节。京报集团、浙江日报集团等均建议我们最好保留原印厂一段时间,以应对新建印务中心若干不确定性影响,事实上分点印刷对送报时效也有正面影响。
集团龙华办
2003/12/30
147
第二篇:印刷厂考察报告
2011.12九江学院艺术学院09级考察报告
1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印刷设计工艺09级考察报告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名:
学号:20907130107
专业方向:电脑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肖静
二○一一年十一月
印刷设计工艺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名:郭婧超指导教师:肖静
前言:
此次考察,我们主要是结合课堂所学的书本知识具体了解印刷厂的印刷流程,拍摄一些书本上所教授但没见到具体实践的一些概念,进行加深印象。
我们考察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通过拍摄、听印刷厂的师傅讲解去观察印刷厂的印刷流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现在所学的这门课程,以及这门课程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的一些运用。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实践性的知识去结合课本抓住概念。然后不断地去充实和提高自己。
正文:
印刷,是将原稿通过油墨色料复制到承印物上。按印刷版式分类,印刷可分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四类。每种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印刷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原稿的选择或设计、原版制作、印版晒制、印刷、印后加工等五个工艺过程。也就是说,首先选择或设计适合印刷的原稿,然后对原稿的图文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出供晒版或雕刻印版的原版,再用原版制出供印刷用的印版,最后把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利用输墨系统将油墨涂敷在印版表面,由压力机械加压,油墨便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上,如此复制的大量印张,经印后加工,便成了适应各种使用目的成品。现在,人们常常把原稿的设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统称为印前处理,而把印版上的油墨向承印物上转移的过程叫做印刷,这样一件印刷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印刷厂的师傅告诉我们生产程序中印刷分为直接印刷与间接印刷。
直接印刷,版面印墨直接与承印物接触,所以凸版印刷机与凹版印刷机及平版印刷中的手摇石印机均为直接印刷。
间接印刷,印版上图文部分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我们在印刷厂看到的有些机器就是间接应刷。
在制作印刷成品时出稿这个工序是必不可少的,少了这一步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稿分为①白纸稿 ②硫酸纸 ③菲林片这三种。
小稿没有问题了就交付印刷印前工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拼版。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开格和自动排版。这一步骤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和准备时间,降低原材料的浪费也降低了成品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然后进行晒版,晒好PS版以后交付印刷车间印刷,印前工作就已经完成。
平版印刷车间主要印刷那些印刷精度要求比较高,时效性不强的印刷品等,在车间内有四色印刷机,平版印刷车间的油墨供墨系统采用的是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在开机印刷前,要对所要印刷的产品进行检查,①图片是否套准;②正反面、十字线、页码是否对上;③版面是否清洁;④前规及拉规是否到位;⑤各墨量颜色是否标准;⑥背面是否有脏点或拖花;⑦用纸及印数确认;⑧纸面是否有喷粉;⑨搅墨斗;
⑩要保持墨色稳定,一定要将版面水分控制在最小,通常速度越快,水量必须适量加大,印正反时,由于喷粉,更要留意印张的起脏。
师傅还给我们看了不同的装订方法,有骑马钉、上胶等,然后进行裁切制作成品最后出厂。
结语:
印刷的产生加快文化、知识等的传播,极大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考 察 人:郭婧超
考察时间:2011.11.29
第三篇:印刷厂考察报告
篇一:印刷厂参观实践报告 印刷厂参观实践报告 在本学期,开设了印刷工艺这门课程,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印刷工艺,增加我们的实践经验,杨主任以及各位学科负责的老师带我们来到威海一家大型的印刷厂进行参观学习,在这里,我们直观的看到了许多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大小印刷机器,以及印后的加工工艺,让我们的印刷工艺课更加真实的摆在我们面前。在印刷车间,我们首先看到了门口摆放的各种材质的纸张,我们学到过,纸张的分类大概有:1凸版印刷纸2新闻纸 3胶版印刷纸4铜板纸5书皮纸6字典纸7拷贝纸8板纸。
然后就是各种大型印刷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
印刷纸张每隔十几秒,师傅们就要抽样检查,将印刷品放在灯光下,仔细观察,看看颜色的叠加有没有问题,十分的仔细也十分繁琐。
参观完印刷车间,我们又来到了印刷后期加工的车间,这里有着课本里讲的许多印刷品后期加工的机器,加工工艺:
1覆膜工艺这个工艺是半自动的,要工人们在一头不间断的递纸,覆膜工艺是印刷之后的一种表面加工工艺,又被人们称为印后过塑、印后裱胶或印后贴膜,是指用覆膜机在印品的表面覆盖一层0.012 ~0.020mm厚的透明塑料薄膜而形成一种纸塑合一的产品加工技术。一般来说,根据所用工艺可分为即涂膜、预涂膜两种,根据薄膜材料的不同分为亮光膜、亚光膜两种。
这道工序进行完以后,印刷品由于附上了一层塑料膜,就形成了连续的纸筒,还需要经过一个分离的机器进行印刷纸张的分离工作。这个机器的工作原理是递纸的平行的前后四个滚轮运动的速度不同,使印刷纸张上的薄膜挣断。这个机器容易吧薄膜挣坏,我看到好几次了。2模切压痕工艺: 这里有四台压痕机器,两台模切机器。这个工作也需要人站在机器面前不停的往里面递纸。虽然看上去简单,却十分辛苦。用模切刀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的图样组合成模切版,在压力作用下,将印刷品或其他板状坏塑轧压成所需要的形状的成型工艺,它使印刷品的形状不再局限于直边直角。模切压痕工艺是包装印刷品最常见的一道工艺。其流程是:设计---排刀---模切---整理---成品。
3在印刷车间最后参观的是工人们将模切好的印刷品折叠成型,捆扎包装的工序。
经过这次参观印刷厂,让我了解到了工厂的规模水平、生产流程以及一些常规产品的制作,在以后的业务操作中相信会有较大的帮助,以后我也会将这个参观学到的经验知识运用到我的平面设计当中,坐到学以致用
。篇二:印刷厂考察报告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印刷设计工艺09级考察报告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 名:
学 号:20907130107 专业方向:电脑艺术设计 指导教师:肖静
二○一一年十一月 印刷设计工艺 ——印刷厂印刷流程
姓 名:郭婧超 指导教师:肖静 前言:
此次考察,我们主要是结合课堂所学的书本知识具体了解印刷厂的印刷流程,拍摄一些书本上所教授但没见到具体实践的一些概念,进行加深印象。正 文:
印刷,是将原稿通过油墨色料复制到承印物上。按印刷版式分类,印刷可分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四类。每种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印刷品的生产,一般要经过原稿的选择或设计、原版制作、印版晒制、印刷、印后加工等五个工艺过程。也就是说,首先选择或设计适合印刷的原稿,然后对原稿的图文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出供晒版或雕刻印版的原版,再用原版制出供印刷用的印版,最后把印版安装在印刷机上,利用输墨系统将油墨涂敷在印版表面,由压力机械加压,油墨便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上,如此复制的大量印张,经印后加工,便成了适应各种使用目的成品。现在,人们常常把原稿的设计、图文信息处理、制版统称为印前处理,而把印版上的油墨向承印物上转移的过程叫做印刷,这样一件印刷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印前处理、印刷、印后加工等过程。
印刷厂的师傅告诉我们生产程序中印刷分为直接印刷与间接印刷。
直接印刷,版面印墨直接与承印物接触,所以凸版印刷机与凹版印刷机及平版印刷中的手摇石印机均为直接印刷。
间接印刷,印版上图文部分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我们在印刷厂看到的有些机器就是间接应刷。
在制作印刷成品时出稿这个工序是必不可少的,少了这一步可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出稿分为①白纸稿 ②硫酸纸 ③菲林片这三种。
小稿没有问题了就交付印刷印前工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拼版。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开格和自动排版。这一步骤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和准备时间,降低原材料的浪费也降低了成品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然后进行晒版,晒好ps版以后交付印刷车间印刷,印前工作就已经完成。
平版印刷车间主要印刷那些印刷精度要求比较高,时效性不强的印刷品等,在车间内有四色印刷机,平版印刷车间的油墨供墨系统采用的是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在开机印刷前,要对所要印刷的产品进行检查,①图片是否套准;②正反面、十字线、页码是否对上;③版面是否清洁;④前规及拉规是否到位;⑤各墨量颜色是否标准;⑥背面是否有脏点或拖花;⑦用纸及印数确认;⑧纸面是否有喷粉;⑨搅墨斗;⑩要保持墨色稳定,一定要将版面水分控制在最小,通常速度越快,水量必须适量加大,印正反时,由于喷粉,更要留意印张的起脏。
师傅还给我们看了不同的装订方法,有骑马钉、上胶等,然后进行裁切制作成品最后出厂。
结 语:
印刷的产生加快文化、知识等的传播,极大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考 察 人:郭婧超
考察时间:2011.11.29篇三:印刷工厂考察报告 包装印刷工厂考察报告
此次对包装印刷工厂生产流程的考察,实际地反映了当前包装印刷工厂的生产流程状况,希望此次考察对09视觉传达班包装设计方向的同学们的理论和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有所启示,相信在包装印刷工厂的师傅齐力配合下,学生通过此次考察再学习中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包装工厂的印刷流程是学校学生接比较少,但是学习工作的先后期的配合关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印刷流程及其工艺,通过考察让学生认知各种不同的机械及其工作情况,让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掌握。
一、包装印刷工厂印刷工艺的流程现状考察:
印刷的工艺流程是这样的:先做设计文件,然后出菲林,菲林出好了贴在灯台上检查,没有问题了就交晒版间晒版,晒好ps版以后交付印刷车间印刷!印刷出来以后的事情就属于后道了,如果是做瓦楞盒子的,那还要开瓦楞,裱瓦楞上轧车,然后糊盒,打包,送货!
这个是一般常规操作的工艺流程,但是也有一些特种印刷工艺一技术,也给提供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特种印刷工艺技术 1.喷墨印刷
喷墨印刷是一种高效的特种印刷方式,它可以应用于包装工业生产线上,快速打印生产日期、批号和条形码等内容。由于喷墨印刷属于无压印刷,并且使用的油墨种类多样,因此它的承印物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各种包装品。这无疑为包装生产线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目前喷墨印刷还有很多应用领域并不为人所知,如何利用好喷墨印刷技术无疑是技术热点问题,只要我们用得好,相信它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喷墨印刷也有了很快发展,一些技术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使得喷墨印刷产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目前一些高端的喷墨印刷产品在色调层次、清晰度、色饱和度等方面都接近了传统印刷的水平。它的一些固有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其印刷速度加快,印刷准确性提高。在与数据库结合后,喷墨印刷完全能够胜任可变数据印刷,这就为包装印品的差异化、个性化生产带来了福音。如果采用最新的jdf生产标准,喷墨印刷设备也很容易融入到整个印厂的数字化生产流程中,从而实现更佳的设备控制,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喷墨印刷两个主要特点是“按需印刷”和“个性化”。这两个特点可以满足包装市场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如今,配有数字印刷机组的窄幅标签包装印刷生产线很常见,而且数码印刷机可以和模切设备和印后加工生产线联线生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快的周转速度。2.防伪印刷
可以说在包装印刷领域,防伪印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般的产品需要一个显著的产品标识的话,那么很多高档的产品就不得不需要一套完善的防伪系统了。这是生产厂家的需要同时也是消费者的需要,因此防伪印刷在包装装潢产品印刷中应用广泛,并且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相信防伪印刷会有极大的市场前景。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是:很多普通印刷厂家并不具备防伪印刷的能力,因此他们不得不把订单进行外包,很多情况下,这笔订单要比单纯的印刷订单利润更高。
常见的防伪方式有:激光全息防伪、特种油墨防伪、制版与印刷工艺防伪、特种纸张防伪。目前常用于包装装潢印刷的防伪方式为前三种。采用激光全息防伪技术,包装产品不但具有直观的防伪效果,同时精美的印刷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彩虹一般色彩绚烂,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因此,这种技术非常适用于包装品印刷。采用特种油墨防伪技术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方法。因为一般情况下,它不需要添加额外的设备,对现有印刷工艺的改造也不是很大。目前也有很多产品采用这种防伪技术。这个技术是提高印刷产品附加值的好办法,因为它的投入较少,见效很快。在制版和印刷工艺中应用防伪技术是一种综合的防伪方式,这项技术也是应人们对高质量包装品的需求而生的。这种防伪技术利用多种印刷设备综合使用,多种印刷工艺相互渗透,多种工序相互结合,尤其是引入一些独有的特殊印刷方式。这一切使得最终产品具有较强的防伪功能。但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及其生产复杂度,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在应用这项技术时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当然,使用这项技术会对印厂的生产水平提出挑战,这要求印刷厂拥有高稳定性和高精度的印刷设备,拥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系统,拥有经验丰富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所有这些都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力保证。在一些地方,特殊的传统印刷工艺还没有失传,由于掌握技术的人较少,这些特殊的印刷技术也逐渐成为防伪印刷的生产手段之一,如木刻印刷版画,由于它的古老和稀少,也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印刷产品。3.标签印刷
不干胶标签是包装装潢行业常用的材料。在我国,目前商标印刷主要以不干胶凸印为主,随着商标的多样化、高档化,其它印刷方式也逐步加入。在该领域中,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印刷系统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和无齿轮传动方式的窄幅卷筒印刷机已经投入使用。所有领先的设备制造商都为标签和包装印刷领域提供混合型生产线。这种混合型生产线可以配备胶印、凸印、柔印、丝印、凹印、数码印刷机组和热、冷烫印箔机组,这使得混合生产线成为包装品、纸盒和标签的单通道生产的理想选择。这种组合印刷方式同时还能为标签提供防伪功能。具备标签印刷实力的印刷厂可以通过改进印刷材料,深化印刷工艺,创新印刷手段,开发出具有复合功能的标签产品,从而赢得更多的利润。4.金属制品印刷
金属印刷属于承印材料特殊的一种印刷方式。由于其成本较高,一般多用于奢侈品的包装,因此其利润也是较高的。目前,金属印刷承印材料在逐步增加,新材料不断涌现。无论采用哪种材料,其印刷工艺都与纸张印刷不同,国内主要采用胶印、转移印刷、丝网印刷以及柔性版印刷方式。有的客户甚至要求在印刷后进行成型等后续工作,这就要求印刷厂根据不同印刷材料及时调整印刷工艺,引进简单的机械加工设备,制定合理的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的要求。5.纸包装印刷
这个领域占包装装潢印刷的大多数份额,同时也是应用特种印刷技术较少的领域,但在这个领域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创新的思路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由于发展得较早,纸箱印刷及纸板印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大多数印刷厂都具备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个领域是柔印的天地。在上海全印展上,有的厂家指出柔性版印刷就是包装印刷的未来,这个提法是否准确我们暂且不论,但这个趋势却是很明显的,尽管目前国内的状况并非如此。
影响包装印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印量减小的趋势。短版活日益成为订单中的主流。在这个特殊领域里,柔性版印刷工艺也在快速地发展,这要归功于支持更高加网线数的新型感光树脂印版的出现,能够实现完美套准的ci印刷机和先进的数码柔印系统。这些因素使得柔印的阶调再现质量更好,网点扩大率也减小了。在过去的40年中,柔性版印刷的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曾一度被认为是只适合于印刷塑料袋的简单工艺,如今在包装和标签印刷领域能够与胶印、凹印、凸版及网印相媲美抗衡。据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柔性版印刷将占领欧洲包装印刷市场份额的38%、北美包装印刷市场份额的76%。到那时,柔性版印刷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比例将达到39%,而胶印和凹印将分别下降至36%和15%。
二、印刷工艺流程对学生学习设计的思索与建议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包装厂的各种工艺,印刷耗材,各种效果的印制工艺,学生们反映出对机械制作的兴趣,对印刷效果的求知,很好的满足他们的渴求,印刷工艺是学生从设计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最好结合点。
通过这次考察。学生们由于好奇,个别同学独自观察,考虑的安全问题,我们在以后的考察活动中应做更多的思想指导,统一指挥,听从厂方的的安排。
三、包装印刷工厂考察的组织安排
指导教师的力量要求具有双元化的性质,即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相结合为好。在整个包装印刷工厂考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做好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学生考察活动的进展情况,帮助和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考察心得。
四、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领会包装印刷工厂考察的意义和要求,拟出考察的定位和心得撰写的思路,并按时完成自己规定的各阶段的任务。包装印刷工厂考察心得的内容应包括所考察活动的情况介绍、了解基本流程、提出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可以总结包装印刷工厂实践操作管理活动中的具体经验、措施、办法和体会)。
2、学生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抄袭他人成果或请人代做考察心得。
3、工厂印刷工艺的考察总结,篇幅以2000千字以上,打印在a4专用纸张上,规范地打印.
第四篇:国内六大商业模式总结
国内六大商业模式总结
1.万达模式第1代万达
位于城市核心商圈;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
发展思路:通过低租金吸引沃尔玛等品牌成为主力店,形成商业号召力,然后将黄金铺位高价分零出售第2代万达 位于城市核心商圈; 面积为15~20万平方米 ; 发展思路: 拿大地块,出售其他功能,保留商业,只租不售第3代万达
位于城市副中心或新区; 面积为40~80万平方米 ; 发展思路: 开发城市综合体,“租售并举”演进动因:-第1代万达的失败之处
任何商业都需要两至三年的市场培育期。将商铺分零出售的结果是,购买了高价商铺的业主为了回笼资金,必然提出高额的租金,而次一级租户被高额的租金压倒,纷纷倒闭关门,从而引发业主与开发商形成纠纷,不利于商业品牌建立与长久发展。因此,分割小产权出售的模式绝不是商业地产的出路。-第2代万达的发展思路
平衡租、售之间的关系。从第1代到第2代,项目区位没有改变,仍处核心商圈,但项目面积由原来5万方增长到20万左右,这一转变背后的动因是:拿大地块,出售如住宅、办公、酒店、公寓等内容以平衡资金,从而做到保证商业只租不售。同时,公寓、写字楼、酒店等功能也有利于提升商业人流与档次,反过来对商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种平衡资金的方法:
1.在购物中心旁边规划开发一些住宅。售住宅,租商业; 2.如上位规划无住宅,则可在购物中心上面规划写字楼或公寓,将其部分卖出;
3.如不能做写字楼及公寓,则将租金回报率低的大店卖掉,仍保留小店铺。(小店铺的租金是随着商业的升值不断增加的,大店的租金非常稳定,几乎很少增长)-第2代模式的成功,使万达开始思考将自己的定位由原来单纯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转变为“城市综合开发商 ”。其实,从第2代万达开始,就已经有了城市综合体的雏形。-第3代万达的重要转变
项目区位从城市的核心转移到周边,项目面积增长到40~80万方。以“城市副中心+都市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可以带活一个商圈,由此带来的整体物业的升值会比在城市中心区域高出几倍甚至更多。与此同时,万达3.0在业态上也比上一代更加混合与多元,开始拥有自己的全产业链:百货(万千百货)、超市(紧密合作伙伴—沃尔玛、家乐福)、娱乐(万达影院)以及餐饮等。从万达2.0到3.0,这一个重要的转折出现在宁波鄞州万达。
07年前宁波只有一个天一商圈,离开了它,商家很难经营。此时的万达广场地块位于鄞州新区,周边荒凉,无任何商业配套。为了盘活整个区域经济,政府找到万达,在地价方面提供大量优惠,以至于“怎么做都不亏钱”。于是,项目就这样起来了,虽然开始人流不多,但低租金留住了租户,最后随着住宅和各种业态带来的人流,终于一炮走红。该案例为万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在城市核心商圈也可以做商业,只是需要大量的人口导入与一定的商业培育期。Tips:-万达的成功在于模式化,一切为更快速的“攻城略地”服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单个项目产品开发中实现资金链的平衡-购物中心不是卖出来的,是吃出来的。所以坚持在每个万达广场餐饮至少占 25%-综合体多业态中的低租金包括:电影院、溜冰场、电玩、健身中心、酒楼-主力店及次主力店占租赁面积70%,其余30%为招商2.大悦城模式一种模式能否顺利复制,除了拥有好的品牌、选择清晰有针对性的定位外,还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体系。
以大悦城购物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并将其进行全国复制。理念:
-主题化、体验性消费
-让来的人不单要购物,更要喜欢这里的感觉-定位于时尚、青年、潮流、享乐
-留出面积,营造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西单大悦城的不同之处 更像是一个覆盖了大屋顶的广场或者公园,你可以购物、娱乐、剪发、就餐、喝咖啡、玩街拍,或者只是信步闲逛。它利用一系列暗示让消费者不断移动:透明的栏杆使视线不受妨碍,人造树木创造的垂直感觉诱使你乘着电动扶梯来到另一层,明亮的灯光让你感觉一直停留在午后三点,忘记时间的流逝。甚至它还使内部气候整年如春。如此精心营造,凸显了购物中心与超级卖场运营哲学的根本不同:后者追求效率,所以希望消费者速战速决;购物中心则希望消费者在这里呆得越久越好。也许下一秒钟,消费者就会冲动地打开荷包,决定购买。Tips:-打造“两链”:“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和“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夸张的公共空间比例 大悦城将可出租面积控制在40%,预留了55%左右的公共空间。这符合国外大型购物中心的标准,但远超国内标准。-品牌类型多样性
大悦城一开始就放弃了引入主力店的做法,而是依靠多个面积在 800-1000平方米的中型店来替代主力店(如 H&M,阿迪达斯等),更多的店面则是面积在 1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店。-功能混合布局
楼层分布突破品类限制,每一层都有餐饮休闲类商铺,如星巴克、汉堡王、味千拉面、小吃等,也有供消费者随时休息的场所。-餐饮的作用
一方面,餐饮品牌能够在开业早期带来客流,另一方面因为餐饮业态暗含着消费者的社交需要,成为消费者购物之后的精神和体力的缓冲,增加其逗留时间。-大数据支撑 大悦城有专业仪器对人流情况进行监测,通过人流测算进行科学的品牌分析、区域划分、活动效果等评估。同时,对商家的产品线、服务质量等及时做出分析,与商家进行有效沟通,促使后者进行及时改善,以提升营业表现。3.华润模式华润模式是打造一条贯通商业、地产、融资与各种零售业态的全产业链的综合体之路。
集团拥有超市、百货、美容健康、咖啡店、酒窖等多个零售业态,丰富的零售经验和零售资源,可以保证开业率及开业速度,成为快速扩张的重要基础。设置以万象城为首的高、中、低三条不同档次的产品线,其着眼点都是后期的商业运营,而不是地产开发(这一点大大区别于潘石屹SOHO中国以散售店铺为主的开发模式)。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零售业对其商业地产产生增值作用。除华润置地与华润万家旗下的多条产品线外,印象城系列将被打造为区域购物中心,重点布局 二三线城市、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新一城系列则更为大众化,便于在三四线城市进行复制。原则上不做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理想经营面积在5~8万平方米。4.SOHO中国定位 只做超大城市(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没有百货商场、电影院和大型超市的组合,将写字楼和商业空间打散销售,加快资金周转率,快速回笼资金。SOHO概念
突出小而灵活,以创意和设计而出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已经被这些设计所吸引,SOHO中国的品牌形象开始被更多人认同。因此,创意设计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给后续的销售带来了诸多有利影响。坚持散售的原因:1.早期的SOHO中国由于规模尚小,并无强大资金实力来支撑持有,采取不整售的方式有利于加快资金回笼,最大程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整售模式谈判时间长,附带条件多,面对财大气粗的大机构,SOHO中国缺乏定价权,而化整为零恰恰化解了这一矛盾。
3.分散出售的方式满足了富裕人群的投资性需求,SOHO中国旗下物业的升值潜力也成了小业主们颇为看重的因素。与商业地产传统的开发模式相比,这种通过销售来实现资金快速回笼的做法在业内人士看来,更像是住宅的开发思路,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业地产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固定收益,如果像做住宅那样卖完就没事了,那势必对后续项目的运营造成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损失投资者的长远利润。事实上,因商业散售造成项目难以为继的案例不在少数,各种物业纠纷、小业主抗议的事件屡见报端。销售之后的物业好坏与否,与小业主、租户有切身利害关系,却不会影响开发商的利益空间。散售做法使得开发商透支了商家和投资客的利益,同时也导致无法统一运营管理。因此,对于销售物业和投资物业比重之间的拿捏,潘石屹希望循序渐进的改变,预计三年之内物业持有能够占到20%的比例。SOHO中国“开发+销售”商业模式的背后,是SOHO中国、小业主和租户的三级利益链条,其中,小业主的存在构成了这一商业模式的重要环节。SOHO的客户主要瞄准那些煤老板,基本上是那些从传统产业中轻松赚到钱,但又想另寻更快的投资出口的一群人,被SOHO中国所塑造的品牌形象所吸引。每当SOHO新项目开盘,潘石屹都要在太原机场附近租下多个大型广告牌,并亲自到山西招待客户,进行项目推广。潘石屹的足迹几乎遍及山西的各个城镇,甚至一些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小县城。5.鲁商的“地产商业”其发展模式在中国相当典型——从零售业反攻商业地产,在自有强大商业品牌的支持与推动下,致力城市综合体开发与大规模复制。鲁商如此,茂业百货、金鹰商城、大商股份、华联地产……都是如此。该模式的核心是依托零售业优势,发挥自有零售品牌和零售商业的带动作用。以自有品牌作为综合体的主力店,聚集人气,带动地产升值。以开发高端住宅、写字楼等高附加值地产项目为主流,兼顾商业步行街、商铺、商务酒店等综合体多业态建设,占领城市核心地段,实现利润最大化。与其他地产转型商业的开发商相比,鲁商的优势是有着丰富的商业运营经验;同样,一个庞大的零售集团,能给商业地产的开发提供强大的现金流支持。也就是说,不仅得有能力拿地造房子,还能往里填功能。现代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规模和连锁,只有迅速做大才能生存。在扩张方式上,为获取最佳点位,同时也为降低成本,银座每新开一家店,首先考虑兼并联合,其次是租赁,最后才是自建。6.凯德置业以凯德广场、凯德MALL、来福士三强并行的清晰产品脉络,并以标准化的设计产品进行快速复制。核心竞争力:金融能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娴熟运作,私募基金、保险与养老基金等。
发展模式:兼并收购,在商业物业总资产中,几乎超过七成以上是通过并购增加的。捆绑中国发展 凯德之所如此大规模地扩张,正是考虑到中国市场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力不断提升而带动个人消费能力的持续增长,这符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国的区域经济在过去5年,已经从单一的特区建设走向城市群战略。第一代
与深国投、沃尔玛合作,收购其他购物中心,超市占很大比例,专卖店形式等能租到较高租金的店铺面积就不多。第二代
扩展到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不同合作伙伴。第三代
在城市郊外、有大量人口居住的地方进行标准化设计的产品。第三代购物中心层高通常在三四层之间,拥有开放式概念中庭及充裕的停车位,既能为社区人口提供活动空间,同时也便于企业今后的扩张。
第五篇:国内化肥销售出现六大变化
国内化肥销售出现六大变化
民以食为天,粮食一旦短缺,所有人都会陷入恐慌之中。08年国际粮价上涨引发的粮食战争,其激烈程度、引发的社会动荡堪比石油战争。中国粮食自给率 10年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由于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内市场粮价持续稳定,避免了全球粮食危机的强烈冲击。谈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能忘记化肥这位功臣。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农业增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过程也是化肥从依赖进口到基本自给的过程,没有化肥的完全自给,就很难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我国的化肥市场经过了八九十年代的飞速发展后,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阶段。近几年来,化肥市场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很多的企业在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在产品结构的完善、服务方向的调整、渠道扁平化的设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结合自身在销售方面的工作,总结农资市场的变化,农资市场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以下几个方向性转变:
销售模式由营销向服务转变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调控职能逐步衰退,市场由买方市场逐步过渡到卖方市场。在我国的职业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业务员这个职业。随着西方先进的营销思想的进入,引发中国销售市场由推销向营销的变革。
化肥行业在消化吸收了营销的管理思想后,部分企业认识到了服务的重要性,将服务概念引入营销,彻底的颠覆了原本我们关于销售的认识。服务营销的精髓是让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从单纯的产品转化为“以服务为核心的产
品”,从而大大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的忠诚度。服务营销的核心不是产品,而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些服务形成一个配合严密的链条,才能达到从产品营销到服务营销的升级
现阶段,化肥行业的服务营销虽然迈出了探索性的实验,各个厂家的农化服务工作已经成销售的主要组成部门,虽然对销售的提升还没有形成拉动力,但是却在产品的宣传、售后服务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服务的售前、售中工作,附加值的提升等工作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服务经销商为重点向服务农民为重点转变
经销商一直是化肥企业的重要分销渠道和支撑力量。经销商是关键按钮的说法,也正是看到了经销商在区域分销方面的重要推广力量。以服务经销商为重点的销售模式,在市场开放初期为企业开疆裂土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网络布局的完善,各企业销售渠道扁平化的规划设计,销售的下移以及终端客户的直接对接,以服务终端客户为工作方向的转变,也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方向的调整。
产品由质量过硬到品种齐全转变
由产品质量过硬到产品结构线完善的转变,是复合肥市场逐步走向城市的标志,是企业发展的标志,更彰显着中国农民科学施肥意识的成熟。
在复合肥市场发展初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突出的效果是农民朋友选择的主要标准。视质量为生命也是企业的共同想法。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的成熟,农民关于科学施肥的意识逐步成熟,产品结构的调整,多样化的产品,成为了企业竞争的主要依据,也在附和着消费者的需求。
只有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差异化需求的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主要的销售点从乡镇到村庄
乡镇曾经是中国最基础的经济载体,也是农村积极最为活跃的地方。各企业在布局销售网络的同时,都以乡镇为基点,向周边村庄辐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企业销售终端的下移,终端购买需求的截获成为了各个厂家竞争的焦点。只有短渠道,才有高效率,贴近终端了终端,也就贴近了用户,挑高了渠道流通速度,才能实实在在的将利益让渡给客户。
经销商的数量从多到少
经销商数量由多到少的转变,说明我们的经销商也在寻求着与市场同步的发展。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应于农资行业。由于农资行业的特殊性,我们经销商对整个农资行业发展态势和远景的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在今天这个“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的时代,作为处于激烈变革时代的经销商,面对着市场动荡以及随时可能迎面而来的市场挤压,缺乏危机意识、主动蜕变的眼光与勇气的经销商必将被市场和厂家淘汰。而通过学习、进步实现“凤凰涅磐”,自我蜕变,自我升华的经销商必将继续领导经销商的发展。
其实,经销商的学习力,基本上代表了他的竞争力。他有什么样的学习意念,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竞争力。
终端网点经营项目从单一性到多元化转变
城市中人口流动最快的有地方:一个是车站,一个是大卖场。为什么现在大卖场流行因为那里的商品多,选择余地大,充分实现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这也是化肥终端销售网点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资市场的成熟,需要企业、经销商的共同推进。中国依靠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这是中国农资人的骄傲。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要以我们的骄傲为起点,更加关注复合肥产品结构调整,减少化肥资源流失,为土地的高产高效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