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物理导论总结
第一章:材料的力学
形变: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尺寸的变化,称为形变 力学性能(机械性能):材料承受外力作用,抵抗形变的能力及其破坏规律,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或机械性能
应力:材料单位面积上所受的附加内力称应力。
法向应力应该大小相等,正负号相同,同一平面上的两个剪切应力互相垂直。法向应力导致材料的伸长或缩短,剪切应力引起材料的切向畸变。
应变:用来表征材料受力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对位移。对于各向同性材料,有三种基本的应变类型。拉伸应变,剪切应变,压缩应变。
拉伸应变:材料受到垂直于截面积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拉伸应力时材料发生的形变。剪切应变:材料受到平行于截面积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剪切应力时发生的形变。压缩应变:材料周围受到均匀应力P时,体积从起始时的V0变化为V1的形变。弹性模量:是材料发生单位应变时的应力,表征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大小,E越大,越不易变形,表征材料的刚度越大。是原子间结合强度的标志之一。
黏性形变:是指黏性物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流动形变,该形变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剪切应力小时,黏度与应力无关,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牛顿流体:服从牛顿黏性定律的物体称为牛顿流体。在足够大的剪切应力下或温度足够高时,无机材料中的陶瓷晶界,玻璃和高分子材料的非晶部分均会产声黏性形变,因此高温下的氧化物流体,低分子溶液或高分子稀溶液大多属于牛顿流体,而高分子浓溶液或高分子熔体不符合牛顿黏性定律,为非牛顿流体。塑性:材料在外应力去除后仍能保持部分应变的特性称为塑性。晶体塑性形变两种类型:滑移和孪晶。
延展性:材料发生塑性形变而不断裂的能力称为延展性。μ(泊松比),定义为在拉伸试验中,材料横向单位面积的减少与纵向单位长度的增加率之比。
滑移是指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平移滑动,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晶体表面出现宏观条纹,并构成滑移带。滑移一般发生在原子密度大和晶向指数小的晶面和晶向上。材料的滑移系统往往不止一个,滑移系统越多,则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
实际晶体材料的滑移是位错缺陷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运动的结果:位错运动所需的剪切应力比使晶体两部分整体相互滑移所需的应力小的多。
蠕变:蠕变是在恒定的应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变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的现象。影响因素:温度、应力、组分、晶体键型、气孔、晶粒大小、玻璃相等。
无机材料的蠕变理论:位错蠕变理论,扩散蠕变理论,晶界蠕变理论。
黏弹性:材料形变介于理想弹性固体和理想黏性液体之间,既具有固体的弹性又有液体的黏性,称为黏弹性。时温等效原理
力学松弛现象有蠕变,应力松弛(静态力学松弛,滞后和力损耗(动态力学松弛 晶界:是结构相同而取向不同晶体之间的界面。
高分子材料的力损耗与温度和频率的关系:1.高分子材料在玻璃化温度Tg以下受到应力时,相应的应变很小,主要由键长和键角的改变引起,速度快到几乎能跟得上应力的变化,因此&很小,tan&也小;温度升高到Tg附近时,以玻璃态向高弹态过渡,链段开始运动,此时材料的粘度很大,链断运动收到的摩擦阻力很大,高弹应变明显落后于应力的变化,因此tan&出现极大值;温度更高时应变大,而且链断运动比较自由,&变小,tan&也小;温度很高时,材料从高弹态向粘流态过渡,分子链段间发生互相滑移,导致力损耗急剧增加,tan&急剧增大。2.高分子材料在应力变化的频率较低时,分子链断运动基本能跟上应力的变化,tan&很小;频率很高时,分子链断完全跟不上应力的变化,tan&也很小;而当频率中等时,分子链断运动跟不上应力的变化,使tan&出现极大值,此时材料表现出明显的粘弹性。
应力松弛:是指在恒定的应变时,材料内部的应力随时间增长而减小的现象。
机械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形变及断裂破坏的能力称为机械强度。根据外力作用形式,可分为抗拉强度,抗冲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材料在低温下大多脆性断裂;高温下大多韧性断裂。
麦克斯韦模型:应变恒定时,应力随时间指数衰减;形变一定,力减小。(应力松弛)沃伊特模型:应力恒定时,形变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力一定,形变增大。(蠕变)延展性材料拉伸时有可塑性功,可阻碍断裂。第二章:材料的热学
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关系:热力学是用宏观的方法,研究热运动在宏观现象上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是从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而统计力学则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应用微观粒子运动的力学规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
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说法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低温时:Cp≈Cv高温时:Cp>Cv,定压加热时,物体除升温外,还会对外做功,升高单位温度需吸更多热量。经典理论:
①定压下单一元素的摩尔热容Cv=25J/(K•mol)②化合物材料摩尔热容等于构成该化合物分子各元素摩尔热容之和。③1摩尔固体的总能量:E=3NkT=3RT;摩尔热容Cv=3Nk=3R≈25J/(K•mol)
晶格热振动:晶体中的原子以平衡位置为中心不停地振动,称其为“晶格热振动” 声子:晶格振动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以hv为单元来增加或减少能量,称这种能量单元为“声子”。
金属材料的总热容为声子和电子两部分的共同贡献。
固体材料热膨胀的本质:在于晶格点阵实际上在做非简谐运动,晶格振动中相邻质点间的作用力实际上是非线性的,点阵能曲线也是非对称的。体胀系数近似等于三个线胀系数之和。
热传导:是指材料中的热量自动的从热端传向冷端的现象。
固体材料热传导:主要由晶格振动的格波来实现;高温时还可能由光子热传导。材料热传导的微观机理:1.声热子传导2.光热子传导3.电子热传导(金属主要)含孔率大的陶瓷热导率小,保温。
热稳定性:是指材料承受温度的急剧变化而不致碎裂破坏的能力。
裂纹的产生和扩展与材料中积存的弹性应变能和裂纹扩展所需的断裂表面能有关。材料的抗热应力损伤性正比于断裂表面能,反比与弹性应变能释放率。第三章:材料的电学
金属自由电子气模型(费米电子气模型):该模型认为金属材料的原子失去价电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实,而价电子在离子实的正电背景下能自由移动,既满足电中性条件,也不会因价电子间的库伦斥力而散开,这种自由电子还服从泡利不相容原理,其能量分布满足费米-狄拉克分布函数
能带理论:采用“单电子近似法”来处理晶体中的电子能谱。单电子近似法:(来处理晶体中电子能谱)①固体原子核按一定周期性固定排列在晶体中②每个电子是固定原子核势场及其它电子的平均势场中运动
电子型电导:①导电载流子是电子或空穴(即电子空位)②具有“霍尔效应”③例:硅、锗和砷化镓等晶态半导体材料以及许多导体材料
杂质和缺陷的影响:使严格周期性排列原子产生的周期性势场受到破坏,在禁带中引入允许电子所具有的能量状态(即能级);这种禁带中的能级对半导体材料性质有重要的影响。
杂质能级与允带能级的区别:允带能级可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施主杂志能级只可能有:1.中性施主被一个电子占据2.电离施主没有被电子占据。本征是指半导体本身的特征。
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实际的半导体总含有或多或少的杂质,但当杂质浓度很小或者温度足够高时,由价带到导带的本征激发所产生的载流子可超过杂质电离产生的载流子,这时载流子浓度主要由半导体本征性质所决定,而杂质影响可忽略不计,也称这种半导体为本征半导体。本征载流子浓度ni随温度T升高呈指数增大,ni随禁带宽度Eg成指数减小。导带中电子浓度n。和价带中空穴浓度P。受温度T和费米能级Ef的影响。
电子型电导:Rh霍尔系数只与材料的载流子种类浓度有关;“磁阻效应”可分为物理磁阻和几何磁阻。施主和受主杂质同时存在时,半导体的导电类型决定于浓度大的杂质。本征载流子浓度ni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大,随禁带宽度Eg的增大呈指数减小。任何非简并半导体中两种载流子浓度的乘积等于本征载流子的浓度的平方与杂质无关。杂质半导体的杂质能级被电子或空穴占据的情况与允带中的能级有区别:在允带中的能级可以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而施主(或受主)杂质能级上,只可能有如下两种情况:1.中性施主(或受主)被一个电子(或空穴)占据;2.电离施主(或受主)没有被电子(或空穴)占据。
离子型电导:具有“电解效应”电极附近发生电子得失,伴随着产生新物质。
两种离子载流子:①晶格离子本身因为热振动而离开晶格形成热缺陷的本征离子载流子,它在高温下起主要作用②由于杂质离子等弱联系离子运动而形成的杂质离子载流子,它在低温下起主要作用。其中的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都与温度呈指数正比关系。介电体分子三种极化类型:电子极化、离子极化、偶极子转向极化
电损耗来源:①普通无机晶体介质只有位移极化,损耗来源主要为离子电导,tanδ与电导率ζ成正比②无定形玻璃:电导损耗、松弛损耗、结构损耗(由Si-O网络的变形引起)③多晶陶瓷:离子电导损耗、松弛损耗、夹层损耗④铁电陶瓷:自发极化 超电导性的特征:完全导电性、完全抗磁性、磁通的量子化、约瑟夫逊效应
叙述BaTiO3典型电解质中在居里点以下存在的四种极化机制:电子极化:指在外电场作用下,构成原子外围的电子云相对原子核发生位移形成的极化。建立或消除电子极化时间极短2.离子极化:指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构成分子的离子发生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离子极化建立核消除时间很短,与离子在晶格振动的周期有相同数量级3.偶极子转向极化:指极性介电体的分子偶极矩在外电场作用下,沿外施电场方向而产生宏观偶极矩的极化。4.位移型自发极化:是由于晶体内离子的位移而产生了极化偶极矩,形成了自发极化。
试比较,聚合物介电松弛与力学松弛的异同点:材料的力学松弛包括了静态力学松弛与动态力学松弛:蠕变与应力松弛属于静态力学松弛;滞后和力损耗属于动态力学松弛。介电松弛指在固定频率下测试聚合物试样的介电系数和介电损耗随温度的变化,或在一定温度下测试试样的介电性质随频率的变化。两者都反映了聚合物的结构、构型及链段的运动状态。
引起散射的根本原因:半导体内周期势场受到破坏。电离杂质浓度越高,载流子散射机会越多;温度越高,越不易散射。温度越高,晶格热振动越激烈,散射概率增大。散射与迁移呈反比。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电子全部填满到某个允带,而其上面的允带则完全空着,填满电子的允带称为满带,完全没有电子的允带称为空带,具有这种能带结构的固体称为绝缘体。能带结构与绝缘体相似,不同点在于禁带宽度Eg较窄,因而,不在很高的温度下,满带中的部分电子受热运动的影响,能够被热激发而越过禁带,进入到上面的空带中去而形成自由电子,从而产生导电能力,具有这种能带结构的固体称为半导体。满带上面的允带不是全部空着,而是有一部分能级被电子填充,另一部分能级空着,这种允带称为导带。有外加电场时导带中的电子便能挑到能量较高的能级上形成电流,称这种材料为导体。
介电体的击穿:介电体在高电场下电流急剧增大,并在某一电场强度下完全丧失绝缘性能的现象。
第四章:材料的磁学
磁偶极子:通常把线度小至原子的小磁体称为磁偶极子。
产生磁矩的原因:1.电子绕原子核的轨道运动,产生一个非常小的磁场,形成一个沿旋转轴方向的轨道磁矩2.每个电子本身做自旋运动,产生一个沿自旋轴方向的自旋磁矩,它比轨道磁矩大的多。(材料的宏观磁性是组成材料的原子中电子的磁矩引起的)未填满的电子壳层,电子的自旋磁矩未被完全抵消,则原子具有永久磁矩。反之。波尔磁子UB:把原子中每个电子都看作一个小磁体,具有永久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最小的磁矩称为波尔磁子。9.27×10-24(A·m²)
材料的磁性取决于材料中原子和电子磁矩对外加磁场的响应,具体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反铁磁性,铁磁性和亚铁磁性,前三种属于弱磁性,后两种为强磁性。材料的抗磁性和顺磁性的来源:1.组成原子的电子的固有自旋2.电子绕核旋转的轨道角动量3.外加磁场所产生的轨道矩改变。前两个是对顺磁性有贡献,后一个是对抗磁性有贡献。
自由磁矩的顺磁性理论:原子磁偶极距之间无相互作用,为自由磁偶极距,热平衡下为无规则分布,外加磁场后,原子磁偶极距的角度分布发生变化,沿着接近外磁场方向作择优分布,而引起顺磁磁化强度。磁滞回线的面积与磁滞损耗成正比。
分子场两个假说:分子场假说:铁磁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与外加磁场无关的自发磁化,导致自发磁化的相互作用力假定为材料内部存在分子场,其数量级大小为109A/M,原子磁矩在分子场作用下,克服热运动的无序效应,自发地平行一致取向。磁畴假说:自发磁化是按区域分布的,各个自发磁化区域称为磁畴,在无外磁场时都是自发磁化到饱和,但各磁畴自发磁化的方向有一定分布,使宏光磁体的总磁矩为零。居里温度的本质:是铁磁材料内静电交换作用强弱在宏观上的表现,交换作用越强,就需要越大热能才能破坏这种作用,宏观上就表现出居里温度越高。
铁磁材料的五种相互作用能:交换能,磁晶各向异性能,磁弹性能,退磁场能,外磁场能。
磁损耗:在动态磁化过程中,材料样品内的磁损耗除了具有静态磁化时磁滞损耗外,还有涡轮损耗和剩余损耗。
品质因子:能量的储存与能量的消耗之比为品质因子Q。
对于永磁(恒磁、硬磁)材料,希望其在外加磁场去除后仍能长久的保留较强的磁性,其主要性能指标是:矫顽力Hc、剩余磁感应强度Br(或剩余磁化强度Mr)和最大磁能积(BH)max,希望这三个性能指标越大越好。并要求材料对温度、震动、时间、辐射及其它干扰因素的稳定性也好。
何谓轨道角动量猝灭现象:由于晶体场导致简并能级分裂,可能出现最低轨道能级单态.当单态是最低能级轨道时,总轨道角动量的绝对值L2虽然保持不变,但轨道角动量的分量Lz不再是常量.当Lz的平均值为0时,称其为轨道角动量猝灭.自发磁化的物理本质是什么?材料具有铁磁性的充要条件是什么:铁磁体自发磁化的本质是电子间的静电交换相互作用;材料具有铁磁性的充要条件为:必要条件:材料原子中具有未充满的电子壳层,即原子磁矩,充分条件:交换积分A > 0 超交换作用有哪些类型? 为什么A-B型的作用最强?具有三种超交换类型: A-A, B-B和A-B。因为金属分布在A位和B位,且A位和B位上的离子磁矩取向是反平行排列的.超交换作用的强弱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 1)两离子之间的距离以及金属离子之间通过氧离子所组成的键角ψi 2)金属离子3d电子数目及轨道组态.因为ψi越大,超交换作用就越强,所以A-B型的交换作用最强
讨论动态磁化过程中,磁损耗与频率的关系。低频区域(f < 104Hz)引起损耗的机理主要是由于不可逆磁化过程产生的磁滞和磁化状态滞后于磁场变化的磁后效;中频区域(f = 104---106Hz),损耗会出现峰值;高频区域(f = 106—108Hz),急剧下降,损耗迅速增加。交变磁场的频率与畴壁振动的本征频率或弛豫频率相同时,发生畴壁共振或畴壁弛豫而吸收大量引起损耗增大超高频区域(f = 108—1010Hz)继续下降,可能出现负值,而出现自然共振引起的峰值,这是由于外加磁场频率与磁矩进动固有频率相等时产生共振现象引起的;极高频区域(f > 1010Hz)对应为自然交换共振区域。铁氧体材料按磁滞回线特征分类:分为软磁材料、硬磁(永磁)材料和矩磁材料 铁氧体是含有铁酸盐的陶瓷磁性材料。与铁磁性相同点:具有自发磁化强度和磁畴不同点:①一般由多种金属的氧化物复合②其磁性来自两种磁矩,一种在一个方向排列整齐,一种磁矩在相反方向排列
静态磁化:静态磁场;磁滞线面积大;静态磁滞损耗。
动态磁化:动态磁场;小;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剩余损耗。第五章:材料的光学
对人眼睛敏感的可见光谱的波长r=1-0.1um,光属于横波
材料的折射率:光在真空中的速度v(真空)与材料的速度v(材料)之比,称为材料的折射率n。
相对折射率:当光从材料1通过界面传入到材料2时,与界面法向形成的入射角i1和折射角i2与两种材料的折射率n1与n2的关系为:n21=sinn1/sinn2=n2/n1。N21为材料2相对于材料1的相对折射率。折射率随材料的电容率ε增大而增大。原因:由于ε与材料的极化现象有关,当材料的的原子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而极化时,正电荷沿电场方向移动,负电荷沿反电场方向移动,使得正负电荷的中心发生相对位移,外加电场越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越大。当材料的离子半径增大时,其ε增大,折射率也增大。可用大离子获得高折射率材料:PBS,n=3.912。小离子获得低折射率材料:SiCl4 n=1.412 均质材料:如通过非晶态或立方晶体的各向同性材料时,光速不因传播方向的改变而变化,材料只有一个折射率。
非均质材料:材料存在内应力时,垂直于拉应力方向的n大,平行于拉应力的n小,而在同质异构材料中,高温晶型n小,低温晶型n大。
散射现象:光在材料中传播时,遇到不均匀结构产生的次极波,与主波方向不一致,会与主波合成出现干涉现象,使光偏离原方向。
光的吸收:由于光是一种能量流,在光通过材料传播时,会引起材料的价电子跃迁或使原子振动,从而使光能的一部分变为热能,导致光能的衰减,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吸收。金属对光的吸收很强烈,因为金属的价电子处于未满带吸收光子后呈激发态不必跃迁到导带就能发生碰撞而发热。
朗波特定律:光的强度随厚度的增加而呈指数性衰减。α光的吸收系数,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与光的波长。
光的折射率的色散:材料的折射率N随入射光的频率减小而减小的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率的色散。
影响材料透光性的因素:吸收系数,反射系数,散射系数,材料的厚度。(透光率随这四个因素的增大而减小)
提高材料透光率的措施:采用高纯材料以避免材料形成异相,添加微量成分以降低材料的气孔率,以及采用热压法,热锻法或热等静压法。
散射系数的影响因素:乳浊剂的颗粒尺寸,相对折射率及体积百分比。
当颗粒尺寸与入射光波长相近,颗粒体积百分比高,颗粒与基体材料的折射率相差较大时,能得到最大散射效果。
显色原理:着色剂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引起选择性反射或透射。
发光:光是原子或分子发射出的具有一定波长和频率的能量。当材料的原子或分子从外部接受能量成为激发态,然后从激发态回到正常态时,会以电磁辐射形式放出所接受的能量,这种辐射现象称为发光。
发光的机理:能发出荧光的材料主要是具有共轭键的苯环为基的芳香族和杂环化合物;而能发出磷光的材料主要是具有缺陷的某些复杂无机晶体,大多是第二族金属的硫化物,晒化物和氧化物作为基质,重金属作为激活剂。
激光:激发态的粒子受到一个具有能量等于两能级间差值的光子作用,使粒子转变到正常态同时产生第二个光子,称其为受激发射,这样产生的光称为激光。激光的特点:激光的特点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干性,是一种单色和定向的相干光束。激光可应用在许多方面,如激光通信,测距,定向,雷达等。光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光的全反射
光学纤维:光学纤维是由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以折射率大的材料作为光纤的芯子,折射率小的材料作为光纤的包层。
光信号在玻璃纤维光纤中传输时的传输损耗,主要来源有:1.光纤材料的本征损耗,包括Si-O键在波长为9um,12.5um和21um处的红外振动吸收延伸到2um附近的影响。2.光纤材料的杂志吸收,包括微量OH-根在波长为2.7um,1.38um和0.95um处的基波,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振动吸收,以及过渡金属离子引起的吸收3.光纤的结构缺陷,包括光纤芯子半径沿轴向有着微小变化,折射率分布也有微小不均匀性,从而引起散射损耗。
光纤按折射率剖面分布和传输模式可分为三种:单模光纤(直径几个um,只传输单模光束),阶跃型多模光纤(由低折射率玻璃外层包覆高折射率玻璃芯子),渐变型多模光纤(折射率沿光纤径向由中央向四周连续减小)
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强光场或其他外加场的扰动下,材料原子或分子内电子的运动除了围绕其平衡位置产生微小的线性振动外,还会受到偏离线性的附加扰动,此时材料的电容率往往变为时间或空间的函数,材料的极化响应与光波电厂不再保持简单的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极化将引起材料光学性质的变化,导致不同频率光波之间的能量耦合,从而使入射光波的频率,振幅,偏振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即产生非线性光学效应。主要是原子外层束缚电子在光波电场作用下的受迫振动产生的。其光学材料的特点:当高能量的光波射入时,会在材料中引起非线性光学效应,产生谐波,电光效应,光混频,参量振荡等。第六章:材料的声学
声波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以空气作介质传播时,人能听到频率在25Hz-20kHz范围的声音。声波是一种机械波。
回声:一定形状的房间中,反射声可形成回声,声焦点或死点现象当不同壁面反射而到达听者的声音所经过的路程大于直达声17m时,则到达的反射将形成回声。
声波三个基本物理定律以及意义:声振动作为一个宏观的物理现象,满足三个基本物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绝热压缩定律,由此分别可以推导出介质运动方程(p-V关系)、连续性方程(V-p’)和物态方程(p-p’关系),并由此导出声波方程――p,V和p’等对空间、时间坐标的微分方程。声波过程是绝热过程。
平面波:若声波沿x方向传播而在yz平面上各质点的振幅和相位均相同,则为平面波。声强:在声场中任一点上一定方向的声强,是指单位时间内在该点给定方向通过垂直此方向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声阻:声阻是流体阻力或辐射阻力(粘滞性引起),它导致能量耗散,使声能转为热能。室内声学:声音在一定封闭空间内辐射,传播或接收,此时室内物体和房间壁面会引起发射声,房间还会使声音在空间的分布发生变化而使音质改变。
吸声材料吸声原理:吸声材料的作用就是把声能转化为热能。对于柔顺性吸声材料,其吸声机理在于柔顺骨架内部摩擦,空气摩擦和热交换;对于非柔性吸声材料,其吸声特性依靠空气的粘滞性,进入材料的声波迫使材料孔内的空气振动,而空气与骨架间进行热交换,更促进了声能的损耗。影响水声声速的因素:(声波在水中的阻力损失比在大气中小,则声波在水中可比大气中传播更远)温度,含盐率及压力,其作用依次减弱。水声材料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声源发射器和水听器,曾用过水溶性单晶、磁致伸缩材料和压电陶瓷材料,随着水声换能器技术的发展,要求具有功率大、频率常数低、时间和温度稳定性好、强电场下性能好以及能承受动态张应力大的材料。声波在传播时有扩展损失,和衰减损失。
超声波:频率在20khz以上。产生超声波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压电晶体和陶瓷是产生超声波的一类重要的材料;磁致伸缩材料为另一类超声波发生材料 微声:频率在几十兆赫兹以上的超高频超声波。
次声:频率低于25hz的声波。次声的特点为:1.频率低于25Hz,人耳听不到2.次声在大气中因气体的黏滞性和导热性引起的声能吸收比一般声波小得多3.吸收系数a与周期T和大气压力的关系:4.次声受水汽以及障碍物的散射影响更小,可忽略不计5.次声是一种平面波,沿着地球表面平行的方向传播,次声对人体有影响,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6.频率小于7Hz的次声与大脑的a节律频率相同,因此对大脑的影响特别大,功率强大的次声还可能严重损坏人体的内部器官。海水中声波传输损失的主要来源:1.声信号在海洋中传播时,会发生延迟、失真和减弱,可用传播损失来表示声波由于扩展和衰减引起的损失之和。其中,扩展损失表示声信号从声源向外扩展时有规律地减弱的几何效应,它随着距离的对数而变化;而衰减损失包括吸收、散射和声能漏出声道的效应,它随距离的对数而变化2.柱面扩展引起的损失随距离一次方而增加,声波在海水中长距离传播时对应于柱面扩展。3.海水中的声吸收比纯水中大得多,在海水中声吸收由三种效应引起:一是切变黏滞性效应,另一是体积黏滞性效应,以及在100kHz下,海水中MgSO4分子的离子驰豫引起的吸收。第七章:材料的功能转换
光通过晶体材料时通常会发生双折射。人为引起的双折射包括由电场引起光电效应和由应力引起的光弹效应。
光电效应:在一定温度下材料的电容率k通常可看作常数,但是一些材料的电容率却会随着电场强度E的不同而明显的改变,从而引起材料折射率的变化。由于电场强度不同而引起材料折射率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包括光电导效应,光生伏特效应,光电子发射效应)
光弹效应:材料的电容率及其折射率,一般不仅是外加电场的函数,而且也是外加应力的函数。由应力引起折射率的改变称为光弹效应。
晶体材料在不允许有应变发生时的光电效应,称为主效应或真效应;而由压电性和光弹性引起的光电效应,称为辅效应或伪效应。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材料观察到的效应是主效应和辅效应之和。
第二篇:《理论物理导论》心得
学习《理论物理》心得(第二周)简介
这篇心得是从第二周开始的,因为第一周没有去上课。
第二周老师讲了分析力学的核心内容:从最小作用量原理到哈密顿正则方程再到泊松括号,按老师的意思,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以后能理解量子力学做准备。
作为一个数院人,我想说虽然这门课的思想是华丽的,但叙述却异常混乱。其中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便给两个物理量A,B都可以有A的概念,另一个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对于B
的相关性的讨论——有时候他们被看作无关变量,有时候后者又被看作是前者的导q和q
的偏导时更是纠结到一起。数。这两种混乱在讨论一个物理A关于q和q
为此我试图在这篇心得中,构建一个在数学上不会使引起混乱和歧义的“分析力学”。一开始我会给出“力学系统”的定义。大家会看到我给出的定义是完全数学的——事实上我只是定义了这个系统在做数学演算时会用到的“数据结构”,而不是陷入令人混淆的文字解释中。
其次我定义了“轨迹”的概念。然后用完全数学的语言引入了某个“力学系统”的“物理轨迹”的概念。之后在众多“力学系统”中我选择了“牛顿系统”作更深入的讨论,直到证明“牛顿系统”的“物理轨迹”正是满足“牛顿第二定理”的轨迹。
届时大家可能会想,我所做的不过是把一般教课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用另外一种语言叙述了一遍,所谓“系统”和“轨迹”的概念非常的多余。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概念严格的定义“物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偏导”的概念。在这些严格的数学概念下所谓的哈密顿正则方程也变的不再高深。最后引入的泊松括号也变的意义明显。
最后我讨论了一下泊松括号的内涵,并给出扩展泊松括号的概念。在这些对泊松括号的洞见下,一些泊松括号的代数性质也自然浮出水面。
力学系统的物理轨迹
定义:一个自由度为n的系统是指一个从R2n1到R的无限阶可微的函数L。
2n定义:一个自由度为n的轨迹是指一个从R映到R的函数:
(x))(q1(x),...,qn(x),q1(x),...,qn(x))(q(x),q
是两个无关的从R映到R的函数。任何两个n维多元实函数放要注意的是这里q和qn
在一起都可以叫做一个自由度为n的轨迹。比如一个不连续的q可以看作是一个发生了“瞬间转移”的轨迹。
)被称做运动轨迹当且仅当它们可微,且: 定义:一个轨迹(q,q
(1)
dqqdt
d:RRn,s.t.q(2)qqdt
的在是唯一的。称q为该轨迹的位矢,q为该轨迹的速度,q为不难看出上述定义中q
该轨迹的加速度。
)被称作n维系统L的物理轨迹当且仅当: 定义:一个n维轨迹(q,q
)是运动轨迹(1)(q,q
k)|qk(t1)qk(t2)0}k1..,如果(2)对任意t1和t2,和任意运动轨迹列{(qk,q
k(t))|0,则 limmax|(qk(t),qkt1tt2
limkt2t1(t)qk(t),t)dtL(q(t),q(t),t)dtL(q(t)qk(t),qt1
t1tt2t2k(t))|max|(qk(t),q0
这里实际上是把满足最小作用量原理的轨迹定义成了所谓的“物理轨迹”——使用严格极限语言,而不是变分语言。这样在数学推导中就不会遇到一开始所说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同时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定义暗示着“最小作用量原理”实际是“作用量极值”定理。
)是系统L的物理轨迹当且仅当 定理(拉格朗日):一个运动轨迹(q,q
dLL(t),t)(q(t),q(t),t)0(q(t),qdtyx
证明:
limkt2t1(t)qk(t),t)dtL(q(t),q(t),t)dtL(q(t)qk(t),qt1
t1tt2t2k(t))|max|(qk(t),q
limkt2t1(t)qk(t),t)L(q(t),q(t),t)dtL(q(t)qk(t),q
t1tt2k(t))|max|(qk(t),q
limk
t2t1LL(t),t)qk(t)(t),t)qk(t)O(|qk(t),qk(t)|)dt(q(t),q(q(t),qxyk(t))|max|(qk(t),qt1tt2t2limkt1LLt2(t),t)qk(t)(t),t)qk(t)dt(q(t),q(q(t),qk(t)|)dtO(|qk(t),qxyt1limkmax|(q(t),qk(t))|k(t))|max|(qk(t),qkt1tt2t1tt2
t2
limkt1LdLdL(t),t)qk(t)[(q(t),q(t),t)qk(t)]qk(t)(t),t)dt(q(t),q(q(t),qxdtydtyk(t))|max|(qk(t),qt1tt2
limt2
kt1
t1t1tt2k(t)|)O(|qk(t),qdtk(t))|max|(qk(t),qlim[kt2qk(t)LdL(t),t)(t),t)](q(t),q(q(t),qdtxdtymax|(qk(t),qk(t))|t1tt2
t2L(t),t)qk(t)(q(t),qt2k(t)|)O(|qk(t),qylimdtt1kmax|(q(t),qk(t))|max|(qk(t),q(t))|kkt1tt2t1tt2
t1
lim[kt2t1qk(t)LdL(t),t)(t),t)](q(t),q(q(t),qdtk(t))|xdtymax|(qk(t),qt1tt2
)是系统L的物理轨迹等价于:故运动轨迹(q,q
k)|qk(t1)qk(t2)0}k1..,如果对任意t1和t2,和任意运动轨迹列{(qk,q
k(t))|0,则 limmax|(qk(t),qkt1tt2
lim[kt2t1
qk(t)LdL(t),t)(t),t)](q(t),q(q(t),qdt0k(t))|xdtymax|(qk(t),qt1tt2
用反证法不难证明它等价于(注意连续性):
dLL(t),t)(q(t),q(t),t)0证毕。(q(t),qdtyx
为了简化记录并保证数学描述的准确性,下面我们定义“物理量”的概念,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偏微分”的概念。我们是使用的定义是归纳式的。
定义:一个物理量一般由四个元素组成的:1.它的生成轨迹2.它的生成量3.它的生成函数.4它的表现函数。具体如下:
)是轨迹,则亦称(q,q)是基础物理量。它的生成轨迹是(q,q);它的表(1)若(q,q
(t))(R现函数是(q(t),q2n到R上的映射)。基础物理量没有生成量和生成函数的概念。
(2)称g是物理量若:
1.其生成量a是物理量或基础物理量。g的生成轨迹是a的生成轨迹。
2.存在正整数n,m,使得a的表现函数为a(t)将R映入R,g的表现函数g(t)将n
R映入Rm,且g的生成函数G(x,y)把RnR映到Rm。
3.g的表现函数为G(a(t),t)。
此时记g:G(a,t),其表现函数为g(t)。
4.考察g的生成量的生成量的生成量。。通过有限步会遇到基础物理量。定义:若gG(a,t)是物理量,则引入三个物理量的运算:
gG(a,t):=ax
gG(x,y)生成的。是一个物理量,它是由(基础)物理量a通过函数ax(1)
(2)gG:(a,t)ty
gG是一个物理量,它是由(基础)物理量a通过函数(x,y)生成的。ty
dggg:a'(t)dtat
dg上式的内涵是:是一个物理量,它是由(基础)物理量a通过函数 dt
Gg(x,y)a'(y)(x,y)xz(3)
生成的。其中a'(t)是指a的表现函数的导数。
注意这里的:的含义。对两个物理量A,B,AB是指t,A(t)B(t),也即这两个物理量的表现函数相同而A:B是指两个物理量的4个要素都相同。
于是重新叙述拉格朗日定理如下:
)是系统L的物理轨迹当且仅当 定理(拉格朗日):一个运动轨迹(q,q
dll0 dtqq
)通过函数L(x,y,z)生成的物理量。,t),也就是说l是基础物理量(q,q其中l:L(q,q
啊打到这里已经到下午了还要做好多事。。我明天继续补吧。。
第三篇:医学导论总结
1.医学的定义: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
2.古希腊代表人物.代表作: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 古罗马代表人物:盖伦
3.近代医学代表人物:维萨里《人体的结构》 哈维《心血运动论》 4.医学的三个学派:物理学派、化学学派、活力论学派
5.近代医学的特点和启示: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6.20世纪医学技术的三次革命:①30到50年代磺胺和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时代②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一次诊断学技术的革命,开创了无创性诊断的新路子③70年代后期,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生产出生长抑制素,人胰岛素,人体生长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多种生物制品,使传统的药物治疗法面临着蛋白质类药物的有力挑战,开拓了生物学治疗的新概念。
7.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把健康看做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当宿主的抵抗力降低。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时,导致这种平衡破坏便会发生疾病:而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并确定其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特动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现代医学的特点:医学分科专门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于发展: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65年),《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方药五部分组成。
10.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
11.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 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12.医学人才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13.医生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 精益求精 医风廉洁平等待患 文明礼貌 慎言守密。14.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高等本科医学教育,高等专科医学教育与高等医学职业技术教育,中等医学教育,初等医学教育。
15.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①根据教育对象:职业前教育和成人教育。②根据教学时间: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③根据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函授教育,临床进修教育,各种专题讲习班和中医学徒教育,网络教育。
16.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教育更加重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的整体性特点,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医学教育的连续统一体。17.医学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
18.卫生人员:是一类职业群体的总称,是指从事医疗卫生、卫生管理及卫生后勤等工作的各类人员。
19.卫生人员的分类:①按工作性质: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工勤人员。②按工作场所:医院内卫生人员,医院外卫生人员。③按从事中西医分类:中医药卫生人员,西医药卫生人员。
20.临床医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履行医学人道主义职责,行使临床医疗权力,以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
21.临床医生的职责:医生应当承担对病人的职责:积极为病人治疗的职责,解除病人痛苦的义务,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的义务,为病人保密的义务。医生应当承担发展医学科学的职责。医生应当承担开展预防卫生保健工作的职责。
22.对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①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②加强业务学习,接受新知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③重视加强护理科研的开展,提高科研素质,提高写作能力④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23.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①都在医院的非临床科室工作,他们的工作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也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医学的发展,临床辅助检查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而且水平明显提高,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和临床医生、护士一样,他们也需要专门的大学教育。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卫生技术人员已经从原来的医疗辅助地位,逐步走向诊疗实践的前台,即直接参与诊断与治疗
24.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诊断,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立社区合理的医疗保健制度,开展健康教育。
25.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基本特征:具体性,综合性,操作性。26.全科医学工作的基本内容:①对病人提供照顾②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③以社区为范围的照顾④对社区人群提供预防服务。27.发展全科医学重要性:①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的需要④是促进居民健康消费观念的需要 28.对全科医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持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
29.目前实践和尝试的全科医生培养方式:①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本科生为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②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大专生为起点,开办本科层次(专升本)的全科医学教育③部分地区实施的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中专医士(师)为起点的大专层次全科医学教育。
30.病人:有疾病行为并寻求医疗帮助且被医生诊断为患有疾病者,称为病人。当病人被诊断患病后,就有一个健康人角色转变成了病人角色。
31.疾病行为:也称患病行为,是指身体自觉异常或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时,病人以理解、评判与行动体现出来的行为。疾病行为主要有:病征,病感,病态。
32.求医行为:是病人在觉察自己患病后所采取的寻找医学帮助的行为。类型: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强制求医。原因:为满足生理需要,为满足心理需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影响因素:对疾病的觉察和感知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差异,医疗卫生服务。
33.遵医行为:是病人按照医务人员的医嘱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的行为,遵医行为的好坏常常是影响疾病疗效和转归的决定性因素。34.影响因素:四个M:误解,动力,用药和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人对疾病的看法及对治疗的期望,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就医方式,病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的满意与认可程度,病人对医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病人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心理。35.病人权利: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①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权和自主选择权,②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③享受保护个人信息的保密权和隐私权,④享受评判服务质量并提出建议要求的评判监督权,⑤享受减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豁免权。
36.病人义务:是病人在医疗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对病人提出的与权利相对应的要求。主要有:①及时就医、配合治疗的义务,②尊重义务人员遵守医院规定的义务,③依法按章缴纳医疗费用的义务,④主动参与医学研究和服从强制性医学措施的义务。
37.保护性医疗制度:内容:语言美,环境美,保持安静,足够睡眠,改善病人饮食,体育方法。原则:病人利益第一,整体优化,提高医疗质量。
38.病人心理变化:认知变化,情感变化,意志行为变化,人格变化。39.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体现医疗活动的根本宗旨,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40.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①倾听理解,开放引导,以人为本;②增强意识,提高质量,完善服务;③整体医疗全面健康,全程监督。41.医患关系:狭义:指医生与患者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广义: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42.医患关系的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43.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病人方面的因素,医疗管理方面的因素,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
44.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①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②加强医德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③给病人以庄重、可亲的形象④良好的服务态度⑤在积极交谈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45.医际关系:指医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家庭型医际关系模式,师徒型医际关系模式,指导-被指导型,平等合作型。46.治疗性沟通:指医患之间、各医务人员之间,围绕患者的治疗问题并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特征:以患者为中心,治疗性沟通有明确的目的性,沟通过程中的医患自我暴露的要求。
48.人的生命标准:个体/生物学标准,承认/授权标准
49.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患与病痛。指出三点:①健康与疾病史相对立而存在的,但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健康。②健康不仅是躯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后两者尤为重要。③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50.健康的标准:
一、躯体健康标准:①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能从容担负日常工作。②身体能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③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④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腿位置协调。⑤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和睑不发炎。⑥无龋齿,牙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初学现象。⑦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⑧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脏器结构功能正常。
二、社会心理健康标准:①生活目标明确,态度积极,理想切合实际。②人格完整,情绪稳定,自我感觉真实。③对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有恰当的估计。④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能适度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⑥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⑦满足个人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要求。⑧乐善好施,对弱者充满同情心;嫉恶如仇,对损害社会的现象表示愤慨。51.疾病: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52.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因素。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种族因素。
53.衰老:定义:是生物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总和。特征:普遍性,进行性或不可逆性,内因性,有害性。
54.死亡:病理性死亡:①重要生命脏器严重不可逆性功能损伤②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机体嫉妒衰竭③由于电击、中毒、窒息、出血等意外事故引起的严重急性功能失调
55.死亡标准:脑死亡是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都能接受的人类个体死亡标准。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56.安乐死:意为快乐或尊严地死亡,是指为了免除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时精神和躯体上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医学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情况下终结生命。“自然死亡”
57.临终关怀:意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照顾,使其在较为舒适安逸的状态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58.诊断:是认识主体(医生和护士)按照内在思维范式对客体(病人)的表现做出解释和说明,是一切临床医疗工作的前提。广义上诊断通常包括诊、断和验证诊断三个基本过程
59.面对着就医者,以下问题势必需要回答的:①就医者是否为病人,②疾病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③疾病的原因是否明确,是单个还是多个,④疾病是否有并发症,⑤疾病史慢性的还是急性的。⑥是否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⑦病人的功能状况如何,⑧疾病史良性的还是恶性的,⑨辅助检查是否必要可行,⑩检查结果与临床印象是否矛盾,⑾治疗结果是否支持诊断。
60.临床诊断的四个基本形式: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综合诊断
61.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程序诊断法,归缩诊断法,目录诊断法,除外诊断法。
62.临床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63.临床治疗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道德原则,重视心理治疗原则,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则,个体化原则,最优化治疗原则,最低成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64.治疗方法:根据治疗目的:根治性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姑息治疗,预防性治疗,康复治疗,诊断性治疗。根据治疗手段:手术疗法,介入疗法,内镜治疗,冷冻疗法,加热疗法,激光治疗,药物疗法,放射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基因治疗与基因疗法,血液净化疗法,心理治疗,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饮食疗法。
65.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病历记录是最重要的医疗档案和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分为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及转诊病历。66.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特征:①责任主体必须是取得相应资格并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单位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和个体开业医务人员。②必须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之中。③主观上必须有过失,主要是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④必须是违法行为。⑤违法行为与不良后果必须有因果关系。
67.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况: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一场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68.预防医学:是采取适当干预措施达到防止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维持和恢复机体功能,最终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之目的的医学学科。
69.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前瞻性和全程性,群体性和全民性,宽泛性和宏观性,行政性和社会性。
70.个体预防:是指针对个体所采取的预防疾病的措施。
71.群体预防: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
72.三级预防:依据疾病预防的不同环节和所处的疾病自然进程,将疾病易感期时去除病因、达到无病防病的预防,称为第一级预防。将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延误,称为第二级预防。将对发病期及发病后期患者进行适时治疗处理,防止并发症、后遗症或残疾,称为第三级预防。
7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7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引起的原因:病原生物因素,中毒,放射性因素。建立的机制: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管理保障机制。75.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善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76.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77.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78.残疾者(带有弱能的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异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79.致残原因:疾病,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事故,物理、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80.康复医学评定:又称康复评定,是用客观、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81.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82.我国卫生组织机构:一。卫生行政组织。二。卫生业务组织①医疗机构②卫生防疫机构③妇幼保健机构④药事检验机构⑤医学教育机构⑥医学研究机构。三。宣传、出版和群众性卫生组织①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② 群众性学术团体③群众卫生组织。83.用药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课本150页
第四篇:专业导论总结
重庆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导 论 总 结
专业:
年级:
姓名:
总结
一、物理学(师范)专业介绍及背景
物理学是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辐射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不仅积累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还形成了客观地熟悉世界的基本观念、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因此物理学的练习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主要学科:物理学,光电子
开设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子线路、电工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光电子技术、教育学、心理学、中学物理实验与教学技能基本练习、物理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毕业规定:本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要求,获得毕业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其中课内必修课程118.5学分,选修课程41.5学分;独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42.5学分,理论42.5分。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 毕业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在职业院校、中学、教育治理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治理等方面的工作。物理学专业是一级学科,毕业生可报考物理学专业的各种二级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如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的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二、专业培养计划
培养要求:本方向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练习,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Z**F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科技治理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等。
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
(1)把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2)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育的最新成果,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练习;
(3)把握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
(4)把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5)把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熟悉教育法规,把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
三、大学四年规划
步入大学后,我才深刻理解到“人生是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曾经的曾经,我幼稚的以为冲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就会是一马平川,现在才发现前方的路依旧蜿蜒,曲折,坎坷。不仅如此,在步入大学后,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诱惑,也更加迷茫徘徊。我们更需要了解大学信息,认识自我特点,勾画自己的“路线图”,在不同的阶段自我引导。
首先我想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大学计划,它们分别是“自主学习”、“从容生活”、“阅读思考”、“劳逸兼并”、“准备就业”等,这些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都很重要,在学习方面,大学很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段能进行系统向学习的时光,我会重视并珍惜这段时光。由于物理学需要大量理解和实验任务量比较重,我会努力克服,弥补漏洞,而且对英语要加强联系,争取做到多听多练多做,努力将英语学习编程一种习惯,尤其要冲破“听说”对我的障碍,;且还要爱上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
在生活方面,大学让我有了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对自己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初来乍到,多向学长学姐们请教,自己做清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自己所有的事;而且在学有余力之时,多多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努力提升自己,而且我会不断努力,在大学的空间里更大程度的施展和发展自己。我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天。
大一时期:
1.上半期为适应阶段,我现在已初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需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平时的进步,用期末考试成绩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多与老师交流,积极参加讲座等扩宽视野。
2.闲暇时间比较多,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克服马虎习惯追求事事细心,努力更好的完成接到的任务,学习word和excel等办公软件弥补这一缺点。
3.下半期更加重视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听力与写作的练习,力求在6月份通过六级考试。
4.结交朋友同样很重要,与室友相处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我要学会包容和理解别人,增进班上同学之间的交流,发挥班委的作用。大二时期: 1.由于大二课程会增多,课力压力会增大,我计划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学习里。因此我可能会选择退出学生社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方面。
2.大二学期,进一步扩宽自己的交流圈,多认识一些其他学院的同学,从不同学院的同学身上吸取不同的东西,更好的完善自己。
3.注重体育锻炼,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保持健康体魄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大三时期:
1.大三更多的要考虑就业问题,在上半期就多去听听招聘会等的消息,多向已毕业的学姐学长听取经验,提高对应的师范生技能。
2.趁大三课程较少多去找一些兼职,做做家教,在这段时间就努力汲取经验,多多向老一本学习。;如果有可能多观察招聘的消息,在此阶段诺练练手。大四学期:
1.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到中学尽量多学习老一辈人的经验;从中学习工作流程获取工作经验。
2.下学期写好毕业论文,完成本科生最后一项作业。3.做出下一步的决定是考研还是就业;考研的话根据自己的水平制定目标,尽可能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如果有可能,努力获取第二专业的证书;写好就业简历,多争取实习的机遇。
每个人的大学生都不一样,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希望仅此作为前进路上的导航,遇到特殊情况还是要学会变通,不要就这样死板;在大学的日子里,我希望的是学到更多,不管是学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仅仅想要的就是争取进步,希望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并且有意义。
第五篇:地理信息导论总结
地理信息科学,顾名思义,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其间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重视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最终促成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地球信息科学以信息流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地球信息学”是其理论 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在这个领域上,国内外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其中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来看,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回头从GIS来看,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Web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发展;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发展;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发展等。
将GIS技术放进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科学当中,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
第一是地理认知、地理信息本体论以及概念格。这个领域目前比较热,地理认知研究很早,它和认知心理学、地理思维、地图认知、地理行为学密切相关。地理信息本体论,主要是讨论各个专业应用领域概念与语义的相互关系、以及层次性与一致性等,相关研究涉及语义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知识级地理信息共享与知识重用、以及地球科学中的语义建模等。在地理信息本体研究中,概念格是一个前沿研究方向,涉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
第二是面向“人”,面向社会的GIS发展。关于人文地理方面的领域,亦是一个值得发掘的方向。
第三是地学模拟、情景决策支持分析。地学模拟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包括基于多智能体的SARS传播模拟分析等。第四是时空过程表达、时空数据模型、时空分析。例如,水环境污染时空模型,滑坡过程时空模型,洪水演进过程模型,风暴过程模型等。随着“数字海洋”的发展,海洋现象动态变化过程时空表达与模型。第五是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三维可视化、虚拟环境与数字地球。Google Earth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与最新成就。中科院遥感所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另外,数字地球带来的全球GIS的发展。
第六是协同地理信息系统。过去GIS是单用户的,为一个人设计使用的,但是现在是很多人同时用一个GIS系统。协同GIS就是一组人在GIS支持下一起解决一个地理问题。协同GIS,与"GIS和社会"以及PPGIS都有关系。
第七是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地理计算。基于手机的GIS,用户很广,其产业以及相关GIS服务理念影响很大; 第八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美国9.11以后,特别成立国家可视化分析中心,专门发展视觉分析学,分析各种各样数据,目前这个方向在可视化领域里是个热点。
第九是网络技术发展与网格GIS。国家“十一五”863将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第十是遥感信技术与GIS分析。宫鹏提出的“声像一体化湿地连续遥感监测技术:平台建设试验”,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关于基于声音遥感图像的应用,都是关于声音遥感的新探索。
目前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虽然已是地理科学中方法与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现代地理科学的核心新概念、新基本理论与原理等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却是不足的。需要把地理信息科学与实验科学(实验地理学、实验遥感)结合起来发展。
然后,在关于海量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RS+GIS+空间分析等)的领域上。遥感和GIS的结合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有很多的传感器,很多的数据产生以后,怎么能从中发现异常的东西,如何能很有快的反应和决策,需要遥感和GIS的密切结合,才能产生实用价值,才能促进促进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维地物结构模拟与虚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关于遥感定量模拟与虚拟地理生态环境。由DEM模拟SAR实验,多角度遥感和三维地表与地物结构密切相关的。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基于天空地网络一体化的研究实验平台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关系。马蔼乃教授认为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孙九林院士等提出基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方法论框架;龚建华等发展基于天地人机关系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实验平台。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部分包括: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城市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虚拟现实技术,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地理空间认知),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
空间信息技术国家需求,主要包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与国情,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灾害防御,卫生健康与公共安全,空间信息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