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之研究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明确的内涵,即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建设,是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是有特色的村庄文化,是与新农村整体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真情投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切实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良好的经济水平和法治作保证,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 乡风文明 农村发展 生活水平正文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乡风文明概述 1.乡风
“乡风”顾名思义,指的是农村地方人们基于长期沉淀而成的生活习惯、心里特征和文化习性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乡风是农村人们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好的乡风对应的就是该地区农村人们的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特征等。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乡风,如早婚且大操大办、重男轻女,超生却无法优生、封建迷信、生活环境脏乱差、赌博成风等问题。
2.文明
文明,包括整个乡村的道德风尚和良好风气,还有村民个体的良好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等。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① 因而,我们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达到的一种进步状态。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不能仅仅从良好的乡风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理解,而是应该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的一个概念。纯粹的乡风,是对一个地区人们情感、风尚、习惯的表达,只属于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的层次,具有不系统、不定型的特点,既包含落后的陈规陋习,也包括良好的乡风。从与乡风的关系看,乡风文明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乡风、文明的乡风,但是,仅仅从这方面理解是不够的。根据中央文件中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乡风文明也应该包括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规定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此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是指包含良好的乡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一个概念。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讨论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族力量,为中华振兴而奋斗,这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重要的一步,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民梦想的重要一步,是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大步。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日益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利益丧失群体和自我迷失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失落者、制度安排不公平的承受者。农民承受着对社会的失望感和对自身前途的茫然感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他们无法认同被歧视的社会角色和不公平的社会地位,最终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真正落实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给农民更公平的待遇,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辅助性因素
农民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上都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阻滞作用,且农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刻不容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广大农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口径这一主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以投入到生产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缩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4.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和舆论环境要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培育和营造。可以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农民群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关心,最终形成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与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做好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便可以化解一些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做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优化农村人文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内在动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最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村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在农村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所以乡风文明建设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价值依据、价值导向和价值坐标,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积极培育农 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形成勇于创新,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互爱、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根本路径。
(二)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因为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转化、增加收入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条件之一。
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将我国农村巨大的富余劳动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不仅能够使我国农民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中获得实惠;而且利于他们在城乡间流动,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赚取丰厚的报酬,从而实证地告诉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倡导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娱乐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容单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小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中的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腐朽文化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所以,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重大民 族传统日、集市,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农民喜闻乐见自助性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主体,让农民在参与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的消费方式主要有生存生活消费、人情消费、浪费消费、喜丧消费、生育消费、疾病消费、文化消费等等。总体上讲,当前农民的生存生活消费比较节约,基本上符合我国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日常节衣缩食、喜欢储蓄。受收入水平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行为选择是小病拖、大病也不舍得花钱去医治。所以,农村疾病消费也不高。
农民不合理的消费,压制农民文化消费、农业生产投资性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良好乡风的形成。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民摒弃上述的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加大农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资的比例,促使农民在建设文明乡风中,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
(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1.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首先要做到村民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我们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单位的,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支配,农民在处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集体经济利益关系的时候,很难将它们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致使农村长期以来村民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合作精神与一致行动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核心是构建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即在正确处理农民个体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利益的关系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协作纽带,使每个农民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机会共享农村社会发展的成果,共担农村社会发展的责任,这样农村社会的和谐才能达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对农民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农民遵循农业生产规律,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地改善村庄居住条件,“合理耕种,保护土壤肥力,不要搞掠夺式破坏植被的开发、生产,使农民懂得发展农业不仅仅为了吃饭,还要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气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就是在农村逐步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互信互帮、孝敬老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科学、不迷信、不赌博、不铺张浪费、不超生等良好社会风气。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靠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要靠农村法制的完善,二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方能推动农村新风尚的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在农村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借助农民相关群体的群体压力,促使绝大多数农民行为与新风尚的要求趋于一致化,从而推动农村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良好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营造仅靠文明乡风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制度作为农村新风尚建设的坚强后盾。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农民真的面对诸如经济纠纷、社会治安、刑事犯罪等问题时,他们往往借助家族势力、亲朋好友,仗着人多势众,公然蔑视公共秩序及法律,采用恐吓、打架斗殴等暴力手段来解决,文明乡风此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缺乏应有威慑作用。所以,对农民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让农民了解法律的威严、强硬、不可调和性,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发生数,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见,只有文明乡风、法制教育两手抓,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才能有效营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乡风文明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领导方向
1.思想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建设,必须倡导一种与拜金、享乐主义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新农村、新农民的伦理底线,确立适合乡村法阵的价值观。在积极向上的思想建设下,农民不一定会很 有钱,但却会因为精神领域的富足而感到生活充实、有意义,让农民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只会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是非常美好而珍贵的。为此,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要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定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优良的品德教育农民逐渐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艰苦创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等健康文明的伦理观念,为乡风文明建设把好第一关。
2.组织建设
乡风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的是农村领导干部的组织建设。先进的组织会让农村的社会风气都好起来。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组织领导要比其他人更好。因此,要使得农村的风气变好,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自身也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蚀,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要加强世界观改造,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以便为当地的民风民俗树立正气;要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带领群众抵制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3.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规范作用,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持久进行。一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二是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对举报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以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4.务实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需要务实建设。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使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要加大村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农村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为农村业余精神文明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支持和器材支持;要采取减免税、贷款优惠、资金补贴等办法鼓励兴办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1.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目前,我 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须大力加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可在县委党校增设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课程,以帮助基层干部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文化问题的思考研究。公共文化场所是农民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一个以公有文化设施为主导、社会团体、民办文化设施作补充的,遍及农村集镇,合理布局、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才能实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农村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只有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其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一个完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其中的各种农村文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保证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
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离不开文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 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加村民的文化水平,使其更好服务的农业发展于农业。并且增强了农民的兴趣,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乡风文明提供基础
1.加强科技进村,加大科技投入范围
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农村民生的改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2、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提供支撑;
3、科学技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强大的支撑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有效支撑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技术显著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乡风文明、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分析当前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推广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实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服务落后,满足不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求”等八大问题和不足。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科技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科技下乡,人才进村,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为主要内容,以科技惠农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加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优化农村科技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提升农民科技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突破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支撑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是突破口;创新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是重要抓手;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等发挥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九大实践对策。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要在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社会处境。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农村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各个组织机构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新农合建设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保障范围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这表明该制度主要用于救助农民疾病医疗费用,而门诊、跌打损伤等农民经常需要支出的门类却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就使得农民实际收益没有预想的大。而从其宣传工作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介绍其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许多农民难以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他们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生病花钱的概率极低,且登记程序、报销程序都略显繁琐,因此没必要向政府缴纳钱财。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简化报销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各个定点医院应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比如设立专门针对新农合的报销点。同时要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作风,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报销比例。收益是农民继续参加新农合的直接动力,只有建立起大病、小病、无病都收益的模式,才能提高农民的信任。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国家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立法方面,国家民政部在1996年颁布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该制度还是存在着立法滞后、制度缺乏规范性等仍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救济体系建设,以农村低保、特困户救助等方式为基础,以临时性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鼓励社会中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使之构建起涵盖更广、水平更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五)加强法治建设、民主管理,提升农民的权利保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水平
1.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普法的角度,农村都及其需要普及法治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法制教育来告知农民赌博、迷信、小偷小摸等是违法行为,号召广大农民依法行事,共同打击农村陋习和不法行为。还可以开展评选农村“普法光荣户”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此外,农村干部也应该提高自身依法办事水平,将农村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2.实行民主管理,完善基层选举制度
民主观念在农村的普及需要在各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实行村务公开,并做到内容真实易懂,不玩形式上的“假大空”。其次,当村干部面对各种冲突问题时,应该采取讲政策讲道理、耐心劝解的方式,切记争吵打骂、破坏农村和谐环境。最后,可以因地制宜地修订地方规约以规范当地村民的权利义务、实现管理民主。比如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讨论、投票等环节上完善相关基层制度,从而树立起人人都是新农村建设主人的意识。
结 语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的发展中的大国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的乡风逐渐形成。然而,受几千年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已采取了措施。由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隐性建设,它贯穿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乡风文明建设是不可能真正建设。
引用及出处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年,第 924 页 ②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 317 页。
③ 林镜芳、袁宜嫔:《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 乡风文明 ”的现实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12 月第 4 卷,第 6 期,第 48 页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埃尔:《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2.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3.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刘毫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陆学艺 :《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陆学艺、陈文光 :《“三农”问答读本》[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8.王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
9.马雄贵:《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第2期
10.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11.汪 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郑州大学,12.金红华:《论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13.姚 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14.黄筱娜:《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桂海论丛》,第6期。
2007年,1998年11月 2007年8月
2006年12月 1998年
2007年第23卷,13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学理透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学理透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境界。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078-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乡风文明,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它要求的是达到精神层面的境界。乡风文明在新农村总目标中所处的地位表明,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崭新的时代内容。
一、乡风文明概念界说
(一)乡风。乡风指的是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风貌,字面含义是风气、风俗、风尚,就是民风民俗。它既包括观念形态的信仰、观念、意识、操守,知识形态的关于社会和自然各方面的知识,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生产生活中物质对象的形制和功能特点,还包括制度形态的礼制、习惯、规约、道德规范等行为规范,属于文化的范畴,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社会学意义上讲,乡风是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或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观念、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仿效、传播和流行。文明的乡风应以人为本,反映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发展,并体现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历史演进三者相一致、相协调。乡风不能用标尺来定位,也无法用金钱来度量,但当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示出纯洁、表达出诚意、折射出高尚时,乡风就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因此,无论从词义本身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乡风其实是一种依赖于特定农村区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一种地域性乡村文化,即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概念。
(二)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一种区域文化,乡风文明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社会关系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乡风文明有以下特征:一是乡风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乡风文明反映了人们自身的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乡风文明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二是乡风文明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建设的各个层面。
(三)乡风文明的主体及培育。既然文明乡风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时代精神并顺应历史发展,那么,乡风文明本质上体现的应该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农村或者农村社区范围内,居民之间、邻里之间及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文明、祥和、和谐的社会关系。因此,乡风文明的主体是人,是农村居民或者农村社区居民,当然包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也涉及到城镇、城郊村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1]。
乡风文明主体培育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适应当代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农民(或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社会化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实际上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它是农村文化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有别于城市文化,也有别于以往农村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文化。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人”的全面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新农民的综合体现。它具体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因素,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不断有所创新,形成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乡风文明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2]。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形成文化娱乐设施齐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民风民俗淳朴健康的精神风貌;形成乡规民约健全、遵纪守法观念深入、村间邻里和睦、治安措施保障有力的和谐生活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观念、新风尚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传播,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创业精神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培育,所需要的舆论氛围、社会环境要依靠乡风文明建设来营造。乡风文明,第一次被党的文件提到了如此的高度,更加说明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至关重要的位置。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它反映了人们自身现代化的要求,是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体现,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乡风文明反映了时代的精神特征,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它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是特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它应具有如下质的规定性:
一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精神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坚持突出科学发展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唱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确保新农村文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三个面向”要求农村乡风文明必须打破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形成的封闭、落后的惰性状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形成更加开放、更有活力、具备较为完善的自新机制和较强的自新能力的文化,革除文化积累中的糟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导入现代文明因素,不同于城市文化而又与城市文化相对接、相兼容,具有鲜明特色和现代品格的文化内涵。
三是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是一种村庄文化。这种村庄文化,应积极适应并充分反映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主要纽带连接成共同体的传统村庄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以产业为核心,以业缘关系为主干,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两翼,多条纽带连接成的文化共同体,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是新农村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目标相适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乡风文明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对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受农村政治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制约,因此,乡风文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相协调[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方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范畴的(管理民主),而且这三个方面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个历史性的进程,它要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尊重农民意愿,统筹兼顾,全面落实好“二十字”目标。
“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三种文明相比,则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和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由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所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既有承传古朴民风的一面,也有创建现代文明风尚的一面,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通过建设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崭新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乡风文明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05).[2]董欢.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J].兰州学刊.2007,(03).[3]马雄贵.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0,(02).
第三篇: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近年来,龙游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目前龙游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和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各1个、省市级文明村镇21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2个、省市级法治示范村27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6个。
为进一步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今年开始,龙游县决定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全县已启动创建村20多个,按照“建设规范、功能完善、队伍整齐、管理有序、活动丰富、讲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努力将“乡村文明俱乐部”建成农民思想教育的阵地、技能培训的场所、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科技法制宣传的基地,为村民提供精神文化、文体娱乐、素质培训、科技推广、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等各种服务。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
从精神需求上看,群众多元文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近年来通过省“钱江浪花”艺术团、市县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载体,为农村送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下乡”不“驻村”,文化需求“众口难调”,农民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从思想观念上看,旧观念旧习俗难以根除。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组织意识、市场观念、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但仍受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怕冒、怕闯的“小农”意识深刻影响,“自身发展无门,别人发展眼红”,少数地方仍存在“你发展,我上访”的现象。
从长效管理上看,农村环境卫生不尽人意。由于农民生活习惯、村庄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等原因,农村有些硬化的路面、净化的水面、美化的墙面遭到不同程度损坏,“院内干净,院外杂乱”,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出现“抓一阵、好一阵,又乱一阵”的循环往复现象。
从重视程度上看,“两重两轻”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部分干部对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抓经济工作紧跟形势,容易出政绩、见效快,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反复多,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硬件配套、轻软件提升,重物质投入、轻思想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的积极意义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内容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尤其把“乡风文明,村庄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内容,紧紧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把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素质的提升摆上重要位置。如果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那么“乡风文明”无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其根本任务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乡风文明程度,通过创建活动培育“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顺应了新形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村”建设,更是“新风”建设,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组建乡风评议监督队伍、文体骨干队伍、宣讲队伍,开展乡风评议、特色农户评选、文明村创建等多项群众性文化文明活动,努力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文明活动的参与中愉悦身心,接受教育,感受文明,增进家庭和睦、农村稳定、社会和谐,是深化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有效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市民。从“新型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将整合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资源,为农村建设一批文化文明活动场所,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覆盖,实现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为农民向“新市民”转变提供了平台。
三、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应把握的重点
文明乡风民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硬件投入趋缓的背景下,“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创建资源,形成全社会创建工作的合力。
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群众是参与主体、评判主体,也是创建成果的享受主体。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要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基层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唱主角,让群众知晓“创建”的内容,选择“创建”的形式,参与“创建”的活动,评价“创建”的过程,享受“创建”的成果,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群众吸引到参与创建活动中来,增强创建实效,提高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文化是引领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基石。龙游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抓住文化大省和文化名市战略建设契机,“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大传统文化挖掘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脉络,培养传统文化创新人才,派驻文化指导人员,培育传统文化表演队伍,用乡土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要强化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农民读书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要注重政策整合创新。参与创建指导的农业、社会事业等职能部门要按照“整合、规范、创新、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整合村庄整治、远程教育、体育创强、旅游创强、五五普法、星光计划、科技下乡、“春泥计划”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做到精心谋划、细心指导、真心扶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要坚持典型培育示范。通过适时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宣传“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先进典型来引导群众,激励群众,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要切实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有序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工作,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设阵地等多方面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意义、存在问题、建设方法 正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缺乏建设者。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延续性。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建设后继无人,缺乏延续性。
4、精神生活困乏,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氛围。因精神生活困乏,村民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贫困人口较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过多的贫困人口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
6、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7、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封建迷信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抵触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建设方式(一)主要经验
1、创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一是乡风文明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要推行长效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依靠长效机制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乡风文明反映的是: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修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乡风文明相对于其他目标,很难用数字和指标来考量。精神文明创建又有着以虚促实、持久长效的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有关要求以机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文化阵地促动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3、依靠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现、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推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使用合适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农村大力建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陋习,净化农村舆论思想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汝茂.论基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建设 [J].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第1期,98-101页
2、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7-10页
3、姜长.“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304-308页
4、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聚焦“三农”——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0页
5、詹成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O],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5.12.28
6、林卫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56-58页
7、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0-100页
8、梁贤.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7(6),46-48页
9、赵乔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2008
10、赵增彦.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第08期,73-7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1.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要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镇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要增收,整体面貌要改善,必须以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结合西区**镇具体实际,科学地制定农村发展战略。
一、攀枝花市西区**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攀枝花市西端,地处横断山区金沙江畔。金沙江由西向东纵贯全境,东起新桥与东区银江镇毗邻,东西长21.3公里,南北宽5.2公里。**镇属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雨量集中,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镇面积为117.4平方公里,占攀枝花市西区国土面积的80,辖10个行政村(新庄村、大水井村、**村、金家村、苦荞村、经堂村、烂坝村、庄上村、大麦地村、竹林坡村),56个农业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86个居民小组。
**镇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资源4.8亿吨,水泥石灰石近6亿吨,溶剂石灰石3亿吨,汉白玉5700余万立方米;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占地面积1168.2公顷的24万余株野生苏铁,享誉中外;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龙洞石林、新庄溶洞、平江天主教堂、竹林坡森林公园、503地下战备电厂、傈僳族风情游,尤其是号称“万里长江第一漂”的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基地,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镇2005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8亿元,是十五计划中2005年计划数8.7亿元的两倍多。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5979.75万元,完成了十五计划4813万元的124;乡镇企业总产值17820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82845万元的215;财政收入640万元,完成十五计划598万元的107;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以上,完成十五计划3500元的108。免征农业税,实行“零”税率,农民负担减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沈西林1964.7男四川邻水人西南林学院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分析**镇各村经济状况可知:①各村之间经济差距较大,尤其是少数民族村较为落后。其中新庄村,大水井村,**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较为富裕。大麦地村,竹林坡村海拔较高,相对闭塞,较为落后,其它村经济处于中等水平。②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从土地上获得的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少。③农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模式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相对较少,农业结构不合理。④教育落后,缺乏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⑤各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攀枝花市西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面貌的重大举措。**镇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以实现**镇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1、工农互促,实现均衡发展
为了实现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增加农业产值比重,需要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让**镇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农业也能够在工业的带动下,实现大幅度的增长,从而让两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为**镇的发展做出贡献。
2、城乡统筹,保持社会稳定
**镇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体表现在: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农村面貌变化缓慢;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市的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制度健全,农村则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点,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财政支出结构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中心,抓住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条主线,大力调整、优化
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改善**镇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构建**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民族共存,创建平安社区
**镇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全镇共有汉、彝、苗、傣、傈僳等14个民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发展水平高低不同,部分少数民族村地理位置偏僻,离城镇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其中大麦地村海拔在2000米左右,以傈僳族、苗族为主,属于山区。**镇在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中,政策、财政资金应当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村,特别是向大麦地、经堂、庄上三个村的倾斜力度,帮助少数民族村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生活质量,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创建**镇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的有利环境,确保**镇平安、祥和的局面。
4、调整结构,建设现代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之间缺少科学规划,比例失调,内部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农业产值的增加。根据市场的导向与需求,积极调整结构,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在**镇,山多、宜林地广,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扩大经济林的覆盖范围。以经济林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步伐。同时,推广林下种草养殖、圈养,改变畜牧业的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面貌,增加农业产值比重。
5、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镇资源优势明显,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对**镇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性的,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储量会越来越少。在发展过程中**镇就是要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上,要着重在生态农业方面下工夫;在工业上,**镇要充分利用好二次资源,对于钢渣、铁渣、煤矸石、粉煤灰的利用,要积极提高技术含量,提取其中的稀有金属和有用成分,提升综合利用价值。对于尚未开采的矿产资源,本着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的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即资源化原则,做好统筹规划,积极延伸产业链,建立工业发展的循环体系与机制。
6、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地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镇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并逐步缩小。
三、**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党政支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完成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必然会得到上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镇可以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国家相关的财政、税收、农业等各项有利于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及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产业布局、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配套政策体系,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农民参与,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广大农民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资源优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镇在生物、旅游、光热、矿产等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长远的角度来研究**镇的资源优势,实施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经济价值,必然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交通便利,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川滇边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四川及内地南下滇西北、滇西南以及东南亚的必经通道和桥头堡。如今,作为西区唯一的乡镇,**镇铁路、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5)工业反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镇工业产值高,利润丰厚,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引下,使**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获得了资金保障。
(6)攀枝花市场和川滇市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攀枝花市属于工业型城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攀枝花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非常大,市场前景广阔。**镇发展农业产业时可以就近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占领攀枝花市场。其次,由于**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农产品可以直接运输到云南、四川的各大中城市。
2、**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际发展不均衡。**镇共有10个行政村,56个农业合作社,各村之间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规划。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镇除**、新庄、大水井村状况相对较好外,其它村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薄弱。
(3)村落分布零散。**镇村落分布零散,除少部分地势平坦的地方人居稍微集中外,其他地方居住分散。而且,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房屋和附属设施建设布局也很不合理,需要统筹规划。
(4)农民收入差距大。首先,村际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突出,**、大水井、新庄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400元,而大麦地、竹林坡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至今仅为1000元左右,各村之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差很大。其次是表现在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镇既有资产逾千万元的农民,也有至今没有摘掉贫困帽子的。
(5)劳动者文化水平低。由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以中老年为主,这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6)土地自然条件差。一是坡度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二是石漠化现象严重,土质差,土壤肥力不够;三是引水灌溉困难,土地缺水严重,靠天吃饭,对农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7)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镇10个行政村中,有8个行政村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水问题,致使一些季节性的农作物难以种植,粮食产量增加缓慢。
(8)污染问题影响产业结构升级。**镇农业的污染主要是大量施用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镇的工业污染则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的破坏。污染问题对**镇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业产生强烈的冲击,导致**镇的经营业主存在着在此地挣钱,到别处消费的现象。这对**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制约。
(9)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镇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具体表现在:在农业上,以传统农业和小农业为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在工业上,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存在资源浪费严重、产业链延伸受阻的困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方式,难以形成规模、上档次,更谈不上形成知名品牌。
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使农村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教育、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及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镇的实际,提出**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具体如下:
(1)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实事求是。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镇实际,因地制宜,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以谋求当前发展的同时,要考虑资源消耗的过程中以及耗竭后的持续发展。
(5)系统工程。用系统思想,可以把**镇分为三个层次:
一、新庄、大水井、**三个村,位于河谷地带,距离城市最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可全面进行城镇化建设。
二、金家、苦荞、经堂、烂坝、庄上五个村,距城区稍远,经济发展居于**镇中等水平。该区域应以农业为主体进行建设,开发当地特色农产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三、大麦地、竹林坡两个村,位于山上,距离城区较远,经济发展落后。由于人口不多,可以进行搬迁,与其它村合并,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三个层次的逐步推进,实现**镇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2、**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3、**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系的构建
(1)**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各项成效进行综合考评。总的来说,**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评指标体系是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镇具体情况和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制定了36个具体评价指标,并将各指标按具体值划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生产发展”,包括乡村经济总量增长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和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6项。
“生活宽裕”,包括电力入户率、生产用水满足水平、饮用水合格率、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农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镇村卫生所达标率、社保覆盖率、医保覆盖率和农村商务网点建设12项。
“乡风文明”,包括合法生育率、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率、素质教育培训率(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高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大学入学率)、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五好家庭、文明户和宣传工作、邻里关系7项。
“村容整洁”,包括农户室外道路硬化率、排水管网覆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公共照明率、绿地率、农村能源建设(沼气、太阳能等)7项。
“管理民主”包括党支部建设、各项制度建设、村务公开满意度和群众参与度4项。
新农村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时期的不同,标准也可能不同。在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权威的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制定适用于**镇实际的执行标准。
(2)**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体系的实现途径
由于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镇各村建设新农村的起点不一样,因此各行政村在不同时期的目标也应不同。为此,我们把**镇辖区内十个行政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新庄、大水井、**村;第二层次:经堂、金家、苦荞、烂坝、庄上村;第三层次:大麦地、竹林坡村。第一层次的三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高级标准,第二层次的五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中级标准,第三层次的两个村用五年的时间达到初级标准。
五、**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规划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五通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目前,**镇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重点是五通问题: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话、通网络。
(1)通水。①四个小型灌区建设。包括:梅子箐灌区、龙洞灌区、大箐沟灌区和烂田湾灌区。主要新建渠道15km,管道8km,其中大箐沟灌区主要解决金家村和苦荞村用水,梅子箐灌区解决**村用水。②严重缺水村工程建设。拟在竹林坡、金家、苦荞和烂坝4个严重缺水村新建工程315处,其中:新建山平塘8个,扩建2个,新建蓄水池305口,开挖渠道27公里,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解决以上各村的用水问题。同时改造其它村的用水设施,确保村民用水安全、卫生。
(2)通电。在完成39个农业合作社的电网改造的基础上,要筹集资金,尽快完成其余17个农业合作社的电网改造。确保全镇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稳定。
(3)通路。①庄上村:规划公路12km,连接村委会所在地与504电厂专用道路。②经堂村:规划公路4.5km,公路通过农村社区,与504电厂专用道路相连。③烂坝村:规划公路2.5km,与310省道相连。④苦荞村:规划公路4km,连接村委会与农村社区,并与310省道相连。⑤**村:规划公路2km,公路通达农村社区,与310省道相连。⑥大水井村:规划公路3km,公路通达村委会,穿过攀钢弃渣铁路线与310省道相连。⑦新庄村:规划公路2km,公路连接农村社区,并穿过攀钢弃渣铁路线与310省道相连。
(4)通话和通网络。目前,除新庄、大水井、**三个村部分电话和有线电视基本开通外,其余几个村均未全面开通,阻碍了农村信息交流。在尽快解决新庄、大水井、**三个村通电话、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大对其它村的电话、电视、有线广播的投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内,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
2、**镇农村社区(村庄)建设
坚持城乡整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尊重农民意愿,以社为基本单位规划农村社区的原则,按“农村五有”标准进行建设:
(1)有标准房。①方案一:占地326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46m2,生产、畜禽舍占地180m2。住房建筑面积约180m2,适合4-6人的家庭,人均生活居住面积达30m2。总投资约12万元人民币。②方案二:占地278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26m2,生产、畜禽占地面积152m2。住房建筑面积约150m2,适合5人以下家庭,人均生活居住面积30m2。总投资约10万元人民币。③方案三:占地面积220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118m2,生产畜禽舍占地102m2。住房建筑面积约120m2,适合于4人及以下家庭。总投资约8万元人民币。④方案四:占地面积180m2。其中:生活居住占地90m2,生产畜禽舍占地90m2。住房建筑面积约90m2,适合于3人及以下家庭。总投资约6万元人民币。
(2)有垃圾填埋场。对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一方面要通过燃烧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对不能燃烧的垃圾要进行填埋。各行政村要选择距离农村社区较远、荒凉、方便倾倒,且距水源较远的地方建设垃圾填埋场。对垃圾实行统一处理,确保农村清洁卫生,村容整洁,给村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3)有聚会馆。每一个行政村修建一个聚会馆,用于村民开会和技术培训。
(4)有娱乐活动场所。各村可以建设公共活动场所,用于满足村民娱乐活动之需。村民闲暇时可以在活动室打牌、下棋、看报等,在活动场参加体育锻炼,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5)有社会服务网。各中心农村社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提供农村医疗、卫生、商业、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第一年选择庄上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庄上村有244户,916人,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且建有一定规摸的优质芒果基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条件相对较好,可先进行试点建设,起示范作用;第三年选择苦荞、金家、烂坝、经堂四个村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因为这四个村的人均纯收入均在4000元左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第五年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3、**镇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1)**镇新农村的农业产业发展。首先,**镇党和政府应对其进行宏观指导和统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壮大芒果主导产业。其次,要促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要求规模经营,就必须实现分工细化和生产专业化。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基础上,本着自愿、有偿的原则,实现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使土地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或龙头企业手中。
(2)**镇新农村的工业产业发展。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②发展优势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及焦化工业、钒钛钢铁工业。③积极发展建材产业。
(3)**镇新农村的第三产业发展。①大力发展旅游业。②积极发展物流产业。③加强商贸服务行业的建设。
4、**镇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1)加强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工作
(2)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3)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4)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5、**镇新农村的管理民主化建设
(1)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自觉性
(2)明确主要事项,切实增强民主管理的针对性
(3)健全组织网络,切实做到全员参与民主管理
(4)实行多层互动,切实提高民主管理的运行效果
(5)加强监督约束,切实保障民主管理顺利实施
6、城乡统筹的实施方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2)统筹文化教育。①统筹教师待遇。②统筹教育布局
(3)统筹医疗卫生。①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②多渠道解决医护人员不合理配置问题。③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
(4)统筹社会保障
六、**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1、**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解决的问题
(1)资金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周期长、投入多的工程,资金筹措是关键,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普通较弱,如此庞大的工程,单靠农户自筹远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同时不少农户不愿对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投入。如果片面加大建设力度,全面开展建设,那么资金严重不足,势必导致损农伤农的事件发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可按“财政 农户 银行”的模式筹集资金,三方各解决一部分。另外,可以实施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获取资金,补充农村建设资金不足。
(2)科学规划问题
农村社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应与各个村的实际相结合,不能搞一刀切,应统筹兼顾,分类实施。
(3)土地利用问题
要本着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少占土地,多占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4)消费水平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应考虑农民的消费承受能力。如电话线、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接进村庄,农民使用很方便,但不能强制使用。只能在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让其主动接受。
(5)农民意愿问题
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方案选择和实施途径上,要尊重农民意愿。
(6)污染问题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煤炭和石灰石等资源。建有多家煤矿、焦化厂、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等企业,这些企业排出的“三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目前,要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可以对货场实施半封闭、封闭管理,并定时洒水,防止粉尘飞扬;对矿物运输车辆进行遮盖处理;另外,对生产企业还须实行技术改造,降低“三废”排放,为农业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1)统一思想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期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和政府都应有一个清醒认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均衡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要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和谐农村社会。
(2)加强领导
**镇各级领导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意义,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和途径,要身体力行去参与和组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氛围。首先各级党政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组织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三要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组织和领导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第四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要善于总结新经验、认识新事物、树立新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培训教育
首先,必须加强对干部和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其次,要做好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教育,用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前景来激励他们积极配合,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促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成功。
(4)科学规划
在不同区域、不同乡村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第一是资源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电资源、生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第二是市场环境,包括乡村的区位、交通状况、产品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等,这是选择产业的重要依据;第三要考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能脱离经济现状去选择项目,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去超前发展;第四要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
(5)分类指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新农村面貌的完整描述,是一个目标系统。分类指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区域特征下的乡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同区域的乡村应有不同的建设内容与标准;二是对农业产业的选择进行分类指导,可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商业等不同类别,从规划上、技术上、管理上、经营上进行指导;三是对农村公共设施、住房、庭院等实施指导,考虑实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要求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四是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行指导。通过分类指导,实现目标系统的协调、均衡、统一。
(6)合理移民
村落分布零散,村民居住分散,少数地方居住环境恶劣,影响**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对生存条件太恶劣的乡村,必须结合各村实际,区别对待,有步骤地、分批地进行移民。
(7)加大投入
农村的经济是很脆弱的,它需要外部力量的注入。在**镇,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政府从各方面给予引导和扶持。首先是资金上的扶持,许多农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有些农户可能选中了发展的项目,无奈自有资金不足而无法启动。对这些农户,应该为他们出谋划策,通过短期的、长期的,专项的、银行贷款的、社会的,有偿的、无偿的、优惠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要尽一切努力帮助贫困农户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问题,帮助农户发展经济以尽快摆脱贫困。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城乡贫富悬殊越来越大,政府在宏观政策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财政支出上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加快农村实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让农民掌握与生产相关的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谋生能力。第三要加强对农村的人才支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有技术、有专长、懂管理、善经营的各类专门人才到农村去发展事业。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山区农村,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培育一批技术能手或专业大户,以对一般农户起示范带动作用。在当前形势下,推出对农村的优惠政策,以工补农,加大投入,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8)政策配套
政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引导性。针对**镇的实际,要推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推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土地流转政策;推出有利于发展农村教育、人才流向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服务体系;建立农村自身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9)龙头带动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要积极培育扶持专业大户、产业大户,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对村中的能人要进行鼓动激励,主动帮助他们选项目,从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上进行扶持,从管理、经营、市场等方面为其排忧解难,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能手、致富标兵。用事实说话,用发生在农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去开导农民,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到启发,不再为产业发展犹豫不决。通过模仿、学习,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同时依托以专业大户和产业大户为骨干、一般农户为成员的经济合作组织,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把专业大户或产业大户培育成龙头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实行公司化运作。
(10)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实现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话、通网络)、五有(有标准房、有垃圾填埋场、有聚会馆、有娱乐活动场、有社会服务网),让农村成为“童年有所乐、少年有所教、青年有所学、中年有所事、老年有所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