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情况(三篇)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前提,政治文明是保障。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广普及科技新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镇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随着我镇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它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整体上已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经济能力,但由于各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参差不齐,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了解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休闲娱乐几近空白。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停留在是否解决温饱问题上,精神生活贫瘠。
2、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经营管理制度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转移,农村留守人员为老少弱病残。农村90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务经济,每年创下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今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大量耕地无人耕作,为不使抛荒,仅是应付式的耕种,只求解决一日三餐口粮,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家对农开项目建设的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家庭耕作已不太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田地大面积集中经营,已成为趋势,但目前尚未建立一个规范的土地流转操作模式,制约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
3、医疗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当下农民朋友最关注的问题是求医问题,“不怕穷,就怕病”,看不起病,因病返贫大量存在。医药制度不完善,医药价格飞涨,远远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治个感冒,以往的几元解决问题,到现在的几百元正常,一两千元不稀奇,更不用说重病杂症。农村医疗体制的不规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教育存在“空洞”。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下来随其祖父母生活,隔代抚养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历史的原因,担当优养角色的祖父母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的要求仅是小孩平安无事,至于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缺少家庭辅导,老师们普遍感到当前学生学习水平有所下降,教学难度增大,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中途辍学现象严重,同时缺少家庭的管教,大量出现青少年行为出轨,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明显上升态式。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侧重交通、水利、信息、医疗卫生、文教体育方面,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同时要将工程项目建设落到实处,不要成为花架子、形象工程。土地治理项目要以农民主动参与为前提,积极开展以奖代补、尊重农民意愿,吸收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让群众充分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激发农民主人翁精神,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民参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农业。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速农村空闲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集中经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强力推进农产业的快速发展。
3、拓宽信息渠道,进一步推动农民进城就业工作。引导农民进城就业,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推动“精英回流”工程,让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来的农民回乡办厂,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结合沿海经济梯度转移契机,吸引沿海企业到内地投资发展,推动农村城镇规模化的发展。
4、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进一步规范医药管理制度,降低医药收费,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医疗制度,规范操作,阳光监督,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惠落到实处。
5、推进户籍管理改革,取消城乡户口差异。打破城乡区域局限,完善劳工制度,提高农民工工作生活待遇,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罗国华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要整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是指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建设机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五无”是指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责任案件、无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无村干部侵占群众利益的经济违法案件、无村级群体性械斗和越级上访事件罗国华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
各位领导:
按照市、县通知要求,现将我们**县**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村是蒙古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由**和**两个自然屯组成,**镇阿木塔旅游景区座落在境内。总幅员面积120282亩,其中耕地13933亩、草原28342亩、水面43007亩、林地35000亩(成材林21000亩,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0000亩)。全村总农户365户,总人口1371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87人,占全村总人口72,青壮年劳动力787人。2005年,全村农业总产值81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其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人均收入的65。现有1000平方米奶站1处,千立方米以上青贮窖3个,村畜牧综合服务室1处;654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青贮收割机各1套,双轴灭茬机1台;抗旱大井9眼,小井78眼;全村外出务工人员87人,年人均创收3500元。
二、发展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立了“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土地连片种植;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2006年重点建设项目情况一是引优汰劣,优化奶牛种群结构,计划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促进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二是建2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购置大型农机具5台(套),提升东兴青贮合作社服务水平。三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奶站安装机械榨乳设备。四是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打中深井35眼。五是做大林产业,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木材加工企业,转移劳动力50人。六是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引导村民参与旅游经营项目,组建旅游服务队。七是新建环保节能房20所,力争完成40所。同时建成两个大型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0。八是打通村内主干道硬化3100延长米,绿化街道2000延长米,主街道安装路灯20盏,修建排水沟5000延长米。九是安全饮用水入户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80。十是组建文化大院,具体建设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场及卫生所等群众公用基础设施。
四、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深入宣传发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舆论氛围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已发送《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400余份,悬挂横幅12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0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2次,村民代表会、党员会4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二)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壮大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主导产业我村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5。目前奶牛存栏1124头,年交售鲜奶2100吨,商品奶收入350万元,人均占有鲜奶量达1.53吨。围绕畜牧强村,今年重点做好这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卖次买好,优化和扩张种群。今年,通过信用社贷款、扶贫资金支持和农民自筹等方式帮助村民外购优质高产奶牛110头,以进一步优化种群质量,提高奶牛单产,加上自繁,全村今年奶牛存栏可达1350头,同比增长20。现已报名外购奶牛户达130户。二是组建奶牛合作社,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全村畜牧业合作化水平,加快该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奶牛业高效稳步壮大,我们村积极发动和组织奶牛户以多种形式参与,共同组建奶牛合作社。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兴青贮专业合作社,并积极组建农机合作社,外购大型机械5台,新建1000立方米青贮窖2个,通过反包倒租的形式,以每亩260元从农户手中包回四块耕地800亩,用于连片种植青贮,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并可就地转移劳动力30人。三是全面普及舍饲精养,加大技术指导和投入力度。我们全面推广庭院种植紫花苜蓿,引导奶牛户科学饲喂,提高产奶量,计划平均单产达到4.5吨以上。四是改进奶站榨乳条件和环境。随着进站奶牛数的增加,人工挤奶已受到较大制约,今年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协调伊利公司,为奶站上机械榨乳设备,还想办法解决奶站排污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奶牛业发展。
(三)着眼改善基础条件,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今年,我们将通过群众自筹与水务部门的项目支持,加强抗旱保收田建设,新打中深井35眼,加上原有喷灌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提高亩产量。目前,在市、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35眼抗旱井已全部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地块,根据井位、地块,农户按照自己的耕地面积按亩分摊井下及井上配套设施所需资金(经走访农户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已经一致通过),现已筹集资金21万元,推进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发展多元林经济我们**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沙土地,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0亩,每亩收入不到200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好镇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的优惠政策,我村计划3年内退耕还林4000亩,今年计划退耕还林1000亩,同时搞好林粮、林药、林草间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目前造林工作已做到了地块、苗木、农户“三个落实”,本着“早启动、快推进、保质量”的原则,我们将利用从现在开始的半个月时间集中搞会战,抢抓农时,完成造林任务。此外,我村有3.5万亩林地,现有成材林2.1万亩,其中村集体拥有成材林1万亩,为了发挥好这项资源优势,我村今年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木材加工厂,现已与大庆私营企业经营人于明达成协议,建木材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50个。通过上述多种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坚持旅游与劳转并重,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我县享有声誉的阿木塔杏花岛旅游区在我村境内。为了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我村今年将购入旅游快艇2艘,组建一支20人的旅游服务队,增设勒勒车、射箭等传统娱乐项目,并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和赛马表演。同时,加大就地转移和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作力度,计划今年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劳动力26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利用好建房补助政策,鼓励群众多建环保节能房今年,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在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宣传政策、强化激励等措施,坚持自筹为主、补贴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环保节能房建设,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年内我村将确保建设20所,力争达到40所。目前,村里已收到建环保节能房申请55户,并将进一步增加。
(七)着眼改进村容民俗,加快公益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新农村以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这一原则,我们在积极组织群众出工的同时,努力争取市、县包扶部门的大力支持,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今年将建设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大院,硬化4500平方米,绿化200平方米,新建、翻建房屋10间,配备图书室、文化室、体育场、卫生室等场所和设施,集学习、娱乐、休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大院,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我们已开始实施柴草粪堆出村,现已规划确定了4个具体的柴草粪堆堆放点,并指定专人管理,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柴草粪堆出村,大力整治村屯环境。
(八)强化村民自治意识,塑造农村新风尚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人人遵纪守法,人人都参与新农村建设,共同建设管理好自己的家园。同时,发挥村妇联的作用,现已组建专门由村妇女同志组成的“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思想宣传工作队,深入农户进行全面发动,认真开展“美在农家”、“洁净爱家”、“畜牧兴家”、“十星级文明户”等一系列活动,以此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向上的新时代新型农民形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之,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市、县、镇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关怀下,各项工作已开启了良好局面。我们**村全体干部群众一定会珍惜和把握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与市、县、镇政府及各包扶部门一道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与厚爱,以建设好新农村的实际行动,让上级满意、群众得实惠、乡村大变化,坚实地迈向小康社会。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中,把“乡风文明”列入其中,这就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快农村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一种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农村生活。生产发展,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并不表明文明乡风的自然形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富裕以后的农民,依然处在文化相对贫乏、文明相对落后的乡村,广大农民亟须文明的生活方式、先进的思想理念、健康的娱乐形式及和谐的邻里环境。“乡风文明”,赋予了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新的内涵,体现的是广大农民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既是广大农民的所盼所愿,又需要广大农民去努力学习,身体力行。
培育文明乡风,必须破立结合、扬弃并举。一是要根除那些与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的不和谐因素,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二是要让那些积极、健康、质朴的乡风“活态传承”,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比如勤劳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这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大力发扬。三是要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让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没有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培育文明乡风,必须加大投入、普及知识。引导农民求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向农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有知识、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使农民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变。
久行成风,众行成气,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大庄子乡党委、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广普及科技新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乡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但如何进一步推动全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就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了解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大庄子乡共有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2437户,8962人,耕地38686亩,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4594.6元,比2005年增加205元。全乡有党员612人,党支部12个,党小组40个。
二、发展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
罗国华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要整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是指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建设机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五无”是指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责任案件、无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无村干部侵占群众利益的经济违法案件、无村级群体性械斗和越级上访事件。
罗国华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
罗国华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要整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是指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建设机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五无”是指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责任案件、无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无村干部侵占群众利益的经济违法案件、无村级群体性械斗和越级上访事件。
罗国华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
罗国华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要整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是指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建设机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五无”是指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责任案件、无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无村干部侵占群众利益的经济违法案件、无村级群体性械斗和越级上访事件。
罗国华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基层组织建设、村风和民风的改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基层的稳定和农村的安宁,做好“五有五无”村庄的建设评比。湛江市委常委、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参加了在客路的调研。
罗国华强调,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要整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具体来说要做到“五有五无”:“五有”是指有一个好的“两委”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一套好的民主管理制度、有一个平安和谐的建设机制、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五无”是指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责任案件、无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无村干部侵占群众利益的经济违法案件、无村级群体性械斗和越级上访事件。
罗国华指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与职能工作相结合,注重扶贫解困和城乡融合,建立起农村保障机制。同时,要整治重点地域的治安和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和法制的宣传,全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罗国华还对政法机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设阵地等多方面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意义、存在问题、建设方法 正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缺乏建设者。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延续性。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建设后继无人,缺乏延续性。
4、精神生活困乏,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氛围。因精神生活困乏,村民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贫困人口较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过多的贫困人口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
6、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7、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封建迷信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抵触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建设方式(一)主要经验
1、创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一是乡风文明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要推行长效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依靠长效机制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乡风文明反映的是: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修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乡风文明相对于其他目标,很难用数字和指标来考量。精神文明创建又有着以虚促实、持久长效的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有关要求以机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文化阵地促动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3、依靠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现、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推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使用合适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农村大力建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陋习,净化农村舆论思想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汝茂.论基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建设 [J].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第1期,98-101页
2、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7-10页
3、姜长.“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304-308页
4、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聚焦“三农”——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0页
5、詹成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O],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5.12.28
6、林卫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56-58页
7、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0-100页
8、梁贤.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7(6),46-48页
9、赵乔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2008
10、赵增彦.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第08期,73-7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1.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之研究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明确的内涵,即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建设,是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是有特色的村庄文化,是与新农村整体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真情投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切实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良好的经济水平和法治作保证,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 乡风文明 农村发展 生活水平正文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乡风文明概述 1.乡风
“乡风”顾名思义,指的是农村地方人们基于长期沉淀而成的生活习惯、心里特征和文化习性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乡风是农村人们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好的乡风对应的就是该地区农村人们的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特征等。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乡风,如早婚且大操大办、重男轻女,超生却无法优生、封建迷信、生活环境脏乱差、赌博成风等问题。
2.文明
文明,包括整个乡村的道德风尚和良好风气,还有村民个体的良好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等。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① 因而,我们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达到的一种进步状态。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不能仅仅从良好的乡风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理解,而是应该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的一个概念。纯粹的乡风,是对一个地区人们情感、风尚、习惯的表达,只属于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的层次,具有不系统、不定型的特点,既包含落后的陈规陋习,也包括良好的乡风。从与乡风的关系看,乡风文明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乡风、文明的乡风,但是,仅仅从这方面理解是不够的。根据中央文件中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乡风文明也应该包括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规定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此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是指包含良好的乡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一个概念。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讨论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族力量,为中华振兴而奋斗,这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重要的一步,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民梦想的重要一步,是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大步。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日益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利益丧失群体和自我迷失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失落者、制度安排不公平的承受者。农民承受着对社会的失望感和对自身前途的茫然感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他们无法认同被歧视的社会角色和不公平的社会地位,最终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真正落实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给农民更公平的待遇,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辅助性因素
农民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上都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阻滞作用,且农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刻不容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广大农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口径这一主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以投入到生产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缩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4.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和舆论环境要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培育和营造。可以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农民群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关心,最终形成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与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做好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便可以化解一些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做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优化农村人文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内在动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最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村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在农村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所以乡风文明建设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价值依据、价值导向和价值坐标,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积极培育农 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形成勇于创新,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互爱、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根本路径。
(二)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因为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转化、增加收入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条件之一。
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将我国农村巨大的富余劳动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不仅能够使我国农民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中获得实惠;而且利于他们在城乡间流动,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赚取丰厚的报酬,从而实证地告诉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倡导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娱乐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容单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小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中的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腐朽文化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所以,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重大民 族传统日、集市,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农民喜闻乐见自助性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主体,让农民在参与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的消费方式主要有生存生活消费、人情消费、浪费消费、喜丧消费、生育消费、疾病消费、文化消费等等。总体上讲,当前农民的生存生活消费比较节约,基本上符合我国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日常节衣缩食、喜欢储蓄。受收入水平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行为选择是小病拖、大病也不舍得花钱去医治。所以,农村疾病消费也不高。
农民不合理的消费,压制农民文化消费、农业生产投资性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良好乡风的形成。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民摒弃上述的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加大农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资的比例,促使农民在建设文明乡风中,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
(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1.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首先要做到村民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我们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单位的,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支配,农民在处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集体经济利益关系的时候,很难将它们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致使农村长期以来村民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合作精神与一致行动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核心是构建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即在正确处理农民个体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利益的关系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协作纽带,使每个农民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机会共享农村社会发展的成果,共担农村社会发展的责任,这样农村社会的和谐才能达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对农民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农民遵循农业生产规律,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地改善村庄居住条件,“合理耕种,保护土壤肥力,不要搞掠夺式破坏植被的开发、生产,使农民懂得发展农业不仅仅为了吃饭,还要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气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就是在农村逐步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互信互帮、孝敬老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科学、不迷信、不赌博、不铺张浪费、不超生等良好社会风气。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靠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要靠农村法制的完善,二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方能推动农村新风尚的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在农村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借助农民相关群体的群体压力,促使绝大多数农民行为与新风尚的要求趋于一致化,从而推动农村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良好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营造仅靠文明乡风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制度作为农村新风尚建设的坚强后盾。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农民真的面对诸如经济纠纷、社会治安、刑事犯罪等问题时,他们往往借助家族势力、亲朋好友,仗着人多势众,公然蔑视公共秩序及法律,采用恐吓、打架斗殴等暴力手段来解决,文明乡风此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缺乏应有威慑作用。所以,对农民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让农民了解法律的威严、强硬、不可调和性,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发生数,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见,只有文明乡风、法制教育两手抓,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才能有效营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乡风文明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领导方向
1.思想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建设,必须倡导一种与拜金、享乐主义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新农村、新农民的伦理底线,确立适合乡村法阵的价值观。在积极向上的思想建设下,农民不一定会很 有钱,但却会因为精神领域的富足而感到生活充实、有意义,让农民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只会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是非常美好而珍贵的。为此,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要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定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优良的品德教育农民逐渐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艰苦创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等健康文明的伦理观念,为乡风文明建设把好第一关。
2.组织建设
乡风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的是农村领导干部的组织建设。先进的组织会让农村的社会风气都好起来。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组织领导要比其他人更好。因此,要使得农村的风气变好,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自身也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蚀,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要加强世界观改造,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以便为当地的民风民俗树立正气;要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带领群众抵制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3.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规范作用,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持久进行。一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二是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对举报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以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4.务实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需要务实建设。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使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要加大村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农村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为农村业余精神文明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支持和器材支持;要采取减免税、贷款优惠、资金补贴等办法鼓励兴办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1.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目前,我 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须大力加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可在县委党校增设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课程,以帮助基层干部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文化问题的思考研究。公共文化场所是农民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一个以公有文化设施为主导、社会团体、民办文化设施作补充的,遍及农村集镇,合理布局、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才能实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农村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只有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其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一个完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其中的各种农村文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保证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
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离不开文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 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加村民的文化水平,使其更好服务的农业发展于农业。并且增强了农民的兴趣,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乡风文明提供基础
1.加强科技进村,加大科技投入范围
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农村民生的改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2、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提供支撑;
3、科学技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强大的支撑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有效支撑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技术显著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乡风文明、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分析当前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推广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实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服务落后,满足不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求”等八大问题和不足。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科技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科技下乡,人才进村,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为主要内容,以科技惠农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加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优化农村科技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提升农民科技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突破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支撑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是突破口;创新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是重要抓手;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等发挥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九大实践对策。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要在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社会处境。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农村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各个组织机构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新农合建设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保障范围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这表明该制度主要用于救助农民疾病医疗费用,而门诊、跌打损伤等农民经常需要支出的门类却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就使得农民实际收益没有预想的大。而从其宣传工作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介绍其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许多农民难以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他们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生病花钱的概率极低,且登记程序、报销程序都略显繁琐,因此没必要向政府缴纳钱财。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简化报销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各个定点医院应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比如设立专门针对新农合的报销点。同时要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作风,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报销比例。收益是农民继续参加新农合的直接动力,只有建立起大病、小病、无病都收益的模式,才能提高农民的信任。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国家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立法方面,国家民政部在1996年颁布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该制度还是存在着立法滞后、制度缺乏规范性等仍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救济体系建设,以农村低保、特困户救助等方式为基础,以临时性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鼓励社会中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使之构建起涵盖更广、水平更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五)加强法治建设、民主管理,提升农民的权利保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水平
1.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普法的角度,农村都及其需要普及法治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法制教育来告知农民赌博、迷信、小偷小摸等是违法行为,号召广大农民依法行事,共同打击农村陋习和不法行为。还可以开展评选农村“普法光荣户”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此外,农村干部也应该提高自身依法办事水平,将农村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2.实行民主管理,完善基层选举制度
民主观念在农村的普及需要在各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实行村务公开,并做到内容真实易懂,不玩形式上的“假大空”。其次,当村干部面对各种冲突问题时,应该采取讲政策讲道理、耐心劝解的方式,切记争吵打骂、破坏农村和谐环境。最后,可以因地制宜地修订地方规约以规范当地村民的权利义务、实现管理民主。比如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讨论、投票等环节上完善相关基层制度,从而树立起人人都是新农村建设主人的意识。
结 语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的发展中的大国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的乡风逐渐形成。然而,受几千年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已采取了措施。由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隐性建设,它贯穿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乡风文明建设是不可能真正建设。
引用及出处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年,第 924 页 ②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 317 页。
③ 林镜芳、袁宜嫔:《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 乡风文明 ”的现实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12 月第 4 卷,第 6 期,第 48 页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埃尔:《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2.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3.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刘毫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陆学艺 :《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陆学艺、陈文光 :《“三农”问答读本》[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8.王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
9.马雄贵:《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第2期
10.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11.汪 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郑州大学,12.金红华:《论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13.姚 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14.黄筱娜:《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桂海论丛》,第6期。
2007年,1998年11月 2007年8月
2006年12月 1998年
2007年第23卷,13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心得体会
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心得体会
作者:蔺相涛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议和省委农工办调研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会议精神为总揽,围绕新农村建设方针要求,我对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深有体会。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是占领新农村主流文化阵地的需要。我国广大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城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同时,随着乡村经济和社会收入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日益显现,农村社会文化风气呈多元化趋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阵地需要主流文化的引导,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乡村建设合力弱化,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乡风文明,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通过文明乡风的导入和培育,在农村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加大对青年农民的义务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并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形成你帮我扶的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目前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和难点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态势,使得各地的农村文明和文化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建设乡风文明存在不少困难和难点。
1.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各种文化娱乐方式都在抢占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传统生活模式的逐步改变,不同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都在农村不断尝试,健康和不健康、高雅和低级的活动都在抢占农村文娱市场。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许多地方主要的农村文娱活动开始在一些集镇和乡村出现。在正常的文娱之外,许多乡村打牌赌博现象盛行,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邪教和非法传教是值得关注和大力整治的。在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的各种邪教势力也乘机通过蒙蔽群众,达到聚敛财物的目的。一些地下非法传教活动也在与合法的宗教组织争夺信徒和宗教活动阵地,为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
3.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4.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
二
建设难点
1.许多农村集体力量弱化,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力的组织渠道。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业税赋。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基层干部人数大大减少,农村干部队伍的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财政拨款。受经费制约,绝大多数乡村财政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运行。对于集体经济不强的村庄,许多干部缺乏积极宣传正面文化的激励。
2.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不少基层干部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也反映在投入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乡村,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乡村,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绝大多数乡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单调。三是协调不够,目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
3.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乡风文明建设中我的一点个人经验建议
以生态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来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文化三个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单一模式,不搞统一标准。通过创建一个整洁卫生、文体设施完善的新家园,让农民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基本要求是:村级班子模范作用好,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容村貌整洁,村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机制健全。
第五篇: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作为乡镇干部,如何抓好乡风文明这个道德建设,是本人学习体会的一个着力思考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阵地匮乏,缺少活动平台。文化建设普遍滞后,文化投入严重不足。不少村镇无文化活动阵地,无法开展文化活动,一些有文化活动阵地的,也不能有效利用。农民群众在业余时间只能是闲聊、打牌、看电视,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时有发生。
2、不少农民群体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室内不整洁,陈设凌乱,院内堆放杂物,室外柴草乱垛、粪土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散养,脏、乱、差现象还很普遍,卫生习惯不好,这种情况占农户的80%以上。
3、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由于旧的传统根深蒂固,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红白喜事、过寿等人情礼节来往太多,互相攀比,增加了农民负担。占卜、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
4、文明工作创新不够,创建成效不够明显。村镇创建工作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行动不够自觉,宣传教育的力度也不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创建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5、经费投入少,创建基础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一些村镇道路不平、排水不畅、缺水少电、农村建设凌乱无序,环境卫生脏乱差,整体村容镇貌落后,缺乏创建的基础,也制约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6、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不平衡。在更新观念、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和农民要求、引入市场经营机制运作、积极创新创建载体、手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探索实践的不够。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着力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使公民道德要求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群众自觉强化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规范自身行为,达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认真组织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科普宣传月”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镇村文化娱乐中心、村图书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防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向农村传播蔓延,始终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坚决制止集访、群访和越级上访等不稳定、不和谐的行为。禁止滥修庙宇等的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在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上,进一步树立农村新风尚。
3、大力推进城乡共建文明活动。加强对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并积极探索开展城乡共建活动的新机制、新途径。充分发挥城乡在科技、文化、信息、资金、人力、物资、地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选好切入点,找准合作项目,多办实事,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共建乡风文明。
4、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认真搞好调研,做出科学规划,制定相应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好创建工作。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文明户”为抓手,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