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关于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的经验材料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至关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以共产主义道德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充实农民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而且只能是新型农民。因此,必须在建立农民思想道德规范、提高知识水平上下真功夫、大功夫。通城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智慧,富有首创精神。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塑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促使文明乡风的形成。
一、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明卫生城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城镇的文明卫生程度直接反映乡风的文明程度。一方面是抓建设。在城区,积极开展配套工程建设。三年来,绿化城区面积36000万平方米,栽种花卉苗木360多万株,人均绿地面积46平方米;新建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9座、垃圾屋16个、公厕5座;对100多家企业的“三废”排放进行经常性监测,建立城区空气和水质监测站。在乡村,重点抓好“六改五通”,即改水、改路、改圈、改厨、改厕、改垃圾处理,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信息。另一方面是抓管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群众祛除生活陋习,逐渐养成文明卫生新风。对集中居住的城镇路段,实行领导、单位和居民的“三包一”责任制管理。县城、麦市镇各两次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隽水镇宝塔村被评为“全国小康建设示范村标兵”。
二、将乡风文明建设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针对各种陋习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一是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在各乡镇的指导下,全县各村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反封建迷信会等协会。这些协会的积极行动,使结婚比俭朴不比嫁妆、子女重养父母不重葬事以及抵制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在我县初步形成。沙堆镇妇女禁赌会自编自演《八劝莫赌博》话剧,活跃于街巷村组,许多沉迷于打牌赌博的人看后纷纷戒牌戒赌。二是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从2003年起,县政府明文规定,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后必须实行火葬,同时在农村大力倡导殡葬新风,对于自愿火葬的死者家属给予一定补助。目前,殡葬新风在我县已基本形成。2005年,火葬率比上年提高了7%。三是评选“十星”级农户。以“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道德星、文教星、团结星、义务星、卫生星”为内容,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评比活动,全县评出十星级农户63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12%。农村谈婚论嫁以前讲经济条件,现在都讲“十星”,农民群众纷纷说,“农户有十星,抱银又抱金,农户无十星,富了还会贫。”四是评选“十大功臣”。2003年,各乡镇都成立了社会道德评选委员会,以村为单位,每年评选一次“好婆媳、好媳妇、好婆婆、好公公、好女婿、好妯娌、好儿子、好邻居、好兄弟、好公仆”。目前已评出各类典型2400多人,成为群众争相效仿的楷模。五是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行“合同+公证”的办法,由行政措施向法律措施过渡,深入推进农民婚育观念的转变。全县签订合同近77173份,公证率69.5%,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88%。
三、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从而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的程度。一是充分发挥中心文化户的核心作用。2005年,我们采取户主自筹、政府补贴、本县的省市级文明单位援建的方法,在马港和麦市镇建设了十户中心文化户样板,每户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乒乓球桌、台球桌、羽毛球、各类棋牌和2000册图书。各乡镇按照样板的要求,也相应建设了各自的中心文化户。目前,全县有中心文化户110多户,中心文化户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二是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县文体部门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查禁“六H彩”及其他聚众赌博、新农村建设等新精神、新政策。各乡镇也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文艺队伍,五里镇的锣鼓队、石南镇的龙灯队、关刀镇的彩船队、隽水镇的鼓号队、花棍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十多支演出队伍,巡回演出,相互交流,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县花鼓戏剧团每年下乡演出近300场。隽水镇秀水社区文艺宣传队每年义演达60多场。三是充分发挥健身点的带动作用。我县在城区设立了10个健身点,配备了全套健身器材,居住在健身点附近的群众纷纷加入健身行列。我县每年都举办一次万人万米长跑、篮球等田径比赛,促成了全民健身热潮在我县的形成。
四、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净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环境。对全县200多所中小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及其他娱乐场所,开展经常性的整治,坚决取缔违规经营户,消除安全隐患。开展“扫黄”、“打非”行动,收缴非法出版物,查处接纳未成年人消费的娱乐场所。二是帮助“留守家庭”。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8万多人,因此出现的“留守家庭”很多。通过县文明办、教育、团委、公安等部门积极参与,开展“三个一”活动,要求每人帮好一个留守家庭,资助一名留守学生,转变一名留守差生,全县有2000多名留守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帮助。三是实施“春蕾计划”。由县妇联牵头,在女客商、女企业家、女能手、女党员、女干部中广泛开展与“春蕾女童”手拉手结对活动,两年来共帮助200多名贫困女童重新走进校园。“春蕾计划”的实施,既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也使“春蕾女童”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四是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了满足山区儿童的求知欲,团县委组织有一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到全县偏远地区,对山区儿童进行普通话、文艺才能、美术知识、体育技能、电脑知识和“两小发明”等方面的辅导。目前已有160多人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深入山区开展活动,8次对2000多名山区儿童进行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黄袍苏区、麦市天岳抗日遗址等基地,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邀请老英雄、老战士讲座,努力提升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广大群众的意识和精力凝聚到经济发展上来,力求以文明的乡风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提升乡风文明的程度。在招商引资上,我们抓住通城人重乡情、亲情、友情的特点,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近两年的“回归工程”项目个数占招商引资总项目数达到90%以上。在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上,我们引导广大群众认清通城的现状,认识到招商引资对通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人人都是环境”的共识。特别是通过开展评比“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制定村规民约,群众自觉维护发展环境的意识大有提高。隽水镇新塔村毗邻隽水经济开发区,以前村组扯皮、强装强卸等现象较为突出,现在大有好转。在培育乡村主导产业上,我们找准乡村特色,准确定位,使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自觉维护产业的发展。塘湖镇出产水泥石灰,该镇群众从中获取了工作岗位和经济利益,都能自觉地维护矿山开采和促进企业发展。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设阵地等多方面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意义、存在问题、建设方法 正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缺乏建设者。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延续性。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建设后继无人,缺乏延续性。
4、精神生活困乏,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氛围。因精神生活困乏,村民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贫困人口较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过多的贫困人口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
6、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7、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封建迷信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抵触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建设方式(一)主要经验
1、创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一是乡风文明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要推行长效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依靠长效机制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乡风文明反映的是: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修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乡风文明相对于其他目标,很难用数字和指标来考量。精神文明创建又有着以虚促实、持久长效的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有关要求以机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文化阵地促动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3、依靠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现、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推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使用合适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农村大力建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陋习,净化农村舆论思想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汝茂.论基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建设 [J].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第1期,98-101页
2、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7-10页
3、姜长.“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304-308页
4、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聚焦“三农”——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0页
5、詹成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O],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5.12.28
6、林卫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56-58页
7、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0-100页
8、梁贤.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7(6),46-48页
9、赵乔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2008
10、赵增彦.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第08期,73-7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1.
第三篇: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
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于西塘镇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西塘镇人大主席 王晓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求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外在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本文就乡风文明建设结合本镇实际,作几点思考。
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 西塘镇以“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活动为载体, 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行镇村联动、村社户齐抓。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抓实。
1.开展评议活动,强化乡风文明。积极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评议活动,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文明协议、推行《村民公约》等方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通过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示范家庭”、“十佳好婆媳”、“十佳绿色家庭”、“十佳平安和谐家庭”的评比工作,树立典型,营造争典型、创示范的氛围,深化乡风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的评比,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着力解决行政、法律等手段难以解决的不良风气和不文明现象。
2.开展宣教活动,弘扬乡风文明。一是利用“百姓课堂”、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从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入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传统美德。二是结合“公民责任教育年”主题活动,开展公民责任大宣讲、公民责任大讨论、责任公民大搜寻活动。三是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讲座,邀请市、县领导进行专题讲座。四是在村级简报和《今日西塘》镇报上开辟文明礼仪教育专栏,分发至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并组织镇五姑娘艺术团结合十七大主题教育,编排“八荣八耻”文艺节目进行巡演。
3.开展展评活动,倡导乡风文明。一是开展“和谐新农村”主题宣传画征集活动。围绕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农村建设、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和谐新农村”主题宣传画征集活动,着力弘扬真善美,倡导新风尚,展现新时期农村、农民文明和谐新气象。优秀作品将作为乡风文明主题宣传画,以喷绘、墙绘、公益宣传牌等形式在全镇农村、社区和公共场所张贴宣传。二是开展弄堂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西塘千年古镇传统的“维和集福”人文精神,在邻里之间讲究“和睦相处”,在家人之间讲究“和和美美”,打造“和”字文化,彰显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4.开展创建活动,助推乡风文明。一是认真抓好“和谐村组”、“星级文明户”等评创工作。通过完善星级评定标准,进一步调动村组和广大农民家庭参与创建的积极。二是加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的力度。通过“双结对、创文明”活动的不断深化,带动更多的行政村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三是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争创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为重点,以营造文明和谐农村新风尚为目标,通过培育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村”,引导我镇居民在村风民风、生活居住环境、文化道德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协调发展。例如,荷池村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组建了田歌队、舞龙队,除外出参加演出外,平时在村里自娱自乐,是村民闲暇的时光的文化悠闲项目,村里的文化氛围日益增强,赌博等歪风邪气得到改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稳定和谐,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加大,农村面貌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等方面,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思索、改进。
1.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乡风自然就会文明;有的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工作没有深入去抓,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明显。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村集体资金薄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而且现有的设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成为闲置的资源。各级财政投入的经费偏少多数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我镇有13个行政村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篮球场等文化场地。但仍旧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缺乏创业精神,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缺乏艰苦创业、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思想与精神。有的地方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封建愚昧思想有抬头的倾向。赌博歪风普遍存在,造成好吃懒做等坏习气,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4.农村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整治。目前,我镇26个村都通过了县级村庄整治考核,但整治后许多村的环境卫生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反复,脏、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垃圾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禽畜养殖污染严重,门前“三包”难以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形势严峻,整治力度需要不断加大。
5.农村外来人口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西塘镇外来人口达到了18000多人。他们在为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随之出租房的数量明显增多,对出租房缺乏管理和规范。因此,很多出租房存在安全隐患,存在着环境卫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风文明。
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它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进一步增强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人们的道德风尚、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和法制观念等等,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进行观念转变,牢固树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尊重知识人才和民主法制等崭新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抓实。
2.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农民学校、“百姓课堂”以及“三下乡”等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帮助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教育引导农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农村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
3.进一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要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阵地建设。继续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家庭”、“十佳绿色家庭”等活动,并充分发挥、挖掘文化阵地设施应有的积极作用。三是认真开展“三下乡”。要使这些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
4.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等活动,发动群众积极相应并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二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改变各种不文明行为和不良习惯,努力转变赌博、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树立创建乡风文明的典型,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5.进一步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只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把宣传文化阵地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文体设施的投入,抓好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建立“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篮球场等文化场地,努力使每个村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同时加大城乡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力度。要重点加强有线电视建设,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
6.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完善管理机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效。二是形成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健全制约机制。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抓不懈。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对赌博等问题作出规定,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几年来,西塘镇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才能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生机盎然,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第四篇: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近年来,龙游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目前龙游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和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各1个、省市级文明村镇21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2个、省市级法治示范村27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6个。
为进一步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今年开始,龙游县决定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全县已启动创建村20多个,按照“建设规范、功能完善、队伍整齐、管理有序、活动丰富、讲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努力将“乡村文明俱乐部”建成农民思想教育的阵地、技能培训的场所、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科技法制宣传的基地,为村民提供精神文化、文体娱乐、素质培训、科技推广、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等各种服务。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
从精神需求上看,群众多元文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近年来通过省“钱江浪花”艺术团、市县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载体,为农村送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下乡”不“驻村”,文化需求“众口难调”,农民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从思想观念上看,旧观念旧习俗难以根除。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组织意识、市场观念、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但仍受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怕冒、怕闯的“小农”意识深刻影响,“自身发展无门,别人发展眼红”,少数地方仍存在“你发展,我上访”的现象。
从长效管理上看,农村环境卫生不尽人意。由于农民生活习惯、村庄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等原因,农村有些硬化的路面、净化的水面、美化的墙面遭到不同程度损坏,“院内干净,院外杂乱”,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出现“抓一阵、好一阵,又乱一阵”的循环往复现象。
从重视程度上看,“两重两轻”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部分干部对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抓经济工作紧跟形势,容易出政绩、见效快,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反复多,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硬件配套、轻软件提升,重物质投入、轻思想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的积极意义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内容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尤其把“乡风文明,村庄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内容,紧紧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把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素质的提升摆上重要位置。如果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那么“乡风文明”无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其根本任务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乡风文明程度,通过创建活动培育“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顺应了新形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村”建设,更是“新风”建设,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组建乡风评议监督队伍、文体骨干队伍、宣讲队伍,开展乡风评议、特色农户评选、文明村创建等多项群众性文化文明活动,努力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文明活动的参与中愉悦身心,接受教育,感受文明,增进家庭和睦、农村稳定、社会和谐,是深化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有效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市民。从“新型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将整合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资源,为农村建设一批文化文明活动场所,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覆盖,实现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为农民向“新市民”转变提供了平台。
三、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应把握的重点
文明乡风民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硬件投入趋缓的背景下,“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创建资源,形成全社会创建工作的合力。
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群众是参与主体、评判主体,也是创建成果的享受主体。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要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基层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唱主角,让群众知晓“创建”的内容,选择“创建”的形式,参与“创建”的活动,评价“创建”的过程,享受“创建”的成果,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群众吸引到参与创建活动中来,增强创建实效,提高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文化是引领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基石。龙游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抓住文化大省和文化名市战略建设契机,“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大传统文化挖掘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脉络,培养传统文化创新人才,派驻文化指导人员,培育传统文化表演队伍,用乡土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要强化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农民读书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要注重政策整合创新。参与创建指导的农业、社会事业等职能部门要按照“整合、规范、创新、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整合村庄整治、远程教育、体育创强、旅游创强、五五普法、星光计划、科技下乡、“春泥计划”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做到精心谋划、细心指导、真心扶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要坚持典型培育示范。通过适时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宣传“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先进典型来引导群众,激励群众,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要切实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有序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工作,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繁重,需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不断探求工作方法,不断摸索有效途径。基层要做好建设新农村这篇大文章,尤其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着重从五个方面突破。
一、抓“兴工富乡”,实
现以工带农
一是合理调配,增强企业发展力量。进一步健全强化了乡机关干部联系标志性企业制度,要求每名班子成员、站办所长都联系标志性企业,宣传政策,主动服务,协调关系,协助管理,维护企业利益。积极提供企业急需的人才,由乡发放工资派遣机关干部入企业工作。二是加强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困难。经常性开展调研,组织企业老板座谈会,专题研究企业发展工作。巩固了铸造、皮革、电器、陶瓷等行业协会。三是创造条件,加快企业发展进程。因势利导,分类规划,新建、扩建了20多家企业。压缩办公场地,将机关二院整体转让给深思电工,帮助其扩大生产。组织村干部及规模企业老板赴江浙一带参观学习。打造文化艺术节,在全乡营造推进兴工富乡的氛围。四是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出重拳,下猛药,狠刹邪气,严惩村痞村霸,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同时大力招商引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兴办工业企业。始终做到把“老外”当作老乡看待,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2005年,共完成招商引资1300万,项目建设资金4700多万。
二、抓基地建设,推进结构调整
一是依靠科技抓调整。大力推广“猪—沼—稻”生态农业结构,全乡共建沼气池2000多个。二是力求规模抓调整。实施了“四个十工程”,即扶持50亩以上种田大户10户,饲养千头以上生猪10户,纳税过5万元餐饮户10户,特种养殖户10户。三是围绕增收抓调整。实施“吨粮田变万元亩”工程,在全乡范围内普及了优质稻;加大了生猪品改力度,良种猪养殖达70;大力推广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全年种植春秋玉米5000亩,蔬菜5000亩,黄花菜1000亩,花卉苗木500亩。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形成了黄花菜生产、冬季蔬菜生产等九大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基地促开发,以基地联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三、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把握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投资的机遇,广泛宣传发动,激发村民的积极性,2005年硬化村级道路25千米;水利建设上,争取上级农综开发等资金,广泛发动群众集资,投入400万元,建设工程项目320处,改造病险水库1座,维修机埠5处,修高标准砼路15千米;电力建设上,绝大部分的村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新建了110KV变电站,架设了双回路输电线路,与城区实现资源共享;通讯、有线电视、教卫设施的建设成效明显,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四、抓劳务经济,畅通增收渠道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握三个重点,把人力资源转换为经济优势,把外出务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以中介为重点,强力推进就业输出;以维权为重点,建立健全维权体系;以宣传为重点,把劳务经济炒热叫响。2005年全乡共输出劳动力15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0万元,仅此一项就创人均纯收近2000元。
五、抓组织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五联创”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巩固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成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具体要求。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乡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