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共5篇)

时间:2019-05-12 03:0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

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于西塘镇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西塘镇人大主席 王晓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要求是在农村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它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外在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本文就乡风文明建设结合本镇实际,作几点思考。

一、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 西塘镇以“培育新农民、弘扬新风尚,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活动为载体, 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行镇村联动、村社户齐抓。主要从四个方面抓好、抓实。

1.开展评议活动,强化乡风文明。积极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评议活动,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文明协议、推行《村民公约》等方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通过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示范家庭”、“十佳好婆媳”、“十佳绿色家庭”、“十佳平安和谐家庭”的评比工作,树立典型,营造争典型、创示范的氛围,深化乡风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十大不文明陋习”的评比,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着力解决行政、法律等手段难以解决的不良风气和不文明现象。

2.开展宣教活动,弘扬乡风文明。一是利用“百姓课堂”、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从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入手,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传统美德。二是结合“公民责任教育年”主题活动,开展公民责任大宣讲、公民责任大讨论、责任公民大搜寻活动。三是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讲座,邀请市、县领导进行专题讲座。四是在村级简报和《今日西塘》镇报上开辟文明礼仪教育专栏,分发至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并组织镇五姑娘艺术团结合十七大主题教育,编排“八荣八耻”文艺节目进行巡演。

3.开展展评活动,倡导乡风文明。一是开展“和谐新农村”主题宣传画征集活动。围绕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新农村建设、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和谐新农村”主题宣传画征集活动,着力弘扬真善美,倡导新风尚,展现新时期农村、农民文明和谐新气象。优秀作品将作为乡风文明主题宣传画,以喷绘、墙绘、公益宣传牌等形式在全镇农村、社区和公共场所张贴宣传。二是开展弄堂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西塘千年古镇传统的“维和集福”人文精神,在邻里之间讲究“和睦相处”,在家人之间讲究“和和美美”,打造“和”字文化,彰显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4.开展创建活动,助推乡风文明。一是认真抓好“和谐村组”、“星级文明户”等评创工作。通过完善星级评定标准,进一步调动村组和广大农民家庭参与创建的积极。二是加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的力度。通过“双结对、创文明”活动的不断深化,带动更多的行政村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三是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争创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为重点,以营造文明和谐农村新风尚为目标,通过培育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村”,引导我镇居民在村风民风、生活居住环境、文化道德建设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协调发展。例如,荷池村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组建了田歌队、舞龙队,除外出参加演出外,平时在村里自娱自乐,是村民闲暇的时光的文化悠闲项目,村里的文化氛围日益增强,赌博等歪风邪气得到改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风文明。

二、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稳定和谐,乡风文明建设的力度加大,农村面貌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管理手段等方面,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思索、改进。

1.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乡风自然就会文明;有的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工作没有深入去抓,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明显。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村集体资金薄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而且现有的设施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成为闲置的资源。各级财政投入的经费偏少多数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我镇有13个行政村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其中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篮球场等文化场地。但仍旧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缺乏创业精神,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缺乏艰苦创业、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的思想与精神。有的地方陈规陋习根深蒂固,不良风气滋生蔓延,封建愚昧思想有抬头的倾向。赌博歪风普遍存在,造成好吃懒做等坏习气,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也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4.农村环境卫生有待进一步整治。目前,我镇26个村都通过了县级村庄整治考核,但整治后许多村的环境卫生随着时间推移又出现了反复,脏、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垃圾点,没有垃圾处理设施,禽畜养殖污染严重,门前“三包”难以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形势严峻,整治力度需要不断加大。

5.农村外来人口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西塘镇外来人口达到了18000多人。他们在为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随之出租房的数量明显增多,对出租房缺乏管理和规范。因此,很多出租房存在安全隐患,存在着环境卫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风文明。

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它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进一步增强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人们的道德风尚、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和法制观念等等,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进行观念转变,牢固树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尊重知识人才和民主法制等崭新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抓好、抓实。

2.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农民学校、“百姓课堂”以及“三下乡”等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思想道德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帮助农民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教育引导农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三是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农村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

3.进一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结合农村实际,加强活动载体建设。要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激发他们自觉参与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阵地建设。继续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家庭”、“十佳绿色家庭”等活动,并充分发挥、挖掘文化阵地设施应有的积极作用。三是认真开展“三下乡”。要使这些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

4.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生活环境公益等活动,发动群众积极相应并投身到这项工作中来,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二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教育,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改变各种不文明行为和不良习惯,努力转变赌博、封建迷信、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树立创建乡风文明的典型,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5.进一步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乐的愿望更加强烈,只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把宣传文化阵地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才能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文体设施的投入,抓好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建立“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篮球场等文化场地,努力使每个村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同时加大城乡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力度。要重点加强有线电视建设,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

6.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也就是说,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常抓不懈。一是完善管理机制。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效。二是形成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作配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健全制约机制。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长抓不懈。要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对赌博等问题作出规定,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

几年来,西塘镇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才能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生机盎然,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

摘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机制、载体、建设阵地等多方面建设乡风文明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意义、存在问题、建设方法 正文: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学术机构到媒体,从政府到农民,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术研究也达到高峰。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内容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农村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建设,村容整洁是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建设。几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的精神支撑。

一、新形势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

1、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发展的概念。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准。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实、居住条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丰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会服务设施要配套。所有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

2、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从长远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到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对此,我们务必正视现实,在农村广泛进行以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使农民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科技文化素质,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安定稳定的重要保证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策卓有成效,农村改革深得人心,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更要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改革过程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切实从改革中得到好处,满足农民安居乐业的愿望,从深层面解决改革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之文明城市创建,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民集体意识弱化。目前,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集体经济的弱化使得村民之间交流的动因、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减少,交流时间缩短,农民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硬件支持。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常住人口发生改变,乡风文明缺乏建设者。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不仅阻碍了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3、农村教育落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延续性。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守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温饱和平安,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孩子缺少家庭辅导、家庭管教和家庭温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建设后继无人,缺乏延续性。

4、精神生活困乏,乡风文明建设缺少氛围。因精神生活困乏,村民打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

5、贫困人口较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覆盖面有限,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过多的贫困人口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

6、农村社会治安和稳定问题值得关注。目前,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社会治安和稳定成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农民法律意识有所增强,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调解,成为引发刑事案件的隐患。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乡风文明建设。

7、封建迷信现象有所抬头。许多农村建起了大小庙宇,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出门办事都要选吉日,还要到寺庙烧香拜佛,占卜问卦,预测吉凶。封建迷信与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抵触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建设方式(一)主要经验

1、创新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推动力。一是乡风文明传播语言和传播方式要创新,要让深奥的理论简明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让先进文明思想、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扎根。二是要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农民生活习俗和当地风土人情,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三是要认真制定和完善农村村规民约。通过建立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现象,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2、稳定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组织保障是乡风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要形成基层各级政府党政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互动,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要把群众看作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靠外部强制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要以民为本,因势利导,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

3、要推行长效机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协作,努力形成多部门配合、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

1、依靠长效机制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乡风文明反映的是: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良好,文化修养、科学素养、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乡风文明相对于其他目标,很难用数字和指标来考量。精神文明创建又有着以虚促实、持久长效的特点。因此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把有关要求以机制、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以文化阵地促动乡风文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也是在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

3、依靠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现、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推进全县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4、使用合适载体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四德”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在农村大力建设公益广告牌,积极发挥舆论作用,努力营造宣传氛围,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陋习,净化农村舆论思想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重在建设,要继承并发扬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传统文化美德,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姬汝茂.论基于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环境规划与建设 [J].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第1期,98-101页

2、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2006年第6期,7-10页

3、姜长.“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5,304-308页

4、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聚焦“三农”——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10页

5、詹成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部署[O],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05.12.28

6、林卫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 2009(16),56-58页

7、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90-100页

8、梁贤.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观与方法论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 2007(6),46-48页

9、赵乔华.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2008

10、赵增彦.经济欠发达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J],理论导刊,2010年第08期,73-75页

1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2-21.

第三篇: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近年来,龙游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农民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目前龙游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和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各1个、省市级文明村镇21个、省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2个、省市级法治示范村27个、市级特色文化村16个。

为进一步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今年开始,龙游县决定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全县已启动创建村20多个,按照“建设规范、功能完善、队伍整齐、管理有序、活动丰富、讲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努力将“乡村文明俱乐部”建成农民思想教育的阵地、技能培训的场所、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科技法制宣传的基地,为村民提供精神文化、文体娱乐、素质培训、科技推广、信息传播、思想交流等各种服务。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地方。

从精神需求上看,群众多元文化需求难以满足。虽然,近年来通过省“钱江浪花”艺术团、市县农家乐文化大篷车、“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载体,为农村送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下乡”不“驻村”,文化需求“众口难调”,农民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从思想观念上看,旧观念旧习俗难以根除。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农民“洗脚上田”、“进厂务工”,组织意识、市场观念、民主法制意识有所增强,但仍受小进则满、小富即安,怕冒、怕闯的“小农”意识深刻影响,“自身发展无门,别人发展眼红”,少数地方仍存在“你发展,我上访”的现象。

从长效管理上看,农村环境卫生不尽人意。由于农民生活习惯、村庄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等原因,农村有些硬化的路面、净化的水面、美化的墙面遭到不同程度损坏,“院内干净,院外杂乱”,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出现“抓一阵、好一阵,又乱一阵”的循环往复现象。

从重视程度上看,“两重两轻”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部分干部对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抓经济工作紧跟形势,容易出政绩、见效快,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周期长、反复多,见效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硬件配套、轻软件提升,重物质投入、轻思想教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的积极意义

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内容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各方面,尤其把“乡风文明,村庄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内容,紧紧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把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素质的提升摆上重要位置。如果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那么“乡风文明”无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其根本任务是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乡风文明程度,通过创建活动培育“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顺应了新形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新村”建设,更是“新风”建设,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教育引导。“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组建乡风评议监督队伍、文体骨干队伍、宣讲队伍,开展乡风评议、特色农户评选、文明村创建等多项群众性文化文明活动,努力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文明活动的参与中愉悦身心,接受教育,感受文明,增进家庭和睦、农村稳定、社会和谐,是深化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开展“乡风文明俱乐部”创建是城市文明辐射农村的有效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将有更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城市市民。从“新型农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将整合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资源,为农村建设一批文化文明活动场所,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基础设施向农村的覆盖,实现了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的辐射,为农民向“新市民”转变提供了平台。

三、创建“乡村文明俱乐部”应把握的重点

文明乡风民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在硬件投入趋缓的背景下,“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整合创建资源,形成全社会创建工作的合力。

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活动,群众是参与主体、评判主体,也是创建成果的享受主体。在创建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要通过有效的形式,让基层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唱主角,让群众知晓“创建”的内容,选择“创建”的形式,参与“创建”的活动,评价“创建”的过程,享受“创建”的成果,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群众吸引到参与创建活动中来,增强创建实效,提高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文化是引领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基石。龙游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抓住文化大省和文化名市战略建设契机,“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加大传统文化挖掘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脉络,培养传统文化创新人才,派驻文化指导人员,培育传统文化表演队伍,用乡土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要强化农家书屋建设,组织农民读书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要注重政策整合创新。参与创建指导的农业、社会事业等职能部门要按照“整合、规范、创新、实效”的工作原则,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整合村庄整治、远程教育、体育创强、旅游创强、五五普法、星光计划、科技下乡、“春泥计划”等涉农政策、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做到精心谋划、细心指导、真心扶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要坚持典型培育示范。通过适时召开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宣传“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先进典型来引导群众,激励群众,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职能部门、乡镇(街道)要切实通过典型培育、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有序开展“乡村文明俱乐部”创建工作,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XX县关于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的经验材料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至关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以共产主义道德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充实农民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而且只能是新型农民。因此,必须在建立农民思想道德规范、提高知识水平上下真功夫、大功夫。通城民风淳朴,人民勤劳智慧,富有首创精神。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塑造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促使文明乡风的形成。

一、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明卫生城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城镇的文明卫生程度直接反映乡风的文明程度。一方面是抓建设。在城区,积极开展配套工程建设。三年来,绿化城区面积36000万平方米,栽种花卉苗木360多万株,人均绿地面积46平方米;新建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9座、垃圾屋16个、公厕5座;对100多家企业的“三废”排放进行经常性监测,建立城区空气和水质监测站。在乡村,重点抓好“六改五通”,即改水、改路、改圈、改厨、改厕、改垃圾处理,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信息。另一方面是抓管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群众祛除生活陋习,逐渐养成文明卫生新风。对集中居住的城镇路段,实行领导、单位和居民的“三包一”责任制管理。县城、麦市镇各两次荣获“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隽水镇宝塔村被评为“全国小康建设示范村标兵”。

二、将乡风文明建设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针对各种陋习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一是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在各乡镇的指导下,全县各村普遍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反封建迷信会等协会。这些协会的积极行动,使结婚比俭朴不比嫁妆、子女重养父母不重葬事以及抵制封建迷信等新风尚在我县初步形成。沙堆镇妇女禁赌会自编自演《八劝莫赌博》话剧,活跃于街巷村组,许多沉迷于打牌赌博的人看后纷纷戒牌戒赌。二是大力推进殡葬改革。从2003年起,县政府明文规定,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去世后必须实行火葬,同时在农村大力倡导殡葬新风,对于自愿火葬的死者家属给予一定补助。目前,殡葬新风在我县已基本形成。2005年,火葬率比上年提高了7%。三是评选“十星”级农户。以“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道德星、文教星、团结星、义务星、卫生星”为内容,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评比活动,全县评出十星级农户6300户,占全县农户总数12%。农村谈婚论嫁以前讲经济条件,现在都讲“十星”,农民群众纷纷说,“农户有十星,抱银又抱金,农户无十星,富了还会贫。”四是评选“十大功臣”。2003年,各乡镇都成立了社会道德评选委员会,以村为单位,每年评选一次“好婆媳、好媳妇、好婆婆、好公公、好女婿、好妯娌、好儿子、好邻居、好兄弟、好公仆”。目前已评出各类典型2400多人,成为群众争相效仿的楷模。五是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实行“合同+公证”的办法,由行政措施向法律措施过渡,深入推进农民婚育观念的转变。全县签订合同近77173份,公证率69.5%,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88%。

三、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从而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的程度。一是充分发挥中心文化户的核心作用。2005年,我们采取户主自筹、政府补贴、本县的省市级文明单位援建的方法,在马港和麦市镇建设了十户中心文化户样板,每户配备了电视机、影碟机、乒乓球桌、台球桌、羽毛球、各类棋牌和2000册图书。各乡镇按照样板的要求,也相应建设了各自的中心文化户。目前,全县有中心文化户110多户,中心文化户成为了老百姓休闲娱乐、学习健身的主要场所。二是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县文体部门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查禁“六H彩”及其他聚众赌博、新农村建设等新精神、新政策。各乡镇也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文艺队伍,五里镇的锣鼓队、石南镇的龙灯队、关刀镇的彩船队、隽水镇的鼓号队、花棍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十多支演出队伍,巡回演出,相互交流,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县花鼓戏剧团每年下乡演出近300场。隽水镇秀水社区文艺宣传队每年义演达60多场。三是充分发挥健身点的带动作用。我县在城区设立了10个健身点,配备了全套健身器材,居住在健身点附近的群众纷纷加入健身行列。我县每年都举办一次万人万米长跑、篮球等田径比赛,促成了全民健身热潮在我县的形成。

四、将乡风文明建设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净化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环境。对全县200多所中小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及其他娱乐场所,开展经常性的整治,坚决取缔违规经营户,消除安全隐患。开展“扫黄”、“打非”行动,收缴非法出版物,查处接纳未成年人消费的娱乐场所。二是帮助“留守家庭”。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8万多人,因此出现的“留守家庭”很多。通过县文明办、教育、团委、公安等部门积极参与,开展“三个一”活动,要求每人帮好一个留守家庭,资助一名留守学生,转变一名留守差生,全县有2000多名留守学生在这项活动中得到了帮助。三是实施“春蕾计划”。由县妇联牵头,在女客商、女企业家、女能手、女党员、女干部中广泛开展与“春蕾女童”手拉手结对活动,两年来共帮助200多名贫困女童重新走进校园。“春蕾计划”的实施,既激发了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也使“春蕾女童”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四是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了满足山区儿童的求知欲,团县委组织有一定特长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深入到全县偏远地区,对山区儿童进行普通话、文艺才能、美术知识、体育技能、电脑知识和“两小发明”等方面的辅导。目前已有160多人加入青年志愿者队伍,深入山区开展活动,8次对2000多名山区儿童进行辅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五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黄袍苏区、麦市天岳抗日遗址等基地,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邀请老英雄、老战士讲座,努力提升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

五、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广大群众的意识和精力凝聚到经济发展上来,力求以文明的乡风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提升乡风文明的程度。在招商引资上,我们抓住通城人重乡情、亲情、友情的特点,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近两年的“回归工程”项目个数占招商引资总项目数达到90%以上。在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上,我们引导广大群众认清通城的现状,认识到招商引资对通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人人都是环境”的共识。特别是通过开展评比“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农户”,制定村规民约,群众自觉维护发展环境的意识大有提高。隽水镇新塔村毗邻隽水经济开发区,以前村组扯皮、强装强卸等现象较为突出,现在大有好转。在培育乡村主导产业上,我们找准乡村特色,准确定位,使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自觉维护产业的发展。塘湖镇出产水泥石灰,该镇群众从中获取了工作岗位和经济利益,都能自觉地维护矿山开采和促进企业发展。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之研究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明确的内涵,即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建设,是具有先进品格的文化,是有特色的村庄文化,是与新农村整体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真情投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切实需要党和政府的领导、良好的经济水平和法治作保证,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 乡风文明 农村发展 生活水平正文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乡风文明概述 1.乡风

“乡风”顾名思义,指的是农村地方人们基于长期沉淀而成的生活习惯、心里特征和文化习性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乡风是农村人们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好的乡风对应的就是该地区农村人们的好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特征等。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乡风,如早婚且大操大办、重男轻女,超生却无法优生、封建迷信、生活环境脏乱差、赌博成风等问题。

2.文明

文明,包括整个乡村的道德风尚和良好风气,还有村民个体的良好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等。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① 因而,我们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达到的一种进步状态。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的内容。3.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不能仅仅从良好的乡风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角度理解,而是应该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的一个概念。纯粹的乡风,是对一个地区人们情感、风尚、习惯的表达,只属于社会意识中社会心理的层次,具有不系统、不定型的特点,既包含落后的陈规陋习,也包括良好的乡风。从与乡风的关系看,乡风文明可以理解为良好的乡风、文明的乡风,但是,仅仅从这方面理解是不够的。根据中央文件中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乡风文明也应该包括社会意识形式层次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所规定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此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是指包含良好的乡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一个概念。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讨论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南。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族力量,为中华振兴而奋斗,这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力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重要的一步,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社会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民梦想的重要一步,是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一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大步。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社会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民日益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利益丧失群体和自我迷失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失落者、制度安排不公平的承受者。农民承受着对社会的失望感和对自身前途的茫然感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他们无法认同被歧视的社会角色和不公平的社会地位,最终可能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真正落实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给农民更公平的待遇,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辅助性因素

农民作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在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上都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阻滞作用,且农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刻不容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广大农民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口径这一主题,才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农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以投入到生产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缩小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4.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和舆论环境要靠乡风文明建设来培育和营造。可以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农民群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关心,最终形成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与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做好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的能力素质得到提高,便可以化解一些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做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优化农村人文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内在动力,从而有效地保证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最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村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下进行的,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在农村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所以乡风文明建设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价值依据、价值导向和价值坐标,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积极培育农 村文明道德新风尚,形成勇于创新,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互爱、稳定和谐的新农村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制度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它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根本路径。

(二)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知识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因为农村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职业转化、增加收入的必要前提,也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条件之一。

加强农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将我国农村巨大的富余劳动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不仅能够使我国农民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中获得实惠;而且利于他们在城乡间流动,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赚取丰厚的报酬,从而实证地告诉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

(三)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倡导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

文化娱乐活动是解决当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内容单一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小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中的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腐朽文化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所以,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重大民 族传统日、集市,广泛开展农村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等农民喜闻乐见自助性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主体,让农民在参与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2.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

目前农村的消费方式主要有生存生活消费、人情消费、浪费消费、喜丧消费、生育消费、疾病消费、文化消费等等。总体上讲,当前农民的生存生活消费比较节约,基本上符合我国农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日常节衣缩食、喜欢储蓄。受收入水平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在生病时行为选择是小病拖、大病也不舍得花钱去医治。所以,农村疾病消费也不高。

农民不合理的消费,压制农民文化消费、农业生产投资性消费水平的提升,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良好乡风的形成。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民摒弃上述的一些不良消费行为,加大农民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资的比例,促使农民在建设文明乡风中,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

(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1.人与人的和谐

人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元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风文明,首先要做到村民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我们要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熏陶,引导人们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时候,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2.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实施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生产经营的主体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单位的,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支配,农民在处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集体经济利益关系的时候,很难将它们有效地衔接在一起,致使农村长期以来村民之间关系松散、缺乏合作精神与一致行动能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核心是构建农民与农村社会的和谐,即在正确处理农民个体利益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利益的关系时,要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协作纽带,使每个农民都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权利和机会共享农村社会发展的成果,共担农村社会发展的责任,这样农村社会的和谐才能达成。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对农民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要农民遵循农业生产规律,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地改善村庄居住条件,“合理耕种,保护土壤肥力,不要搞掠夺式破坏植被的开发、生产,使农民懂得发展农业不仅仅为了吃饭,还要为了保护和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气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就是在农村逐步形成家庭和睦、邻里互信互帮、孝敬老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科学、不迷信、不赌博、不铺张浪费、不超生等良好社会风气。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靠文明乡风的形成,二是要靠农村法制的完善,二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方能推动农村新风尚的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对农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自觉地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才能在农村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借助农民相关群体的群体压力,促使绝大多数农民行为与新风尚的要求趋于一致化,从而推动农村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良好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的营造仅靠文明乡风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律制度作为农村新风尚建设的坚强后盾。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农民真的面对诸如经济纠纷、社会治安、刑事犯罪等问题时,他们往往借助家族势力、亲朋好友,仗着人多势众,公然蔑视公共秩序及法律,采用恐吓、打架斗殴等暴力手段来解决,文明乡风此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缺乏应有威慑作用。所以,对农民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让农民了解法律的威严、强硬、不可调和性,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问题,可以大大减少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发生数,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可见,只有文明乡风、法制教育两手抓,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才能有效营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乡风文明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领导方向

1.思想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建设,必须倡导一种与拜金、享乐主义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新农村、新农民的伦理底线,确立适合乡村法阵的价值观。在积极向上的思想建设下,农民不一定会很 有钱,但却会因为精神领域的富足而感到生活充实、有意义,让农民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只会去实践自己的梦想是非常美好而珍贵的。为此,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要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定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优良的品德教育农民逐渐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艰苦创业、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等健康文明的伦理观念,为乡风文明建设把好第一关。

2.组织建设

乡风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的是农村领导干部的组织建设。先进的组织会让农村的社会风气都好起来。领导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其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组织领导要比其他人更好。因此,要使得农村的风气变好,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而领导干部自身也要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文化的侵蚀,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要加强世界观改造,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以便为当地的民风民俗树立正气;要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带领群众抵制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推动乡风文明的建设

3.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长期的根本性的规范作用,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持久进行。一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二是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三是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关部门对举报问题要及时调查和处理,以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4.务实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需要务实建设。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经费投入,使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要加大村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农村文化服务网络,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为农村业余精神文明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支持和器材支持;要采取减免税、贷款优惠、资金补贴等办法鼓励兴办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优秀文化。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1.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理论体系,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目前,我 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须大力加强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可在县委党校增设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课程,以帮助基层干部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增强对怎样建设新农村文化问题的思考研究。公共文化场所是农民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场所,只有形成一个以公有文化设施为主导、社会团体、民办文化设施作补充的,遍及农村集镇,合理布局、公平准入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才能实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农村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只有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极大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让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其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需求的满足。一个完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其中的各种农村文化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人才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要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保证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2.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

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更离不开文化,因此农村文化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 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村民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加村民的文化水平,使其更好服务的农业发展于农业。并且增强了农民的兴趣,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乡风文明提供基础

1.加强科技进村,加大科技投入范围

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1、农村民生的改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2、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提供支撑;

3、科学技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强大的支撑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有效支撑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学技术显著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实现乡风文明、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研究分析当前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推广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实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服务落后,满足不了农民对科技的渴求”等八大问题和不足。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科技工作,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科技下乡,人才进村,提高农民自主增收能力和新农村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为主要内容,以科技惠农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加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优化农村科技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出“全面提升农民科技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突破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支撑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是突破口;创新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是重要抓手;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等发挥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九大实践对策。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以往,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此外,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要在农民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社会处境。因此,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在农村建立和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当务之急,各个组织机构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新农合建设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保障范围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这表明该制度主要用于救助农民疾病医疗费用,而门诊、跌打损伤等农民经常需要支出的门类却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就使得农民实际收益没有预想的大。而从其宣传工作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介绍其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许多农民难以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他们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生病花钱的概率极低,且登记程序、报销程序都略显繁琐,因此没必要向政府缴纳钱财。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简化报销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各个定点医院应该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比如设立专门针对新农合的报销点。同时要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作风,增加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二、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报销比例。收益是农民继续参加新农合的直接动力,只有建立起大病、小病、无病都收益的模式,才能提高农民的信任。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国家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立法方面,国家民政部在1996年颁布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但到目前为止,该制度还是存在着立法滞后、制度缺乏规范性等仍待完善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社会救济体系建设,以农村低保、特困户救助等方式为基础,以临时性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鼓励社会中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使之构建起涵盖更广、水平更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

(五)加强法治建设、民主管理,提升农民的权利保障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水平

1.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农村法律知识的普及

无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普法的角度,农村都及其需要普及法治教育。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法制教育来告知农民赌博、迷信、小偷小摸等是违法行为,号召广大农民依法行事,共同打击农村陋习和不法行为。还可以开展评选农村“普法光荣户”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此外,农村干部也应该提高自身依法办事水平,将农村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2.实行民主管理,完善基层选举制度

民主观念在农村的普及需要在各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实行村务公开,并做到内容真实易懂,不玩形式上的“假大空”。其次,当村干部面对各种冲突问题时,应该采取讲政策讲道理、耐心劝解的方式,切记争吵打骂、破坏农村和谐环境。最后,可以因地制宜地修订地方规约以规范当地村民的权利义务、实现管理民主。比如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讨论、投票等环节上完善相关基层制度,从而树立起人人都是新农村建设主人的意识。

结 语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种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的发展中的大国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的乡风逐渐形成。然而,受几千年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层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原因,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已采取了措施。由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种隐性建设,它贯穿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乡风文明建设是不可能真正建设。

引用及出处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年,第 924 页 ②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 317 页。

③ 林镜芳、袁宜嫔:《乡村社会道德重建:一个居于“ 乡风文明 ”的现实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 年 12 月第 4 卷,第 6 期,第 48 页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埃尔:《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2.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3.杨立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吕红平:《农村家族问题与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刘毫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陆学艺 :《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陆学艺、陈文光 :《“三农”问答读本》[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8.王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

9.马雄贵:《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第2期

10.文化部:《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11.汪 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郑州大学,12.金红华:《论新时期农村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13.姚 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14.黄筱娜:《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究与现实思考》,《桂海论丛》,第6期。

2007年,1998年11月 2007年8月

2006年12月 1998年

2007年第23卷,13

下载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乡风文明 推进新农村建设(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心得体会 作者:蔺相涛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议和省委农工办调研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浅谈如何建设乡风文明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说,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2007-12-14 22:42:3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2......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免费论文浏览 入库时间: 2006年6月13日9:54)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 华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

    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

    xx镇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情况(三篇)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