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改造与加固报告
工程改造与加固
课程结业报告
姓
名:X X X 学
号:X X X X X X 研究方向:X X X X X X
《工程改造与加固》学习有感
未听课之前就听师兄说,王老师讲的“工程改造与加固”很值得听一听,加上自己对这方面也比较感兴趣,终于有幸聆听了这短短七周凝练而深刻的教诲,感慨颇多。
这个课程更完整更准确的名字是“土木工程诊治与改造技术”。与以往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等学科不同,这门课程针对的是既有建筑。随着建筑使用年限、自然灾害、原设计估计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建筑物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传唱着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亦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为了保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和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对这些结构的加固改造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建筑物的医生”也就是结构工程师发现地基沉降或结构破损等状况时,首先是对结构进行“诊治”,通过实地检测、查找相关文件等,查清造成事故的原因,对事故的危害性作出估计;然后提出合理、经济的加固和改造方案,使结构恢复正常的使用状态。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虽然在本科时也接触过加固方面的课程,但由于当时的知识体系尚不成熟,学习态度比较随意,很多东西老师讲到了但是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原理,更多的甚至完全没有听进去。听王凤来老师的第一堂课时,老师首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受均布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有哪几种形式?”完全蒙掉了,努力回想着本科时学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本里的那几段极长极晦涩难懂的话,只记得“超筋、适筋、少筋、剪压、斜拉、斜压”等支离破碎的词语,却不能整合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不禁低头一阵惭愧。自觉本科时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各种力学基础课程,却无不是在考试结束后就扔得一干二净。第一堂课让我意识到必须完全摈弃以前为考试而学习的惯性思维,“把所学知识转换成工程能力”,跳出课本知识的禁锢,同时又不脱离课本的知识体系,培养正确的结构概念体系;“由现象找原因”,看到某一结构的破坏形态,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不至于不知所措。
对于有些结构上的专有名词我们是初次听说,偶尔会感到有些不知所云,但老师结合PPT图片讲解的授课方式逐渐让我们的理解清晰和深入。王老师总是能用特别通俗易懂的词语让我们理解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钢筋就如同人体内的筋骨一样,合理配置了钢筋的混凝土结构即使在地震等灾害的强烈作用下依然会“打断骨头连着筋”,达到大震不倒的设计水准;看到裂缝需要“按图索骥”,即由裂缝的形态特征联想到它的破坏原因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结构产生裂缝的过程,寻求合理的加固方法;“积劳成疾”是用来形容结构的损伤累积„„
在废墟中缅怀和省思
倚山而建的学校沦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此离开了这个世界,摆放在废墟旁空地上的花圈无声地表达了孩子的父母的悲戚,我忍不住落泪:地震灾害固然无情,生命固然脆弱,但本该成为人类庇护所的房屋竟也如此不堪一击么?令人不忍直面的死伤究竟是谁的错?
在介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对汶川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中,我看到学校、政府办公楼、农房和文物等的毁坏或倒塌,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建筑物当时的破坏状况,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其破坏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式。
在遭受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多层框架居多,主要的震害形式包括:整体倒塌、局部单元倒塌、局部楼层垮塌、房屋倾斜、构件破坏等。大量多层框架结构设计时由于违背了“强柱弱梁、更多节点”的设计原则,几乎都出现了在底层框架柱上下端形成塑性铰的破坏形式。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层数不多、柱上轴压力不大,柱截面尺寸及配筋量均较小,而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量主要由跨度决定,与建筑物的高度关系不大,因此与高层建筑相比,多层建筑中的框架柱更难实现“强柱弱梁”。调查分析表明:即使将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所考察的框架结构的大部分柱的轴压比、最小体积配箍率和大部分梁柱的强度比都满足二级抗震等级的要求,但是框架柱端还是发生了严重破坏,说明设防要求尚存不足。
此外,填充墙布置不当也会引起框架结构严重破坏,但是目前的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准确量化分析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前,由空心砖或轻质墙板构成的轻质填充墙在地震中的良好表现,让我们看到轻质填充墙也是暂时的良策,但同时也因板材的尚不成熟无法推广利用。
“底框结构”还是第一次听说,开始并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结构,但通过观察图片和文字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结构多在底层设置商业用房、上部为五六层的砖砌体结构。在我的家乡的大街上很常见,底层多是服装店、大型超市、仓库等,二层以上则是居民楼,却是直到上了这堂课才知道这种结构的专业名称,可见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底部框架结构由于底层抗震墙的变形和耗能能力较上部砖墙要好,而上部砌体抗侧刚度大,属于脆性材料;第二层作为这两种材料和两种承重结构体系的过渡层,受力复杂,容易成为薄弱层,甚至发生垮塌导致结构整体倒塌。因此,严格控制过渡层与底层的刚度比,并关注两者的抗剪承载力储备系数是避免底框结构破坏的关键。
砌体结构中圈梁构造柱所起的抗倒塌作用自不必说,早在本科时的抗震课程上就已熟悉。老师还着重给我们介绍了现浇楼梯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很新颖并且很吸引我的问题。一系列的图表数据简洁明了地概括了问题所在:楼梯对与之相连的框架柱的影响很大,并且参与结构整体工作的受力模式不能满足通道的安全。
在地震作用下、发生于结构中的各式各样的破坏形式和破坏机理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视野里、嵌刻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汲取不断联想,在缅怀地震中的逝者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我将来的职业原则——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土木工作者。
课堂的最后,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对之了解甚少的学科“结构生态学”,讲到竹子靠一个个竹节抵抗风荷载、减小横向位移时,我如醍醐灌顶般地联想到了这几个月所接触到的课题研究对象——拟建于大连的千米级摩天大楼,大约每一百米就设有一个行人平台,大概就是利用了竹节的原理。
关于“规范”
“规范”二字是建筑结构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字眼,在课堂上自然就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2012年8月24日事发于哈尔滨的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事件,事故原因和责任人至今未有明确的定音。设计问题、施工问题,抑或规范有误,或者是各方面问题的集合,谁也不能给出绝对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并不是所有的规范都是正确的,完全照搬规范、无视结构实际受力性能的做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规范只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例如规范规定的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等构造措施就是在总结国内外历次地震灾害以及广泛深入的科研基础之上,获得的宝贵设计经验。然而经验毕竟是建立在过去的工程应用上,并不一定与时俱进。
现今的建筑质量堪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计和施工之间微妙的关系。安全系数是为了防止多种不利因素同时发生或者不同程度老化、施工质量有起伏而设置的安全量。以球面网壳的承载力标准值为例,当按弹塑性变形进行全过程分析时,安全系数取为2,按弹性考虑则为4.2。这样大的安全系数再加上折减系数,承载能力按理应该是有很大的富余量的,但是却仍会有安全隐患问题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设计者不信任施工,为了规避责任,设计时把安全系数取得尽可能大,设计会倾向于设计更安全的方案,即使花费很大;而施工单位知道安全系数很大,勇敢地偷工减料缩减工期,从而导致了由施工造成的承载力减小量远大于考虑较大安全系数引起的承载力增大量,设计和施工于是陷入了走不出来的囚徒困境。
2014年6月的《焦点访谈》就曾曝光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些楼盘在施工时违规使用“瘦身钢筋”以从中谋取暴利,所幸的是涉嫌生产、销售这样的伪劣产品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单位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不幸的是仍然有很多众多违规违法的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不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所知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质量责任划分不清楚,即使出现建筑安全事故,责任也追究不明。有效杜绝这一行业陋习的有效措施就是严格执行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即在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内(如普通住宅为50年),施工方都必须承担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质量遗留问题产生的维修、赔偿等事宜,如若是设计方面的问题,则需追究该项目设计人的责任„„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针对的就是所有利益和责任相关者,从项目负责人、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到监理5方单位,一个都逃避不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随着人们关注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筑工程质量责任制必将落实到每一座工程结构中去。
“德”的教育
王老师在教授我们“技”的同时,更注重对我们“德”的培养。几乎每堂课都能听到一两句极具哲理性的话语,而我总是认真的将这些话抄录在笔记本上,生怕漏记了或漏听了哪怕一句人生哲言。王老师似乎想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加固工程的工作经验和人生经验倾囊相授,我们更是恨不能记下老师所说的每一句凝聚着智慧的经典语录。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工程事例传授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抽象难懂的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授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老师没有简单直接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在脑海中构建形象的结构图,想象力如同血液一样在结构中流动和传递,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这样一点一点清晰明了。其中,“改变传力路径”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种加固思路,这就如同一条道走不通了,需要换条道路试试。这样蕴含着人生道理的结构知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消化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到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讲述着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传递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职业道德的呼唤。当我听到老师的上司在老师画的节点图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老师却默许了这种不公的做法时,我看到了在职场中做人的智慧和胸襟。是啊,生活总会给予我们或多或少的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应该做的是看看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看看有没有能力回击,回击会不会对将来的道路产生阻碍,如果会,何不坦然放下呢。
结语
短短七周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但仍感到意犹未尽。总体来说,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初步接触并熟悉了鉴定工程质量事故的方法及评定标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质量检测的常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地基和基础、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等,还有从汶川地震中或毁坏或倒塌的结构中接触到的尚带着亲历者余热的知识,都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感受和记忆。从未有过这样一门课程,像王老师这样时而幽默生动、时而轻描淡写、时而又表情沉重地讲述着一个个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事例、寓意深刻的哲理故事、寓教于乐的生活趣事。最后一节课结束,心里却期盼着还能再听一听,埋怨着怎么只有七周呢,怎么不是10周,不是20周呢?这也许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唯一但也许不可能实现的建议吧:能多增加一些课时。而我也深知,即使老师给我们讲的再多,终究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多看、多思、多历练。像老师所从事的工程改造与加固这样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福祉的事业还有很多,或许将来的我能尽的只是微薄之力,但正如老师最后一节课对我们的嘱托,我会做一个有追求、内心强大的人,做一个不辜负自己良心的土木人。
第二篇:工程加固与改造心得体会(最终版)
对于工程加固与改造,在本科期间的学习中有很浅的了解,只是在学习其他专业课时听老师讲过几个工程实例,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进入硕士阶段后,在师兄和导师的推荐下,很有幸能够选修这门课,进行系统的学习。上了这门课,我收获颇多。这些收获不仅仅是课程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王老师在上课时不断传递给我们的专业领域的信息以及他对我们的告诫。
第一次上课,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感觉王老师很严肃,与学生有距离感,但听完第一节课后这些印象一扫而空,王老师不仅与我们没有距离感,而且与我们走得很近。王老师上课很有自己的风格。每堂课必有两句哲理性的话语,每堂课都会从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大道理”开始,又以这样的“大道理”结尾,总给人一种演讲的感觉,说是“大道理”但只要细细一想总会深有感触。王老师的课堂氛围很好,他总试图以举手表决的方式让我们每个同学都与他互动,但我们总与他对着干,很多人都保持“中立”,于是便有了每堂课都说的一句话“你们这样下去,我上完课该抑郁了”虽然很多人不举手,但都积极的加入到问题的思考中。王老师讲课非常生动,从来不照本宣科,几乎所有知识点都通过工程实例或巧妙的比喻传授给我们,这样每个知识点都能非常具体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被王老师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独到的专业见解所折服。此外,王老师在教授我们“技”的同时,还十分注重我们“德”的养成,时常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师。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我们必须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积累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形成对专业的理解。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才能有自己的专业见解。下面谈谈我在《工程加固与改造》这门课中收获的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必将导致城市可利用资源压缩,城市新建工程发展趋于平缓。由于建筑年代、使用年限、自然灾害、原设计估计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建筑物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一些建筑物因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性,或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及使用功能的转变而成为鸡肋建筑。为了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或改善功能,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将逐步凸现其重要性。在发达国家,房屋结构的新建与加固改造早已呈现前消后涨的态势。而我国,房屋结构也已开始进入新建和维修改造并重的发展时期,建筑物的鉴定加固已在业界引起高度重视,建设部1990 年正式设立“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委员会”,1998 年专门设立“建设部建筑物鉴定与加固规范管理委员会”。所以在经历了一段建设的高峰期后,对既有建筑进行“诊治”的“建筑医生”正在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渐渐崛起。
建筑物“诊治”需要进行相关的程序:首先进行“挂号”、“体检”,例如发现地基沉降或结构破损的,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采集整理数据,查找相关的勘探、设计及施工文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建筑物的可靠性进行安全鉴定评级;再进行“会诊”,如不符合安全标准但又因拆除导致不必要浪费的建筑物应请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对该方案通过成本、技术、人力资源等进行可行性评估;然后进行“治疗”,评估通过后对建筑加固改造付诸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部修正;最后“留院察看”,对加固结果、预期价值等进行跟踪评估。因此,工程结构加固改造包括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一 建筑结构检测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是以相应现行规范为根据、以实验为技术手段,测量能反映结构或构件实际工作性能的有关参数,为判断鉴定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储备提供重要依据。建筑结构试验检测不仅对新建工程安全性能的评定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古建筑和受损结构的加固修复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参数。
建筑结构检测工作包括的内容比较多,一般有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结构的构造措施检测、结构构件尺寸检测、钢筋位置及直径检测、结构及构件的开裂和变形情况检测及结构性能实荷检测等。我们按所检的结构种类把建筑结构检测方法分为:混凝土结构检测,包括结构性能实荷检测、混凝土强度回弹法、超声波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取芯法、拉拨法;砌体结构检测,包括轴压法、扁顶法、原位单剪法、原位单砖双剪法、推出法、筒压法、砂浆片剪切法,回弹法、点荷法、射钉法;钢结构检测,包括结构性能实荷检测与动测、超声波无损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磁粉检测、涂层厚度检测、钢材锈蚀检测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检测包括钢管混凝土的强度与缺陷检测等。
对某些结构或构件为获得其结构承整体受力性能或构件承载力、刚度或抗裂性能,可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静力实荷检验。对某些重要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还可进行结构的动力测试。其中静力实荷检验可分为使用性能检验、承载力检验和破坏性检验。使用性能的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在规定荷的作用下不出现过大的变形和损伤,结构或构件经过检测后还必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承载力检验主要用于验证结构或构件的设计承载力;破坏性检验主要用于确定结构或模型的实际承载力。二 建筑结构加固
建筑结构加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基加固: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式静压桩法,石灰桩法,注浆加固法。2 基础加固:基础补注浆液加固法(裂缝修补),加大基础底面积法,加深基础法,基础纠偏卸载法。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
(1)直接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外粘钢板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绕丝加固法高强度钢丝绳网片-聚合物,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2)间接加固: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增设支点加固法;
(3)与结构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术:裂缝修补技术,混凝土锚固技术(植筋技术),阻锈技术。砌体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1)加大截面、增设壁柱;
(2)钢筋砂浆、钢筋混凝土夹板加固法;(3)套箍加固法;(4)局部拆换、托梁换垛;(5)砌体结构构造加强;(6)墙体裂缝修补方法。三 建筑结构加固的基本原则
混凝土加固方法有许多种,如前所述,但各自都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各种加固方法的选择又根据可靠性签定结果、结构功能降低及加固原因,结合结构的特点,新的功能要求,当地具体条件等因素,按照加固效果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简便原则来综合分析确定。这其中静力加固应考虑二次受力特点,加固重点侧重于结构承载力的提高上。
而抗震加固的重点则侧重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上。在加固设计中,同样要遵循强柱弱粱、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以保证加固后的结构有较好的延性,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还需考虑局部加固后,结构的薄弱环节可能发生转移,应采用二次验算的方法进行加固后的验算。同时,为了达到抗震加固的效果,又达到节省材料、降低造价目的,只要条件许可,实际加固工程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卸荷。四 总结
虽然建筑工程的加固改造方案多种多样,但在具体操作工程时任由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建筑工程改造加固的设计,仅对结构的局部甚至是个别的构件进行分析处理,缺乏从整体上对结构改造加固的影响进行分析处理的概念。(2)由于改造加固设计与新工程的设计相比有许多独有的特点,有些设计人员对改造加固工程的特殊性问题把握不当,造成无谓的浪费,难以满足结构的安全需要,降低结构的安全度,甚至遗留结构安全隐患。(3)施工质量不佳造成改造加固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工程改造与加固任重而道远,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施工队伍的不断规范化,上述问题将逐步被人们解决。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工程改造加固技术也是同样。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积极的采用合适的新材料到工程结构的加固之中,同时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量,省时省力。
第三篇: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
精选范文: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共2篇)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2.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共2页,当前第1页12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共2篇)]篇一: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
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
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共2篇)]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
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工程实例:
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xxxx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
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
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混凝土收缩(3)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
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注意事项:
(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
(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4)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4)灌浆结束后,应检查补强效果和质量,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只要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商品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的产生,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外面实习有两个月的实间了,这些日子里通过亲身经历,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对于实际的设计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现实资料。从而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与实际施工相脱节的现象。
篇二:建筑设计毕业实习报告
建筑设计毕业实习报告
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
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h<0.5h浅层裂缝;0.5h≤h<
1.0h纵深裂缝;h=h贯穿裂缝。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2.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
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工程实例: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万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共2篇)]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2)混凝土收缩(3)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注意事项:(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 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 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注意事项:(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
“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
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4)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4)灌浆结束后,应检查补强效果和质量,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工程质量。综上所述,只要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商品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的产生,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在外面实习有两个月的实间了,这些日子里通过亲身经历,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对于实际的设计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现实资料(material)。从而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与实际施工相脱节的现象。
第四篇: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1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3.2cm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0.1h表面裂缝;0.1h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0.3mm),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工程实例:
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xxxx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
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0.6mm,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
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2)混凝土收缩
(3)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
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0.3mm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2)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
(3)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0.3mm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1)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2)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3)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
(4)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4)灌浆结束后,应检查补强效果和质量,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只要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商品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的产生,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外面实习有两个月的实间了,这些日子里通过亲身经历,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对于实际的设计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现实资料。从而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与实际施工相脱节的现象。
毕业生工程检测、加固改造实习报告2我由于属于在校外做设计,因此我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同我所要从事的工作有关联。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接触一些工程进行检测,以及加固改造工作。通过这些日子的实习,使我发现在一些在设计及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向所在单位专家的请教,明白了一些工程中易存在和发生的'一系列建筑通病的产生原理及相应的检测,处理措施。现将我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作义总结。
我的毕业设计作的是混凝土框架结构,因此对于混凝土机构的了解要更有针对性。混凝土质量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物的造价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足够的重视。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不难看出,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按公式计算,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3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温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此外,影响混凝土强度还有其它不可忽视的因素。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比卵石表面粗糙,它与水泥砂浆的粘结性比卵石强,当水灰比相等或配合比相同时,两种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强。因此我们一般对混凝土的粗骨料控制在左右,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所以混凝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砂石质量必须符合混凝土各标号用砂石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因此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不能把实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混凝土强度只有在温度、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正常发展,应按施工规范的规定予在养护、气温高低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冬季要保温防冻害,夏季要防暴晒脱水。现冬季施工一般采取综合蓄热法及蒸养法。如果是设计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设计承载力或设计工作条件与实际不符造成裂缝、变形、侵蚀等破坏;如果是使用造成的缺陷,一般有超载、侵蚀、火灾、冻融、风化破坏等。
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当结构所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在湿气及土中为;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
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应用范围逐渐推广到更多的结构领域,如大跨超长、超厚及超静定框架结构,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提高至c50。在采用泵送条件下,其收缩与水化热大大增加,约束应力裂缝很难避免,张拉前开裂,张拉后又不闭合,裂缝控制的难度更加困难。预应力结构裂缝允许宽度是严格的,预应力筋腐蚀属“应力腐蚀”并有可能脆性断裂,预兆性较小,裂缝扩展速度快。裂缝深度h与结构厚度h的关系如下:h≤表面裂缝;
应当尽量避免贯穿性及纵深裂缝,如出现该种裂缝应采取化学灌浆处理来保证强度,即贯缝抗拉强度必须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
早期裂缝一般出现在一个月之内,中期裂缝约在6个月之内,其后1~2年或更长时间属于后期裂缝。
在修补裂缝前应全面考虑与之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仔细研究产生裂缝的原因,裂缝是否已经稳定,若仍处于发展过程,要估计该裂缝发展的最终状态。在日本混凝土协会“混凝土裂缝的调查和修补指南”中,对调查的原则、普查、详查方法均作了详细规定,主要有:
裂缝的现状调查(裂缝类型和宽度);有无病害(漏水、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经过(发生时间和过程);设计书的检查;施工记录的检查;根据混凝土钻芯检查构件的强度、厚度;荷载调查;中性化试验;钢筋调查(钢筋位置、细筋数量及有无锈蚀);地基调查;混凝土分析;荷载试验;振动试验。
裂缝的处理
1.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以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可采取开v型槽,然后作填充处理。2.灌浆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2.结构补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工程实例:
某大厦5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约xxxxm2。施工中发现4月22日浇筑的某工段2层梁、板混凝土,至4月26日混凝土强度上升一直不明显,且拆除模板后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
质检部门对该工程混凝土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的均质性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现场检查,该大厦现浇板多处出现不规则裂缝,其中某工段2层现浇板西南角较严重,个别裂缝长度约1200mm,宽度约,框架梁身混凝土未见裂缝。
根据对裂缝检测的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混凝土早期强度上升慢
混凝土收缩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该裂缝为非结构受力裂缝,虽然对结构受力无较大影响,但裂缝的存在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很大,应根据裂缝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
宽度较小裂缝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的裂缝进行封缝处理。可沿裂缝用环氧树脂胶泥对其进行表面封闭,环氧树脂胶泥配比为:环氧树脂﹕二丁脂﹕乙二胺﹕水泥=100﹕30﹕10﹕250~30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封闭前,应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用钢丝刷等工具清除裂缝表面的灰尘、浮渣及松散层等污物,然后再用毛刷蘸丙酮、酒精等有机溶液,把沿裂缝两侧20~30mm处擦洗干净并保持干燥。
裂缝处理好后,先在裂缝两侧宽20~30mm范围内涂一层环氧树脂基液,然后抹一层厚1mm左右的环氧树脂胶泥。抹胶泥时应防止产生小孔和气泡,表面需要刮平整,保证封闭严密。
较宽裂缝的处理对宽度大于的裂缝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处理。采用环氧树脂浆液进行灌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为:环氧树脂﹕丙酮﹕糠醛﹕乙二胺=100﹕20~25﹕20~25﹕15~20(重量比),该配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施工注意事项:
对裂缝表面进行处理,沿裂缝用钢钎凿成“v”形槽,槽宽与槽深可根据裂缝深度和有利于封缝来确定,一般为20mm×20mm。凿槽时先沿裂缝打开,再向两侧加宽,凿完后用钢丝刷及压缩空气将混凝土碎屑粉尘清除干净。
埋设灌浆嘴的间距可根据裂缝的深度确定,一般为350~500mm。埋设时,先将灌浆嘴的底盘上抹一层厚约1mm的环氧胶泥,将灌浆嘴的进浆孔骑缝粘贴在预定的位置上。
裂缝封闭后,应进行压气试漏,检查密闭效果。试漏须待封缝胶泥有一定强度后进行。
灌浆机具、器具、及管子在灌浆前应进行检查,运行正常时方可使用。灌浆结束后,应立即拆除管道,并用丙酮冲洗管道和设备。
灌浆结束后,应检查补强效果和质量,发现缺陷应及时补救,确保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只要在混凝土生产以及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商品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缝的产生,使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耐久性和结构稳定性。
在外面实习有两个月的实间了,这些日子里通过亲身经历,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对于实际的设计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现实资料。从而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与实际施工相脱节的现象。
第五篇:关于池塘四周加固改造工程的
关于**中学****改造工程的
请 示 报 告
县教育局:
我校池塘建于时间较长,塘岸年久未修,部分塘岸出现裂缝,下沉。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和美化池塘,结合校园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经校委会认真研究,决定对四周塘岸进行水泥粉刷、砌石等加固,预计资金1.5万元;对池塘较深的南边出口安上清水平台,预计资金7万元。两项加固改造工程初步预算资金捌万伍仟元。特向教育局申请请示,恳请批准!
******中学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