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省纪委常委 吕 娟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破解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我和环境办的同志于9月8日—11月6日,深入牡丹江市及海林市、大庆市及杜蒙县、伊春市及西林区、鸡西市及虎林市、七台河市及新兴区、黑河市及逊克县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12个市、县(市、区)的工作汇报,召开了4个由37个经济管理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和11个由117个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走访了32家企业,向126家企业发放了《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调查表》。这次调研,我们到了林区、煤城、油田和综合性城市,征求了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各级各类企业的意见,对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策和建议。
一、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提高效能,规范行为、依法行政,使我省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各地党委、政府和纪委充分认识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共识,建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许多地方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委、政府和纪委的重点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推进措施,分解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建立管理考核体系,与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挂钩。伊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对破坏森林资源者严惩不怠,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人严惩不怠。七台河市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上项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三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全省最优、周边最好”的环境建设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围绕 “两最”争排头、创一流的浓厚氛围。黑河市的领导11次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市情确定了“点、线、面”结合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任务:在“点”上创建政策最优惠、管理最规范、服务最到位、办事最便捷、环境最优美的俄电加工园区;在“线”上建立重大项目履约督办制、招商引资大项目在建期间封闭管理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入企报告制”等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在“面”上抓好舆论、政策、服务、法制、市场、创业发展等“六大环境”专项推进工作。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比较有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地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解决推诿扯皮、刁难勒卡、以权谋私等问题。牡丹江市的行政审批由362项减至222项,办理时限总体缩短了三分之一。涉及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审批部门职能归并,成立审批科,有专用审批章,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做到审批和监管分离。鸡西市实行审批标准、审批数量、审批名称、审批依据、审批时限“五统一”,规范了全市的审批行为。二是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伊春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编制了行政审批流程图,印制了行政审批“说明书”,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防止了 “体外循环”、“跑冒滴漏”、“前店后厂”现象的发生。全市有56个部门进驻中心,设立审批窗口71个,日均办件480件,办结率达99%。三是实行领导和部门跟踪服务。鸡西市制定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和外来(本地)投资者(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办法》,凡是符合条件的包扶企业和投资项目,从立项论证、开工建设、生产运营,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了招商、护商、安商。杜尔伯特县对招商企业实行领导包保和部门领办、代办、协办,琳代悦源食品有限公司从与该县签约、办理各种手续到企业开工建设仅用了3天时间。海林市、七台河桃山区向企业发放了联系卡和联系手册,公布了党委、政府、纪委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电话,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地采取专项检查、定期巡视、入企调查等措施,促进优惠政策落实,纠正梗阻行为,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黑河市抽调市直单位纪委书记、退休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市委党风巡视员和市政府特邀监察员,对12个牵头部门和52个责任部门进行了专项巡视,对发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政策落实问题、中梗阻问题提出60余条整改意见。七台河市采取超常规措施,严肃查处了市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市工商局原商品质监大队长、茄子河区公安分局局长等3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所在单位党组织连夜开会讨论处分意见,市纪委凌晨召开常委会作出纪律处分决定,早晨8点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公开处理,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五是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大庆市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提出:抓党风建设重点抓廉政,着力解决为政不廉、以权谋私问题;抓政风建设重点抓效能,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抓行风建设重点抓服务,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三风”建设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使干事创业、为企服务蔚然成风。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比较完备。一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在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投资、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七台河市出台了《七台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7个文件,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煤化工产业、农业产业化、非煤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增加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激发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积极性。虎林市对200多家企业实行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一审一定一次缴清”的“定费直缴”办法,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多万元。二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度。通过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办法,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牡丹江市针对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漂浮、纪律涣散等问题,出台了《牡丹江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在全市开展“治庸治懒”专项行动,先后7次对县(市)区和市直机关800多个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119名违反工作纪律的机关干部实施了问责,并在全市通报,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三是建立行政服务电子监察制度。大庆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对进驻部门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并从办事公开、业务办理、监督检查、综合奖惩、廉洁自律5个方面对进驻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实现了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与行政审批、规范权力、便民利企同步运行。四是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监督员制度。省改善办在各级各类企业建立170个环境监测点和选聘170名监督员之后,各地普遍建立了监测点和监督员队伍,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网络,畅通了社会监督的渠道。五是建立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黑河市实行了“入企报告制”,市纪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通报,有4个部门因违反“入企报告制”受到了通报批评。今年以来有16个行政执法部门对39家市属企业进行了162次检查,同比下降35%。六是建立企业投诉、受理、查处、反馈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设立了企业投诉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网址,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解决企业的疑难,查处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去年以来,这6个市共查办涉及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303件,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七是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各地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重要内容,激励各参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社会监督载体深受企业的欢迎。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效果比较明显。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发展环境的优化形成了“洼地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牡丹江、大庆、伊春、鸡西、七台河和黑河市今年1—6月,GDP同比增长14.1%、11%、15.5%、16.2%、27%、12.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35.3%、12.6%、31.4%、49%、35.8%;招商引资金额同比增长73.8%、41.5%、13%、87.2%、65%、4.9%;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4%、46%、24%、40.7%、77%、60.7%。七台河市取得了GDP、财政收入、一般性预算收入、工商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的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增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许多企业家在座谈中表示:有这样的发展环境,再搞不好就是企业自己没本事了,决心抢抓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回馈龙江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这次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总体满意率达98%。其中,满意率较高的指标有: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98%),政府工作人员掌握运用政策(98%),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96.9%),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报问题(96.9%),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9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10年的不懈整治,我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成效比较明显,这次调查问卷的13项指标满意率都达到90%以上。但是,有些问题满意率较低: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透明(91.9%),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实行情况(92%),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93%),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执法(94.8%),提高审批效率(94.9%)。从这次调研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看,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认为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责任主体缺位、不到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但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角”地位日益突出。有的政府主要领导虽然出任领导小组组长,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还是由纪检监察机关“主抓”,甚至涉及政策措施制定、行政业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等,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协调和办理,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就由纪检监察机关管理,既当指挥员又当裁判员,这大大超出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出现了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有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负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责任,或者是缺乏大局意识,就业务抓业务,以业务工作代替环境建设工作;或者是缺乏紧迫感、责任感,被动地抓、被动地管,遇到矛盾绕着走,等领导拍板,等纪检监察机关出面,没有在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有的中省直部门抱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己无关的态度,过多强调部门规章和行业规定,不考虑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当地方出台的突破性政策和措施与部门的要求发生碰撞时,往往是僵化地用条条框框去卡。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对此意见很大,认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能条块分割,你要求你的,我干我的,结果是政策越往下落实难度越大,甚至以严格执行规定的名义掩饰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实际。
(二)行政审批服务载体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的好载体,企业和群众非常欢迎。但是,省里及个别市尚未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致使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手续多个部门跑,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也有的行政服务中心授权不到位,处于“收发室”、“中转站”的状态,企业和群众办事仍然要跑很多趟。现在,企业和基层部门意见最大的是省里有些部门审批权集中,审批环节多,无时限承诺,办事效率不高。有的煤炭企业反映,所需的“五证一照”审批权都在省里,按规定每年检一次,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有时一个证就得办二三个月,多次往返省里不说,这个证办完了,另一个证又到期了,结果是一年当中得有专人循环办证。还有的企业反映,市里的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很快,到省里就没准了,几个月是它、一年也是它,虽然有些部门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办理时限,但不是这个处长病了,就是那个局长出国了,你只能耐心地等,一趟一趟地跑。
(三)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承诺不践诺。有的职能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向投资者许诺各种优惠条件,一旦项目落地,有些承诺就不算数了,该给的优惠不给,甚至刁难勒卡、乱收乱罚。有的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完工后,以各种理由拖欠企业的工程款,有时几百万、几千万的工程款一拖就是几年,企业要不来钱,也打不赢官司,只能到处上访。还有个别地方主要领导更换以后,新任领导对前任领导的承诺不再“认帐”,这种“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省改善办去年以来共受理企业投诉32件,其中政府及部门诚信问题就达12件。
(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货款难问题仍然存在。各级财政安排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县里的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而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支持的主渠道,由于金融机制不灵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加之绝大多数企业信用等级低等因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反映,银行在本地吸储,却到外省去放贷,有时企业资金周转不开急得团团转,银行就是“见死不救”,对省中小企业局的信用等级评定,银行根本不认帐。有的企业谈到,由于不能及时筹集资金,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无法实施,使企业错过了发展壮大的机遇。某市共有山野菜加工企业50多家,各自为战,恶意竞争,而较有规模的企业想整合资源,把山野菜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绿色拳头产品,但苦于无处贷款、无资金支持,只好作罢。
(五)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严重。一是铁路车皮难批。反映特别突出的是煤矿、林区的企业,生产旺季时,铁路车皮少,申请时间长,无法满足需要,铁路运不出去,靠公路运输成本又太大。有些焦碳企业反映,焦碳出炉一落地价格就得降,可是车皮请不来,计划又不透明,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损失在一天天增加。二是公路收费站点过多。有些站点设置不符合国家规定,但一直撤不了。有的站点到了收费期限又申请了延期。三是公路上执法部门罚款过多过滥。很多企业反映,外地的车辆都不愿意来,要来运费中必须加上罚款的费用。甚至有的外地运输车辆到了交界处就不敢往前走了,还要用本地车辆去倒货,无形中就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还有的交警部门通过企业赞助设立测速装置,靠罚款支付装置费用。
(六)一些执法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粗暴、违法行政、以权谋私等问题时有发生。一是有的执法人员不按程序执法,不出示处罚依据,态度简单粗暴。一些企业反映,有的部门以查乱砍滥伐为名,不管白天晚上总去企业检查,有时深夜跳墙到厂里,穿着便装,态度蛮横,让你开库房就得开。有的部门管理就是罚款,到企业查出问题就开罚单,不说明依据,不进行教育,不帮助整改。二是有的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人员在裁定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很多企业反映,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有的执法人员张口就罚2000元,找个熟人说一说、吃顿饭就能少交,如果塞点钱就可以不罚。三是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官”态十足。企业和群众办事仍会遇到“冷面孔”、“硬面孔”,有些能马上办的拖着不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企业反映,到省里某部门办证,各种手续都办完了,打字员出证这一关也得“打点”,给了钱马上就打印,不给钱还得回去等着。四是有的部门将硬性的收费、罚款变成软性的“化缘”,从办公用品、活动经费到借用车辆,以各种理由要求企业出钱出物出人。某市消防部门利用纪念“八一”建军节,向企业发请柬暗示送礼,并向企业摊派文艺演出收费门票。五是有些挂靠在政府部门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仍在开展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考核、认证等活动,一些部门也经常组织走马观花、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调研、座谈等,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某市林业部门反映,有时一项工作要分别接受几个部门的重复检查,最多时一年要检查80多次。有的企业反映,一些检测、认证、评估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挂靠的中介机构去做,收费很高,企业别无选择。某县的企业在市里一家有国家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产评估,花了1万元,拿回县里房产部门却说不好使,必须到其下属的评估所去评估,结果又花了5000元。六是有些部门的法定收费过多过高,企业难以承受。以质量检测费为例:一块压力表市场价是15—30元,每块表的检测费是40—50元;一个血压计67元,检一次70元;一个米尺5元,检一次50元。某饮料生产企业有10个系列产品,每个系列检一次500—600元,10个系列就是5000—6000元,规定一年检4次,就得支出2—2.4万元。而这些收费政策的制定都是由部门提出立法草案,由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最终以法规的形式出现,使得收费有章可循、理直气壮,企业对此意见很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全省正在开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吉炳轩书记、栗战书省长和李延芝书记的讲话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刻分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一)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议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开展一次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倾听民声查找差距,破解难题制定措施,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优化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大讨论,切实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促进科学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科学调控、部门优质服务的良好格局,努力打造人人都来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为企业投资创业提供政策优良、管理有序、执法规范、办事高效的良好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僵化、全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条框束缚,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机制,破除部门利益、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创新精神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执法不公等问题,围绕科学发展,大胆想事干事;围绕保障民生,解难题办实事;围绕创建环境,转变职能作风;围绕龙江振兴,苦干实干抓紧干。
(二)与时俱进,理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998年,省委为了集中治理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报、服务态度粗暴等问题,成立了省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调研中各地反映,经过多年的专项整治,那些明目张胆勒卡企业、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已经转变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适应、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扶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滞后、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不力、机关工作效能不高等体制机制上。面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既无职能优势,也缺乏协调力度,这也是环境问题一直解决不好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政府主抓、职能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政府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督察室,负责组织协调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能,承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任务,省监察厅主要负责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和案件。
(三)创新载体,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决企业和基层部门反映强烈的省级行政审批部门分散、程序繁杂、效率不高、刁难勒卡等问题,建议省政府成立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一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可借鉴大庆市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银行、通信、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有偿引进中心,方便企业和群众,节省政府建设和管理支出。二是中省直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都应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切实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三是逐步实行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与13个市(地)行政服务中心的联网办公。该下放的审批权力下放到基层,该省里审批的项目放到网上运行,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打造公开透明、方便快捷、规范有序的审批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四)强化措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行政效能监察是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国家和省重大决策落实,营造良好政务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措施。建议在县以上政府成立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以上纪检监察机关成立行政效能监察室,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强对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受理和查处企业的投诉举报。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行政追究制度,尽快出台《黑龙江省行政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和《黑龙江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管理范围内和实际工作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内部管理不当、行为失范等问题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省市(地)县(市)三级联网,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把信息技术与效能监察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效能监察工作的集约化、实时化、刚性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立足治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把民主评议行风、“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监督载体做大做强。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要把重点放在执法监督、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选择企业和群众意见较大的部门进行重点评议,并向其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延伸;“行风热线”要更加关注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合力攻坚,下决心解决;“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要及时宣传政府的收费政策,做好答疑解惑、受理投诉、监督落实的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规范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执法和行政行为。特别要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制定裁量细则,明确裁量条件,分解裁量权限,公示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地切断“公权”与“私利”的内在联系,接受企业和群众的监督。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承受能力,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调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明年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要研究推广一些地方的做法,把执收执罚部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体制上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坚决纠正下达罚款指标、为了部门利益乱收乱罚、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禁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利用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承揽业务、组织有偿活动以及进行摊派,严肃查处政府主管部门利用所属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进行权力寻租、强制有偿服务、设立“小金库”等问题。
(六)多措并举,多渠道解决企业难点问题。要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提高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继续实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银企对接会、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财政出资扶持担保公司、放大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等促进企业融资的措施。同时,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作用,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企业的多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拓新市场的信心和能力。要下气力解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有关部门应本着保重点、保急需、保民生的原则,科学调度安排铁路车皮,做到统筹兼顾、公开公平。在加快公路“2736”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本着保安全、保畅通、保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公路运输的科学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治理超限超载的政策规定,耐心教育,合理处罚,严禁以罚代纠;要认真落实即将出台的《黑龙江省公路载货类汽车计重收费实施办法》,从源头上遏制超限超载行为。要继续抓好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行为的工作,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规范公路限速和警示标志的设置,规范技术监控系统建设的投资主体,规范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规范技术监控系统的执法程序,规范技术监控系统设备的质量检定行为。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解决部分地方公路站点过密和设置不合理问题,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实现“规模推进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协调组织人大内司委、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走访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县(市)区,对我市经济建设的政策、法制、服务等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年初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市、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推进和整治,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了落实,“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经济南市展环境工作。年初发绥发[2003]3号文件下发了《全市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二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市集中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此外市人大、政协召开的“两会”上、市纪委四次全会和市本级规模推进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上,市级几大班子都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主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领导小组,下设专项推进办公室。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实,舆论氛围浓。一是全市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全社会参与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提高了领导者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三是强化了对公务员、企业厂长(经理)WTO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加强了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从基础、源头上预防了犯罪,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64件,处分89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全市法院系统200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9,256件,审结28,508件,结案标的额达5.54亿元。两年来全市法院为企业减缓免诉讼费20多万元,减负3亿元。检察院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查处力度,加强了对经济案件的诉讼监督,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2002年,共办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6件,提起抗拆100多件,查办经济犯罪120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环保、交通、城建等其它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群众好评。
4、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市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评活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各县(市)区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的投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庆安县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市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2002年,市本级仅为三精药业、银娃乳业、客运枢纽工程减免基础建设配套费400万元,减免排污费38万元。各地还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庆安县的季度评议,肇东市的全行业评议,都是成功的范例。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5、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市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148份1340多条;共清理文件3000余份,废止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60多份。肇东市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六项制度》、《肇东市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十条禁令”》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庆安县先后出台了《庆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庆安县鼓励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等,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对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在办理手续、土地使用、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半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26个,到位资金11.9亿元,同比增长7.2%。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实现规模推进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说功好、做功差,喊的多、干的少,上热下冷现象。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态度冷、横、硬、冲,勒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较为严重,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理顺,给部门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导致“三乱”加剧,加重了企业负担。如审计部门,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对地方政府和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受到了很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还有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比例过高。据调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3763人,自收自支的3097人,差额拨款的2730人。这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保开支,想方设法加重收费。还有的个别单位自行制定收费标准,确定收费项目,使“三乱”现象久禁不止,企业负担减而不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地方参与竞争,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规则应当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便我们有些政府部门还不适应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作方法,不能为企业搭台唱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
四是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五是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硬环境建设滞后。据调查,2002年市本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00万元,占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9亿元的15%。全市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204元,在全省排第8位,处于下游。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的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九通一平”,可我们现在只达到“六通一平”,个别县(市)“三通一平”也没有达到,而且标准较低。全市现有城市绿地面积仅2432.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7.6%(国家现定中等城市为35%)。学校、医院、公园、商店、宾馆、饭店等公共环境建设与发达城市比,明显落后。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地方还存在用已经明令废止的政策文件收费的现象。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部门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有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市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组下发的《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要求,锛住总体目标,扭住“八项任务”,紧跟阶段步骤,认真做好整治推进工作。
2、抓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该减的审批项目减下来,把能减化的审批环节减下来,公开收费罚款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对审批、收费、执罚、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和办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监督、规范公务和管理活动。要继续深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市县两级政府都要建立“政务超市”,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将行政审批、收费、政策咨询等事宜都纳入到政务超市中来,以此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搞好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政制度的改革,理顺开支渠道,逐步减少自收自支人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只要存在靠罚没收入解决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经济发展环境就很难宽松。
3、抓服务,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搞好服务和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一要认真清理废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对该调整的政策文件要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二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各项制度、规定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刁难勒卡、政令梗阻等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要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企业和投资者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各项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抓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起以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统一监督系统,形成有效配合、协同并进的运行机制;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亲临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依法取缔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纪检、监察部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双评”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完善评议程序,严肃评议纪律。
5、抓教育,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一要加大对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不经过业务技能培训的,不能安排上岗。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精简人员。对一些经济杠杆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要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要砍掉那些为安排子女就业、送人情而设置的机构和岗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三要加强对干部的业务考核,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献身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业务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要从执法岗位上撤下来。
第二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预览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预览:
------------------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正文: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出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局意识偏颇。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是党委、政府考虑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致使有些优惠政策虽然以政府名义下了文,但仍然得不到落实兑现。有的受部门利益驱动,挖空心思寻找“生财之道”,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还有的在执行上级部门规定时,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而是生搬硬套,墨守陈规,理而不治,一管就死。
二是市场意识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中,有的部门和领导思想观念滞后,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来看问题,办事情,而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的部门下达罚款指标,导致随意上路检查,乱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是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而是漫无边际作承诺,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洋洋洒洒,十分诱人,但好看不中用。由于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乱承诺,乱签字,为今后的履转载自论文先生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约埋下了祸根。
三是服务意识缺乏。一些部门办证手续繁,办事效率低。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办事人员素质较差,刁难设卡,雁过拔毛。一些垄断性行业“老大”思想严重,服务质量很差,其所作所为使企业和投资者难以容忍。
四是法制意识淡薄。一些执法部门利用权力强行向企业摊派,加重企业负担。少数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存在执法不公,办案不力等现象,有的甚至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以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在招商引资问题上,要确立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的思想,正确处理对外来投资者让利的“得”与“失”关系,牢固树立让外商发财,求本地发展,让眼前利益,求长远利益;让局部利益,求全局利益,让经济利益,求社会效益的观念,放胆放手求发展。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应彻底放开投资经营范围,并给予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要抓好宣传。加大力度,拓展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是招商引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此,在营造优裕的投资经营环境工作中,必须先声夺人,把投资融资气氛搞浓。既要大力宣传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本地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更要宣传优
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和融资功能,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同时,对那些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应及时给予曝光,以获得更好的正面效应。
三要落实政策。优惠政策对外商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要使冲着优惠政策而来的外商留得住、扎下根还得靠政策的落实与兑现。信誉是招商之本,承诺贵在落实。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新的政策。对近几年来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作适度修改,做到能变则变,能宽则宽。同时,有关部门必须作好承诺,一经承诺,就要确保不折不扣兑现,还要保持承诺政策的连续性。
四要搞好服务。环境优的标志之一是服务好。各级
本文由论文先生网提供,原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预览:
------------------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正文:
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合理划分事权,明确责任分工,实行政务公开,从体制上解决办事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一门式”办证收费服务大厅应做到“红灯不闪,绿灯常亮”,使之办事快,效率高。结合事权分工,建立对口帮扶责任制,主动为投资者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认真推行检查报批制、收费登记制,严格遵守对外经济活动“十不准”,同时,切实抓好“外来客商证”和“收费明白卡”的发放工作,为外商创造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
五要管好秩序。优良转载自论文先生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三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出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局意识偏颇。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是党委、政府考虑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致使有些优惠政策虽然以政府名义下了文,但仍然得不到落实兑现。有的受部门利益驱动,挖空心思寻找“生财之道”,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还有的在执行上级部门规定时,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而是生搬硬套,墨守陈规,理而不治,一管就死。
二是市场意识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中,有的部门和领导思想观念滞后,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来看问题,办事情,而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的部门下达罚款指标,导致随意上路检查,乱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是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而是漫无边际作承诺,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洋洋洒洒,十分诱人,但好看不中用。由于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乱承诺,乱签字,为今后的履约埋下了祸根。
三是服务意识缺乏。一些部门办证手续繁,办事效率低。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办事人员素质较差,刁难设卡,雁过拔毛。一些垄断性行业“老大”思想严重,服务质量很差,其所作所为使企业和投资者难以容忍。
四是法制意识淡薄。一些执法部门利用权力强行向企业摊派,加重企业负担。少数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存在执法不公,办案不力等现象,有的甚至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以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在招商引资问题上,要确立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的思想,正确处理对外来投资者让利的“得”与“失”关系,牢固树立让外商发财,求本地发展,让眼前利益,求长远利益;让局部利益,求全局利益,让经济利益,求社会效益的观念,放胆放手求发展。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应彻底放开投资经营范围,并给予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要抓好宣传。加大力度,拓展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是招商引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此,在营造优裕的投资经营环境工作中,必须先声夺人,把投资融资气氛搞浓。既要大力宣传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本地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更要宣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和融资功能,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同时,对那些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应及时给予曝光,以获得更好的正面效应。
三要落实政策。优惠政策对外商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要使冲着优惠政策而来的外商留得住、扎下根还得靠政策的落实与兑现。信誉是招商之本,承诺贵在落实。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新的政策。对近几年来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作适度修改,做到能变则变,能宽则宽。同时,有关部门必须作好承诺,一经承诺,就要确保不折不扣兑现,还要保持承诺政策的连续性。
四要搞好服务。环境优的标志之一是服务好。各级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合理划分事权,明确责任分工,实行政务公开,从体制上解决办事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一门式”办证收费服务大厅应做到“红灯不闪,绿灯常亮”,使之办事快,效率高。结合事权分工,建立对口帮扶责任制,主动为投资者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认真推行检查报批制、收费登记制,严格遵守对外经济活动“十不准”,同时,切实抓好“外来客商证”和“收费明白卡”的发放工作,为外商创造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
五要管好秩序。优良的投资经营环境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政法部门要切实维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重点企业、外商及个体私营业主实行治安挂牌保护。纪检监察机关要严厉惩处执法腐败行为,重点是整治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的行为。对执法人员随意对企业、投资者敲诈勒索和吃、拿、卡、要;执法人员与社会流氓恶势力相勾结,侵害投资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利用办证、办照、年检强行向企业及投资者“搭车”收费,推销产品订购书刊;要从快查处,严厉打击。
六要完善机制。优惠政策的落实,执法行为的公正与规范,仅靠部门自觉行动和自我约束是不够的,必须从体制上加以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机制,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
第四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
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
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
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
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
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于世界上腐败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实际情况看,腐败已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并且,腐败意识正成为青年一代的一种自觉意识,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政府应把反腐败和预防腐败确定为转型期的一项重要职能性任务,应常抓不懈。
二、现存问题及形成原因
结合上述政府的职能界定,我们发现,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直接造成一些“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的发生。
(一)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
首先是各种市场法规的制定不完善,既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市场规范体系,也欠缺一定的应变性,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状况;其次,在执行已有的法规时执法不严,这既有政府公共行政能力低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执法意识和观念的缺失;再次,地方政府对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地方保护主义放任自流,甚至同流合污,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二)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
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的利益还没有从企业经营中退出;另一方面在于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政府角色还未明晰。有些政府职能仍旧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控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政府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企业领导人的任免等关键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直接阻碍了企业真正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使企业改革始终停滞不前,政府职能也迟迟不能切实转换到位。
(三)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投融资管理职能侧重于对投融资活动进行微观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对投融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我们的相关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过去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当前投融资市场的要求。在我国投融资领域的许多层面,政府通常依然是投融资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单一性与我国投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主体多元化的要求相矛盾,产生了许多弊端,直接阻碍我国投融资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
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历次机构改革都力求使政府部门从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专业经济事务中脱身出来,转向对经济事务的宏观管理。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出现了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倾向。在面对国家利益、公民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时候,它们选择维护和不断增进本部门的利益。与此同时,这些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甚至导致整个部门乃至行业的体制性腐败。社会公共权力沦为谋取个别部门和行业特殊利益的工具。
(五)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
这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约束性法律规范始终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二是政府的行政立法缺乏敏感性,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变化缺少应变性,这使得政府的行政法规经常滞后于发展迅速的市场;三是由于以往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存在着交叉,以及存在于立法体系中的各机关缺乏在立法方面的协调,造成有些法律规范相互矛盾,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的后果。同时,我国的政府行政管理基本上还是一种自为行政、封闭行政,缺乏对社会和公民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这一点在日益追求知情权等民主权利的网络时代更显得落后于时代潮流。
上面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造成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服务缺位、角色错位、职权越位”现象。造成政府服务缺位的主要原因是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如工商、技术监督、食品医药监督、税务等部门均为条条管理,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在角色错位问题上的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及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没有利益的事不愿意管;一类是行政违法,摆不正位置,不该管的却去管或该管的乱管,审批项目过多、程序繁琐以及为了罚款和收费而执法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个地方错位了,就给整体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市场选择企业,企业选择环境,环境是政府培育的。如果政府总找不准位置,经常发生错位现象,就是在破坏环境,也是在自损形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权利和责任就是承担公共责任,尤其就业、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及公共卫生管理等,这些都是应该管的,而且一定要管好。对应由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理的事情,政府一定不要干预。
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
第五篇: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
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