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年生态学考研真题复习资料期末考试经典总结
12年生态真题 名词解释(5*5)互利共生 斑块 生态幅 克隆植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计算题(15)
下表是4个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效率的比较,请根据表中的数据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
生态系统类型
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能(%)
呼吸消耗/总初级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
玉米田
1.6 23.4 76.6
撂荒地
1.2 15.1 84.9
Meadota湖
0.4 22.3 77.7
Ceder Bog湖
0.1 21.0 79.0
简答题(10*5)
一般来说,森林遭受皆伐破坏后,林地中的养分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在某一个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3.6%,中位芽植物占2.0%,地面芽植物占41.1%,地下芽植物占19%,一年生植物占33.4%,请分析该群落可能分布在什么区域? 简述草原和草甸的区别。
岛屿生态理论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有何意义? 请图示次级生产过程。判断(9*5)
K-对策植物主要把能量投资在后代的关怀上,主要通过密度制约进行调整。
净初级生产量中包括一定时间内植物的掉落物和被动物或其他消费者所啃食的量。最理想的山地垂直带谱是热带岛屿上的高山。
在一个发育较好的群落中,植物的种类的分布是均匀的。在种群增长的过程中,受到自身的密度制约,其存活个体的生物量与种群密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成为—3/2自疏现象。
中国植被分类时,划分植物的高级类型侧重于利用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确定中级以下单位时,则主要着重于植物种类的组成特征。
在生态因子中,地形是一个直接作用于植物和植被的因子。根系的成层现象和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地上部分是相对应的。红树林对高盐度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呼吸根、胎生现象上。论述(15*1)
第二篇:2013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2013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
1.名词解释有中英两种。一共十个。大多数是生态因子,亲缘地理等基础的概念。
2.填空题考的比较细,一些知识点可能会被忽略,例如楼主对分类排序那一章不怎么重视,所以有不会做的。考到了鲸鱼和鲨鱼的维持体盐的方法。建议大家仔细看书,不太难。
3.选择题很简单,大面上的知识点会了选择题没有什么问题。应该是15题。
4.简答3和论述1比较简单。问题有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
领域性的概念和特点?
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水生环境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论述)
总体来说比较简单,但是还是要把书看的全面仔细一些。
第三篇:华师大09年考研生态学真题
09生态学(A)
一、请举例说明以下(任选5题)(75分)
1、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2、植物种群自疏现象发生的原因和主要特征。
3、内隐性演替和外因性演替的关系。
4、生境破碎化对于物种的生态学影响。
5、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金字塔”的优缺点。
6、图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
7、中国对全球碳汇的可能贡献。
二、论述题(任选3题)(75分)
1、论述中国生态系统三向地带性的形成原因。
2、谈谈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2005年国家建设部公布批准北京市海淀区翠湖湿地公园等9处湿地公园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请论述城市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义。
4、以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大都市为对象,请设计一个梯度分析的实验方案,研究城市化的生态学影响。
5、人类活动是如何对全球碳循环产生影响的,并谈谈你对“低炭社会”的认识及其构建途径。
第四篇: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子系统:由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叫做子系统。
6.整合特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7.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环境组分:1.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9.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任务:1.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2.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3.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耐性范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3.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4.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种群大小(种群密度):是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的密度可以分为粗密度和生态密度。)
16.粗密度:(又称为天然密度)是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7.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8.增长型种群: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9.稳定型种群:每一龄级的个体死亡数接近于进入该龄级的新个体数,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0.衰退型种群:种群中幼体比例较小,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趋于衰退甚至消失。
21.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对的环境容纳量。
22.种群分布有3种类型:随机的,均匀的,聚集的(或成丛的)
23.生命表:又称为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它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24.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1.直接干涉型竞争和资源利用型竞争。
25.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26.寄生:一个钟(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7.偏害作用:是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如植物化感作用。
28.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9.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获,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30.互利共生:是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31.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为临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植物通过1.挥发;2.根分泌;3.雨水淋溶;4.残体分解4中途径释放化感作用。
32.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的行为作用分位3种:1.吸引;2.排斥;3.中性。
33.昆虫性信息素应用:1.大量诱捕害虫;2.干扰昆虫交配;3.用于虫情测报。
3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35.原初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36.次生演替:则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37.农业作物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能量上,净生产量较高;2.养分循环上开放,循环比例低,养分流通快;3.物种结构简单,趋于单一化;4.抗变稳定性差,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
38.协同进化:是指在中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39.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40.物质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行称为流。
41.生物量:在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总量构成生物量。
42.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
43.循环效率:循环物质与输入物质的比例称为循环效率。
44.物质循环可分为:1.水循环;2.气体循环;3.沉积物循环。
45.物种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相互关系。
46.杜能的两个理论:1.生产集约理论;2.生产结构理论。
47.生产集约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
48.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储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的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49.垂直结构:又称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
50.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有1.捕食食物链2.寄生食物链3.腐食食物链。
51.延长食物链的方式主要有1.增加生产环(绿色食物)2.引入转化环(动物或微生物)3.引入抑制环(生物防治)
52.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53.加环的主要类型:1.生产环;2.增益环;3.减耗环;4.复合环;5.加工环。
54.生态系统的辅助能: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
55.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或其他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56.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57.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58.温室效应原理:地面接收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59.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域能物流有两种关系:通过价格的耦联关系和相互独立的关系。
60.资源:是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以及无形的资本、技术和才智。
61.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可分为:1.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技术资源。
6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1.农业气候资源;2.农业土地资源;3.农业水资源;4.农业生物资源。
11.试述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因素及其提高的途径。
答:制约因素: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的内部制约、生态环境决定的外部限制
提高途径: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很强的优良品种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12.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答1)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2)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像金属铁、铜这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1)直接限制收获量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3)立法4)经济政策5)制定人口政策6)替代资源
第五篇:考研真题
华 中 师范 大 学二○一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招生专业:美术学院美术学理论 考试时间:元月6日上午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725中国美术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莲鹤方壶(5分)
2.龙门石窟(5分)
3.“马一角”、“夏半边”(5分)
4.永乐宫壁画(5分)
5.《苦瓜和尚画语录》(5分)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15分,共75分)
1.试比较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器型、流行纹饰与审美特征的异同。(15分)
2.敦煌壁画中“本生故事图”的代表作有哪些?简要分析其艺术特点。(15分)
3.试比较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差异。(15分)
4.谈谈你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并梳理这一论点在后世的发展线索。(15分)
5.“扬州八怪”的画家身份分为哪三类?简析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和精神特征。(15分)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述完整,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历代代表画家及作品概述中国古代肖像画的发展和演变。(25分)
2.从北宋、南宋、元代和明末清初的山水画代表作品中各选取一件加以分析并比较其在风格、样式和意境上的差异。(25分)
华 中 师 范 大 学二○一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院系、招生专业:美术学院美术学理论考试时间:元月6日下午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864外国美术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高贵的单纯(5分)
2.《艺苑名人传》(5分)
3.加洛林文艺复兴(5分)
4.浪漫主义美术(5分)
5.象征主义(5分)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15分,共75分)
1.简要论述希腊古典时期的雕塑艺术。(15分)
2.简述荷加斯的艺术特色与成就。(15分)
3.结合作品分析格列柯的艺术特色。(15分)
4.试述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15分)
5.试用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分析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作品。(15分)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述完整,共50分)
1.试述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建筑的区别与联系。(25分)
2.试述文艺复兴时期南欧意大利和北欧尼德兰美术的异同。(25分